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9

网络时代的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图书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Internet Times

SSAPID:101-7519-9837-37
ISBN:978-7-5097-108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对资源的集成化和网络化是21世纪学术界的重大革新。e-Social Science 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出现的一个前沿领域。本书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例验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从多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网络资源对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资源在知识生产中的应用,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方法及网络资源集成和整合的方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杨丹
编 辑:孙振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信息产业经济(总论)

 前言

 第一章 网络与知识生产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知识

   一 知识与信息

    1.知识的定义

    2.知识的分类

    3.知识的特性

    4.知识的价值

    5.信息

   二 知识和信息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知识生产

   一 知识生产的概念

   二 知识生产的划分

   三 知识生产的特点

    1.突然性

    2.变化快

    3.分散化

    4.个性化

    5.垄断性

   四 知识生产的途径

    1.组合

    2.交换

   五 知识产品的品质

   六 知识生产与信息素养

    1.政治素养

    2.心理素养

    3.知识素养

    4.经验素养

    5.能力素养

   七 知识生产与社会发展

   八 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工具

  第三节 网络对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

   一 网络对社会的影响

    1.网络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2.网络与社区

    3.网络与政治

    4.网络与媒体

    5.网络与图书文化

   二 网络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

  第四节 网络对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环境的影响

   一 网络信息流的全球化

   二 网络对空间和时间的改变

   三 网络对研究资源的改变

    1.对网络资源的占有

    2.电子空间成为公共领域

    3.对产权的模糊

   四 网络对媒体资源的改变

   五 网络对人际资源的改变

    1.博弈地位与学术地位发生变化

    2.博弈地位均等化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方法

   一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

    1.社会科学概念问题

    2.社会科学量化研究

   二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 社会科学知识产品的特点

   四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步骤

    1.选题

    2.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资料

     (1)发现问题

     (2)发现学科前沿

     (1)利用搜索引擎

     (2)利用核心网站

    4.分析研究

    5.撰写研究论文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与知识需求

   一 知识需求

   二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知识需求

    1.知识生产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

    2.知识需求的特点

     (1)启发性

     (2)不确定性

     (3)变化性

  第三节 知识管理

   一 知识管理的发展

    1.知识管理概念

    2.知识管理讨论的相关问题

   二 知识管理的方法

    1.知识挖掘

    2.知识整合

     (1)社会科学信息分散

     (2)社会科学知识整合

     (3)社会科学知识整合中的障碍

   三 知识创新方法

    1.知识创新

     (1)知识的聚合

     (2)时间积累

     (3)适宜的社会环境

     (4)高风险性

    2.知识发现

    3.知识元

    4.知识链

     (1)内部知晓

     (2)内部响应

     (3)外部知晓

     (4)外部响应

    5.知识地图

    6.非结构化知识

   四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文献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文献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关系和作用

   一 文献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关系

   二 文献资源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

    1.社会科学研究资源的范围

    2.文献资源的积累与学术研究

    3.文献资源与成果价值

    4.文献资源与跨学科研究

  第二节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文献资源

   一 社会科学文献资源的种类

   二 社会科学文献资源的特点

    1.纸本资源

    2.多媒体资源

    3.网络资源

   三 网络文献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的差异

    1.信息状态不同

    2.开放程度不同

    3.排列方法不同

    4.关联度不同

    5.规范程度不同

    6.载体不同

  第三节 网络文献资源的种类

   一 数字图书馆资源

    1.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2.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

    3.“全球记忆网”

    4.数字图书馆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1)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文献检索功能

     (2)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5.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源种类

