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Rule of Law in Shanghai (2016)

SSAPID:101-7686-0181-19
ISBN:978-7-5097-916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5年上海地方法治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充分反映了上海市法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的真实情况,回顾并梳理了上海在人大立法、依法行政、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市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编 辑: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主编简介

 Abstract

 摘要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编委会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2015年上海法治建设状况与2016年展望

   一 人大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一)人大立法工作回顾总结

     1.稳步推进落实立法计划

     2.人大立法工作关注重点

    (二)人大监督工作回顾总结

     1.依法积极履行监督职能

     2.人大监督工作亮点聚焦

     3.进一步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建议

    (三)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1.组织“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专题调研

     2.出台上海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

     3.做出闸北、静安“撤二建一”的法律性决定

     4.坚持政府重大决策向常委会通报制度

    (四)服务代表履职工作总结

     1.服务代表履职,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

     2.亮点关注:“一办法两规定”出台

    (五)强化人大自身建设工作回顾总结

     1.加强常委会履职能力建设

     2.亮点聚焦:上海市人大用“微创新”提高履职水平

   二 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回顾总结

     1.健全清单制度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3.提高政府立法质量

     4.加强行政执法

     5.强化行政监督机制

    (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亮点

   三 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

    (一)2015年工作回顾总结

     1.法院工作回顾总结

     2.检察院工作回顾总结

     3.律师工作回顾总结

    (二)2015年工作亮点

     1.法院工作亮点

     2.检察院工作亮点

     3.律师工作亮点

   四 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

    (一)依法治市工作回顾总结

     1.加强法制宣传,提升社会法治观念

     2.项目化推进,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3.大力推进“平安上海”建设

    (二)依法治市工作亮点

     1.深入开展依法治理品牌项目

     2.强化人群聚集场所区域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

   五 2016年工作展望

    (一)提高履职水平,深化改革创新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

    (三)继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四)进一步加强依法治理,推进上海法治建设

 Ⅱ 评估篇

  B.2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第三方评估报告

   一 评估背景

   二 评估工作基本内容

    1.评估对象与范围

    2.评估方法

    3.评估指标体系

    4.评估实施过程

   三 评估结果与分析

    1.评估结果

    2.评估分析

   四 评估发现

    1.经验总结

    2.存在问题

    3.对策建议

     (1)提高法律规定范围内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妥当性

     (2)进一步提高判决结果有效执行率

     (3)提高调解、送达、审判等环节的司法效率

     (4)加强法院工作宣传,消除公众误解

  B.3 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评估分析

   引言

   一 数据采集

   二 科技政策量化评估

    1.供给型层面工具

    2.需求型层面工具

    3.环境型层面工具

   三 二维视角的分析研究

    1.行业类别维度vs.时间维度

    2.法律级别维度vs.时间维度

    3.政策层级vs.时间维度

   四 政策建议

    1.注重科技创新政策的集成性

    2.依照国家上位科技法明确进行上海市科技立法

    3.加强科技附属性立法

 Ⅲ 专题篇

  B.4 深化诉调对接工作积极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

   一 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

    (二)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迫切需要

    (四)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人民法院延伸审判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本质要求

    (五)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上海法院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2.强化诉调对接工作规范化建设

     3.强化诉调对接工作专门队伍建设

     4.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诉调对接工作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成效

     1.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方参与、优势互补、调解优先、司法终局”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格局

     2.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节约了司法资源,缓解了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

   三 人民法院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思考

    (一)准确把握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中的地位作用

    (二)推动立法进程,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三)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进一步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水平

    (四)统筹谋划,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纳入司法体制改革大局、同步推进

     1.要处理好与立案登记制改革的配套衔接

     2.要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中心建设

     3.要进一步优化调审资源配置

     4.要推进调解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B.5 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研究

   一 司法公信力概述

    (一)司法公信力的内涵及其特征

     1.司法公信力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

     2.司法公信力的评价主体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实际接触司法个案的律师和当事人等

