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56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201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headquarters economy

SSAPID:101-7856-2237-66
ISBN:978-7-5097-1099-9
DOI:
ISSN:
关键词:

总部经济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在分析国外典型城市群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作用与实现路径,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研究;集中展示了北京朝阳区、上海徐汇区、广州越秀区、武汉武昌区等8个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最新实践成果。“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
作 者: 赵弘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法律声明

 前言

 《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研究组

 后记

 主要编撰者简介

 总报告

  新阶段 新发展 新要求*

   一 深化城市分工合作是全球城市竞争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基于城市合作形成的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

    (二)国外城市群分工合作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

     1.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城市群

     2.东京—大阪城市群

     3.英国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城市群

     4.国外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分工合作的经验借鉴

   二 新阶段我国城市分工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新阶段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2.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3.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新阶段不同城市需要积极寻求转型升级路径和发展定位

    (二)我国城市分工与合作的现状

     1.我国各地城市群逐渐兴起,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途径

     2.大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分工与合作态势日益明显

     3.总部经济成为我国城市分工与合作的新模式

     4.城市间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合作逐步加强

    (三)我国城市分工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规模较小,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2.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严重,分工不明确,特色不突出

     3.行政壁垒依然存在,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三 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与合作的作用与路径

    (一)总部经济促进城市分工与合作发展的作用

     1.创新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

     2.优化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

     3.增强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4.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二)总部经济推动城市分工与合作发展的路径

     1.路径一:生产基地由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外迁

     2.路径二:总部从中小城市向中心城市迁移

     3.路径三:中心城市企业在中小城市设立生产基地

     4.路径四:中小城市企业在大城市设立职能型总部

     5.路径五:中心城市企业通过技术参股方式在中小城市设立生产基地

   四 我国典型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以总部经济模式加强分工合作的实证

    (一)长三角城市群

     1.长三角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2.总部经济模式推进长三角城市分工与合作

    (二)珠三角城市群

     1.珠三角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2.总部经济模式推动珠三角城市分工与合作发展

    (三)京津冀城市群

     1.京津冀总部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2.京津冀以总部经济模式推进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

   五 以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与合作应关注的问题及对策

    (一)建立健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

     1.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城市间分工合作的意识

     2.创新城市合作机制,建立跨城市的合作组织或联盟

     3.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充分发挥各城市人才资源优势

    (二)强化中心城市总部聚集功能,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

     1.科学定位,明确总部经济发展重点

     2.优化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实施带动战略,强化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作用

    (三)构建合理的城市群内部“总部—制造基地”产业链条

     1.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定位,建立梯度化产业链

     2.配套做好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利益协调与分配

     1.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增强同城效应

     2.构筑城市群内部的协作化能源网

     3.加快城市群的信息网络建设

 评价报告

  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

   一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二)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设计

     2.评价方法

   二 中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年度述评

    (一)35个城市总部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排名

     1.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划分为四大能级

     2.东部地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强劲,中西部地区城市相对较弱

     3.三大经济圈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优势明显,龙头城市地位突出

    (二)四个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2009年度述评

     1.第Ⅰ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述

     2.第Ⅱ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述

     3.第Ⅲ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述

     4.第Ⅳ能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述

   三 中国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分项排名与述评

    (一)六个分项对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贡献度*

    (二)基础条件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基础条件排名

     2.各分项指标对基础条件的贡献度

     3.基础条件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三)商务设施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商务设施排名

     2.各分项指标对商务设施的贡献度分析

     3.商务设施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四)研发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研发能力排名

     2.各分项指标对研发能力的贡献度分析

     3.研发能力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五)专业服务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专业服务排名

     2.各分项指标对专业服务的贡献度分析

     3.专业服务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六)政府服务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政府服务排名

     2.政府服务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七)开放程度排名与分析评述

     1.35个主要城市开放程度排名

     2.各分项指标对开放程度的贡献度分析

     3.开放程度指标与综合能力相关性分析

   四 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前十名城市分析与评述

    (一)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北京总部经济基础条件优越,总部存量资源优势突出

     2.北京研发能力具有绝对优势,各分项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

     3.北京商务设施配套能力较强,能充分满足总部企业发展需求

     4.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围绕总部需求的专业服务体系完善

     5.北京开放程度具有突出优势,区域开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6.北京政府服务排名第三,服务总部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二)上海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上海基础条件设施完善,为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