     (1)数字图书馆中的纸本资源

     (2)网络图书信息

     (3)网络电子期刊资源

     (4)网络报纸资源

     (5)网络学位论文资源

   二 开放获取资源

    1.开放获取资源的特征

    2.开放获取资源的发展

   三 网络论坛

   四 博客

   五 网络会议

    1.利用网络发布学术会议实录

    2.利用网络发布会议信息

   六 网络数据库

    1.网络数据库的检索模式

    2.全文数据库的特点

    3.主要的中文全文数据库介绍

    4.主要的国外数据库介绍

     (1)电子期刊

     (2)电子图书

     (3)电子报纸

     (4)参考工具

     (5)统计数据

     (6)照片

   七 专业网站

   八 深度网站

    1.深度网站的形成原因

    2.深度网站的定义

    3.深度网站的主要类型

    4.深度网站的文献特点

   九 网络研究工具

    1.搜索引擎

     (1)Google Print和Yahoo

     (2)Ask网站

    2.网络导航

    3.专业门户

  第四节 网络文献的组织方法

   一 网络文献外部特征组织方法

    1.元数据组织法

    2.印刷型文献的组织方法

     (1)印刷型文献的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局限

     (2)印刷型文献的组织方法中数字资源编目格式——856字段

     (3)Intercat计划

    3.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1)都柏林核心元数据的产生与发展

     (2)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

     (3)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二 网络文献内容特征组织方法

    1.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作用

     (1)网络信息组织

     (2)信息浏览检索

     (3)立类与列类

     (4)分类标引

    2.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的异同

     (1)结构体系不同

     (2)灵活性不同

     (3)编制机构不同

     (4)网络信息的组织方法

     (5)中文网站的信息组织方式与结构

    3.网络信息组织方法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

  第五节 互联网资源的评价与利用

   1.资料筛选

   2.资料评价

    3.资料的整合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网络数据库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数据库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一 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二 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方法

    1.抽样分析方法

    2.统计方法

   三 数据库与社会科学定量研究

  第二节 数据库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应用

   一 按照分类方法对同一学科热点和趋势的分析

   二 按照主题词频统计方法对同一学科热点和趋势的分析

   三 对文献载体分布的分析

   四 对文献机构分布的分析

   五 对各类机构发文数量的分布分析

  第三节 网络数据库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应用实例

   一 国际三大检索系统

   二 利用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分析社会科学研究状况

    1.论文的地区分布

    2.论文的学科分布

    3.论文的机构分布

    4.论文的期刊分布

    5.论文被引用情况

    6.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情况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网络媒体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与媒体资源利用

   一 网络媒体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关系

   二 网络媒体资源在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

    1.促进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2.利于信息公开

    3.利于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

  第二节 网络媒体资源的种类

   一 网络报纸资源

    1.网络报纸与知识产品的传播

    2.网络报纸资源的利用

   二 网络期刊资源

    1.网络期刊与知识产品的传播与利用

    2.开放获取资源的版权问题

     (1)概述

     (2)对待版权问题有三种选择:保留、共用或者转让

   三 网络视音频资源

    1.网络视音频与知识产品的传播

    2.网络视音频资源的利用

     (1)积极推介个人的知识产品

     (2)与视音频媒体合作

     (3)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四 网络特色媒体资源

    1.博客

     (1)博客受众人群广泛

     (2)知识产品自由传播

     (3)打造公共学术人物形象

     (4)提升个人的学术地位

    2.博客圈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网络人际资源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网络对人际交流空间的改变

  第二节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合作

   一 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概述

    2.科学研究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学科互补

     (2)知识和能力互补

     (3)资源共享

     (4)资金共享

    3.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1)技术合作

     (2)社会政治联盟

     (3)多边联盟

    4.国际合作策略

     (1)文化的相似性

     (2)组织战略的相异性

     (3)具有国际合作经验

   二 学术合作的主要类型

   三 学术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

    1.学术合作分析

     (1)社会科学的学术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2)自然科学的学术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2.国际(地区)间合作分析

     (1)社会科学的国际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2)自然科学的国际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3.地区内合作分析

     (1)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区内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2)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地区内合作文献计量分析

     (3)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术合作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四 网络与国际合作的实现