     3.司法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是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是否可信,以及司法权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是否公正、有权威、值得信赖

    (二)司法公信力的结构

     1.实体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根基

     2.程序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核心

     3.形象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载体

     4.职业素养是司法公信力的灵魂

   二 当前上海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上海检察机关近年来在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1.以理念塑造为抓手提升检察队伍整体形象

     2.以制度规范为载体彰显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

     3.以体制改革为契机助推检察官主体责任落地

     4.以教育培训为手段促进检察官公信行为养成

     5.以人才培养为引领放大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

     6.以环境营造为动力激励干警公开透明规范司法

    (二)上海检察机关在司法公信力建设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1.司法办案的公开性、透明度不够高

     2.法律文书释法说理内容简单化、说理性不足

     3.部分检察官司法办案言行举止失当、日常社会形象不佳

     4.司法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检察官有职无权、权威性不够

     5.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办案的力度不够、渠道不畅,对重大敏感案事件的回应不及时、表态不鲜明

   三 加快推进上海检察机关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具体内容与路径

    (一)结合检务公开推进司法办案方式向公开透明转变

     1.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和公开宣告要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2.案件信息和办案过程的公开要渠道畅通、更新互动及时

    (二)以看得见的方式让群众感受司法办案的程序公正

     1.充分保障当事人和律师的诉讼权益

     2.加强案件办理的全过程管控

     3.运用同步录音录像强化程序监督

    (三)完善以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保障体系

     1.构建扁平化办案组织,实行专业化分工

     2.完善检察一体化办案机制

     3.落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

     4.强化办案责任追究和监督制约机制

     5.建立科学规范的检察官培养选拔和职业待遇保障制度

    (四)以让人民群众信服的方式推进释法说理工作

     1.强化释法说理的培训教育

     2.完善法律文书释法说理的标准和要求

     3.注重口头释法说理的充分运用

    (五)以满足信息社会群众需求为目标加大涉检新闻发布、舆论引导

     1.加大新闻发布和宣传力度

     2.拓宽检民互动的渠道和深度

    (六)围绕司法办案强化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监督检察工作

     1.完善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工作制度

     2.完善人民群众监督司法办案工作制度

    (七)以职业素养为核心规范检察官的司法办案言行

     1.强化检察官的职业素养锤炼

     2.探索建立检察官退出机制

    (八)围绕重塑社会形象强化检察官的业外行为准则

     1.加强对检察官私德的规范和引导

     2.健全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B.6 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 准确把握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基本思路

    1.总体目标

    2.案件管辖

    3.机构和人员

   二 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上海实践

    (一)跨行政区划法院建设路径的思考

     1.处理好四个关系

     2.构建三个体系

     3.坚持四个原则

    (二)夯实跨行政区划法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基础

     1.目标定位:透明度高、权威度高、满意度高

     2.工作方针:公开、便民、公正、统一

    (三)探索符合改革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跨行政区划法院案件管辖体系

    (四)探索建立一套符合跨行政区划案件特点的审判工作制度体系

     1.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推进阳光司法

     2.以互动化为依托,让司法更贴近群众

     3.以规范化为基础,让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有更多获得感

     4.以机制化为抓手,推动法律适用的统一

   三 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面临的困难和瓶颈

    1.需要进一步强化跨行政区划法院发展的顶层设计

    2.与铁路法院改制改革有待协调

    3.跨行政区划案件管辖范围标准尚不明晰,管辖体系有待完善

    4.跨行政区划管辖带来保障机制问题

   四 进一步深化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思考

    (一)理论界和社会公众对跨行政区划法院的期待

     1.回答“跨”到哪里的问题

     2.回答独立行使审判权的保障问题

     3.回答公正司法的保障问题

    (二)深化跨行政区划法院改革的具体建议

     1.完善跨行政区划法院案件管辖体系

     2.完善跨行政区划法院组织体系

     3.完善跨行政区划法院审判工作制度体系

  B.7 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模式及前瞻性研究

   一 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的历史渊源、背景及价值目标

    (一)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的历史渊源

    (二)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的时代背景

     1.依法治国被作为治国理政倚重的基本方式

     2.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当下现实

     3.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要求

    (三)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的境外制度借鉴

    (四)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改革的价值目标

     1.完善法律监督,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2.回归司法中央属性,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3.排除地方干预,确保司法公平正义

