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6

公益经营者:基层政府的新角色与实践困境图书

Public Operator: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s New Role and Its Practical Dilemma

SSAPID:101-8368-0361-91
ISBN: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基于案例研究,本书提炼出基层政府作为“公益经营者”的角色特征,并深入分析了该角色如何为体制、社会和市场所形塑,又如何影响到基层政府的实践逻辑。研究指出,基层政府借助“经营公益”的策略促进了本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也陷入了权责失调、社会冲突频发的困境中。这一研究突破了既往从“利益最大化”视角讨论基层公共权力与市场关系的局限,有助于反思市场转型中的基层政府角色理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青年学者系列
作 者: 陈颀
编 辑:任晓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基于案例研究,本书提炼出基层政府作为“公益经营者”的角色特征,并深入分析了该角色如何为体制、社会和市场所形塑,又如何影响到基层政府的实践逻辑。研究指出,基层政府借助“经营公益”的策略促进了本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也陷入了权责失调、社会冲突频发的困境中。这一研究突破了既往从“利益最大化”视角讨论基层公共权力与市场关系的局限,有助于反思市场转型中的基层政府角色理论。

[1]埃森哈特,凯瑟琳·M.、梅丽莎·E.格瑞布纳,2010,《由案例构建理论的机会与挑战》,张丽华、何威译,程卫凯校,《管理世界》第4期。

[2]艾云,2011,《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社会》第3期。

[3]艾云、周雪光,2013,《资本缺失条件下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兴起——以一个乡镇农业市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4]艾云、周雪光,2017,《国家治理逻辑与民众抗争形式:一个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社会学评论》第4期。

[5]白苏珊,2009,《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6]曹龙虎,2016,《迈向“项目中国”:项目制与国家建设》,《南京社会科学》第1期。

[7]曹亚鹏,2014,《“指标漂移”的社会过程——一个基于重庆“地票”制度的实证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第2期。

[8]曹正汉、史晋川,2008,《中国民间社会的理:对地方政府的非正式约束——一个法与理冲突的案例及其一般意义》,《社会学研究》第3期。

[9]曹正汉、史晋川,2009,《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和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第4期。

[10]陈锋,2015,《分利秩序与基层治理内卷化——资源输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逻辑》,《社会》第3期。

[11]陈家建,2017,《项目化治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机制——基于一个国家项目的历史过程分析》,《社会学研究》第2期。

[12]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2013,《政策执行与科层结构》,《社会学研究》第6期。

[13]陈家建、张琼文、胡俞,2015,《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第5期。

[14]陈颀,2018,《地方政府是“利益同盟”吗?——基于土地开发中上下级政府博弈研究现象研究》,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主办,第十五届“组织社会学工作坊”会议论文。

[15]陈颀、吴毅,2014,《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社会》第1期。

[16]陈水生,2014,《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

[17]陈硕,2010,《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自主权与公共品供给》,《经济学》(季刊)第4期。

[18]陈涛、谢家彪,2016,《混合型抗争——当前农民环境抗争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陈锡文,2003,《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20]陈映芳,2008,《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社会学研究》第3期。

[21]陈映芳,2010,《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社会学研究》第4期。

[22]陈映芳,2013,《“违规”的空间》,《社会学研究》第3期。

[23]程秀英,2012a,《消散式遏制:中国劳工政治的比较个案研究》,《社会》第5期。

[24]程秀英,2012b,《从政治呼号到法律逻辑——对中国工人抗争政治的话语分析》,《开放时代》第11期。

[25]程秀英,2015,《循环式国家:转型中国的符号式劳动治理机制探析》,《社会》第2期。

[26]程宇,2016,《嵌入性政治下的地权配置——基于南县农地产权改革的观察》,《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

[27]邓大才,2001,《“乡级政府该撤了”》,《中国国情国力》第3期。

[28]邓燕华,2016,《中国基层政府的关系控制实践》,《学海》第5期。

[29]蒂利,查尔斯,2012,《政权与斗争剧目》,胡位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30]狄金华,2015a,《被困的治理:河镇的复合治理与农户策略(1980—200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31]狄金华,2015b,《政策性负担、信息督查与逆向软预算约束——对项目运作中地方政府组织行为的一个解释》,《社会学研究》第6期。

[32]狄金华,2016,《项目制中的配套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开放时代》第5期。

[33]董海军,2008,《“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社会》第4期。

[34]董海军,2010,《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社会》第5期。

[35]杜辉,2014,《财政支农资金“配套制”探析——兼论政府间支农权责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第4期。

[36]樊纲、张晓晶,2008,《“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拉美的教训》,《管理世界》第9期。