    1.分步式跨学科合作

    2.网络功能与学术合作方式

  第三节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人际资源与科学合作

   一 人际网络与社会科学知识生产

   二 网络上的专家团队资源

    1.专家团队

     (1)虚拟专家团队

    2.虚拟图书馆员

   三 个人博客与人际资源

    1.博客概述

    2.博客分类

    3.博客的特点

     (1)链接性

     (2)即时性

     (3)个性化

     (4)开放性

     (5)交互性

    4.学术博客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

     (1)扩大不同领域研究人员的交流圈

     (2)扩大不同地域的研究人员交流圈

     (3)即时与同行交流学术热点

     (4)让同行了解个人的学术观点

     (5)使不同学术成就的研究人员平等交流

     (6)给学术新生力量发表成果的平等平台

    5.学术博客与人际资源利用

     (1)利用博客发现学术热点和某领域具有潜力的研究人员

     (2)通过博客与同行沟通

     (3)通过博客寻找学术合作伙伴

     (4)创造产生头脑风暴的机会

    6.学术博客网站

    7.学术博客门户网站

   四 电子邮件与人际资源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的资源整合

  第一节 e-Social Science与资源整合

   一 资源整合的意义

   二 e-Science

   三 e-Social Science

  第二节 e-Social Science框架构想

   一 e-Social Science框架模型

   二 e-Social Science平台内容

    1.网络文献资源包括如下内容(参见图7-1)

    2.网络数据库资源

    3.网络媒体资源

    4.网络人际资源

    5.网络研究工具

  第三节 小结

 后记

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知识生产中对资源的集成化和网络化是21世纪学术界的重大革新。e-Social Science是国际社会科学界出现的一个前沿领域。本书从多方面系统地论述了网络资源对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资源在知识生产中的应用,进而提出了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方法及网络资源集成和整合的方法。本书研究的问题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前沿课题。

[1]James w.Cortada,Risk of the Knowledge Worker,http://www.amazon.com/gp/reader/0750670584/ref=sib_dp_pt/103-9198614-4186263#reader-page.

[2]Decision Making Ability,http://www.accel-team.com/job_interviews/job_selct_interviews_04d.html.

[3]Chris Sherman,How We Use the Internet for Science Research,http://searchenginewatch.com/3623999.

[4]Sarah Elwood;Helga Leitner,Gis and Spatial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 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Negotiating State Priorities and Neighborhood Vision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25(2),2003.

[5]Craig R.Carter,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Closing the Research-practice Gap,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Vol.3,Apr.,2008.

[6]Christina Schwenkel,Recombinant History:Transnational Practices of Memory and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Vietnam,Cultural Anthropology,21(1),2006.

[7]Yasser Abdih and Frederick Joutz,Relat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to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Endogenous Growth Puzzle,IMF Staff Papers,53(2),2006.

[8]Katherine T.Durack,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atents:Implic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echnic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5(3),Summ,2006.

[9]Pier Paolo Patrucco,The Emergence of Technology Systems: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Case of the Emilian Plastics District,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9(1),2005.

[10]Gene Bellinger,Durval Castro,Anthony Mills:Data,Information,Knowledge,and Wisdom,http://www.systems-thinking.org/dikw/dikw.htm.

[11]〔美〕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孙耀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正风:《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及其演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3]〔英〕大卫·J.斯卡姆:《知识网络》,王若光译,辽宁画报出版社,2001。

[14]邢志强、韩淑芳:《信息竞争论》,人民出版社,2004。

[15]秦铁辉:《信息分析与决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华夏出版社,2003。

[17]符翠晓等:《知识生产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18]刘慎河:《构建企业知识资源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11期。

[19]马廷旭:《网络环境与社会科学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0]王忠武:《试析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形态特征》,《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1]刘诗白:《论现代知识生产》,《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2]《风险型企业的信息决策机制》,http://www.hbstd.gov.cn/info.jsp?id=1791。

