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2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图书

China Rural Education Financial System

SSAPID:101-8572-7733-76
ISBN:978-7-5097-3336-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了以往对农村教育财政研究仅限于义务教育的范式,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等领域,力图从历史的高度探求问题产生的症结;本书特别重视当前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财政供给主体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构想,对建立公共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配套措施提出了系统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惠林
编 辑:李学军;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后记

 导论

  一 有关概念的界定

  二 笔者对中国农村教育的认识

   1.从社会公平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农村教育

   2.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思考中国农村教育的未来道路

   3.从体制转轨的角度探求当前农村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4.依靠制度创新解决农村教育问题

  三 抓住机遇建立公共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第一章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上)

  第一节 清末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发轫

   一 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

   二 新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二)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1.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2.县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

   三 清末财政体制

   四 清末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政府资助

    (二)捐资

    (三)学田

    (四)庙产

    (五)收费

   五 对清末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的评价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的发展

   二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管理体制

    (一)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二)地方教育行政

   三 北洋政府时期财政体制

   四 北洋政府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五 山西和江苏的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财政

    (一)山西的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财政

    (二)江苏的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教育财政

     1.开征亩捐

     2.征收附税,扩大税种

     3.筹集资金

     4.成立管理教育经费的专门机构

    (三)山西省与江苏省教育财政比较分析

     1.经费筹措主体

     2.教育经费筹措方式

     3.教育财政管理方式

     4.教育经费水平

     5.教育经费投入的学校层次

   六 北洋政府时期农村教育财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政府缺乏权威,中央教育财政投入极少

    (二)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偏远省份的农村教育发展更为缓慢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二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管理体制

    (一)中央政府教育管理体制

    (二)地方政府教育管理体制

   三 国民政府时期财政体制

    (一)国家收入

    (二)国家支出

    (三)地方收入

    (四)地方支出

   四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保障教育经费政策

    (二)相对稳定的教育财政体制

    (三)初等教育经费制度

    (四)中等教育经费制度

   五 国民政府时期农村教育经费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良好环境

    (二)教育城市化严重,经费向城市倾斜

    (三)农村教育经费困难

    (四)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微薄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指导思想

    (一)土地革命时期教育的指导思想

     1.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

     2.保障工农群众优先受教育的权力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发动群众走多种形式办教育的道路

     5.利用旧知识分子

    (二)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指导思想

     1.干部教育第一

     2.以抗日救国为目标

     3.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确立

    (三)解放战争时期教育指导思想

     1.新解放区的教育指导思想

     2.老解放区的教育政策

   二 革命根据地教育管理体制

    (一)苏区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1.中央苏维埃政权的教育行政机构

     2.苏区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二)抗日根据地教育行政制度

     1.抗日根据地的中央教育机构

     2.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教育机构

    (三)解放区教育行政制度

     1.各大解放区的教育行政机构

     2.解放区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三 革命根据地财政体制

    (一)苏区财政体制

    (二)抗日根据地财政体制

     1.抗日根据地财政体制

     2.抗日根据地财政政策

     3.抗日根据地财政的财政预决算制度

    (三)解放区财政体制

     1.解放区财政体制

     2.解放区的财政政策

     3.解放区财政工作的统一

   四 革命根据地教育财政体制

    (一)苏区教育经费制度

    (二)抗日根据地教育经费制度

    (三)解放区教育财政体制

  第五节 旧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评析与启示

   一 旧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评析

    (一)推进了教育财政体制的近代化

    (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直接推进了农村教育的国家化进程

    (三)形成了20世纪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农村教育基本被排斥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之外

   二 旧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启示

    (一)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依赖于现代国家财政体制

    (二)国家的统一和政局的稳定是建立统一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基础

    (三)国家财力是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物质基础

    (四)社会的参与监督是保持教育财政运行的重要条件

 第二章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历史沿革(下)

  第一节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一)教育发展战略

    (二)教育发展路径

    (三)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

    (一)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1950~1957年)

     1.高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初等教育

    (二)以地方管理为主中央宏观指导的教育管理体制(1958~1961年)

     1.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调整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扩大

     3.赋予人民公社发展教育的职能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1961~1966年)

    (四)中央统一计划,“块块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三 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体制

