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2

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图书

A Study of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in Capital Beijing

SSAPID:101-8530-7278-80
ISBN:978-7-80230-90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以和谐发展的理论、历史和现状、问题及其根源、对策措施和发展前景,它具有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研究和谐、讲和谐以及形成良好氛围的社会效应,并能深化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具有把党的决议和政策细化,找到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政策效应。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申建军
编 辑: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第一篇 和谐理念

  第一章 重要载体: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思路

   一 以“和谐奥运”拉动首善之区建设

   二 以“服务型政府”带动首善之区建设

   三 以“和谐基层”推动首善之区建设

  第二章 对立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转换

   一 重新解读“斗争哲学”

   二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未停止过斗争

   三 社会主义实践背离对立统一规律的教训

   四 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

    (二)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三)正确认识和把握和谐的多样性

    (四)清醒面对矛盾,科学分析矛盾,扎实化解矛盾

  第三章 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与任务

   一 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

   二 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

    (一)从经济层面看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

    (二)从政治层面看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

    (三)从思想文化层面看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

   三 北京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第四章 执政理念:执政党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和谐

   一 正视社会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二 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目标

   三 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政治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

   四 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第五章 核心作用: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和谐

   一 政府公信力与首都和谐社会的理论分析

    (一)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1.理念

     2.行为

     3.制度

    (二)政府公信力与首都和谐社会

   二 首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一)首都政府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1.从理念层次分析

     2.从行为层次分析

     3.从制度层次分析

    (二)首都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对首都政府行为的监督不力

     3.首都政府能力的原因

     4.制度原因

   三 提高政府公信力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途径与对策

    (一)理念

     1.要依法行政

     2.要注重行政与社会效益

    (二)行为

    (三)制度

   结语

  第六章 重新审视:发掘儒家思想的人文价值

   一 “仁”、“礼”关系的再认识与和谐社会

   二 中庸的人格理想与民主理念

  第七章 从心开始: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一 大慈大悲、顾念众生:建立和谐世界的心理基础

   二 众生平等、圆融无碍:世界各文明和谐相处的准则

   三 去除贪欲、净化心灵:通往内心和谐之路

   四 净土世界、即在人间:和谐世界的美妙图景及其实现的途径

  第八章 脉络初探:西方和谐观理论

  第九章 文化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 什么是文化认同

   二 首都和谐社会建设中构建文化认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 首都和谐社会建设中形成文化认同的可能性

   四 文化认同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1.首都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首都各项工作的发展

    2.首都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首都经济建设的发展

    3.首都文化认同,有利于每一个首都人在建设首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首都文化认同有利于首都和谐文化的建设

    5.首都文化认同有利于首都意识、首都精神的确立

 第二篇 和谐校园

  第十章 基本精神:建设新型的和谐校园

   一 和谐校园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 和谐校园建设要体现统筹兼顾的精神

   三 和谐校园建设要体现兼容并包的精神

   四 和谐校园建设要体现德法并重的精神

  第十一章 重要任务:和谐校园的创新发展

   一 增强发展活力、兼顾多方利益、形成良好校风、维持稳定环境

   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开展的工作

  第十二章 稳定因素:妥善处理高校内部矛盾

   一 正确认识矛盾性质,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 采用恰当的工作方法处理高校内部矛盾

   三 建设和谐校园,预防和减少矛盾

  第十三章 必然要求: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

   一 和谐校园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二 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1.大学生强烈的权利意识与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成正比

    2.守法意识的淡薄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应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了解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2.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要求

    3.加强校园的内部管理、确实做到依法治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基

 第三篇 和谐社区

  第十四章 现实思考: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比较

   一 首都基层管理模式的历史沿革

    (一)北京古代的基层管理组织

    (二)北京近代的城乡分治管理体制

    (三)北京现代的社区管理体制

     1.管理的作用不同

     2.管理的目的不同

     3.管理的手段不同

     4.管理的主体和内容不同

   二 首都和谐社区管理模式的探索

    (一)议行分设的“三元”组织管理模式

    (二)“一个核心、两套体系”的新型工作模式

    (三)“三部两室一厅”的行政管理模式

     1.构建了社区党的领导、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三个组织体系

     2.形成了“三部二室一厅”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3.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七项运行机制

