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改革与发展——辽宁区域经济社会若干问题研究?王宝民文集图书

SSAPID:101-8293-6595-56
ISBN:978-7-5097-559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包含了作者自1986年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30年来,在不同刊物、不同时期发表或采用的40余篇文章和研究报告,大体分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王宝民
编 辑:陈晴钰;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辽宁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编委会

 作者简介

 总序

 自序

 第一篇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如何改进和加强县级计划工作的思考*

   一 计划体制的改革,使县级计划工作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二 县级计划工作应适应县级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

   三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节机制,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四 改进和加强县级计划工作的设想

  县级计划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一 县级经济特点及计划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二 县级计划体制改革的方向

    (一)县级计划部门要制订出符合市场供求关系变动情况和价值规律要求的指导性计划

    (二)县级计划的主要功能是搞好宏观管理和对市场的调控

   三 过渡的条件及步骤

  试论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

   一 历史的认识及其理论依据

   二 计划与市场都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 计划只是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

   四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方式

  改革十年我国宏观调控的演变现状及主要经验教训*

   一 演变

    (一)宏观调控决策体系的演变

    (二)宏观调控方式的演变

    (三)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演变

   二 现状

    (一)宏观调控主体行为紊乱

    (二)新旧体制摩擦,宏观调控弱化

    (三)宏观环境恶化,间接调节机制扭曲变形

   三 经验教训

    (一)关于行政性分权

    (二)宏观管理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位置

    (三)当前宏观调控难点——新旧体制并存

  “东北现象”是体制与历史现象*

   一 “东北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对“东北现象”的几点认识

    1.“东北现象”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现象

    2.“东北现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格局演变与地区应变不力的结果

    3.“东北现象”是产品经济观念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复合产物

   三 两点结论

    1.从本质上看,“东北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体制现象

    2.“东北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

  论亏损*

   一 严重的亏损局面

   二 扭亏的核心——体制性亏损

   三 消除体制性亏损的途径

  对辽宁经济发展位次后移和财政困难的分析*

   一 基本情况和问题

   二 原因分析

    1.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对工业发展速度的制约

    2.新旧体制交替对辽宁经济的影响

    3.对辽宁省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研究得不够,对宏观指导不利

   三 对策与建议

  当前辽宁的经济形势及对策*

   一 当前辽宁的经济形势

   二 面临的主要问题

    1.启动市场困难

    2.企业组织结构僵化,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

    3.治理整顿尚需开拓,从单纯治“标”向治“本”延伸

   三 几点对策性意见

    1.启动生产与启动消费同步,才能启动市场

    2.治理整顿应转向更深层次

    3.辽宁省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对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留利使用状况的调查和分析*

   (一)我们调查了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重型机器厂、沈阳变压器厂、沈阳市轧钢厂、瓦房店市阀门厂和防爆电器厂六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虽然生产规模不同、产品结构不同、隶属关系也不同,但在生产经营和留利使用上具有以下几点共同性

    1.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2.企业后续发展能力有所增强,表现为固定资产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3.企业自行支配资金都有所增长

    4.效率水平下降

    5.成本提高

    6.企业留利中非生产性支出占有相当大比重,主要是职工住宅、奖金、教育经费以及各种社会摊派等

   (二)初步分析所调查的这几个企业所反映出来的共性,我们认为其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各自条件、企业行为等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引起我们注意的、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全社会宏观经济环境

    1.据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成本提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价格变化

    3.自有资金使用方向问题

   (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从若干种产品看辽宁轻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问题

    (一)新产品开发晚

    (二)未老先衰

    (三)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四)在新的一轮市场竞争中,辽宁仍然处于劣势

   二 原因

    (一)“两个递减”

    (二)结构制约

    (三)投资政策倾斜过度,轻重工业关联度低

   三 对策

    (一)统一组织、协调发展

    (二)扩大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生产比重

    (三)两个技术发展战略:“商品革命”和“国产化”