[23]杨选留、司训练、鄢小丽:《基于网络环境的科技产业知识生产行为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年第6期。

[24]许芳、徐国虎:《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流动分析》,《情报科学》2003年第5期。

[25]《关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http://manage.china-aaa.net/neiye.aspx.id=1960。

[26]周祯祥:《知识概念扩展和作为知识表示技术的逻辑》,《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7]杨浩:《显性与隐性:资讯科技教育中的知识管理》,http://www.fed.cuhk.edu.hk/fllee/Papers/ConferPa/cae-rdapaper.doc。

[28]隋移山:《网络环境中的知识生产与服务》,《图书馆论丛》2002年第2期。

[29]傅翠晓等:《知识生产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期。

[1]Roger Stubbs,Quantitative Research,http://www.ipsos-mori.com/quantitative/.

[2]Shelda debowski,Knowledge Management,John Wiley & Sons Australis,Ltd.,2006.

[3]Kimiz Dalkir,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Elsevier Inc.,2005.

[4]Fred I.Dretske,Knowledge & the Flow of Informa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1981.

[5]Gao Xiaoying,Knowledge Discovery from Text Based Web Sites,http://ausweb.scu.edu.au/aw03/papers/zhang/.

[6]Steve Fuller,Strategie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http://subsite.icu.ac.jp/people/fuller/unesco.htm.

[7]Ian Forbes,Dominic Abrams,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Craft Industry or Baby Behemoth?,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56(180),2004.

[8]Tamás Kristóf,Is It Possible to Make Scientific Forecasts in Social Sciences?,Available Online,(6),2005.

[9]金吾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叶泽雄:《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滞后性与超前性》,《河北学刊》2002年第1期。

[11]袁红梅:《知识创新与超越用户需求的创新服务》,《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第4期。

[12]欧兆虎:《知识管理与知识评价》,《图书·情报·知识》2006年第111期。

[13]仲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利用与需求》,《情报资料工作》2001年第2期。

[14]付立宏:《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整合策略》,《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年第4期。

[15]慕继丰等:《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网络》,《科技与管理》2001年第2期。

[16]谢洪明、刘常勇:《技术创新类型与知识管理方法的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3年第5期。

[17]曹锦丹等:《创新研究中的知识获取与需求特征》,《情报科学》2003年第12期。

[18]杨小云、陈雅:《知识需求与提供研究》,《情报杂志》2004年第3期。

[19]夏火松:《企业知识价值链与知识价值链管理》,《情报杂志》2003年第7期。

[20]刘作奎;高春玲:《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欧洲研究》2006年第2期。

[21]张立厚等:《未来图书馆与知识发现》,《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2期。

[22]柯平等:《基于知识供应链的创新型国家知识需求及其机制分析》,《图书馆论坛》2007年第6期。

[23]刘慎河:《构建企业知识资源体系研究》,《情报杂志》2006年第11期。

[24]刘植惠:《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重庆图情研究》2004年第1期。

[25]席运江、党延忠:《基于知识网络的专家领域知识发现及表示方法》,《系统工程》2005年第8期。

[26]原小玲:《基于知识元的知识标引》,《图书馆学研究》2007年第6期。

[27]孙吉红、焦玉英:《知识发现及其发现趋势研究》,《理论与探索》2006年第5期。

[28]和延立等:《信息集成与知识集成》,《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第4期。

[29]任胜利:《开放存取:现状与展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2期。

[30]刘海霞等:《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第1期。

[31]周晓英:《信息构建与知识构建》,《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32]秦铁辉、徐成:《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关系初探》,《情报科学》2005。

[33]李亮:《知识地图——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34]吾伦:《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5]李春旺:《Web信息整合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5年第10期。

[36]彭前卫:《论网络中文学术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情报资料工作》2005年第1期。

[37]朱晓峰、许发见:《论信息资源转换》,《情报科学》2006年第3期。

[38]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年第3期。

[39]郑双怡:《文本挖掘及其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40]张立厚等:《知识发现——创新的源泉与保障》,《工业工程》2002年第6期。

[41]余仙仙:《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组织方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5期。

[42]郭海滨、郑丕谔:《基于知识链和价值链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3期。

[1]Benjamin Hu,Managing Pathways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on the Web,http://firstsearch.oclc.org.

