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ual Report on Soci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of Pudong New Area (2018)

SSAPID:101-7667-0952-30
ISBN:978-7-5201-3703-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按照“社会治理新作为”的要求,2017年浦东新区开展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推出了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编制、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区域化党建体系新体制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创建等重点举措。本书针对2017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的举措,描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未来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浦东新区蓝皮书
编 辑:郑庆寰;王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浦东新区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8)》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2017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社会治理回顾

    (一)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以一流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二)始终坚持时代性要求,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制

    (三)始终坚持服务寓于治理,不断推进社区治理与服务方式创新

    (四)始终坚持壮大社会组织,推动社会协同发展

    (五)始终坚持“人才第一”思想,多渠道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六)始终坚持整体功能发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二 2017年浦东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一)社会治理创新举措

     1.推出社会治理指数指标体系

     2.整合城市网格化指挥中心,创建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

     3.进一步丰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平台建设

     4.开创并推进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

    (二)社会治理创新成效

   三 当前浦东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问题

    (二)社会治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三)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的问题

    (四)社区建设与基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五)社会治理整体能力和水平的问题

   四 提升浦东社会治理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党建体系建设,强化引领作用

    (二)进一步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

    (三)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加强信息共建共享

    (四)社会多元参与要激发社会活力

    (五)进一步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六)社会共治和群众自治结合,进一步提升整体功能

    (七)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队伍

 Ⅱ 评价篇

  B.2 2017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报告

   一 导言

    (一)开展浦东新区社会治理评价的重要意义

     1.贯彻落实十九大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

     2.树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新理念

     3.衡量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实行标准化

    (二)研制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体系标准化的目标、原则和方法

     1.研制的目标任务

     2.研制的基本原则

     3.研制的方法

   二 2017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数

    (一)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1.首次在全国自贸试验区发布社会治理指数区级标准

     2.社会治理指数体系标准化在全市各区中推广

     3.落实“应有尽有”,确保市、区指标口径具有一致性、可比性

     4.提高社会治理指数指标的精准度、聚焦度

     5.社会治理指数评价体系体现引领性

    (二)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得分

    (三)浦东新区社会治理进步指数

    (四)社会治理水平解读

     1.有了一定基础,且持续进步

     2.进步指数彰显进步水平

     3.浦东社会治理的优势凸显,但还存在明显不足

    (五)影响社会治理水平的因素

    (六)社会治理成效与问题

     1.浦东新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社会治理对接“家门口”服务体系

     3.浦东新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硕果累累

     4.浦东新区创新社会治理面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三 浦东新区社会治理分指数

    (一)社会设施指数

    (二)社会服务指数

    (三)社会动员指数

    (四)社会治安指数

    (五)社会生态指数

   四 2016~2017年浦东新区36个街镇对社会治理指数的贡献度

    (一)2016年36个街镇贡献度排序及其变化

    (二)2017年36个街镇贡献度排序及其变化

   五 提高和运用好浦东新区社会治理

    (一)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浦东新区社会制度建设

    (二)运用浦东社会治理标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三)着力解决治理“短板”问题,整体提升社会治理指数水平

 Ⅲ 公共服务篇

  B.3 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的现状与展望

   一 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的缘起和实施

    (一)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的缘起

     1.服务“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成为浦东新区推进“家门口”服务的直接动因

     2.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存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不对称”,使服务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3.浦东新区多年的基层实践探索,给“家门口”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家门口”服务工作的实施

   二 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的基本内容和运作机制

    1.从体系上说,“家门口”服务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

    2.从功能上说,“家门口”服务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

    3.从机制上说,“家门口”服务的最大特点是有序性

    4.从载体上说,“家门口”服务的最大特点是融入性

    5.从队伍上说,“家门口”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全面性

   三 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

    (一)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面临的挑战

     1.要进一步处理好科层制自上而下和“家门口”自下而上两种逻辑之间的关系

     2.要进一步处理好党建引领和“家门口”服务之间的关系

     3.要进一步处理好“家门口”服务站点和村居中心工作之间的关系

    (二)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的优化策略

     1.体系上要进一步完善

     2.功能上要进一步优化

     3.机制上要进一步巩固

     4.载体上要进一步丰富

     5.队伍上要进一步培训

  B.4 浦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 浦东基础教育总体情况

   二 浦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一)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统筹配置教育资源

    (二)探索“管办评联动”机制,开展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

    (三)促进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四)鼓励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打造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五)加强郊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师队伍

   三 浦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问题

    (二)挑战

   四 浦东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一)完善治理结构,深化教育整体综合改革实验

    (二)提高保障水平,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集聚教育人才,促进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数字化教育

