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5

2014年吉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of Jilin(2014)

SSAPID:101-8288-9833-03
ISBN:978-7-5097-560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吉林蓝皮书》是一种智库型产品,是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的重要参考,是社会各界了解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窗口。2014年的吉林蓝皮书通过“总报告”、“民营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长吉图先导区建设专题”、“三农问题”、“民生问题”六个部分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形势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蓝皮书
作 者: 马克 黄文艺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编撰者简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摘要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2013~2014年吉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3年吉林省经济形势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

    (一)从总体看,经济增长速度呈放缓态势

    (二)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1.三次产业协调增长

     2.三大需求协同拉动

     3.三大收入继续增长

     4.三大调控效应显现

    (三)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2.物价持续高位徘徊

     3.区域发展差距较大

   二 2014年经济发展展望

    (一)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

     1.国际环境

      (1)美国方面,经济温和复苏。

      (2)欧洲方面,经济脆弱复苏。

      (3)日本方面,经济形势向好。

      (4)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形势复杂。

     2.国内环境

      (1)从总体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落。

      (2)物价涨幅低位运行。

      (3)内需走势偏弱。

      (4)外需状况不乐观。

    (二)2014年吉林省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三 对策建议

    (一)推进产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1.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2.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力度

     3.促进服务业发展

    (二)有效引导投资,保持合理投资增长

     1.调整产业投资结构

     2.加强民间投资引导力度

    (三)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1.培育消费新热点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五)大力促进对外开放

    (六)切实加强社会建设

 BⅡ 民营经济发展

  B.2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一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特点

    1.苏南模式

    2.温州模式

    3.珠江模式

    4.中关村模式

    5.“三城模式”

   二 民营经济发展模式演变趋势

    1.苏南模式改革

    2.温州模式改革

    3.珠江模式改革

    4.中关村模式

    5.“三城模式”

   三 构建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及措施

    1.民营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

    2.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1)环境建设。

     (2)资金保障。

     (3)人才保障。

     (4)企业制度保障。

   五 结论

  B.3 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一 评价指标选择

    1.评价方法比较

    2.指标体系设计

   二 发展水平比较

    1.2005年全国发展水平比较

    2.2012年全国发展水平比较

    3.吉林省发展水平变化情况

   三 存在的差距

    1.总体水平低

    2.经营规模小

    3.赢利水平低

    4.金融环境差

   四 改进的对策

    1.提高发展速度

    2.改善金融服务

    3.减轻企业负担

    4.鼓励全民创业

  B.4 2013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 吉林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抓好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和《意见》的贯彻落实

    (二)突出做好“五大工程”的实施工作

     1.全民创业工程

     2.招商引资工程

     3.素质提升工程

     4.产业集群工程

     5.市场培育工程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二 吉林省民营经济运行情况

    (一)全省民营经济总体运行情况扫描

    (二)全省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固定观察点情况概述

     1.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好转

     2.企业转型发展状况总体向好

   三 吉林省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但质量不高

    (三)民营企业运营难度加大,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

   四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二)引导民营经济转型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B.5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与启示

   一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美国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完备的小企业法律体系,是美国小企业繁荣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2.健全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美国小企业扶持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3.完善有效的财税与金融支持体系,是美国小企业扶持政策的有力支撑

     4.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美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最强大的保障

    (二)日本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日本是全球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立法最完善的国家

     2.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协调配合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体系

     3.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中小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4.日本高度重视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

     5.加强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三)德国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德国中小企业立法重视支持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德国重视通过行政机构有效管理,确保中小企业法律法规落实到位

     3.中小企业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有较强的高科技和市场导向作用

     4.德国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庞大且覆盖面广泛

   二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比较

    (一)三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共同点

     1.正视中小企业市场地位,构建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

     2.重视法律法规落实,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机构体系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制定全面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4.协同社会力量,构建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三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主要差异

     1.不同国家制定中小企业政策的基本理念不同

     2.不同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有所不同

     3.不同国家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侧重点不同

   三 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对吉林省的启示

    1.理顺并落实各类中小企业扶持和管制法律法规,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2.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增强资金支持的绩效和导向作用

    3.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4.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B.6 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一 吉林省发展民营经济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加快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环境的需要

    (三)富民的需要

    (四)强省的需要

   二 吉林省农村发展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资金短缺,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欠佳