    (四)“一厅两站”的为民服务管理模式

    (五)“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

    (六)“四个统一、多元服务”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

   三 首都和谐社区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首都和谐社区不同管理模式的个性化特点

     1.议行分设的“三元”组织管理模式的特色

     2.“一个核心、两套体系”的新型社区工作模式的特色

     3.“三部两室一厅”的行政管理模式的特色

     4.“一厅两站”的为民服务管理模式的特色

     5.“一个中心、三大板块”的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特色

     6.“四个统一、多元服务”的民主自治管理模式的特色

    (二)首都和谐社区不同管理模式的共性

     1.从管理模式上看

     2.从社区运行机制上看

   四 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对比

    (一)城市经济社会变迁呼唤社区管理创新

    (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分类

     1.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2.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3.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

    (三)不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探索

     1.深圳模式:“居站分设”,夯实社会和谐基础

     2.上海模式:“五项结合”,整合社会和谐力量

     3.沈阳模式:“议行分设”,推进民主进程

   五 国外社区规划和社区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一)国外社区规划和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1.社区概念的起源

     2.国外的社区规划

     3.国外的社区管理

    (二)国外社区规划和社区管理的特点

     1.自治性

     2.公益性

     3.服务性

     4.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5.政府的适时参与性

     6.法律性

   六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社区和谐

    (一)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建设首都和谐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管理行政化的问题

     2.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3.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关系问题

     4.社区管理缺乏财力和法律保障的问题

    (二)深化改革,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构建首都和谐社区

     1.澄清认识误区,明确职能定位,合理划分职能范围

     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社区管理组织体系

     3.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服务机制

     4.加大社区管理的资金支持,加快社区管理法律建设步伐

    (三)发展“社会经济”,推动首都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1.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社

     2.改革最低生活保障等福利救助制度

     3.发展社会经济型的社区服务业

  第十五章 理论思考:构建和谐社区的指标体系

   一 关于和谐社区指标体系一般理论的思考

    (一)和谐社区指标体系与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区别

    (二)建立和谐社区指标体系的原则及其特点

     1.可操作性

     2.完整性

     3.人本性

     4.相对性

     5.动态性

    (三)当前首都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关于评价标准方面的成就

   二 关于北京市和谐社区指标体系的思考及建议

  第十六章 消除冲突:构建和谐社区文化的主题

   一 社区文化建设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一)社区文化的含义

    (二)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

     1.区位性

     2.群众性

     3.多元性

     4.业余性、分散性

    (三)社区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规范导向功能

     2.教育熏陶功能

     3.社会沟通功能

     4.休闲娱乐功能

     5.发展功能

   二 首都社区文化建设的主题:消除文化冲突,构建和谐社区文化

    (一)社区文化冲突的表现

     1.房地产商、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凸显

     2.新型城市社区居民相互之间认同度低

     3.社区孤独感与综合征

     4.社区隔离现象

    (二)社区文化冲突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1.随着社会转型,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是社区文化冲突产生的深刻背景

     2.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分层的明显化,社会整合的难度明显加大了

    (三)消除社区文化冲突的出路

   三 首都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公益文化

    (二)演出文化

    (三)娱乐文化

    (四)民俗文化

    (五)群体文化

    (六)科普文化

    (七)专题文化

    (八)休闲文化

    (九)企业文化

    (十)观念文化

   四 首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四)发展社区文化的专业人才缺乏

    (五)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不够

    (六)法律环境和支持体系有待改善

   五 首都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确立社区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的思路

    (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争取多方参与、多方共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三)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四)重视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五)注重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让首都文化资源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六)理顺政府、市场、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关系

  第十七章 规范管理:构建和谐社区的保证

   一 物业管理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物业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

    (二)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维护社区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物业管理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 当前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构建首都和谐社区的影响

    (一)中国物业管理的发展

     1.物业管理在中国作为一个市场,其管理领域逐步扩大

     2.物业管理规模不断扩大

     3.竞争机制基本形成

     4.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二)当前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意识不强,与业主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没有确立,物业管理的服务特征被淡化

     2.前期物业管理矛盾突出

     3.业主委员会缺少制约,不能发挥正常作用

     4.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不明确

     5.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不规范

   三 规范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一)建设和谐社区,要从机制上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1.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

     2.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与居委会的关系

    (二)规范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应当明确界定前期物业管理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2.针对业主委员会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加强对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3.针对物业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

     4.采用新模式管理老旧小区

  第十八章 发展趋势:首都人口老龄化及对策

   一 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

    (一)老年人口比例增长过快

    (二)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二 影响未来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及老龄化发展趋势