     2.上海商务设施条件完善,对各类总部企业的吸引力强

     3.上海研发能力较强,仍有较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4.上海专业服务业发达完善,金融保险业优势突出

     5.上海的政府服务水平居全国首位,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不断增强

     6.上海开放程度优势独具,国际开放尤为突出

    (三)广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广州基础条件具有突出优势,对各类总部资源的吸引力有待提升

     2.广州商务设施充足,能较好满足总部企业对商务设施的高水平需求

     3.广州专业服务业完善,为总部经济提供了较好的服务支撑体系

     4.广州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个名次

     5.广州开放程度具有显著优势,区域开放居全国首位

     6.广州政府服务水平较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深圳基础条件良好,社会基础和环境质量优势明显

     2.深圳人才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较多,城市研发能力强劲

     3.深圳金融保险业发达,专业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4.深圳的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开放优势明显

     5.深圳政府服务水平较高,为总部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6.深圳商务设施较完善,与其他指标相比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五)杭州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杭州总部存量资源较多,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较好

     2.杭州专业服务排名第五,金融保险和专业咨询均衡发展

     3.杭州政府服务能力与水平较高,排在第四位

     4.杭州商务配套设施较完善,商务环境具有一定的优势

     5.杭州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开放和国际开放两个分项发展均衡

     6.与其他指标相比,杭州研发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六)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南京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总部经济的基础条件较好

     2.南京科技研发资源优势突出,研发能力排名第四

     3.南京专业服务排名第八,专业咨询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4.南京政府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排名上升到第八位

     5.南京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个名次

     6.与其他指标相比,南京商务设施条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七)天津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天津总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2.天津商务设施条件完善,能较好地满足总部经济发展需要

     3.天津研发能力不断增强,排名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个名次

     4.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对总部经济的专业服务支撑较强

     5.天津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开放优势明显

    (八)成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成都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基础条件排名提高了1个名次

     2.成都商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个名次

     3.成都研发能力排名第12位,人才资源有较大提升空间

     4.成都专业服务能力较强,金融保险和专业咨询均衡发展

     5.成都政府服务排名第九,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6.成都区域开放优势突出,国际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深化

    (九)青岛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青岛总部存量资源较多,社会基础等指标有待提高

     2.青岛注重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商务环境不断完善

     3.青岛政府服务优势突出,服务总部企业发展能力和水平较高

     4.青岛与国内外地区联系紧密,开放程度具有显著优势

     5.青岛研发投入水平较高,人才资源有较大提升空间

     6.青岛专业服务发展较快,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个名次

    (十)武汉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评述

     1.武汉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研发能力优势明显

     2.武汉基础条件一般,总部存量资源具有一定优势

     3.武汉商务设施较完善,能够满足总部企业发展需要

     4.武汉专业服务排名第十,具备较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

     5.武汉政府服务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排名居全国前十

     6.武汉开放程度排名第14,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有待进一步深化

 专题报告

  基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总部经济形成与发展

   一 基于知识经济视角的总部经济形成机制分析

    (一)知识经济的深刻内涵

    (二)知识要素地位的提升与总部经济的形成机制分析

     1.知识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知识要素区域分布不均衡产生总部与制造基地空间分离的需求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总部与制造基地空间分离更具普遍性

   二 总部经济的核心思想

    (一)总部经济的概念

    (二)基于知识经济视角对总部经济内涵的理解

   三 总部经济在我国的发展

    (一)知识密集的大城市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

    (二)跨国公司为控制市场和获取低成本的知识资源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由此成为推动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基于城市间、区域间知识要素差异出现了中小城市企业总部向大城市迁移,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双向流动”趋势

   四 总部经济对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总部经济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二)发展总部经济有助于推动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三)发展总部经济能够带动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