    (二)企业管理制度落后,严重缺乏领军人物及高级管理人才

    (三)行业定位波动性大,农业没有成为农村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金融信贷支持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

   三 农村地区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借鉴

   四 吉林省农村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对策

    (一)着重提高对民众的宣传力度,努力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服务环境

    (二)积极培养领军人物,大力支持专业合作组织

    (三)充分利用吉林省自身优势,发展适合农村民营企业的产业

    (四)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

  B.7 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推进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的地域特点

   二 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 推进吉林省民营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正确认识民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

    2.政府应积极扶持和帮助民营企业文化健康发展

    3.民营企业应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

 BⅢ 城镇化建设

  B.8 吉林省城镇化历史进程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阶段分析

    (一)1978~1989年,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

     1.城镇化率高速提升

     2.城镇建制步伐加快

     3.城市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1.户籍政策改革

     2.经济改革发展

     3.城镇化政策的实施

    (二)1990~2000年,城镇化全面推进阶段

     1.流动人口增加初现端倪

     2.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差异显现

     3.城镇化率经历先升后降的发展过程

     1.城镇化政策调整

     2.体制机制调整

     3.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波动

    (三)2001年至今,城镇化发展趋缓阶段

     1.城镇化增速明显放缓

     2.城镇体系逐渐完善

     3.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1.城镇化政策推进

     2.规划设计先行

     3.制度政策保障

   二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城镇化率增速低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偏差低

    (三)城镇设施建设水平低

    (四)城镇居民收入低

   三 吉林省未来10年城镇化水平预测

   四 吉林省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一)夯实城镇化产业基础,逐步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

    (二)统筹抓好城镇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承载能力

    (三)加强城镇化相关制度建设,加快促进“空间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变

    (四)稳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城镇化与居民收入提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B.9 2013~2020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研究

   一 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

    (一)吉林省经济增长对城镇化是否有长期影响

     1.格兰杰因果关系模型及检验

     2.协整检验

      (1)单整检验。

      (2)协整模型及检验。

    (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二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宏观预测模型估计

    (一)城镇化发展的宏观预测模型

     1.生产函数

     2.资本与固定资产投资

     3.劳动力

     4.人口数量

     5.收入

     6.其他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基准目标与多方案预测

    1.吉林省城镇化率基准目标预测

     (1)诺瑟姆曲线模型。

     (2)显著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3)城镇化水平预测

    3.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目标多方案分析

     (1)高速方案。

     (2)中速方案。

     (3)低速方案。

   四 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建议

  B.10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一 吉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

    (一)土地流转面积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二)流转主体多元化发展

    (三)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

    (四)农民的参与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增强

    (五)土地流转的效益明显

    (六)各地区土地流转进展水平不均衡

   二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农民的“恋土情结”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

    (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权能残缺

    (三)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四)地方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职能错位问题

    (五)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够完善

    (六)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不合理

   三 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镇化步伐,为土地流转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加大宣传与扶持力度,营造土地流转良好氛围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土地流转创造充分的法律依据

    (四)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服务管理功能

    (五)完善多元化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解决制度,畅通纠纷解决渠道

    (六)设置合理的农地征收补偿标准,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

  B.11 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

   一 小城镇在吉林特色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吉林省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1.小城镇建设是平衡城乡二元利益冲突的重要依托

     2.小城镇建设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助推动力

     3.小城镇建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4.小城镇建设是拉动内需促进投资的强大引擎

    (二)吉林省小城镇发展特征趋势较为明显

     1.小城镇规模偏小、数量增多

     2.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3.小城镇成为流动人口新聚集地

   二 当前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小城镇产业支撑力不强,制约了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

     1.小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动力不足,降低了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2.小城镇产业布局不合理,总体实力较弱,吸纳农村人口能力薄弱

    (二)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影响了农民进城积极性

     1.进城农民就业能力不足,就业环境较差,阻碍了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2.农民市民化成本较高,进城生活负担加重

     3.地域文化影响较深,农民进城存有心理障碍

    (三)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质量较差,减弱了小城镇的吸引力

     1.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多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值

     2.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综合调控能力较差,不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变化

    (四)乡财县管体制,制约了小城镇的自主建设能力

     1.小城镇建设发展的灵活性降低,积极性受挫

     2.小城镇财事权不对称,乡镇政府难作为

   三 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规划先行,提升小城镇建设的科学性

    (二)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小城镇发展基础活力

    (三)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小城镇综合经济实力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保障制度,提高农民享受社会保障的能力

