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

改革探索:财税 农业经济·报酬递减律图书

Reform Exploration:Fiscal and Tax Policy,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SSAPID:101-7673-2618-01
ISBN:7-80190-637-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美国农业生产率的统计计算方法》、《论个体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分报酬的三种形态》、《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
作 者: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国经济50人论坛简介

 论坛成员

 第一编 农业经济

  试论新剪刀差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美国农业生产率的统计计算方法*

   一 美国的农业生产率是怎样统计和计算出来的

    1.总投入指数

    2.总产出指数

    3.农业生产率指数

   二 美国农业生产率统计计算方法的优缺点

    1.从根本上克服了各单项农业生产率的片面性

    2.克服了不同使用价值不能相加的统计困难

    3.再分配因素应该从农业生产率统计中剔除出去

  论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及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绝对地租的几个问题

   一 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绝对地租问题的方法论

   二 我国存在绝对地租吗?

    1.绝对地租的实体是否存在?

    2.是否存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3.价格机制或分配机制是否承认绝对地租?

   三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这一范畴能够成立吗?

  试论我国城市化新机制、城市系统结构和对策

   一 发人深省的演变

   二 五个层次、两个模式和两类失误

    1.对大城市作用的理论分析

    2.对大城市作用的实际分析

   三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新机制

   四 我们的对策

    1.坚持鼓励流动、促进效率提高的原则

    2.充分利用新机制,让城乡经济的发展去推动城市化

    3.解除顾虑,向农民开放

  论个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 股份经济和租赁制的发展

   二 股份经济和租赁制的性质

    1.国营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2.集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3.个体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急需调整对个体经济的认识、估计和对策

  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

   一 农村生产关系的新格局

   二 合作经济的基本经济特征

   三 租赁制在农村的发展

   四 目标和政策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与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思想演变小史

   一 “报酬递减律”思想产生初期

   二 “报酬递减律”思想演变的中期

   三 “报酬递减律”思想演变的后期

  “土地报酬递减律”的概念应予废除

   1.引入了“技术水平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3.对报酬递减趋势的描述

   4.研究报酬的领域又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5.从把报酬视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即单位土地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6.边际思想的运用

   7.报酬递减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8.关于报酬的形态

   9.关于报酬递减律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地位

  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对“土地肥力递减规律”的批判

   一 土地收获量可以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无限提高

   二 “两种可能”是正确的,“必然递增”是错误的

   三 耕作序列与“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四 索荷广场问题

   五 从农业的报酬递减律到一般生产的报酬递减

   六 追加劳动、投资与技术水平的关系

   七 “报酬递减律”的适用范围

   八 “容易”,还是“困难”?

   九 “肥沃”和“追加劳动”是历史范畴

  区分报酬的三种形态

  试论使用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二

 第三编 财政税收

  税制:迎接新的挑战

   一 现行税制的矛盾

    1.“六五”期间税制改革的两个基本目标并未全部实现

    2.“六五”期间的改革中还出现了许多不曾预料到或虽有所预料但估计不足的新问题

    3.“七五”期间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税制进一步改革

   二 税制完善和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整个税制体系应具有保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机能

    2.大大增强税收对于国民经济的调节机能

    3.税制的完善和改革必须同其他改革相互配套,同步进行

    4.税制的完善和改革必须具备社会承受能力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5.税制的完善和改革必须是主动的,要避免打被动仗

   三 “七五”期间税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初步设想

    (一)增强大中型国营企业的活力

    (二)控制社会总需求

     1.改善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2.改善建筑税,待条件成熟时将其改为投资税

     3.改善奖金税,待条件成熟时开征消费基金税

     4.坚决、彻底地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办法

     5.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

     6.适当提高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总额和主体税收入的比重

    (三)完善流转税,配合价格体系改革

    (四)促进企业在平等竞争的基础上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1.进一步实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政策

     2.实行国有资金有偿使用政策

     3.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4.开征社会保险税,配合《破产法》保护合法的竞争

     5.实行先分后税办法,并将所得税的纳税地点确定为投资各方所在地

     6.参考我国引进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落后地区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制定类似的优惠政策,实行税收抵免和饶让

    (五)配合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的改革

     1.给与省级政府开征地方税种的主动权

     2.扩大省级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权限

    (六)调节个人收入差距

    (七)进一步贯彻对外开放政策

    (八)简化税制,兼并和取消若干税种

  乡镇企业税收政策走进死胡同了吗?

