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99

世界华文教学(第二辑)图书

SSAPID:101-7996-6359-58
ISBN:978-7-5097-910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提升海内外华文教学与研究水平为目标,着重反映华文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华文教育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本辑分为三部分,“华文教育理论研究”是对华文教育理论的研究,并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探讨华文教育的新特点;“华文教学与习得研究”集中反映了当前华文教学的研究成果;“汉语研究”主要是对汉语新词汇、新语态的文化内涵、语用功能、表达功能的现状及成因的深入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贾益民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2015年3月。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世界华文教学》2015年第一辑。

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贾益民:《华文教育学学科建设刍议——再论华文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3期。

贾益民主编《华文教育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丘进:《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之异同》,《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总第365期)。

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原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收录于郭熙《华语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12。

郭熙:《论华语研究》,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收录于郭熙《华语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12。

白乐桑﹑张朋朋:《汉语语言文字启蒙》(法文书名:Méthode d’initiation à la langue et à l’écriture chinoises),巴黎:La compagnie,1989。

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土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或分离?》,《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张朋朋:《谈“字本位”的内涵》,《汉字文化》(期刊)2005年第4期。

徐通锵:《语言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潘文国:《字本位理论与汉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伍铁平:《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黄沛荣:《汉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1997。

赖明德:《中国文字教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张金兰:《法国汉字教学现况及其对台湾华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原华语文学报》2014年第13期。

章琼:《二十世纪汉字文化研究评述》,《语言语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简论汉字文化学》,《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王宁:《汉字与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期。

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3期。

郭熙:《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原载《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收录于郭熙《华语研究录》,商务印书馆,2012,第278~295页。

庄国土、张晶盈:《中国新移民的类型和分布》,《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柯彼德:《汉字文化和汉字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柯彼德比较新的看法可见孙雁雁《柯彼德访谈》,(http://blog.sina. com.cn/s/blog_4835e3000100056o.html)。

李宇明:《加强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黄德宽:《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

张薇:《近十年对外汉字交学研究的检讨》,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35页。

卢华国、张雅:《移动学习时代的移动词典——以词库开放型智能手机词典Mdict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第6期,第115~117页。

缪玲、潘战生、武丽志等:《2011年我国移动学习研究综述》,《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11期,第23~28页。

F.D.Davis.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邓琳:《大学生使用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情况的调查分析》,《辞书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2~181页。

肖君、王敏娟、李雪:《移动学习资源和活动的综合模型设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7期,第15~20页。

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第105~109页。

章宜华:《对我国电子词典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第7~10页。

梁智智:《面向初级汉语水平外国学生词汇学习的手机汉语学习软件设计》,《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第152~155页。

安德源:《汉语词典用户的词典信息需求调查》,《辞书研究》2012年第2期。

岑玉珍等:《外族华裔学生运用汉语词典情况的调查》,《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岑玉珍等:《韩国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的需求调查》,《辞书研究》2011年第1期。

郝瑜鑫、王志军:《国外汉语学习词典需求之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1期。

南旭萌等:《留学生汉语学习词典使用情况调查》,《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夏立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出版和使用者调查研究》,《出版科学》2009年第1期。

杨同用、司敬新:《搭配类型与对外汉语实词搭配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S1期。

张和生:《汉语义类与汉字形类研究及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章宜华:《关于计算词典学理论框架的探讨》,《辞书研究》2007年第6期。

章宜华:《内向型普通词典与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章宜华:《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章宜华、杜焕君:《留学生对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方法和表述形式的需求之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07。

〔英〕Hartmann,R.:《词典使用者观察:特别关注跨语词典》,《辞书研究》2003年第5期。

徐茜:《“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人民日报》2014年12月9日第3版。

赵贤州(执笔):《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的研究报告》,《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孙雁雁:《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第5期。

程相文:《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4期。

王尧美:《对外汉语教材的创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

刘颂浩:《关于对外汉语教材趣味性的几点认识》,《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刘颂浩:《我们的汉语教材为什么缺乏趣味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李泉、金允贞:《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

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李泉:《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杨寄洲:《编写初级汉语教材的几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赵金铭:《跨越与会通——论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与开发》,《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2期。

赵金铭:《论对外汉语教材评估》,《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赵新、李英:《中级精读教材的分析与评估》,《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陈晟:《构建科学合理的对外汉语写作教材编写新模式》,《福建论坛》2008年第S3期。

朱志平:《对新世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徐霄鹰:《改进中级阅读教材的设想》,《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6期。

宋燕:《对外汉语教科书编纂的问题及建议》,《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李如龙、徐睿渊:《教材语言三议》,《汉语学习》2007年第3期。

李晓琪:《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的教材建设》,《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曹秀玲:《对韩商务汉语教材建设问题的思考》,《对外汉语研究》2007年。

康艳红、董明:《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重现率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4期。

王玉响、刘娅莉:《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词汇的频率与复现》,《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张如梅:《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中的词汇积累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6期。

