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50

国家、民族与中国农村基层政治图书

State, Nationality and Local Politics in Rural China

SSAPID:101-8083-1195-80
ISBN:978-7-5097-1059-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2001~2006年对云南少数民族行政村蚌岚河槽的田野调查,透过该村三代村干部从政经历的口述故事、村民的叙述和档案资料,探讨中国农村基层政治60年变迁,从而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改变1949年前槽区主族控制和抱摸控制的村落政治局面,如何打造新的国家政权以及它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变化。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山大学社会学文库
作 者: 张和清
编 辑:徐辉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绪言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 理论视角

   (一)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1.国家政策的权力运作

    2.作为国家—社会接触面(interface)的村干部

   (二)权力与文化宰制

    1.权力的文化网络

    2.意识形态论述及文化权力实践

    3.民族身份的文化权力建构

  二 研究方法

   (一)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论

   (二)具体的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省思

  三 小结

 第二章 进村(1949年以前)

  一 逃难进村

   (一)战火纷飞

   (二)流离安身

  二 蚌岚河槽与槽区各族群

   (一)蚌岚河槽

   (二)族群隔阂

   (三)艰难时期

  三 主族控制

   (一)主族与主族帮派

   (二)抱摸操控

   (三)瞎马成气候

  四 小结

 第三章 扎根(解放—土改)

  一 解放

   (一)占山为“匪”*

   (二)解放

  二 干部统制的初步确立

   (一)“旧干部”发动“小土改”*

   (二)抱摸“闹五海”*

   (三)形塑少数民族土改骨干

   (四)清匪反霸

  三 打造沙民族

   (一)联合打野猪

   (二)联合斗垮王四聋子

   (三)划分阶级成分与“土地回家”

   (四)民族识别

  四 小结

 第四章 磨难(合作社—人民公社)

  一 征粮与阶级斗争扩大化

   (一)党的建设

   (二)征粮与抗争

   (三)阶级斗争扩大化

   (四)大饥荒

  二 “建社”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破灭

   (一)秋季建社高潮

   (二)高级社

   (三)“第一次磨难”

  三 干部统制危机与国家权威重建

   (一)“倒退”

   (二)继续革命

   (三)村干部受难

  四 小结

 第五章 致富(20世纪80年代)

  一 农林承包与民族冲突

   (一)土地包产到户

   (二)“林业三定”

   (三)化解民族矛盾

  二 财政包干与清理木料

   (一)“三把斧头”

   (二)堵截木料

   (三)木料大清理

   (四)复出与征粮提款

  三 “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

   (一)改变原始生产方式

   (二)改变原始生活方式

   (三)村干部经商与第一次下台

  四 小结

 第六章 扶贫(20世纪90年代)

  一 “四不通”与“扶贫路”

   (一)“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

   (二)复出与“扶贫路”

   (三)第二次下台与“拍卖磨坊”

  二 农业商业化与“烂尾工程”*

   (一)长官意志与“种甘蔗”

   (二)村民直选与“种洋芋”

   (三)“烂尾工程”与第三次下台

  三 干部统制新衰变

   (一)扶贫经营政治

   (二)扶贫经营政治的后果

  四 小结

 第七章 挫败(21世纪)

  一 “三通四不通”

   (一)“贫穷落后”素质论

   (二)智力扶贫与自我贬抑

  二 “两项林业工程”*与盗伐森林

   (一)经营“两项林业工程”

   (二)出力不讨好的村干部

   (三)“苦肉计”

   (四)“顶风作案”

  三 政绩工程

   (一)班子建设与第二届村委会选举

   (二)“云岭先锋”与“政绩路”

   (三)“青刀豆泡汤”

   (四)村干部出走

  四 小结

 结论

  一 干部统制的形成

   (一)初步建立干部统制

   (二)干部统制的最终确立及其危机

  二 扶贫经营政治

   (一)干部统制的新衰变

   (二)扶贫经营政治的社会后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本书依据2001~2006年对云南少数民族行政村蚌岚河槽的田野调查,透过该村三代村干部从政经历的口述故事、村民的叙述和档案资料,探讨中国农村基层政治60年的变迁,从而理解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改变1949年以前蚌岚河槽主族控制和抱摸操控的村落政治局面,如何打造新的国家政权,以及它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变化。

