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2

晚清金石文化研究图书

A Study on Jinshi Culture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Based on a Social Group Analysis of Pan Zuyin

SSAPID:101-7517-6898-65
ISBN:978-7-5201-263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晚清涌现了一批重要的金石藏家及金石学家,他们在收藏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人,呈现广收藏、精鉴别、群体考证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金石学家中,潘祖荫收藏青铜器最多,影响了这个群体的金石文化活动。本书以潘氏为纽带,深入群体内部,梳理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从一个侧面描绘晚清金石文化面貌,揭示晚清金石文化的独到之处,同时研究金石文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分析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一系列变化,对今天的相关艺术研究与创作有所启发。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术论丛
作 者: 程仲霖
编 辑:刘学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J29 书法、篆刻

 文前插图

 后记

 序言

 图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特色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金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历史沿革

   一 金石文化的主要内涵

   二 金石文化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晚清金石文化圈

   一 潘祖荫与京师金石文化圈

    (一)京师金石文化圈的形成

    (二)潘祖荫对北京金石文化圈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三)京师金石文化圈的其他成员

   二 其他主要金石文化圈及代表人物

    (一)山左金石文化圈及陈介祺

    (二)南中金石文化圈及吴云

    (三)岭南、西南金石文化圈及李文田、莫友芝

  第三节 晚清金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 主要特征

    (一)金石收藏范围不断扩大化

    (二)金石收藏集中化与研究群体化

    (三)金石研究方式呈现多元化

    (四)金石研究与书法篆刻艺术密切化

   二 成因分析

    (一)独特思想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

    (二)金石文化活动的独特社会作用

    (三)金石文化群体普遍存在的崇古观念

 第二章 鉴藏

  第一节 彝器鉴藏

   一 传古之志与经济实力为基础

   二 群体合力与时代风尚的契合

  第二节 石刻访拓

   一 实地访拓与好古尚奇的理念

   二 广泛搜访与交流的群体基础

   二 收藏视角向异域石刻的延伸

    (一)朝鲜日本古刻

    (二)欧非等世界各地石刻的收集

  第三节 金石小品收藏

   一 愈出愈奇的陶瓦

   二 盛极一时的古泉

 第三章 传承

  第一节 金石传拓与金石文化传承

   一 金石传拓方法的研究与尝试

   二 拓工及用材对金石传拓的影响

    (一)拓工与传拓质量

    (二)材料与传拓质量

   三 照相术在金石传拓中的应用

  第二节 金石拓本与金石文化传播

   一 拓本流转——以《好太王碑》为例

   二 拓本题跋——以《华山庙碑》为例

  第三节 金石著述与金石文化研究

   一 金石著述刊刻的重要性

    (一)金石著述未刊造成的遗憾

    (二)收藏刊刻前人有价值的金石书籍

    (三)及时关注出版时人金石著述

   二 金石著述刊刻方法的探讨

    (一)刊刻水平下降的原因

    (二)具体刊刻方法的探讨

   三 金石著述出版观念异同分析

 第四章 考辨

  第一节 辨伪在金石鉴藏中的作用

  第二节 《沙南侯获刻石》群体考释

  第三节 《郘钟》文字辨识与史传考稽

  第四节 《姜遐碑》再考察

 第五章 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书法审美观念的改变

   一 反对馆阁崇尚古法

   二 对刻帖的复杂认识

   三 碑版研究范围扩大

  第二节 书法实践的深入探索

   一 重视基本技法

    (一)对于笔法的探索

    (二)对于结字的探索

   二 取法金石拓片

    (一)吴大澂以金为法

    (二)以石为法者较多

    (三)陈介祺杂糅各体

    (四)潘祖荫独取宋碑

   三 金石笔法入画

  第三节 篆刻艺术的借鉴出新

   一 宗法钟鼎文字——以王石经为例

   二 取法各种金石材料——以赵之谦为例

 余论

 潘祖荫生平与金石交游纪事

金石负载着中国古代文史的大量信息,是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学问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晚清金石研究成为一时显学,涌现了一批重要的金石藏家及金石学家,他们在收藏种类、数量、质量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人,呈现广收藏、精鉴别、群体考证的特点。这一时期的金石学家中,潘祖荫收藏青铜器最多,影响了这个群体的金石文化活动。本书以潘氏为纽带,深入群体内部,梳理他们的思想与实践,从一个侧面描绘晚清金石文化面貌,揭示晚清金石文化的独到之处,同时研究金石文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影响,分析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等一系列变化,对今天的相关艺术研究与创作有所启发。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的当下,本研究具有深远意义,颇有以古鉴今的价值。

鲍康:《鲍臆园丈手札》(刻本),《滂喜斋丛书》,吴县潘氏京师刊本(同治光绪间)。

鲍康:《观古阁泉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光绪间)。

陈介祺:《致潘祖荫手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光绪间)。

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三十二年)。

潘世恩:《思补斋诗集》(刻本),国家图书馆(道光三十年)。

潘祖荫:《东陵日记》(刻本),国家图书馆(光绪间)。

潘祖荫:《芬陀利室词》(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二十四年)。

潘祖荫:《功顺堂丛书》(刻本),国家图书馆(光绪间)。

潘祖荫:《潘伯寅致陈簠斋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潘刻五种》(刻本),国家图书馆(光绪九年)。

潘祖荫:《潘文勤公书札》(致王懿荣、汪鸣銮、缪荃孙)(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潘文勤公书札》(致吴重憙)(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潘文勤公奏疏》(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间)。

