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8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 Transportation (2018)

SSAPID:101-7719-7708-86
ISBN:978-7-5201-414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总报告立足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及特征,归纳了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态势;指数篇从功能、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对38个主要城市做出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数分解、区域比较与满意度评估;专题篇分别对北京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冀轨道交通发展和中国网约私家车监管进行了深入探讨;国际案例篇介绍了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波特兰等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交通蓝皮书
编 辑:冯咏梅;王春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5 交通运输经济

 Abstract

 文前辅文

 主要作者简介

 摘要

 文前辅文

 Ⅰ 总报告

  B.1 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概述及研究趋势

   一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概念界定

     1.绿色经济的概念

     2.绿色交通与交通绿色发展

    (二)评价内容

    (三)实现路径

     1.国家层面

     2.城市层面

     3.历史城区或县域层面

   三 中国城市交通总体态势与展望

    (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稳中有序

    (二)“共享+交通”模式热潮与风险并存

    (三)交通智能化趋势明显,北京、广州位于前列

   四 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绿色交通规制体系

    (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三)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四)全面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方式

 Ⅱ 指数篇

  B.2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绿色经济理论

    (一)背景

    (二)内涵

    (三)意义

   二 城市规划理论

    (一)背景

    (二)内涵

    (三)意义

   三 运输经济理论

    (一)背景

     1.运输经济的特殊研究阶段

     2.运输经济的系统研究阶段

    (二)内涵

     1.运输需求规律

     2.运输供给法

     3.运输市场均衡效应

    (三)意义

  B.3 交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方法

   一 传统方法

    (一)综合评分法

    (二)满意度评价法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灰色综合评价法

    (五)层次分析法

    (六)能值分析法

   二 交叉方法

    (一)系统动力学法

    (二)数据包络分析

    (三)人工神经网络

    (四)可拓学分析法

    (五)格序决策理论

  B.4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一 功能指数

    (一)城市绿色交通功能指数的内涵

    (二)城市绿色交通功能指数指标的构建思路

     1.功能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2.功能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数据来源

   二 经济指数

    (一)城市绿色交通经济指数的内涵

    (二)城市绿色交通经济指数指标的构建思路

     1.经济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2.经济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数据来源

     1.城市轨道交通与道路桥梁固定资产投资

     2.节约乘客出行时间的效益

     3.节约能源的效益

     4.带动沿线土地升值的效益

   三 社会指数

    (一)城市绿色交通社会指数的内涵

    (二)城市绿色交通社会指数指标的构建思路

     1.社会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2.社会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数据来源

   四 生态指数

    (一)城市绿色交通生态指数的内涵

    (二)城市绿色交通生态指数指标的构建思路

     1.生态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2.生态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数据来源