    (四)发展总部经济对缩小我国区域间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区位决定*

   一 引言

   二 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基本特征

    (一)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类型

    (二)上市公司总部的迁移率

    (三)地区间企业总部迁移流

     1.四大区域上市公司总部迁移流

     2.上市公司总部省际迁移流

    (四)上市公司总部迁移距离

     1.平均迁移距离

     2.距离衰减性

   三 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区位决定及动力机制

    (一)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目标区位

     1.上行流迁移

     2.西—东迁移

     3.西—东财富转移

    (二)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的目标城市及财富转移

     1.上市公司总部的地理集中度

     2.财富向北京转移的可能性分析

    (三)上市公司总部“西东”迁移的动力机制

     1.上市公司对资本的流动性以及融资的便利程度要求高

     2.上市公司总部对技术、人才的丰富程度要求高

     3.上市公司总部对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要求高

     4.北京等东部中心城市的市场潜力大

   四 结束语

  发挥北京总部优势 打造中国PE中心

   一 北京打造PE中心的总部经济优势

    (一)北京LP(Limited Partner)众多,有吸引PE的资本优势

    (二)北京有吸引PE的人才优势

    (三)北京有吸引PE的众多投资对象和专业服务性机构

    (四)北京有吸引PE的信息优势

    (五)北京有吸引PE的市场需求和一定的基础

   二 促进PE在京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吸引国外GP管理人

    (二)理顺本土LP介入GP管理问题

    (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吸引跨国银行地区总部促进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力评估

   一 “新钻石”模型之修正模型简介

    (一)劳动力要素流动因素

    (二)FDI存量因素

    (三)国别风险因素

   二 研究对象、数据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选取

    (三)研究方法

   三 聚类分析过程

    (一)在市场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比较

    (二)在基础设施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比较

    (三)在金融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比较

    (四)在人的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比较

    (五)在生产要素流动性因素方面的竞争力比较

    (六)在国别风险方面的竞争力

    (七)在各个影响因素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高端服务业视角下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一 高端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相关概念及内在关联分析

    (一)高端服务业内涵

    (二)总部经济概念

    (三)高端服务业与总部经济的内在关联

   二 市南区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及问题分析

    (一)市南区总部经济发展态势

     1.市南区服务业总部占主导地位

     2.市南区总部企业空间聚集度较高

    (二)市南总部发展中的问题

     1.总部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2.高端层次的总部经济发展不足

     3.总部经济配套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

   三 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借鉴及定位

    (一)总部经济模式借鉴

     1.纽约模式

     2.东京新宿模式

     3.新加坡模式

    (二)在定位于区域性总部的基础上,向全国性总部目标发展

   四 市南区总部经济发展对策

    (一)总部细分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

    (二)加强总部经济空间载体建设

     1.加强CBD空间载体建设

     2.加强总部基地建设

    (三)超前性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1.硬件环境建设

     2.软件环境建设

  浙江永康市打造五金产业总部经济区

   一 永康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抉择

   二 永康发展总部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一)五金产业特色优势

    (二)产业核心地位突出

    (三)资源差异优势明显

   三 永康五金产业总部经济区的建设模式

    (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

    (二)综合配套,集约利用

    (三)政府牵头,集资联建

   四 永康总部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一)企业需求旺盛

    (二)企业择优入驻

    (三)建设资金保障

   五 永康建设总部中心,打造总部经济区的战略意义

    (一)实现“五个转变”

     1.实现从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

     2.实现从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

     3.实现从资源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

     4.实现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5.实现从成本型经济向价值型经济转变

    (二)实现“五个有利于”

     1.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提升五金制造业层次

     2.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3.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用人才

     4.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永康人经济”转化为“永康经济”

     5.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永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区)报告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总部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

   一 挑战金融寒冬,朝阳区总部经济别具活力、逆市发展

    (一)利用外资稳居全市领先

    (二)总部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三)投资性公司齐聚朝阳

    (四)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朝阳

    (五)CBD聚集效应日益明显

   二 依托优势多管齐下,促进朝阳区总部经济不断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抓好项目落地