  B.5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与挑战

   一 浦东新区老龄人口的发展态势

   二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建设的重要进展

    (一)浦东新区养老服务资源的发展

     1.日间照料中心

     2.长者照护之家

    (二)浦东新区养老服务项目的发展

    (三)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团队的发展

   三 浦东新区养老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挑战

    (二)应对与思考

  B.6 浦东新区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现状与对策

   一 浦东新区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现状

    (一)外来人员的定义

    (二)浦东新区外来人员基本概况

     1.外来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2.52%

     2.外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3.外来人员中男性比例高

     4.外来人口中安徽籍占35%

     5.外来人口社会保障参与人数仅为常住人口的5%

     6.外来人口学历以初中为主

    (二)外来人口对浦东新区发展的贡献

   二 浦东新区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的主要特点

    (一)外来人员向生活成本低的市郊转移

    (二)外来人口沿核心区向市郊结合部流动

    (三)外来人员对生活环境满意率为42.8%

    (四)外来人员犯罪占比高于常住人口

    (五)外来人员子女小学入学人数超过浦东户籍人数

   三 浦东新区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外来人员劳动保障政策难以落地

    (二)外来人员各类缴费比例偏高,缺乏退出机制

    (三)外来人员子女教育缺乏保障机制

    (四)外来人员不享受医保,怕得大病

   四 加强外来人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政策层面保障外来人员安居乐业

    (二)探索居住证积分化管理

    (三)加强外来人员的综合培训

    (四)将外来人员列入“家门口”服务体系

 Ⅳ 公共管理篇

  B.7 浦东运用大数据优化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改革

   一 信息时代的大数据与社会治理

   二 浦东运用大数据加强社会治理的探索

   三 大数据背景下浦东社会治理的变革

   四 优化大数据下的社会治理,需要浦东政府配套改革

  B.8 浦东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体系建设的进展及优化

   一 区域化党建——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有效途径

   二 浦东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现状

    (一)构筑了多级联动、上下协同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平台体系

     1.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健全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组织体系

     2.运用“互联网+”党建的运行模式,构建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网络平台

    (二)形成了多元主体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工作机制

     1.推出“双向认领”机制,实现需求与资源的供需对接

     2.深化“双报到”机制,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作用

     3.推行居民区“大(总)支部制”,增强居民区党组织统筹社区资源能力

    (三)探索了专业化、社会化的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运行模式

     1.运用项目化运行模式,提升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2.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商共治,提升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三 浦东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主体的主体意识参差不齐,参与社区共治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平台的功能权责有待明确,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不足

    (三)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运行机制尚未良性运转,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成效不足

   四 浦东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的展望

    (一)构建共同价值,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

    (二)明确功能权责,加强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共治平台体系的顶层设计

    (三)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的合力效应

  B.9 浦东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一 浦东新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基本情况

   二 浦东新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推进“进编享编”,增强职业荣誉感

     1.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

     2.坚持实事求是,稳步推进

    (二)强化教育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1.采用上下联动的“常态化”培训机制

     2.运用双向互通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3.拓展系统深入的“专题化”培训路径

    (三)重视后备培养,完善“备—用”机制

     1.加强全局规划,提高选蓄质量

     2.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机制

     3.强化考察管理,畅通“备”“用”渠道

   三 浦东新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进编享编”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初步显现

     1.居民区书记队伍存在“超稳定状态”

     2.居民区党组织队伍内部存在职业天花板

     3.村、居书记之间缺少互动交流通道

    (二)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面临能力与角色的调适

     1.“全岗通”的职业发展趋势,要求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提高处理社区事务的专业能力

     2.社区治理过程中疑难问题、突发问题频出,要求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突破“小毛巾”思维

     3.“互联网+”强势融入基层治理,要求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提高“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状态呼唤制度化的人文关怀

     1.高强度高难度催生高压力

     2.高要求高标准加大群体性焦虑

   四 加强浦东新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专业化培养,提高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个性化培训,提升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的整体教育培训效能

    (三)完善人文化关怀机制,提高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职业发展的情感认同

  B.10 浦东新区居村委自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一 浦东新区居村委自治的四个维度

    (一)自治组织多元化、品牌化

    (二)自治助力“家门口”服务全覆盖

    (三)自治金项目实现由民做主

    (四)自治建设推动“美丽庭院”创建

   二 浦东新区村居委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一)居村委自治成效不平衡、不充分

    (二)参与居民、村民缺乏城市归属感

    (三)参与居民、村民缺乏上海文化认同感

    (四)居村委自治治理模式过于单一

   三 创新浦东新区居村委居民自治的建议和对策

    (一)发挥居村委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自治工作机制

    (二)居村委自治要抓好“两进入”“两做实”

