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7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2018)

SSAPID:101-8076-1022-30
ISBN:978-7-5201-206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主题,分为总报告和分报告两部门,主要从自贸试验区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战略、实体经济发展等角度展现、分析2017年上海在构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沈开艳
编 辑: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2018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一 上海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

    (一)全球经济复苏初显

    (二)中国经济增长处在合理区间

   二 2017年上海经济运行整体态势

    (一)经济基本面分析

     1.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基本稳定

     2.三大需求齐发力,经济增长动能多元化

     3.企业政府居民各得其所,经济效率持续改善

    (二)重点产业行业分析

     1.六大重点工业行业内部分化明显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3.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发展回归理性

    (三)重大战略推进情况

     1.科创中心建设:“科+创”齐发力

     2.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度持续创新

   三 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二)新企业的创新力和老企业的竞争力均有待提升

    (三)制度性创新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 2018年经济运行趋势的研判

    (一)2017年全年增速与上年持平的概率较大

    (二)各种情景下2018年上海经济形势预判

     1.情景设定

     2.各种情景下上海经济形势预测

   五 对策建议

    (一)坚持“稳”中求进

    (二)围绕“三个推进”夯实经济基础

    (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Ⅱ 分报告

  B.2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主攻方向和突破重点

   一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主要进展

   二 上海自贸试验区当前的突出问题与挑战

    (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与推进措施尚需明确

     1.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准确定位尚不清晰

     2.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措施统筹推进存在困难

     3.对接“一带一路”的运作平台需要增强针对性

     4.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不够突出

     5.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缺乏对自身优势的挖掘

    (二)金融改革创新与国家战略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1.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受国家金融体制与政策方向的影响及制约

     3.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仍需要进一步创新探索

     4.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开展不及预期

     5.自由贸易(FT)账户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央地事权不协调对制度创新形成掣肘

    (四)政府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五)对“桥头堡”“自由贸易港区”概念的理解有待深入

   三 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互动与合作

    (一)肯定并复制其他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

    (二)系统总结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举措

    (三)联合兄弟自贸试验区研究解决共性难题

   四 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

     1.明确自贸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方向与原则

     2.强调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上海职责与定位

     3.明确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接“一带一路”的优势与抓手

    (二)深化金融开放创新,落实“金改40条”

     1.强化自贸试验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

     2.对标国家金融改革目标部署,逐步提升金融市场开放水平

     3.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试点,建设人民币全球服务体系

     4.加快自贸试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发展

     5.进一步拓展自由贸易账户(FT)功能

    (三)重视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1.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2.改变“管”的思路,重在“平整竞争场所”

    (四)理顺央地事权关系,为自贸试验区改革拓展空间

  B.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上海政府职能转变新探索

   一 引言

   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海政府职能转变所取得的成绩

    (一)行政审批改革不断优化

     1.多次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2.不断建立健全审判流程设计

    (二)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推进

     1.积极推行告知承诺制

     2.加强随机抽查工作

     3.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三)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1.继续深入推进分类管理改革

     2.扎实推进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

   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上海政府职能转变所面临的挑战

    (一)供给侧视角下行政审批僵局

     1.“畏难情绪”普遍存在

     2.“局部利益”尚未完全被打破

     3.“制度天花板”困境凸显

    (二)供给侧视角下事中事后监管沉疴

     1.与行政审批取消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有关的法律规范并不完善

     2.负有监管职责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3.事中事后监管的方法与手段不到位

     4.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三)供给侧视角下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积弊

     1.执法队伍过于分散

     2.行政执法力量配置不均衡

     3.街镇实际承担的行政执法任务较重,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上海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

    (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的对策

     1.整合和加强行政审批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平台方便百姓办事

     2.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审批事项标准化

     3.明确评估指标和方法,建立审批机关的效能评估和效能考核制度

    (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政府管理转型的对策

     1.积极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法律支撑

     2.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大数据建设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推进风险预警制度和信息响应制度建设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整合性综合治理的对策

     1.城管综合行政执法领域

     2.交通行政执法领域

     3.城市建设行政执法领域

     4.市场秩序综合行政执法领域

     5.文化行政执法领域

     6.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领域

  B.4 上海创新发展的商务空间环境

   一 商务环境与国际大都市发展和创新

    (一)影响国际大都市创新的商务环境构成

    (二)有利于大都市创新的商务空间环境的一般特征

     1.国际大都市商务和商业设施空间的一般特征

     2.国际大都市商业配套基础设施空间的一般特征

     3.国际大都市商业人文、艺术和社会空间的一般特征

   二 国际大都市创新发展与商务空间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一)未来30年商务活动发展趋势分析

