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碳市场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hina Carbon Market(2014)

SSAPID:101-7873-5160-50
ISBN:978-7-5097-667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在低碳发展国际合作联盟倡导下,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排放权交易所、大型排放企业等的专家学者与市场人士编写了这本《中国碳市场报告(2014)》。本书对碳市场法律、政策框架进行了分析梳理,总结了人称“七姐妹”的7省市试点地区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年度的市场表现,向读者展示了一切关于中国碳市场的事实和观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碳市场蓝皮书
作 者: 宁金彪 钟青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7 贸易经济

 《中国碳市场报告(2014)》编委会

 低碳发展国际合作联盟简介

 Abstract

 法律声明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中国的碳交易之路:中国碳市场建设概况

   一 中国关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和观点

    (一)第一阶段: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到其生效

    (二)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2年

    (三)第三阶段:2002年以后

   二 中国减排政策工具的选择

    (一)目前国外采用的主要政策工具

     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2.碳税

     3.碳交易

    (二)中国现行的减排政策工具

     1.“三控”目标

     2.碳税与碳交易的选择

   三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进程

    (一)单向参与国际碳市场交易

    (二)国内自愿减排量交易

    (三)总量控制下的试点强制碳交易

    (四)走向全国统一市场

    (五)中国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接轨的发展趋势

  B.2 中国碳市场法律和政策框架

   一 全国性立法

    (一)概述

    (二)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通过的规划和方案

     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十二五”规划纲要》

     3.《“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三)国家发改委颁布的部门规章和政策

     1.《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

     2.《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3.首批十个行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和核算指南

   二 试点地区立法框架

    (一)概述

    (二)各试点地区立法框架的主要问题

     1.规范性文件的层级较低,权威性、稳定性和透明度有待加强

     2.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设定不符合法律规定

     3.有些试点地区处罚力度较弱,甚至不可执行,不能有效地激励管控企业履约

     4.交易所设立面临立法障碍

  B.3 中国碳市场总体

   一 配额市场

    (一)场内与场外交易

    (二)配额分配

    (三)配额市场成交

    (四)中国碳市场指数(CCI)

   二 CCER市场

    (一)试点阶段CCER市场

    (二)统一市场CCER总供需情况分析

   三 影响碳价的因素

    (一)“公允价格”

    (二)价格发现机制

   四 金融工具与中国碳市场

 BⅡ 分报告

  B.4 北京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重点排放单位范围

    (三)企业(单位)配额的确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与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配额总量与纳入单位

    (二)抵消政策

    (三)交易制度

    (四)履约制度

    (五)MRV

   三 市场表现

    (一)市场总体分析

    (二)履约专题分析

  B.5 上海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试点企业范围

    (三)试点企业配额的核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配额总量、企业配额确定

    (二)履约制度

    (三)交易制度与投资准入

   三 市场表现

    (一)市场总体分析

    (二)履约专题分析

  B.6 天津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纳入企业范围

    (三)纳入企业配额的核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纳入行业、配额分配

    (二)交易与履约

    (三)投资准入

   三 市场表现

    (一)市场总体分析

    (二)履约专题分析

  B.7 重庆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纳入企业范围

    (三)排放企业配额的确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配额总量与分配方式

    (二)交易与履约

    (三)投资准入

   三 市场表现

  B.8 深圳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纳入企业(控排单位)范围

    (三)控排单位配额的确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与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立法位阶

    (二)排放企业纳入标准

    (三)配额分配

    (四)交易履约与投资准入

   三 市场表现

    (一)市场总体分析

    (二)履约专题分析

  B.9 广东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地区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控排企业和单位范围

    (三)控排企业(单位)配额的确定

     1.2013年履约期

     2.2014年履约期

     3.配额发放方式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行业覆盖范围

    (二)配额分配

     1.2013年度履约期

     2.2014年度履约期

     3.有偿配额发放

     4.配额调整

    (三)自愿减排量(CCER)抵消机制

    (四)MRV

    (五)投资准入

    (六)交易规则

    (七)执法

   三 市场表现

    (一)市场总体分析

    (二)履约分析

  B.10 湖北碳市场报告

   一 立法(政策)介绍

    (一)碳排放总量与年度配额总量的设定

    (二)纳入企业范围

    (三)纳入企业配额的确定

    (四)履约制度

    (五)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MRV)

    (六)交易制度

   二 立法(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一)总量确定与配额分配

    (二)配额调整

    (三)履约与交易

   三 市场表现

 BⅢ 附录

  B.11 中国碳指数(CCI)、AROON指标、类威廉指标

   一 中国碳指数(China Carbon Index,CCI)

