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

科技与人文(第四辑)图书

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ity

SSAPID:101-7981-0112-55
ISBN:978-7-5097-156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主题,收入了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科技与人文”方面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本书就“科技与人文的关系”、“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西医的人文与社会问题”、“SSK元理论”等STS研究领域的重大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和精辟论述,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本书收入了东亚地区STS国际研究的经验成果摘要。

相关信息

丛书名:科技与人文
作 者:
编 辑:刘娟;王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科技与人文关系

  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

  科学与人文:两种“实在”观念的对立与较量*

   一 科学与人文:始于原始社会中两种“实在”观念的分裂

   二 希腊人世界观的双重遗产

   三 基督教的世界观

   四 现代的世界观

   五 现代世界观的危机

   六 后现代主义:颠覆“现代”,解构自身

  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

   一 我国公众对知识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生存论的思维视阈中优先注重实用和效用的工具性价值取向

   二 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的关系

   三 结语

  论科学精神向现代人文思想的复归

   一 “科学精神”的含义

   二 现代人文思想的形成与特征

    1.现代人文思想的形成历程

    2.现代人文思想包含科学精神

    3.人文思想在现代的分化

   三 实现科学精神向现代人文思想复归的途径

  对科学臻美的一条可能路径之探求

   一 何谓“科学美”?

   二 “科学美”居于何处?

   三 如何把握“科学美”?

  计算机病毒的二重性分析

   一 计算机病毒的自然属性分析

    1.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本质

    2.计算机病毒破坏作用的表现

     (1)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运行与功能的破坏性影响

     (2)计算机病毒对电脑硬件的破坏

     (3)计算机病毒对网络的破坏

   二 计算机病毒的社会属性分析

    1.计算机病毒的社会属性含义

    2.计算机病毒社会影响二重性的表现

     (1)计算机病毒的消极社会影响

     (2)计算机病毒可能的积极作用

      1)利用计算机病毒维护合法权益

      2)利用计算病毒打击网络色情

      3)计算机病毒可以促进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4)计算机病毒对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

      5)研究计算机病毒推动反计算机病毒技术和人才的发展

      6)计算机病毒在军事上的应用

      7)计算机病毒激发对人工生命的研究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三 结语

 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演化论视阈下装与备关系探析

   一 科学技术演化论

    1.科学技术演化论的含义

    2.科学技术演化论的一个基本矛盾

   二 科学技术演化论视阈下“装”与“备”的演化本质

    1.“装”与“备”的含义

     1)传统含义

     2)“装”和“备”的演化本质

    2.“装”与“备”的不同

   三 “装”和“备”的演化对应关系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扩散性

    1.基础类装备制造业的扩散:“装”和“备”一一对应关系

    2.“装”对“备”关系的扩散:一种“装”对应多种“备”

    3.“备”对“装”关系的扩散:多种“装”对应一种“备”

    4.“装”对“备”关系的相互扩散:多种“装”对应多种“备”

    5.“装”“备”关系的相互转化

  搜索引擎社会责任之辨*

   一 搜索引擎技术的基本原理简介

   二 信息社会中的搜索引擎

    (一)搜索引擎与社会习惯

    (二)搜索引擎与国防安全

    (三)搜索引擎与知识产权保护

   三 结语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府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省部科教工程共建

    1.参与共建的部委逐渐增多

    2.共建项目涉及领域逐步扩宽

    3.共建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4.各部委联合共建形式逐年增多

   二 省部科技会商

    1.科技会商内容突出区域特色

    2.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逐渐成为关注重点

    3.对科技型企业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正在增强

    4.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三 省部“产学研”合作

    1.“产学研”合作主体呈多元化态势

    2.跨地域、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逐渐增多

    3.“产学研”合作模式多样化

    4.省部“产学研”合作的保障体系正在完善

  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保护障碍探析*

   一 传统知识

   二 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遇到的障碍

   三 传统知识之知识产权保护障碍分析

   四 结论

  农业技术社会化*

   一 中国莲藕产业的农业技术社会化

   二 试管藕培育技术

   三 平台性关键技术的社会化

   四 结语

  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

   一 风险社会及制度建构

   二 风险社会及社会认知

   三 小结

 SSK元论

  科技与社会的开端:论启蒙

   一 1968年

    1.人与自然的关系

    2.逻辑曲线

   二 科学意识形态vs人

   三 论启蒙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争论评述

   一 大科学的兴起

   二 大科学与小科学的特点

   三 大科学与小科学之争

   四 大科学与小科学争论的核心

    1.关于科学价值的争论

    2.关于科学自主性的争论

    3.关于科学路径选择的争论

    4.关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的争论

   五 结论

  简论社会信息的复杂性*

   1.事实性信息与价值性信息的交织

   2.主观性信息与客观性信息的交错与互渗

   3.理性信息与非理性信息的交织

   4.普适性信息与特异化信息的交织

   5.全息性信息与有限性信息的差异

   6.目的性信息与盲目性信息的碰撞

   7.社会信息的人为性增减和刻意性扭曲

   8.社会信息认知与社会信息评价的互动与相互掣肘

   9.信息说明和信息理解的差异

   10.社会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主动采集带来不同效应

  生活科学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一 引子: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国际比较的考察

