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97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图书

The Threads of 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 in China in Recent 100 Years

SSAPID:101-7778-9021-59
ISBN:978-7-5097-875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导向、示范、约束和惩戒等社会风习变迁影响要素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晚清时期、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90年代至今的社会风习的表征、成因及演变趋势,着重梳理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动力和规律,强调导向的权威性、示范的褒贬性、约束的广泛性、惩戒的严肃性,旨在为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提供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冷树青
编 辑:单远举;杜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二

 后记

 导论

  一 社会风习研究的一般现状

   (一)关于社会风习概念的运用与界定

    1.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说*

    2.风俗习惯说*

    3.社会风气、社会风尚与风俗习惯的混用*

    4.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概念的界定

     (1)社会风气的界定

     (2)社会风尚的界定

     (3)社会风气与社会风尚的关系

   (二)关于古代中国社会风习的研究

    1.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习研究

    2.特定地区的社会风习研究

    3.其他相关研究

   (三)关于近代中国社会风习的研究

    1.社会转型与社会风习变迁研究

    2.近代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区域性研究

    3.其他相关研究

   (四)关于现代中国社会风习的研究

   (五)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风习的研究

    1.社会转型与社会风习变迁研究

    2.其他相关研究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社会风习研究

   (七)国外关于中国社会风习的研究

  二 社会风习研究的若干理论探讨

   (一)社会风习研究的问题与出路

   (二)社会风习概念的深化认识

   (三)社会风习研究的方法路径

    1.立足社会价值观

    2.社会系统学的视角

  三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的重要意义

   (一)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的理论意义

   (二)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寻脉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 晚清社会风习

  一 晚清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颓靡守旧之风尤甚

    1.奢靡风滥

    2.好利风广

    3.赌嫖风炽

   (二)崇洋趋新之风愈广

    1.新学之风

    2.新政之风

    3.新行为之风

    4.新风习运动

   (三)重商务实之风日增

    1.学风务实

    2.实业救国

   (四)改良求变之风渐深

    1.对外开放的思想

    2.“工商立国”的思想

    3.崇洋趋新的价值取向

  二 晚清社会风习演变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1.洋货带入

    2.洋教灌输

    3.租界示范

   (二)内部原因

    1.清政府的导向

    2.富贵者的示范

    3.志士的反思与觉醒

  三 晚清社会风习的演变趋势

   (一)沉沦者更沉沦,醉生梦死

   (二)发奋者愈发奋,鞠躬尽瘁

   (三)崇洋媚外

 第二章 民国初期的社会风习

  一 民初社会风习的表征

   (一)摒弃旧习、追求时髦的新潮之风

    1.服饰之新潮

    2.发型之新潮

    3.餐饮之新潮

   (二)争取民权、反对禁锢的平等、自由之风

    1.称谓、礼仪的平等

    2.婚姻的平等与自由

    3.组党的自由

   (三)维护国权、民族至上的爱国之风

   (四)奢侈腐化、义利错位的奢靡之风

    1.奢侈腐化之风的盛行

    2.烟毒的肆虐与猖獗

    3.赌博之风日益泛滥

    4.义利错位的见利忘义

   (五)兵匪横行、匪气弥漫的消沉之风

  二 民初社会风习变化的原因

   (一)政策导向与思潮引领

    1.政府政策的导向

    2.思潮、观念的引领

   (二)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变化

    1.新的生产、生活、交通方式对社会风习的影响

    2.资产阶级对社会风习的影响

    3.知识分子对社会风习的影响

    4.工人阶级对社会风习的影响

   (三)社会示范与个体仿效

    1.通商口岸的示范

    2.社会大众的模仿

   (四)法律约束与司法惩戒

    1.约束、惩戒法制的缺失

    2.约束、惩戒执行的乏力

    3.上无表率,下无禁束

  三 民初社会风习演变的趋势

   (一)民初前后社会风习的比较审视

   (二)清新、上扬风气的延续

   (三)颓废、消沉风气的弥散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风习

  一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传统旧习与时代新风并存杂用

    1.新旧风习并存杂用局面的初步形成

    2.新旧风习并存杂用局面的逐步深化*

    3.传统礼制对社会风习影响有限

   (二)宪政民主新风与专制独裁旧习是非对立

    1.宪政民主新风与专制独裁旧习在国家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2.宪政民主新风与专制独裁旧习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3.宪政民主新风与专制独裁旧习在历次宪政运动中的体现

   (三)救亡图存的爱国进取民族新风与贪腐颓靡旧习矛盾共生

    1.救亡图存的爱国进取民族新风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2.救亡图存的爱国进取民族新风在抗战中的体现及其深远历史影响

    3.国民党内的贪腐颓靡旧习在抗战中后期的负面表现及后果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习的成因