    (一)影响未来北京市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1.从出生率方面考察,北京市较早进入了低生育人口再生产的阶段

     2.从死亡率方面考察,与出生率下降相比,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的作用相对就要小得多

     3.从人口迁移方面考察,庞大的迁入人口规模,仍然不能改变首都人口严重老化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老年人口快速增长

     2.老年人口抚养系数迅速上升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扩大

   三 人口老龄化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老人赡养比上升

    (二)人口老龄化给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都带来相关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

    (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严重影响家庭结构和赡养功能

    (五)人口老龄化给脱贫工作增加了负担

    (六)老年人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四 应对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一)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将实施成功老龄化战略纳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二)与时俱进,建立和完善与老龄化进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

     1.关注社会保障支付压力,逐步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2.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建立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

     3.积极开展终身保健和健康教育,健全城乡医疗保障体系

     4.以人为本,建立全方位的社区助老服务体系

     5.整合社会资源,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

     6.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农村老人社会救助体系

    (三)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鼓励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

    (四)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积极培育和发展老龄产业

     1.运用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的发展

     2.以老龄产业带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3.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成本

    (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1.加快完善相关法律

     2.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老年人的权益保护工作

     3.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

  第十九章 重要力量: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状况及影响

   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规模大,增长快,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二)年龄结构轻,劳动力特征突出,性别比远高于常住人口

    (三)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流出地但低于流入地的水平,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四)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北京周边省份和人口大省

    (五)分布相对集中,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并以血缘、地缘和业缘为基础集聚

   二 流动人口对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 产生人口流动现象的原因

   四 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

 第四篇 和谐农村

  第二十章 土地利益:构建和谐农村的核心问题

   一 土地法律制度概况

    (一)土地与土地法律的关系

    (二)土地法律制度

   二 北京市土地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国家现行土地法律制度

     1.中国宪法对土地制度的规定

     2.中国土地民事法律制度

     3.中国土地经济法律制度

     4.中国土地行政法律制度

    (二)北京市现行土地法律制度

     1.北京市土地民事法律制度

     2.北京市土地经济法律制度

     3.北京市土地行政法律制度

   三 北京市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北京市现行土地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北京市现行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四 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二)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的特点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形式的多样化

     2.土地承包期限的差异化

     3.土地承包主体的复杂化

   五 北京市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一)北京市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1.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带动了主导产业发展,繁荣了地区经济

     3.推进了经济制度改革,优化了产权制度

     4.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稳定

    (二)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一些地方土地流转收益较低,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基础不牢

     2.个别地方兑现农民土地流转收益无保障

     3.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国家对经济投入不足,村级组织难以提供服务

     4.土地征用范围过宽,土地补偿标准过低

     5.落实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与落实林权没有衔接好

   六 推进和完善北京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思路和对策

    (一)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1.加强立法和法规,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权

     2.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

    (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民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1.大力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扶持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增加投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拓宽农民减负增收的渠道

  第二十一章 党群关系: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 党群关系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关键

    (一)重视党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基本经验

    (三)处理好党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 农村党群关系的现存问题

    (一)农村党群关系的现状

     1.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广大农民对此非常不满

     2.两极分化严重,广大农民对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现象很不满意

     3.农民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党群、干群关系疏远和紧张的原因

   三 改善农村党群关系的思路

    (一)坚决反对腐败,加强制度建设,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

     1.要解决农村干群矛盾,改善党群关系,必须坚决反对腐败

     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

    (二)深化改革,坚持和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增加农民收入

     1.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积累

    (三)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搞好村务、乡务公开,完善乡村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1.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四)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1.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强化人民公仆意识,端正工作态度

     2.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第二十二章 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农村的制度建设

   一 北京市农民工的发展和现状

   二 和谐之圆缺失的一弧——农民工权益的缺失状况

    (一)农民工的不公平待遇

     1.户籍制度的不公平

     2.就业制度的不公平

     3.社会保障的不公平

     4.教育、培训的不公平

     5.社会观念不公平

    (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1.政治上的侵害

     2.经济上的侵害

     3.生活上的侵害

     4.心理上的侵害

   三 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产生的后果

    (一)农民工社会地位低下

    (二)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难度加大

    (三)农民工逆反心理严重

    (四)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延缓城市化进程

    (五)引发城乡关系失调,影响和谐社会建设

   四 北京市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体制原因

    (二)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市场不统一、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健全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直接原因