   五 治理指数

    (一)城市绿色交通治理指数的内涵

    (二)城市绿色交通治理指数指标的构建思路

     1.治理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

     2.治理指数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数据来源

     1.调查问卷

     2.各地相关政策

  B.5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测度

   一 绿色发展指数计算过程

    (一)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

     2.层次排序

    (二)可拓学分析

     1.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2.确定评价物元

     3.确定权重系数

     4.确定各指标的关联函数值

     5.确定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

    (三)模糊综合评价

     1.评判集及其标准

     2.计算指标的隶属度

     3.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矩阵

     4.建立模糊判断矩阵,进行综合评价

    (四)综合得分

   二 绿色发展指数统计分析

    (一)功能指数统计分析

     1.描述性分析

     2.城市类比分析

    (二)经济指数统计分析

     1.描述性分析

     2.城市类比分析

    (三)社会指数统计分析

     1.描述性分析

     2.城市类比分析

    (四)生态指数统计分析

     1.描述性分析

     2.城市类比分析

    (五)治理指数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城市类比分析

  B.6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排行榜

   一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状况分类特征分析

    (一)城市分类统计特征

     1.高分组:排名前10的城市

     3.低分组:排名第25~38的城市

    (二)分组城市特征分析

     1.经济基础

     2.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3.政府管理效能

     4.城区人口增长率

     5.居民交通出行意识习惯

   二 典型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状况原因分析

    (一)前5位城市形成原因

     1.资金投入多

     2.道路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整合

     3.道路交通设施规划与配置

     4.交通管理策略

     5.绿色交通政策

     6.绿色交通文化建设

    (二)后5位城市形成原因

     1.经济落后,资金投入少

     2.道路承载力与车辆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

     3.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不完善

     4.居民交通环保意识薄弱

     5.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6.交通管理条块分割

     7.绿色交通设施后期管理不到位

     8.人才缺失

  B.7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分解研究

   一 功能指数

    (一)功能指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二)功能指数区域比较

    (三)功能指数改进对策

     1.典型城市分析

     2.功能指数发展对策

   二 经济指数

    (一)经济指数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二)经济指数的区域比较

    (三)经济指数的改进对策

     1.典型城市分析

     2.经济指数发展对策

   三 社会指数

    (一)社会指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二)社会指数区域比较

    (三)社会指数改进对策

     1.典型城市对策

     2.社会指数发展对策

   四 生态指数

    (一)生态指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二)生态指数区域比较

    (三)生态指数原因分析

    (四)生态指数改进对策

     1.典型城市对策

     2.环境发展策略

   五 治理指数

    (一)治理指数统计结果综合分析

    (二)治理指数区域比较

    (三)治理指数的改进对策

     1.典型城市分析

     2.治理指数发展对策

  B.8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区域比较

   一 东部地区

    (一)东部地区城市绿色交通概况

    (二)东部地区指数基本分析

    (三)东部地区指数特点

    (四)东部地区提升的建议

     1.构建一体化多元公共交通系统

     2.发展慢行交通,实施限制政策

     3.加大城市绿色交通的宣传力度,提高政策出台密度

   二 中部地区

    (一)中部地区城市绿色交通概况

    (二)中部地区指数基本分析

    (三)中部地区指数特点

    (四)中部地区提升的建议

     1.政府和公众都要转变观念,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2.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公交、自行车加步行城市交通模式

     3.进行科学交通管理,引导个人交通向公共交通方式转变

     4.加大绿色交通宣传力度,适时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

   三 西部地区

    (一)西部地区城市绿色交通概况

    (二)西部地区指数基本分析

     1.成都市

     2.昆明市

     3.西安市

    (三)西部地区指数特点

    (四)西部地区提升的建议

     1.完善绿色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规范

     2.增加融资及经营方式,提升经济指数

     3.大力培养人才,提升交通绿色发展能力

     4.加强区域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以发展绿色交通

   四 东北地区

    (一)东北地区城市绿色交通概况

    (二)东北地区指数基本分析

     1.沈阳市

     2.长春市

     3.哈尔滨市

    (三)东北地区指数特点

    (四)东北地区提升的建议

     1.合理规划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2.制定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政策

     3.合理发展轨道交通

     4.提升绿色交通的公众参与度

  B.9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满意度排行榜

   一 满意度计算过程

    (一)可拓学

     1.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2.确定评价物元

     3.确定权重系数

     4.确定各指标的关联函数值

     5.确定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

    (二)模糊综合评价

     1.评判集及其标准

     2.计算指标的隶属度

     3.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矩阵

     4.建立模糊判断矩阵,进行综合评价

    (三)综合得分

   二 居民满意度整体情况分析

    (一)满意度评分

    (二)便捷性满意度评价

    (三)人性化满意度评价

    (四)整体感知满意度评价

    (五)整体满意度评价

   三 满意度典型城市分析

    (一)前3名城市

     1.深圳市

     2.海口市

     3.宁波市

    (二)后3名城市

     1.兰州市

     2.银川市

     3.北京市

  B.10 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实现路径与对策

   一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经济方面

     1.积极利用城市绿色交通对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2.努力提升城市绿色交通的快捷性和可达性