     4.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改革成本

     5.探索特殊案件的专门办理,推动司法专业化建设

   二 上海三分院跨行政区划检察工作的探索实践

    (一)上海三分院的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实践

     1.基本明确案件管辖

     2.理顺检察院内部诉讼体系

     3.逐步推进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向基层院延伸辐射

     4.办理了一批特殊管辖的案件

    (二)上海三分院改革试点的初步成效

     1.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特殊案件在跨行政区划法院审理的新型诉讼格局

     2.完善了对法院在民事、行政、知识产权审判进行法律监督的对应关系

     3.实现了跨行政区划检察院内设机构模式的创新

     4.探索了专业办案组织形式

     5.建立了规范高效的工作办案机制

    (三)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1.实践中的“小跨”与改革的要求有距离

     2.检法指定管辖上的不协调影响诉讼监督

     3.铁检人事分离的管理机制不利于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发展

   三 设立跨行政区划检察院的前瞻性思考与建议

    (一)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的三种模式

     1.“小跨”: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设立跨区划专门检察院

     2.“中跨”:以原铁检模式为架构的跨省级行政区划专门检察院

     3.“大跨”:改造原铁检架构,设立中央直属跨省级行政区划专门检察院

    (二)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模式的利弊分析

     1.“小跨”改革方案的利与弊

     2.“中跨”改革方案的利与弊

     3.“大跨”改革方案的利与弊

    (三)前瞻性思考与建议

     1.严格界定管辖范围,聚焦“特殊”案件

     2.强化分院层级职能,逐步向基层延伸

     3.改革应该先易后难,力求实现平稳过渡

     4.整合现有司法资源,全面理顺管理体制

     5.细化顶层设计,协调检法步伐

     6.适时修改完善法律,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B.8 上海法学教育发展现状和展望

   一 上海法学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概况

    (三)上海法学教育的重点工作

     1.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广“马工程”教材

     2.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法学教育质量

     3.实施“双千计划”,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二 上海法学教育改革与现状

    (一)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果

     1.形成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

     2.加大实务部门对法学人才培养的参与度

     3.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

     4.开展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5.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加强资源优化整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2.与行业部门密切合作,探索多元化联合办学路径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高端创新型法律人才

     4.响应“双创”国家战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紧密对接司法体制改革,注重法律执业素养养成

    (三)法学教育国际化有新的形式

     1.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2.积极探索与海外高校的合作培养模式

     3.设立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拓展海外学习交流经历

     4.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机制

     5.教师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四)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

   三 展望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1.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信仰

     3.具有雄厚的法学知识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知识储备

     4.具有较强的法治实践能力

    (二)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法治人才

     2.配备高素质的法学师资队伍

     3.加强法学课程体系建设

     4.优化法学教育教学方法

    (三)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法治批判思维的法治人才

     1.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管理

    (四)寻找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制度之间的契合点

     1.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建立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和法学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涉外法律人才

     1.定制高端法律服务人才

     2.培养复合型涉外法律人才

    (六)提升为区域建设和国家战略发展服务的能力

     1.加强法制研究,推进理论创新

     2.充分运用上海法治资源,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3.为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供法律咨询