    (1)对科学观点的理解程度及国际比较

    (2)对科学方法的理解程度及国际比较

    (3)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及国际比较

   二 分析:科普内容、公民科学素质的特性与生活科学

    (1)与生活基本需求密切关联(Basic living demands)

    (2)强调可用性和直接感知(Auessibility and perception)

    (3)与社会知识密切联系(Social knowledge)

    (4)将实用和工具作用置于优先位置(Instrumental and Practical results)

    (5)与文化传统底蕴内在相关(Cultural tradition)

   三 科普内容选择:生活科学与学院科学、后学院科学的结合

  强纲领对逻辑合理性的误批判

   一

   二

  知识资本外转化的市场跃迁路径问题研究

   一 导言

   二 资本转化的路径跃迁

   三 转化路径之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编码化

    1.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知识

    2.群体隐性知识的“实践社群”

   四 转化路径之知识资本的市场化表达

   五 结论:知识资本化的实质剖析

  从利玛窦的传教方式看宗教与科学的关联

   一 利玛窦其人及其传教方式

   二 天主教传播与科学的互动

    (一)宗教与科学的历史渊源

    (二)科学与神学的互动

    (三)科学传教成功的原因

   三 传教士科学活动的局限性

    (一)主体的工具性

    (二)客体的不适应性

 技术哲学

  耗散结构理论与“技术—文化”系统

   一 “技术—文化”系统是耗散结构系统

   二 “技术—文化”系统中技术与文化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一)技术与科学

    (二)技术与宗教

    (三)技术亚系统与“技术—文化”系统

   三 “技术—文化”系统与技术发明、创新与转移

    (1)技术发明、创新与转移促使“技术—文化”系统成为开放系统

    (2)技术转移是“技术—文化”系统中亚系统间进行非线性作用的动力

  创新决策过程中的技术机会研究

   一 技术机会问题的提出

   二 创新决策过程中技术机会的作用

    1.技术机会对是否决定技术创新有重大影响

    2.技术机会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确立有决定作用

    3.技术机会发展的轨迹对技术创新决策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三 创新决策过程中技术机会的存在域

    1.在有可能确认并使用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时,才存在技术机会

    2.在有可能使用这种知识创造经济价值时,才存在技术机会

    3.在创新主体可以独占全部或部分创新收益时,才存在技术机会

   四 创新决策过程中技术机会的识别

  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一 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 中国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

   三 技术发展和应用未必带来环境的好转

  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表象、析因与消解

   一 网络技术负向价值表象

    1.网络技术的生态负价值

    2.网络技术的社会负价值

     (1)网络技术的经济负价值

     (2)网络技术的政治负价值

    3.网络技术的人本负价值

   二 网络技术负向价值析因

    1.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客体性原因

     (1)网络技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2)网络技术主体与网络技术客体的相互作用

     (3)网络技术应用境域的多样性

    2.网络技术负向价值产生的主体性原因

     (1)网络技术创造主体失当的技术价值观

     (2)网络技术应用主体失当的技术价值观

   三 网络技术负向价值消解

    1.网络技术负向价值的消解方法

    2.三种消解方法之间的关系

     (1)法律方法和技术方法的相辅相成

     (2)技术方法和伦理方法的相辅相成

     (3)伦理方法和法律方法的相辅相成

  网络秩序的构成分析

   一 引言

   二 网络秩序及其要素构成

    1.网络秩序的规范构成

    2.网络秩序的组织构成

    3.网络秩序的控制构成

   三 网络内在秩序的生成

   四 网络外在秩序的建构

   五 网络完整秩序的构建

  企业加速器:概念、特征及意义

   一 企业加速器的产生

   二 企业加速器的概念

   三 企业加速器的特征

    1.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2.集约化的物理空间

    3.密集型的合作网络

    4.专业化的服务团队

    5.多样化的服务模式

   四 企业加速器的意义

    1.企业加速器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新平台

    2.企业加速器是促进我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新模式

    3.企业加速器是探索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的新理论

  发展生态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 生态技术的历史演进

   二 生态技术的基本特征

    1.生态技术的基本内涵

    2.生态技术的基本特征

   三 发展生态技术: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紧迫性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技术

  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

   一 技术教育的内容特性: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与融合

    1.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

    2.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联系

    3.技术教育促进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

   二 技术教育的价值特性:技术价值的展现与实现

    1.技术教育过程展示着技术价值

    2.技术教育是技术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

    3.技术教育是人的个体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 技术教育的社会特性:权力体系的支持和变革