  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素质

   一 把全面提高工业素质作为战略重点

   二 对辽宁工业素质的总体评价

   三 全面提高工业经济素质的途径

  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流通指令性计划的实证分析*

   一 实证分析

    (一)企业执行指令性计划的动机

     1.利益诱导

     2.市场风险较小

     3.体制约束

    (二)指令性计划执行的结果

     1.国家不满意

     2.企业不满意

     3.用户不满意

    (三)指令性计划与企业效益

    (四)指令性计划与企业经营机制

    (五)指令性计划与市场调节

   二 几点认识

    (一)指令性计划与资源配置

    (二)指令性计划与价值规律

    (三)指令性计划与经济改革

     1.指令性计划与商品经济

     2.指令性计划与搞活大中型企业

     3.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三 初步设想

    (一)对特殊行业、企业和产品实行国家直接管理

    (二)对非直接管理的企业,实行全社会的指导性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三)以国家订货和企业合同取代流通领域统一分配、调拨的指令性计划

  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准、途径及辽宁省应采取的对策*

   一 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准及目前进入程度的实证考察

    (一)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准分析

     1.企业制度

     2.政企关系

     3.管理机制

    (二)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程度的实证考察

   二 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途径

    (一)抓住公司化改造这个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体制性基础

     1.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上,应自觉消除认识上的偏差

     2.准确把握“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要同步运作,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主动为经济体制改革铺平道路

     1.转换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2.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干部任命制度

    (三)经济体制改革要综合配套,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外部环境

    (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规则为依据,变革哲学、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传统思维定式,消除意识形态障碍,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建立广泛的、群众性的思想意识基础

     1.劳动分配观念的重塑

     2.“主人”概念的回归

   三 推动辽宁省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的对策

    (一)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统一认识,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二)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模式和最终趋势,做好各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三)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率先投入改革,认清政府职能转换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明确政企分开的改革内涵,自觉革“政企不分”的命

    (四)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只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才是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体制性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坚决转变国有经济增长方式,即由外延粗放型转为内涵集约型

    (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根本的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变革社会存在;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目标确定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还要具体、系统地列出专题,逐项研究,有的放矢,宣传、教育人们自觉投身市场经济改革

  知识经济:深刻的变革与严峻的挑战*

   一 一场革命性的深刻变革

    (一)生产要素理论将被重写

    (二)产业结构序列将被重新建构

    (三)权力与财富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

    (四)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五)知识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六)现存的生产、流通、生活、工作方式都将经受一场洗礼

   二 一次全面创新的严峻挑战

    (一)教育创新——教育为本,树人第一

    (二)科技创新——再塑民族进步的灵魂

    (三)产业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产业结构

    (四)市场创新——从制造产品走向制造市场

  1999年辽宁社会总需求形势及2000年展望*

   一 1999年辽宁社会总需求形势

    (一)投资需求形势

     1.投资需求总体不足

     2.投资升降幅度较大,起伏不定,趋势尚不明朗

     3.投资结构表现为“四升四降”

     4.房地产投资继续大幅增长

     5.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较好,主要向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倾斜

    (二)消费需求形势

     1.商品市场需求总体不旺,9月份略有起色

     2.买方市场特征明显,物价指数持续低迷

     3.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平稳,购销平淡

     4.农村市场出现回升,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进一步下降

    (三)进出口需求形势

     1.进出口起伏波动剧烈,9月份大幅增长

     2.出口1~7月负增长,8月份持平,9月份出现转机,进口大幅增加

     3.出口结构变动较大,表现为“四增四减”

   二 总需求不足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投资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1.国民经济形势前景不明朗制约了投资的增长

     2.资金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有发展,但发展得不充分

     3.“投资断层”——这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消费需求不旺的主要原因

     1.城乡居民收入放慢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现实原因

     2.预期支出上升是消费需求不足的潜在原因

     3.收入分配差距的不合理扩大

    (三)出口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1.国际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开始对我国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2.供给结构调整缓慢

     3.集体和私营企业出口增幅很高,但所占份额太低

   三 2000年辽宁社会总需求前景展望

    (一)2000年投资需求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投资者的预期;取决于国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力度、投向和投资方式;取决于政策、法律能否调动和提高集体、个体的投资积极性。预计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1250亿元左右,投资增长11%左右,投资率增长28%左右

     1.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略好于今年

     2.国债的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3.个体投资预期将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2000年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增长水平;取决于供给结构的改善程度;取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调整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其实行力度。预计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850亿元左右,增长10%左右,物价指数下降趋势将得到遏制,预期将有一定幅度的反弹