    (五)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动力

 BⅣ 长吉图先导区建设

  B.12 长吉图先导区建设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的主要进展

    1.长吉图先导区经济快速发展

    2.长吉腹地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3.延龙图一体化发展与珲春市功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4.长吉图先导区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 长吉图先导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长吉经济区对外辐射能力较低

    2.区域中心城市和口岸城市的功能有待加强

    3.新区规划与建设缺乏省级层面的统筹设计

    4.土地指标不足与资金瓶颈严重阻碍发展

    5.口岸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三 进一步推进长吉图先导区建设的对策

    1.促进内陆腹地与沿边地区联动发展

    2.加快区域增长极建设

    3.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4.推进通道建设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5.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B.13 长吉图战略实施的瓶颈制约因素研究

   一 长吉图战略实施发展现状

   二 长吉图战略实施的瓶颈

    (一)区域经济增长极规模小、集聚能力差

    (二)产业结构不优

    (三)人才短缺严重

    (四)资源与环境面临较大压力

   三 长吉图战略全面推进的对策建议

    (一)协调好中心城市增长极与经济腹地的关系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四)产业结构升级

    (五)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六)加强人才培养

  B.14 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及与韩国的经济合作研究

   一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设立背景及规划

    (一)设立背景

     1.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与珲春的地缘优势

     2.多元平衡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二)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规划

     1.功能定位

     2.建设目标

   二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设与投资机遇

    (一)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1.获批特殊的扶持政策

     2.发挥重要的经济带动作用

     3.示范区建设框架已初步确立

     4.物流通道建设取得成效

    (二)对珲春示范区的投资机遇

     1.政策机遇

     2.产业投资机遇

     3.市场机遇

   三 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与韩国的经济合作

    (一)取得的成绩

     1.韩国的关注度提高

     2.通道建设领域的合作得以加强

     3.产业领域合作活跃

    (二)制约因素

     1.较“泛黄海经济圈”的相对劣势

     2.图们江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

     3.示范区与韩国经济合作规模小

    (三)关于加强与韩国合作的对策建议

     1.提高宣传力度

     2.积极探寻经济合作最佳契机

     3.重点发展物流商贸领域

  B.15 图们江区域中俄经贸合作研究

   一 经贸合作状况

    (一)国家层面:经贸合作快速增长

     1.合作现状

     2.合作特点

    (二)图们江区域:东北省(区)对俄贸易增长迅速

     1.东北其他省区对俄经贸合作现状

      (1)黑龙江对俄贸易。

      (2)辽宁省对俄贸易。

      (3)内蒙古对俄贸易。

     2.核心区——吉林省对俄经贸合作现状

   二 吉林省对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经贸合作基础仍比较薄弱

    2.通道通而不畅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

   三 中俄合作未来推进方向

    1.能源资源

    2.农业合作

    3.通道建设

    4.旅游合作

    5.科技合作

 BⅤ 三农问题

  B.16 吉林省农民工就业心态调查分析

   一 吉林省农民工就业调查的概况

   二 工作生活情况

    (一)就业情况

     1.进城务工的渠道多为自己找

     2.在外打工的时间多在2~6年

     3.就业的地点多选择就近就地

     4.工作优先考虑工资和福利

     5.加班加点很普遍

    (二)收入情况

     1.工资收入多为2000~3000元

     2.工资基本维持生活

     3.工资偶尔拖欠

    (三)居住条件

    (四)社会保障方面

     1.农民工不愿放弃农村户口

     2.农民工社会保险缺失

     3.农民工的培训效果不太理想

    (五)未来发展及要求

     1.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2.对以后的生活比较乐观

   三 农民工就业中的心态分析

    (一)经济方面,希望工资增长且有保障

     1.怕工资低,希望工资不断增长

     2.怕工资拖欠,希望他们的基本权益有人维护

    (二)社会保障方面,希望居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险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1.怕买不起城镇住房,希望享受城镇住房保障

     2.怕没有社会保障,希望享受健全的社会保障

     3.怕没有就业信息,希望有就业信息平台

     4.希望地方政府在就业、社会保障和培训方面多提供公共服务

    (三)文化方面,参加学习培训的愿望比较强烈

    (四)心理方面,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渴望倾诉空间

     1.怕工作时间长,希望能有娱乐生活

     2.在城里发展缺乏信心,感到孤单寂寞

   四 促进农民工就业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

     1.各级政府要把促进农民工就业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2.要搭建农民工就业三大平台