     1.虚拟公司和虚拟市场效应扩大

     2.商业贸易的交易、营销与运输方式出现革命性改变

     3.商务活动更加智能高效

    (二)有利于城市创新的商务生态环境特点

    (三)国际大都市未来商务空间环境发展趋势探讨

     1.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将加速商务空间的碎片化

     2.商务空间布局更加开放,更加重视人文、艺术、社会空间建设

     3.绿色生态宜居成为决定商务环境竞争力的基础条件

   三 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上海促进创新发展的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现状特征

     1.服务创新的商务环境内容不断丰富

     2.加强商务空间环境建设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3.商务创新环境的空间分异形成

    (二)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不足与问题分析

     1.支撑商务区高效运转的交通设施水平和效率亟须提高

     2.国际大都市商业人文、艺术和社会空间亟须完善

     3.商务区和商业网点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

   四 有利于城市创新的上海商务生态环境发展展望

    (一)未来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思路与重点

     1.战略布局产业和商务空间,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预留发展空间

     2.着力打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文、艺术空间和有利于生活的绿色生态空间

     3.重视商务环境中创新文化环境的塑造

     4.关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对商务活动发展的空间影响

    (二)加强上海商务空间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1.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商务区的出行效率

     2.优化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布局,积极主动地进行商业和商务活动空间的战略调整

     3.加快商务空间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生态化建设,围绕商务生态链打造商务生态空间

     4.加强商务和商业空间的人文性、艺术性和社会性建设

     5.塑造商务安全边界,构建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

  B.5 以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引领上海美丽乡村建设

   一 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内涵

   二 上海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一)上海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概况

    (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1.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城市化特征明显

    (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1.现代农业型

     2.生态旅游型

     3.乡土人文型

   三 上海美丽乡村建设案例

    (一)浦东新区书院镇塘北村——乡村河道“水文化”悄然兴起

    (二)闵行区马桥镇民主村——从拼企业到拼环境

    (三)金山区山阳镇嘴渔村——文化根源不能断裂

    (四)青浦区金泽镇蔡浜村——农民认同才是关键

   四 上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缺乏合理的乡村规划

    (三)缺乏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

    (四)要积极带动农民增收

   五 上海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举措

    (一)生态文明战略思想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二)统筹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领导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组织保障

    (四)农民致富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落脚点

    (五)创新机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活力所在

     1.要充分挖掘农村资源

     2.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3.要形成美丽乡村产业链

     4.加快联动改革

    (六)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石

     1.加快推进农村村庄改造

     2.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

     3.建立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

  B.6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系统集成与创新突破

   一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现状与成就

    (一)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

    (二)以自贸试验区改革为平台,创造对外开放新高度

    (三)以金融核心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四)以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为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五)以现代公共管理服务为模式,探索社会治理新机制

   二 浦东综合配套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率先攻坚克难,先行先试面临更大压力

    (二)改革促转型的目标更加明确、任务更加艰巨

    (三)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的要求更加突出

    (四)先行先试与依法行政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

   三 综合配套改革重点创新突破领域的抓手与推进路径

    (一)推进投资管理创新

     1.推进网上政务大厅、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和公用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2.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市场监管体制

     3.以法治和信息化手段推进对类金融机构的综合监管

    (二)建立创新资源集聚、交易与整合机制

     1.建设上海科技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2.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高新技术转移中心

    (三)推进政府治理创新

     1.以“大数据”和“云平台”再造政府流程

     2.构建分类推进的“放管服”改革机制

    (四)加快社会事业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精细化,破解街道与社区“最后一公里”服务难题

     2.促进浦东新区公共租赁房建设与运营机制研究

  B.7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实践评估

   一 浦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背景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需要

    (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浦东综改的内在要求

    (三)适应经济发展、破解监管难题的必然选择

    (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

   二 浦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一)大力夯实基层力量,监管效能明显提升

    (二)再造监管机制流程,多头执法得以化解

    (三)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有力推进

     1.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便利企业登记

     2.大力探索“证照分离”改革,创新许可审批方式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放管结合落到实处

     1.探索信用监管新制度

     2.探索协同监管新机制

     3.探索“共管、共治”新模式

    (五)集成整合服务资源,优化服务成效明显

     1.改革使行政服务质量更优

     2.改革使消费维权效能更高

   三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意义

    (一)产生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价值,公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彰显了制度创新的示范意义,引领和推动相关改革