    (一)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财政体制

    (二)“划分收支、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三)“以收定支、五年不变”的财政体制

    (四)“总额分成,一年一变”财政体制

    (五)收支包干财政体制

    (六)1974年至1975年“收入按固定比例留成、超收另定分成比例、支出按指标包干”财政体制

    (七)“收支挂钩、总额分成”和实行“收支挂钩、增收分成”财政体制

   四 农村教育财政体系

    (一)中央统一财政,三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

    (二)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

    (三)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四)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

    (五)经费单列,带帽下达,专款专用的教育财政体制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一)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的发展战略

    (二)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的发展路径

   二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管理体制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三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体制

    (一)“分灶吃饭”财政体制

    (二)“分级包干”财政体制

    (三)财政包干体制

     1.“收入递增包干”办法

     2.总额分成法

     3.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办法

     4.上解额递增包干方法

     5.定额上解办法

     6.定额补助办法

   四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

    (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县乡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

  第三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教育发展战略与发展路径

    (一)教育发展战略

    (二)教育发展路径

    (三)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教育体制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财政体制

    (一)财政包干责任制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

     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出划分

     2.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划分

     3.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制度

   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县乡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1.坚持和完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县乡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2.对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提出了三个要求

     3.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

     4.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1.实行“以县为主”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原因

     2.“以县为主”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特点

     3.“以县为主”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五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全国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情况

    (一)全国教育财政经费的基本情况

    (二)在各类教育中全国农村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所占比重

    (三)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四)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与财政经费投入的基本问题

     1.农村教育财政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2.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占义务教育公共支出偏低

     3.在全国教育总经费支出构成中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六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省(区)农村教育财政经费情况

    (一)省(区)农村教育财政总体状况

    (二)省(区)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情况

    (三)农村教育经费占全省教育经费的比重

    (四)各省(区)农村教育财政经费支出的差异

    (五)九省(区)内部县市间教育经费差异情况

   七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县(市)教育财政经费情况

    (一)中西部七县(市)基本情况

    (二)七县(市)农村教育财政状况分析

    (三)七县(市)农村教育财政存在的问题

     1.教师工资存在缺口

     2.教师人数超常增长导致教育经费压力骤然加大

     3.中小学危房改造困难

     4.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缺乏

     5.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受到制约

     6.学校债务缠身

     7.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

  第四节 新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评价

   一 政治主导的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二 经济主导的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三十年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体制改革围绕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而进行

    (二)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不足

     1.实行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地方政府承担着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责任

     2.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有利于城市教育的发展,而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3.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造成了教育的区域差异

     4.以经济为主导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事实上诱发了教育产业化

   三 教育发展路径对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

    (一)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选择对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影响

    (二)城市取向和农村取向

   四 以公众利益为导向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产生

 第三章 农村教育财政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村教育财政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公平效率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

   四 教育投资理论

   五 财政支出理论

    (一)瓦格纳法则

    (二)皮考克和威斯曼的“财政支出阶梯型渐进增长理论”

    (三)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第二节 教育产品的属性

   一 教育产品的属性

   二 农村教育产品的属性

  第三节 农村教育财政的基本任务

   一 保证农村教育经费的充足供给

   二 公平配置农村教育资源

   三 有效使用农村教育资源

  第四节 农村教育产品的供给主体

   一 政府在提供教育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一)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具有较大的外部效益

    (二)贫困导致了人力资本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

    (三)人力资本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资本市场

   二 政府资助教育的方式

    (一)面向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助

    (二)面向所有家庭均等提供教育资助

    (三)兼顾效率与公平目标提供教育资助

   三 中央和省级财政是农村教育产品供给的主体

    (一)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农村教育财政中占主体地位

    (二)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已具有在农村教育财政发挥主体地位的实力

 第四章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运行视角分析

  第一节 我国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背景与运行机制

   一 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背景

    (一)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产生的政治背景

    (二)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产生的现实背景

   二 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运行机制

   三 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成效

  第二节 我国农村教育财政现状分析

   一 教育财政经费支出总体情况

   二 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三 全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教师、预算内经费比重

    (一)我国小学在校生、教师、预算内经费城乡结构

    (二)我国初中在校生、教师、预算内经费城乡结构

  第三节 各省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现状分析

   一 投入的总体情况

   二 各省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一)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育生均经费情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 我国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公平性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省际绝对差异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省际相对差异