    (二)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1.应加强完善初等、中等职业技术培训

     2.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

     3.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培训

    (三)加强正确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外来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企业应善待农民工,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人

    (五)建立企业工资预备金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不被拖欠

    (六)公租房面向农民工,让农民工安居乐业

  B.17 吉林省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

   一 家庭农场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1.家庭农场的概念

    2.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二 吉林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1.家庭农场数量不断扩大

    2.发展模式已见雏形

   三 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制度及体制的完善

    1.家庭农场市场地位要明确

    2.对家庭农场的扶持要有长期目标

    3.对完全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要实行目标管理政策

    4.惠农政策要根据家庭农场的出现实施调整

    5.土地规模集聚需要政策法律支撑

    6.家庭农场内生动力需要科技创新能力

    7.家庭农场的发展风险如何防范

   四 吉林省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

    1.改革农村土地市场,搭建土地有序流转平台,解决土地规模集聚问题

    2.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工商注册优惠政策,推进家庭农场法人化

    3.利用经营主体法人资格,借助国家政策支持,打破农业融资难瓶颈

    4.学习发达地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经验,整合政府不同部门培训功能,完善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培育

    5.加大各级财政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包括惠农补贴),实施财政集中投入和政策倾斜,发挥政策的最大叠加效应

    6.建立专项定期培训人才制度,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

    7.引导生产要素向农业集聚,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18 吉林省边境地区“空心村”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边境地区“空心村”主要特征

    (一)劳动力转移数量多速度快,人口逐年减少趋势加剧

    (二)家庭生产生活成员转化为“老、幼、妇”为主,农村人力资本匮乏

    (三)房屋空置率较高,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农业生产生活缺乏吸引力,农民增收较为困难

    (五)经济不发达的边境地区“空心村”所占比例较高

   二 边境地区“空心村”大量存在对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一)“空心村”给“三农”问题破解带来困难

    (二)空心村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了阻力

    (三)空心村为边境社会长期繁荣稳定留下不安全因素

   三 吉林省加强边境地区“空心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吸引留住人才来边境空心村生活发展

    (二)改变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最大程度释放农业为农村农民增添福祉

    (三)创新土地使用管理机制,探索建设符合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模式

    (四)推进城乡社会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五)创新开展党政军警民同守共建,促进边境地区长期繁荣稳定

  B.19 吉林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

   一 吉林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初步建立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二)打造法治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特色主题活动

    (三)创新法制宣传方式,提升普法实际效果

    (四)与特色民族文化有机融合

    (五)与法治实践相融合

   二 吉林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外部困境

     1.落后的市场经济削弱了农村法治文化的经济基础

     2.村民自治的实践缺陷侵蚀了农村法治文化的政治基础

     3.多维理性文化的缺失削减了农村法治文化的思想基础

    (二)内部困境

     1.文化层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主体层面——农村法治文化主体的缺位与孱弱

     3.行为层面——农村法律运作的薄弱与宣传教育的缺失

   三 吉林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以系统化思维为导向,孕育农村法治文化基因

     1.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2.推动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

     3.推动农村教育和思想文化建设

    (二)以多元文化整合为路径,培育本土化的法治文化

     1.文化整合的必要性

     2.文化整合的可行性

    (三)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宗旨,完善“三农”法律制度

     1.立法内容要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2.立法程序要充分彰显民主和公开

    (四)以更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为依托,促进农村法治文化主体的生成

     1.普法工作名称统一为“法治宣传教育”

     2.法治实践是最好的法治宣传教育

     3.丰富宣传教育形式,突出重点宣教对象

     4.挖掘省内法律人才资源优势

 BⅥ 民生问题

  B.20 吉林省民生发展总体形势分析

   一 吉林省民生发展趋势分析

    (一)以生存权为核心的民生发展趋势

     1.社会保障实现制度全覆盖

     2.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3.住房保障体系初步确立

     4.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日益规范

     5.平安吉林建设稳步推进

    (二)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民生发展趋势

     1.积极就业政策成效显著

     2.义务教育趋于均衡发展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二 吉林省民生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民生发展缺乏顶层设计

    (二)民生发展物质支持不足

    (三)民生资源配置差异化现象显著

    (四)民生工作效能有待改善

   三 吉林省民生发展形势判断与对策建议

    (一)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民生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推动民生机制建设,健全民生发展的制度基础