埃斯科巴(Arturo Escobar):《权力与能见性: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发明与管理》,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埃尔德(Jr Glen H Elder):《大萧条的孩子们》,田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埃尔德(Jr Glen H Elder)、葛小佳:《变迁社会中的人生:生命历程及其中国实例》,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总第24期。

阿柏杜雷(Arjun Appadurai):《印度西部农业技术与价值的再生产》,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阿扎:《与时俱进 完善思路 全面加快云南扶贫开发步伐》,重庆,《经贸世界》2004年第11期。

奥罗姆(Anthony Orum):《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伯克(Barker Chris):《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罗世宏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班努里(Banuri,Tariq):《发展与知识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在第三世界发展中的社会角色的批判诠释》,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毕恒达:《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5。

毕恒达:《诠释学与质性研究》,载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陈佩华(Chan Anita)、赵文词(Madsen,Richard)、安戈(Unger,Jonathan):《当代中国农村历沧桑:毛邓体制下的陈村》,孙万国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陈锡文:《新世纪的“三农”问题》,北京,《求实》2003年第13期。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陈介英:《经济生活的层级化与近代西方文明之特质:对布贺岱(F. Braudel)“文明与资本主义”的初探》,台北,《台湾社会学刊》1996年第19期。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曹树基:《国家与农民的两次蜜月》,北京,《读书》2002年第7期。

杜赞奇(Duara Prasenjit):《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北京,《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

戴慕珍(Oi jean):《中国地方政府公司化的制度基础》,载甘阳、崔之元编《中国改革的政治经济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戴慕珍(Oi jean)、罗泽尔:《选举与权力:中国农村中的决策焦点所在》,载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德雷福斯、拉比诺(Hubert L. Dreyfus and Paul Rabinow):《福柯:超越结构主义与诠释学》,钱俊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

丹纳赫(Geoff Danaher)、斯奇拉托(Tony Schirato)、韦伯(Jen Webb):《理解福柯》(Understanding Foucault),刘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丹凤县志办编《丹凤县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载邓正来与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福柯(Foucault M.):《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福柯:《性经验史》,畲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福柯:《自我照看的伦理是一种自由实践》,李猛译,载何照田主编《后发国家的现代性问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费孝通:《论士绅》,载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杈》,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费正清:《中国的再统一》,谢亮生等译,载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弗里曼、毕克伟、赛尔登(Friedman,Edward and Pickowicz,Paul G. and Selden,Mark):《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范瑜:《村委会选举制度的演进及特点》,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

弗雷勒(Parla Freire):《受压迫者教育学》(三十周年版),方永泉译,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3。

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高夫、塞端克、弗端克斯(Cuff. C. E,Sharrock. W. W,Francis. W. D):《特新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林秀丽、林庭瑶、洪惠芬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

高瑞斯(Gros Frederic):《福柯考》,何乏笔等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6。

古学斌、丘延亮:《香港中年女工生命史与雇佣策略初探》,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97年第26期。

古学斌、陆德泉:《口述历史与发展行动的反省——以中国贫困地区教育扶贫项目为例》,香港,《香港社会学学报》2002年第3期。

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古学斌:《农业商品化与基层政治的变更:华南村落个案调查》,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7期。

古学斌:《发展中的他/她者:中国农民社会边缘性的形成》,载古学斌等主编《华人社会中的社会排斥与边缘性》,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政策研究中心,2003。

古学斌:《继续迈向能力建设的社工教育实践》,载古学斌、阮曾媛琪主编《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高宣扬:《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权力系谱学》,载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高华:《大跃进运动与国家权力的扩张:以江苏省为例》,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总第48期。

郭于华:《导论:仪式——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视角》,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北京,《读书》2002年第7期。

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郭于华:《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龚启圣:《近年来之1958~1961年中国大饥荒起因研究的综述》,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

菅志翔、马艾:《四寨子的族群演变——一项族群社会学的历史研究》,西宁,《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囯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a。

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b。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胡芝莹:《霍尔》,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