  第四节 黑龙江省农村教育财政体系运行情况分析

   一 黑龙江省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情况

    (一)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的总体情况

    (二)黑龙江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与预算内教育经费使用构成情况

   二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

   三 农村教育办学效益

    (一)初中生师比、办学规模

    (二)小学生师比、办学规模

   四 黑龙江省三级财政收支与教育经费收支结构

  第五节 黑龙江省六县(市)农村教育财政体制运行分析

   一 黑龙江省六县(市)基本情况

   二 教育财政体制

   三 六县(市)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

   四 教育经费的来源情况

   五 学校办学效益

    (一)六县(市)学生教职工比

    (二)学校规模

    (三)师资队伍结构

   六 六县(市)教育经费问题的启示

  第六节 现行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缺陷

   一 县级政府仍是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

   二 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

   三 新机制缺乏对解决农村教育经费问题的顶层设计

 第五章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制度的政府关系视角分析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的基本理论概述

   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优劣势比较

    (一)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优势

   二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职责划分

    (一)稳定职责属于中央政府

    (二)分配职责以中央政府为主,但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参与

    (三)配置职责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参与

   三 财政支出的划分

    (一)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的原则

    (二)政府间支出事权的划分

   四 政府间财权的划分

   五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

    (一)转移支付的特征

     1.内部性

     2.公平性

     3.公开性

     4.规范化

     5.多样性

    (二)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1.纠正纵向财政不平衡

     2.纠正横向财政不平衡

     3.纠正外部性

     4.最低服务标准

     5.政策诱导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各级政府间的教育事权与财权划分的比较研究

   一 美国政府间的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二 法国政府间的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三 德国政府间的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四 日本政府间的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第三节 我国各级政府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一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概述

   二 我国财政体制概述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五)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三 我国各级政府教育财政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一)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各级政府教育财政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高等教育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

     2.基础教育的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3.中等专业教育的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二)改革开放时期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高等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2.基础教育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3.职业教育事权和财权的划分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多视角分析

   一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二 政治学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第六章 国际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农村教育财政支出的总体情况

   一 国际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的比较

    (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二)初等与中等教育日常经费占公共教育日常经费总额的比例

    (三)三级教育生均日常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二 国际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水平的比较

    (一)基础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二)基础教育财政拨款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三)基础教育财政支出占教育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第二节 国外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比较

   一 地方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高层次地方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二)以基层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二 中央财政为主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三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级分类承担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四 对三类农村财政体制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农村教育公共经费筹措方式的比较

   一 农村教育公共经费完全来自政府普通财政

   二 独立开征教育税

   三 普通财政与开征教育税相结合

  第四节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农村教育财政比较

   一 发达国家农村教育财政

    (一)美国农村教育财政

    (二)英国农村教育财政

    (三)法国农村教育财政

    (四)日本农村教育财政

   二 工业化国家农村教育财政

    (一)韩国农村教育财政

    (二)南非农村教育财政

    (三)墨西哥农村教育财政

   三 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财政

    (一)印度农村教育财政

    (二)巴西农村教育财政

    (三)肯尼亚农村教育财政

    (四)转型国家农村教育财政

    (五)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农村教育财政的简要评述

  第五节 国外农村教育财政的可借鉴经验

   一 政府财政拨款应当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财源

   二 农村教育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负责与合理分担

   三 农村教育财政主体的重心不宜过低

   四 保障农村教师工资的责任适当集中

   五 建立农村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机制

 第七章 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分析

  第一节 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概述

   一 县级政府与县级政府行为

    (一)县级政府概述

    (二)县级政府行为

   二 县级财政在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地位

    (一)县级政府是我国农村教育的主要责任者

    (二)县级财政是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

   三 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的逻辑

    (一)县级政府的多维角色

    (二)县级政府的基本行为目标

    (三)县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行为的逻辑

   四 县级教育财政行为的实际运行

    (一)县级财政的主要决策者

    (二)县级不同部门对经费的竞争

    (三)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角色

     1.在经费分配中的角色

     2.在经费管理中的角色

  第二节 政绩考核机制下的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

   一 政绩考核机制的理论解读

   二 政绩考核制度的正负面作用

   三 政绩考核机制对于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

   一 财政分权体制概述

   二 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研究

   三 财政分权体制下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的解读

  第四节 公共选择理论视域下的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

   一 公共选择对教育决策的影响

   二 公共选择理论对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的影响

    (一)重视县镇教育

    (二)重视有影响的利益集团的教育偏好

    (三)县级政府教育决策在一定程度上日益考虑到教师的需求

  第五节 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的县级政府教育财政行为

   一 委托代理视域下的政府行为

   二 委托代理理论视域下的县级教育财政行为

    (一)道德风险

    (二)逆向选择

    (三)应声虫现象

 第八章 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第一节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