    (三)促进民生保障均衡发展,完善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

  B.21 吉林省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与安全事故频发期

   二 近期吉林省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一)安全伦理缺失症

    (二)政府监管疲软症

    (三)企业唯利短视症

    (四)日常管理弱化症

   三 建立吉林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安全生产的文化教育机制

    (二)建立安全生产的行政问责机制

    (三)建立安全生产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建立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机制

    (五)建立安全生产的科技促进机制

  B.22 吉林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

    (一)实现制度全覆盖

    (二)待遇水平显著提高

    (三)转接接续问题取得突破

    (四)边缘群体保障有序推进

   二 吉林省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困境

    (一)缺乏实践反思

    (二)制度过于碎片化

    (三)制度公平性不足

    (四)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五)整合衔接不到位

   三 吉林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选择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路径

     1.以扩大产业吸纳能力为核心夯实参保基础

     2.以“家庭账户”为核心搭建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平台

     3.以可持续性为核心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适应性

  B.23 吉林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公共服务的现实状况

    (一)公共服务规模和水平迅速提高,但各项公共服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

    (二)教育和卫生水平高于全国平均,但文体和公共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三)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及中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

     1.从吉林省9个市(州)看,长春的公共服务具有较大优势,辽源差距较大

     2.从区域看,中部地区公共服务整体发展水平优于东西部地区

    (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失衡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等

     2.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3.城乡文化体育资源不充足

     4.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协调

     5.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差距大

   二 制约吉林省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障碍

    (一)经济落后,制约了公共服务的供给

    (二)现行行政架构的缺陷和部门职能的割裂,制约了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及规划

    (三)社会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制约了公共服务的社会化

    (四)公共资源的配置存在着缺陷,影响了公共服务的效率

   三 提升吉林省公共服务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二)重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三)改进公共资源的配置方式

    (四)培养公共服务专门人才

  B.24 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背景

    (二)当前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两所合一”模式影响司法公正

     2.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法律服务市场

     3.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质量

     4.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工作的障碍和困惑

   二 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经验借鉴及地位作用

    (一)全国各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经验借鉴

     1.公益性社会组织模式

     2.合伙制法律服务所模式

     3.民办非企业中介组织模式

    (二)基层法律服务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现实法律需求下基层法律服务所存在的空间

     2.基层法律服务关系到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和群众权益保障

   三 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

    (一)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改革方向

     1.坚持脱钩改制

     2.采取半营利半扶持模式

    (二)吉林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规范发展

     1.逐渐实现两所分离,提供基层法律服务所政策扶持

      (1)实现两所分离。

      (2)提供政策扶持。

     2.建立完善行业管理,有效规范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竞争

      (1)建立行业协会。

      (2)规范市场竞争。

     3.充实基层服务队伍,积极提升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1)扩大服务队伍。

      (2)提升人员素质。

 吉林蓝皮书编委会

 前言

 中国皮书网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全球经济形势基本稳定,总体好于2012年。美国经济依然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欧元区经济开始摆脱经济衰退,日本经济复苏有望维持一段时间,新兴经济体在相对低速中趋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GDP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外贸出口局面虽有所改善但未得到全面提升、房地产开发增速虽有所回落但房价上涨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银行闹出“钱荒”等一系列经济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机遇,着力推动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以“稳中求进”为总基调,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城镇化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转移,以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促使全省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民生等也得到改善,但在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发开放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2013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综合影响,吉林省经济总量虽保持了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农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2013年,吉林省以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完善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五大一强”建设,稳定了7800万亩的粮食种植面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并改善灌溉面积,稳步发展畜牧业。启动示范村建设,集中打造样板村群,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工业作为吉林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值得关注的是,非公有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为确保全省工业持续稳步发展,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并根据吉林省的资源禀赋,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推进产业科学发展。服务业是投资效率较高的行业,是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产业。2013年,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刺激下,金融业、旅游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等服务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趋势,但与发达地区及第二产业相比,仍存在规模偏小、比重偏低等问题。还需通过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等措施有效促进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吉林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持续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以努力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善民生的改革措施为目标,加快推进多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出台系列惠民政策,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社会形势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提高工资水平,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较快增长。实施家电、汽车、节能产品补贴等惠民政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共卫生事业得到了稳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成绩斐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吉林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健全民生保障机制等方面都有所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而,民生领域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吉林省还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政策体系与制度安排,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围,提高养老保险水平,加强行业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能力,保障社会和谐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主要区域,是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平台,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近年来,吉林省已经全面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的实施,在加快区域发展、畅通对外通道、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如缺乏顶层设计、资金瓶颈、中心城市功能薄弱等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将来,要加快长春、吉林两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长吉一体化建设,推进建设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强化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以及中新吉林食品区等特色开发区、特色园区的辐射功能。另外,有效利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吉林省同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交流,引进更多战略投资者,以此提升吉林省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邓波:《民营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魏宇辉等:《民营经济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克忠:《非公有制经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赵楠:《国外中小企业研究的最新进展》,《理论界》2011年第4期。