    (二)锁定四大支柱,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三)拓展招商资源,提升投资承载能力

    (四)优化投资环境,实施高效政府服务

   三 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推动朝阳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一)总部经济可促进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朝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总部经济可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促进朝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总部经济可提升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四 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抓项目促投资,提速未来朝阳总部经济发展

    (一)以功能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总部企业聚集

    (二)以重点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

    (三)以政策优惠和完善服务,增强朝阳增资引资的竞争力

     1.抓好政策落实

     2.抓好投资服务

     3.抓好项目落户

    (四)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和渠道

  丰台区打造北京最富活力的科技型总部经济区

   一 第一阶段(1992~2002年):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中心的阶段

    (一)如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

    (二)如何解决空间和产业的集约化问题

    (三)如何更好地提升园区建设的城市化水平

   二 第二阶段(2002~2006年):以总部经济理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阶段

   三 第三阶段(2007年以后):促进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

    (一)把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放在发展总部经济的首位

    (二)把总部经济对于资源的聚集能力作为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三)通过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合作

  上海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

   一 上海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特点

    (一)外资总部经济机构呈快速发展的局面

    (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全球性总部数量逐年增长

    (四)外资总部经济机构业务范围不断扩张

    (五)外资总部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二 上海外资总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资总部经济机构数量与发达国家或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外资总部经济项目的规模普遍较小

    (三)外资总部经济相关政策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

    (四)高层次人才紧缺

   三 上海发展外资总部经济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上海综合经济实力

    (二)有利于促进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拉动消费

    (四)有利于推动长三角率先发展战略实施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四 上海未来外资总部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一)确立总部经济发展的重点

    (二)整合并完善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相关政策

    (三)提高境内企业与跨国公司总部经济的配套对接能力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五)有效控制商务成本过快上涨

    (六)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

    (七)加强行业协会促进外资总部经济发展的作用

  徐汇区发挥综合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一 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总部经济数量在上海市中心城区靠前

    (二)近几年引进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三)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

    (四)企业自身的成长性有较大提高

   二 徐汇区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分析

    (一)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布局选址的主要因素

    (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徐汇区的主要因素

     1.徐汇区在中心城区中具有一定的综合区位优势

     2.徐汇区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3.专业高效的招商工作团队可以与跨国公司无障碍沟通

     4.全方位的企业服务为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

     5.总部经济政策的激励和推动作用逐步显现

   三 徐汇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完善和拓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关政策

    (二)加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

    (三)营造有利于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高品质商务楼宇和园区的建设和利用

  越秀区发挥总部带动效应加快现代服务业核心功能区建设

   一 “三大效应”彰显总部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一)经济总量呈现规模增长效应

    (二)行业发展呈现龙头效应

    (三)总部企业呈现聚集发展效应

   二 “四大态势”凸显总部经济现代服务功能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二)服务业集群效应显著

    (三)自主创新实力增强

    (四)城市核心服务区特征彰显

   三 “五大保障”护航总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以产业规划保障发展空间

    (二)以政策措施保障扶持发展

    (三)以总部基地保障空间载体

    (四)以完善配套建设保障发展环境

    (五)以优质服务保障稳定发展

   四 “六大举措”再推总部核心功能区建设

    (一)以总部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二)优化各类服务业布局,形成与总部企业相衔接的专业化服务配套体系

    (三)以国际化的眼光,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四)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六大特色集聚区建设,优化区域综合环境

    (五)挖掘优势资源,加快培育一批特色行业总部

    (六)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优质的政府服务

  坚持以总部经济为龙头实现武昌区发展新飞跃

   一 武昌区总部经济龙头带动效应凸显

    (一)总部企业的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二)总部经济的引擎作用不断显现

    (三)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四)带动了城市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二 推动总部经济加速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优化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经济辐射、吸纳能力

    (二)加强产业规划,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

    (三)狠抓楼宇建设,努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四)完善激励政策,吸引各类总部企业入驻

    (五)打造一流环境,全力服务总部企业发展壮大

  规划引领 政策护航 推动鼓楼区总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 总部经济:鼓楼区突出优势、扬长避短的理智选择

   二 鼓楼区总部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三 鼓楼区总部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一)提高规划对总部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切实提升城市发展品位