   一 1984年以前乡镇企业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情况

    1.第一阶段:1964~1981年,以税负很轻和地方政府有很大管理权限为特征

    2.第二阶段:1981~1984年初,以税负逐渐加重、管理权限逐渐上升为特征

   二 1984年以来的乡镇企业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

   三 对现行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评价

    1.乡镇企业应该不应该执行八级超额累进税率

    2.各地方政府制定的越权减免措施要不要纠正

    3.应该给地方政府多大的权力来管理乡镇企业的所得税

    4.乡镇企业负担到底重不重

    5.对乡镇企业税收政策分歧意见的实质的再认识

   四 改进乡镇企业税收政策的设想

    1.可以给地方下放一部分乡镇企业税收管理权

    2.解决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财政总额分成比例不同而造成的优惠政策上的攀比

    3.在保证中央收入的前提下,让各级地方政府去开辟地方财源,调动起各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关于多层次分税制的设想

   一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财政赤字与企业扩大再生产财力不足并存

   二 解决财政赤字和企业扩大再生产财力不足两难问题的出路何在

   三 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应该改变了

   四 新的多层次分税制设想

   五 地方政府的自费改革——解决财政赤字和企业扩大再生产财力不足两难问题的出路

  关于建立“纳税人上门缴税”征管模式的初步设想

   一 建立税收征管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 “纳税人上门缴税”征管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 实行“纳税人上门缴税”征管模式的意义

   四 建立“纳税人上门缴税”征管模式的配套措施

  关于企业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比较研究

   一 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都是鉴于“税负公平”的原则制定出来的

   二 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对企业不同影响的比较

   三 世界税制改革潮流中企业所得税率变动的趋势及原因分析

  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和财税体制改革

   一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不仅是给沿海地区增加一些新的优惠政策,而且是沿海、中部、西部乃至整个国家产业政策的大调整