潘祖荫:《攀古楼金文目》(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十一年)。

潘祖荫:《滂喜斋丛书》(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至光绪间)。

潘祖荫:《滂喜斋试帖》(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潘祖荫:《秦輶日记》(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间)。

潘祖荫:《沙南侯获刻石释文》(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沈阳纪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间)。

潘祖荫:《西陵日记》(刻本),国家图书馆(光绪间)。

潘祖荫:《郑庵所藏泥封》(石印本),国家图书馆藏(光绪二十九年)。

潘祖荫:《郑盦书札》(致胡澍)(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祖荫:《郑盦遗书》(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潘祖荫等:《四家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潘遵祁:《大阜潘氏支谱》(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九年)。

《清代名人书札》(稿本),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王仁俊:《壶公师考释金文稿》(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懿荣:《王廉生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懿荣:《王廉生致陈簠斋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懿荣:《王文敏公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懿荣等:《八家诗翰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王懿荣等:《诸家致潘伯寅、潘绂庭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吴大澂:《攀古楼藏器目》(稿本),重庆图书馆藏。

吴大澂:《吴大澂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吴云:《吴云、胡澍、吴大澂等书札》(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叶昌炽:《滂喜斋藏书志残稿》(稿本),国家图书馆藏。

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刻本),国家图书馆藏(同治间)。

蔡洛冠:《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984。

陈介祺:《秦前文字之语》,齐鲁书社,1991。

董玉灿等:《清季洪洞董氏日记六种》(影印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郭嵩焘:《使西纪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影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2011。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商务印书馆,1921。

罗振玉:《罗雪堂先生全集》,文华出版公司,1958。

闵尔昌:《碑传集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 郘亭书画经眼录》,中华书局,2008。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潘祖荫:《八囍斋随笔》(铅印本),国家图书馆藏,天津文祜堂书籍铺,1936。

潘祖荫:《己丑恩科乡试监临纪事》(影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吴县潘承弼陟冈楼,1944。

潘祖荫:《潘文勤金石手札钞》(与方濬益),燕京大学考古学社社刊,1937。

潘祖荫:《滂喜斋藏书记》(铅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924。

潘祖荫:《郑盦书札》(与陈介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三集),岳麓书社,1983。

潘祖荫:《郑盫诗文存》(影印本),国家图书馆藏,1944。

潘祖荫等:《古埙考释》(影印本),国家图书馆,吴县潘承弼《陟冈楼丛刊甲集》(之一),1943。

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商务印书馆,1937。

《石刻史料新编》(影印本),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孙殿起:《琉璃厂小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

王伯恭:《蜷庐随笔》,文海出版社,1993。

王崇焕:《清王文敏公懿荣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王国维:《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

王石经:《甄古斋印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王同愈:《栩缘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王懿荣:《王文敏公遗集》,南林刘氏求恕斋刊,1923。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

吴大澂:《吴愙斋尺牍》(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8。

吴云:《两罍轩尺牍》(刻本),《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七集),文海出版社,1966。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6。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杨守敬:《杨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叶昌炽、柯昌泗:《语石·语石异同评》,中华书局,1994。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

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张荫桓:《张荫桓日记》,任青、马忠文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张之洞:《张之洞全集》,苑书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8。

赵明诚:《金石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赵之谦:《章安杂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赵之谦:《赵之谦尺牍》,上海书店,1992。

赵之谦:《赵之谦书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岳麓书社,1986。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96。

〔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室:《晚清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陈振濂:《书法学综论》,浙江美术出版社,1990。

程章灿:《古刻新诠》,中华书局,2009。

丛文俊:《揭示古典的真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中华书局,1982。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8。

范景中:《图像与观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冯尔康:《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

耿铁华:《好太王碑新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顾廷龙:《顾廷龙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顾廷龙:《吴愙斋先生年谱》,哈佛燕京学社,1935。

顾廷龙:《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1933。

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华人德、白谦慎:《兰亭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黄惇、吴瓯:《赵之谦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

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华书局,2010。

李秉新:《清朝野史大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梁颖:《吴湖帆文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刘光明:《沙孟海书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陆明君:《簠斋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4。

陆维钊:《书法述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华书局,1977。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84。

毛远明:《碑刻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

岐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岐山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启功:《论书绝句》,三联书店,2002。

启功:《启功丛稿·题跋卷》,中华书局,1999。

启功:《启功书法丛论》,文物出版社,2003。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

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

裘锡圭:《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任平:《说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任平:《中国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中华书局,2012。

桑椹:《历代金石考古要籍序跋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沙孟海:《沙孟海论书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商承祚:《商承祚全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尚小明:《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施安昌:《汉华山碑题跋年表》,文物出版社,1997。

史革新:《晚清学术文化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王玉良、程有庆:《赵之谦信札墨迹选》,荣宝斋出版社,2003。

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

王壮宏:《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徐蜀:《国家图书馆藏金文研究资料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杨震方:《碑帖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岳麓书社,1999。

殷荪:《中国书法史图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

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

张沛:《昭陵碑石》,三秦出版社,1993。

张舜徽:《清人笔记条辨》,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张小庄:《赵之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08。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郑逸梅:《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学林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2001。

朱剑心:《金石学》,文物出版社,1981。

祝嘉:《书学史》,岳麓书社,2011。

邹涛:《赵之谦年谱》,荣宝斋出版社,2003。

钱松:《何绍基年谱长编及书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8。

吴济仲:《晚清金文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2000。

李军:《吴大澂交游新证》,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

潘佳:《潘祖荫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