     1.劳动力过剩

     2.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不健全

    (三)新的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社会原因

    (四)缺乏组织保障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关键原因

    (五)自身素质低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内在原因

   五 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1.加强对非农就业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2.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宣传和教育工作

    (二)改革户籍制度

     1.逐步放宽小城镇的户籍制度限制

     2.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的二元制度

     3.减少户籍“先赋”因素

    (三)创建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

     1.给予农民工平等竞争的权利

     2.不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建立平等的就学制度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1.确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2.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

     3.实行“公共劳动”形式的流动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二十三章 社会保障:构建和谐农村的体制保证

   一 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

    (二)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保障不足

     2.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不配套

     3.缴费低,保障金太少

     4.管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

     5.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1.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

     3.实施范围

     4.保险费的筹集

     5.保险费的缴纳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

     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

   二 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

    (一)北京市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

    (三)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创新发展

    (四)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发展方向

     1.尽快建立健全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

     2.借鉴典型经验,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

     3.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水平

   三 民政系统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一)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二)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科学性、针对性、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2.住房、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制度需要逐步完善

    (三)北京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今后的发展方向

     1.从领导、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对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给予重视、支持

     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统筹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发挥综合解困效应

  第二十四章 农民增收:构建和谐农村的路径选择

   一 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意义

   二 京郊农民增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 促进京郊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因素的拉动

    (二)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集体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五)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四 京郊农民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二)郊区农村地区之间和农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三)第二、第三产业总量仍显不足

    (四)产业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经营效益低下

    (五)农民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六)各项体制改革创新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五 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与对策

    (一)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二)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四)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和劳动力

    (五)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

    (七)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

   六 京郊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

    (一)门头沟区清水镇江水河村依靠发展民俗旅游业致富的成功之路

    (二)昌平区兴寿镇打造草莓专业户,小草莓做成大产业

    (三)通州区漷县镇实施三条富民工作主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以海玲编织社为基地,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

     2.以草厂村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为示范,推进全镇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以金星鸭业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全镇养殖业的发展

    (四)平谷区肉鸡协会带领农民致富

    (五)房山区十渡镇坚持旅游富民,以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

     1.加强区域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2.发展特色种养业,不断丰富旅游产业的内涵

     3.转变作风,真诚服务,为旅游富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第二十五章 基础设施:构建和谐农村的前提条件

   一 北京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一)农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取得质的突破

    (二)村庄道路建设工程步入新的阶段

    (三)垃圾收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工作稳步推进

    (四)低压电网改造、广播电视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

    (五)清洁能源利用工程建设方兴未艾

   二 北京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滞后

    (二)投资不尽合理,建设资金缺口较大,项目补助资金拨付迟缓

    (三)建设项目运行机制不完善

    (四)“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需要完善

   三 北京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继续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要继续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四)要抓紧建立村庄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六)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工作

 第五篇 和谐都市

  第二十六章 首都和谐: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中实现

  第二十七章 必然选择: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现首都和谐

   一 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二 北京市国际竞争力分析

   三 北京市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2.构建首都经济圈,发挥城市群的整体协同作用

    3.提高文化竞争力

    4.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政府形象

  第二十八章 指标分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城市竞争力

   一 引言

   二 指标的选取

    1.经济指标

    2.环境指标

    3.社会指标

   三 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

    1.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2.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人才、文化资源方面占有优势

    3.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四 北京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注意的问题

    1.环境和资源问题是制约北京发展的瓶颈

    2.就业问题制约着北京的发展

    3.城乡居民生活综合差距很大

    4.安全问题是影响首都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第二十九章 城市安全: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挑战

   一 问题的提出——关于城市安全

   二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城市安全问题与挑战

   三 全球化视野下首都城市安全面临的国际性挑战

   四 为2008年奥运会安全奠定基础,促进首都和谐发展

  第三十章 城市定位:在区域合作中实现首都和谐

   一 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二 中心城市定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 北京市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对区域和谐发展的影响

 后记

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是一幅宏伟蓝图,也是一项规模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首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本书力图以和谐理念、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农村、和谐都市为切入点,阐明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的理论、历史和现状、问题及其根源、对策措施和发展前景,它具有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研究和谐、讲和谐以及形成良好氛围的社会效应,并能深化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具有把党的决议和政策细化,找到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的政策效应。

1.王福鑫:《试论政府公信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行政与法》2006年第3期。

2.刘军:《政府信用缺失与政府信用建设》,《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4期。

3.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童一秋、纪康保:《诚信中国》,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