[37]樊红敏,2008,《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和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8]樊佩佩、曾盛红,2014,《动员视域下的“内生性权责困境”——以“5·12”汶川地震中的基层救灾治理为例》,《社会学研究》第1期。

[39]方慧容,1997,《“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

[41]冯猛,2009,《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社会》第9期。

[42]冯猛,2014,《基层政府与地方产业选择——基于四东县的调查》,《社会学研究》第2期。

[43]冯猛,2015,《项目制下的“政府—农民”共事行为分析——基于东北特拉河镇的长时段观察》,《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44]冯猛,2017,《政策实施成本与上下级政府讨价还价的发生机制——基于四东县休禁牧案例的分析》,《社会》第3期。

[45]冯小,2014,《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46]傅光明,2001,《“撤销乡镇—改革现行乡镇组织机构和财政运行体制模式的探讨》,《决策咨询》第10期。

[47]符平,2013,《市场的社会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48]符平,2018,《市场体制与产业优势——农业产业化地区差异形成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第1期。

[49]付伟、焦长权,2015,《“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社会学研究》第2期。

[50]高柏,2008,《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社会学研究》第4期。

[51]高王凌,2013,《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1950-1980)》,香港:香港中文出版社。

[52]格姆雷,小威廉·T.、斯蒂芬·J.巴拉,2007,《官僚机构与民主:责任与绩效》,俞沂暄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53]耿曙、陈玮,2015,《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社会学研究》第3期。

[54]郭亮,2013,《地根政治:江镇地权纠纷研究(1998—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5]哈尼,安东尼、詹姆斯·梅志里,2006,《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6]韩博天,2013,《规划:中国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开放时代》第6期。

[57]贺雪峰、刘岳,2010,《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研究》第6期。

[58]何艳玲、汪广龙、陈时国,2014,《中国城市政府支出政治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59]华尔德,1996,《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60]黄雪琴、肖唐镖,2005,《地方政府的项目配套政策研究》,载肖唐镖、李昌金等《中国乡村报告:政府行为与乡村建设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

[61]黄玉,2009,《乡村中国变迁中的地方政府与市场经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62]黄宗智、龚为纲、高原,2014,《“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开放时代》第5期。

[63]黄振辉,2011,《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开放时代》第2期。

[64]贾文娟,2012,《从热情劳动到弄虚作假:“大跃进”前后日常生产中的国家控制与基层实践——以对广州市TY厂的考察为例(1956~1965)》,《开放时代》第10期。

[65]焦长权、周飞舟,2016,《“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66]简新华,2014,《新型城镇化与旧型城市化之比较》,《管理学刊》第6期。

[67]句华,2008,《美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发展趋势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第7期。

[68]科尔奈,雅诺什,2007,《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69]科尔内,亚诺什,1990,《短缺经济学》(下卷),高鸿业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70]克里纳伯格,埃里克,2014,《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徐家良、孙龙、王彦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71]李连江,2012,《差序政府信任》,香港:《二十一世纪》6月号。

[72]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73]李里峰,2007,《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动员技术的微观分析》,《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第5期。

[74]李松玉、曲延春,2012,《乡镇政府招商引资的行为逻辑及其治理》,《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

[75]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76]李元珍,2015,《对抗、协作与共谋:条块关系的复杂互动》,《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

[77]李芝兰、吴理财,2005,《“倒逼”还是“反倒逼”——农村税费改革前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互动》,《社会学研究》第4期。

[78]李祖佩,2012,《论农村项目化公共品供给的组织困境及其逻辑——基于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经验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79]李祖佩,2014,《分利秩序:鸽镇的项目运作与乡村治理》,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论文。

[80]李祖佩,2015,《项目制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自主性的视角》,《政治学研究》第5期。

[81]练宏,2015,《注意力分配——基于跨学科视角的理论述评》,《社会学研究》第4期。

[82]林超超,2016,《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3]刘爱玉,2005,《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4]刘浩淼、张林秀、罗斯高、白罗文,2007,《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状况的影响分析——全国5省50个乡镇的实证研究报告》,《管理世界》第5期。

[85]刘雅灵,2012,《中国准计划行政体制:乡镇政府从企业经营到土地收租的软预算财政》,台北:《台湾社会学刊》第45期。

[86]刘军强、鲁宇、李振,2017,《积极的惰性——基层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运作机制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87]刘正强,2014,《“甩干”机制:中国乡村司法的运行逻辑》,《社会》第5期