     1.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从一地试点向多地推广积累了经验

     2.为政府治理方式改革从机构调整向全面改革创新转变提供了思路

     3.为大部制改革从单一条线向其他领域推进打好了基础

    (三)发挥了局部改革的先导作用,探索了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1.从“垂直”向“扁平”的转变

     2.从“管制”向“治理”的转变

     3.从“守门人”向“守夜人”的转变

   四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评估的基本结论

    (一)评估方法体系

     1.主要评估方法

     2.评估指标体系

     3.评估等级要素

    (二)得分情况分析

     1.改革举措评估分析

     2.改革成效评估分析

     3.改革影响力评估分析

    (三)评估基本结论

     1.改革具有引领性

     2.改革具有系统性

     3.改革具有开拓性

     4.改革具有彻底性

   五 浦东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一)市场监管任务重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1.浦东市场监管面积大、任务重

     2.与其他区相比,浦东的市场监管人员相对短缺

     3.体制机制上,一个区局的工作对应四个市局

    (二)执法队伍业务建设和文化建设还需不断深化

     1.相对体制改革要求,专业人员呈结构性缺乏

     2.基层执法队伍呈结构性老化

     3.执法队伍的团队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三)行业自律、社会共治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四)市场监管理念和方法还需优化创新

   六 进一步深化浦东新区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以系统集成为着力点,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顶层设计

     1.进一步梳理形成系统性、可复制的市场监管框架体系

     2.进一步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市场监管制度体系

     3.进一步深化内部资源的系统集成

    (二)以科学治理为出发点,明确市场监管部门职能边界

     1.厘清监管责任与主体责任的边界

     2.研究市场监管职能整合的承载边界

     3.厘清市场监管部门与其他执法部门的职能边界

    (三)以统一高效为支撑点,完善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1.完善市级“市场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工作统筹

     2.深入梳理和明确基层职能,完善综合执法体制

    (四)以优化提升为基本点,加强市场监管队伍建设

     1.加快市场监管部门的内部文化融合和干部能力建设

     2.提高人力资源的匹配度,不断优化人员结构

    (五)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点,不断提升市场监管效能

     1.拓展与加大信用监管的深度和力度

     2.创新智慧监管的手段和方法

     3.加强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建设

     4.完善市场监管共治、共享格局

  B.8 2017年上海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 上海航运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1.航运业的产业特点

     2.指标体系及赋权方法说明

     3.数据来源

    (二)上海航运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1.上海航运业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强

     2.贸易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3.核心产品竞争力相对比较稳定

     4.科技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

     5.产业竞争力稳中上升

    (三)国内航运国际竞争力区域比较

   二 上海航运服务业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上海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全面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及自由港建设

     2.“一带一路”倡议及长江黄金带战略实施

     3.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加快

     4.航运产业体系相对完备

    (二)上海航运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全球化进程仍具不确定性

     2.科技创新及运用

     3.国内外竞争进一步加剧

     4.航运业发展正处于大转型时期

   三 上海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近二十年上海航运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

     2.完善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

     3.较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4.开始发力的高端航运服务业

     5.快速发展的邮轮经济

    (二)上海航运业历史是一笔巨大财富

     1.以港兴城的使命

     2.远洋运输企业的成立和发展

    (三)与上海经济、贸易、金融及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

     1.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作用

     2.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作用

     3.对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建设的作用

   四 上海航运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展望及建议

    (一)紧紧抓住自由港建设的历史机遇

    (二)创新联动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的航运集聚力

    (三)进一步发挥上海航运业发展的优势

  B.9 上海产业援疆促进就业工作状况

   一 上海产业援疆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效应分析

    (一)上海产业援疆的资金规模与项目

    (二)上海援疆大型项目以及社会引资现状

    (三)上海产业援疆的效应分析

     1.上海产业援疆的就业效应

     2.上海产业援疆的产业技术水平提升效应

     3.上海产业援疆的产业组织提升效应

   二 上海产业援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五大问题

     1.“输血”功能强、“造血”功能不足

     2.就业补贴门槛高、缺乏对小微企业支援

     3.沪喀“两个市场”对接不畅、新市场拓展受阻

     4.缺少多渠道、多模式的产业人才培育支援机制

     5.区域协同不畅、产业发展同质化

    (二)问题成因

     1.喀什地区产业发展环境问题

     2.产业援疆促进就业工作中的问题

   三 深化上海产业援疆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症结及解决思路

     1.问题症结

     2.基本思路

    (二)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1.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协调统筹机制

