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6

岭南思想文化的演进与更新图书

SSAPID:101-8625-6091-39
ISBN:978-7-5097-624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岭南思想文化的古代演进和近代的更新。作者认为岭南思想文化的演进,在清代中叶之前以汉化为主,到了近代以后,岭南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了世界化的进程。在历史积淀与进展中,它形成了务实性、兼容性与自由性等思想特征。近代以后,岭南思想文化开始了全面、深入的更新,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走向民族觉醒,打破自我封闭,推进历史变革,引领思想启蒙。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覃召文 宋德华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后记

 上编 古代岭南思想文化的演进

  引言

  第一章 岭南思想文化的发生与发展

   一 岭南文化的发生及其思想的原始积淀

    (一)岭南文化的发生与南越文化

    (二)交阯、番禺叙略

   二 早期岭南思想文化与其他外来思想文化的关系

    (一)早期岭南思想文化交流及其与中原、吴越、荆楚思想文化的关系

    (三)秦汉之际岭南的历史变故与赵佗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岭南思想文化的涵化历程

   一 岭南思想文化的汉化

    (一)岭南文化汉化中的以汉趋越

    (二)岭南思想文化汉化的展开

    (三)岭南思想文化汉化的不平衡及边缘化现象

   二 岭南思想文化涵化中的世界化与对外交流

    (一)海上丝绸之路对思想文化传播的特殊意义

    (二)岭南思想文化中的海洋意识

  第三章 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分布格局与历史重心

   一 苍梧思想文化板块

    (一)苍梧思想文化板块的形成

    (二)苍梧文化板块的思想代表

   二 韶州思想文化板块

    1.韶州思想文化板块的形成

    2.韶州思想文化板块的代表

   三 潮州思想文化、梅州思想文化、罗浮山思想文化、桂林思想文化及海南思想文化述略

    (一)潮州思想文化、梅州思想文化与罗浮山思想文化板块

    (二)桂林思想文化板块

    (三)海南思想文化板块

   四 广府思想文化板块

    (一)为广府文化正名

    (二)早期广府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及成果

    (三)广府思想文化中的理学、经学成果略评

    (四)广府思想文化中文学、历史成果略评

  第四章 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规律与特征

   一 岭南古代思想文化演变的历史动向与基本规律

   二 岭南古代文化思想的特质

    (一)务实性——兼论岭南古代的民富思想

    (二)兼容性——兼论岭南思想文化中的三教会通现象

    (三)自由性

 下编 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更新

  导论

   一 更新的时代条件

   二 更新的方式与内涵

    1.走向民族觉醒的文化更新

    2.打破自我封闭的文化更新

    3.推进近代变革的文化更新

    4.引领思想启蒙的文化更新

    5.掀动革命大潮的文化更新

    6.借重传统之力的文化更新

   三 更新的主要特色

  第一章 走向民族觉醒的文化更新

   一 自卫御侮精神的高昂

    (一)御侮拒外思潮的出现

     1.焚烧房屋

     2.掠夺财物

     3.淫辱妇女

    (二)御侮拒外思潮的内容

     1.对英军侵略行为的极大义愤

     2.表示誓死保家卫国、将侵略者逐尽灭绝的决心

     3.痛斥清朝官员对外敌畏惧妥协、对民众一味压制的卑劣态度

   二 救亡图存主旋律的形成

    (一)“兵战”“商战”并举论

    (二)上书朝廷疾呼救亡

    (三)宣传民众投入救亡

    (四)鼓吹“反满”以救亡

  第二章 打破自我封闭的文化更新

   一 破除“夷夏之辨”的顽固拒外心理

    (一)“西学中源”论

    (二)“西学即墨学”论

    (三)中西文化“暗合”论

   二 深入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一)“极致”之誉与“道器”之析

    (二)区分中西文化性质的差异

   三 力倡学习西方、中西结合

    (一)教养为纲、格致为本论

    (二)深度交融的中西“会通”论

   四 对西方富强之道的认识由浅入深

    (一)从“师夷长技”到学习西方富强之本

     1.关于议院的论述

     2.关于吏治的论述

     3.关于学校的论述

     4.关于商务的论述

     5.关于农功的论述

     6.关于工艺的论述

    (二)对西方富强之道的系统总结

    (三)对日本变政经验的深入考察

     1.变法总体方面

     2.君臣关系方面

     3.政治改革方面

     4.民事改革方面

     5.经济改革方面

     6.文教改革方面

     7.社会改革方面

     8.法律改革方面