6.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7.潘金生等:《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公共行政》2003年第1期。

9.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公共行政》2004年第7期。

10.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1.陈虹:《试论信用经济与政府信用》,《学术探索》2003年第12期。

12.王岐山:《北京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

13.楼宇烈著《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4.方立天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佛说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载《大正藏》第14册。

16.〔日本〕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大正藏》),1934。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8.《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79。

19.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0.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9。

21.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2.李东伟:《认同北京是宽容城市》,2005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23.《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认同》,2004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

24.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5.武彬:《大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法律论文资料库,http://www.law.lib.com。

26.董雨、洪孟良:《更新道德教育的内容 加强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国科技大学道德状况调查问卷》。

27.金永利:《沈阳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评价分析》,《经济师》2003年第1期。

28.毛明华:《社区管理模式之选择》,《社会》2001年第3期。

29.杨稣、贾明德:《中国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30.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1.北京市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优秀调研报告汇编》(内部出版物),2004。

32.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北京》(2001年公布)。

33.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3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4.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5.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关于北京市200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36.马小红、侯亚非:《北京市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预测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第10卷第2期。

37.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关于加快上海养老工作发展的思考和建议》,上海市政协网。

38.程勇:《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中国老龄网。

39.丰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加强社区老年文化建设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对我区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调查与思考》,北京民政信息网。

40.韦克难:《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第2版。

4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2.毕天云:《社区文化: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43.马西恒:《构建和谐社会的社区基础:一种理论的探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44.雷晓明:《市民社会、社区发展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5.孟固:《北京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2004年第3期。

46.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7.单菁菁著《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8.杨丽萍:《开发商领路走出“囚徒困境”》,2004年12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49.彭京华:《对首都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0.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

51.谢芳:《美国社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2.《北京统计局调查显示外来人口总量超过350万》,2006年3月28日《北京日报》。

53.《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54.《建议北京流动人口备案登记享受市民待遇》,2005年5月29日《新京报》。

55.《流动人口将纳入全市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2006年10月24日《北京日报》。

56.邹蓝春:《北京的流动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1996。

57.段成荣:《北京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8.人口就业处:《1%人口调查分析:北京外来人口占人口比重明显上升》,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rk-2005/dcjg/sifb-rk/200603/t20060327-38154.htm。

59.欧阳志远:《北京市流动人口问题解决途径》,《观察与思考》1996年第4期。

60.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理论与实践——经管系统2004~2005年度优秀调研成果汇编》(内部出版物),2006。

6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论文选编》(内部出版物),2005。

62.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至2006年第7期。

63.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社会主义和谐新村建设与发展》,中国农村出版社,2005。

6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65.李涛、李真著《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6.蔡建文著《中国农民工生存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67.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8.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69.陆学艺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0.刘开明著《边缘人》,新华出版社,2003。

71.许经勇:《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财经研究》2003年第12期。

72.蔡昉著《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3.孙雅娴、林克富等著《农民——城市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群体》,《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74.许经勇:《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及其演变趋势》,《攀登》2003年第6期。

75.干满堂:《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76.陆学艺:《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77.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78.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9.魏月、王新:《北京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北京农村经济》2006年第5期。

80.李笑英:《“十五”期间京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北京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81.高麓、范存会:《解决京郊“三农”问题思路初探》,《北京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

82.张凤福:《北京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北京农村经济》2005年第9期。

83.《“十五”期间北京“三农”经历了三个转变》,北京统计信息网,2006年6月15日。

84.《北京农民收入增长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北京统计信息网,2005年11月4日。

85.《“十五”期间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跨越式发展》,北京统计信息网,2006年6月19日。

86.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05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1月24日。

87.杨伟光、张光连:《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构建首都和谐社会》,《北京郊区现代化发展论坛论文选编》(内部出版物),2005。

88.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9.蔡来兴主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0.文魁主编《首都新经济研究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1.〔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92.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梁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3.〔法〕弗朗索瓦·佩鲁著《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的新地位》,张立球译,《经济译文》1990年第6期。

94.乔治·米歇尔:《后现代都市状况》,李小科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95.吴俊杰、张红等:《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96.王力丁、王鸿春、马仲良主编《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同心出版社,2005。

97.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98.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9.陈剑、夏沁芳:《北京离现代化有多远》,北京出版社,2003。

10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101.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中国城市年鉴(2005)》,中国城市年鉴社,2005。

102.周振华等:《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