    (二)基本公共服务及其特征

     1.最基本层次性

     2.同质性

     3.动态性

    (三)我国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表现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二 加快城乡协调发展

   三 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四 促进新一代农民工融进城市

  第二节 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主要任务

   一 构建公共型教育财政体制

   二 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财政支持体系

   三 建立农村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制度

  第三节 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

   一 中央及省级政府应是农村教育的投资主体

   二 重新划分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财政责任

    (一)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中的财政责任

    (二)各级政府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财政责任

    (三)依据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办学基准确定农村学校教育事业费基本标准

    (四)各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财政责任实行属地化原则

  第四节 重建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 国家财政收支增长强劲

   二 教育收支增长加速

   三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成为社会共识

   四 重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财力可以被承受

   五 其他国家财政支出有很大削减空间

  第五节 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准制度

   一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准概述

   二 制定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准的原则

    (一)均衡化原则

    (二)合法性原则

    (三)适中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统一性原则

    (六)阶段性原则

    (七)薄弱地区优先投入原则

   三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准的内容

    (一)教育资源投入标准

    (二)教育过程标准

    (三)教育结果标准

  第六节 完善教育财政监督制度

   一 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专项审议和监督

   二 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

   三 完善教育系统内部自我监督机制

   四 完善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第九章 农村教育财政相关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教育经费立法

   一 我国教育经费立法的现状

   二 教育经费立法的理念与基本原则

    (一)教育立法的基本理念

     1.教育公共性理念

     2.受教育权利的保障

    (二)教育经费立法的基本原则

   三 我国教育经费法律法规基本内容

    (一)教育财政体制

    (二)教育财政预算

     1.国家教育预算

     2.地方教育预算

    (三)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

     1.教育经费的筹措

     2.教育经费的使用

    (四)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补助的法律规定

    (五)对学生补助及奖贷学金的法律规定

    (六)学校各种保险及赔偿制度

    (七)教师及管理人员工资制度

   四 教育经费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构想

   五 农村教育经费法制建设创新的构想

  第二节 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一 省管县财政体系概述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含义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1.收支划分

     2.转移支付

     3.财政预、决算

     4.资金往来

     5.财政结算

   二 省管县财政体制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

    (一)省管县财政体制产生的原因

    (二)省管县财政体制遇到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趋势

   三 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一)对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正向促进作用

     1.为农村教育财政提供了良好的体制保证

     2.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有利于农村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

     4.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办学水平

    (二)体制变更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直接影响市级财政部门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2.容易诱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忽视对农村教育发展的关注

     3.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及财政部门的压力增大

    (三)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下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

   四 省管县财政体制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节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概述

    (一)转移支付的概念

    (二)建立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必要性

     1.弥补教育财政的纵向失衡

     2.弥补教育财政的横向失衡

     3.矫正教育产品辖区外溢的问题

     4.社会政治目标

    (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

     1.实现教育公平

     2.实现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

     3.实现各级政府教育财政能力和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基本均等化

   二 我国现阶段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成就、问题

    (一)成就

     1.中央和省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

     2.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在提高

    (二)问题

     1.县级政府仍然是农村教育经费供给主体

     2.缺乏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规划、措施和时间表

   三 优化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明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

    (二)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框架

     1.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科学设计

     2.建立新型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3.制定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时要协调配合、整体推进

     4.积极整合现行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5.以标准收支和公式作为教育转移支付分配的基础

     6.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节 优先在农村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一 制定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

   二 优先在农村地区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

   三 政府是经费供给的首要责任者和最终保障者

  第五节 征收教育税

   一 开征教育税的理论依据分析

   二 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并为教育税

    (一)固定性

    (二)强制性

    (三)无偿性

   三 教育税的税制设计方案

    (一)教育税的性质

    (二)教育税的税权

    (三)教育税的税率

    (四)教育税的征管机构

   四 教育税的立法程序

  第六节 建立教育发展银行

   一 财政和金融是筹集资金的两条渠道

   二 建立教育发展银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建立教育发展银行有利于体现教育的社会公平性