   (一)社会风习治理的导向

    1.社会风习治理的执政理念与核心价值导向

    2.社会风习治理的媒体舆论导向

    3.社会风习治理的文化与生活观念导向

   (二)社会风习治理的示范

    1.社会风习治理的政治示范效应

    2.社会风习治理的经济示范效应

    3.社会风习治理的文化与生活示范效应

   (三)社会风习治理的约束

    1.社会风习治理的政治与法律规范约束

    2.社会风习治理的道德与宗教规范约束

    3.社会风习治理的纪律与舆论规范约束

   (四)社会风习治理的惩戒

    1.社会风习治理的政治法律监督与惩戒机制

    2.社会风习治理的财政经济惩戒机制

    3.社会风习治理的公务员惩戒机制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风习的演变趋势

   (一)社会风习的正面演变趋势

    1.社会生活领域新型社会风习的演进

    2.政治生活领域宪政民主新风一定程度的发展

    3.精神生活领域救亡图存爱国进取民族新风尚对风习演变的正面影响

   (二)社会风习的负面演变趋势

    1.传统恶风陋习的历史惯性对风习演变的负面影响

    2.腐败政风、官风对风习演变的负面影响

    3.专制独裁政治及对政治领袖的个人崇拜之风对风习演变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中央苏区的社会风习

  一 中央苏区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民主守纪、拥政爱民的新型军风

    1.民主平等、纪律严明的新军风

    2.拥政爱民、军民一家亲

   (二)踊跃参政、勤政廉洁的清新政风

    1.苏区群众踊跃参政的新风习

    2.苏区干部好作风,创建了史上真正的廉洁政府

   (三)努力生产、争优争先的进取民风

    1.勤劳刻苦、努力生产蔚然成风

    2.积极进取、争优争先的精神风貌

   (四)勤奋学习、提高素质的浓厚学风

    1.军民努力学习新风尚

    2.群众看报、听报成为生活新习惯

   (五)文明健康、平等互助的进步社风

    1.讲究卫生、反对迷信的文明新风气

    2.禁绝烟赌、匪盗无踪的健康风气

    3.根除械斗恶习、树立友好互助的新风气

    4.自主婚姻、追求幸福的平等风气

  二 中央苏区社会风习的成因

   (一)新闻舆论宣传新思想,倡导新观念,培育新风尚

    1.利用新闻出版物,培育新风尚

    2.利用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培育新风尚

   (二)各级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新风尚

   (三)党政部门建章立制、内外监督,塑造新风尚

    1.建章立制,从体制内进行监督,塑造新风尚

    2.积极创造条件,从体制外进行监督,塑造新风尚

   (四)党政部门惩处恶习、褒扬善行,树立新风尚

  三 中央苏区社会风习演变的趋势

   (一)“破旧立新”,代表风习变迁的正确方向

    1.中央苏区社会风习的变迁,就性质而言是质变,促进了社会进步

    2.苏区社会风习的演进全面而广泛

    3.苏区社会风习演进过程中,强制方式与教育方式等多种方式并用

   (二)苏区沦陷后,新风习续写光辉新篇章

    1.苏区军民信念坚定、无私无畏支持红军游击队,续写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2.红军游击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风习

  一 陕甘宁边区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清正廉洁、务实民主的政治风气

   (二)人人平等、积极参与的社会风气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风气

   (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文化风气

  二 陕甘宁边区社会风习的成因

   (一)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

    1.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新政改变了政风,激发了民众的参与意识

    2.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以法保廉的举措促成了清正廉洁

    3.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举措培养了人们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

   (二)政府官员以身作则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三)德育教化对社会风习的潜移默化

    1.德育教化引导党员、干部形成廉洁奉公、务实民主的社会风习

    2.德育教化引导公众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风习

    3.教育民众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风习

   (四)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对贪腐的严厉惩治匡正了社会风气

  三 陕甘宁边区社会风习的演变趋势

   (一)陕甘宁边区是良好社会风习的示范地

   (二)陕甘宁边区社会风习变迁形成了新中国社会新貌的雏形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习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共产主义成为主流社会信仰

   (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成为人们的行为模式

   (三)摒弃剥削崇尚劳动主导社会风习

   (四)爱国主义成为社会风尚

   (五)浮躁冒进急于求成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习变迁的成因

   (一)典型群体的示范效应

   (二)宣传倡导的导向作用

   (三)制度层面的约束机制

   (四)对不良习气的严厉惩处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风习的演变分析

   (一)强大政治动员能力主导演变进程

   (二)全民化参与决定演变的广度和深度

   (三)宣传倡导与强制推行相结合

   (四)民众行为越来越被政治运动化

 第七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风习

  一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习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初期时代之风

