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9

托洛茨基研究图书

A Study on Trotsky's Theory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SSAPID:101-8528-9098-09
ISBN:978-7-5201-2195-8
DOI:
ISSN:

[内容简介] 苏联解体之后,人们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斯大林主义的反思日益增多。托洛茨基是与列宁和斯大林同时代的领导人、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重要理论的争论者,对托洛茨基及其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就托洛茨基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托洛茨基主义”进行了全面解析和评论,并对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和客观评价埋没于历史迷雾和尘埃中面目不清的“托洛茨基主义”,并反思社会主义革命相关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羊城学术文库·政法社会教育系列
作 者: 陈秋霞
编 辑:曹义恒;刘晓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摘要

 Abstract

 后记

 羊城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导论

  第一节 应当重视托洛茨基研究

  第二节 托洛茨基其人

  第三节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概说

   一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综述

   二 托洛茨基的主要理论

    1.十月革命前的“不断革命论”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论

    3.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的“经济革命”主张

    4.抨击斯大林的官僚政治的“政治革命论”

    5.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论”

   三 托洛茨基主义被批判的主要之处

 第一章 托氏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根基

  第一节 “革命”的含义

  第二节 “不断革命论”的理论背景

   一 吸收和借鉴

    1.马克思的“不断革命”思想是其根源

    2.从拉萨尔那里吸收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之于斗争的意义

    3.从考茨基那里强化了对不平衡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应用于“不断革命论”

    4.从帕尔乌斯那里吸收了通过工人阶级武装斗争建立工人政权的思想

    5.列宁坚定的革命性的影响

   二 分析和批判

    1.对第二国际“保守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批判

    2.对俄国各派别革命观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节 “不断革命论”的社会背景

   一 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经济落后、发展缓慢

    2.专制制度强大,缺乏中间阶层

   二 俄国各阶级状况和革命性分析

  第四节 “不断革命论”与十月革命

   一 “不断革命论”的提出

   二 “不断革命论”的基本观点

    1.只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2.革命后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而不是其他的形式

    3.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意味着革命的开始和不间断性

    4.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民族舞台上开始并在世界舞台上结束

   三 “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民主专政”的分歧

    1.两个战略公式的含义不同

    2.分歧的根源是对农民是否会形成独立的政党的回答不同

    3.分歧的实质是对革命阶段和步骤的构想不同

   四 不断革命论与俄国革命

  第五节 “不断革命论”评析

   一 不断革命论解决了落后国家如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难题

   二 托洛茨基强调用革命手段掌握政权对于社会进化的加速作用

 第二章 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具体问题的“托洛茨基主义”

  第一节 布列斯特和约谈判的立场

   一 和约谈判的困境和难题所在

   二 和约谈判始末

   三 分歧与世界革命

   四 和约谈判事件与民族自决权

  第二节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质疑

   一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一国建成”语义辨析

   二 托季联盟与斯大林布哈林集团的针锋相对

    1.理论争锋

    2.理论争锋与现实政策的纠结

    3.问题争论与政治斗争

   三 “一国社会主义”争论的延伸

   四 分析与评价

  第三节 工会问题的争论

   一 工会问题的困境和分歧

   二 托洛茨基的工会思想

    1.工会和国家机关相结合的实质

    2.劳动军事化

   三 没有原则冲突的工会辩论

    1.细枝末节的分歧

    2.工会问题争论的结局

   四 工会问题的实质

    1.工会问题上的分歧反映的是对革命中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同

    2.工会的争论也反映出对向社会主义迈进方式的不同设想

    3.斯大林对工会国家化的扭曲

 第三章 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决策

  第一节 冲破战时共产主义的桎梏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前期:市场和计划的双重强调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后期的呼告:走向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四节 对斯大林超工业化和急剧农业集体化的批评

   一 农业集体化上的批评与主张

   二 工业化上的批评与主张

   三 市场、货币和计划的作用与限度

  第五节 托洛茨基经济决策评价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核心

  第一节 取代主义与特权化的官僚主义表现

   一 “取代主义”造成党内民主丧失殆尽

   二 官僚的特权化、不平等现象及社会分化

   三 对社会文化的指手划脚和严密管制是政治取代主义的延伸

  第二节 官僚主义根源分析

   一 革命后必然出现的社会蜕化是官僚主义的社会环境

   二 国家机关代替党的领导是官僚主义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 落后的国家更容易产生官僚主义