     1.2000年绝对收入和收入的相对量增长水平预计将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2.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矛盾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将得到适度温和的调整,货币供给将适当扩大

    (三)2000年出口需求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能否进一步好转和中国加入WTO对进出口有多大影响;取决于供给结构的改善和产品升级换代替代进口的水平;取决于外经贸体制的改革与机制转换。预计全省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40亿美元左右,增长10%左右,其中进口55亿美元左右,出口85亿美元左右,地方产品出口预计达到80亿美元左右

     1.世界经济环境将进一步趋于好转

     2.供给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3.外经贸体制的改革将为扩大出口注入新的活力

   四 扩大总需求的主要途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一)努力遏制中央投资、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下滑的速度和局面,仍然是近期辽宁扩大投资需求的现实选择,但应明晰,国有经济性质的中央投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投资下降和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逐渐缩小的趋势不可逆转。因此,扩大利用外资,鼓励和支持股份合作等各类性质的集体投资,特别是启动民间私人投资培育新型的投资主体填充由于国有经济逐渐退出而形成的投资断层,是保证辽宁未来投资需求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1.努力争取国有经济投资,特别是争取中央投资能有一定的增幅

     2.争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能有一个大幅增加

     3.培育以民间投资为核心的新型投资主体

     4.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二)要扩大城乡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城市的核心是增加收入、调整分配、稳定预期;农村的核心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1.增加收入、调整分配、稳定预期

     2.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

    (三)从目前情况看,扩大外需成本最低、效果最显著的方法是打破国有外贸企业垄断局面,允许各类企业,特别是允许民营企业直接到国外开拓市场

  论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若干问题*

   一 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本质,是市场经济属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反映

   二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引入市场化机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市场化”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

   三 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必须适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和发展规律,明确“竞争”与“激励”的内涵

   四 国内社会科学系统实行的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五 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外部环境,准确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用

    1.加强和改善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全面落实“四个同样重要”思想

    2.增加投入,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单一的财政拨款渠道

    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与评价体系

   六 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及社科系统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要逐步展开,配套运作

    1.事业单位改革与建立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要同步运作

    2.积聚支付改革成本的能力

    3.社科系统内部各项制度要与科研竞争与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相互衔接

    4.科研人员的思想观念需要与时俱进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

 第二篇 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开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一 开原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使用量、剩余量及剩余形式分析

   二 劳动力转移现状,就业结构变化及未来转移方向的探讨

    1.农村劳动力在种植业内部的有效利用

    2.农村劳动力在农(种植业)林牧渔各业间的合理配置

    3.农村劳动力向农村非农产业及城市转移

   三 转移的阻力及对策与条件

    (一)打破城乡壁垒

    (二)加速农户经营模式的转换

    (三)全面开拓第一产业

  资源开发地区单一产业结构转换的难点及出路*

   一 结构单一,主导产业功能自然衰减

   二 替代产业选择前景难以预料

   三 投资环境相对较差

   四 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压力大

   五 体制约束

    (一)国家和省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降低开发强度,延长煤矿服务年限

     2.开发新的煤炭生产基地,转移职工队伍

     3.采取倾斜政策,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阜新经济发展

    (二)根据本地基础和资源条件阜新自身应侧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设巩固的农业基础

     2.大力发展轻工业

     3.开发利用煤矸石资源

  辽宁省产业结构演进情况和调整的研究报告*

   一 辽宁自然经济概况

   二 产业结构演变的情况

    1.近代工业建立时期(1949年前)

    2.重工业基地形成时期(1949~1962年)

    3.重化工发展时期(1963~1978年)

    4.技术改造时期(1979年以后)

   三 产业结构现状、特征和评价

    (一)在40年的建设中,辽宁省的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和改善,虽然还有一定的问题,但逐步趋向合理

    (二)从演变过程和现状看,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有以下主要特征

   四 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思路

   五 调整产业结构的措施

  辽宁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 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

   二 发展原则——重新认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 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实行超常规、跳跃式发展战略

   四 发展方向——构筑21世纪辽宁高新技术产业群落或战略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2.机电一体化与新材料产业