    1.求上进、求改变之风

    2.个性张扬、追求新潮之风

    3.质疑、思考之风

    4.“取之有道”之风

    5.外促交流、内举爱国之风

   (二)改革开放初期新旧不良风习滋长已现

    1.盲目逐利与自由风潮致精神偏离与责任缺失

    2.旧的不良习气抬头并有蔓延趋势

  二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习的成因

   (一)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习成因的整体分析

    1.导向是社会风习变迁的根本作用力

    2.经济改革及其示范效应是社会风习变迁的基础推动力

    3.有效的约束与惩戒是社会风习变迁的现实规范力

   (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习成因的个案分析——以制假售假之风为例

    1.假冒伪劣之风为何刮起并席卷一时

    2.局部伪劣之风如何被诚信之风吹散

  三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习的演变趋势

   (一)现代性社会风习出现与多元价值兴起的趋势

   (二)社会风习的部分领域出现滑坡态势

   (三)社会风习的良性回归和发展与消极变迁相互交织

 第八章 90年代以来的社会风习

  一 90年代以来的社会风习特点

   (一)良善风习占据主导,传播快、覆盖面广、正能量强

    1.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上多元共存,主流彰显

    2.个体意识上主体价值、竞争意识、权利观念、民主意识等不断凸显

    3.国家意识上爱国情怀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普遍增强

    4.文化发展上继承传统与张扬现代并举,朝气蓬勃

    5.科学追求上孜孜不倦,科学信仰、科学精神备受推崇

    6.社会生活中扶危济困、助人为乐风习逐渐形成

   (二)不良风习累积多、扩散快、影响深、危害广

    1.信仰迷失,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开始显露

    2.心态浮躁、人性冷漠问题趋于严重

    3.官场庸俗、“四风”积习屡禁不绝

    4.重利轻义、商道失信行为愈演愈烈

    5.文化趋俗、文风失守现象日渐显现

    6.生活求奢、畸形消费渐成风潮

  二 90年代以来的社会风习变迁原因

   (一)改革深化、市场推进

   (二)政府导向、典型示范

   (三)阶层分化、体制转轨

   (四)文化导引、道德翕变

   (五)媒体助力、网络推动

  三 90年代以来的社会风习变迁趋势

   (一)剧烈分化乱人眼

   (二)放任自流引人忧

   (三)强力疏治不容缓

 第九章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启示

  一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与特征

   (一)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脉络

    1.晚清时期社会风习的变迁

    2.辛亥革命政治转型中的社会风习变迁

    3.抗战时期及抗战胜利后四年社会风习的变迁

    4.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风习的变迁

    5.改革开放后社会风习的变迁

   (二)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基本特征

    1.断裂性和急剧性特征

    2.政治性和依附性特征

    3.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二 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主要动力和规律

   (一)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主要动力

    1.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推动力

    2.上层建筑的政治变革力

    3.西方文化的渗透力

    4.网络信息技术的助推力

    5.典型社会群体的引导力

   (二)百年中国社会风习变迁的主要规律

    1.导向的权威性规律

    2.示范的褒贬性规律

    3.约束的广泛性规律

    4.惩戒的严肃性规律

  三 对当今中国社会风习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导向、示范、约束、惩戒”的思考

    1.关于导向问题的思考

    2.关于示范问题的思考

    3.关于约束问题的思考

    4.关于惩戒问题的思考

   (二)对良善社会风习建设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层面的思考

    1.价值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3.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总序

 序一

 代前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

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

8.毛泽东等:《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载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0.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11.《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12.《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

13.《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

1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6.《谢觉哉传》编写组编《谢觉哉传》,人民出版社,1984。

17.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中华书局,2007。

19.郑仓元、陈立旭:《社会风气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0.李长莉:《晚清上海社会的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1.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22.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3.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载陈支平主编《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傅衣凌教授诞辰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4.盛美真:《近代云南社会风尚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5.高兆明:《社会失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6.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7.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8.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9.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0.刘少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变迁》,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2.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33.郑师渠:《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变动:中国近代史论》,商务印书馆,2006。

34.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5.吴义雄:《地方社会文化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6.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7.冯天瑜:《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管窥》,商务印书馆,2010。

38.耿云志等著,陈于武编《开放的文化观念及其他——纪念新文化运动九十周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9.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40.武斌、韩春艳:《中国流行文化三十年》,九州出版社,2009。

41.伊北等:《风尚六十年:中国流行热潮1949~2009》,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2.唐建光主编《解禁:中国风尚百年》,金城出版社,2011。

43.唐建光主编《时尚史的碎片》,金城出版社,2011。

44.彭卫:《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

45.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6.魏泉:《士林交游与风气变迁——19世纪宣南的文人群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7.王炎平:《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2011。

48.杨红林等编著《不可思议的流行风尚》,京华出版社,2010。

49.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0.耿光连主编《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济南出版社,2010。

51.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

52.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53.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4.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5.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第3册),大达图书供应社,1936。

56.浙江民俗学会编《浙江风俗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7.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8。

58.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59.张树栋、李秀领编著《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60.章开沅:《西俗东渐记》,湖南出版社,1991。

61.章开沅、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2.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

63.陈其南:《文化的轨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4.钱泳撰《履园丛话》,中华书局,1979。

65.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册,中华书局,1992。

66.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

67.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1984。

68.邹弢:《三借庐笔谈》卷三,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69.沈垚:《落帆楼文集》,吴兴刘氏嘉业堂,1918。