胡幼慧:《转型中的质性研究:演变、批判和女性主义研究观点》,载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胡幼慧:《质性研究的分析与写成》,载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倞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怀特、悉妮·D:《名声与牺牲:建构具有社会性别特征的纳西身份》,载马元曦等主编《社会性别·族裔·小区发展译选》,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华尔德(Walder,G. Andrew):《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

和志强:《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打好云南扶贫攻坚战》,北京,《民族工作》1997年第1期。

何铁梁:《市场经济条件下云南扶贫开发模式探索》,昆明,《经济问题探索》1995年第6期。

金山爱(Maria Edin):《基层干部的政治激励机制: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7期(秋季)。

江文瑜:《口述史法》,载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克斯勒(Kasler Drirk):《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郭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卡诺伊(Carnoy’Martin):《国家与政治理论》,杜丽燕等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

卡端伯、米勒(Crabtree Benjamin F. and Miller William L.):《最新质性方法与研究》,黄惠雯等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

孔飞力(Philip A. Kuhn):《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修订版),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柯鲁克夫妇:《十里店》,安强、高建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罗威廉(Rowe Willian. T.):《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载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拉比诺(Paul Rabinow):《福柯文选引言》,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国外社会学》1999年第2期。

拉迪、尼古拉斯.R:《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载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兰金、玛丽(Rankin,Mary Backus):《中国公共领域观察》,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赖瑞(Larrain Jorge):《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卢迈:《中国农村改革的决策过程》,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12月号。

卢辉临:《社会学的历史转向》,广州,《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卢辉临:《迈向叙事的社会学》,广州,《开放时代》2004年第1期。

陆学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北京,《读书》2001年第1期。

陆德泉:《动员式发展主义下的民族旅游》(未刊稿),2004。

理查德·谢弗(Richard T.Schaefer):《社会学与生活》,刘鹤群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获鹿县之实例》,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辑。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李康:《革命常规化过程前后的精英转换与组织机制变迁:以冀东西村为例》,载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李猛:《福柯与权力分析的新尝试》,香港,《社会理论学报》1999年第2期,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李莹芝:《劳动/生活,生活/劳动:台湾女性劳工的生命历程、家户动力与雇佣策略》,硕士论文,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研究所,2002。

利瓦伊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李凤仙主编《丹凤民族民间舞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李绍明:《我国民族识别的回顾与前瞻》,昆明,《思想战线》1998年第1期。

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9。

林济:《新乡绅与近代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年10月号。

刘健芝:《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刘仲冬:《民族志研究法及实例》,载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

赖诚斌、丁兴祥:《历史及社会文化脉络中个人主体性之建构:以沈从文的坚持为例》,《应用心理研究》2002年第16期,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梁妃仪、洪德仁、蔡笃坚编《协助社群认同发展的口述历史实践——结合理论与实务的操作手册》,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

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台北,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廖明君:《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廖国强:《云南少数民族刀耕火种农业中生态文化》,南宁,《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迈斯纳(Meisner Maurice):《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杜蒲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北京,求实出版社,1987。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a。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纪念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周年》,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b。

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c。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格林(Marglin A.Stephen):《农民、种籽商和科学家:农业体系与知识体系》,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马德森(理查德·马德森):《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载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俞金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米尔斯(Mills,C. Wright):《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马明洁:《权力经营与经营式权力:一个“逼民致富”的案例分析》,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翁开诚:《觉解我的治疗理论与实践:通过故事来成人之美》,台北,《应用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16期。

潘英海:《文化识盲与文化纠结:本土田野工作者的“文化”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检讨与前瞻》,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1994。

潘先林:《“近代化”历程中的川滇黔边彝族社会》,载武建国主编《史学文选》,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潘毅:《中国女工——新型打工阶级的呼唤》,香港,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

裴毅然:《潜规则与暗箱操作》,上海,《检察风云》2004年第23期。

邱海雄:《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北京,《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丘延亮:《后现代政治》,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

丘菀华等:《项目管理学——工程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斯戈齐、哈吉(Schech Susanne and Haggis Jane):《文化与发展:批判性导论》,沈台训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