    3.生物工程

    4.环保产业

    5.海洋经济

  辽宁省创业资本体系实施方案研究*

   一 发展模式

    1.传统的“官办”老路行不通

    2.完全民办条件不成熟

    3.转轨时期的必然选择

   二 体系层次

    1.省级政府创业资本

    2.市级政府创业资本

    3.产业(行业、机构)创业资本

    4.国际合作创业资本

    5.民间创业资本

   三 管理制度

    1.成立全省创业资本宏观管理机构

    2.管理体制

    3.建立省市政府创业投资资本金投入制度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辽宁工农业影响分析*

   一 对辽宁经济整体影响分析

    1.正面影响

    2.负面影响

   二 对辽宁工业的影响

    1.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2.对纺织工业影响巨大

    3.医药工业将获得一定的发展条件

    4.化学工业在国内国际趋同的市场上将面临激烈竞争

    5.汽车工业,主要是轿车工业,是加入WTO后我国所受冲击最大的产业

    6.高科技产业面临挑战

   三 对辽宁农业的影响

    1.对玉米产业的影响

    2.对小麦、大豆、肉类、水产、水果、奶业等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辽宁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增长点*

   一 装备制造业对辽宁国民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

    1.装备制造业使辽宁工业发展方向及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2.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先进生产力”的最佳体现

    3.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辽宁经济最富有活力的新增长点,从而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最佳出路

   二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定位

   三 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四 辽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总体战略思路

    1.辽宁要高高竖起装备制造业的大旗,政府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规划、调控、指导的力度,制定产业政策等扶持措施

    2.辽宁对外应实行盯住日本战略

    3.十年内,辽宁要紧紧抓住国内经济发展对装备制造业形成的各种机遇,这是辽宁装备制造业能否如约启动的关键所在

    4.要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重新整合辽宁内部的装备工业资源,另一方面要促进辽宁与国内其他地区优势互补。要采取开放的地区发展政策,将辽宁建成开放型的装备制造业大省

    5.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制度创新

    6.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

  辽宁经济发展与投资战略*

   一 “八五”至“九五”期间辽宁经济发展与投资状况分析

    1.10年间投资规模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投资来源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投资主体变化与辽宁经济增长的关系

    4.投资效益下降与辽宁经济增长下降的关系

    5.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 “十五”期间辽宁固定资产投资所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1.民间资本充足,合理引导能够迅速转化为投资

    2.利用外资潜力巨大,政府需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3.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投资力度加大

    4.私营企业投资潜力增大

   三 实现辽宁经济发展目标应采取的投资战略

    1.大力吸引外资,加快转制,恢复辽宁大中型企业生机

    2.发展民营经济,吸纳民间资本

    3.实施减税政策,提高微观经济主体投资积极性

    4.深化金融创新,引导储蓄转化为投资

    5.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6.调整投资主体结构,做到各投资主体间的合理分工,共同发展

    7.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完善投资环境

    8.增加技术和项目储备

    9.转变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式

    10.重视公共产品的投资

    11.降低投资风险,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

    12.加强文教等产业性投资

    13.重新认识投资机会

    14.投资决策的重点是产品定位和技术选择

   四 必要的工作措施与对策

    1.切实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出台相关政策

    2.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促进民间资本转化为生产力

    3.发展投资服务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4.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拉动作用

    5.建立信用制度

    6.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多元化融资工作力度

    7.改革审批制度,提高服务效率

    8.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加快经济发展

    9.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

    10.提倡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辽宁西部地区经济振兴战略研究*

   一 导言

    (一)课题研究对象

    (二)课题研究意义、目的及基本思路

    (三)辽宁区域经济划分的演变过程

     1.改革开放初期的辽中南经济区

     2.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

     3.以外向型经济建设为主线的“三点一面”布局

     4.以全面振兴为取向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 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发展环境评价

    (一)“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发展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状态

     2.产业结构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结构转换步伐缓慢

     3.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局面尚未形成

     4.区域资金赋存条件较差,投资波动剧烈,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

     5.地区财政入不敷出,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6.科技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人力资源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7.公铁路交通网络比较密集,机场和港口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8.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势头较好

    (二)对辽西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评价

     1.辽西地区是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2.辽西地区是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经济相对集中地区

