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55

美国保守主义及其全球战略图书

American Conservatism and its Global Strategy

SSAPID:101-7805-3871-83
ISBN:978-7-80230-984-5
DOI:
ISSN:
关键词:

保守主义 研究 美国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由思想依次发展为主义、运动、崛起执政并成为一整套政策和战略的发展过程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研究系列(21)
作 者:
编 辑:祝得彬;于春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相关链接

 绪论

 第一章 保守主义的含义

  第一节 保守主义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 保守主义的核心内涵

  第三节 保守主义的政治定位

  第四节 美国保守主义的特点

 第二章 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国际来源

   一 保守主义的三大理论渊源

   二 英国“光荣革命”的启示

   三 法国大革命的反思

  第二节 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国内起源

   一 美国的历史传统

   二 美国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美国殖民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

   二 美国建国立宪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

   三 美国内战前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

   四 美国内战后时期的保守主义思想

 第三章 美国保守主义与保守主义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美英对30年代大萧条的反思

  第二节 美国保守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 塔夫脱对美国保守主义运动形成的贡献

   二 戈德华特对美国保守主义运动形成的贡献

   三 戈德华特之后美国保守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 美国保守主义的崛起与复兴(上)

  第一节 民主党自由主义的兴衰与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崛起

  第二节 共和党自由派的兴衰与保守主义的崛起

  第三节 二战后共和党保守主义崛起的原因

 第五章 美国保守主义的崛起与复兴(中)

  第一节 社会—文化保守主义的崛起

   一 社会—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新右派运动的应运而生

  第二节 经济—财政保守主义的崛起

   一 保守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二 经济—财政保守主义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外交—防务保守主义的崛起

   一 外交—防务保守主义崛起的原因

   二 两党外交—防务保守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以钱伯斯和麦卡锡为代表的反共保守主义

    (二)以“百万人委员会”和“伯奇学会”为代表的反共保守主义

    (三)以二战期间及战后形成的军工复合体为代表的反共保守主义

   三 两党外交—防务保守派的合流与崛起

 第六章 美国保守主义的崛起与复兴(下)

  第一节 里根对保守主义崛起的重要贡献

   (一)建立保守联盟,实现保守主义力量的大联合

   (二)发动“保守主义革命”,根本改变美国政治潮流

   (三)通过政治重组,使共和党蜕变为保守党

   (四)通过八年执政,造就了新一代保守的统治阶级Policy Review,No. 36,Spring 1986,p.37.">*

  第二节 金里奇对保守主义复兴的重要贡献

   (一)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共和党树立起夺取国会控制权的信心

   (二)成功领导国会夺权革命,使保守主义东山再起

   (三)利用新国会继续进攻,迫使民主党结束大政府时代

 第七章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第一节 什么是新保守主义

  第二节 新保守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的崛起

   一 新保守主义两大指挥中心的形成

   二 新保守主义利用反恐终于崛起

 第八章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战略

  第一节 美国犹太人及其思想导师

   一 美国犹太人概况

   二 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导师

  第二节 新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

   一 新保守主义的“文明冲突论”

   二 新保守主义的反共主义

   三 新保守主义的“新天定命运”观

    (一)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天定命运”观

    (二)美国基督新教的“天定命运”观

    (三)新保守主义的“新天定命运”观

   四 新保守主义的“新帝国”论

  第三节 新保守主义的全球战略

   一 新保守主义全球战略的形成与发展

    (一)沃尔福威茨在90年代初制订了美国冷战后的全球战略蓝图

    (二)小克里斯托尔和小卡根在1996年提出“新里根主义”外交纲领,全面阐述美国冷战后的对外政策

    (三)小克里斯托尔和小卡根在1997年建立“新美国世纪计划”组织,筹划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进程

   二 新保守主义为何以首先控制中东为其战略重点

   三 新保守主义全球战略的必然结局

 第九章 冷战后美国保守主义的全球战略调整

  第一节 美国冷战后的战略调整

   一 老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

   二 克林顿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

   三 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调整

  第二节 小布什“反恐谋霸战略”的实质

  第三节 小布什连任后的全球战略再调整

 第十章 美国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及全球战略走向

  第一节 美国保守主义的外交理念与战略目标

   (一)关于人的本性

   (二)关于国际关系的本质

   (三)关于世界体系的作用

   (四)关于世界的发展前景

  第二节 美国保守主义全球战略的实质及其走向

  第三节 美国保守主义对华战略的实质及其走向

   一 冷战后美国的双轨两面性对华战略

   二 共和党温和保守派对华战略的实质

   三 共和党中右派和极右派对华战略的实质

   四 美国保守主义对华战略的未来走向

  第四节 如何应对美对华战略的调整

   (一)加强对美国战略研究,及时准确掌握美对华战略的走向

   (二)重在抓住机遇,慎重应对挑战

   (三)居安思危,充分做好应对2015年后严峻挑战的准备

 结语

 序

 后记

本书系统阐述了美国保守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由思想依次发展为主义、运动、崛起执政并最终形成为一整套政策和战略的发展过程,同时还运用“双轨两面性”的新战略观,深入剖析了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全过程,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对读者及有关决策部门正确认识美国保守主义的来龙去脉和美国对华战略的未来走向大有裨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2.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8月。