[88]卢超,2011,《“地方政府都市化”策略下的户籍制度改革——以重庆户籍改革为切入》,《法律与社会科学》第8卷。

[89]卢晖临,2015,《通向集体之路:一项关于文化观念和制度形成的个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0]卢晖临、李雪,2007,《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91]吕德文,2012,《媒介动员、钉子户与抗争政治——宜黄事件再分析》,《社会》第3期。

[92]吕方,2013,《治理情境分析:风险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基于武陵市扶贫办“申诉”个案的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93]麻宝斌、郭蕊,2010,《权责一致与权责背离: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政治学研究》第1期。

[94]马良灿,2013,《项目制背景下农村扶贫工作及其限度》,《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95]马明洁,2000,《权力经营与经营式动员——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

[96]摩尔,巴林顿,2013,《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现代世界形成中的地主和农民》,王茁、顾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97]奂平清,2016,《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吗?——费孝通城乡社会学理论自觉的启示》,《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98]倪星、王锐,2017,《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第2期。

[99]聂辉华,2013,《政企合谋与经济增长:反思“中国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0]欧阳静,2011,《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1]帕特南,罗伯特,2011,《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刘波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02]裴宜理,2001,《重返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4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103]裴宜理,2008,《中国式的“权利”观念与社会稳定》,《领导者》8月号。

[104]裴宜理,2014,《安源:发掘中国革命之传统》,阎小骏译,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

[105]彭玉生,2011,《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第3期。

[106]容志,2010,《土地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博弈——政策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7]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2012,《“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开放时代》第3期。

[108]渠敬东,2012,《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09]渠敬东,2013,《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社会》第2期。

[110]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性治理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111]饶静、叶敬忠,2007,《税费改革背景下乡镇政权的“政权依附者”角色和行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112]塞勒尼,伊万,2010,《新古典社会学的想象力》,吕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3]折晓叶,2008,《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第3期。

[114]折晓叶,2014,《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15]折晓叶、艾云,2014,《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与实践过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6]折晓叶、陈婴婴,2011,《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17]申恒胜,2013,《分配型政权:惠农政策背景下基层政府的运作特性及其影响》,《东南学术》第3期。

[118]沈原,2006,《“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社会学研究》第6期。

[119]史普原,2015,《科层为体、项目为用: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社会》第5期。

[120]史普原,2016,《政府组织间的权责配置——兼论“项目制”》,《社会学研究》第2期。

[121]施雪华,2010,《“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社会科学》第2期。

[122]施芸卿,2015,《再造城民:旧城改造与都市运动中的国家和个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3]斯科特,W.理查德、杰拉尔德·F.戴维斯,2011,《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4]斯科特,詹姆斯,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125]斯科特,詹姆斯,2011,《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修订版),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26]斯诺,戴维·A.、罗伯特·D.本福特,2002,《主框架和抗议周期》,载戴维·A.斯诺、罗伯特·D.,载本福特主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27]沈原,2007,《社会的生产》,《社会》第2期。

[128]孙立平、郭于华,2002,《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4期,北京:商务印书馆。

[129]孙立平,2004,《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30]谭明智,2014,《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131]汤普森,爱德华,2002,《共有的习惯》,沈汉、王加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2]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2009,《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经济研究》第7期。

[133]陶然、汪晖,2010,《中国尚未完成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与出路》,《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

[134]田先红,2012,《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5]田雪原,2013,《城镇化还是城市化》,《人口学刊》第6期。

[136]佟新,2006,《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第1期。

[137]仝志辉,2013,《权利诉求中的实用道义意识——从理解农民选举上访信开始》,《中国乡村研究》第10辑。

[138]涂尔干,埃米尔,2000,《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39]涂尔干,爱弥尔,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40]托克维尔,2013,《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41]王春光,2013,《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3期。

[142]王富伟,2012,《个案研究的意义和限度——基于知识的增长》,《社会学研究》第5期。

[143]王广庆、刘玲玲、冯懿男,2011,《我国专项转移支付变迁及动因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第2期。

[144]王海娟,2016,《中西部政府主导型城镇化的政治与经济后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45]王海娟、贺雪峰,2015,《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学习与探索》第2期。

[146]王汉生、王一鸽,2009,《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第2期。

[147]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2011,《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载应星、周飞舟、渠敬东主编《中国社会学文选》(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8]王洪伟,2010,《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第2期。

[149]王剑锋、顾标、邓宏图、雷鸣,2014,《“锦标赛”增长模式的来源与演变:一个经济史分析》,《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150]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151]王绍光,2008,《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52]尉建文、谢镇荣,2015,《灾后重建中的政府满意度——基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发现》,《社会学研究》第1期。