    (三)着力激发村居民参与自治的动能

    (四)改变村居委会组织形式,培育村居自治组织

  B.11 浦东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成因及缓解对策

   一 引言

   二 浦东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现状

    (一)停车位供需缺口大

    (二)车位紧缺和车位闲置并存

    (三)小区停车资源缺乏统筹管理

    (四)小区停车改造隐患多

   三 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居住区配置停车位标准偏低

    (二)停车设施建设规划难以落地

    (三)停车管理法规政策滞后

    (四)停车日常管理难度大

    (五)停车信息化水平不高

    (六)停车场建设的市场化水平不高

   四 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鼓励公共交通,优化交通专项规划

    (二)适度提高停车位配建标准,强化停车设施规划落地

    (三)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

    (四)多策并举提高停车资源的供给和利用率

    (五)提升停车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停车管理精细化

   五 结语

 Ⅴ 公共安全篇

  B.12 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探索与进一步完善对策

   一 浦东城运中心现状及在推进精细化治理中的实践探索

    (一)精细化治理的含义

    (二)浦东城运中心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1.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构建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2.全面梳理权责清单,明晰两级平台职责划分

     3.载体建设集成化,实现先进技术的智能应用

     4.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5.规范监督管理标准,确保城运体系有序运行

     6.加强城运体系的队伍建设,确保人尽其才

    (三)浦东城运中心在推进精细化治理中的实践探索

     1.精准维系秩序

     2.精准保障权利

     3.精准改善民生

   二 当前浦东城运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还需完善

    (二)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三)处置疑难问题能力有待提升

   三 城运中心进一步提升精细化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一)未来城运中心建设目标

     1.“精”为理念,“绣”出城市管理的新温度

     2.细致服务,“绣”出城市管理的新精度

     3.全面覆盖,“绣”出城市管理的新广度

     4.严格标准,“绣”出城市管理的新精度

    (二)提升城运中心精细化治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运作相关机制,实现体系深度优化

     2.培育多元主体,落实主体责任

     3.完善信息化技术建设,着力提升解决治理顽症的能力

     4.加强网格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B.13 浦东新区人口调控的成效、问题和对策

   一 浦东新区人口结构的特点和人口调控的成效

    (一)浦东新区人口结构的特点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2.来沪常住人口占比高

     3.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二)浦东新区人口调控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1.通过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实现统筹推进

     2.以重点工作重点领域为抓手,推动实现人口调控目标

     3.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人口结构素质

     4.整合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人口服务质量

     5.加强数据分析,提高人口管理效能

   二 浦东新区人口调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规模增长的压力仍然存在并持续加大

    (二)人口活力缺乏和人口拥堵效应现象并存

    (三)人口调控工作缺乏更加多元化的手段

   三 完善浦东新区人口调控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完善浦东新区人口调控工作的宏观思考

     1.处理好行政手段调控和市场手段调节的关系

     2.处理好不同领域从业人员的关系

     3.处理好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拥挤化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浦东新区人口调控工作的具体举措

     1.进一步推动各街镇、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

     2.提高人口调控工作的智能化水平

     3.结合国家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城市人口就业结构

     4.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人口调控提供有力支撑

     5.重塑城市人口布局,突破人口调控工作瓶颈

  B.14 浦东新区社区矫正分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 分类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法学理论依据——刑罚个别化理论

    (二)政治学依据——社会契约理论

    (三)心理学依据——优势视角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

     1.优势视角理论

     2.社会支持理论

   二 浦东新区社区矫正分类教育的实践

    (一)确立分类教育的具体类别

    (二)拟定分类教育方案

    (三)筛选分类教育服务对象

    (四)组织实施分类教育方案

     1.分类教育项目的实施理念

     2.分类教育项目实施的具体依托

    (五)效果评估

   三 反思与改进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分类教育的理论链接

    (二)分类标准的统一性

    (三)分类教育项目的专业化问题

    (四)分类教育项目的可复制性

    (五)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B.15 浦东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帮教对策

   一 浦东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身份结构差异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类型复杂

    (三)未成年人犯罪以团伙作案为主

   二 浦东未成年实施犯罪的主要根源

   三 浦东未成年人犯罪的帮教对策

    (一)建立多元普法机制,提高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

    (二)建立柔性审理机制,确保案件的程序与实体公正

    (三)深化心理干预机制,提供专业评估与帮助

    (四)建立全程帮教机制,有效防止重新犯罪

   四 展望

 Ⅵ 案例篇

  B.16 洋泾:参与式社区治理新模式 中共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委员会

   一 打造多层面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吸纳各方力量建设性参与,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一)在街道层面,以行政党组实体化运作为平台,破解社区公共管理难题