     3.采取有效措施与制度来保持绿色交通的持久竞争力

    (二)社会方面

     1.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水平

     2.加强交通规划设计

     3.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绿色出行理念

    (三)生态方面

     1.建立生态城市

     2.打造以人为本的健康绿色交通环境

   二 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建立绿色交通系统

     1.建立高质量的公交系统

     2.普及新能源汽车,鼓励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及使用

     3.发展共享出行及互联网出行等新型出行方式

    (二)通过经济手段调整出行需求

     1.提高车辆购置税

     2.强化停车管理

    (三)完善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

     1.整合交通规划与土地规划之间的关系

     2.优化城市道路网络的规划设计

 Ⅲ 专题篇

  B.11 北京未来的交通:建设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

   一 导言

   二 北京市交通发展的问题与成因

    (一)北京市交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北京现实交通问题成因及机理

   三 可持续交通与北京市进程

    (一)可持续交通的理念、理论与实践

    (二)北京市交通可持续性分析

     1.经济内容

     2.社会内容

     3.环境内容

     4.政府管理

   四 北京未来的交通:建设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

    (一)未来可持续的北京城市交通体系

     1.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绿色的交通工具

     3.人性化的公共交通

     4.高效的管理和严格的制度

    (二)北京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

     1.建立标准

     2.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交通技术创新

   五 结论与建议

    1.把过度的交通需求控制在交通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2.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北京市交通发展并严格监管

    3.转变北京交通发展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体系

  B.12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一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经济特征

    (二)城镇化

   二 铁路的建设发展

    (一)铁路建设持续推进

     1.高速(城际)铁路建设持续加快

     2.铁路货运物流设施逐步转型升级

    (二)铁路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三)运输组织效率明显提升

    (四)“轨道上的京津冀”雏形初见

    (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用初步显现

   三 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和质量尚需提升

     1.对外高铁通道格局尚不完善

     2.区域城际铁路整体规模偏小

     3.市域(郊)铁路发展建设刚刚起步

     4.区域铁路物流基础设施供给发展不充分

    (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作用尚未发挥

     1.运输结构不合理

     2.港口铁路集疏运比例低

    (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的作用需要加强

     1.枢纽间联通性仍需提升

     2.运输组织模式有待完善

     3.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建立

  B.13 中国网约私家车的监管路径

   一 研究综述

   二 中国网约私家车的演进阶段与监管困境

    (一)中国网约私家车的演进阶段

     1.2012~2015年:返利补贴,“非法”运营

     2.2015~2017年:全面管制,细化规则

     3.2017年至今:弊端频现,反思监管

    (二)中国网约私家车的监管现状

     1.混淆概念误导监管对象

     2.权责不清增加监管成本

     3.严格准入埋藏垄断隐患

   三 网约私家车的类型划分与功能定位

    (一)网约私家车的类型划分

    (二)网约私家车的功能定位

     1.网约私家车的功能特征

     2.网约私家车的法律定位

   四 网约私家车的域外经验和中国选择

    (一)网约私家车的域外经验

     1.新加坡模式——服务监管

     2.美国模式——监管平台

     3.英国模式——全程监管

    (二)网约私家车监管的中国选择

     1.放松事前监管,激发市场活力

     2.增加平台自主权,激发市场创新动力

     3.增加事后监管,明确责任形式

 Ⅳ 国际案例篇

  B.14 城市绿色交通发展国际案例与经验

   一 欧洲国家绿色交通发展案例与经验

    (一)法国巴黎

     1.城市绿色交通现状

     2.绿色交通政策法规

     3.启示

    (二)英国伦敦

     1.伦敦绿色交通现状

     2.绿色交通政策法规

     3.启示

   二 美洲国家绿色交通发展案例与经验——以美国波特兰市为例

    (一)波特兰市绿色交通现状

     1.城市空间向LRT理念转化

     2.对轻轨系统做补充,发展有轨电车

     3.建设公交步行街区

     4.注重自行车和步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二)绿色交通政策法规

    (三)启示

     1.创建“绿色”城市结构

     2.发展“绿色”交通工具

   三 亚洲国家绿色交通发展案例与经验——以日本为例

    (一)绿色交通现状

    (二)绿色交通政策法规

    (三)启示

     1.科技进步以实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2.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倡导公交优先