70.李秉新等校勘《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71.许指严:《十叶野闻》,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

72.王韬:《淞滨琐话》,载《笔记小说大观》第35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73.陈作霖:《炳烛里谈》,载陈作霖、陈治绂撰《金陵琐志九种》,南京出版社,2008。

74.张焘:《津门杂记》卷下,载《笔记小说大观》第24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75.丘良任等主编《中华竹枝词全编》上海卷,北京出版社,2007。

76.金元莨修《光绪安东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77.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8.《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79.陈康褀:《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

80.向楚主编《巴县志选注》,重庆出版社,1989。

81.胡思敬:《国闻备乘》,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82.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

83.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等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8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85.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86.黄苇:《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87.周勇等译编《近代重庆经济与社会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88.魏源:《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

89.《康有为序》,载刘古愚《烟霞草堂文集》,三秦出版社,1994。

90.陈忠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例言》,宝文书局,1898。

9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92.颜永京译《肄业要览·全书总结》,光绪八年刊刻本。

93.谭汝谦:《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研究》,香港日本研究所,1988。

94.章开沅、林增平等主编《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

95.郑世兴:《中国现代教育史》,三民书局,1990。

96.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97.张枬等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

98.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99.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0.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1辑,文海出版社,1981。

101.车若水:《脚气集》,中华书局,1991。

102.李天纲编《万国公报文选》,中华书局,2012。

103.马忠文、任青:《薛福成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04.陈恒庆:《谏书稀庵笔记》,小说丛报社,1922。

105.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106.金蓉镜纂《靖州乡土志》卷四,商务印书馆。

107.彭泽益主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

108.黄懋材:《沪游脞记》,上海书店,1994。

109.岑德彰:《上海租界略史》,大东书局,1931。

110.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11.溥仪:《我的前半生》,东方出版社,2007。

112.朱彭寿:《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中华书局,1982。

113.冯桂芬:《显志堂稿》卷十,文海出版社,1981。

114.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15.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116.钟敬文:《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17.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

118.敖文蔚:《中国近代社会与民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119.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120.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1.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2.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23.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24.郭晓鸣等:《农民与土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5.李永芳等:《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26.崔传义:《中国农民流动观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2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

128.邵雍编著《中国近代社会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29.忻平主编《民国社会大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30.忻平:《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1.广来选编《近代名家名人文库·陈独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132.田涛:《百年记忆:民谣里的中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33.李书纬:《晚清民国众生绘:1840~1949市井百态全记录》,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134.李若建:《从黄金海岸到黄土高坡》,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135.陈嘉庚:《南侨回忆录》,岳麓书社,1998。

136.天津历史博物馆、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写组编《五四运动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13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三联书店,1981。

138.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39.王关兴、陈挥:《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0.罗忠敏:《通向廉政之路——中国反腐败的历史思考与现实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141.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课题组:《延安民主模式研究资料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142.孙照海选编《陕甘宁边区见闻史料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43.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

144.刘东社、刘全娥:《陕甘宁边区政府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45.李建国:《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146.张静如等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47.王关兴等:《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8.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4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150.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151.萧克:《朱毛红军侧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52.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153.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4.苏智良:《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5.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56.赵璐飞、祝树青、曹昌荣:《新中国的历程》,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57.吴序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158.黄道霞等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159.汤晓丹:《路边拾零——汤晓丹回忆录》,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

160.高艳林等选编《老新闻——共和国往事(1949~1952)》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61.赵杰:《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162.《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163.张其昀主编《蒋总统集》第1册,“国防部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委会合作出版,1963。

164.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三民主义青年团平津支部北平分团,1939。

165.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2与23卷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

166.宋庆龄:《为新中国奋斗》,人民出版社,1952。

167.蒋经国:《蒋经国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68.梁漱溟:《论当前宪政问题》,载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69.邹韬奋:《经历》,三联书店,1998。

170.宋希濂:《回忆一九四八年蒋介石在南京召集的最后一次重要军事会议实况》,载《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中国文史出版社,1968。

171.陈天锡:《戴季陶先生的生平》,台湾“商务印书馆”,1968。

172.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173.江沛:《南京政府时期舆论管理评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74.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湾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

175.郭绪印主编《国民党派系斗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76.胡汉民:《胡汉民先生文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177.张皓:《派系斗争与国民党政府运转关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178.黄季陆主编《革命人物志》,“中央”文物供应社,1969。

179.何廉:《何廉回忆录》,朱佑慈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180.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81.胡适:《人权与约法》,载胡适、梁实秋、罗隆基菁《人权论集》,新月书店,1930。

182.《黄炎培日记摘录》,1943年9月10日。

183.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8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政治,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85.车若水:《脚气集》,上海书店,1990。

186.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187.《民国春秋》编辑部编《民国要闻探秘》,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188.冯尔康等编著《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

189.旷晨等编著《我们的六十年代》,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190.师小兵:《文化大革命揭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91.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92.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193.王跃文:《大清相国》,新世界出版社,2010。