    (二)创新手段和载体,进一步提高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三)积极打造城区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发展的新品牌

    (四)加快实施生态城区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沈河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构想

   一 沈河区总部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总部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二)金融、商贸业总部特色凸显

    (三)总部空间聚集态势显现

    (四)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渐趋完善

   二 沈河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构想

    (一)重点培育五大优势产业,壮大总部经济发展规模

     1.做优做强金融和商务服务业总部

     2.着力引入装备制造业总部

     3.优化升级商贸流通业总部

     4.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总部

     5.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总部

    (二)打造“两区一带”总部经济空间格局

     1.建设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

     2.建设文化路总部经济聚集区——东北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

     3.金廊商务服务产业带——混合产业总部经济带

  凸显优势 集聚总部思明区努力建设海峡西岸重要商务营运中心

   一 发挥优势,成效初显

    (一)比较优势日益明显

    (二)总部企业不断聚集

    (三)楼宇经济量增质升

    (四)商务服务业态势良好

   二 多措并举,有序推进

    (一)重制订规划,谋划发展

    (二)重用好政策,推动发展

    (三)重建设载体,带动发展

    (四)重优化环境,服务发展

   三 清醒认识,发现不足

    (一)产业发展基础还需夯实

    (二)发展空间比较有限

    (三)楼宇经济档次有待提升

    (四)总部经济影响力尚要增强

    (五)商务服务发展仍需努力

   四 理清思路,推动发展

    (一)在健全机制上下工夫

    (二)在空间布局上下工夫

    (三)在项目带动上下工夫

    (四)在招商引资上下工夫

    (五)在品质提升上下工夫

    (六)在区域合作上下工夫

  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机遇与策略研究

   一 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现状

    (一)锦江区积极打造工业总部基地

    (二)青羊区着力建设三大总部经济集群

    (三)金牛区“一区两基地”产业布局

    (四)成华区崛起“成都总部经济第一城”

    (五)双流空港总部基地成为成都经济名片

   二 成都市总部经济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

    (二)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三)“两城”、“两都”规划带来的机遇

    (四)川酒机遇: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

   三 成都市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育并打造若干总部经济万亿元产业群

     1.龙泉驿汽车总部经济千亿元产业群

     2.电子信息千亿元产业群

     3.装备制造产业群

     4.生物医药产业群

     5.食品产业群

    (二)实施自主品牌战略

     1.支持和培育骨干企业、标志性产品形成著名区域品牌

     2.进一步完善成都市著名商标认定机制

     3.鼓励企业总部加强科研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三)实施成渝县域总部经济培育服务工程

    (四)打造成德绵城市群区域性总部基地

    (五)打造中国西部创意产业总部基地

 附录

  一 全国各城市新近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政策辑要

   北京市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

   关于鼓励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若干规定实施办法

   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

   关于《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若干实施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细则(试行)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

  二 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大事记*

 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编委会

本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主持完成。全书立足全球视角,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对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进程、趋势及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展示我国有关总部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书以“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在分析国外典型城市群经验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总部经济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分工合作的作用与实现路径,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进行实证研究;集中展示了北京朝阳区、上海徐汇区、广州越秀区、武汉武昌区等8个中心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的最新实践成果。“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是本书的一大亮点。报告采用由53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对35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与排序,为各城市判定其总部经济所处阶段及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吴季松:《知识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张隆高:《德鲁克论21世纪管理挑战——知识工作者生产率》,《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3期。

李北陵:《新“指导目录”凸显“有进有出”政策导向》,2007年12月5日《中国信息报》。

陈维:《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184家》,2008年1月17日《文汇报》。

赵弘:《论总部经济》,引自赵弘主编《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前沿》2007年第2期。

季丽:《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期。

魏后凯:《区位决策》,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魏后凯、白玫:《中国上市公司总部迁移现状及特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史忠良、沈红兵:《中国总部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5期。

王解宇:《跨国公司在上海的地区总部及其效应》,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张静:《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因素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

赵弘:《总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赵弘:《总部经济及其在我国的发展》,《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赵弘主编《2005~2006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郑京淑:《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职能与亚洲地区总部的区位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8年5月30日。

Belderbos,R.and Zou,J.L.(2006),Foreign Investment,Divestment and Relocation by 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East Asia,Asian Economic Journal,20(1):1-27.

