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2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ichuan regional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2007

SSAPID:101-7937-0821-63
ISBN:978-7-80230-99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评价中心对四川区域2007年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对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做了系统、客观和较为准确的评价。书中不仅对四川省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及西部的位置给出了科学定位,而且对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郭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

  区域综合竞争力概念与评价方法

   一 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

    (三)综合竞争力计算过程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Ⅰ:全国比较

   一 四川综合竞争力相关指标在全国的位置

   二 四川与西部其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比较

   三 四川与六个省区综合竞争力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Ⅱ:全省21个市州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Ⅲ:全省181个区市县比较

  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Ⅳ:全省五大经济区比较

  经济增长加快 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一 经济运行特征:增长较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实惠增多

   二 经济运行亮点:工业增长加快,消费驱动增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发展协调性增强

   三 经济发展走势:环境较好,活力增强,加快增长的趋势明显

 坚持科学发展 实现“四个跨越”

  “四个跨越”:四川崛起的战略选择

   一 实施“四个跨越”的必要性、内容和支撑条件

    (一)实施“四个跨越”的现实必要性

     1.“四个跨越”是建设中西部强省的需要

     2.“四个跨越”是抢抓发展机遇的需要

     3.“四个跨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4.“四个跨越”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的需要

     5.“四个跨越”是深化四川省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四个跨越”的主要内容

     1.发展理念的跨越

     2.发展速度的跨越

     3.发展质量的跨越

     4.增长方式的跨越

     5.扩大开放的跨越

     6.管理体制的跨越

    (三)“四个跨越”的支撑条件

     1.发展形势和政策对跨越战略的支撑

     2.特色资源开发对跨越战略的支撑

     3.基础设施建设对跨越战略的支撑

     4.产业基础对跨越战略的支撑

     5.体制环境对跨越战略的支撑

   二 “四个跨越”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向现代农业跨越是“四个跨越”的基础

    (二)向工业强省跨越是“四个跨越”的龙头

    (三)向旅游强省跨越是“四个跨越”的新的支柱

    (四)向文化强省跨越是“四个跨越”的灵魂

   三 “四个跨越”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一)“四个跨越”的目标任务

     1.农业跨越的目标任务

     2.工业跨越的目标任务

     3.旅游业跨越的目标任务

     4.文化跨越的目标任务

    (二)“四个跨越”的基本路径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基本路径

     2.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的基本路径

     3.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的基本路径

     4.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基本路径

   四 推进“四个跨越”的政策举措

    (一)“四个跨越”要求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二)通过整合资源支持优势产业发展

    (三)构建有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四)加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塑造人文精神和营造跨越的社会氛围

    (六)处理好跨越中各个方面的关系

  “四个跨越”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一 以“四个跨越”为主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 以“四个跨越”为重点推进增长方式转变

   三 以“四个跨越”为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 凝聚全省力量共谋“四个跨越”

  科学发展观与四川跨越发展

   一 跨越式发展的定位

   二 跨越式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三 处理好“好”和“快”的辩证关系、优化跨越式发展

   四 跨越式发展的成果让全体人民分享

   五 跨越发展的策略:重点论与均衡论结合

   六 用科技跨越来支撑“四个跨越”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研究

   1.以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2.进一步优化优势特色农业区域布局

   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4.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

   5.全面深化农业投入机制改革

   6.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民

  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研究

   一 工业化中期四川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四川经济发展已基本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四川工业化中期产业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趋于重型化

     2.优势产业发展支柱化

     3.特色产业发展集聚化

     4.优势产业投资密集化

     5.龙头企业发展大型化

    (三)与沿海和中西部省区竞争力差距分析

     1.工业化水平低

     2.工业速度效益不高

     3.工业竞争力较弱

     4.工业集聚度不高

   二 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级次,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一)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工业跨越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在工业跨越中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在工业跨越中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发展

    (四)提升产业增长质量,在工业跨越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度,在工业跨越中实现开放发展

   三 强化保障措施,建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

    (二)建立完善产业政策导向机制

    (三)建立完善技术进步支撑机制

    (四)建立完善战略资源调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经济运行保障机制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研究

   一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基础

    (一)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功能更加显现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三)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合作迈出坚实步伐

    (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难点

    (一)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二)旅游产品结构、客源市场和消费结构不合理

    (三)旅游市场不成熟

    (四)各类资源整合不够

    (五)政府主导还需深化

   三 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关键突破

    (一)推动旅游产品升级,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二)培育和发展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围绕旅游景区、旅游城镇和旅游通道三大环节,大力推进五大特色旅游区带建设