赵国忻:《国外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效果研究评述》,《经济学家》2007年第2期。

倪晓峰:《美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2年第12期。

孙丽娟:《日本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日本研究》2004年第4期。

李小菊:《美国、日本、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借鉴》,《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周新玲:《美日中小企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潘春晖:《国外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武汉金融》2006年第3期。

杨国川:《德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及启示》,《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3期。

潘峰、阮启超:《国外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7期。

Tulus Tambunan,“SME Development,Economic Growth,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a Developing Country:The Indonesian St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issue4,Vol.6,2008:147-167.

Patrizio Pagano,Fabiano Schivardi,“Firm Size Distribution and Growth”,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No.2,Vol.105,2003:255-274.

刘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土地流转问题研究》,《当代经济》2013年第3期。

吴爽:《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平等权的保护》,《农村经济》2012年第6期。

罗昶、梁洪明:《当前农村征地纠纷的制度性分析——以农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为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9年第11期。

邓江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问题及其解决思路》,《理论界》2011年第7期。

李秀香、黄梓桢:《加强江西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建议》,《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29期。

于畅、王野等:《长春:率先发力小城镇建设》,《吉林日报》2013年2月19日。

吉林省政府网:《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吉林省发展报告》2012年5月22日。

周俊:《中西部小城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证研究》,《农业经济》2005年第11期。

白雪:《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浅析》,《北方经济》2009年第4期。

景跃军:《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杨发祥、马流辉:《“乡财县管”:制度设计与体制悖论——一个财政社会学的分析视角》,《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8期。

吴淼、刘莘:《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滞后原因探析》,《城市问题》2012年第9期。

吴昊、闫涛:《长吉图先导区:探索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新模式》,《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2期。

吴昊:《长吉经济区率先发展构筑增长极——基于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思考》,《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3月11日。

王胜今:《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建设和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于潇:《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与国际大通道建设研究》,《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2期。

祝滨滨:《长吉图先导区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发展趋势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吉林省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长吉图办关于长吉图战略实施工作情况的报告》(长吉图办综〔2013〕9号)。

王景友:《四大基地助推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跨越腾飞》,《新长征》2013年第3期。

赵爱玲:《东北亚的国际商贸通道: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中国对外贸易》2012年第6期。

梁明:《建设珲春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战略思路》,《研究与探讨》2010年第12期。

慕容熙:《对加快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第30期。

汪洪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构筑》,《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尹艳林:《多元平衡:对外开放新战略》,《国际贸易》2013年第2期。

《空心村现象:由农村劳动力流失引发的思考》,中国农业新闻网,2013年3月27日。

《“空心村”已成三农问题焦点分区整治势在必行》,新华网,2012年3月27日。

姚建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刘斌:《法治文化三题》,《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李德顺:《法治文化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

龚向和:《民生之路的宪法分析》,《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邓慧强:《民生权利:民生的法治表达》,《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郑磊:《民生问题的宪法权利之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龚向和、龚向田:《生存权的本真含义探析》,《求索》2008年第3期。

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大趋势已进入拐点——生产安全事故宏观预警与发展态势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年第3期。

冯健钧:《政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杨光飞、梅锦萍:《市场转型与经济伦理重塑》,《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6期。

聂辉华、李金波:《政企合谋与经济发展》,《经济学》2006年第6卷第1期。

李宣东等:《双因素理论与安全事故预防》,《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马丁·费尔德斯坦:《中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2期。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三联书店,2002。

J.范伯格:《自由、权利和社会正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

刘昌平、殷宝明:《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务平衡与可持续性研究——基于国发〔2005〕38号文件形成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期。

关信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吴雪平:《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经济分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4期。

李争艳:《浅谈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