    1.基期指数

    2.计算公式

    3.指数修正

    4.指数意义

   二 AROON指标

   三 类威廉(TW)指标

  B.12 中国碳试点主要法律文件

   附件1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自愿减排项目管理

    第三章 项目减排量管理

    第四章 减排量交易

    第五章 审定与核证管理

    第六章 附则

   附件2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2012~2015)

    一 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思路

     (二)工作目标

    二 市场要素安排

     (一)交易主体

     (二)交易产品

     (三)交易平台

     (四)交易价格

    三 配套政策机制

     (一)实行重点排放者二氧化碳排放权配额制度

      1.设定所有强制市场参与者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实行强制市场参与者排放报告制度

      3.向强制市场参与者分配二氧化碳排放配额

      4.关于配额的使用

     (二)鼓励非强制市场参与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交易

     (三)加快场内交易平台建设

     (四)完善市场管理机制

     (五)建立市场监管服务组织

    四 保障措施和进度安排

     (一)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

      2.加大资金投入

      3.加强人员保障和科技支撑

      4.加强交流与合作

      5.加强宣传引导

     (二)进度安排

      1.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

      2.筹备建设阶段(2012年4月至2012年12月)

      3.启动运行阶段(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

      4.完善深化阶段(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

   附件3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配额管理

    第三章 碳排放核查与配额清缴

    第四章 配额交易

    第五章 监督与保障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件4 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

   附件5 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

    第三章 配额发放管理

    第四章 配额交易管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件6 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配额管理

    第三章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第四章 碳排放权交易

    第五章 监管与激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件7 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

    第三章 碳排放权交易

    第四章 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

    第五章 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件8 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碳排放配额管理

    第三章 碳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

    第四章 碳排放权交易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附则

 皮书数据库

近年来,中国靠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应对气候变化在中国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单方面承诺了强度减排的目标,并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在减排政策工具的选择方面,中国正通过卓有成效的7省市碳交易试点逐渐走向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选择。在试点碳交易运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逐步进行了有关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工作,初步建立了碳交易的基本制度框架。各试点地区的法律和制度框架各有特色,但在总量确定上都基本遵守国家关于强度减排的地区分解指标。强度减排指标意味着试点地区的配额总量的绝对值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处于上升通道,是一个带增量的总量控制系统。经过两年左右的准备,从2013年6月深圳市场率先开市到2014年6月重庆市场开启,标志着我国7省市12亿吨配额总量、涵盖2247家控排企业的试点碳市场全面启动。截至2014年8月29日,各试点地区二级市场总成交量1300余万吨,总成交金额5亿元;一级市场(广东省)成交量1100万吨,成交金额6亿元。2014年6~7月,除重庆和湖北两地没有履约任务外,其余5个试点地区均进行了初次履约,总履约率如以企业数计算达到97%以上,以配额上缴率计算则接近100%。中国的碳交易试点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各地试点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信息公开方面有待提高,市场流动性较差、过于突出的季节性交易、CCER抵消政策导致的市场分割等。各试点地区发放的免费配额约占12亿吨总量的99%。在配额分配上,对于电力行业普遍采取了根据实际发电量调整配额的政策。对于非电力行业,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不在年底调整配额,而重庆、深圳将根据实际产量(产值)调整配额,湖北则可以在产量变化较大时申请调增配额。从单个试点地区的政策看,北京市将非企业单位纳入控排范围,并将节能量折算的减排量纳入可抵消用的碳减排量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上海市的制度设计保障了市场表现比较稳定,并在开市前将所有制度先期公布;天津市采取了有特色的订单成交方式;重庆市将电力行业的上网电量产生的排放部分根据一定的方式进行扣除,且没有安排政府调控用的储备配额,降低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深圳市采取对所有行业都按照强度减排指标进行配额调整的方式,并积极探索引入投资机构增加市场流动性的手段;广东省是唯一采用一定比例有偿拍卖的地区,取得了有益的经验;湖北省的配额总量控制较严,市场流动性较好。这些政策各有特色,其效果有待观察。从市场表现看,各地配额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最高价格出现在深圳市场,曾达到130.9元/吨;最低价出现在天津,每吨17元。成交表现出强烈的季节性特点,履约期前的单日总成交曾经突破70万吨,而开市后一段时间及履约期后则成交较少,甚至长时间出现近零成交。重庆市从开市以来,除了首日政府撮合的交易外,尚未出现一笔二级市场的成交。CCER因为在2013年履约期前尚未出现签发量,且国家登记簿也未上线,二级市场没有成交,仅有零星的协议成交。因为抵消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CCER的二级市场可能将出现明显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