    (四)加强区域合作,整合各类资源,扩大对内对外

    (五)加强宣传促销,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

    (六)强化旅游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研究

   一 文化强省跨越的科学依据

    1.文化具有跨越发展特性

    2.消费需求推动文化跨越

    3.社会资本激活文化跨越

    4.文化资源催生文化跨越

    5.文化事业巩固文化跨越

    6.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跨越

    7.文化政策保障文化跨越

   二 四川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2.文化创新能力贫乏

    3.文化事业投入偏低

    4.文化产业实力较弱

   三 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

    1.文化强省的基本内涵

    2.文化强省的指标体系分析

   四 文化与“四个跨越”的相互关系

    1.文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文化与工业强省的关系

    3.文化与旅游强省的关系

   五 文化强省的跨越战略和发展模式

    1.文化强省跨越战略

    2.文化强省发展模式

   六 推进文化强省跨越发展的具体举措

    1.构筑文化强省跨越的坚实支点

    2.创新文化体制和机制

    3.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4.改革文化政策出台方式

    5.放开搞活多种所有制中小型文化企业

    6.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7.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8.开展文化名镇系列推广活动

    9.组建专业运营公司

    10.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11.设立四川文学创作基金

    12.建设“四川新智库”

    1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14.建构“文化GDP”的考量体系

  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

   一 高新技术产业政策

    (一)电子信息产业政策

    (二)医药产业政策

    (三)化工产业政策

   二 优势资源产业政策

    (一)四川省水电产业政策取向

    (二)矿产资源产业政策

   三 重大装备制造业政策

    (一)尽快制定相关法律,确保装备制造业战略产业的发展

    (二)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率政策

    (三)高度重视并强化产业技术竞争力

    (四)以品牌经济和大企业为战略目标谋求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四 农产品加工业政策

    (一)尽快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培养模式的转型

    (二)积极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的冲击,树立跨国经营的竞争意识

    (三)尽快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

    (四)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思考

   一 在变化和发展中把握四川工业经济发展规律

   二 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 四川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必须立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四川工业

   五 科学选择四川工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六 产业布局要在区域布局中实现突破

   七 下大力气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八 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知名品牌

   九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四川工业跨越研究*

   一 提升四川自主创新能力与工业跨越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

   二 四川工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评价

    (一)从整体上看,四川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工业自主创新资源向“四大优势产业”和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集中的趋势明显

    (三)部分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赢得了市场

    (四)一批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展壮大

    (五)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

   三 四川工业自主创新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

    (一)差距:与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的比较

     1.企业科研机构的差距

     2.企业R&D投入的差距

     3.企业技术改造与引进消化吸收的差距

     4.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的差距

    (二)四川工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与投入方式不合理

     2.人才缺乏与结构不合理

     3.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军民结合程度差

     4.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5.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少科技创新公共平台

     6.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7.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

   四 四川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工业“跨越”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

    (一)地方政府的观念和行为转变难

    (二)扩大科技投入并把投入真正用在科技创新上难

    (三)整合创新资源难

    (四)已有政策落实难

    (五)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难

    (六)培育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难

   五 提升四川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路

    (一)在不放松原始创新的条件下,更加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

    (二)突出“四个”结合:自主创新与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产业集群培育相结合、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

    (三)实施“一大”工程:重大技术创新和产品战略工程

    (四)抓住“三个”重点:重点科技工业园区、重点技术领域、重点企业

   六 提升四川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

    (二)建设基于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平台

    (三)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四)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五)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六)创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环境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研究*

   一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程

    (二)产业规模

     1.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2.主要产品指标

   二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概况

    (一)分布及规模

    (二)集群类型

    (三)“微笑曲线”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三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分析

    (一)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的重要地位

    (二)产业特征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高附加值性:中间投入率分析

     2.强关联性,中间需求率分析

    (三)全球产业转移浪潮

    (四)外资聚集与产业集群

    (五)人才资源优势

    (六)军转民优势

   四 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号工程”

    (二)依靠强势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四)聚集专业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五)内资外资互动,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和本土公司国际化