斯梅尔瑟(Smelser Neil J.):《社会学理论》,北京,《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5年第1期。

斯科特、詹姆斯·C(Scott,C.James):《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斯科特、詹姆斯·C(Scott,C.James):《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施拉姆(Sruart R.Schram):《1949~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载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俞金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施拉姆(Sruart R.Schram):《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史密斯(Smith Dennis):《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周辉荣、井建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塞林斯(Sahlins Marshall):《原初丰裕社会》,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塞勒巴(Saleebey Dennis):《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李亚文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石之瑜:《权力概念研究的方法:资源、需要、关系、论述及其整合》,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冬季号。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一,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一,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孙立平:《改革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载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a。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载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b。

宋阳春:《村委会直选中贿选现象及其防范》,广州,《岭南学刊》2005年第4期。

宿胜军:《从“保护人”到“承包人”》,载杨善华、王思斌主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学者的探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汤森、詹姆斯. R(Townsend,James R.)、沃马克、布兰特利(Womack,Brantly):《中国政治》,顾速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汤普逊(Thompson Paul):《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覃方明等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汤普森(E. P. Thompson):《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托马斯(W. I. Thomas)、兹纳涅茨基(F. Znaniecki):《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泰韦斯、弗雷德里克·C:《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载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仝志辉:《农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仝志辉:《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温家宝:《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北京,《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市民社会和公共领域问题的中国论争:西方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考》,载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魏昂德(Walder Andrew):《现代中囯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从描述现状到解释变迁》,载涂肇庆等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沃勒斯坦(Wallerstein Immanuel):《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象》,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沃勒斯坦(Wallerstein,Immanuel):《族群身份的建构:种族主义、囯族主义、族裔身份》,载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北京,《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王思斌:《村干部权力竞争解释模型之比较——兼述村干部权力的成就型竞争》,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乐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北京,《求实》2005年第2期。

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北京,三联书店,1997。

王铭铭:《宗族、社会与国家——对弗里德曼理论的再思考》,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第16卷。

王连芳:《民族问题论文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王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王甫昌:《当代台湾社会的族群想象》,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3。

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北京,《民族研究》1999年第5期。

温铁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下的三农问题”》,北京,《读书》2001年第10期。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北京,《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吴毅:《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北京,《管理世界》2002年第11期。

吴毅:《农地征用中基层政府的角色》,北京,《读书》2004年第7期。

吴毅:《“诱民致富”与“政府致负”》,北京,《读书》2005年第1期。

吴密察等:《大家来写村史——民众参与式小区史操作手册》,台北,唐山出版社,2001。

薛尔顿(Selden Mark):《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翁仕杰译,台北,台湾社会研究丛刊1991年第1期。

许宝强:《前言:发展、知识、权力》,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许宝强:《关键词》,载许宝强、汪辉选编《发展的幻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许宝强:《编后余话》、《附录一:关键词》,载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许宝强、罗永生选编《解殖与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香港,《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总第42期)。

徐勇、吴毅、贺雪峰、仝志辉、董磊明:《村治研究的共识与策略》,杭州,《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谢建社:《变迁中的农村宗族研究综述》,长沙,《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萧亮中:《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熊同鑫:《窥、溃、馈:我与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灵起伏》,《应用心理研究》2002年第12期,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夏林清:《由实务取向到社会实践:有关台湾劳工生活的调查报告(1987~1992)》,台北,张老师出版社,1993。

杨念群:《近代中国研究中的“市民社会”》,载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约尔、詹姆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郝其春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北京,《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杨大利:《从大跃进饥荒到农村改革》,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总第48期。

姚人多:《论福柯的“主体与权力”——一个批判的导读》(上),台湾,《当代》,2000a,第150期。

姚人多:《福柯的“主体与权力”——一个批判的导读》(下),台湾,《当代》,2000b,第151期。

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余渊:《关于滇桂黔“边纵”实力、战果等问题的商榷》,南宁,《广西党史》2000年第4期。

应星:《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北京,《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游鉴明:《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台北,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尹鸿伟:《云南边疆“直接过渡区”调查》,西安,《新西部》2006年第5期。

尹志德:《云南财政收入跳跃式发展的理论思考》,昆明,《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3期。

