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西北民族论丛(第十八辑)图书

Northwest Ethnology Series

SSAPID:101-7790-9938-71
ISBN:978-7-5201-3919-9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西北民族论丛》以“西北民族”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为西北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西北民族与邻国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区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等。从学科来讲,西北民族研究不仅涉及历史学中的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学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大学科,反映了海内外相关领域的最高研究水平。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周伟洲
编 辑:高振华;程丽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西北民族论丛》编辑委员会

 征稿启事

 特约稿

  汉晋人对《史记》的传播

   一 杨恽为传播《太史公书》之始

   二 褚少孙、冯商为续补《太史公书》之始,《史通》称补《史记》者共有十五家

   三 桓宽《盐铁论》为引用《史记》节括原文之始

   四 刘向《书录》为引用《史记》原文之始

   五 东平思王刘宇为求读《太史公书》之始

   六 西汉末年为《史记》的零章断句传播于边郡之始

   七 汉光武帝赐窦融摘抄《史记》,则为单卷别引之始

   八 东汉初年,洛阳书店可能有《史记》出售,为民间流通《史记》之始

   九 杨终删定《史记》,则为削繁之始

   十 延笃为注解《史记》之始

   十一 东汉桓帝时为《太史公书》转变为《史记》名称之始

   十二 汉张迁碑文叙张释之事,为碑刻引用《史记》节括原文之始

   十三 高诱注《吕氏春秋》及《战国策》,为引用《史记》注释古籍之始

   十四 《汉旧仪》叙太史公求古诸侯史记,《博物志》有太史公的官籍,为记载太史公杂事之始

   十五 王莽对《史记》的利用

   十六 小结

 民族文献研究专题

  俄藏6239号《天盛律令》中的两则残叶考释*

   一 引言

   二 残片的译释

   三 残片的学术价值

   四 赘语

  巴布尔的《回忆录》及其笔下的中国与中西交往*

   一 巴布尔及其《回忆录》

   二 学者对巴布尔及其《回忆录》的评价

   三 巴布尔及其《回忆录》对当时中国的认知

   四 《回忆录》所述的中西交往

  隆德大学所藏《胜利之书》手抄本研究

   一 手抄本的发现

   二 手抄本的结构

   三 手抄本的作者(译者)

   四 主要内容

   五 帖木儿生卒时间

  《拉失德史》的史料来源探析*

   一 《拉失德史》的国内外收藏和研究情况

   二 《拉失德史》的史料来源

    1.史料来源之一:前人所撰史籍

     (1)《胜利之书》

     (2)《世界征服者史》

     (3)《史集》

     (4)《历史纲要》

     (5)《史略》

     (6)《两幸福之会合》

     (7)《四大汗国》

     (8)《巴布尔回忆录》

     (9)《金莲》

     (10)《思思来图尔芬》

     (11)《纳法哈特乌尼斯》

     (12)《列王纪》

     (13)《安比业历史》

     (14)《哈米沙》

     (15)《诗人列传》

     (16)《地理辞典》

     (17)《苏拉赫词典补编》

     (18)《哲学纲要》

     (19)Suwarul-Aqalim

     (20)Tariful-Buldan

     (21)《科学的钥匙》

    2.史料来源之二:口碑史料

    3.史料来源之三:亲身经历

  箜篌在帕米尔高原及以东地区的传播*

   一 早期的箜篌形象

   二 箜篌在帕米尔高原的传入

    1.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关系

    2.与外来原始印欧人群迁徙运动的关系

   三 结论

  北魏《王遇墓志》补考

   一

   二

   三

  一件敦煌吐蕃文《寺院施入疏》考释*

   一 藏文拉丁字母转写和汉译

   二 考释

    1.牌子将(khram tshan)

    2.籍(rkya)

    3.寺庙或佛堂名称及其反映的百姓供养关系

   三 结语

  新见唐粟特人后裔《米氏墓志》考释

   一 墓志所见米国国王来华及路线考述

   二 《米氏墓志》所涉史事考

   三 余论

  唐贺鲁子琦夫人啜剌氏墓志考释

   一 贺鲁家族源流考

   二 阿史那贺鲁事迹及新墓志的价值

  粟特人在突厥汗国的活动及其影响

   一 粟特人的东来以及对东突厥汗国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

    1.粟特人的东来与商业网络的建立

    2.粟特人在宗教上对突厥的影响

    3.粟特人在文化上对突厥的影响

   二 粟特人在突厥汗国的政治活动

   三 粟特人在突厥与中原王朝、西方的交往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粟特人在突厥与中原王朝交往中的作用