    (六)创新金融市场,建立区域性风险投资体系

    (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中介机构作用

  国资经营预算制度与国有经济调整改革

   一 建设国资经营预算制度的背景

   二 国资经营预算制度对国有经济调整改革的总体影响

   三 国资经营预算制度对四川地方国有经济调整改革的影响

   四 建设国资经营预算制度,加快(四川地方)国有经济调整改革的建议

  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研究

   一 总部经济提出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集聚的效应——经济向区域集中

    (三)现代企业战略布局的演变

   二 总部经济理论研究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及分类

    (二)总部经济理论研究现状

    (三)总部经济理论来源

     1.企业价值链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3.增长极理论

     4.产业集聚理论

    (四)总部经济相关概念辨析

     1.总部经济与总部基地

     2.总部经济和总部地产

     3.总部经济与商务中心区

   三 中国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形势

    (二)中国主要地区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四 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思路

    (一)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1.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必要性分析

     2.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形式分析

     4.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二)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1.良好的区位和经济优势

     2.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齐全

     3.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丰富

     4.深厚的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外交资源

     5.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劣势分析

     1.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欠佳,总部经济运行成本较高

     2.科研转化能力较弱,总部经济建设所需实用人才不足

     3.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关联度低

    (四)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可借鉴的模式

     1.台湾新竹工业园发展模式

     2.北京丰台总部基地发展模式

     3.成都青羊发展模式

    (五)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措施

     1.优化地方政府职能

     2.制定好成都总部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定位

     3.不断优化总部经济软硬件环境建设

     4.优化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吸引企业总部入驻

     5.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突出产业重点,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园区功能

     6.加快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实现功能多元化

     7.健全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

     8.为成都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发展现代服务业 提升锦江区综合竞争力

   一 锦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2006年锦江区经济发展状况

    (二)2000~2006年锦江区三次产业结构及产业贡献率分析

     1.逐渐消退的第一产业

     2.快速增长的第二产业

     3.优势明显的第三产业

   二 锦江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和基础条件

    (一)锦江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2.国内宏观经济调整带来的机遇

     3.成都市区域环境和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

    (二)锦江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1.区位优势明显

     2.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

     3.外商聚集度高、国际化形象突出

     4.配套功能健全、服务体系完善

     5.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大

   三 锦江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推进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推进原则

     1.规划先行、聚集发展

     2.优势优先、突破重点

     3.改造提升、高端带动

     4.创新引领、开放促进

     5.优化环境、政策支撑

   四 锦江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

    (一)现代商贸业

    (二)现代金融业

    (三)文化创意产业

    (四)信息服务业

    (五)都市旅游业

    (六)中介服务业

    (七)社区服务业

   五 重点区域

    (一)一个核心区

    (二)两个经济带

    (三)四大片区

   六 发展对策

    (一)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二)建立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商务楼宇建设

    (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六)大力发展行业协会

    (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七 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

    (二)强化政策支持

    (三)加大财政投入

    (四)强化目标管理

    (五)转变政府职能

    (六)营造市场环境

    (七)构筑人才高地

    (八)加强形象营销

  跨越发展一片蓝海

   一 新农村与休闲农业

   二 两次现代化与休闲工业

   三 超越观光旅游模式

    1.以休闲紧接旅游顺理成章

    2.民俗节庆游

    3.商务会展游

    4.度假体验游

   四 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五 休闲中国展望

 川渝合作 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

  川渝合作 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

   一 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提出和缘由

   二 成渝经济区的范围界定

    (一)成渝经济区范围界定原则

    (二)成渝经济区的范围

    (三)成渝经济区的辐射范围

    (四)成渝经济区基本情况

   三 成渝经济区的比较优势与区域战略定位

    (一)成渝经济区的优势

    (二)成渝经济区与东部沿海三个经济区的比较

    (三)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

   四 成渝经济区面向未来的七点策略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区位和结构特征,坚持发展特色经济

    (二)用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空间布局的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塑造成渝经济区的特色产业

    (四)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优势

    (五)以城市群、城市带为依托,把重庆、成都两大增长极连接和整合为一个巨大的增长轴,推进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六)加快成渝经济区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

    (七)建立统一的环境保护治理机制,共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五 成渝经济区近期可启动的行动计划

  成渝地区空间结构与整合研究*

   一 引言:成渝地区纳入到国家战略

    (一)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研究数据来源

    (二)成渝经济区区域结构分析

     1.基于都市区和城市群界定传统“属性方法”的结构分析

     2.基于就业行业门类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

     3.川渝地区区域空间类型主成分分析

     4.成渝地区县、市、区空间类型聚类与区域结构

   二 成渝地区区域整合和城镇空间规划建议

    (一)促进成渝地区的区域整合进程

    (二)构建和强化成渝地区城市群

  附件一 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

   (一)共同将成渝经济区建成国家新的增长极

   (二)共同加快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共同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

