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98

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图书

The Research on China's Social Government

SSAPID:101-8678-7636-78
ISBN:978-7-5097-671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本书所收录的各项研究成果正是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背景所展开的,包括对社会治理的基本认识、政府社会治理体制的研究、城乡社会管理问题矛盾分析、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抗争政治及其治理转型、中国农民抗争的分析等,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对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大有裨益。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陈颖;林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主编介绍

 第一编 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研究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四个治理”

   二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重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政府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一 明晰政府与社会的边界

    (一)从明晰公共利益到实现公共利益

     1.以公共利益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

     2.实现公共利益的下一步

    (二)从单纯的政府决策到综合决策

     1.绕不开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2.以完善的决策机制确保公共利益

    (三)从一般的价值取向到具体的政策措施

     1.细化公共服务

     2.建立和完善竞争机制

     3.不断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二 从顶层设计出合理的利益格局

    (一)合理的利益格局是社会秩序与活力的基础

     1.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滞后是利益格局不合理的症结

     2.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关系是当前利益格局的重要节点

     3.解决流动人口的城镇化问题是协调利益格局的重中之重

     4.完善利益格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从中观设计公众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

     1.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需要审视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

     2.志愿机制是动员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

     3.培育志愿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4.培育志愿机制,还需要提升思想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三)从基层设计健康的社会生活

     1.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

     2.重塑好的、健康的社会生活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目的

     3.按照人类本性建设社会共同体

   三 讨论与结论

    (一)顶层设计需要打破现有利益分割和权利分割,统一考虑全局性、宏观性和战略性问题

    (二)社会管理体系的整体设计核心在利益格局,关键在动员机制,重点在基层治理

    (三)引导公众关注社会生活,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一 社会工作的引进发展

    1.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

    2.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拓展

    3.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构建

   二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现状

    1.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背景

    2.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现状

   三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解析

    1.原有社会管理机制的特点

    2.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现有机制分析

    3.社会工作嵌入机制的问题与困境

   四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再建构

    1.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的外展机制

    2.推进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建构分析

   五 创新社会工作参与社会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1.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转型,理清政府管理与社会服务的边界

    2.建构普惠式社会福利制度,为专业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3.推动社会服务专业化,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融合提供制度化路径

    4.大力培育专业社工组织,推动社会组织社工专业服务发展

 第二编 城乡社会管理研究

  城市社会管理四大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一 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四大问题

    (一)市民“权利”意识觉醒而公权力反映相对迟钝

    (二)基层管理架构的严重不适应性

    (三)社会组织培育及发展定位不清、动力不足、限制过多

    (四)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族群冲突

   二 推进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思路

    (一)确立正确城市社会管理观念

    (二)调整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三)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五)加快基层管理架构改革

  城市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会管理的主要矛盾

    (一)社会管理与城市社会管理

    (二)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1.人口矛盾

     2.劳资矛盾

     3.阶层矛盾

     4.官民矛盾

     5.制度矛盾

     6.管理矛盾

   二 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基本思路

    (一)对矛盾进行分类分析

    (二)把握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三)运用化解城市社会矛盾的正确手段

  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管理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二 基本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本概念

     1.社会管理

     2.农村社会管理

     3.社会管理创新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视角一:农村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

      视角二:农村社会管理具体问题分析

      视角三: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三 农村社会管理现状及其难点

    (一)农村社会管理现状

     1.农民大量外出,土地撂荒现象严重

     2.留守人员群体庞大、问题突出

     3.农村基层党组织涣散

     4.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少,公共产品短缺

    (二)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难点

     1.以西部重庆为例

     2.以中部河南为例

   四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1.创新理念,坚持城乡社会管理统筹的“四个原则”

     2.健全机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协调互动

     3.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实践创新

     4.创新方式,提升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破解“农村空心化”