    (二)建立教育发展银行可以弥补当前助学贷款政策的盲区

    (三)建立教育发展银行有利于金融体制的深化与改革

    (四)教育发展银行属于政策银行

   三 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的定位与经营目标

    (一)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的定位

    (二)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的经营目标

   四 教育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

   五 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的机构设置

   六 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的业务模式

    (一)负债业务

     1.股本金

     2.存款性负债

     3.借入负债

     4.发行金融债券

     5.结算中的负债

    (二)资产业务

    (三)信用管理

    (四)贷的时间期限

   七 中国教育发展银行经营活动需要的外部环境

    (一)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支持与配合

    (二)地方财政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配合

    (三)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四)各商业银行的支持与配合

  第七节 建立农村教育基金

   一 教育基金会的性质

   二 教育基金会的现状

   三 教育基金会的基金来源

   四 教育基金会的发展趋势

   五 教育基金会的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基金会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教育基金会普遍存在问题

   六 我国农村教育基金会发展对策

    (一)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公众对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法制建设,保证财务管理的科学规范,防止腐败

    (三)坚持有效经营的运作方式,促进基金合法安全有效地保持增值

    (四)农村教育基金会要切实为农村教育服务,赢得社会信誉

   七 我国农村教育基金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第八节 发行教育彩票

   一 我国彩票事业发展的现状

   二 我国彩票公益金使用去向分析

   三 国外发达国家彩票的教育筹资

   四 我国设立教育彩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教育是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事业

    2.发行教育基金彩票调控教育资源的必要性

    3.教育彩票基金发行的法理依据

    4.发行教育彩票的可行性

   五 我国教育彩票公益金应重点投入农村教育

  第九节 建立与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一 县级政府预算管理

    (一)县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管理的概况

    (二)县级预算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财政、教育部门协调不够

     2.经费核算力量薄弱

     3.财务公开状况开展的不均衡

     4.在财务管理上对学校的运行有负面的影响

     5.经费管理过于僵化,影响了经费的使用效率

   二 中小学预算编制

    (一)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的现状

    (二)中小学预算编制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中小学预算编制人员业务素质需要提高

     2.挪用公用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 完善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一)建立财政局集中控制、教育局集中管理的中小学财务管理制度

    (二)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三)重视对中小学财务人员的培训

    (四)改革转移支付经费的拨付制度

  第十节 建立与完善教师工资制度

   一 我国工资的变革情况

    (一)职务等级工资制

    (二)结构工资制

    (三)中小学职务(技术)等级工资制

   二 绩效工资制的提出与实施

    (一)绩效工资制产生的背景

    (二)绩效工资的提出与实施

    (三)绩效工资的学理探究

   三 实施绩效工资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绩效工资考核指标科学合理化问题

    (二)绩效工资经费足额及时到位问题

    (三)教师绩效考核主体问题

    (四)教师工资差异区间问题

   四 实施绩效工资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坚持科学理念为指导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1.做到信息公开

     2.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公开

     3.过程公开

    (四)坚持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结合

    (五)加大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

本书突破了以往农村教育财政研究仅限于义务教育的范式,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等领域,力图从历史的高度探求问题产生的症结;本书特别重视当前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财政供给主体的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构想,对建立公共型农村教育财政体制的配套措施提出了系统建议。

[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

[3]鲍德威、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闵维方:《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8]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经济备忘录: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福州教育出版社,1999。

[11]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2]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

[13]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14]朱钢、张元红、张军:《聚集中国农村财政:格局、机理与政策选择》,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15]寇铁军:《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6]郑起东:《转型期的华北农村社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17]马戎、龙山:《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18]陈锡文、韩俊、赵阳:《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9]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0]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50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2]曾满超、魏新、肖今:《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樊丽明、李齐云:《中国地方财政运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4]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教育财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5]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26]商丽浩:《政府与社会——近代公共教育经费配置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7]陈国良主编《教育财政国际比较》,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8]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9]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我国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0]范先佐:《构建“国家办学、分类承担”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31]范先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3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3]商丽浩、田正平:《20世纪中国教育收费制度的发展》,《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第5期。

[34]商丽浩、田正平:《近代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5]商丽浩:《教育经费规范在近代中国宪法中的沉浮》,《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36]周飞舟:《谁为农村教育买单?——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北京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37]李向云、杜元钰、金志训:《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分析及改进思路》,《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3期。

