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宗教心理学(第四辑)图书

Psychology of Religion (Vol.4)

SSAPID:101-8361-0579-59
ISBN:978-7-5201-2395-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宗教心理学经典名家思想,重视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整合,论及中国宗教和社会心理关切,为建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而努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金泽 梁恒豪
编 辑:范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宗教心理学》编辑委员会

 历史展望

  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中的心理健康思想研究

   一 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来源

   二 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发展阶段的具体阐述

   三 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健康思想的现实意义

  荣格论心理治疗与宗教

   一 荣格的生平与著作

   二 作为集体潜意识原型的上帝

    (一)集体潜意识的原型

    (二)作为原型形式的上帝

    (三)作为原型内容的上帝

   三 宗教与象征

    (一)宗教是原型的象征表达

    (二)宗教经验

    (三)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四 上帝与个体化

    (一)个体化的过程和阶段

    (二)个体化:上帝与统我

    (三)恶的问题

    (四)个体化、上帝形象和治疗

 理论前沿

  试论儒家伦理的精神性内涵及其心理健康价值

   引言

   一 宗教中的精神性

   二 心理学中的精神性

    (一)精神性的内涵

    (二)精神性与心理健康

     1.精神性与幸福感

     2.精神性与应对

     3.精神性与疾病治疗

     4.精神性与心理咨询与治疗

   三 儒家伦理文化与精神性

    (一)儒家伦理中的精神性内涵

     1.“伦理天理化”决定了传统中国人伦理认知的信念化

     2.“民胞物与”的情怀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情感联通

     3.“圣人之道”开辟了中国人伦理自我超越的途径

    (二)儒家伦理的心理健康思想

     1.儒家伦理使人快乐、健康

     2.伦理使人不遭横祸

     3.伦理还能治病

    (三)儒家伦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试析蒂利希对焦虑问题的神学本体论透视

   一 焦虑的本质:从情绪到情绪的本体化

   二 保罗·蒂利希的焦虑本体论内涵

    (一)焦虑的内涵

    (二)焦虑的产生

    (三)焦虑的类型

   三 克服焦虑的根本途径:信仰、勇气和超越

    (一)什么是信仰?

    (二)存在的勇气:对焦虑的克服与超越

   结论

  肯·威尔伯意识理论的佛教哲学特征

   一 意识光谱理论与华严宗事事无碍之宇宙观

   二 意识疆界的弥合过程与四圣谛之真理观

   三 通向意识终极境界的途径与八正道之实践论

 思想交谈

  佛教视角下的科尔伯格与吉利根(Kohlberg-Gilligan)道德水平理论

   引言

   一 佛教中的“出世间法”与“人天乘佛法”

   二 科尔伯格与吉利根(Kohlberg-Gilligan)道德水平理论与西方精神文明

   三 科尔伯格与吉利根道德水平理论与临床心理学

   四 南传上座部佛教视角下的科尔伯格道德水平理论

   五 南传上座部佛教视角下的吉利根道德水平理论

   结论

  心理学视角下的《坛经》心性思想

   引言

   一 以心为本的核心

   二 心物一体的呈现

   三 生命解脱的自在

   四 现代心理学的链接

   五 心理疾病的解读

   六 心理疾病的治疗

   结语

  佛教心理学对人生的启示

   引言

   一 佛教认为人生“喜怒哀乐”的根源是无明

   二 佛教以认识“四谛”和十二因缘对人生“喜怒哀乐”进行思考

   三 佛教以认识“四摄”对人生“喜怒哀乐”进行思考

   四 佛教以认识“如何当老师、如何当学生”对人生“喜怒哀乐”进行思考

    1.如何当好老师

    2.如何当好学生

   结语

  论《地藏经》的心理治疗功能

   缘起

   一 《地藏经》与“母亲”原型

   二 对苦难的共情

   三 因果观念

  佛教因果观与心理健康

   一 几个基本概念——因、缘、果、业

    1.因、缘、果

    2.因果与业

   二 佛教因果观的基本规律

    1.因果不虚

    2.因果不乱

    3.因微果著

    4.自作自受

    5.众缘和合

   三 佛教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向内观照,认清真相

    2.真诚接纳,不再抱怨

    3.心存敬畏,止恶行善

    4.知足感恩,慈悲为怀

    5.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四 佛教因果观在心理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禅的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

   一 引言:禅的美学意境与艺术发展

   二 禅画与禅诗的心理功效

   三 禅乐对心理保健的作用

   四 古琴禅与心理治疗

   结论

  基督教“爱”的能力对积极心理学实践的启示

   一 引言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优势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3.积极心理学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不足