  第三节 官僚主义的深层问题思考

   一 党专政还是阶级专政

   二 民主与集中

    1.托洛茨基在集中制立场上的起伏和矛盾

    2.托洛茨基在民主集中关系上的实践

    3.强调民主与集中的平衡

   三 派别存在与党的统一

    1.第一阶段是在革命早期,他反对列宁的严格集中制,认可派别存在的合理性

    2.第二阶段是在新政权建立后,托洛茨基拥护党关于禁止派别存在的决议,转向禁止派别存在的立场

    3.第三个阶段是当被指责为搞派别活动后,托洛茨基在派别问题上出现了思想和态度上的矛盾

    4.第四阶段是在他革命活动的后期,托洛茨基突破派别问题的逻辑怪圈,赞成派别存在,甚至主张多党制

  第四节 政治革命的呼告

   一 过渡社会

   二 蜕化的工人国家

   三 从改革到革命

  第五节 托氏政治革命理论的历史价值

   一 对官僚主义来源的思考

   二 官僚主义的后果和克服办法

   三 官僚主义问题再思考

 第五章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解析

  第一节 托氏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俄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一 托氏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质是广义的“不断革命论”

   二 托氏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坚持

   三 强调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武装夺权来确立社会主义前提条件的俄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在矛盾

   一 革命创造历史与遵从历史的“盲力”

   二 阶段跳过论与过渡社会理论

  第三节 托洛茨基主义与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

   一 托洛茨基主义反对列宁主义吗?

   二 托洛茨基主义是温和的斯大林主义吗?

   三 独立的托洛茨基主义

  第四节 托洛茨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引发的思考

   一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进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革命”还是“改良”?

   三 超越矛盾,走向和解

 结语

 文献综述

 羊城学术文库总序

苏联解体之后,人们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斯大林主义的反思日益增多。托洛茨基是与列宁和斯大林同时代的领导人、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重要理论的争论者,对托洛茨基及其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书就托洛茨基的理论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托洛茨基主义”进行了全面解析和评论,并对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有助于读者了解认识和客观评价埋没于历史迷雾和尘埃中面目不清的“托洛茨基主义”,并反思社会主义革命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苏〕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 柴金如、蔡汉敖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

2.〔苏〕托洛茨基:《托洛茨基自传——我的生平》,石翁、施用勤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3.〔苏〕托洛茨基:《论列宁》,王家华、张海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4.〔苏〕托洛茨基:《列宁以后的第三国际》,吴继淦、李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资料室,1965。

5.〔苏〕托洛茨基:《苏联的发展问题》,列兵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6.〔苏〕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苏联的现状及其前途》,柴金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资料室,1963。

7.〔苏〕托洛茨基:《斯大林评传》,齐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资料室,1963。

8.〔苏〕托洛茨基:《俄国局势真相》,刘珙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资料室,1963。

9.〔苏〕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刘文飞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

10.中央编译局编《托洛茨基言论》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11.〔苏〕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流亡日记与书信》,黄柱宇、唐伯讷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12.Leon Trotsky,,Pathfinder Press, Inc. New York ,1970.

13.Leon Trotsky,,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 1980.

14.Leon Trotsky,,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2.

15.Leon Trotsky,, Hyperion Press, Inc.1922.

1.〔波〕伊萨克·多伊彻:《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波〕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波〕伊萨克·多伊彻:《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日〕对马忠行:《托洛茨基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苏〕米·伊·巴斯马诺夫:《三十至七十年代的托洛茨基主义》,人民出版社,1983。

6.李显荣:《托洛茨基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7.〔美〕罗·杰·亚历山大:《拉丁美洲的托洛茨基主义》,高铦、涂光楠、张森根译,商务印书馆,1984。

8.〔法〕让·范·埃热努尔:《托洛茨基流亡生涯》,张敏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

9.刘家良:《托洛茨基及其思想研究》第1、第2卷,香港十月书屋,1997。

10.〔美〕戴维森:《托洛茨基主义分析》,连星火译,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4。

11.王凡西:《双山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

12.薛汉伟、辛仲勤、潘国华:《革命与不断革命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13.阎志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极左派:托派第四国际》,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14.〔法〕皮埃尔·弗朗克:《第四国际》,刘宏谊 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

15.〔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高德平译,北京出版社,1985。

16.〔比〕埃内斯特·曼德尔:《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王绍兰、高德平译,人民出版社,1982。

17.Fields, A. Belden, Autonomedia, Inc., 1988.

18.Baruch Knei-Paz, ,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8.

19.Naomi Allen, , Pathfinder Press, New York ,1975.

20.Tariq Ali and Phil Evans, , Writers and Readers Pub.1980.

21.George Breitman and Fred Stanton, ,Pathfinder Press, New York, 1977.

22.Terry Brotherstone and Paul Duk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2.