     3.节能减排法规标准是促进绿色交通运输合理高效用能的重要保障

     4.实施绿色财税政策,引导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本书分为总报告、指数篇、专题篇、国际案例篇四部分,旨在系统研究分析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理论与现状。总报告立足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及特征,归纳了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态势;指数篇从功能、经济、社会、环境、治理五个方面入手,构建了城市交通绿色发展指数,对38个主要城市做出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数分解、区域比较与满意度评估;专题篇分别对北京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京津冀轨道交通发展和中国网约私家车监管进行了深入探讨;国际案例篇介绍了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美国波特兰等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为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提供了借鉴。本书可为中国城市交通绿色发展实践及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美〕安杰尔·什洛莫:《城市星球》,贺灿飞、陈天鸣等译,科学出版社,2015。

白雁、魏庆朝、邱青云:《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14页。

〔英〕大卫·皮尔斯等:《绿色经济的蓝图》(第4卷),何晓军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丁卫东、刘明、杜胜品:《交通方式与城市绿色交通》,《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50~53页。

杜胜品、熊玲、丁卫东:《绿色交通原则指导下的城市轨道网规划综合评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4~289页。

樊建林、孙章:《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上海铁道大学学报》(理工辑)1999年第8期,第57~63页。

范海雁、杨晓光:《城市绿色交通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策略问题的研究》,《辽宁工学学报》2004年第6期,第33~36页。

冯建丽:《基于绿色发展的交通物流发展路径研究》,《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31期,第72页。

付丽、杨顺顺、赵越、陈鸿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S1期,第367~370页。

高波、刘宝双、邓东德:《交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及实现路径探析》,《综合运输》2017年第12期,第19~23、52页。

何玉宏:《城市绿色交通论》,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洪亮平、郭紫薇:《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为例》,《规划师》2014年第10期,第35~40页。

胡鞍钢、周绍杰:《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第14~20页。

黄茂兴、叶琪:《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的绿色发展——兼评环境与发展不相容论》,《经济研究》2017年第6期,第17~30页。

黄伟宏、唐锡军、高波、刘宝双:《交通绿色发展的内涵分析》,《交通节能与环保》2017年第5期,第1~5页。

黄志斌、姚灿、王新:《绿色发展理论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8期,第108~113页。

孔哲、窦雪萍、罗丽梅、严亚丹:《大城市历史城区绿色交通发展对策》,《规划师》2011年第S1期,第141~144、148页。

李绍岩、宋涛、刘威:《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沈阳城市绿色交通系统规划》,《道路交通与安全》2016年第2期,第1~5页。

李晔、包瑨、王显璞:《低碳交通体系的内涵、构建战略及路径》,《建设科技》2011年第17期,第29~33页。

刘冬飞:《“绿色交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第60~63页。

刘光新:《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江苏城市规划》2017年第1期,第43~46页。

刘细良、申华冉、李华京:《发展绿色交通的环境规制工具创新——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第79~84页。

陆化普:《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城市交通》2009年第6期,第23~27页。

陆化普、毛其智、李政等:《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可持续交通——理论与中国实践》,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马阿瑾、尹毫企:《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新城公交场站布局规划研究》,《城市公共交通》2016年第4期,第32~35页。

马寿峰、魏芳芳、李庚、贾宁:《天津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绿色交通发展策略研究》,《综合运输》2016年第5期,第69~74、80页。