     1.幸福定义难以确定

     2.研究不够深入

     3.治疗方法适合短期

    (三)研究的假设

   二 研究方法

    (一)选取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三)资料分析

     1.信仰背景

     2.生病认知

     3.对神的认知

     4.幸福指数

    (四)案例实录

   三 结论:基督教“爱”的能力产生神迹

    1.基督徒“自爱”,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必然得救

    2.“爱人如己”,甚至爱仇敌

    3.爱的社会支持

   四 讨论

    1.幸福定义的重新界定

    2.积极心理学策略

    3.社会支持法

    4.治疗机制

  身体、情感与灵性生命诉求

   一 学界对湘西“仙娘”现象的研究述评

   二 “仙娘”身份获得之前的生存境遇

   三 在身体、情感与灵性生命之间:“仙娘”活动特征

    1.以女人参与为主

    2.身体与情感的高度体验性

    3.灵性生命的诉求

 域外视野

  西方宗教文化心理学:意识形态之一种,及其以外的其他选择

   定义文化

   将文化视为”授予人现代性”

   作为抽象概念的文化

   被“他者化”的文化

   文化与历史:殖民

   宗教与文化

   作为伦理文化的宗教

   “文化”之构念中的世俗主义

   作为殖民扩张的宗教

   以抽象观念建构的宗教

   西方心理学与宗教心理学

   西方心理学

   以宗教的形式隐藏在当地传统中的心理学

   文化、宗教与心理学

   实验性宗教心理学的不足

   文化/宗教对心理过程的影响

   宗教文化心理学:实例

   结论

  宗教应对理论和心理健康

   一 应对理论

   二 宗教和应对理论

   三 宗教应对理论的来源、特殊意义和内涵

    1.应对过程中宗教的特殊性

    2.宗教应对理论和宗教取向量表

    3.宗教应对理论和宗教的多维性

    4.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 宗教应对理论的4个相关量表

    1.无差别亲宗教量表

    2.宗教应对方式量表

    3.宗教应对行为量表

    4.宗教应对问卷

   五 宗教应对理论和心理健康

 实证研究

  佛教文化促进心智健康的自我建构机制

   引言

   一 佛教自我建构的特征分析

   二 实证研究

    (一)访谈和问卷结构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

    (三)测量工具

    (四)项目分析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

    (六)效标关联效度

   三 总结

  道教的性格与认同:以中国道教学院师生为样本

   一 道教认同的基本样态

   二 基本性格对比

   三 人格类型与道教认同的相关性

   结语

  中国传统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

   引言

   相关概念

    (一)疗愈与治疗概念(Heal and Treat)

    (二)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三)鬼神原型(Ghost Archetype)

    (四)哭丧(Keening)

    (五)灵异事件(Mysterious Case)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访谈程序

    (五)访谈结果整理

   研究结果

    (一)访谈文本资料分析

     1.丧葬仪式对情绪宣泄的意义

     2.丧葬礼仪对认知改变的意义

     3.丧葬仪式对群体归属的意义

     4.丧葬仪式对情感联结的意义

     5.集体潜意识

     6.灵异事件

    (二)内容分析

     1.抽取访谈文本资料形成的殡葬心理疗愈意义的意义单元

     2.对意义单元进一步归纳的类目

     3.殡葬心理疗愈意义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五 讨论

    (一)殡葬仪式给居丧者提供了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的机会

    (二)中国传统殡葬通过有形的仪式使分离具体化

    (三)殡葬仪式以象征的方式在居丧者的集体潜意识层面进行操作

   结论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2 调查方法

     1.2.3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调查结果

     2.1.1 总体描述

     2.1.2 有宗教信仰的大一新生一般情况描述

     2.1.3 不同宗教信仰的大一新生一般情况描述

     2.1.4 不同民族、不同创伤经历、不同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大一新生宗教信仰情况描述

     2.1.5 持不同宗教信仰的大一新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2.2 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2.1 信仰佛教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2.2 信仰基督教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2.2.3 信仰伊斯兰教的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3 讨论

  从社会工作视角看宗教资源如何提升少数民族的抗逆力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抗逆力(resilience)

    (二)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

    (三)民族文化(ethnic culture)

    (四)文献的不足与问题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

    (二)参与式观察

    (三)深度访谈——质性编码

    (四)个案研究

   三 研究结果

    (一)深度访谈——群体特征

     1.苦难应对方式

     2.应对方式与文化背景

    (二)个案研究——应对机制

     个案一:L04

     个案二:L12

     个案三:L20

   结论

    1.应对取向性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2.禄劝彝族基督社群抗逆力生态模式

    3.宗教在社会心理干预的应用

 研究述评

  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的文献及案例研究

   一 相关文献分析

    (一)文献发表时间与数量

    (二)文献的研究热点分析

     1.大学生宗教心理产生的原因

     2.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动向

   二 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 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成因的总结反思

    1.自我意识的觉醒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调

    3.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煎熬

    4.现实矛盾的躲避和退让

  2016年宗教心理学研究综述

   一 学科建设:宗教心理学论坛和《宗教心理学》辑刊

   二 有关著述

    1.专著:《宗教形态的心理学——宗教传统和研究的心理学智慧》

    2.论文

本书关注宗教心理学经典名家思想,重视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样整合,论及中国宗教和社会心理关切,为建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体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