Davis,J.(2003),Headquarter Service and Industrial Urban Specialization With Transport Costs,PhD dissertation,Brown University.

Davis,J.(2000),Headquarters,Localization Economies and Differentiated Service Inputs,Brown University mimeo.

Holloway,S.R.and Wheeler,J.O.(1991),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and Changes in Metropolitan Corporate Dominance,1980-1987,Economic Geography,67:54-74.

Horst,T.and Koropeckyi,S.(2000),Headquarters Effect,Regional Financial Review,February:16-29.

Klier,T.and Testa,W.(2002),Location Trends of Large Company Headquarters during the 90s,Economic Perspectiv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12-26.

Lyons,D.I.(1995),Chang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The Geography of Rapidly Growing Small U.S.Private Firms,1982-1992,Professional Geographer,47:388-398.

Mariotti,I.,Micucci,G.and Montanaro,P.(2004),Internationalisation Strategies of Italian District SMEs:An Analysis on Firm-level Data,ERSA conference papers,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Mariotti,I.(2002),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Firm Migration Research,The Case of Italy,In:Cucculelli M.,R.Mazzoni (ed.),Risorse e competitività. Franco Angeli,Milan,208-229.

Semple,K.R.,Green,M.B.,and Martz,D.J.F.(1985),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Headquarters Relo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Urban Geography,6(4):370-391.

Semple,K.R.and Phipps,A.(1982),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Corporate Headquarters within an Urban System,Urban Geography,3:258-279.

Semple,K.R.(1973),Recent Trends in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Corporate Headquarters,Economic Geography,49(4):309-318.

Shilton,L.and Stanley.L.(1999),Spatial Patterns of Headquarters,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17:341-364.

Strauss-Kahn,V.and Vives,X.(2005),Why and Where do Headquarters Move?CEPR Discussion Papers,No.5070.

Wheeler,J.O.,and Brown,C.L.(1985),The Metropolitan Corporate Hierarchy in the U.S.South,1960-1980,Economic Geography,61:66-78.

Emerging Markets Private Equity Association,www.empea.net.

刘新华、线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理论评述》,《经济学家》2005年第2期。

伍燕然、蒋姮、胡松明:《金融危机背景下私募股权基金的积极作用》,《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2期。

赵弘:《北京总部经济与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技术经济》2009年第2期。

张荣齐:《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研究》,《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年第16期。

田新豹、陈建成:《城市总部基地经济动力机制研究》,《特区经济》2007年第7期。

巴曙松:《PE促进产业转型与金融转型》,《资本市场》2008年第9期。

伍燕然、潘可、胡松明:《金融危机背景下私募股权基金机遇与挑战》,《2009中国跨国公司报告》,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胡坚、杨素兰:《国际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兼及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9期。

李福胜:《国别风险:分析、评估、监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倪鹏飞、孙承平:《中国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财贸经济》2005年第2期。

倪鹏飞、〔美〕克拉索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吴聪、王聪:《我国金融中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南方金融》2005年第12期。

任永菊:《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夏业良:《劳动力要素国内外流动的经济分析》,《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第2期。

项俊波:《国家战略视角下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郑兰祥:《跨国商业银行的国别风险测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2期。

Esperanca,J.P.& Gulamhussen,M.A.(2001),(Re)Testing the “follow the customer” hypothesis in multinational bank expansion,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11,pp.281-293.

Poon,J.P.H.(2003),Hierarchical Tendencies of Capital Markets Amo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Growth and Change,Vol.34(2).

邵汝军:《关于发展我国总部经济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9期。

武明云:《青岛市总部经济税源贡献分析及发展思路》,《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于谨凯、李成波、李宝星:《关于总部经济发展的思考:以青岛为例》,引自《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赵弘:《总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赵弘主编《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简 介:“中国总部经济蓝皮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主持完成,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对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集中展示我国总部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最新成果。《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以“总部经济推动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为主题,全面总结了国内外传统工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