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7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与当代文化图书

Tianjin Literature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e: From the Gender Perspective

SSAPID:101-8128-6912-22
ISBN:978-7-5201-124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书中首先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

相关信息

丛书名: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文库
作 者: 李进超
编 辑:桂芳;伍勤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文化理论

 专家鉴定意见(二)

 前言

 后记

 上篇 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后殖民女性主义

  第一章 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

   第一节 第一波女性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 第一波女性主义者的代表:弗吉尼亚·伍尔芙

   第三节 女性主义的圣经:《第二性》

   第四节 解构主义对女性主义的影响

  第二章 黑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女性主义

   第一节 黑人女性主义的命运与后殖民理论

   第二节 黑人女性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延伸:《迈向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与《后现代的黑人性》

   第三节 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苏拉》

   第四节 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判:《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第五节 结论

 中篇 性别视角下的天津文学

  引言 地域文学的文化自觉

  第三章 革命战争年代的老中青三代女性:以梁斌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严老奶奶:苦难历史中的“无我”

   第二节 贵他娘:战乱中的“有我”

   第三节 春兰、严萍:革命中的“自我”

   第四节 三代女性两个梦:从“家庭梦”到“中国梦”

    一 老一代女性的“家庭梦”

    二 新一代女性的“中国梦”

   第五节 三代女性的文化分析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两性的博弈:以蒋子龙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开拓者”与被遮蔽的女性——英雄与符号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有瑕疵的男性与主体意识觉醒的女性

   第三节 世纪之交:多元的“活生生”的女性与无奈的男性

   第四节 改革开放30年:挣破束缚的“疯女人”与男人的沦落

   第五节 时代与文学:女性的主体意识的显现

  第五章 从家族到城市的女性:以赵玫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我们家族的女人》——宿命与抗争

    一 女人的宿命

    二 男权文化的霸权

    三 女性的反抗

   第二节 从《朗园》到“朗园”:文学空间的文化意义

    一 《朗园》构筑的文学空间

    二 作为城市空间的“朗园”

   第三节 对女性主义者的哲思

  第六章 从媒体空间到租界空间:以宋安娜的创作为例

   第一节 女性视角下的媒体空间

   第二节 小洋楼里的租界空间:地域文学空间与世界文学话语的融合

 下篇 性别视角下的当代文化

  引言 文学、空间与性别

  第七章 张艺谋电影(1988~2005):男权社会中的女性

   第一节 压抑和闭锁的世界

    一 对抗性的强势

    二 消退与融合的强势

    三 重现的强势

   第二节 抗争和理想的世界

    一 抗争的坚强

    二 对抗的平和

    三 抗争的无措

   第三节 两种力量的结构关系

  第八章 王海鸰电视剧:家庭中的女性

   第一节 女性,家庭中必须承受之轻

    一 “婚姻三部曲”:时代社会的镜子

    二 《牵手》:改革之后的顺从与认可

    三 《中国式离婚》:转型社会的抗争与毁灭

    四 《新结婚时代》:人口流动中的门户与平衡

    五 婚姻中的二元对立与和谐

   第二节 婚姻与爱情:错位与平衡中的女性存在

    一 王海鸰:记录新时期婚姻与爱情的困境

    二 《新结婚时代》:错位的婚姻与平衡的爱情

    三 《大校的女儿》:平衡的婚姻与错位的爱情

    四 结语:爱情与婚姻的困境

  第九章 另类女性与小沈阳:现代女性的拓展

   第一节 出场:另类女性的狂欢

   第二节 丑化:另类女性的假面

   第三节 颠覆:另类女性的真容

   第四节 反思:反抗的局限性

  第十章 伪娘:大众传媒中的“女性”

   第一节 现象:“伪娘”的盛装登场

   第二节 缘由:性别竞争的选择

   第三节 意义:伪娘的身体表演

   第四节 结语

 专家鉴定意见(一)

本书以地域文学作品与当代文化现象为媒介,对性别理论进行了现实呈现。首先,本书对女性主义的产生,以及黑人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理论进行了解读和阐释,这是因为最初的女性主义思潮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形成背景与中国女性的处境有颇多相似之处,同样为了争取平等,同样处于后殖民的处境中。其次,从性别理论视角对天津这一地域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了分析,这里将性别理论研究做了一个拓展,除了关注女性活动之外,将男性视野中的女性和两性关系也视为对性别理论的呈现。最后,从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当代中国一些与性别相关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展现了诸多现象中所包含的性别矛盾。

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法〕莫里斯·布朗肖:《文学空间》,商务印书馆,2005。

4.〔美〕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美〕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法〕亨利·勒菲弗:《空间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英〕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9.马元曦、康宏锦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文化译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刘思谦等:《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11.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12.王之望主编《天津作家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3.房良钧、王之望主编《回眸与前瞻——天津文学面面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4.弗吉尼亚·伍尔芙:《伍尔芙随笔全集》,张学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5.佳亚特里·斯皮瓦克:《从解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范劲、胡春春、吴勇立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上海三联书店,2009。

18.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19.刘进:《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西方空间理论与文学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6期。

20.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1.陆扬:《析索亚“第三空间”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22.盛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3.盛英:《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4.盛英:《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5.乔以钢:《低吟高唱——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6.乔以钢编著《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现象与性别》,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1991.

2.Mike Crang,Cultural Geograph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3.Peter Brooker & Andrew Thacker ed.,Geographies of Modernism:Literatures,Cultures,Spaces. Abingdon:Routledge,2005.

4.Anita Brady and Tony Schirato,Understanding Judith Butler,SAGE,2011.

5.Ann Brooks,Postfeminisms:Feminism,Cul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Forms,London:Routledge,1997.

6.Dorothy E. McBride,Amy G. Maz,The Politics of State Feminism:Innovation in Comparative Research,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2010.

7.Gill Plain & Susan Sellers ed.,A History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N. 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Hilde Hein and Carolyn Korsmeyer ed.,Aesthetics in Feminist Perspective,Bloomington &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9.Pam Morris,Literature and Feminism:An Introduction,Lyon:Breakwill Press,1993.

10.Sara Hein?maa,Toward a Phenomenology of Sexual Difference:Husserl,Merleau-Ponty,Beauvoir,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03.

11.Sarah Gamble ed.,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Feminism and Postfemini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1.

12.Shirin M. Rai ed.,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Democratiza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0.

13.Stacy Gillis,Gillian Howie,Rebecca Munford ed.,Third Wave Feminism:A Critical Explora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4.

14.Stéphanie Genz and Benjamin A. Brabon,Postfeminism:Cultural Texts and Theorie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2009.

15.Susan Watkins,Twentieth-Century Women Novelists:Feminist Theory into Practice,N. Y.:Palgrave,2001.

16.Virginia Woolf,A Room of One’s Own,Harmondsworth:Penguin,1945.

17.Simone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ed.,and trans. H. M. Parshley,London:Picador,1988.

18.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In Other Worlds: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London:Methuen,1987.

19.Judith Butler,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Routledge,1993.

20.Linda Martin Alcoff and Eva Feder Kittay ed.,The Blackwell Guide to Feminist Philosophy,Blackwell Publishing,2007.

21.Donald E. Hall,Annamarie Jagose ed.,The Routledge Queer Studies Reader(Routledge Literature Readers),Routledge,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