马晓明、应鸣岐、王靖添:《绿色信贷在交通节能减排方面应用现状和建议》,《现代管理科学》2016年第9期,第6~8、84页。

潘海啸:《中国城市绿色交通——改善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策略》,《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1期,第7~10页。

秦茜、袁振洲、田钧方:《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规划师》2012年第S2期,第5~10页。

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胡光宇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王富、高健、杨阳:《城市绿色交通与绿道融合交通设计研究》,《中国园林》2015年第9期,第47~49页。

王文渊、刘英舜、叶茂、殷凤军:《低碳生态新城绿色交通发展对策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第4期,第97~104页。

王紫嫣、刘宁宁、宋言东:《徐州市绿色交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第1期,第47~49页。

魏贤鹏、朝鲁:《基于Vensim仿真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问题研究》,《综合运输》2016年第8期,第57~61页。

夏青、李庆铭:《历史城区保护中的绿色交通系统规划探索——以河南省淮阳古城区保护规划为例》,《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第444~450页。

肖飞、卞大伟:《无锡构建现代化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的路径思考》,《江苏城市规划》2013年第8期,第18~22页。

徐也、方波:《县城绿色交通发展路径探索》,《小城镇建设》2016年第10期,第68~72页。

杨英、芦鹏:《基于规划视角的城市低碳交通建设路径探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7~11页。

殷焕焕、张璐:《基于ML模型的绿色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交通运输研究》2016年第1期,第45~50页。

余春祥:《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探讨》,《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第12期,第92~95页。

章玉、黄伟宏、胡兴华:《我国绿色交通的发展路径及策略》,《综合运输》2015年第12期,第7~10、16页。

赵放:《城市绿色交通发展与碳金融机制创新》,《环境保护》2014年第9期,第43~45页。

周翔、高岳:《“上海2040”绿色交通发展愿景和路径选择》,《城市交通》2017年第3期,第9~19页。

Ausubel,J.H.,Marchetti,C.,Meyer,P.S.,“Toward Green Mobility: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6(2),1998:137-156.

Banister,D.,Crist,P.,Perkins,S.,Land Transport and How to Unlock Investment in Support of “Green Growth”,OECD Green Growth Papers,2015,https://www.oecd-ilibrary.org/content/paper/5js65xnk52kc-en.

Bj?rklund,M.,“Influence from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on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Drivers and Hinders of Purchasing Green Transportation Services,”,17(1),2011:11-22.

Bradshaw,C.,The 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chy:A Guide for Personal and Public Decision-Making Greenprint,Ottawa,1994.

Chen,H.,Namdeo,A.,Bell,M.,“Classification of Road Traffic and Roadside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for Assessment of Personal Exposure,”,23(3),2008:282-287.

Chester,M. V.,Life-cycle Environmental Inventory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2018.

Dudow,A.,ECO-Logistics:Incorporating Business Transport Issues in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Economics,Lund University,Lund,Sweden,1998.

Feng,Jianli,Some Suggestions to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ASCE,2679-2685,2013,https://ascelibrary.org/doi/pdf/10.1061/9780784413159.390.

Gwilliam,K.,Shalizi,Z.,Sustainable Transport:Priorities for Policy Reform,Governments,1996.

Jacobs,M.,(UBC Press,1993).

Jesse H.Ausubel,Cesare Marchetti,Perrin S.Meyer,“Toward Green Mobility:The Evolution of Transport,”,6(2),1998:137-156.

Line,T.,Chatterjee,K.,Lyons,G.,“The Travel Behaviour Intention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18(2),2010:238-246.

Milliman,S. R.,Prince,R.,“Firm Incentive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Pollution Control,”,17(3),1989:247-265.

Norman J.,“Comparing High and Low Residential Density:Life-Cycle Analysis of Energy Use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123(1),2016:10-21.

Pearce D.W.,Markandya A.,Barbier E.B.,(Earthscan,1989).