叶立群、黄成稳主编《郎文中文高级新辞典》,香港,郎文出版亚洲有限公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编写组编《云南民族工作四十年》,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云南扶贫开发办公室:《开创云南扶贫开发新局面》,北京,《人民论坛》2004年第3期。

云南年鉴编辑部:《云南年鉴》,昆明,云南年鉴社,2004。

“云南省丹凤县文联”编《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丹凤县卷》,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云南省曲靖地区志编纂委员会、中共曲靖地委史志工作委员会:《曲靖地区志》(1)、(2),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张鸣:《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运作》,香港,《二十一世纪》2003年4月号。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张乐天:《浙江省人民公社制度的变迁》,香港,《二十一世纪》1998年8月号。

张佩国:《山东“老区”土地改革与农民日常生活》,香港,《二十一世纪》2003年4月号。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静:《乡村干部地位分配及其组织化支持系统》,载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张将来、邓璇:《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郑州,《中州学刊》2003年第2期。

张云钢:《云南民族地区、贫困山区生产力跳跃式发展的条件及阶段目标》,昆明,《经济问题探索》1994年第1期。

张和清:《国家—农民关系与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载古学斌、阮曾媛琪主编《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文词(Madsen Richard):《五代美国社会学者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西方社会学文献述评》,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赵阳、周飞舟:《农民负担和财税体制:从县、乡两级的财税体制看农民负担的制度原因》,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7期。

赵俊臣:《云南扶贫攻坚的新思路》,昆明,《云南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郑永年:《“分权战略”与半联邦制演进》,载吴国光编《国家、市场与社会:中国改革的考察研究1993至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郑起东:《近代的绅权与官权》,香港,《二十一世纪》2002年10月号。

郑声:《透视官场潜规则》,郑州,《领导科学》2004年第22期。

周锡瑞、兰京:《中国地方精英与支配模式导论》,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总第23期。

周雪光、侯立仁:《“文革”中的孩子们: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生命历程》,载中囯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北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朱元鸿:《背叛/泄密/出卖:论田野民族志的冥界》,载朱元鸿《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社会学框作笔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

谌华玉:《关于族群、民族、国籍等概念的翻译与思考》,北京,《读书》2005年第11期。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北京,200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Atkinson,P. The ethnographic imagination:Textu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1990,London:Routledge.

Ch'u t'ung-r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Mass.1962,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mily,M. Ahern. The cult of the dead in a Chinese village.1973,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ladney,Dru C,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1998.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Hacking,Ian. Historical Ontology.2002.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1960,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u,Hok Bun,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ese Village-Responsibility,Reciprocityand Resistance.2003,America: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

Kalberg,Stephen,Max Weber’s Comparative-Histotical Sociology.1994,Polity Press.

Lin,N.“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1995. Theory and Society.24.

Mitchell,Sam(Edited),Ethnic Minority Issues in Yunnan.2004.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Nee,V.“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in China.”1991.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6.

Nee,V.“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ition:Hybrid Forms,Property Rights,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1992,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7.

Oi,Jean C.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village government.198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1992. World Politics,Vol.45,Issue 1.

——.Rural China Takes Off: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199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abinow,Paul. The Foucault Reader.1984. London:Penguin.

Roberts,Brian. BiographicalResearch. 2002.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 C.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1985. Yale University Press.

——.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Hidden Transcripts.1990.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ue,V.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1988,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Schein,Louisa,Minority rules:the Miao and the feminine in China’s cultural politics.2000.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简 介:本书是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历届毕业生的优秀论文选集。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国内现今各类不同的社会问题、处遇方式,以及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本土气息,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各种转型问题,以及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冲击、疏离、贫穷和苦难;与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工作者如何将人本主义的关怀带给人们,...

作者: 张和清 许怡 徐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简 介:交汪村地处天下第一苗乡贵州省台江县雷公山深处,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本书以识村情为起点,阐述了交汪村的贫困特征、原因及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向。通过田野调查,定量分析了2015~2017年这一阶段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帮扶措施、考核评估及退出等贫困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本书认为,全面提升村民文化素质,统筹城乡发...

作者: 廖永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