     9.军事改革方面

     10.外交改革方面

  第三章 推进近代变革的文化更新

   一 变革理念的重新提出和发展成熟

    (一)传统变革思想的传承与转向

    (二)近代变革理念的初步探索

    (三)全面变革理念的基本成型

    (四)维新变法论的系统化

     1.必变论

     2.全变论

     3.速变论

     4.变政论

     5.君权变法论

   二 对中国积弊的深刻反省和广泛揭露

    (一)从“四不如夷”到“危言”自省

    (二)“法弊极矣”与“弱、昧、乱、亡”

   三 实施变革的方案和举措

    (一)《资政新篇》的早期蓝图

     1.“用人察失类”,即关于朝廷如何用人的设想

     2.“风风类”,即关于民间风俗的革新

     3.“法法类”,即为国家的各项大政立法

     4.“刑刑类”,即关于刑法的规定

    (二)相继而起的变革大计

    (三)维新时期的变法方略

     1.变法纲领

     2.变法次第

     3.变法主张

  第四章 引领思想启蒙的文化更新

   一 传统价值观的颠覆

    (一)独具一格的“实理公法”论

    (二)超前的“大同”设想

     1.从“自主之权”到“天赋人权”

     2.平等观的成熟

     3.兴爱去恶与去苦求乐

     4.对大同社会理想制度的全面设计

   二 对专制主义思想的批判

    (一)从个别声讨到全盘否定

     1.不自主的婚姻制

     2.夫权制

     3.父权制

     4.定于一尊的圣贤观

     5.旧的尊师之道

     6.君权制

     7.主奴制

     8.旧礼节

     9.旧官制

     10.旧祭礼

    (二)批判的全面深化

     1.对君主专制及君臣之纲的批判

     2.对夫权制及夫妇之纲和各种压迫妇女的旧礼教的批判

     3.对等级制及尊卑贵贱观念的批判

    (三)对君主专制的集中清算

   三 近代国民性的改造

    (一)“重智”论

    (二)“开民智”论

    (三)“新民”说

     1.对民众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2.以争取权利自由作为开启民智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掀动革命大潮的文化更新

   一 洪秀全等人对传统反抗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一)拜上帝教中的新宗教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1.宗教观

     2.社会观

     3.道德观

    (二)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反满主张

     1.申明太平天国是奉皇上帝之命诛妖讨胡

     2.痛斥拜祭“魔鬼”的行为

     3.愤怒声讨“满洲”的罪恶

     4.号召所有的中国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

    (三)《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社会理想

   二 民国建立前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创造

    (一)民族主义:反满倒清的旧形式与新内容

    (二)民权主义:西方模式与中国特色

    (三)民生主义:问题预防与理论预设

   三 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发展

    (一)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

     1.将民族主义定义为“国族主义”,以此反思中国民族精神的缺失,强调提倡民族主义的必要性

     2.要恢复民族主义,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中国民族同时受到列强的三种压迫,已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必须奋起反抗

     3.要恢复民族主义,就要组织起民族的大团体,这一团体可以利用家族和宗族小团体做基础,由家族、宗族进一步扩展为国族

     4.要恢复民族的强盛,还要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智识和能力

     5.中国要想与欧美并驾齐驱,还必须学其所长

     6.中国强大之后,应对世界负起济弱扶倾、消灭帝国主义的责任

    (二)民权主义思想的深化

    (三)民生主义思想的完善

  第六章 借重传统之力的文化更新

   一 洪秀全与传统文化

    (一)耶教与儒学的结合

    (二)狂热冲击与重新信守

   二 康有为与传统文化

    (一)历史传统的重新解读

    (二)重塑孔子的努力

     1.辟伪经

     2.宣扬孔子改制

     3.阐发孔子的微言大义

1.牟子撰《理惑论》,出僧祐《弘明集》卷一。

2.葛洪撰《抱朴子》,民国上海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3.张九龄撰《曲江集》,刘斯翰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4.慧能著《坛经校释》,郭朋校释,中华书局,1983。