Pflieger,Geraldizne,Kaufmann,V.,Pattaroni,L.,Jemelin,C.,“How Does Urban Public Transport Change Cities? Correlations between Past and Present Transport and Urban Planning Policies,”,46(7),2009:1421-1437.

Prause,G.,Hunke,K.,“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 along Green Corridor,”,1(3),2014:124-133.

Renner,M.,Sweeney,S.,Kubit,J.,Green Jobs:Towards Decent Work in a Sustainable,Low-Carbon World,UNEP,2008.

Stas,D.,Lenort,R.,Wicher,P.,Holman,D.,“Green Transport Balanced Scorecard Model with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Support,”,7(11),2015:15243-15261.

Suarez,P.,Anderson,W.,Mahal,V.,Lakshmanan,T. R.,“Impacts of Flooding and Climate Change on Urban Transportation:A Systemwid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the Boston Metro Area,”,10(3),2005:231-244.

UNDESA(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The Great Green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2011.

Valkila,N.,Saari,A.,“Attitude-Behaviour Gap in Energy Issues:Case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Finnish Residential Areas,”,17(1),2013:24-34.

Zahedi,S.,“Green Transportation a More Eco-efficient Option,”,3(7),2012:223-228.

Zhou,N.,McNeil,M. A.,“Assessment of Historic Trend in Mobility and Energy Use in India Transportation Sector Using Bottom-up Approach,”,1(4),2009:43-108.

《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高德地图,http://report.amap.com/share.do?id=8a38bb8660f9109101610835e79701bf。

ülengin,F.,Kabak,?.,?nsel,?.,ülengin,B.,Akta?,E.,“A Problem-structuring Model for Analyzing Transportatio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200(3),2010:844-859.

陈贻龙、邵振一主编《运输经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美〕罗依·桑普森等:《运输经济——实践、理论与政策》,赵佳云、荣朝和、马云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

荣朝和:《推进综合交通规划的方法创新》,《综合运输》2010年第1期,第10~14页。

荣朝和编著《西方运输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邹金泰、熊维明:《绿色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Barbier E.B.,“Is Green Growth Relevant for Poor Economies,”,2016:178-191.

Jacobs M.,Stott 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Local Economy,”,1992,7(3):261-272.

Rogers,P. P.,Jalal,K. F.,Boyd,J. A.,(Routledge,2012).

贾一伟:《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科技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孙钰、王坤岩、姚晓东:《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效益评价》,《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5期,第164~175页。

杨文雅、张曾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评价》,《财政监督》2014年第33期,第8~10页。

〔日〕冈田宏:《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年第3期,第1~7页。

郭耀煌、刘家诚、刘常青:《格序理论》,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

郝光、牟奇峰、张殿业、郭耀煌:《基于格序偏好的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第517~521页。

黄铃岚:《山地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研究——以重庆为例》,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李志:《城市轨道交通的综合效益评价》,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刘光新:《小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7,第67~575页。

陆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综合效益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马超群、王玉萍、陈宽民:《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产生与作用机理分析》,《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第7期,第10~12页。

孙权:《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研究——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梅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绿色交通综合评价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为例》,重庆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王珍珍:《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我国开通地铁城市运营里程排名前30强名单(截至2017年12月10日)》,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10937481_729676,2017年12月16日。

吴凤平、贾鹏、张丽娜:《基于格序理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评价》,《资源科学》2013年第11期,第2232~2238页。

吴先聪、刘星:《基于格序理论的管理者绩效评价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期,第239~246页。

谢辉:《符合生态城市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杰:《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张宇:《城市绿色交通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贵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张喆:《特大城市绿色交通的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张子佳:《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谢辉:《符合生态城市的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研究》,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张子佳:《中小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上海交通大学,2017。

史玲:《我国绿色交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唐任伍、唐天伟、李林、刘文宇:《2016年中国地方政府管理效能排行榜》,《管理观察》2017年第1期,第16~19页。

王磊、钟杨:《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行为类别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34个城市的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第63~73页。