[2]Tony Fonseca,King,Monica Moran,Incorporating the Internet into Traditional Library Instruction,Computers in Libraries,20(2),2000.

[3]Madan Mohan Kashyap,Classified Catalogue Code of Ranganathan a Proposal to Make it Compatible for Developing Computer-based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s,Bullet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21(1),2001.

[4]John Markoff,Edward Edward Wyatt,Google Is Adding Major Libraries to Its Database,The New York Times,December14,2004.

[5]Tips for Evaluating a World Wide Web Search,http://www.uflib.ufl.edu/hss/ref/tips.html.

[6]Glen Bull,Gina Bull,Kara Dawson,Source:Learning and Leading with Technology,28(7),2001.

[7]Kay,Russell,Deep Web,Computer world,39(51),2005.

[8]Laura Turner,Digging Deeper:The Deep Web,Book Report,19(5),2001.

[9]Esther Hoorn,Maurits van der Graaf,Copyright Issues in Open Access Research Journals,http://www.dlib.org/dlib/february06/vandergraaf/02vandergraaf.html.

[10]Kathleen R.Murrar,William E.Moen,The Deep Web:Resource Discovery in the Library of Texas,Texas Library Journal,80(1),2004.

[11]Mick O.Leary,‘Aladdin’s Lamp’Search Engines Scratch Deep Web Surface,Information Today,23(6),2006.

[12]张晓娜:《传播新锐冲撞“公交大火”》,《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6期。

[13]胡昌平:《信息管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马张华:《信息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5]朱虹:《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的构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16]石玉华:《社科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构想》,《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年第5期。

[17]刘作奎、高春玲:《网络工具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悖论》,《欧洲研究》2006年第2期。

[18]任胜利:《开放存取:现状与展望》,《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2期。

[19]刘海霞等:《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第1期。

[20]黄永明:《科学家离博客有多远?》,http://www.gmw.cn/01ds/2005-12/14/content_346889.htm。

[21]高建勋:《元数据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讨论》,http://www.library.hn.cn/tsg/20021122/Content/00009290.htm。

[22]朱岩:《Dublin Core与XML结合——网上资源有效检索的重要措施》,http://www.library.hn.cn/tsg/20001222/Content/00162041.htm。

[23]董爱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组织》,http://www.libray.hn.cn/tsg/20020724/content/00040535.htm。

[24]吴建忠:《网络资源的组织与管理》,http://www.libnet.sh.cn/magzine/97-5/97-5-8.htm。

[25]王云娣:《基于网络的社科信息资源分布及检索策略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年第3期。

[26]〔澳〕约翰·奎根:《博客、维基和创造性革新》,张斌译,《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1]Letter to the Edition.Foundation of Informetion Science,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2,5(1):45-49.

[2]M.D.Myers,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http://www.misq.org/discovery/MISQD_isworld/.

[3]Michael D.Myers,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Systems,http://www.qual.auckland.ac.nz/.

[4]Roger Stubbs,Quantitative Research,http://www.ipsos-mori.com/quantitative/.

[5]孙瑞英:《从定性、定量到内容分析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5年第1期。

[6]金武刚:《定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一项来自3199篇论文的内容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2年第4期。

[7]梁祝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的异同及其启示》,《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

[8]嘎日达:《关于社会科学中量化研究的深层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弓克:《论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0]《内容分析法》,http://baike.baidu.com/view/407623.html?fromTaglist.