3. 汪育俊等:《邓小平国家安全战略思想概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2月。

4.《江泽民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5. 张承汉:《二十世纪的美国社会思潮》,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2月。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代外国哲学组编《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第四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

7.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8.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9. 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10. 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

11. 徐大同总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二、三、四),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12. 王彩波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3. 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14. 邢贲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8月。

15. 朱兰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6. 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17. 李小兵:《现实主义:西方行为的根源》,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18. 吕磊:《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19. 刘军宁:《保守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20. 任晓、沈丁立主编《保守主义理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9月。

21. 沈丁立、任晓主编《现实主义与美国的外交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8月。

22. 南佐民:《山姆大叔的钟摆——美国保守主义文化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3.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5月。

24. 张广宇:《冷战后日本的新保守主义与政治右倾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25. 朱彤书主编《近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26. 蒋自强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外国经济思想史讲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1月。

28. 林举岱编著《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10月。

29. 唐逸主编《基督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月。

30. 乐峰、文庸:《基督教千问》,北京,红旗出版社,1995年12月。

31. 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32. 刘澎:《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

33. 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二辑),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

34. 汪波:《当代美国文化透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35. 李庆余等:《美国现代化道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36. 于歌:《美国的本质》,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2月。

37. 黄枝连:《美国203年》(上、下),香港,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38. 张兹暑:《美国两党制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39. 刘建飞:《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年10月。

40.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41.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

42. 刘绪贻主编《战后美国史:1945~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43. 刘绪贻:《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44.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4月。

45. 张西明:《新美利坚帝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46. 王缉思、李晓岗:《霸权梦——美国的全球战略》,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8月。

47. 胡鞍钢、门洪华:《解读美国大战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48. 周建明、张曙光:《美国安全解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

49. 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50. 朱崇坤主编《霸权的历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9月。

51. 黄柏富主编《“9·11”事件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文件选编》(上、下),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2年12月。

52.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欧研究中心:《反恐背景下的美国全球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年4月。

53. 黄素庵:《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2月。

54. 陶文钊、仲掌生主编《中美关系10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

55. 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56. 邓蜀生等主编《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2版。

57. 贾庆国、汤炜编著《棘手的合作——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前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6月。

58. 孙恪勤、崔建洪主编《遏制中国》(上、下),北京,言实出版社,1996年10月。

59. 孙恪勤、张林宏:《挑战中国》,北京,台海出版社,1999年10月。

60. 冯立冬主编《虎视中国》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8月。

61. 贾庆国:《中国不仅仅说不:未实现的和解》,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11月。

62. 冯伟年主编《美国历届总统竞选内幕》,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

2.《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3.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4月。

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8月。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8月。

6.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7月。

7. 〔意〕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4月。

8. 〔英〕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11月。

9. 〔英〕洛克:《社会契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

10. 〔英〕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

1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

12. 〔意〕尼科洛·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

13. 〔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

14.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关于美国宪法的论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

15. 〔美〕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1865~1917》,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7月。

16.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7月。

17.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0月。

1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1月。

1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3月。

20.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年10月。

21. 〔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4月。

22.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23.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7月。

24.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

25. 〔美〕小阿瑟·施莱辛格:《美国共和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

26.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27. 〔美〕约翰·凯克斯:《为保守主义辩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8. 〔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

29.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10月。

30. 〔美〕肯尼迪·W. 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1. 〔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32. 〔美〕迈克尔·H. 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2月。

33. 〔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6月。

34. 〔日〕石原慎太郎、盛田昭夫:《日本可以说“不”——新日美关系的对策》,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3月。

35. 〔美〕詹姆斯·曼:《布什战争内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36.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37.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 时殷弘、叶风丽:《现实主义 理性主义 革命主义》,载《欧洲》1995年第3期。

2. 钟文范:《战后初期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运动》,载《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3. 钟文范:《七八十年代美国宗教新右派运动》,载《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7年第3期。

4. 王联合:《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及其外交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4期。

5. 王联合:《施特劳斯主义与美国新保守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8期。

6. 元简:《新保守派的外交思想及其在美国的影响》,载《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7. 张铭:《90年代西方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研究回眸》,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

8. 邓蜀生:《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载《新华文摘》1989年第6期。

9. 寒江雪:《美以要求停播埃及电视剧》,载《环球时报》2002年11月11日。

10. 陈双庆:《美国犹太人对美中东政策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6期。

11. 张法连:《犹太人在美国》,载《编译参考》1999年第7期。

12. 尹怀杰等:《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载《环球时报》2002年4月22日。