194.刘忠世:《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青岛出版社,1999。

195.彭波主编《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潘晓讨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96.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197.张国春、刘光明等:《风俗与道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98.周祖城:《管理与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9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00.李云峰:《20世纪中国史》下卷,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

201.有林等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一卷(1949~1956)》,红旗出版社,1993。

202.郑谦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76》,人民出版社,2010。

203.徐达深总主编《共和国史记》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04.〔美〕黄树民:《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素兰等译,三联书店,2002。

205.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0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7.吴兢:《贞观政要·卷二·任贤第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8.《诗经·大雅·荡》。

209.《诗经·小雅·棠棣》。

210.《论语·颜渊》。

211.《论语·为政第二》。

212.《春秋左氏传》。

213.《韩非子·六反》。

214.《韩非子·有度》。

215.《孟子·离娄章句上》。

216.《黄石公·三略·上略》。

217.《史记·货殖列传》。

1.〔美〕R.麦克法夸尔等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俞金尧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1~3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美〕弗里曼等:《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陶鹤山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英〕沃斯利编著《时尚传奇:品味100年的唯美奢华》,刘婧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5.〔挪威〕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李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研究》,张旅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

8.〔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

9.〔美〕菲利普·津巴多等:《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邓羽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10.〔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1.〔德〕埃克哈特·施里特:《习俗与经济》,秦海、杨煜东、张晓译,长春出版社,2005。

12.〔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俞金尧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3.〔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美〕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熊建华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

15.〔英〕斯坦因:《红色中国的挑战》,李凤鸣译,新华出版社,1987。

16.〔新西兰〕贝特兰:《在中国的岁月——贝特兰回忆录》,何大基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17.〔英〕贝特兰:《不可征服的人们》,李述一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

18.〔美〕福尔曼:《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熊建华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

19.〔美〕福尔曼:《北行漫记》,陶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0.〔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董乐山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1.〔美〕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陶宜、徐复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22.〔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23.〔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1卷,王佩莉译,三联书店,1998。

24.〔美〕托夫勒:《未来的震荡》,任小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5.〔英〕狄更斯:《双城记》,罗稷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26.〔美〕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7.〔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纲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8.〔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张汇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60。

29.〔美〕Rose,E.A.,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1908.

1.《大公报》1903年6月21日。

2.《国风报》第1年第1号。

3.《经世报》第3册,1897年8月。

4.《申报》1873年3月3日、1898年1月7日、1月9日、3月11日、3月13日。

5.《时报》1905年8月17日。

6.《浙江潮》1904年第2期。

7.《万国公报》1904年4月。

8.《解放日报》1945年12月29日、1946年3月22日、1946年6月1日、1986年3月5日。

9.《大公报》1903年1月17日。

10.《全民抗战》第91号,1939年10月7日。

11.《全民抗战》第126号,1940年6月8日。

12.《清华周刊》1927年第27卷第6期。

13.《蜀评》1925年第4期。

14.《东方杂志》1907年第10期、1911年第10卷第5号。

15.《学衡》1922年第4期。

16.《快活》1922年第26期。

17.《拒毒》1927年第26期。

18.《学生文艺丛刊》1925年第2卷第2期、第10期。

19.《银行周报》1921年第5卷第42期。

20.《申报》1912年5月7日、1921年8月31日。

21.《益世报》1923年8月21日

22.《庸言报》1913年第1卷第12号。

23.《时报》1913年6月22日。

24.《新华日报》1944年1月4日。

25.《红军教育与管理》,福建省档案馆藏,编号:革命历史资料335号。

26.《苏维埃政权》,福建省档案馆藏,档案号:革命历史资料303号。

27.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28.皮明庥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武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1。

29.杨开第:《重修华亭县志》,1878年刻本。

30.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卷二百零四。

31.李希泌等编《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华书局,1982。

32.清宣统朝外交史料卷二。

33.《临时政府公报》第30号(1912年3月6日)。

34.民国《夏口县志》风土志。

35.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36.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译署函稿》,1905~1908年(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刊行。

37.邹韬奋:《抗战》(三日刊),1937年第12号。

38.张君劢、左舜生等:《文汇年刊》1939年5月。

39.林庚白:《我对南京的小小意见》,《南京社会特刊》,1930年。

40.黄曾樾:《发刊词》,《南京社会特刊》,1930年。

41.《全国出版界要求撤销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全民抗战》第18期,1938年9月3日。

42.《全民抗战》第91号,1939年10月7日。

43.《全民抗战》第126号,1940年6月8日。

44.萍子:《跳舞场》,《社会日报》1934年1月21日。

45.灵犀:《上海人的势利》,《社会日报》1933年4月30日。

46.志钦:《上海的风气》,《上海报》1935年1月26日。

47.《新华日报》1944年1月4日。

48.江西省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编《江西省新运汇刊》,1936。

49.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央”文物供应社,1975。

50.吴思魏:《新生活运动与新风气》,载萧继宗主编《新生活运动史料》,“中央”文物供应社,1975。

51.《中华民国礼制草案·总纲》,载国立礼乐馆编《北泉议礼录·后记》,北碚私立北泉图书馆印行部,1944。

52.《北平市政府公安局户口统计图表》,1935年。

5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54.邹韬奋:《抗战》(三日刊),1937年第12号。