[11]杨丹:《从国外机构统计数据看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2]周黎明、邱均平:《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情报学报》2005年第5期。

[13]马丽娜:《国际科技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第11期。

[14]黄宝晟:《文献计量学在基础研究评价中的问题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6期。

[15]柴毅等:《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知识发现》,《高技术通讯》2001年第11期。

[16]王光宏、将平:《数据挖掘综述》,《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7]褚峻、赵蓉英:《基于网络的期刊文献知识仓库》,《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1]Amy E.Gould,From Postgraduate to Social Scientist,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43(4),2006.

[2]David Kline and Dan Burste,The Blog Revolution,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28(1),2006.

[3]David King,A Blog to Remember,Information Today,22(1),2005.

[4]Chris Harris,Five Reasons Not to Blog,School Library Journal,53(4),2007.

[5]Leonard Kniffel,Looking Back on the Year of the Blog,American Libraries,37(11),2006.

[6]Hendrik P.van Dalen,Is Science a Case of Wasteful Competition?,Kyklos,58(3),2005.

[7]Esther Hoorn,Maurits van der Graaf,Copyright Issues in Open Access Research Journals,http://www.dlib.org/dlib/february06/vandergraaf/02vandergraaf.html.

[8]吴予敏主编《传播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赵雅文:《博客:生性·生存·生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0]〔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11]〔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1。

[12]〔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周立方、李启译,新华出版社,1984。

[13]许清茂:《杂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4]屯丽君:《从当前文化现象看平民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开封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5]宁柯:《浅析博客与电视的融合》,《电视研究》2007年第1期。

[16]彭泽立:《大众文化背景下精英艺术的拓展与突围》,《唐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7]刘津:《博客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8]〔美〕黛比·韦尔:《企业博客手册》,李庐、侯旭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19]王建冬、王继民、田飞佳:《博客圈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初探》,《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年第4期。

[20]张艳霞、田继壮:《基于博客圈的图书馆员发展》,《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期。

[21]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新闻界》2009年第2期。

[22]隋移山:《期刊资源知识挖掘与服务》,《津图学刊》2002年第4期。

[2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传媒》2008年第8期。

[24]徐楠:《电子杂志不是纸媒救命稻草》,《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第6期。

[25]乔冬梅:《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11期。

[26]周海英:《我国博客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4500921.html。

[27]《从媒体资源利用看媒体公信力的构建》,http://www.changdedj.net/Html/school/hxsh/999788.html.

[1]Herbert S.White,The Successful Future of the Librarian:Book or Knowledge worker?,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v.34 no.1,2003.

[2]王会:《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3]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4]江亮:《学术博客的“无形学院”交流模式探析》,《情报科学》2006年第2期。

[5]徐佳宁、高淑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引用博客文章情况实证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10期。

[6]胡昌平、乔欢:《信息服务与用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美〕休·休伊特(Hugh Hewitt):《博客:信息革命最前沿的定位》,杨竹山、潘浩译,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8]杜庆杰:《博客初探》,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9]顺风、吴佑昕:《顺风新博客论:互联网2.0新思维》,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刘双、于文秀:《跨文化传播:拆解文化的围墙》,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1]博客中国网,http://www.blogchina.com/。

[12]中国网专家博客,http://blog.china.com.cn/。

[13]博客网,http://www.bokee.com/。

[14]科学网博客,http://www.sciencenet.cn/blog/。

[15]学术博客门户,http://www.academicblogs.org/wiki/index.php/Main_PageSocial_Sciences。

[1]What is e-Science?,http://www.rcuk.ac.uk/escience/default.htm.

[2]杨德婷:《e-Science:科研世界是平的》,http://www.53oa.com/viewnews.jsp?newsid=35778。

[3]Celia Russell(et al.),Supercomputing,Visualization & e-Science,http://www.iassistdata.org/conferences/2004/presentations/G1_manchester.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