     3.辽西地区属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落后,中心城市首位度低的地区

     4.辽西地区是行政成本高昂的地区

     5.辽西地区属于贫困落后地区

   三 辽西地区功能定位、经济振兴战略选择及主要任务

    (一)辽西地区的功能、地位与作用

     1.辽西经济区是一个沿海地区

     2.辽西地区是京津冀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连接点

     3.辽西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

     4.辽西地区是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内陆地区通向海洋的重要门户

    (二)辽西地区经济振兴的基本思路及战略选择

     1.基本思路

     2.发展战略原则

     3.实施“四化”发展战略

    (三)主要任务

     1.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增长要素向主要依靠技术和人力资源增长要素转变

     2.转换传统经济结构:实现从传统种植、养殖业和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加工生产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向现代农业及其产品加工和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转变

     3.改变辽西地区缺乏中心城市的局面,实现“锦葫城市一体化”

     4.转变以行政区划为主各自发展为以经济区划为主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 辽西地区经济振兴战略发展重点

    (一)以港口建设为龙头,联合开发锦州湾,实现海路陆经济一体化

     1.以港口建设为龙头,联合开发锦州湾

     2.发挥频海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实现海路经济一体化

    (二)以锦州、葫芦岛城市一体化建设为基础,培育辽西中心城市增长极

     1.“两港”“两区”

     2.“4市”:凌海—锦州—葫芦岛—兴城

     3.城市建设布局、目标定位及目前建设重点

    (三)以打造产业集群为先导,全面提升辽西工业化水平

     1.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2.船舶制造产业集群

     3.有色、黑色金属及其制品产业集群

     4.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改装车产业集群

     5.商贸物流产业集群

     6.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四)突破行政区经济束缚,发展经济区经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1.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一体化

     2.联合构筑以新型工业化为主体的地区经济结构基础

     3.合作开发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一体化

     4.携手建设以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山水园林为主题的休闲娱乐旅游区

   五 实现辽西地区振兴战略需要采取的重大政策与措施建议

    (一)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现机制

     1.建立辽西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

     2.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二)调整行政区划,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促进辽西中心城市的形成

     1.调整行政区划

     2.凌海、兴城撤市(县级市)设区

     3.锦州、葫芦岛合并

    (三)把东北西部和蒙东地区南下大通道建设纳入国家振兴东北规划

     1.在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向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结合部的辽宁西部地区倾斜

     2.支持建设辽西航空港

    (四)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继续给予高度关注

     1.支持盘锦和辽河油田设立“经济转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发展接续产业

     2.支持盘锦整治恢复生态环境

     3.支持中直大企业在盘锦做大原油加工业

     4.将葫芦岛市杨家仗子列入国家级有色金属矿山经济转型试点区

    (五)采取优惠政策,扶持辽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1.辽宁省应该继续完善和加大对辽西地区的扶持力度

     2.国家、辽宁省重大项目建设在布局上要对辽西地区倾斜

     3.有关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也应适用于辽西5市

     4.为辽西地区创造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

     5.赋予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

     6.建议国家责成中石油集团等中直企业与有关的地方政府就发展接续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等问题尽早拿出可以操作的方案

 第三篇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十五”期间辽宁经济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思路与政策的思考*

   一 制度创新应当成为辽宁“十五”期间最重要的战略举措

   二 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转变的“结构主义观点”和辽宁的结构调整思路

   三 把“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倾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十五”乃至21世纪发展辽宁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

   四 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辽宁城市化水平

   五 争取国家扶持政策,解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 东北地区资源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资源型产业总量大、比重大

    2.资源产业分布广

    3.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东北经济区的城市进程

    4.资源开发性产业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二 东北地区资源性产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资源产业走向衰退期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滞缓和社会稳定

   三 延续东北地区资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1.制定适合区情省情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战略

    2.资源产业的适度开采

    3.加强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程度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深度挖掘

    4.实施矿产品的后续加工,以延长产业链

    5.实施集团经济战略

    6.矿业城市替代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7.资源的战略储备及其对国外资源的利用

    8.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特殊扶持政策

  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暨辽宁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研究*