     4.不断丰富法律服务形式,服务地方法治建设

     5.建立法律智库,为法治建设和改革提供支持

  B.9 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探索

   一 “城市公共安全法治保障”系列专题研讨活动概况

   二 “城市公共安全法治保障”系列专题研讨的主要成果

    (一)维护公共安全需要对公民权利实施特别保护

     1.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状态下可采取公民权利克减的特别措施保护公民根本利益

     2.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必须明确和细化公民权利克减的尺度

     3.提升维护公共安全的有效性必须实现公民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二)建立“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

     1.构建“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应配套相关制度

     3.“以风险为中心”实施公共安全管理的具体举措

     4.“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的着力点

     5.“以风险为中心”的公共安全管理呼唤制定“公共安全法”

    (三)呼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

     1.加快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立法工作

     2.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地方立法探索

     3.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保障

     4.及时修正原有立法中的不完备因素

     5.风险化解中的技术应用也需要法律的引领

    (四)加强食品安全全程法律管控

     1.“互联网+时代”的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手段

     2.社会共治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3.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的难题

    (五)以大数据的应用助推公共安全网的优化

    (六)防控恐怖活动,加强公共安全管理

     1.中国反恐模式的选择

     2.反恐群众路线

     3.反恐舆情引导

   三 “城市公共安全法治保障”系列专题研讨的成果转化

  B.10 地方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法治意义与上海实践*

   一 人大在立法中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为什么明确提出人大主导

    (二)人大在立法中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二 上海市人大正确认识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

    (一)不断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各项工作制度,是发挥地方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的直接要求

    (二)正确把握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是发挥地方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的重要前提

   三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的实践与探索

    (一)从立法的首要环节下手,立法决策紧紧围绕国家和全市工作大局进行

     1.立法规划编制和立法计划制订与实施是立法的源头工作,必须加强人大在这一环节的主导

     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优先位置,保障重大改革措施的推进

     3.加强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城市管理顽症治理的立法

     4.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及时进行法规“一揽子”清理工作

    (二)改进法规起草机制

    (三)加强对审议环节的主导

    (四)采取措施,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

   四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制定《关于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的规定》

    (二)修改《实施〈代表法〉办法》和《关于代表议案的规定》、《关于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规定》(以下简称“一办法两规定”)

    (三)着手修改《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及相关规定

   五 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努力开创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新局面

   六 人大立法主导作用中的主体问题

  B.11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修改《上海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过程与内容*

   一 条例修改的经过

   二 条例修改的指导思想

   三 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

    (二)关于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关于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作用