刘颂浩:《现象和解释:词汇重现率及其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苏新春:《对外汉语词汇大纲与两种教材词汇状况的对比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与策略》,《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

杨德峰:《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2期。

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3期。

周健、唐玲;《对外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杨翼:《对外汉语教材练习题的有效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黄方方、孙清忠:《浅析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材的课文编排》,《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朱志平、江丽莉、马思宇:《1998~2008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李泉:《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杨小彬:《我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成就与问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王弘宇:《中国大陆汉语教材出版的成就与不足》,《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耿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辛平:《一部好用、实用、有趣的教材》,《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4期。

蒋文燕:《国别化汉语教材的出版模式、编写理念与推广策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1期。

周小兵、陈楠、梁珊珊:《汉语教材本土化方式及分级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刘弘、蒋内利:《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特点与趋势分析》,《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5年第1期。

狄国伟:《国际汉语教材本土化:问题、成因及实现侧率》,《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第5期。

张英:《日本汉语教材及分析》,《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

王建勤:《对外汉语教材现代化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

许晋、程语诗:《全球视域下对外汉语教材编辑出版理念的三个转变》,《编辑之友》2011年第8期。

张健:《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及推广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出版》2011年。

贾益民、熊玉珍:《中文多媒体教材研制策略》,《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刘慧、贾益民:《多媒体华文教材练习设计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王悦欣:《对外汉语教材重在创新与实用》,《出版发行研究》,2008年第7期。

白克宁:《以越南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第4期。

冯丽萍、孙红娟:《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方法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郭春贵:《复合趋向补语与非处所宾语的位置问题补议》,《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3期。

黄自然、肖奚强:《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韩国学生“把”字句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12年第1期。

姜丽萍总主编《魅力汉语 第一册(初级·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姜丽萍总主编《魅力汉语 第二册(初级·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建成:《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载郭鹏主编《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李文玲、张厚粲、舒华:《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SPSS实用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刘月华主编:《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1期。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材语法项目排序的原则及策略》,《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4期。

潘璠:《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与教学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齐春红:《越南语母语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顺序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第4期。

齐春红:《老挝语母语者汉语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齐春红、杨育彬:《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年第2期。

施家炜:《外国留学生22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

施家炜:《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特指问句习得的发展过程研究》,载加州中文教学研究中心编《中文L2理论与实践CLEF2011论文精选》,CLERC Publishing,2012。

肖奚强、周文华:《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汉语学习》2009年第1期。

徐桂梅、陈满华:《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2期。

杨德峰:以朝鲜语为母语的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见《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二册(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翟英华:《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汉语学习》1991年第6期。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周小兵主编《阶梯汉语·初级读写Ⅱ》,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

Hatch,E. and Farhady,H.(1982). Research Design and Statistic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Schachter,J..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Language Learning,1974:2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外语研究》2002年第4期。

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London:Edward Amold,1985.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招生简章》,http://hwxy.hq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79&id=399。

储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

贾玺增:《中国古代首服研究》,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李学勤:《仪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Hopper,P.J. & Traugotta,E.C. Gr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曹婧一:《羡余否定的语用认知分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戴耀晶:《试说冗余否定》,《修辞学习》2004年第2期。

刘长征:《“一会儿”和“不一会儿”》,《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3期。

毛修敬:《汉语里的对立格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任雪梅:《说“不一会儿”》,《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1990。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

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修订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水行:《“一会儿”和“不一会儿”的同值域》,《世界汉语教学》1987年第2期。

王进文:《现代汉语羡余否定及其格式研究》,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王志英:《“不”和“没(有)”在羡余否定格式中的互补性与同一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年第1期。

〔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何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1924.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张斌、张谊生:《非真值语义否定词“不”的附缀化倾向》,《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张发明:《“一会儿”和“不一会儿”》,《汉语学习》1984年第6期。

张谊生:《羡余否定的类别、成因与功用》,《语言学论丛》第31辑,商务印书馆,2005。

张谊生:《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

Kuno,S.,Functional Syntax:Anaphora,Discourse and Empathy. Cho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年第2期。

陈前瑞:《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陈前瑞:《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商务印书馆,2008。

邓守信:《汉语动词的时间结构》,《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

郭锐:《“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第2期。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1期。

李宇明:《汉语复叠类型综述》,《汉语学报》2000年第1期。

马庆株:《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1981年第2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王砚农、焦旁颙:《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徐阳春:《疑问句的语义、语用考察》,《汉语学习》2003年第4期。

徐盛恒:《疑问句的语用性嬗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4期。

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Bernad,Comrie. Aspec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张斌:《现代汉语描写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

Adele E.Goldberg:《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吴海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Schiffrin,Debroah. Discourse Mark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汉语学习》2010年第5期。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1期。

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中国语文》2006年第5期。

王长武:《从小句到话语标记——试析“是这样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王红卫:《汉语情态动词“能”语义演变的机制》,《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展飞:《基于偏误分析的对外汉语“知道”类动词研究》,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张谊生:《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语文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