   一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

   二 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一)学校数量持续增加、学校结构不断改善

     1.学校数量增加、学校类别齐全

     2.学校结构有所改善,民办教育不断发展

    (二)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结构层次提高

     1.学生规模急剧增长

     2.学生结构层次提高

    (三)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校均规模大幅上升

     1.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校均规模大幅上升

    (四)多元筹资渠道基本形成,教育投入平稳增长

     1.总体投入水平——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吻合

     2.高等教育投入平稳增长

     3.财政专项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三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由精英阶段向中后期大众阶段全面转变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相对封闭向更加开放的体制转变

    (三)高等教育近中期发展目标: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四)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由本土化向本土化与国际化相融合的方向转变

    (五)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公益事业向准公益事业和市场化管理模式转变

   四 辽宁省高等教育投入产出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教职员工结构改善,学生规模大幅增加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3.经费收入迅速增加,来源结构变化较大

     4.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支出结构基本稳定

    (二)高校资金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2.原因分析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高等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率

    (三)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办学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

    (四)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提高高校资源要素产出水平

     1.处理好三个关系

     2.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体制

   六 建立高等教育投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以“公式拨款模式”为主,“绩效拨款模式”为辅的高等教育政府拨款模式

  辽宁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判断、路径与政策*

   一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辽宁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判断:辽宁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但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二)辽宁已经基本进入城市群、都市圈或城市带发展阶段

   二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发展后劲略显不足

    (二)地区间城镇化发展不够均衡

   三 辽宁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与政策措施

    (一)辽宁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1.发展目标

     2.主要任务:基本完善辽宁城镇化体系格局

     3.辽宁城镇化发展与建设重点

    (二)辽宁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

     1.以行政区划调整,推动辽宁城镇化健康发展

     2.彻底消除不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制度壁垒和观念障碍

     3.以“共同但有区别”为原则,建设县域中心城镇

     4.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产业化带动、生态化保障”的原则

     5.提高辽宁省城镇化规划水平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

   一 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二)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但差距正在缩小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差距在逐步扩大

   二 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将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人口城镇化或城镇建设

    (二)滞缓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制度性障碍仍有待于进一步消除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2.城乡差异明显的土地使用制度

     3.城乡不平等的社会保障福利制度

    (三)缺乏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政策

   三 中国城镇化发展趋势

    (一)发展模式将更加趋向多元化

     1.大中小城市将实现协调发展

     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将各有侧重

    (二)制度上将更加有利于城乡一体化

     1.将逐步建立城乡居民自由迁移的人口管理制度

     2.将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3.将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1978~2009)*

   一 引言

   二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演进轨迹

   三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分析

   四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实证分析结论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问题分析*

   一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现状分析

    (一)辽宁工业化现状

    (二)辽宁城市化现状

   二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影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二)缺乏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不协调

   三 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工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的协调

    (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带动辽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三)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资源要素共享

    (四)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辽宁省“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思路研究*

   一 “十一五”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态势

    (一)总量规模评价:总量规模急剧扩张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比较进入全国前五名,基本扭转了占全国投资比重不断下滑的局面

    (二)资金来源构成: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基本确立了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主体地位,国内贷款所占比例也有所上升,国家投资依然占据一定地位

    (三)投资主体情况:国有投资下降、集体投资萎缩、私营投资骤增、其他投资稳定

    (四)区域投资分布:沈阳、大连“两强”格局稳固,铁岭、朝阳成为“突破辽西北”的新亮点,传统的“辽西五市”投资比重增长缓慢,“五大资源型城市”投资减少,沿海“五点一线”“东强西弱”,“中部隆起”尚待时日

    (五)产业投资结构: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行业投资仍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城乡投资城市快于乡村

    (六)重大项目建设: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重大项目投资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建设主要集中于城乡基层设施、能源和交通领域,重大项目投资平稳增长

    (七)投资效益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者报酬系数递减,就业系数总体下降,企业收入系数边际递减,政府收入系数有所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GDP系数

     2.固定资产投资劳动者报酬系数

     3.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

     4.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收入系数

     5.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收入系数

    (八)存在的问题分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投资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投资的产业结构尚需优化,投资地区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一些地区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比重增加过大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

     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有待提高

     3.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4.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5.一些地区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比重增加过快

   二 “十一五”辽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判断及对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比较分析