    (二)在居民区层面,以“三会”制度和“七位一体”为平台,推动居民群众参与自治共治、共建共享

    (三)在街区层面,探索创新街区党建联盟,搭建企业和辖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平台

    (四)在园区和楼宇层面,深化服务型党建,搭建共建共享共治平台,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二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打造多方共治新格局

    (一)居民区党组织牵头,以小区环境美化为载体,吸引居民投身美丽家园和缤纷社区建设

    (二)“两新”党组织牵头,以激发企业社会责任为着力点,将公益行动转化为社会治理成果

    (三)社会组织党组织牵头,以盘活对接社会资源为抓手,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三 启示与思考

  B.17 惠南:共绘区域党建“同心圆” 中共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委员会

   一 惠南镇党建联建的具体实践探索

    (一)打造“惠民医盟”,打通医疗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二)凝聚“惠民学盟”,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百姓

    (三)共建“惠民商盟”,让老百姓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厚植“惠民艺盟”,让社区文化之花得以尽情绽放

   二 惠南镇党建“同心圆”激发社区共治活力的经验

   三 启示

  B.18 高桥:项目化合作与区域共同体构建 中共浦东新区地区工作委员会

   一 搭建“两个平台”,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区域化党建运作机制

    (一)搭建“两个平台”

    (二)推进制度建设

   二 征集“两张清单”,推进资源整合,促成区域化党建项目化合作

    (一)征集资源和需求“两张清单”,推动区域各方普遍受益

    (二)探索项目合作机制,促成项目对接与合作

    (三)探索项目运行保障机制,为项目运行保驾护航

   三 实现区域单位与社区“双向开放”,破解发展难题,构建区域生活共同体

 主编简介

·按照“社会治理新作为”的要求,2017年浦东新区开展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推出了浦东新区社会治理指数编制、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区域化党建体系新体制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创建等重点举措。本书针对2017年浦东新区社会治理的举措,描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分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未来提供借鉴。·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设计了基层社会治理指标体系5个维度50个指标,有利于形成和完善国家、省市、基层社会治理多级评价体系;二是浦东新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地区,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本书对社会治理创新热点和多方面问题的探讨具有深化社会治理理论研究的借鉴作用。

丁元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

冯仕政:《社会治理新蓝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傅利平等:《天津社会治理科学化评价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龚维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韩立红:《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管理创新之道》,人民出版社,2017。

李培林:《中国社会巨变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桂家友:《从边缘化郊区到现代化城区:以浦东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夏先良:《新时代开放型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6期。

江必新:《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徐汉明、邵登辉:《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思想及其实践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8期。

杨宜勇:《全面开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3期。

张海波:《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3期。

王勇:《社会治理创新与政府积极作为》,《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秦上人、郁建兴:《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走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态》,《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鲍宗豪:《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鲍宗豪、宋贵伦:《重视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红旗文稿》2014年第11期。

鲍宗豪:《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强化社会自我管理》,《深圳特区报》2005年8月9日。

〔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赵义:《枫桥经验:中国农村治理样板》,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李鸿渊:《共治与自治互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整合》,《党政论坛》2016年3月号。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年第6期。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课题组:《多元文化背景下浦东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报告:区域研究2007》。

《浦东新区原浦东区域社区配套设施水平稳步提升原南汇区域教育文化设施配置有待增强》,《浦东情况》2010年2月11日。

曹锡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1期。

吕普生:《以政府主导型复合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自浦东的供给经验》,《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浦东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浦府〔2017〕38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

陈群波、胡惠阂:《从优化资源配置走向关注内涵的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

张志勇:《深刻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内涵》,《中国教育报》2018年2月13日。

《大城养老——上海的实践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浦东新区产业升级、服务布局与人口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三次经济普查研究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穆光宗:《成功老龄化:中国老龄治理的战略构想》,《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鲍宗豪:《后全球化视野下的社会管理》,《解放日报》2012年2月19日。

鲍宗豪:《中国可持续城市化面临八大挑战》,《红旗文稿》2011年第2期。

陈新光、王诗浩、曾希萌:《关于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思考——以福州健康城市建设为例》,《海峡科学》2018年第2期。

陈新光、鲍宗豪:《后现代视域下的社会风险防范——兼与肖瑛和张乐、童星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6期。

陈新光、钱海清:《世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防范研究和启示》,《科学发展》2012年第10期。

