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图书

SSAPID:101-7591-3820-19
ISBN:978-7-5097-849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编之绝大多数文章所涉笔的都是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从业者无法轻易绕开的重大主题,例如城市美学、图像增殖、虚拟现实、身体美学、小说伦理、女性书写等,且对于这些时代主题的探讨不是应激式的反应,而是系统的、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呈现出崭新的视角。新颖而厚重,是一种奇妙的混合,可以想见,这些将构成本编阅读感受的主旋律。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专辑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缘起

 理论编

  创建“马克思主义文化战略学”及其意义*

   引言

   一

   二

   三

  论“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不平衡性

   一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提出及其“不平衡”性的作家解读

   二 “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分道而行及其“不平衡”性的理论解读

   三 “分裂的统一”——“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的纠结呈现及其“不平衡”性的实践解读

   四 对“美学和历史的”真正统一的尝试性理解

  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

   一 民粹及精英笔法双管齐下

   二 为常识概念昭雪

   三 消解批评写作与创意写作的鸿沟

   四 学者的领导权与霸权之分

  论城市美之源

   一 千城一面的焦虑

   二 城市作为艺术

   三 城市与山水

   四 城市、意义与美

   五 结语:城市的生命与作为生命的城市

  图像增殖与审美泛化

   引言

   一 从波德里亚到费瑟斯通:图像—审美化

   二 波兹曼:图像—娱乐化

   三 海德格尔等:一些必要的附证

   小结

  鲍德里亚论电视媒介的“超现实”性

   一 理论来源之一:列斐伏尔和日常生活批判

   二 理论来源之二:德波和景观娱乐

   三 鲍德里亚对列、德的理论推进

   四 电视带来的“超现实”特性

   五 “超现实”媒介的一个特例:网络

  温克尔曼的“看”:触觉之介入

   一 一瞥抑或凝视

   二 凝视:触觉之介入

   三 “可触性”

    1.何为“可触性”

    2.作为雕塑评价标准

    3.作为美的标准

   四 幽暗的无限

  中国古代的哲思智慧与诗学追求

   一

   二

   三

   四

   五

  “清出于老”:论冈村繁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一

   二

   三

   四

  宋代谱录的勃兴与名物审美的新境界

   一 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度解码的文化存在——谱录

   二 宋代谱录兴起的历史文化因缘

    1.开国君王的治世之道

    2.谱录勃兴的沃土——“尚雅”与“尚博”的时代精神

   三 结语

  建立中国现代小说学的知识体系的艰难尝试

  历史经验的重组与诗学理想的再出发

   引言

   一 20世纪80年代袁可嘉译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特定方式和态度

   二 《九叶集》的编订与《论新诗现代化》的重版

   三 三次再出发的文学命题与历史实践逻辑

   结语

  从《满巴扎仓》看蒙古族审美心理原型

  “安尼玛的吟唱”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灵肉互文”与“身体美学”

   一 “二希文化”与“道成肉身”

   二 “修身养性”与“身国合一”

   三 “灵肉互文”与“身体美学”

  网络新媒介在当下文学生成方式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 新媒介带来新挑战

   二 网络新媒介在当下文学生成方式中的应用

    1.文学网站的发展历程

    2.文学网站运营模式及功能变化

   三 媒介文化语境中的网络文学研究

    1.网络时代文学写作方式

    2.网络时代文学特点

   四 网络新媒介与文学的思考及有效对策

  电子媒体时代的邪典电影

   一 邪典线索:杂糅的类型与焦虑的历史

   二 定义邪典:更多的尝试

   三 邪典历程:1920年至今

    1.1920~1950年,前邪典:最初的尝试

    2.1960~1980年,午夜场:苦涩狂乱的生机

    3.1980~2000年“辅助市场”:录像带、DVD与有线电视

    4.2000年至今,“后邪典”时代:电子媒体与邪典电影

  台湾地区美学与文论之流变

   一 人的流动及其美学

   二 文论与美学作为政治文化的隐喻

   三 突破原有文论与美学框架

   四 新旧文论与美学的差异

  思想的复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文学思潮

   一 本土化思潮的兴起及其与后殖民理论的联姻

   二 左翼论述的代际差异及其接合

   三 多元化的声音和开放性文化场域

    1.从思想史出发的方法论思考

    2.从文艺社会学出发的文学传播和体制研究

    3.区域经验及其方法论思考

    4.地域内部的弱势族群经验研究

    5.历史上的失踪者系列及其发掘

 当代编

  新实力与新活力

   风从海上来

   “80后”的两杆旗

   分化与转型

   特色化生存

   场域与生态

  收入(“文学史微观察”之一)

  小说伦理与“去作者化”问题

   一 引论:小说伦理的基本理念

   二 作品:客观性和幻象压倒主体性和伦理

   三 人物:众声喧哗与作者的沉寂

   四 读者:僭越的阅读对作者的贬抑

   五 余论:作者的重归与伦理现实主义的建构

  理想小说、理想作者及其限度

   一 金宇澄是谁或作家已死?

   二 现代都市的地方性知识

   三 关于文体与“腔调”

   四 “不响”即态度

   五 自然主义问题

   六 结语与猜想

  十七年家庭情节剧的妇女解放主题

   一 “情节剧”与性别电影的意识形态建构

   二 “婚姻法”与妇女解放的意识形态演绎

   三 劳动生产与女性解放的表述

   四 “性别和解”与重返家庭空间

   五 “可见/不可见”的女性与性别意识的隐现

   结语

  现实感、细节与关系主义*

   现实感:“中国故事”的两种讲法及其问题性

   细节:《带灯》的特殊意义

   关系主义:细节的认识论意义及如何连带起对中国基层的感觉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问题及引导策略*

   一 中国动漫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二 中国动漫产业的问题

    1.中国动漫企业资本运营能力差

    2.播出平台收购价格低,动漫企业投入资金回收困难

    3.中国动漫产业链不完整,衍生产品开发模式弱

    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猖獗

    5.国产动画片有数量没质量,得不到目标观众认同

   三 中国动漫产业的引导策略

    1.建立成熟的产业链,为动漫企业的发展建“高速路”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

    3.政府退出,让市场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及淘汰

    4.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

    5.创作动漫精品,培育本土动漫明星

  穿过身体抵达的诗性

   一

   二

   三

  戏剧:工业化时代的手工制品

  冷静的绽放:多样化的女性生态写作

   一 有意味的转身:生态视角

   二 女性生态写作的主体姿态

    1.激进的生态意识女作家群

    2.温和的生态意识女作家群

    3.原生态女作家群

   三 审美生态追求的多样化展示与模糊性

    1.介入自然性—精神性的契合,在人类文明高度介入自然与心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从原始生态女性写作的悖论与原点出发,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使女性写作处于自在状态

    3.在女性-动物中介或自然-男性的关系中,处理女性与男性的纠葛,寻找女性自我定位

    4.回归传统与文化支撑,既有尴尬又有突围,处理人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死者如何开口?

『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编之绝大多数文章所涉笔的都是当代文艺理论和批评从业者无法轻易绕开的重大主题,例如城市美学、图像增殖、虚拟现实、身体美学、小说伦理、女性书写等,且对于这些时代主题的探讨不是应激式的反应,而是系统的、深入的科学研究,并呈现出崭新的视角。新颖而厚重,是一种奇妙的混合,可以想见,这些将构成本编阅读感受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