   (四)共同引导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

   (五)共同构建城市群和城市连绵带

   (六)共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七)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

  附件二 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

   第一条 合作互动宗旨

   第二条 合作互动原则

   第三条 合作互动领域

   第四条 合作互动机制

   第五条

  附件三 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工作协调机制

   (一)两省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商机制

   (二)毗邻各方领导协调机制

   (三)对口部门衔接机制

   (四)区域合作组织机制

   (五)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机制

  附件四 关于推进产业分工合作 打造川渝工业经济区的备忘录

   一 合作原则和方向

   二 合作领域和重点

    (一)加强技术创新合作

    (二)强化经济运行调节合作

    (三)强化汽车和摩托车产业合作

    (四)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合作

    (五)深化以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为重点的资源产业合作

    (六)加强以制鞋、猪肉加工、中医药产业为重点的轻纺、食品、医药产业的合作

   三 合作机制和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二)建立两地工业经济发展联合向国家反映争取政策的机制

    (三)积极探索推进产业对接的途径

    (四)创造合作推进机制和合作平台

    (五)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共同建立企业维权机制

  附件五 川渝交通合作框架协议

  附件六 四川-重庆旅游合作协议书

   一 建立和完善旅游合作机制

   二 共同开发旅游产品

   三 联合开展宣传促销

   四 构建无障碍旅游区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对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若干建议

   一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

    (一)建设村镇银行

    (二)设立贷款子公司

    (三)扶持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四)实施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本地化策略

    (五)创新农村抵押担保贷款方式

    (六)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二 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创新

    (一)分期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

    (二)允许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创建企业

    (三)推行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商品化

    (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土地整理

   三 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一)构建城乡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管理体制

    (二)分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三)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

    (四)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四 完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户籍制度改革重点

    (二)扩大户籍制度改革的覆盖群体

    (三)确保农民在身份转变后能真正享受国民待遇

   五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一)继续推进“乡财县管”的改革

    (二)全面深化税制改革

    (三)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力度

    (四)探索建立县乡规范融资制度

   六 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

    (一)构建外部资金支持体系

    (二)分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三)重点建设三大社保体系

   七 构建成渝交流合作机制

    (一)共建覆盖城乡互连共享的基础设施

    (二)完善成渝城乡共同开放的市场体系

    (三)引导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两大中心产业功能互补

    (四)建立成本分摊、利益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

    (五)构建两地统一的城乡制度框架

    (六)建立政府间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

   八 建立统筹城乡指标体系

    (一)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1.区域一体化指标体系

     2.产业一体化指标体系

     3.人口一体化指标体系

     4.分配一体化指标体系

    (二)城乡居民协调度指标体系

     1.公共服务协调度指标体系

     2.生活水平协调度指标体系

     3.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标体系

     4.环境建设协调度指标体系

  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统筹城乡改革的宏观背景:经济快速发展与经济失衡的困扰

   二 国家设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

   三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什么选择重庆和成都?

   四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内容

    1.农民转市民的改革

    2.土地制度的改革

    3.财政和金融体制的改革

    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五 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要务

   六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循序推进,务求实效

  “成都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研究

   一 充分认识设立“成都试验区”的重大意义

   二 科学确立“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关于“成都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2.关于“成都试验区”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3.关于“成都试验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三 努力创造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新经验

    1.坚持解放思想,在创新发展理念上创造新经验

    2.坚持科学发展,在创新发展模式上创造新经验

    3.坚持城乡统筹,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上创造新经验

    4.坚持行政体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上创造新经验

    5.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上创造新经验

  成渝“试验区”比较研究

   一 成渝“试验区”建设面临的不同背景

   二 重庆特色:“一圈两翼”

   三 成都特色:“全域成都”

   四 四川特色:三个层次推进

   五 东部借鉴——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与创新

   一 龙泉实施“两个统筹”的主要内容概述

    1.实施两个统筹的试点区域

    2.实施两个统筹的主要思路

    3.实施两个统筹的途径和模式

   二 龙泉实施“两个统筹”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1.实施“两个统筹”是深化城乡统筹的需要

    2.实施“两个统筹”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3.实施“两个统筹”是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需要