23.Les Evans and Russell Block, , Monad Press, New York, 1976.

24.Christopher Z.Hobson, ,Greenwood Press,inc.1988.

25.Carl Davidson, Trotskyism, 1973.

26.J.R.Campbell, , V.Gollanez, Ltd., 1939.

27.John Callaghan, , B.Blackwell,1984.

28.Robert Vincent Daniels, , 1991.

29.Alex Callinicos, , 1990.

30.Peter Beilharz, , Croom Helm, London and Sydney ,1987.

31.Ernest Mandel, , NLB, 1979.

32.Jonn Molyneux,, ST.Martin's Press,Inc., New York, 198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

4.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编《列宁、斯大林批判托洛茨基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

5.北京大学国政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商务印书馆,1976。

6.《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第3辑,人民出版社, 1983。

7.《列宁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

8.《苏联托洛茨基、布哈林反革命派的言论选集(1924-1927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10.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9集、第12集,人民出版社,1984。

11.郑言实编《斯大林反对托洛茨基主义和布哈林主义的斗争》,人民出版社,1978。

12.〔俄〕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90。

13.〔俄〕普列汉诺夫:《反对哲学中的修正主义》,人民出版社,1957。

14.〔俄〕巴枯宁:《上帝与国家》,杜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5.〔德〕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

16.〔德〕拉萨尔:《拉萨尔言论》,《机会主义、修正主义资料选编》编译组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17.安启念:《苏联哲学70年》,重庆出版社,1990。

18.贾泽林、周国平、王克千、苏国勋:《苏联当代哲学(1945-1982)》,人民出版社,1986。

19.〔比利时〕厄内斯特·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孟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0.〔比利时〕埃内斯特·曼德尔:《论欧洲共产主义》,齐春子、胡尔湖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1.〔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役和自由》,张百春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2.〔英〕卡尔佛特:《革命与反革命》,张长东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3.〔意〕安东尼拉·萨洛莫尼:《列宁与俄国革命》,卡佳、吉娜、文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4.〔奥〕奥托·鲍威尔:《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史集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25.〔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韦伯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7.〔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

28.〔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

29.〔德〕卢森堡:《论俄国革命·书信集》,殷叙彝、傅惟慈、郭颐顿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30.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一国社会主义”问题论争资料》,东方出版社,1986。

31.〔英〕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

32.〔南〕马尔科维奇·彼德洛维奇:《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与理论》,郑一明、曲跃厚译,重庆出版社,1994。

33.〔美〕布兰察德:《革命道德——关于革命者的精神分析》,戴长征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4.〔德〕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5.〔苏〕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又名《党治制的由来》),晨曦、李荫寰、关益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36.〔英〕戴维·麦克莱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林春、徐贤珍译,东方出版社,1986。

37.〔美〕悉尼·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38.〔英〕G.D.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三卷、上册),何瑞丰译,商务印书馆,1981。

39.余文烈主编《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40.〔法〕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李青宜等译,重庆出版社,1988。

41.〔匈〕卢卡奇:《卢卡奇自传》,杜章智编,李渚清、莫立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42.〔英〕盖欧尔格·里希特海姆:《卢卡奇》,王少军、晓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3.〔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99。

44.〔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19世纪至20世纪初俄罗斯思想的主要问题》,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5.〔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王德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美〕巴特勒、〔英〕拉克劳、〔斯〕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7.〔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48.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2007》,人民出版社,2007。

49.沈志华、郑异凡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6、7、10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0.〔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约翰内斯·温克尔曼 整理,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51.李尚德编著《2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2.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3.〔俄〕恩·弗列罗夫斯基:《俄国工人阶级状况》,陈瑞铭译,商务印书馆,1994。

54.冯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55.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6.蓝瑛主编《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7.廖惠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六大思潮初探》,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

58.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

59.〔苏〕诺索夫主编《苏联简史》,武汉大学外文系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60.〔苏〕马克西姆·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关于革命与文化的思考》,朱希渝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61.王长江:《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62.高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别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63.中央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葛兰西文选》,人民出版社,1992。

64.〔英〕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费边社会主义》,夏遇南、吴澜译,商务印书馆,1984。

65.周青、晨风、陈友文主编《当代东方政治思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66.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资料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67.杨雪东、薛晓源主编《“第三条道路”与新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8.张文焕:《拉萨尔评传》,人民出版社,1983。

69.〔苏〕斯·布赖奥维奇:《卡尔·考茨基及其观点的演变》,李兴汉、姜汉章、陈联璧译,东方出版社,1986。

70.于风编选《狂飙突进 悲歌未绝——20世纪国际共运重大事件纪实》,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71.〔西班牙〕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情报局》,中共中央党校外文组译,求实出版社,1982。

