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2003年卷图书

Journal of Historical Theory and Historiography

SSAPID:101-7637-1882-63
ISBN:7-80190-309-9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古代中西史学与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等的研究文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瞿林东
编 辑:鲁颂;梁艳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卷首语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编委会

 简论民族复兴与文化责任

  (一)独立、自强、和平是民族复兴的核心内容

  (二)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三)当代民族复兴与古代的盛世不同

  (四)执政党和民族复兴

  (五)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

 史学理论在历史学科领域里的领先地位和作用

 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再解读

  一 “所有制决定阶级——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模式的缺陷

  二 对马克思的“分工—阶级”理论的再解读

   (一)分工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二)两种不同类型的分工及其在阶级界定上的意义

   (三)分工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性

  三 应充分重视对分工问题的研究

 历史学的走向

 论中西史学理论结构的非平衡发展

  近三百年史学理论结构的变化理路:从宏观到中观?

  中西史学理论结构发展的非平衡性

  中观史学理论是近现代西方历史学的推动力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

  二

  三

 历史观念与20世纪中国史学

  一 历史观念在史学中的位置

  二 历史观念的变革与史学的进步

  三 历史观念的深化与史学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民族史研究

  一 开创性的理论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的概念、内容与学术地位

   (二)民族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二 中国通史研究中的民族观念

   (一)范文澜与《中国通史简编》的民族观念

   (二)吕振羽与《简明中国通史》的民族观念

   (三)其他几种重要的民族史研究成果

  三 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及其评价

   (一)李维汉主编《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

   (二)吕振羽所著《中国民族简史》

  四 结语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与史学发展的新境界

  一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兴起

  二 新社会科学运动的学术特点

  三 新社会科学运动影响下的史学发展新境界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理论发展略论

  一 早期新史学的史学理论

  二 20、30年代史学理论的迅猛发展

  三 40年代历史观的多元化和历史研究法著作的陆续出版

 20世纪中国史学通史书写结构取向的演变

  一 前言

  二 史学史课题观念的演变

  三 前期著作的书写结构取向(1920~1960)

  四 后期著作的书写结构取向(1961~2000)

  五 结论

 就王夫之的“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讨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

  一 王夫之所说的“天”是仅为自然的天、决定历史的客观力量,还是具有多种含义多种作用的天

  二 “天”与“理”“势”的关系

  三 “天假”论是否就是必然性偶然性哲学范畴

  四 王夫之的“天假”论与黑格尔的“理性的机巧”

  五 关于“天”通过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实现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问题

 章学诚学术的百年来研究及其启示

  一 对章学诚著述的清理考释

  二 对于章学诚学术生涯的考述以及整体性的评价

  三 关于章氏的哲学思想与学术宗旨

  四 关于章学诚的史学创见及其他学术贡献

  五 关于章学诚的学术渊源

  六 百年来章学诚研究的启示

 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实录”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一 前言

  二 “实录”一词的出现及其史学意涵的形成

  三 “实录”一词的“当世”意涵

  四 结论

 雷海宗与20世纪中国史学

  少年壮志 远游异国 讲学宁汉 声名鹊起

  重返清华 独树一帜 坚决抗日 誉满中华

  迎接解放 移座南开 光明磊落 鞠躬尽瘁

  学贯中西 创建体系 热爱祖国 锐意创新

 “民族—文化”观念与傅斯年、陈寅恪治史

  一

  二

  三

 陈寅恪、郭沫若之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意义

  一

   1.深厚的学术素养,宽阔的理论眼光,尤其重视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吸收源自异域的学养精华,并结合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治史的指导

   2.重视发掘新材料,阐释新材料,从中开辟中国史学的新方向,新领域

   3.重视史学的社会功用

   4.强调个性之学,独断之学

  二

 在20世纪史学思潮递嬗之际的学术追求

  一 20世纪上半叶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潮

  二 20世纪下半叶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金景芳先生的史学成就

  余论:构拟本土化中国历史理论体系的期待

 郑振铎的史学研究

  序

  第一章 郑振铎的历史研究

  第二章 《汤祷篇》的深刻性

  第三章 史料选择:捕捉对象

  第四章 史料解释的观点:进化论与共感的理解

  结论

 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及其影响

  一

  二

  三

  四

  五

 日本京都学派的中国史论

  一 前言

  二 内藤湖南的中国史论

  三 宫崎市定的中国史论

  四 京都学派中国史论的特点

 中外史学交流格局中的中国思想史论述

  一 思想史的分期论述

  二 思想史的时空论述

   (一)思想的时间之流

   (二)思想的空间分布

  三 思想史的哲学论述

  四 思想史的西化论述

  五 思想史的依赖论述

  六 真正的中国思想史

 西方实证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一 巴克尔的实证主义史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 伯伦汉与《史学研究法》

  三 朗格诺瓦、瑟诺博司与《史学原论》

  四 《史学方法论》和《史学原论》对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西方史学的理性认识与方法借鉴

  一

  二

  三

  四

 附录一 2002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著要目

  一 论文要目

   1.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文要目

   2.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文要目

  二 著作要目

 附录二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大事记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3年卷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和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在这一卷“学刊”中,大家可以看到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念和理论建设方面,在民族史和史学史研究方面,以及对一些古代的著名史家的研究,都受到应有的关注,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认识。二是关于中外史学交流的具体情况,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怎样抱着理性的认识和借鉴的态度,尤其是在此种交流中如何把握中国思想史的特点等,在本卷“学刊”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深刻的阐述。此外还有附录二则,向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