13. 倪世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学派简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内参》1987年第5期。

14. 张锜:《战争新思考》,载〔美〕《世界日报》1996年5月2日。

15. 刘克刚:《亨廷顿新马促销“中国威胁论”遭抨击》,载〔美〕《侨报》1997年9月6日。

16. 建政:《文明冲撞引发世界大战?》,载〔美〕《中华文萃》1997年3月14日。

17. 辛本健:《美国新保守派的重新得势与布什政府的“新帝国大战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0期。

18. 马为民:《新保守主义的崛起及其政治哲学》,人民网,马为民国际专栏,2003年12月3日。

19. 〔美〕彼得·瓦尔德曼:《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改变美国反恐战争》,载《华尔街日报》2004年2月3日。

20. 〔日〕杉本宏:《美国新世纪计划支撑美国的单独行动主义》,载《朝日新闻》2002年2月1日。

21. 〔法〕樊尚·若韦尔:《伊拉克战争后的世界》,载〔法〕《新观察家》周刊2003年5月8日。

22.〔俄〕《独立报》,2002年1月15日。

1. Russell Kirk,The Conservative Mind:From Burk to Santayana(Chicago:Regnery,1953).

2. Lee Edwards,The Conservative Revolu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9).

3. Mark J. Rozell and James F. Pontuso,American Conservative Opinion Leaders(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0).

4. Steve Bruce,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ew Christian Right(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

5. John Micklethwait & Adrian Wooldridge,The Right Nation:Conservative Power in America(New York:The Penguin Press,2004).

6. James Mann,Rise of the Vulcans:The History of Bush’s War Cabinet(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2004).

7. Robert Kagan and William Kristol(ed.),Present Dangers:Crisis and Opportunity in America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San Francisco,California:Encounter Books,2000).

8. Stefan Halper & Jonathan Clarke,America Alone:The Neo-Conservatives and The Global Ord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9. Bruce Frohnen,Jeremy Beer,and Jeffrey O. Nelson(ed.),American Conservatism:An Encyclopedia(Wilmington,Delaware:ISI Books,2006).

10. Kevin P. Phillips,Post-Conservative America(New York:Vintage Books,1983).

11. P. Steinfels,The Neoconservatives(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79).

12. Nicol C. Rae,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Liberal Republica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 Irving Kristol,“What is a Neo-Conservative?,” Newsweek,Janerary 19,1976.

2. Irving Kristol,“Taking Glasnost Seriously,” Wall Street Journal,December 8,1987.

3. Irving Kristol,“In Search of Our Nation Interest,” Wall Street Journal,June 7,1990.

4. Irving Kristol,“The Neoconservative Persuasion:What It Was,and What It Is,” The Weekly Standard,August 25,2003.

5. Samuel 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6. Russell Kirk,“A Dispassionate Assessment of Libertarians,” Heritage Lectures,No. 158,1988.

7. Russell Kirk,“The Neoconservative:An Endangered Species,” The Heritage Lectures,No. 178,1988.

8. William Kristol and Robert Kagan,“Toward a Neo-Reaganite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es,July/August 1996.

9. William Pfaff,“The Long Reach of Leo Straus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y 15,2003.

10. Patrick Buchanan,“No End to War,” 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March 1,2004.

11. Condoleezza Rice,“Campaign 2000: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 2000.

12. David Boaz,“The Coming Libertarian Age,” CATO Policy Report,Jan./Feb.1997.

13. Editor,“A Responsible Foreign Policy,” Washington Times,June 3,1997.

14. Krauthammer,“The Lonely Supper Power,” The New Republic,July 29,1991.

15. Krauthammer,“Bless Our Pax America,” The Washington Post,March 25,1991.

16. Stephen Fidler & Gerard Baker,“America’s Democratic Imperialists:Now the Neo-conservatives Rose from Humility to Empire,” Financial Times,March 6,2003.

17. George H. Nash,“Completing the Revolution,” Policy Review,No. 36,Spring 1986.

18. Jeff Shesol,“The Legacy Project,”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May 22,2005.

19. Joshua Murauchik,“Neo-Conservative Cable,” Commentary,September 2003.

20. Andrea Stone,“Panel Reports on Military’s Future,” USA Today,April 27,2001.

21. Alessandra Atanley,“A Show Where Candidates Are More Prop Than Player,” The New York Times,May 4,2007.

22. Robert Kagan,“U. S. Dominance:Is It Good for the World?:The Benevolent Empire,” Foreign Policy,Summer 1998.

简 介:本书重点分析了“9·11”后,美国和土耳其两国关系的演变历程。书中主要观点认为,“9·11”后美土冷战时期铸就的以北约为依托的同盟关系依旧存在,但同盟基础已显露松动迹象。美国对土耳其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土耳其也难现冷战时期对美国的言听计从,两国在反恐、伊核、库尔德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分歧隔阂,尤其是土耳...

作者: 郑东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