    4.实施“两个统筹”是加速推进城市化的需要

   三 两个统筹具有前期试验基础和条件

    1.“龙华实践”为实施两个统筹提供了借鉴

    2.成都试验区设立提供的条件

   四 实施两个统筹的三大创新有政策依据

    1.土地制度创新符合统筹城乡试验精神

    2.经营制度创新符合统筹农村发展要求

   五 两个统筹充分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1.两个统筹符合山区农民意愿

    2.两个统筹符合郊区农民意愿

    3.两个统筹坚持民主决策

   六 两个统筹是整合资源与发展产业的结合

    1.两个统筹有利于整合资源

    2.资源整合有相关产业作支撑

   七 两个统筹有企业参与和政府引导

    1.两个统筹有企业主体的积极参与

    2.两个统筹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八 两个统筹将建立在有就业和社会保障基础上

    1.两个统筹充分考虑了农民就业需要

    2.两个统筹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作保证

   九 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两个统筹必须先行试点和摸索办法

    2.土地利用方式创新需要争取上级支持

    3.统筹进度要与产业和城市发展相协调

    4.完善股份合作社的决策和管理

    5.注意理顺股份合作社与政府的关系

    6.谨慎选择产业和资本投向

    7.对股份合作社的职能要正确定位

    8.注意不同社区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

    9.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稳定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现状

    (一)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

    (三)农村税费改革

    (四)城乡社会事业投入机制改革

   二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财政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议

    (一)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减少财政层次,扩大县级财权

    (二)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1.财产税

     2.增值税

     3.个人所得税

    (三)深化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四)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化解债务风险

    (五)强化财政支出效果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 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一)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1.从无偿流转向有偿流转转变

     2.从经济发达地区向全面推开转变

     3.从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流转转变

    (二)土地流转的基本方式

     1.转包

     2.出租

     3.代耕

    (三)土地流转的组织主体

     1.农民自发组织

     2.政府组织

     3.中介机构组织

    (四)土地流转关系的确定

     1.口头协议

     2.签订合同

   三 土地流转的动因

    (一)土地流出户

    (二)土地流入户

   四 土地流转的作用与成效

    (一)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法规约束多支持少

    2.履约过程纠纷多顺畅少

    3.农民等待观望多行动少

    4.私下流转的多有组织的少

   六 推进土地流转的对策

    1.加强管理,推进有序流转

    2.敢于创新,推进多样流转

    3.提高效益,推进稳定流转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村镇银行试点*

   一 村镇银行诞生的宏观背景

   二 调查概况

    1.调查方法

    2.调查过程

   三 仪陇县惠民村镇银行基本情况*

   四 惠民村镇银行与仪陇县农村信用联社的比较

    (一)信用社的变化

    (二)比较

   五 惠民村镇银行与仪陇乡村发展协会的比较

   六 结论:意义显著、目的明确、绩效欠佳、问题突出

    1.惠民村行持续性将经受考验

    2.惠民村镇银行支农效率偏弱

    3.惠民村镇银行“三农”背景不够,定位不够理想

    4.民间社团组织被排斥在村镇银行的试点之外

   七 完善村镇银行试点的几点建议

    1.设立村镇银行应该更多的吸纳农村内生金融机构参与

    2.配合村镇银行试点,加快建立完整的退出机制

    3.积极探索有效的组织经营模式

    4.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基础

    5.放开农村信贷利率限制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农村合作银行调查

   一 资阳雁江农村合作银行基本情况

    (一)运行情况

    (二)角色转换

    (三)支农效果

   二 资阳雁江农村合作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二)业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三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一)市场定位

     1.在农村的定位

     2.在城区的定位

    (二)业务创新

    (三)政策支持

    (四)外部环境

   四 农村合作银行改革思路简要评价

  巴中市农村金融发展情况调查

   (一)调查反映的主要情况

   (二)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建立多层次金融支农体系

    2.建立多渠道资金回流农村的长效机制

    3.建立金融服务新机制

    4.建立政策扶持机制解决政府缺位问题

    5.建立农村金融生态修复机制,解决政府越位问题

  成都市锦江区建设金融商务街的调查与建议

   一 锦江区东大街金融商务大道建设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二)机遇与挑战

   二 锦江区东大街金融商务大道的功能定位、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功能定位

    (二)指导原则

     1.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主动创新

     2.开阔视野,走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发展道路

     3.发挥优势,促进金融和区域经济紧密结合

     4.找准定位,谋划长远,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三 锦江区东大街金融商务大道建设的重点

