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2

走近非遗:历史、祖先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图书

Approac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istory, Ancestors and the Changes of Females' Costumes of Hmong

SSAPID:101-7952-3059-20
ISBN:978-7-5201-3339-5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遗产生成”为逻辑主线,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饰的变迁为切入点,具体通过对原居地黄平、台江与迁入地镇宁、贞丰苗族女性的现穿服饰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比较,探讨同支系苗族的迁徙历史与服饰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从祖先崇拜与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苗族女性服饰作为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聂羽彤
编 辑:高振华;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结语

 附录 《梳妆歌》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缘起

  二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关于服饰、服装与衣裳

    2.文化遗产

   (二)相关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

    2.文献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二)研究意义

    1.研究苗族服饰心理可以充实民族心理学内容

    2.研究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是文化自觉行为

 第二章 近观非遗:原居地与迁入地现穿苗族女性服饰比较

  一 原居地与迁入地苗族女性现穿服饰概况

   (一)服装结构

   (二)服装材质

   (三)刺绣图案

   (四)服装色调

   (五)头饰

  二 原居地与迁入地苗族女性服饰细节比较

   (一)百褶裙

   (二)围腰

   (三)上衣

    1.衣领图案

    2.衣袖图案

    3.衣背图案

    台江施洞苗族服饰

   (四)头饰

   (五)银饰

 第三章 回望历史:定黔与平蛮

  一 黔东南苗族迁徙的历史背景

   (一)生苗群体:九股黑苗

   (二)不断激化的苗汉关系

  二 原居地与迁入地苗胞的历史链接

  三 原居地与迁入地苗胞的生境变迁

   (一)黄平县

   (二)台江县

   (三)镇宁县

   (四)贞丰县

   (五)苗族传统习俗

    1.姊妹节

    2.苗族独木龙舟节

    3.芦笙节

    4.“二月二”:敬桥节,走亲节

 第四章 着装心理:压力与动力

  一 苗族女性的服装需要与着装行为

   (一)生理需要

   (二)安全需要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 苗族女性的服装动机与从众心理

   (一)苗族女性的服装动机

   (二)苗族女性的着装行为与从众心理

  三 苗族女性的自我审查与服装态度

  四 苗族女性的审美心理与服装流行

 第五章 服饰传承:固守与创新

  一 技术变革与刺绣工艺创新

  二 多民族杂居与服饰元素借鉴

  三 手工刺绣与机器刺绣比较

   (一)苗族传统手工刺绣

   (二)刺绣机器

   (三)原居地与迁入地刺绣行业现状

   (四)刺绣机器助推苗族服饰变迁

 第六章 信仰之力:祖先与“我们”

  一 祖先崇拜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二 身份认同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三 生境变化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后记

本书以“ 遗产生成” 为逻辑主线,以同支系苗族女性服饰的变迁为切入点,具体通过对原居地黄平、台江与迁入地镇宁、贞丰苗族女性的现穿服饰进行整体与细节的比较,探讨同支系苗族的迁徙历史与服饰变迁之间的关系,并着重从祖先崇拜与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苗族女性服饰作为文化遗产的生成过程。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78。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明)郭子章:《黔记》,万历三十六年刻本。

(明)《明实录》。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清)鄂尔泰:《贵州通志》,乾隆版本。

(清)田雯:《康熙·黔书》,嘉庆十三年刻本。

(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镇远府志》,乾隆刻本。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

(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清)李椅:《南征日记》。

(民国)罗文彬、王秉恩撰,任可澄辑《黔南丛书-平黔纪略》,民国文通书局刊本。

(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

(民国)《麻江县志》。

(民国)丁尚固修,刘增礼纂《民国台拱县文献纪要》,民国八年石印本。

(民国)朱嗣元修,钱光国等纂《施秉县志》,民国九年稿本。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调查资料之一:苗族英雄张秀眉起义传说》,195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州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贵州省施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施秉县志》,方志出版社,1997。

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贵州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黄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黄平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黎平:《蚩尤后裔黄平苗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贞丰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政协贞丰县委员会:《贞丰苗族专辑》,内部资料,2010。

王元鲲:《走进金州苗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贵州省黄平县民族事务委员会:《苗族古歌古词》,内部报刊(资料),1988。

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

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中国服装大典编著委员会:《中国服装大典》,文汇出版社,1999。