[153]吴长青,2010,《从“策略”到“伦理”:对“依法抗争”的批评性讨论》,《社会》第2期。

[154]吴理财,2003,《中国乡镇政府往何处去?》,香港:《二十一世纪》8月号。

[155]吴理财,2006,《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乡镇改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6]吴理财,2011,《公共文化服务运作的逻辑及后果》,《江淮论坛》第7期。

[157]吴清军,2010,《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58]吴毅,2007a,《何以个案 为何叙述——对经典农村研究方法质疑的质问》,《探索与争鸣》第4期。

[159]吴毅,2007b,《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和阐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60]吴毅,2007c,《“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集体性利益表达的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161]吴毅、陈颀,2012,《说话的可能性:对土改诉苦的再反思》,《社会学研究》第6期。

[162]吴毅、陈颀,2015,《农地制度变革的路径、空间与界限——“赋权—限权”下行动互构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163]向静林,2016,《市场纠纷与政府介入——一个风险转化的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4期。

[164]肖唐镖,2015,《中国农民抗争的“策略”和“理据”——“依法抗争”理论的两维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第4期。

[165]辛允星,2013,《“捆绑式发展”与“隐喻型政治”对汶川地震灾区平坝羌寨的案例研究》,《社会》第3期。

[166]邢成举,2014,《乡村扶贫资源分配中的精英俘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7]邢幼田,2009,《乡镇政府权力经济与土地产权操弄》,载孙立平、沈原、李友梅主编《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8]徐建牛,2010,《从经营企业到经营土地——转型期乡镇政府经济行为的演进》,《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

[169]徐勇,2002,《“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

[170]荀丽丽、包智明,2007,《政府动员型环境政策及其地方实践——关于内蒙古S 旗生态移民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71]燕继荣,2009,《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路向——近十年来国内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学海》第1期。

[172]闫婷,2013,《中国财政民生支出规模与结构的优化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73]杨宏星、赵鼎新,2013,《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学海》第3期。

[174]杨美惠,2009,《礼物、关系学与国家:中国人际关系与主体建构》,赵旭东、孙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75]杨善华、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第1期。

[176]叶敬忠、孟英华,2012,《土地增减挂钩及其发展主义逻辑》,《农村经济问题》第10期。

[177]叶敏、李宽,2014,《资源下乡、项目制与村庄间分化》,《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178]叶敏,2016,《政策执行的“亮点工程”及其生产逻辑——以X市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过程为讨论基础》,《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179]殷,罗伯特·K.,2010,《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版),周海涛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80]尹利民,2015,《也论项目制的运作和效果——兼与黄宗智等先生商榷》,《开放时代》第2期。

[181]尹利民、全文婷,2014,《项目进村、集体债务与新时期的农民负担——基于赣北D村的个案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学科学版)第1期。

[182]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83]应星、晋军,2000,《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

[184]于建嵘,2002,《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战略与管理》第6期。

[185]于建嵘,2004,《以法抗争——当前农民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186]郁建兴、高翔,2012,《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87]贠毓,2009,《国有农场居住形态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文。

[188]张汉,2014,《“地方发展型政府”抑或“地方企业家型政府”?——对中国地方政企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研究述评》,《公共行政评论》第3期。

[189]张和清,2010,《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蚌岚河槽6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0]张践祚、刘世定、李贵才,2016,《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1]张静,2003,《土地使用规则的不确定:一个解释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92]张静,2007,《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3]张静,2012,《社会冲突的结构性来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4]张万宽,2011,《公私伙伴关系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5]张五常,2009,《中国的经济制度》,北京:中信出版社。

[196]张永宏,2006,《发展型政府与地方产业的成长:乐从现象分析》,《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

[197]张永宏,2009,《争夺地带:从基层政府化解劳资纠纷看社会转型》,《社会》第1期。

[198]张永宏、李静君,2012,《制造同意:基层政府怎样吸纳民众的抗争》,《开放时代》第7期。

[199]赵鼎新,2013,《民主的限制》,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周海燕,2013,《记忆的政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赵树凯,2006,《农村发展与“基层政府”公司化》,《中国发展观察》第10期。

[202]郑法,2000,《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第4期。

[203]周飞舟,2006,《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4]周飞舟,2007,《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5]周飞舟,2009,《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第3期。

[206]周飞舟,2012a,《财政资金的专项化及其问题:兼论“项目治国”》,《社会》第1期。

[207]周飞舟,2012b,《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8]周飞舟、王绍琛,2015,《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9]周飞舟、赵阳,2003,《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与成因》,《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

[210]周黎安,2007,《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第7期。

[211]周黎安,2014,《行政发包制》,《社会》第6期。

[212]周雪光,2005,《“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213]周雪光,2008,《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第6期。