[38]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39]周金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主体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40]国家行政学院:《基础教育:政策与制度热点》,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1]李华:《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制度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2]宋宏远等:《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3]苏明:《农村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4]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5]姚洋:《转轨中国:审视社会公正和平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6]周金玲:《义务教育及其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7]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48]陈丹:《教育公平理论在法国教育中的实践》,《法国研究》2004年第1期。

[49]陈家刚:《法制框架下德国地方治理:权利、责任与财政——以德国莱茵——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第2期。

[50]程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人口与分析》2006年第3期。

[51]范先佐:《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52]高如峰:《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53]高如峰:《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54]高如峰:《法国义务教育的特别扶持制度》,《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55]高如峰:《义务教育公共投资水平和效益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56]高如峰:《义务教育投资的供给比较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57]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58]郭从斌、侯华伟:《教育规模及教育机会公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59]郭建如:《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变革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研究:制度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60]郭耀邦、盛阳荣:《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来自浙江的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9期。

[61]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6卷第4期。

[62]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63]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64]旷乾:《制度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4期。

[65]李华:《城乡公共品供给均等化与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财政研究》2005年第11期。

[66]栗玉香:《建立义务教育财政“低保”制度的思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7]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8]刘泽云:《西方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9]吕旺实、贾康、石英华:《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同建议比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4期。

[70]商丽浩:《审视美国学区教育筹资制度》,《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71]宋振远、李舒:《是包袱,还是责任?拷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长安》2006年第7期。

[72]王蓉:《教育水平的差异与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年第2卷第3期。

[73]王蓉:《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之公平性研究》,《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卷第2期。

[74]王晓辉:《法国义务教育的财政体制》,《全球教育展望》2002年第31卷第2期。

[75]魏后凯、杨大利:《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76]张德元:《“以民为主”、“以县为主”与“以国为主”——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的变迁与现实选择》,《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第4期。

[77]张海峰:《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扩大——基于升级混合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78]张立承:《集成财政运行压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困境分析——对农业县(市)基层财政的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79]张维平、徐兴旺:《对修订中的义务教育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80]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1期。

[81]周逸先、崔玉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4期。

[82]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83]缪勒:《公共选择》,三联书店,1993。

[84]平新乔:《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三联书店,1992。

[85]乔宝云、范建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6]王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87]殷海波:《县级财政困境: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8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89]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0]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91]陈静漪、宗晓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11期。

[92]葛新斌:《农村教育投入体制变迁30年:回顾与前瞻》,《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

[93]张乐天:《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教育作用与问题》,《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94]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95]杜育红:《农村转型与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民教育》2004年第20期。

[96]许丽霞、段学红:《农村职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8期。

[97]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

[98]刘春桃、柳松:《农村现代化中的教育发展:供需分析与现实选择》,《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99]李涛:《农民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00]吕炜:《完善体制阶段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公共财政安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1]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02]范先佐等:《人口流动背景下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03]张军、周黎安:《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4]张丽华、汪冲、杨树琪等:《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5]何逢阳:《扩权改革中县级政府财政收支策略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06]邱生主编《当代日本教育改革与教育立法》,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107]宁本涛:《教育财政政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08]左学金、朱宇、王桂新主编《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学林出版社,2007。

[109]岳军:《基本公共服务与公共财政制度创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110]张秀兰主编《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11]谭建立:《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112]吕炜主编《中国公共政策:演进、评价与展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13]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文汇出版社,2003。

[11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农村建设之重》,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5]张志勇主编《中国教育的拐点》,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116]谢旭人主编《中国财政60年》(上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7]谢旭人主编《中国财政60年》(下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18]顾明远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纪实》,人民出版社,2008。

[11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教育绿皮书》(2009),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20]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革命根据地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21]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中华民国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22]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23]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当代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24]周洪宇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2010)》,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

[125]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2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教育绿皮书(2007)》,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教育绿皮书(2008)》,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28]杨东平主编《深入推进教育公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9]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0]杨东平主编《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1]褚宏启主编《教育发展评论》(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32]王雍军:《中国的财政均等化与转移支付体制改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9期。

[133]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134]马金华:《民国财政研究:中国财政现代化的雏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5]李贞:《公平义务教育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36]商丽浩:《中国教育财政史论(1949~1965)》,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37]史朝:《教育财政》,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138]卢中原主编《财政转移支付和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139]李国钧、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40]马国贤、赵宏斌主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现状与思考》,江苏大学出版社,2010。