     1.“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社会管理的“四个”特征

     2.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路径

    (三)促进农村社区公共治理

     1.新农村的社区化治理

     2.城镇网格化社区治理

     3.城市新市民社区治理

   五 研究展望

    (一)农村社会管理内涵的研究

    (二)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及关系研究

    (三)农村社会管理重要节点研究

  中国农民抗争的策略与理据

   一 “依法抗争”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作为抗争手法的“依法抗争”

   三 作为抗争理据的“依法抗争”

   四 基本结论

 第三编 社会治理难点问题研究

  抗争政治的到来及其治理转型

   一 抗争政治兴起中的国家角色

   二 民众抗争行为的性质与特点

   三 抗争政治对于中国的意义

   四 抗争政治的治理转型

    1.治理理念的转型

    2.分轨治理的转型

   五 基本结论

  和谐劳动关系研究

   一 当前中国劳资关系总体形势与特征

    (一)总体:劳动制度改革落下帷幕,劳动关系转型基本完成

    (二)主体:劳动关系主体定位已经完成,劳资双方力量对比极不平衡

     1.劳动者阶层

     2.雇主阶层

     3.劳动关系中的政府

    (三)运行机制:劳动关系已经实现市场化运行,但运行机制尚不规范

     1.劳动关系初步实现市场化运行

     2.个别劳动关系尚不规范

     3.集体劳动关系尚未普遍形成

   二 当前中国劳资冲突形成机理分析

    1.个别劳资冲突形成机理

    2.集体劳资冲突形成机理

   三 当前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1.中国劳动就业形势严峻,劳动者就业稳定性下降

    2.劳动标准执行情况堪忧,劳动者就业质量急需提高

    3.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尚未真正发挥作用

    4.社会保险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较低,欠缴保险费现象较严重

    5.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效率低

    5.工会履行维权职责面临挑战

   四 构建和谐稳定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建议

    1.完善劳动法制建设,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

    2.建立健全国家劳动标准制度和劳动保障监察体制

    3.切实保障劳动团结权,真正发挥工会组织及集体协商机制的作用

    4.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回顾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二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1.性别结构

     2.年龄结构

     3.婚姻状况

     4.文化程度

     5.民族状况

     6.政治面貌

     7.流入年限

     8.技术等级

     9.流出地分布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现状描述

     1.经济融入

     2.行为方式的适应

     3.文化接纳

     4.身份认同

   三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境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的困境

     1.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受到就业与收入水平的瓶颈制约

     2.流动人口行为方式与城市社会存在较大反差

     3.流动人口融入城市主流文化圈的意愿与机会相对缺失

     4.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

     5.流动人口子辈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日益突显,一代农民工“孵化”二代农民工现象值得关注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城乡分治”的二元户籍制度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制度屏障

     2.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影响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的发展

     3.城市社区对流动人口关注和容纳不够影响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4.流入地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流动人口融入社会的需求

     5.流动人口自身人力资本的缺失阻滞了社会融入深度

   四 国外促进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经验与启示

    (一)欧盟社会融入模式

    (二)欧洲各国移民融入的理念、特点与政策

     1.德国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主要做法

     2.法国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主要做法

     3.英国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主要做法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外来人口融入应以获得公民权或市民权为标准

     2.推动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重点在于身份认同、语言、教育、就业和社会空间建设

     3.要重视和推动“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

     4.要有选择地吸引和接受外来人口

   五 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理念

    (二)进一步深化与完善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清除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制度性屏障

    (三)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1.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运行机制

     2.建立健全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利益导向机制

     3.建立健全长效综合管理运行机制

    (四)以社区为载体,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健全针对流动人口弱势人群的社区互助网络

    (五)加快建立流动人口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统一、完善、约束力强的政策法规框架,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提供法律保障

    (六)强化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引导机制,促进其社会融入

   六 结语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一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及影响

    (一)网络虚拟社会在我国已经形成

     1.孕育期(1987-1993年)

     2.萌芽期(1994-1996年)

     3.生长期(1997-2002年)

     4.形成期(2003年至今)