徐海荣:《中国服饰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

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

〔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等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英〕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罗攀、苏敏译,华夏出版社,2008。

〔英〕艾伦·巴纳德:《人类学历史与理论》,王建民、刘源、许丹译,华夏出版社,2008。

〔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美〕朱利安·斯图尔德:《文化变迁论》,谭卫华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

〔美〕伊丽莎白·赫洛克:《服装心理学》,吕逸华译,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美〕伊丽莎白·赫洛克:《服装心理学:兼析赶时髦及其动机》,孔凡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美〕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乐竟泓、杨治良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美〕苏珊·凯瑟:《服装社会心理学》,李宏伟译,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美〕弗龙格:《穿着的艺术:服装心理揭秘》,陈孝大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美〕史蒂芬·沃切尔:《社会心理学》,金盛华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美〕戴尔·米勒:《社会心理学的邀请》,汪丽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道格拉斯·肯里克、史蒂文·纽伯格、罗伯特·西奥迪尼:《自我·群体·社会:进入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课堂》,谢晓非、刘慧敏、胡天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候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美〕赵志裕、康萤仪:《文化社会心理学》,刘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澳〕迈克尔·A.豪格、〔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高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赵立玮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信出版社,2015。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14。

〔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日〕酒井忠夫等:《民间信仰与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Anne Hollander. Seeingthrough Clothes. 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 Pr.,1978.

Michael R. Solomon.The Phychology of Fashion.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85.

费孝通等:《贵州苗族调查资料》,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群言出版社,2007。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5卷)》,群言出版社,2001。

方李莉:《“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时代华文书局,2015。

华梅:《服饰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江碧贞、方绍能:《苗族服饰图志:黔东南》,辅仁大学织品服饰研究所,2000。

何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15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

李汉林:《百苗图校释》,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出版社,1996。

李静:《民族心理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6。

刘锋:《百苗图疏证》,民族出版社,2004。

刘锋:《民族调查通论》,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

刘国联:《服装心理学》,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苗丽、王文革:《服装心理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宋蜀华、白振生:《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新论》,民族出版社,2008。

刘蕾、侯家华:《服装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吴卫刚:《服装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

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图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跨文化心理学导论》,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徐平:《费孝通评传》,民族出版社,2009。

杨庭硕、潘盛之:《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杨庭硕:《杨庭硕民族学研究论文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杨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杨正保、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杨治良:《人类心灵的展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叶立诚:《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张珣、江灿腾:《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赵旭东:《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赵平、吕逸华、蒋玉秋:《服装心理学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赵宏斌、邬红芳:《服装心理学》,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周光大:《现代民族学(上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周晓红:《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与方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周大鸣:《现代都市人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丁长青:《技术人类学抉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年第3期。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齐庆福:《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彭兆荣、李春霞:《我国文化遗产体系的生成养育制度:以三个文化遗产地为例》,《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何兆华:《染之成礼:贵州施洞苗族的布与人》,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2011。

郭平建、况灿、张艾莉:《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特点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郭平建、吕逸华、况灿:《美、日、中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的比较》,《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的“人类学转向”和科学技术人类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

龙泽江等:《汉苗边界:清代清水江下游的宗族建构与国家认同》,《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第五辑)》,巴蜀书社,2012。

韦丹芳、刘莉:《科技人类学研究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科技人类学研讨会综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翁家烈:《明清以来苗汉关系初探》,《贵州民族研究》1986年第4期。

张艾莉、郭平建:《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背景及其状况》,《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张银锋、张应强:《姓氏符号,家谱与宗族的建构逻辑:对黔东南一个侗族村寨的田野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张泽洪、廖玲:《西南民族走廊的族群迁徙与祖先崇拜:以“指路经”为例的考察》,《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4期。

况灿、郭平建:《美国服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启示》,《饰》2006年第3期。

聂羽彤、刘锋:《机绣与手绣工艺的传承分析:以黄平县苗族服饰为个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聂羽彤:《苗族女性服饰传承与变迁的心理阐释:对黄平,镇宁及贞丰服饰的比较研究》,《贵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聂羽彤:《霓裳之旅:对苗族同一支系服饰变迁的心理学探析》,《人类学研究(第五卷)》,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杨志强、张旭:《前近代时期的族群边界与认同:对清代“苗疆”社会中“非苗化”现象的思考》,《贵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