55.南香红:《改革开放30年30事 1981女排撞开80年代之门》,《南方都市报》2008年10月30日,第19版。

56.《坚持和谐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年12月20日,第1版。

57.王燕文:《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提振社会精气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8日,第7版。

58.李中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之魂》,《咸阳日报》2013年7月1日,第5版。

59.周连顺、金仁:《抗震救灾彰显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光明日报》2008年6月3日,第9版。

60.王淑芹:《国家、社会、个人: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光明日报》2013年4月10日,第11版。

61.文汇社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多重意义》,《香港文汇报》2012年10月12日,第6版。

62.余建斌:《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十三:科技改革,创新赢得未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第4版。

63.陈原:《引领社会风尚 促进社会和谐——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产生良好社会效果》,《人民日报》2011年4月16日,第7版。

64.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人民日报》2014年2月12日,第1版。

65.杜海涛、崔鹏、王珂:《时下,不少人慢不下、坐不住、脾气大 警惕,急躁浮躁暴躁成通病》,《人民日报》2012年4月9日,第17版。

66.人民日报评论部:《“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人民日报》2011年4月21日,第14版。

67.吴明录:《党内称谓容不得江湖气》,《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0日,第5版。

68.廖建江:《电视读书节目频频“谢幕”的反思》,《广州日报》2006年1月24日,第8版。

69.朱四倍:《警惕专家学者被利益集团绑架》,《珠江晚报》2011年4月27日,第2版。

70.赵仁伟、涂铭:《张曙光当庭认罪:“都是事实,我全认”》,《解放日报》2013年9月11日,第3版。

71.张天潘:《浮华的平庸:春晚的“盛世悖论”》,《南方都市报》2012年2月5日,第20版。

72.黄冠:《新华时评:中国成奢侈品消费大国之忧》,《天津日报》2010年5月24日,第3版。

73.叶小文:《信仰之惑》,《中国青年报》2012年4月2日,第2版。

74.侯惠勤:《不应迷失的信仰》,《光明日报》2011年1月10日,第11版。

75.梁子民、毕文昌:《社会风气和教育的关系》,《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7日。

76.《扬起向善的风帆——道德风气如何提升》,载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辩证看 务实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2》,《光明日报》2012年7月13日,第3版。

77.张烁:《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第1版。

78.谢春涛:《为什么能建立新中国?》,《光明日报》2011年5月4日,第9版。

1.秦失:《政府与社会风尚——马克思道德哲学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94年第2期。

2.焦存朝:《试论邓小平关于改善社会风气的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5年第3期。

3.史瑞杰:《论邓小平的社会风气思想》,《理论与现代化》1998年第4期。

4.周润生:《整顿社会风气是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5.高景林:《党和国家领导人论社会风气》,《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6.范小方等:《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初期社会风尚的演变》,《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3期。

7.范小方、张笃勤:《汉口商业发展与社会风尚演化》,《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8.盛美真、李维昌:《近2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风尚研究述评》,《思想战线》2010年第3期。

9.曲蓉:《道德与社会风习》,《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0.李立志:《1949~1956年中国社会风习的演变及其特点》,《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11.沈杰:《中国社会心理嬗变:1992~2002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2.李伟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1978~1995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3.段妍、杨晓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风气演变的历程》,《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14.段妍:《近代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社会风尚的变迁及特点——以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15.李耀萍:《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风气问题》《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6.韩少功:《中国的社会风气需要第二次转变》,《绿叶》2008年第1期。

17.严梅:《信仰危机的理论根源思考》,《人民论坛》2012年第23期。

18.俞吾金:《“社会风气”应当如何理解》,《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期。

19.梁植文:《党风,社会风气与民族素质》,《民主》2001年第12期。

20.刘超良:《社会风气:在制度德性的变革中转变》,《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21.段志强、李江涛:《论社会风气》,《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22.吴家清、杨元宏:《“社会风气”应纳入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

23.吴家清:《简论社会风气》,《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24.杨殿通等:《略论社会风气》,《科学社会主义》1991年第4期。

25.秋石:《论风气》,《求是》2007年第13期。

26.郑仓元:《论社会风气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7年第4期。

27.何梓焜:《社会风气的特性与功能》,《现代哲学》1992年第1期。

28.张吉托:《浅谈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S1期。

29.朱力:《关于社会失范机制的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5期。

30.朱力:《社会风尚的理论蕴含》,《学术交流》1998年第4期。

31.陈立旭:《论转型期社会风气的社会化功能》,《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2期。

32.陈立旭等:《论政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作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6年第3期。