[141]马海涛、姜爱华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142]高如峰主编《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43]陈永明:《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144]李萍主编《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图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145]郝维谦、李连宁主编《各国教育法制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46]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4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148]叶赋桂:《20世纪中国教育政治功能的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22卷第3期。

[149]余雅风:《公共性: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价值》,《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

[150]吴华:《国家教育公平政策的思路、问题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51]郑起东:《近代华北乡村教育的变迁》,《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152]段俊霞:《困境与出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8期。

[153]朱家存、周兴国:《论公共教育的公共性及实践表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25卷第4期。

[154]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价值追求的政策表达》,《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第10卷第5期。

[155]郑新蓉:《我国公共教育制度与教育均衡化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7卷第2期。

[156]黄凰:《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的分权化取向及原则》,《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第8期。

[157]赵爽、李广宪:《县级政府教育管理过程的政策分析——基于某县的个案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4期。

[158]于发友、赵慧玲、赵承福:《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建构》,《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159]陶勇:《政府间财力分配与中国地方财政能力的差异》,《税务研究》2010年第4期。

[160]葛大汇:《执行中的中央政策与地方决策机制——以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维持为例》,《研究纵览》2006年第3期。

[161]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62]王蓉、杨建芳:《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5卷第4期。

[163]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164]马骏、侯一麟:《中国省级预算中的政策过程与预算过程:来自两省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5期。

[165]安体富:《中国转移支付制度:现状·问题·改革建议》,《财政研究》2007年第1期。

[166]郭庆旺、贾俊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方公共服务提供》,《世界经济》2008年第9期。

[167]陈锡文主编《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68]魏胜文主编《传统农业县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69]曹红钢:《政府行为目标与体制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0]张紧跟:《当代中国政府间关系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71]Arnott,Richard J. & Gersovitz,Mark. 1986. “Social Welfare Underpinnings of Urban Bias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Royal Economic Society,1986,Vol.96 Issue 382:413-324.

[172]Andrew Reschovsky. 1994. “Fiscal Equalization and School Finance”. National Tax Journal,Vol.47,No.1:185-197.

[173]Bev Dahlby. 2001.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Fiscal Equalization Gra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IMS/MEI/FCPP Conference on “Equalization:Welfare Trap or Helping Hand?”.

[174]Catherine Hull and Bob Searle. 2004. “The impact of Equalization on Service Delivery”.Working Paper 04-12.

[175]Gilles Duranton and Stephance Deo. 1999. “Financing productive local public good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Vol 45:264-286.

[176]Harvey S.Rosen. 1986. Studies in State andLocal Public Fina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77]James M.Mintz. “Provincial Fiscal Equalization and Territorial Formula Financing:Expert Review Panel Consultation at the C.D.”.http://www.eqtff-pfft.ca/English/documents/FinalReport-Toronto.pdf.

[178]James M.Buchanan. 1980. The Public Finances,An Introductory Textbook. Richard D.Irwin Inc.

[179]Jim Marshall. 2006. “Issues in Equalization:A Discussion”. SIPP Public Policy Paper No.45.

[180]Joseph E.Stiglitz. 2000.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Third Edition. W.W.Norton & Company.

[181]Lipton,M. 1977. 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

[182]Musgrave,Richard A. 1939. “The Voluntary Exchang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y”.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5,Issue 2:213-237.

[183]Oates,Wallace E.,1996. “Taxation in a Federal System:The Tax-Assignment Problem”. Public Economics Review,Vol.1,No.1:35-60.

[184]Oi,Jean.C. 1992.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Vol.45,No.1:99-126.

[185]Paul A.Samuelson. 1954.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36,Issue 4:387-389.

[186]Ronan Paddison and Stephen Bailey. 1988.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Routledge.

[187]Shan,Anwer. 1994. “The Reform of 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 in Eeveloping and Emerging Market Economics”. Word Bank Policy and Reasearch series No.23.

[188]Streeten,P. and Lipton,M.(ed),The Crisis of Indian Planning.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

[189]Suzanne Scotchmer. 2002. “Local Public Goods and Clubs,in Handbook of Public Economics”,Volume 4,A.J.Auerbach and M.Feldstein(ed),Elsevier Science B.V.pp.1998-2036.

[190]Turvey R,Anderson D. 1977,Electricity Economics.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Press.

[191]United Nations. 2005. The Inequality Predicament-Report on the World Social Situation 2005.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New York.

[192]World Bank. 2000. Quality of Growt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