   二 新战略下的产业政策

   三 新产业政策下的财税体制改革

  企业所得税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国际比较

   一 影响企业所得税负担水平的因素

    1.法定税率

    2.折旧

    3.通货膨胀

    4.税收优惠

    5.成本费用的列支标准

    6.税前扣除

   二 对各国企业所得税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分析

    1.印度

    2.约旦

    3.美国

    4.津巴布韦

    5.英国

    6.巴西

    7.巴基斯坦

    8.土耳其

    9.泰国

    10.韩国

    11.马来西亚

    12.墨西哥

    13.日本

    14.德国

   三 中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的负担结构分析

   四 结论

  ’94中国财税改革

   前言

   一 ’94财税改革的背景

    1.积极因素

    2.消极因素

   二 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

    1.第一个原因是旧税制的不确定性

    2.第二个原因是旧税制的税负问题

    3.总结

   三 财税改革方案的内容

    (一)新税制

     1.间接税改革

     2.直接税改革

     3.其他税改革

    (二)新分税制

     1.原则

     2.收入分类

     3.类型

     4.税务机构

     5.根据预算法规定,调整预算编制权力和程序

     6.过渡期限政策

     7.基数估算

     8.分税制程序

     9.对开发区的规定

   四 1994年中国财税改革成就

    1.财税改革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

    2.财税改革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3.财税改革与外国投资的关系

    4.强化税收法制

    5.公平税制

    6.简化税制

    7.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税权

    8.降低税负

    9.财政收入

  《中国税收法制论》序言

  关于深化税制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 税收占GDP的比重问题

   二 增值税的转型问题

   三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一)收入比例问题

    (二)征收系统问题

    (三)费改税问题

   四 税收法制问题

  关于税收负担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企业“实际税负”指标

   二 关于流转税税收负担的归属

   三 关于“税负转嫁”理论

  论税权

   一 税权概述

    (一)税权概念

    (二)我国税权沿革

    (三)分税制与税权

     1.中央与地方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二 税收立法权

    (一)税收立法权概述

     1.税收立法权的定义

     2.税收立法权的特点

    (二)税收立法权的划分

     1.税收法律

     2.税收行政法规

     3.地方性税收法规

     4.税收规章

      (1)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制定的部门税收规章

      (2)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税收规章

     5.税收规范性文件

    (三)税收立法程序

     1.税收法律的立法程序

      (1)提出税收立法议案

      (2)审议税收法律草案

      (3)表决和通过税收法律草案

      (4)公布税收法律

     2.税收行政法规的立法程序

      (1)提出税收行政法规草案

      (2)审查和通过

      (3)发布

     3.其他税收法律规范性文件的立法程序

     4.备案

   三 税收执法权

    (一)税收执法权概述

     1.税收执法权的定义

     2.税收执法权的特点

    (二)税收执法权的划分

     1.税收执法机关

      (1)国家税务总局

      (2)国家税务局系统

      (3)地方税务局系统

      (4)海关

      (5)香港税务局

     2.税收征收管理范围的划分

    (三)税收执法的具体活动

    (四)税收执法的管辖

     1.地域管辖

     2.级别管辖

   四 税收司法权

    (一)税收司法权概述

     1.税收司法权的定义

     2.税收司法权的特点

    (二)税收司法权的划分

     1.税收司法机关

     2.税收司法权的划分

    (三)税收司法管辖

     1.税收刑事案件的管辖

     2.税收行政案件的管辖

    (四)税收司法程序

     1.税收刑事诉讼的司法程序

     2.税收行政诉讼的司法程序

     3.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的职务犯罪案件诉讼的司法程序

   五 税法解释权

    (一)税法解释权概述

     1.税法解释权的定义

     2.税法解释权的特点

    (二)税法解释权的划分

     1.税法解释权的分类

     2.行使税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

  《中国的财政政策》译者序

   一 开头语

   二 本书各章简介

   三 我们对现行税制的评估

    (一)关于“提高税收占GDP比重”的目标

    (二)关于“提高中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的目标

    (三)关于增值税及增值税发票问题

    (四)中央和地方的征税机构问题

   四 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方向

  税收信息化是贯彻依法治税、从严治队方针的必要条件

   一 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控系统的质量与效率,是一个当然的选择

   二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的采集、汇总、传递比传统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三 分解和上收税收执法权是税收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

  金税工程:一项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 金税工程实践介绍

   二 偷骗税猖獗与税务管理的弊端

   三 金税工程的设计思想

   四 金税工程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思考

   五 金税工程的薄弱环节和前进方向

  取消农业税,改征增值税

   一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二 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思路的必要性

   三 农村财政体制“零和不对称博弈”局面必须打破

    (一)中央政府、省级政府与农村基层政权之间事权、财权划分不合理,是导致农民负担沉重的内在原因

    (二)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乡镇财源薄弱,是导致农村乱收费、高负债的体制原因

    (三)农村收费管理权失控,是引发农村“苛捐杂费”的直接原因

    (四)农村基层政权职能错位,导致基层政权机构人员膨胀,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四 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歧视农民的农业税制必须改革

    (一)现行农业税收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本质上格格不入

    (二)现行农业税制本身陈旧落后、功能弱化,存在严重缺陷

    (三)涉农税收负担沉重,远远超过农民承受能力,也大大超过城镇工商业者的税负水平

    (三)现行农产品增值税制度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当前形势下,农业特产税已经失去存在的依据,亟待取消

    (五)现行农业税降低了国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我国农业应对加入WTO面临的严峻挑战

    (六)现行有关农业税收制度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成为妨碍农民扩大就业的重要原因

   五 探讨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新思路

    (一)确立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的原则,坚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改革的终极目标

    (二)建立规范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1.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2.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中央、省、市、县、乡镇之间的财政分配体制

     3.灵活运用WTO规则,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税收制度

     1.尽快将农业特产税并入农业税

     2.统筹推进农业税和农产品增值税制改革

     3.农产品加工行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4.对农业生产者分别按不同情况征收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5.逐步统一城乡房地产税制

 第四编 经济杂文

  人头税:英国大选天平上的一只砝码

  从人头税风波看英国中央政府怎样控制地方税

  战争的拿破仑与和平的欧盟

  对外:推动自由贸易 对内:消除市场壁垒

   一 美国史、欧盟史和WTO所代表的现在和未来世界大势的重要特征:“范围越大、越统一的市场经济生产率越高”的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二 中国的惟一选择:加入大市场,付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力争获取较多的利益

   三 前苏东教训:不实行市场机制,尽管有大市场也必定低效率

   四 比加入WTO更为迫切的任务是解决我国国内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性缺陷:与市场经济原则完全背离的损害效率、浪费资源的差别主体政策和割裂市场政策

   五 中国的希望:首先建设好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国内大市场,以实现国内市场经济的高效率,进而在自由贸易(包括WTO)中获取较多利益

  努力把握 机遇难再

   一 何为新经济?

    1.新经济是网络化、全球化、高风险、能动的知识经济*

    2.新经济是知识经济

    3.新经济是网络经济

    4.新经济是新组织模式的经济

    5.新经济是全球化经济

    6.新经济是倍速经济

   二 新经济新在何处?

    1.新经济的知识性

    2.新经济的有效性

    3.新经济的外部性(Externality)

    4.新经济的渗透性

   三 新经济中政府的地位

    1.激励

    2.防范

   四 历史地看待新经济的作用

    1.网络经济的泡沫化

    2.经济运行风险加大

    3.贫富分化趋势加剧

   五 新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中国:机遇难再

    1.国家

    2.企业

    3.个人

   六 关于《美国新经济》

 总序

 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编委会成员

本书收入《美国农业生产率的统计计算方法》、《论个体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分报酬的三种形态》、《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对策》等。

1.美国全国科学院:《美国农业生产效率》,1975,徐绪堃等译,农业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

2.“Economic Indicators of the Farm Sector: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Statistics,1979”,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Service,Statistical Bulletin No.65.

3.“Major Statistical Series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How They Are Constructed and Used”,Volume 2,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Agriculture Handbook No.365,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4.Loomis,Ralph A. and Glan T.Barton,“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U.S. 1870~1959,Appendix”,Technical Bulletin No.1238,April 1961,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