33.张书林:《论“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兼论党风与政风、民风的互动关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34.张世和:《党风与社会风气关系辨析》,《探索》1988年第3期。

35.乌兰巴干:《论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6.汪青松:《道德失范十年研究综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7.石海波:《从“失范”到“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前沿》2011年第15期。

38.陈程:《当前我国社会失范的类型分析》,《社会》2002年第12期。

39.艾旭:《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0.李淼:《透过默顿“失范理论”看当代中国社会失范现象》,《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3期。

41.麻美英:《现代社会的失范和规范的重建》,《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42.向德平等:《转型期中国社会失范与社会控制研究综述》,《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43.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44.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第6期。

45.吴义雄:《〈中国丛报〉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研究》,《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46.郑师渠:《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第6期。

47.孙宏年:《试论民初江苏社会风尚的变迁》,《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48.吴功正:《六朝社会风习与美学状貌》,《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4期。

49.秦永洲:《魏晋南北朝社会风气变异中的新文化因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第5期。

50.许鸿翔:《唐代社会风尚与唐诗之繁荣》,《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51.符继成:《从社会风习到国家制度——唐代进士科“以诗取士”形成过程考论》,《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2.纪德君:《宋元以来市井间官名滥称风习探赜》,《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53.周均美:《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载王毓铨主编《明史研究》第7辑,黄山书社,2001。

54.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

55.朱全福:《明代中叶社会风习与《金瓶梅》的“俗”——以西门庆作为考察对象》,《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6.陈业新:《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安徽史学》2008年第3期。

57.施由明:《清代江西社会风尚》,《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S5期。

58.王日根、张宗魁:《从〈问俗录〉看明末清前期福建社会风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9.杨燕:《社会风尚的沦丧与罗马帝国的灭亡》,《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4期。

60.郭永胜:《伊斯兰教对阿拉伯人社会风尚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1.张志哲:《道教与中国社会风尚》,《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1期。

62.陈立明:《科学技术与社会风尚》,《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年第8期。

63.王娜、王前:《技术伦理视角的我国宋代社会风气评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年第2期。

64.周晓虹:《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

65.周晓虹:《社会时尚的嬗变与兴替》,《江海学刊》1995年第1期。

66.周晓虹:《社会时尚的三大表现形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67.周晓虹:《中国人社会心态六十年变迁及发展趋势》,《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

68.周晓虹:《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8期。

69.郑也夫:《论时尚》,《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70.杨森:《时尚的社会心理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1.陈轲:《豫北近代社会风气考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

72.李景屏:《清前期奢靡之风述论》,《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3.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

74.孙燕京:《略论晚清北京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其特点》,《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75.王新:《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革举隅》,《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3期。

76.黎仁凯:《论晚清的改革与社会变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77.李金河等:《重生与毁灭——辛亥百年对晚清改革的透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78.王先明等:《清末实业教育述论》,《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79.王印焕:《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80.蔡少卿、李良玉:《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81.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82.闵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83.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84.陈蕴茜:《身体政治:国家权力与民国中山装的流行》,《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

85.章开沅:《“眼光向下”与社会原态——关注近代中下层社会群体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86.伍野春、阮荣:《民国时期的移风易俗》,《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

87.罗隆基:《论人权》,《新月》第2卷第5期,1929。

88.李斌、张红:《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从东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看民族意识的觉醒》,《沈阳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89.张皓:《论力行哲学的建立》,《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90.洪煜:《近代上海小报中上海市民的人格特征分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91.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92.杨冬梅:《民国时期南京的市民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3.姚秀兰:《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探析》,《政法论丛》2012年第2期。

94.张仁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腐败防治机制的功能障碍及负面效应》,《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95.杨小凯:《民国经济史》,《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96.刘影虹:《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惩戒制度研究综述》,《南方论刊》2011年第6期。

97.刘影虹:《论胡汉民与国民政府公务员惩戒制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5期。

98.李先伦、张子礼:《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次宪政运动的演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4期。

99.张建儒、樊晓霞:《陕甘宁边区的廉政建设》,《陕西党史》2007年第5期。

100.林颂华:《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特点与效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101.韩晓春:《抗战时期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对执政合法性的建构》,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02.刘悦清:《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浙江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03.江沛等:《国内抗战时期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95~2006》,《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2期。

104.李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11期。

105.郭德宏:《中国现代民众生活状况与社会风习研究综述》,《党政干部学刊》2004年第2期。

106.李彬、刘浩:《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性问题讨论及其启示》,《齐鲁学刊》2010年第6期。

107.胡安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意识的嬗变与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108.步平:《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09.郑杭生、郭星华:《当代中国价值评判体系的转型》,《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5期。

110.朱贻庭、赵修义:《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11.唐喜政:《现代法与乡土社会的融合: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12.柏音:《传统伦理道德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理论》2004年第8期。