    (一)拓展空间资源,优化发展布局

    (二)突出综合优势,提升金融集聚能级

    (三)顺应发展,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四)优化环境,打造金融人才高地

    (五)把握趋势,争取金融改革试点先行

    (六)拓展服务功能,发挥金融核心作用

    (七)夯实发展基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八)营造金融文化氛围,树立金融品牌意识

   四 锦江区金融商务大道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领导统筹机制

    (二)建立健全政府推进机构和协调职能

    (三)积极调动社会资源提供服务

    (四)制定金融专项扶持政策措施

  四川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二 积极探索使用绿色GDP

   三 以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

    1.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2.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积极发展小城镇

   四 培育和发展适合本地资源特点的支柱产业

  对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

   一 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由来及发展状况

   二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 以地方产权交易中心来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四 创新发展地方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打造初级性资本市场交易平台

本书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竞争力研究中心组织编撰,对四川区域2007年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作了系统、客观和准确的评价。本书由四部分组成,其中“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价”不仅对四川省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给出了科学定位,而且对四川省21个市州、181个县区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排名。为了充分反映四川省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路,本年度报告分别对“四个跨越”、“成渝经济区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个专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对四川的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工业竞争力、旅游竞争力、金融竞争力等作出了客观评价和深入分析,汇集了来自省内外专家和实际部门工作同志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成果,体现了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四川省经济委员会编《四川工业强省战略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张颖等:《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方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汤明:《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几个关系问题》,《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11期。

李文秀:《基于产业集群的国家自主创新理论模型构建》,《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

吴增基:《论“自主创新”的条件》,《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6期。

赵弘:《总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赵弘:《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梁琦:《产业集聚论》,商务印书馆,2004。

林文俏:《发展总部经济阔步走向国际》,《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11期。

秦晓:《从“生产函数”到“替代函数”——关于现代大型公司总部功能研究》,《改革》2003年第1期。

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王利刚:《“中央商务区(CBD)”的分类及微型CBD的打造》,《中国房地产信息》2005年第2期。

熊靓:《总部基地概念地产的尝试》,《中国科技财富》2004年第12期。

任超:《成都市中央商务区(CBD)的构建》,《四川省情》2004年第2期。

秦敬云:《总部经济:概念和现状》,《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11期。

高洪深:《总部经济的经济学辨析》,《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高洪深:《总部经济: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盛钢:《关于成都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小白:《发展总部经济占领产业制高点》,《商业时代》2005年第26期。

章继刚:《大力推动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关于创办中国西部中小企业总部基地的建议》,《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第8期。

张新伟:《总部经济形成机制的探讨》,《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

董路宁:《总部经济在上海》,《上海经济》2006年第10期。

王子新:《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9期。

姚莉:《推动总部基地发展的实现途径》,《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5期。

郑晓红:《论中国总部基地的发展》,《经济师》2006年第9期。

王军:《总部经济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路径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易杳:《总部经济能都成为新增长极》,《瞭望》2006年第28期。

赵弘:《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中国城市经济》2006年第7期。

许为平:《发展总部经济十点思考》,《经济》2006年第5期。

吴宣恭:《关于总部经济的几个问题》,《开放潮》2006年第4期。

Champion T.,Monnesland J.,Regional Map of Europe Progress in Planning,Vol,46,1-89,1996.

Gu Chaolin,Yu Taofang,Globalization and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China’s Eastern Coastal Region,Diversity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Urban Life, 39-57,Seoul,2002.

Scott A,J,Agnew J,Soja E W and Stopper M. Global City-regions. In A J SCOTT,Eds.,Global City-Regions:Trends,Theory,Polic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Zhou Yixing,The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s in China:A Preliminary Hypothesis,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Ginsburg N,Koppel B,and McGee T G,(Ed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顾朝林:《济南市城市经济实力圈划分》,《地理科学》1992年第12期。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王德、郭洁:《沪宁杭地区城市影响腹地的划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6期。

王铮、邓悦等:《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吴良镛:《城市地区理论与中国沿海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城市规划》2003年第2期。

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于涛方:《基于行业门类人口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结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于涛方:《从功能溢出到制度平衡:长三角区域整合辨析》,《城市规划》2006年第1期。

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袁本朴:《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杜受祜:《环境经济学——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

房瑞:《关于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李杨、王国刚:《中国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007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新浪产权网。

巴曙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经济体制改革》,2003年10月《证券时报》。

熊焰:《产权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新浪产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