     2.有针对性地弥补喀什产业功能构建的短板

     3.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喀什,尽快形成产业集聚

     4.提高援疆资金的使用效率

     5.体制机制输出

   四 展望

  B.10 上海国有企业产融结合发展创新和探索

   一 “十二五”期间申能(集团)公司产融结合的回顾与总结

    (一)“十二五”期间产融结合发展回顾

     1.由产而融:锐意开拓

     2.由融而产:稳健运作

     3.产融互动:良性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产融发展主要经验总结

     1.坚持能源安全保障大局,为产业和金融结合提供坚实的后盾

     2.坚持产融结合发展战略,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坚持不懈提升能源金融服务能级,为公司业务拓展夯实基础

   二 申能(集团)公司推进产融结合面临的环境与条件

    (一)国际形势与产融结合发展趋势

     1.新兴经济体成为新增能源消费主力

     2.能源结构正在向多元化与低碳化方向发展,清洁低碳成为能源消费方向

     3.新能源技术对于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发达国家能源企业向产融结合方向发展成为趋势

    (二)国内形势与面临的机遇

     1.我国国内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

     2.新能源发展与我国能源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趋势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国有企业产融进一步结合

     4.“一带一路”倡议与“走出去”战略对我国国有企业产融结合的新要求

     5.国家与上海市政府对产融结合的政策支持

    (三)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1.申能能源业务发展空间受限

     2.产融结合机制目前尚不健全

     3.新能源风险与能源市场开放带来的挑战

     4.金融企业的优势和能力与产业企业的迫切需求不完全匹配

     5.申能(集团)公司的现有管理制度与产融结合的要求不相适应

     6.申能(集团)公司的金融管理人才亟待补充

    (四)产融结合的基础与有利条件

     1.申能(集团)公司的能源主干产业优势

     2.申能(集团)公司拥有体系相对完善的金融部门

     3.申能(集团)公司具有优质的资产结构

   三 申能(集团)公司推进产融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三)资源共享,融合发展

    (四)协同“走出去”,开拓共赢新空间

   四 申能(集团)公司推进产融结合的主要路径

    (一)创新激励体制改革,加强机制融合

     1.坚持市场化操作机制

     2.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人力资源的融合

    (二)依规管理,加强风险防控能力

     1.发放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

     2.遵循“穿透原则”,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3.建立能源专业团队

    (三)帮助能源产业“走出去”,打造国际化平台

     1.提供专业顾问

     2.优化融资方案,降低融资成本

     3.境外发债提供相关支持

    (四)加强产业和金融的客户融合

     1.将能源客户拓展到金融客户中

     2.为能源用户侧大客户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五)加强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资源整合

     1.盘活申能(集团)公司存量资源,加速资金流转

     2.聚焦新能源建立投资平台,募集社会资金

     3.将申能(集团)公司的闲置资金证券化,提高资金收益率

   五 申能(集团)公司推进产融结合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产融结合的最高决策部门,统一规划产融结合的决策机构

    (二)疏通人才流动渠道,聚焦专业人才保障

    (三)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保障政策的实施

    (四)打造大数据平台,加强金融科技应用

    (五)提升集团内部金融财务部门的协同性

   六 申能(集团)公司推进产融结合的未来展望

  B.11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的景气指数情况

   一 上海上市公司发展概况

   二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综合景气指数

   三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分行业景气指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二)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三)传统服务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四)传统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景气指数

   四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分板块景气指数

    (一)主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二)中小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五 2017年上海上市公司分上市年限景气指数

    (一)上市三年以内公司景气指数

    (二)上市三年以上公司景气指数

   六 2018年上海上市公司景气指数变化趋势

  B.12 上海“四新”企业发展新动态和新特征

   一 “四新”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四新”经济的特征

    (二)“四新”经济发展的趋势

     1.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改变传统的制造方式

     2.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重塑价值链

     3.新服务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开拓新服务领域

   二 “四新”企业问卷调查说明

    (一)企业问卷数量

    (二)问卷质量

    (三)问卷结果

   三 企业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市场环境压力加重,但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二)创新转型已获初步成效,“四新”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四新”企业呈快速发展态势

     2.“四新”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3.服务经济引领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三)持续的研发投入,批量的创新成果输出