113.任小敏:《改革开放初期女性服装流行的心理分析》,《安徽文学》2008年第1期。

114.杨时旸:《反思文革的文学作品》,《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0期。

115.林衍:《个体户30余年演变》,《人民文摘》2012年第6期。

116.夏文辉、徐剑梅、傅双琪:《开创未来的旅程——邓小平访美30周年回眸》,《先锋队》2009年第5期。

117.姚勤:《八十年代以来出国留学的潮落潮起》,《探索与争鸣》1999年第11期。

118.刘源源:《我国社会变革与精神价值追求的变迁》,《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119.刘力群:《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及其存在的问题》,《战略与管理》1993年第00期。

120.李伟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众社会心理的嬗变》(1978~1995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21.汪伟:《造假横行与否取决于制度的约束力》,《新民周刊》2008年2月27日。

122.廖小平、成海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变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23.李克诚:《新一波官员下海潮来临?》,《南风窗》2014年第8期。

124.刘小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25.李柯勇、秦亚洲、李铮:《两会“大数据”:300万条微博听民声》,《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3月10日,第5版。

126.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人民音乐》2008年第2期。

127.刘英:《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中国网事”年度网络人物评选对价值传播的创新与启示》,《新闻记者》2012年第6期。

128.陈晓辉:《当代中国社会多元价值观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129.李佳蔚:《砸碎“墓碑”才能重建信任》,《中国周刊》2011年第11期。

130.周昂:《失信如柴 危机似火》,《中国周刊》2011年第11期。

131.林天宏:《我们为什么不能彼此信任》,《中国周刊》2011年第11期。

132.高源、马静:《“未来10年10大挑战”调查报告》,《人民论坛》2009年第24期。

133.苗遂奇、武淳:《风正一帆悬——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以来情况综述》,《党建》2013年第7期。

134.胡发贵:《社会转型时期道德作用的变迁》,《学海》2002年第2期。

135.胡绳:《略谈三十年代救亡运动的历史意义》,《求是》1990年第22期。

136.游国斌:《民族觉醒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37.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

138.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9。

139.李旻:《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

140.郭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青年女性服饰变迁研究——基于社会变迁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13。

141.赵琳:《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风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05。

142.梁治平:《习惯法与国家法》,载于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43.郑师渠:《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上海地区风习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144.陈立明:《科学技术与社会风尚》,《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年第8期。

145.程亚文:《“文人政治”为何误国》,《读书》2014年第6期。

146.左玉河:《西学东渐与晚清学风嬗变》,载郑大华等主编《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7.高建兰:《晚清宫廷贿风成灾》,《知识窗》2004年第12期。

148.赵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49.王玉灵、邱观建:《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民主与专制的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50.白纯:《蒋介石儒化三民主义之评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51.邵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毒与贩毒》,载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院,2002。

152.刘新增:《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载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编《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153.严昌洪:《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载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社会史年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

1.猪嗲:《由中国人的十大矛盾引发的思考》,中国水运网(http://www.zgsyb.com/html/sdgz/198343.html)。

2.王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成就辉煌》,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2-11-02/65581.html)。

3.刘峄阳:《“中国梦”:主流意识形态的再造》,荷兰在线(http://helanonline.cn/article/3801)。

4.蔡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八点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巡礼》,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09/10/content_12028004.htm)。

5.孙丽萍、肖春飞、崔峰:《新时期我国文艺创作成果一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2-05/24/c_112030761.htm)。

6.李学勇:《国新办科技事业60年发展成就发布会(实录)》,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090917/001169.htm)。

7.《中国社会缘何“方术”泛滥 评论称折射国人信仰迷失》,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3-09/23/content_22506665.htm)。

8.王国信:《张悟本流行背后的“信仰迷失”》,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06/02/content_2468537.htm)。

9.梁江涛:《贪官“江湖兄弟”如此“仗义”?》,中国江西网大江时评(http://www.jxnews.com.cn/jxcomment/system/2006/09/06/002331666.shtml)。

10.萧武:《后社会主义中国的资本与政治》,豆瓣小组(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517662/)。

11.缪金华:《信仰丧失不仅仅是敲响了警钟》,南海网(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1/18/011884515.shtml)。

12.马志海:《不管你信不信 反正我是信了》,新浪广东网(http://gd.news.sina.com.cn/news/2011/07/27/1163870.html)。

13.杨同庆:《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3124210.html)。

14.谢樱、明星、孙丽萍、许晓青:《新华视点:电视相亲节目“八宗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11/c_12212205_4.htm)。

15.蒋璟璟:《张曙光贿选院士 学界应予反思》,长城网河北(http://heb.hebei.com.cn/system/2013/09/12/012970215.shtml)。

16.赵永新:《SARS“元凶”不是果子狸》,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2284330.html)。

17.杨丽明:《欧盟评估报告没有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4-06/29/content_1552550_1.htm)。

18.《铲除“官本位”意识 树立“民本位”意识》,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data/892.html)。

19.《对当前社会风气中的思考》,道客巴巴文档(http://www.doc88.com/p-695152980933.html)。

20.程万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缘何迅速腐败?》程万军博客(http://blog.ifeng.com/543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