魏晓晖:《浅析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问题》,《商》2016年第4期。

周伟佳:《对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模式的探讨》,《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期。

朱新捷:《浦东新区人口演化中的人口空间分异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

杨上广:《浦东新区迁入人口的分异》,《城市问题》2006年第1期。

罗仁朝、王德:《上海市流动人口不同聚居形态及其社会融合差异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第6期。

吴湛微、禹卫华:《大数据如何改善社会治理:国外“大数据社会福祉”运动的案例分析和借鉴》,《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

李振、鲍宗豪:《“云治理”: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天津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张海波:《大数据驱动社会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第5期。

浦东新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浦东大数据发展模式的思考和对策建议》,《新区政研动态》2014年7月21日。

《关于持续深化浦东社会治理方式网格化创新的调研与建议》,《浦东情况专报》2017年7月。

谢群慧:《“浦东e家园”:创新社会管理的大智慧》,《浦东开发》2016第11期。

浦东新区环保局:《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城市管理社会共治的浦东实践与思考》,《新区政研动态》2016年8月22日。

〔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林尚立:《社区党建: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生长点》,《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年第3期。

谢方意:《从单位制党建向区域化党建的转变》,《理论视野》2011年第7期。

唐文玉:《区域化党建与执政党对社会的有机整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翟桂萍:《社区共治——合作主义视野下的社区治理》,《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春婷:《社会共治:一个突破多元主体治理合法性窘境的新模式》,《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6期。

余秋杰、刘倩茹、颜飞、杨婷、邵微:《改革进程中的喜和忧——浦东新区“1+6”体制改革情况调研报告》,《浦东开发》2016年第3期。

王志彦、舒抒:《浦东实现居民区书记“享编”全覆盖》,《解放日报》2015年5月7日。

王海燕、茅冠隽:《抓住基层治理的核心:人》,《解放日报》2014年12月30日。

申利侠、章再彬:《上海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上海党史党建》2014年第9期。

祝丞华:《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析》,《管理观察》2014年第6期。

杨雪:《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曹社建:《“小资金”为居民自治注入大活力》,《东方城乡报》2018年5月8日。

孙鹏:《作业社区创建居民自治新模式》,《盘锦日报》2018年4月13日。

周望:《城市社区有效治理的机制及其完善研究——以上海康城社区为例》,《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陶希东:《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全球经验与中国道路》,《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陈新光、章再彬:《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路径和方法》,《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年第3期。

康正宁、周振华:《试论“互联网+停车”模式》,《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3期。

李嘉宁:《一个统筹的考虑:走出老旧小区“停车难”之困境》,《行政与法》2013年第3期。

丁国杰:《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短板”问题研究》,《科学发展》2017年第5期。

李志豪、刘思弘:《浦东“多张牌”缓解停车难》,《浦东开发》2018年第5期。

张利:《面向宜居环境建设的智慧停车产业发展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5期。

〔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

孙荣、薛泽林:《新常态下的社会治理精细化与赋权改革——以F省S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武小川:《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陈荣卓:《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区域实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岳金柱:《“网格化+”服务:北京的城市治理创新实践》,《国家治理》2016年第25期。

王晓芸:《街镇网格化管理的困境与路径》,《党政论坛》2016年第4期。

张凤荣:《大数据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进展与政策堕距分析》,《学海》2018年第2期。

张伟、高建武、向峰:《北京东城区:网格化模式迈入3.0》,《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年第3期。

杨宗辉、田野:《网格化管理的再思考》,《暨南学报》2017年第12期。

蔡昉:《超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国际经验与中国挑战》,《浦东开发》2013年第12期。

陆杰华、李月:《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北京为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潘鸿雁:《从上海市人口调控新政策看社会治理新趋向》,《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张车伟等:《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2期。

熊柴、邓茂、蔡继明:《控总量还是调结构:论特大和超大城市的人口调控——以北京市为例》,《天津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方舒、苏苗苗:《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开发研究》2017年第21期。

张洪英:《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年第3期。

张绍彦:《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路向》,《政法论丛》2014年第1期。

刘邦慧:《劳动教养人员分类矫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董适:《中国社区矫正社团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吴宗宪:《社区矫正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崔志伟:《保护与惩治之间: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争议焦点与类型区分》,《青少年犯罪问题》2018年第1期。

肖建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困惑及法律对策》,《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8年第3期。

罗世龙:《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之反思与完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严远、韩庆:《社会调查员首次浦东出庭》,《浦东时报》2015年2月13日。

赵秉志:《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实体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张宇、张强:《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检察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为例》,《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