     1.85%左右的企业有持续性的研发投入

     2.企业的创新成果在近一年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开放性、多样性的机制保障,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1.“技术创新”是“四新”企业创新优势的主要来源

     2.基本形成了“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共同发展”的创新局面

    (五)“跨界融合+商业模式创新”效应显著,赢得市场的积极反馈

     1.“跨界融合”成为“商业模式、业态创新”的主要表现形式

     2.跨界融合催生了大批的商业模式创新

   四 “四新”企业的创新绩效评估

    (一)“四新”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二)关于各项指标预处理的说明

    (三)“四新”经济创新绩效评价

   五 关于促进“四新”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四新”企业扶持政策体系,缓解企业经营压力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简化相关政策申请手续

    (三)加快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促进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

    (四)探索“四新”经济发展评估体系,引导“四新”经济发展

  B.13 后记

 主编简介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2017年,上海经济增速再次回到6.9%,继续保持由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的经济运行向好态势。2017年以来,上海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三个特征:工业增长回升较快,转型升级较为乐观;服务业增长持续且稳健;经济增长动力和基础需进一步夯实。

陈磊、隋占林、孟勇刚:《2015年经济景气形势监测与分析》,《科技促进发展》2015年第5期。

李扬主编《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张道根:《迈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上海经济》,《解放日报》2016年8月29日。

张兆安:《稳定企业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基础》,《文汇报》2016年3月22日。

张兆安:《推动民间投资增长要综合施策》,《文汇时评》2016年8月1日。

张兆安、邸俊鹏:《2017年上海经济运行预测与对策》,《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张晓峒:《季节调整软件NBS-SA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朱平芳:《2017年上海经济形势预测和领先指标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17。

刘尚希:《自贸试验区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税制问题及对策》,《科学发展》2016年第11期。

刘彦谡:《刍议中国(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透明度问题》,《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罗长远、智艳:《中国外贸转型升级与“自贸区”建设探析——兼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功能与角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马庆强:《我国自贸区跨境人民币创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天津经济》2016年第12期。

史广龙:《自贸区跨境资金池的现实问题与改革路径》,《新金融》2015年第12期。

孙畅:《“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自贸区的建设路径探析》,《人民论坛》2016年第35期。

谭影慧:《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周年:成效、问题与对策》,《时代经贸》2016年第28期。

肖本华、潘怿:《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张良悦、刘东:《“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学家》2015年第11期。

竺彩华、李锋:《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成就与问题分析》,《亚太经济》2016年第1期。

石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政府职能转变》,《长白学刊》2017年第1期。

李天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中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因与路径》,《甘肃理论学刊》2017年第3期。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等事项的决定》,2017年1月5日。

侯志伟:《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框架及其改进路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17年全球竞争力排名报告》。

林毅夫:《商务环境建设与宏观经济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06年第3期。

林兰:《中心城区科技创新的功能塑造与机制构建》,《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4~2020)》,2014年8月。

李莎:《国际大都市“文创中心”建设的启示》,《先锋》,http://cpc.people.com. cn/n1/2016/1219/c389394-28960161.html。

上海申通地铁公司,www.shmetro.com。

武廷海、高元:《第四次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虹桥商务区成长规律研究》,2012年3月结题研究报告。

《十九大报告全文》,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人民日报》2015年7月2日,第1版。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民日报》2014年7月11日,第12版。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第1版。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汪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7期。

陈筠泉:《关于生态文明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1期。

刘希刚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严祖斌等:《推进“三点合一” 建设美丽乡村》,《江苏农业经济》2014年第2期。

石良平、沈开艳等:《上海“四个中心”创新升级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上海自贸试验区网站。

上海统计局网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上海援疆前指:《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四县综合规划(2011~2015年)》。

上海援疆前指:《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四县)“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喀什市政府:《2011~2016年喀什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王建超:《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未来思考》,《资本市场》2010年第6期。

李翀、曲艺:《国际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亚太经济》2012年第3期。

孟庆轩:《从产融结合到产融双驱:企业的资本化扩张模式》,《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第1期。

黄明:《现代产融结合新论:中国协调银企改革的模式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谢杭生:《产融结合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高明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企业家能力指数报告(2014)》,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赵弘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池仁勇等:《中国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叶成雷:《区域中小企业景气指数研究和实证分析》,浙江工业大学,2012。

王振、陈国政等:《长三角小微企业景气指数发展报告(2014)》,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