    2.粟特人在突厥与西方的贸易中以使者的身份出现

   四 考古资料显示的粟特人与突厥民族之间的关系

   五 结语

  明代陕西镇守内官初探

   一 明代陕西镇守内官的设置

   二 镇守内官的职责与权力

   三 镇守内官裁革原因

  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文书传递与情报获取

   一 两国边疆地带的文书传递

    (一)两国之间以辽东都司为枢纽传递的外交文书

    (二)辽东地方同朝鲜国直接交涉过程中彼此往来的文书

   二 两国边疆地带的情报获取与交流

    (一)朝鲜通过辽东地方获取明朝情报

     1.朝鲜主动从辽东地方搜集的情报

     2.辽东官民刻意透漏给朝鲜的情报

    (二)朝鲜通过平安道地方获取明朝情报

    (三)明朝通过辽东地方获取朝鲜情报

   三 简短的结论

  论乾嘉道时期废员流放新疆案中的五大典型原罪*

   一 盗砍木植案

   二 贪污谋赃案

   三 聚众赌博案

   四 罪涉鸦片案

   五 涉及教匪案

    1.原职任内办理教案“不力”者

    2.官员自身“冥顽信教”者

   六 历史影响与评价

    1.从“原罪”中剖析乾嘉道时期官员群体犯罪之诱因

    2.从“废员流放新疆”看清代的治吏、治疆政策

  边事、吏事、文事:乾隆征缅之役从军文人诗作的历史意涵*

   一 乾隆征缅之役从军文人的群体构成

   二 从军文人的日常交际

   三 从军文人诗作的边疆情境

   四 从军文人的家园情结及边疆企盼

  清代锡勒图库伦札萨克喇嘛旗若干问题再探

   一 设立喇嘛旗之缘由

   二 喇嘛旗政教合一制度

   三 喇嘛旗传统游牧地

  清代西藏噶伦丹津班珠尔的内地之旅*

   一 引言

   二 丹津班珠尔眼中的成都府、西安府与北京城

   三 公馆、西安“四门塔”与雪村:丹津班珠尔的回程

   四 从“魔山”到佛国:丹津班珠尔的内地印象

  汉人馆师与满人汉化

   一 前言

   二 自怡园诸师考

   三 明府对诸馆师之提携

   四 再一代之明府馆师:刘大槐、宫淡亭、李中简

   五 结论:兼谈明府汉化之成果

  晚清新疆义学的教材、考课与经费

   一 义学教材

   二 四季考课

   三 义学经费

  近代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研究*

   一 近代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的萌芽

   二 近代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

    1.处于低谷的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

    2.快速发展的南疆维吾尔族师范教育

     (1)制定计划,多种办学形式并举,大力发展民族师范教育

     (2)统一教材与课程体系

     (3)逐步完善师范教育培养体系

   三 国民党统治时期南疆师范教育的变化

  西藏穆斯林行迹和伊斯兰教遗存补正与存疑*

   一 西藏历史上的两大穆斯林群体

    1.外籍穆斯林

    2.内地籍回族

    3.外籍穆斯林和内地籍回族的本土化

   二 西藏的清真寺及清真寺遗迹

    1.《世界境域志》中所载吐蕃时期拉萨的清真寺

    2.卡基林卡清真寺

    3.拉萨清真大寺

    4.拉萨清真小寺

    5.拉萨夺底沟清真寺

    6.拉萨扎什清真寺

    7.山南清真寺

    8.阿里古格清真寺

    9.日喀则清真寺

    10.昌都清真寺

   三 西藏的穆斯林墓地

    1.卡基林卡院内墓地

    2.拉萨夺底沟墓地

    3.日喀则市穆斯林墓地

    4.昌都市穆斯林墓地

   四 西藏伊斯兰教遗迹的历史演变

   五 存疑问题

    1.外籍穆斯林的信仰问题

    2.穆斯林与藏族的通婚问题

    3.通过西藏的朝觐之路

  汉藏交界地带藏族部落组织研究

   一 引言

   二 迭部藏族部落的基本组织单元

   三 部落与村落

    1.德哇

    2.卡

    3.措哇与村落

   四 部落组织与地域神灵

   五 结论

  民族认同视域下入湘白族、维吾尔族的民族宗教调适比较研究*

   一 入湘白族、维吾尔族的族源及其民族宗教述略

    1.入湘白族族源及其民族宗教述略

    2.入湘维吾尔族族源及民族宗教述略

   二 民族认同视域下入湘白族、维吾尔族民族宗教调适的典型共性与差异

    1.入湘白族、维吾尔族民族宗教调适的典型共性

     (1)宗教认同与宗族文化同构

     (2)宗教礼仪与在地文化融合

    2.入湘白族、维吾尔族民族宗教调适的典型差异

     (1)宗教内容与在地文化融合程度的差别

     (2)宗教认同对民族认同影响效果的强弱

   三 入湘白族、维吾尔族民族宗教调适异同的分析与反思

    1.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进行不同程度的调适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产物,调适的共性与差异微观印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体”与“多元”的特点与关系

    2.国家在场是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形成调适共性的核心要素,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政治—文化”一体的向心力

    3.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宗教调适的差异,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其民族宗教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其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程度的影响

   四 结语

  广西各民族农耕文化与各民族的和谐交融

   一 广西农耕文化的整体特点

   二 从火耕水耨到更先进的生产方式

   三 相似生产方式带来相近的民族意识

    1.相似生产方式带来相似的农具文化

    2.相似农耕方式带来相近的田间文化

    3.相似生产方式带来相近的民俗信仰

   四 近代以来的生产方式变革带来了经济互补

    1.晚清的开埠通商加速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农业商业化

    2.晚清官方的扶持加速了广西各族的农业生产商业化

    3.晚清时期经济发展带来了各族思想的融合

   五 各民族交往合作促进了民族间和谐交融

    1.以经济扎根广西,友爱睦邻

    2.以文化交流互融,密切关系

   六 结语

  拓跋部传说时代历史研究述评*

   一 传说时代拓跋氏世系的相关研究

   二 考古发现与拓跋部两次迁徙之关系的相关研究

   三 “七分国人”与拓跋部的发展历程

   四 小结

  20世纪前期西方建构“神秘”西藏形象的背景和经过述评*

   一 “神秘”西藏形象确立的背景

   二 “神秘”西藏形象的建构过程

   三 西方建构的“神秘”西藏形象评述

 Abstracts and Key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