    (四)关于推进民主立法

    (五)关于健全审议和表决机制

    (六)关于推进科学立法

   四 对几项重要修改内容的评价

   结语

  B.12 上海市创新推进房屋编码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引言

   一 房屋编码概述

   二 房屋编码意义

    1.优化整合数据模式

    2.有利于进行各类数据关联

     3.有利于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三 上海市创新推进房屋编码管理的基本做法

    1.抓紧先期试点

    2.全面启动实施

    3.全力有序推进

    4.创新推进房屋编码信息的嵌入式应用

   四 上海市创新推进房屋编码管理的成效分析

    1.完成对全市居住房屋的核对清理,采集更新了一批房屋基础信息

    2.完成对全市居住房屋的“合法性”认定,设定唯一的房屋编码,制定电子地图

    3.完成对全市居住房屋内实有人口的核对,采集更新了一批实有人口信息

   结语

 Ⅳ 热点篇

  B.13 《负面清单(2015年)》的新发展及完善建议

   一 前两个版本负面清单的基本介绍

   二 《负面清单(2015年)》的出台背景

    (一)天津等三个新设自贸区相继成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

   三 《负面清单(2015年)》的亮点与新发展

    (一)开放度不断提高

    (二)透明度不断增强

    (三)格式上进一步衔接国际通行规则

   四 对《负面清单(2015年)》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减少投资限制

    (二)进一步扩充负面清单的架构

    (三)进一步规范特别管理措施的表述

    (四)进一步提高负面清单的透明度

   结语

  B.14 《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修订评析*

   一 《条例》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1.与上位法相衔接的需要

    2.维护公共安全的需要

    3.减少环境污染的需要

    4.提升城市文明的需要

   二 《条例》修订过程的立法特色

    1.立法启动 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

    2.民意调查 提议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3.立法调研 积极回应社会重大关切

    4.征求意见 广泛听取各方利益诉求

    5.“三读”审议 人大常委会审慎兼听

   三 《条例》修订内容分析

    (一)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二)加强燃放安全管理

    (三)强化经营安全管理

    (四)加大处罚力度

   四 《条例》修订的意义与启示

    (一)意义

    (二)启示

     1.立法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诉求

     2.禁燃与民俗之间是否矛盾

     3.新修订的《条例》如何贯彻落实

 Ⅴ 案例篇

  B.15 条块结合、块块联合、政社融合的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

   一 街道综治工作机制创新背景

   二 “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的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

    (一)服务为先、动态管理,创新关心服务群众的制度化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实有人口电子走访日志机制,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服务居民需求

     2.建立社区公共安全电子巡查日志机制,服务保障群众的公共安全需求

     3.建立社区法人单位电子联络日志机制,资源共享更全面

    (二)整合资源、政社互动,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机制

     1.激发志愿力量,实现群防群治

     2.利用社会组织,调处矛盾纠纷

     3.发挥专业社工优势,服务特殊人员

    (三)信息共享、联勤联动,街道综治中心与行政职能部门互联互通机制

     1.信息互通、联勤联动

     2.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三 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之绩效评价

    (一)把握社情民意更全面

    (二)社会治理更加扁平高效

    (三)基层干部和居民群众认可度更高

   四 创新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之启示

    (一)有利于强化保障实体化

    (二)有利于人员队伍专业化

    (三)有利于科学管理标准化

  B.16 通过法治手段推动群租整治之案例考察

   一 新江湾城街道整治群租的经验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程序以确保整治过程的规范性

    (二)依法处罚重点对象以实现对不法群租的有效震慑

    (三)通过“非正式行政行为”推进群租整治的常态化

   二 对新江湾城街道群租整治潜在法律问题的思考

    (一)应避免公权力对私人权益的侵犯

    (二)应对群租整治实施区别对待

    (三)应着力解决群租房的返潮问题

   三 以法治思维推动政府群租治理模式的转变

    (一)群租的治理要疏堵结合

    (二)治理群租更应通过私人自治加以实现

   结语

  B.17 嘉定经验:“互联网+”助推智慧型检察机关建设

   一 以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为手段

    (一)功能度:以技术实施为特征

    (二)复杂度:以信息交互为特征

    (三)成熟度: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征

   二 以服务型理念为引领

    (一)对内:提升办公水平,加强自我监督

    (二)对外:强化服务理念,深化检务公开

   三 以职能转变为抓手

   四 以规范性思维为保障

   余论:电子检务的法律边界

    (一)电子检务中的人权保障

    (二)电子检务中的信息安全和隐私权保护

    (三)相应法律体系的完善

  B.18 金山区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专案研究

   一 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的功能概述

    (一)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的基本问题

    (二)加强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的意义

   二 金山区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主要做法及其推广价值

    (一)金山区人民法院解决行政争议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1.依法查明案件事实,固定协调化解基础,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协调化解工作,实施协调化解“三步法”,做到“手中有方”

     3.整合多方资源,促进矛盾化解,做到“内外合力”

     4.建立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机制,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做到“跟进有举”

    (二)金山区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协调化解机制的推广价值

     1.促进行政争议化解,缓和社会矛盾

     2.优化案件处理,减轻各方压力

     3.自愿协调为原则,协调程序多样化

     4.建立建议保障机制,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三 思考与建议

    (一)机制适用范围的问题

    (二)程序上的问题

    (三)结果履行的问题

   结语

  B.19 后记

 《上海法治发展报告(2016)》专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