[214]周雪光,2012,《组织社会学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15]周雪光,2013,《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216]周雪光,2015,《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开放时代》第2期。

[217]周雪光,2017,《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一个组织学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18]周雪光、程宇,2012,《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行政评论》第1期。

[219]周雪光、练宏,2012,《中国政府的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社会学研究》第5期。

[220]周振超,2009,《当代中国政府“条块关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21]朱晓阳,2011,《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22]庄文嘉,2011,《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社会》第3期。

[223]朱元鸿,1992,《“实用封建主义”:集体记忆的叙事分析》,台湾:《中国社会学刊》第16期。

[224]邹谠,2002,《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225]邹谠,1996,《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Bernstain,Thomas P.,2003,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Burawoy,M.,1998,The Extended Case Metho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Chen,Feng,2000,Subsistence Crises,Managerial Corruption and Labour Protests in China,China Journal(44).

[4]Gamson,William,1992,Talking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George CS Lin,Xun Li,Fiona F Yang,Fox ZY Hu,2015,Strategizing Urbanism in the Era of Neoliberalization:State Power reshuffling,Land Development and Municipal Finance in Urbanizing China,Urban Studies 52(11).

[6]Goffman,Alice,2009,On the Run:Wanted Men in a Philadelphia Ghetto,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4(3).

[7]Hsing,You-tien,2010,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Li,Lianjiang,2010,Rights Consciousness and Rules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 64(July).

[9]Lin,Nan 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on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24(3).

[10]Lü,Xiaobo,2014,Social Policy and Regime Legitimacy: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108(02).

[11]McAdam,Doug,1982,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1970,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Meyer,John&Brian Row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1).

[13]Miles,Robert H. & William D.Perreault Jr.,1976,“Organizational role conflict:it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7(1).

[14]Nee,Victor,1989,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 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

[15]Brien,O.Kevin&Li Lianjiang,2006,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Oi,Jean,1989,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7]Oi,Jean,1992,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5(1).

[18]Oi,Jean,1999,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Peng,Yusheng,2001,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hips as Industrial Corporations:Ownership,Governance,and Competi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6(5).

[20]Peng,Yusheng,2004,Kinship Networks and Entrepreneurs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9.

[21]Perry,Elizabeth J.,2009,A New Rights Consciousness?Journal of Democracy(3).

[22]Walder,Andrew G.,1995,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1(2).

[23]Wank,David 1999,Commodifying Communism:Business,Trust,and Politics in a Chinese C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Wank,David,2002,Business-State Clientelism in China:Decline or Evolution?In Thomas Gold,Douglas Guthrie & David Wank (eds),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Institutions,Cultures,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5]Wu,Fulong,Jiang Xu,and Anthony Gar-On Yeh,2007,Urban Development in Post-Reform China:State,Market and Space. New York:Routledge.

[1]陈锡文、涂重航,2010,《土地增减挂钩违规严重》,《新京报》11月3日,A18版。

[2]丁守海,2014,《概念辨析:城市化、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30日。

[3]国务院办公厅,20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36号),http://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14-08/04/content_8951.htm。

[4]国务院,201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37号),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6/30/content_9991.htm。

[5]刘时平,1958,《关于密山农垦局853农场“自建公助”运动的经验》,《中国农垦》第2期。

[6]梅华峰,2008,《水乡农垦春满园——楚华市国有农场20年改革硕果累》,《湖北日报》10月24日。

[7]南岭农场志编纂委员会,1986,《南岭农场志(1955—1985年)》。

[8]南岭农场志编纂委员会,2008,《南岭农场志(1986—2005年)》。

[9]王任重,1958,《关于建立和办好国营农场的几个问题——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在JZ地区农场场长、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农垦经济》第2期。

[10]闻翔,2013,《以扩展个案法书写“公共民族志”》,《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30日,第B02版。

[11]杨亮,2012,《财政支农:从千亿到万亿的历史性跨越》,《中国财经报》10月25日,第001版。

[12]张晓晶,2015,《民粹主义导致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北京日报》,12月28日。

[13]李克强,2015,《实施3年行动计划 改造棚户区1800万套》,人民政协网,http://www.rmzxb.com.cn/sy/yw/2015/06/17/519238.shtml。

[14]余晓洁,2013,《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财政转移支付8.5万亿元》,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2/c_117824894.htm。

[15]周潇枭,2015,《财科所调研地方:地方财政负增长蔓延 山西七成县级财收负增长》,《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12月21日。

[16]《审计署:部分地方财政存量资金较多 举债规模较大》,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6/25/c_1266672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