    (二)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发展特征

     1.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前提

     2.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强力支撑

     3.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以经济发展为重要基础

     4.我国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以政策支持为动力

    (三)网络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的深远影响

     1.促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

     2.带来了国家社会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

     3.引发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调整

     4.影响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

   二 战略研判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总体思路

    (一)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要有战略思维

    (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总体思路

     1.以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为方针

     2.以构建为民、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虚拟社会空间为目标

     3.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4.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体系为方向

   三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一)以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为切入点,提高政府主导作用

    (二)以倡导坚守“七条底线”和坚持“八个带头”为基础,加强网络虚拟社会领域的行业自律和个人自律

    (三)以社会共同监督为依托,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社会参与能力

    (四)以深化共识、加强合作为基础,深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国际交流

   四 加强与网络虚拟社会相适应的嵌入式宣传、引导与利用

    (一)将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作为网络虚拟社会宣传工作重中之重

    (二)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基调,将主流社会舆论嵌入网络虚拟社会

    (三)以构建网络虚拟社会宣传引导工作运行机制为抓手,形成嵌入式宣传、引导与利用合力

   五 以技术制技术,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一)加强国家网络技术监管与评估建设

    (二)构建集成一体式防控响应体系

     1.防护体系

     2.监控体系

     3.响应体系

    (三)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业生态体系发展

   六 立足现实又相对超前地建立健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规范体系

    (一)制定统一的《网络基本法》,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确立总章程

    (二)进一步完善民事立法,充分维护网络虚拟社会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刑事立法,强化网络虚拟社会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

  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发展的实质及趋势

   一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些认识误区

    (一)“支持、欢迎派”的认识误区

    (二)“担心、忧虑派”的认识误区

   二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组织

   三 从世界历史看结社权的变化

   四 中国的社会组织管理及社会组织未来发展趋势

 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管理认识的一次升华,也是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理论实践上的一次新飞跃。本书所收录的各项研究成果正是在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展开的,包括对社会治理的基本认识、政府社会治理体制的研究、城乡社会管理问题矛盾分析、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抗争政治及其治理转型、中国农民抗争的分析等,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对社会治理理论和实践创新大有裨益。

葛道顺:《社会工作制度建构:内涵、设置与嵌入》,《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0期。

徐永祥:《建构式社会工作与灾后社会重建:核心理念与服务模式——基于上海社工服务团赴川援助的实践经验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1期。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潘瑞胤、兰亚佳等:《外展服务对女性性工作者的干预效果》,《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15期。

黄金英、陈振波等:《清远市静脉吸毒人群社区外展服务及同伴教育行为干预效果分析》,《华南预防医学》2010年第3期。

张明锁:《郑州:救助流浪少年儿童的外展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第6期。

陈冀京:《香港外展社会工作透视》,《青年探索》1994年第3期。

钟涨宝、狄金华:《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0。

韦锋:《农村社会的历史转型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难题》,《新疆社科论坛》,2012(1):49~54。

刘涛:《现代国家建设与乡村社会管理的演进逻辑——转型乡村社会管理的基础重建与机制创新问题探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7):11~16。

窦竹君:《传统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及其现代价值》,《河北学刊》,2012(2):110~115。

王卫:《法团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3):17~20。

周春霞:《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基于2005GGSS的实证分析》,《东南学术》,2012(3):49~52。

吴新叶:《社会管理下的农村社会组织:问题与应对》,《社团管理研究》,2011(10):32~34。

张云英:《农村社会工作与组织建设笔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3。

贺东航、叶劲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东南学术》,2011(5):94~99。

陈晓莉:《农村社会管理中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理论探讨》,2011(3):134~136。

汪锦军:《从行政侵蚀到吸纳增效: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角色》,《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5):162~165。

吴新叶:《农村社会管理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2~147。

蒲实、廖祖君:《高度关注城市近郊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难题》,《农村经济》,2011(7):11~13。