72.〔法〕夏尔·贝特兰:《苏联国内阶级斗争:第一时期1917~1923年》,上海《国际问题资料》编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73.〔苏〕察哥洛夫:《俄国农奴制解体时期经济思想概论》,厉以宁、赵辉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4.〔加〕菲利普·汉森:《汉娜·阿伦特:政治、历史与公民身份》,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75.〔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宋文伟、侯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6.〔法〕弗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孟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7.〔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78.〔英〕鲍曼:《寻找政治》,洪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9.〔法〕托克维尔:《回忆录:1848年法国革命》,周炽湛、曾晓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0.〔英〕爱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何兆武、许振洲、彭刚译,商务印书馆,2005。

81.〔意〕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李修建译,九州出版社,2006。

82.〔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3.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2。

84.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5.姜长斌编《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86.赵士国:《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近代晚期俄国革命与改革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87.赵天成、李娟劳:《马克思的幽灵与现实:运用当代阐释学对社会主义的新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8.康春林:《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9.李延明:《李延明文集》,台海出版社,2005。

90.孙哲:《权威政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1.许明达:《第三个台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2.鲁绍臣:《反思与重构——佩里·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图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郑异凡:《托洛茨基生平和思想简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8年第2期。

2.郑异凡:《有关十月革命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3期。

3.郑春生:《“革命”的批判:1968年5月法国学生运动的性质探析》,《世界历史》1999年第3期。

4.马焕明:《“全党喜欢的人物” 》,《领导文萃》2001年第3期。

5.蒲国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与布哈林方案评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5期。

6.向文华:《拉丁美洲托洛茨基主义运动兴衰原因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年第2期。

7.郑异凡:《由“先知”引起的话题》,《读书》1999年第5期。

8.沃多拉佐夫:《历史的选择与选择的历史》,段丽萍译,《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1988年第10期。

9.马小林:《论列宁和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异同》,《理论建设》2000年第3期。

10.陈开仁:《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再论“一国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关问题》,《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6年第4期。

11.布特、辛本健:《对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反思》,《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6期。

12.维贾义·普拉夏德、王淑梅:《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渊源》,《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第9期。

13.黄明泽:《历史新读:斯大林何以能战胜反对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4年第3期。

14.胡舟白:《略论联共(布)领导层在市场问题认识上的局限性》,《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

15.周嘉昕:《激荡的50年:西方“马克思学”探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6.张家康:《陈独秀与中国托派》,《文史精华》2005年第2期。

17. B.达尼洛夫:《斯大林主义与苏联社会》,彭晓宇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1期。

18.弗兰克伦特:《托洛茨基——一位湮灭的领袖》,苏诚一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第12期。

19.黄晓晋:《托洛茨基“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不断性”思想述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20.菲·罗勃里厄:《托洛茨基档案的最后秘密》,顾良译,法国《世界报》1980年5月4日。

21.求实:《当代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9期。

22.刘勇:《托洛茨基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价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23.李显荣:《托洛茨基与两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世界历史》1986年第6期。

24.周尚文:《托洛茨基和斯大林模式》,《探索与争鸣》1993年第2期。

25.沃尔特·拉克、陈玮:《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4年第2期。

26.朱晓鹏:《论列宁晚期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992年第2期。

27.陈铮玲:《资本主义如何能成功地被推翻》,《国外理论动态》2002年第7期。

28.陈林:《拓展社会主义研究的视野》,《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5期。

29.马长虹:《中共对托洛茨基评价的转变》,《炎黄春秋》2006年第7期。

30.左凤荣:《斯大林“一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5期。

31.郑异凡:《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对十月革命的贡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1期。

32.桂琳:《澳大利亚学者评关于托洛茨基、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三本传记》,《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12期。

33.陆晓禾:《关于美国新保守主义者与托洛茨基派关系的最新争论述评》,《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34.张家康:《陈独秀与托洛茨基的交往》,《炎黄春秋》2003年第10期。

35.彭佩文:《关于托洛茨基评价问题概述》,《理论前沿》1989年第68期。

36.塔·萨尔塔纳特,张佩珍:《托洛茨基政治生涯中鲜为人知的一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2年第4期。

37.淳于毓济:《现代托洛茨基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86年第2期。

38.鲍·卡加尔利茨基,夏风:《俄国革命的教训与当代俄国的政治争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7年第4期。

39.安启念:《关于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两个问题》,《哲学研究》2008年第9期。

40.叶汝贤:《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