    1.技术教育是社会权力分配的重要模式

    2.技术教育具有促使社会权力结构变革的民主功能

    3.要塑造“有教无类”的技术教育的社会特性

 工程与伦理

  工程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

   一 加拿大的工程伦理学教育

   二 工程伦理学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 工程伦理学在中国的学术建构

  论工程师的伦理困惑及其选择*

   一 伦理困惑的形成及表现形式

    1.伦理困惑的形成

    2.伦理困惑表现形式

     (1)忠诚与背叛的冲突

     (2)小集团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

     (3)管理者角色与工程师角色的冲突

   二 解决工程师伦理困惑的必要性

    1.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解决伦理困惑不仅是他们的责任,而且有助于维护他们的职业声誉

    2.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解决伦理困惑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3.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解决伦理困惑有助于避免法律追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 解决工程师伦理困惑的原则和途径

    1.确保最大多数人的正当利益,并使少数人的损失是暂时的,且会得到必要的补偿

    2.协调矛盾,说服雇主,改善工程中不良成分,使各方都没有利益损失

    3.当工程师与雇主无法协调时,应向社会揭露问题,以确保公众的利益

  科学解释道德的可能与局限

   一 科学解释道德讨论的背景

   二 道德可以由科学来解释

   三 科学解释道德的有限性

  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保护的STS分析*

   一 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与伦理的冲突

   二 对生物技术发明进行伦理审查的机构

   三 专利部门进行伦理审查的尺度

   四 关于伦理审查与实用性标准的思考

  沈阳“满铁”社宅建设活动探析

   一 “满铁”社宅建设符合技术扩散一般的规律

    1.技术扩散的方向和心态

    2.伴随工业化的技术扩散成为主流

    3.技术扩散中的技术融合与创新

   二 从“满铁”社宅建设看殖民地技术扩散的特殊性

    1.技术设计中的殖民文化因素

    2.较少发生技术知识转移的外部嵌入式技术扩散

 中西医的人文与社会问题

  中医药与社会问题

   一 社会大众对中医药的看法

   二 中医药的学术前瞻

   三 中医药回归社会的发展之路

   四 结语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医药的困境与出路*

   一 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医药的障碍

    1.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承性与专利的新颖性要求存在矛盾

    2.传统医药知识的多样性与专利的实用性要求存在冲突

    3.传统医药的某些天然特性限制了知识产权对其的保护力度

    4.传统医药知识的权利主体难以界定

   二 发展中国家传统医药维权的典型案例和启示

    (一)发展中国家传统医药知识权益维权案例介绍

     1.印度对抢注姜黄(Curcuma longa)专利的维权

     2.厄瓜多尔对死藤水的维权

     3.津巴布韦保护马达加斯加铁木豆的协商实践

     4.南非桑人部族对胡迪仙人掌(Hoodia Cactus)的维权

    (二)发展中国家传统医药知识权益维权案例的启示

   三 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构

    (一)传统医药的一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二)传统医药的数据库保护制度

     1.传统医药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2.建立传统医药数据库应注意的问题

  代理孕母市场化问题之伦理与法律思考

   一 前言

   二 自主权

    1.法律赋予女性自主权

    2.经济观点看工作自主权

     (1)不赋予工作自主权

     (2)赋予工作自主权

   三 代理孕母与代理孕母市场

    1.代理孕母

    2.代理孕母市场

   四 代理孕母契约

   五 代理孕母所涉伦理道德问题

    1.传统礼教束缚

    2.代理孕母商业化

    3.婴儿商业化

   六 结论

 论文摘要

  跨科学与交流

  系统观点在STI政策研究和STS中的共同进化

  STS的社会主义起源

  20世纪后半期技术本性的变化

  构建可持续的最小耗能社会的战略

  当灵物遇到货物

  预防风险还是预防管理

  “力量、惊奇和怀疑”

  女性对黄禹锡事件的理解

  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的基本差异

 编者的话

编辑出版《科技与人文》是“国家985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的建设目标之一。它从理论建构、制度创新、应用探索层面,探讨有利于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健康互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科技与人文》围绕以下三个方向收编论文:探讨当代社会科技发展与人文创新的融通、互动与共建机理,把握新人文精神生成的科学技术基础与文化走向;探讨“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变革的内在联系;切入当代科技变革,研究我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现状,重点探讨人文教育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第四辑的主要内容有:科技与人文关系、科技与社会可持续发展、SSK元理论、技术哲学、工程与伦理、中西医的人文与社会问题这六个主题,充分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方面的研究进展。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澳〕布里奇斯托克·M:《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刘立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克里姆斯基:《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李宁:《群体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乔瑞金:《技术哲学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美〕亚当·B:《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乐国安:《现代应用社会心理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朱长超:《公众理解科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Ruth Macklin,“The Ethics of Gene Patenting”,Genetic Information,1999,2:129-137.

Peter Drahos,“Biotechology Patents,Markets and Morality”,E.I.P.R.,Isu 9,1999.

张晓都:《公共秩序或者道德与生物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科技与法律》2002年第1期。

洪净:《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杜瑞芳:《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郑永锋:《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中药现代化》2005年第2期。

王艳:《传统医药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师》2006年第4期。

李华:《我国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科技与法律》2007年第4期。

唐晓凡:《传统医药的著作权和数据库保护》,《学术论坛》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