熊昌茂:《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3~45。

张学东、李红霞:《当前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策略——基于河北省76个农村的调查与分析》,《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1):95~97。

钟庆君:《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需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国发展观察》,2011(11):40~42。

周金忠:《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助力新农村建设》,《保定学院学报》,2012(1):12~15。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1~27。

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0。

重庆市委研究室农村处:《重庆近期农村耕地撂荒情况及建议》,《新重庆》,2011(04):7~9。

董伟:《4000万农民工留守妻子独守空房》,《人民日报》2010年2月21日。

温铁军:《回归三农:破解“奥巴马—金正日难题”》,《探索与争鸣》,2012(02):3~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2年11月8日。

曾国平、王正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1。

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03):65~82。

陈佳贵:《我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我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国家统计局:《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27%》,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年8月16日。

《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关乎国家全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4日。

程丽香:《社会认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理论与改革》,2009(05):98~101。

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村观察》,2010(03):26~36。

龚维斌:《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中的十大关系》,《行政管理改革》2011(05):59~64。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杨菊华:《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杨菊华:《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指标体系——基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口与经济》2010年第2期。

牛喜霞、谢建社:《农村流动人口的阶层化与城市融入问题探讨》,《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谢建社:《进城农民工的五大群体》,《广州日报》2006年10月4日。

符平:《青年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实践社会学研究的发现》,《社会》2006年第2期。

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牛喜霞:《社会资本在农民工流动中的负面作用探析》,《求实》2007年第8期。

潘泽泉:《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困境与社会风险:社会排斥与边缘化的生产和再生产》,《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卢俊秀:《“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农民工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社会》2008年第1期。

朱力:《从流动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看城市适应》,《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

王春光:《农民工的国民待遇与社会公正问题》,《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牛喜霞、谢建社:《六大视角关照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研究》,《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8期。

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社会》2010年第1期。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崔岩:《流动人口心理层面社会融入和身份认同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5期。

郑杭生主编《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刘建娥:《中国乡—城移民的城市融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卢国显:《农民工:社会距离与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刘传江、徐建玲:《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邓广良主编《社会排斥及其发展性对策——杭州市农民工劳动社会保障个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张国胜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王竹林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黄希庭主编《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高春燕主编《中国人口管理现代化》,科学出版社,2005。

沈千帆主编《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0月。

何明升:《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5月。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刘少杰:《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1-20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的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9月。

上官子木:《网络交往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1月。

马庆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年11月。

钟瑛,刘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12月。

冯昊青:《网络虚拟社会道德构建的理论探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2月。

唐仲江:《要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的法治建设》,《法制日报》2010年9月8日。

王心权、郑创彬:《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路径选择》,《法治论坛》2012年3月。

赵茜:《网络虚拟社会民众的政治参与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7月。

管志利:《功能与策略:网络虚拟社会对组织工作的影响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3年10月。

时伟、孙丽丽:《刍论加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导刊》2013年第12月。

崔征:《当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困境及对策》,《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12月。

屈群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现实困境与理想路径》,《前沿》2013年8月。

符永寿、刘飚:《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模式创新》,《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11月。

符晓辉:《网络虚拟社会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

文武:《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逻辑必然和策略思考》,《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12月。

成素英:《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 规范网络有序运行》,《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年12月。

隋海燕:《网络虚拟社会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思路与措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10月。

雷强:《网络虚拟社会条件下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理论探索》2013年3月。

衣小品:《加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有效管理的若干思考》,《行政与法》2013年7月。

严则明、邹翔、金波:《网络虚拟社会的有序活动依赖eID》,《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3月。

王飞跃、曾大军、曹志冬:《网络虚拟社会中非常规安全问题与社会计算方法》,《科技导报》2011年4月。

卿立新:《论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求索》2011年5月。

吴良源:《确保网络虚拟社会和谐稳定的思考》,《信息网络安全》2011年10月。

张学兵:《探索虚拟社会管理的社会化对接》,《人民公安》2010年6月。

简 介: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6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