杨冉冉:《城市居民绿色出行行为的驱动机理与政策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陈方、吉选、戢晓峰、李杰梅:《城市交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及其对策》,《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24~29页。

《对银川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银川日报》2016年3月21日第004版。

李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与实践》,知识出版社,2009。

梁忠让:《新时期太原市综合交通规划的思考》,《居业》2018年第4期,第50~51页。

刘澜、卢维科、尹俊淞:《城市交通拥挤对策新解》,《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4年第4期,第1~7页。

陆化普:《城市交通拥堵机理分析与对策体系》,《综合运输》2014年第3期,第10~19页。秦茜、袁振洲、田钧方:《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规划师》2012年第S2期,第5~10页。

熊文、陈小鸿、胡显标:《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城市交通》2010年第1期,第44~52、80页。

何佳远:《兰州市绿色交通城市构建策略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何开伦、付帅、王冬菊:《重庆市绿色交通发展研究》,《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50~53页。

Onishi A.,Cao X.,Ito T.et al.,“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for Urban Heat-island Mitigation by Greening Parking Lots,”&,2010,9(4):323-332.

沈海州、周锡芳、邓云飞:《东京道路设计标准探讨》,《交通与运输》2009年第5期,第48~49页。

AASHTO,Transportation Invest in Our Futur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2007,http://downloads.transportation.org/TIF7-1.pdf.

Buxton,V.,Charbonneau,J.,Towards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1996,https:// www.rug.nl/research/portal/publications/towards-sustainable-transportation(66d06519-de8b-4d91-a0ae-bfc46fd847ab).html.

Hall,R.P.,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U.S.PhD Thesi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ambridge,USA,2006,https://dspace.mit.edu/handle/1721.1/34555.

UNEP,Towards a Green Economy,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11.

《2017—2023年中国网约车产业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集团,2017年6月2日,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706/536687.html。

《波斯纳法官关于网约车案件的判决全文》,2016年10月18日,个人图书馆网站,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18/19/10988502_599414461.shtml。

程琥:《我国网约车监管中的法律价值冲突及其整合》,《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2期,第90~109页。

丁轶:《权利保障中的“组织失败”与“路径依赖”——对于“运动式治理”的法律社会学考察》,《法学评论》2016年第3期,第47~54页。

冯博、杨童:《中国网约私家车监管路径转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课题组:《从网约车新模式看深化监管改革(上)》,《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8期。

国研中心企业所课题组:《从网约车新模式看深化监管改革》,《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8期,第74~77页。

侯登华:《共享经济下网络平台的法律地位——以网约车为研究对象》,《政法论坛》2017年第1期,第157~164页。

彭岳:《共享经济的法律规制问题——以互联网专车为例》,《行政法学研究》2016年第1期,第117~131页。

王思源:《论网络运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当代法学》2017年第1期,第28~37页。

王学成:《网约车政策的影响因素与波及》,《改革》2018年第3期,第124~133页。

于立:《跳单问题的法律经济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8。

于立、王玥、杨童:《平台模式中的跳单问题:以“陆勇案”与“数字音乐案”为例》,《比较》2018年第四辑,第213~229页。

张素凤:《“专车”运营中的非典型用工问题及其规范》,《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75~87页。

Frankena,M.W.,Pautler,P.A.,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axicab Regulation Bureau of Economics Staff Report,Federal Trade Commission,1984.

Moore,A.T.,Balaker,T.,“Do Economists Reach a Conclusion on Taxi Deregulation?”Econ Journal Watch,3(1),2006:109.

简 介:本书是由北京科技大学和河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编撰的关于钢铁产业发展的最新年度报告,分为总报告、发展指数篇、低碳发展篇、技术创新篇、数字发展篇和案例篇六个部分。本书全面总结了钢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以低碳、创新和数字化为主题,重点解读了钢铁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同时通过案例的方式探析了钢铁企业的发展变革情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