5.余靖撰《武溪集》二十一卷,嘉靖四十五年刘隐刊本。

6.崔与之撰《崔清献公集》五卷,道光三十年本。

7.葛长庚撰《海琼白真人全集》十卷,同治八年刊本。

8.李昴英撰《文溪存稿》,杨芷华点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9.《陈献章集》,孙通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

10.《湛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同治五年本。

11.黄佐撰《泰泉集》六十卷,康熙二十一年本。

12.丘浚撰《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道光十七年本。

13.孙蕡、欧大任等著《南园前五先生诗 南园后五先生诗》,梁守中、郑力民点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4.《丘文庄公集》十卷,同治十年本。

15.郭棐撰《粤大记》,黄国声、邓贵忠点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16.陈建撰《学蔀通辩 》十二卷,康熙十七年本。

17.邝鲁撰《峤雅》,黄灼耀校点、杨明新注释,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8.欧初、王贵枕主编《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9.陈恭伊撰《独漉堂集》,郭培忠校点,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0.梁佩兰撰《六莹堂集》,吕永光校点补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21.函是撰《瞎堂诗集》二十卷,清刊本。

22.函可撰《千山诗集》二十卷,道光刊本。

23.今无撰《光宣台集》二十五卷,道光二十二年本。

24.光鹫撰《咸陟堂集》,道光二十五年本。

25.黄佛颐撰《广州城坊志》,钟文点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26.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注》,李育中、邓光礼、林维純、熊福林、陈伟俊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7.黎简撰《五百四峰堂诗钞》,梁守中校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8.廖燕撰《二十七松堂集》十卷,日本文久二年本。

29.吴兰修撰《南汉记》,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0.范端昂撰《粤中见闻》,汤志岳校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1.张渠撰《粤东闻见录》,程明校点。

32.陈徽言撰《南越游记》,谭赤子校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3.仇巨川纂《羊城古钞》,陈宪猷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4.李来章撰《连阳八排风土记》,黄志辉校点,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35.钱以垲撰《岭海见闻》,程明点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6.张庆长撰《黎岐纪闻》,王甫校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7.《潮州三阳志辑稿 潮州三阳图志辑稿》,陈香白辑校,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38.宋湘撰《红杏山房集》,黄国声校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39.黄培芳撰《黄培芳诗话三种》,管林标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0.印光仁、张汝霖著《澳门记略》,赵春晨点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1.黄芝撰《粤小记》四卷,黄培芳参订,道光十六年本。

42.劳孝舆撰《春秋诗话》,毛庆耆点校;何曰愈撰,《退庵诗话》,覃召文点校,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3.《东塾读书记》二十五卷,光绪广州刊本。

44.广东省文史研究馆编《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修订本),中华书局,1978。

4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1册、第3册、第4册,神州国光社,1954。

46.华南师院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上册,自印本,1979。

47.魏源著《海国图志》,李巨澜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48.梁廷枏著《海国四说》,骆驿、刘骁校点,中华书局,1993。

49.容闳著《西学东渐记》,沈潜、杨增麒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0.郑观应著《盛世危言》,王贻梁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1.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第1册、第2册、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52.广东省太平天国研究会、广州市社会科学所编《洪秀全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53.王庆成编《天父天兄圣旨——新发现的太平天国珍贵文献史料》,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4.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5.姜义华、吴根梁编校《康有为全集》第2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6.姜义华编校《康有为全集》第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7.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

58.康有为著《大同书》,章锡琛、周振甫校点,古籍出版社,1956。

59.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

60.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中华书局,1987。

61.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康子内外篇(外六种)》,中华书局,1988。

62.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春秋董氏学》,中华书局,1990。

63.康有为著、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外二种)》,中华书局,1992。

64.康有为著《日本变政考》,故宫博物院藏本。

65.《杰士上书汇录》,故宫博物院藏本。

66.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1册、第2册、第6册,中华书局,1989。

67.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68.黄遵宪著《日本国志》,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光绪二十四年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1982。

69.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第3册,神州国光社,1953。

70.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

71.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强学报〉〈时务报〉》,中华书局,1991。

72.《知新报》,澳门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7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

74.黄彦编《孙文选集》上、中、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75.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76.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