    (一)“十一五”辽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判断

     1.定性分析

     2.定量预测

     3.“十一五”辽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判断

    (二)对固定资产投资率的比较分析

     1.固定资产投资率经验规律

     2.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率走势分析

   三 “十二五”辽宁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一)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与环境总体好转,但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

     1.世界经济有望在2010年下半年或“十二五”初期走出危机的阴影

     2.国际直接投资将逐步复苏增长

     3.国际贸易将逐步复苏,但摩擦将逐渐加剧

    (二)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1.国民经济可能进入相对平稳的“中速”发展阶段

     2.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将发生“三大”主要变化

    (三)辽宁经济发展将继续在快车道行驶,新的投资机会和“热点”依然较多

     1.辽宁经济发展空间还相当广阔

     2.良好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的投资需求

     3.民间投资和外部资本投入将快速增加

     4.产业结构升级将创造新的投资机会

     5.发展低碳经济为投资提供了新机遇

     6.辽宁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拉动投资需求

    (四)制约因素

   四 “十二五”辽宁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解相结合原则

     2.坚持总量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原则

     3.坚持固定资产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投资增长与增加地方税收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定量目标

    (四)投资方向与战略重点

     1.投资方向

     2.战略重点

   五 政策与对策建议

    (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二)改善投资宏观调控

    (三)加强政府投资管理

    (四)拓宽融资渠道

    (五)提高投资效益

    (六)改善投资环境

  辽宁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研究*

   一 21世纪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分析

    (一)国民经济增速明显,接近甚至超过沿海发达省份

     1.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快于历史时期及沿海发达省份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与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缩小

     3.消费品市场发展速度高于历史时期及全国平均水平,接近甚至超过沿海发达省份

     4.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增速明显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

     1.林牧渔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2.工业行业层次不断提高

     3.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三)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进程加快

     1.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快速增长

     2.进出口总额与对外经济合作不断扩大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1.高速公路建设整体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3.电力项目建设积极推进

     4.港口货物吞吐量明显增加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五)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及沿海主要发达省份

     1.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沿海主要发达省份

    (六)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1.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路走低

     2.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1.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2.保险基金收入逐步增加

     3.最低生活保障幅度显著提高

    (八)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突出

     1.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走在全国前列

     2.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控制效果明显

     3.水质控制有显著进步

     4.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及综合利用效果显著

   二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层次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

    (二)产业能耗高,资源消耗型产业比重大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

    (四)对外开放水平低

    (五)固定资产投资率过高,但投资效率应亟待提高

    (六)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七)民营经济实力不强

    (八)就业问题严峻

    (九)资金筹措困难

    (十)区域发展不平衡

    (十一)生态环境脆弱

    (十二)体制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 辽宁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一)辽宁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1.辽宁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阶段

     2.工业已经完成重工业化过程,处于从高加工度向集约化转变的阶段

     3.收入已达中等偏上收入标准,初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辽宁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

     2.面临进一步的“再工业化”阶段

     3.城镇化进程将加快推进

     4.面临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5.沿海将构造成为新的国家级增长带

     6.产业集群化发展将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

   四 辽宁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战略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增长目标

     2.结构调整目标

     3.体制创新目标

     4.科技创新目标

     5.城乡和谐发展目标

     6.开放创新目标

     7.人民生活目标

     8.社会进步目标

     9.生态环境目标

    (三)主要任务

     1.建设以沈阳都市圈为中心的辽宁城市化体系

     2.扩大内需:建立公平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新机制

    (四)构建辽宁新型产业体系

     1.优化升级两大传统的主导产业

     2.培育发展四大新兴产业

    (五)不断完善辽宁公共服务体系

     1.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六)建设新型的辽宁对外开放新格局

    (七)建设辽宁创新体系

  辽宁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 “十一五”(2006~2010年)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目前所处发展阶段

    (一)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辽宁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二 目前辽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三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战略

     1.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

     2.大力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进程

     3.突破辽西北

   四 加强辽宁、日本、韩国三方合作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2.产业互补性较强

    3.辽宁发展空间广阔

  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辽宁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二 根据基本格局定位辽宁城市发展与建设取向

   三 城市建设规模应按照“小变中、中变大、大变强”的层次同步展开,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

   四 以城市化发展为契机,调整行政区划,消除城市一体化发展障碍

   五 科学统计城市化水平,彻底消除不利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