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54

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Northeast Asia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SSAPID:101-7380-8960-80
ISBN:978-7-5201-138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战后东北亚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亦成为国际社会的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东北亚,既有和平相处,亦有兵戎相见。本书系统梳理和详细探讨了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日俄北方领土问题等均在本书中得以呈现。指出历史遗留问题仍是破坏东北亚安全的潜在因素,务实外交是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根基,美国在东北亚的作用不可忽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北亚研究丛书
作 者: 黄定天
编 辑:高雁;黄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1 世界史

 附录一 大事年表(1943~2000)

 绪论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发展趋势与基本判断

    (一)历史遗留问题仍是破坏东北亚安全的潜在因素

     1.中日问题

     2.日韩争端

     3.日俄北方四岛问题

     4.台湾问题

     5.朝鲜半岛问题

    (二)务实外交是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根基

    (三)美国在东北亚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1.中苏关系演变研究

     2.中日关系演变研究

     3.中朝、中韩关系演变(兼述朝鲜战争)研究

     4.中蒙关系演变研究

     5.美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的作用研究

     6.东北亚各国领土纠纷

    (二)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学界】

     【俄罗斯】

     【日本】

      1.环日本海学会

      2.财团法人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

      3.北陆环日本海经济交流促进协议会

      4.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

      5.鸟取政策综合研究中心

      6.中国研究所

 第一编 萌芽与变动时期(1840~1945)

  第一章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萌芽与产生

   第一节 传统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瓦解

    一 封贡体系与传统的东北亚国际关系

    二 内部衰落与外部冲击促使传统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瓦解

   第二节 中日俄三国关系的巨变

    一 俄国向东北亚的扩张

    二 中俄三大条约的签订

     (一)中俄间早期的斗争及《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二)东北亚版图的巨大变化

    三 日俄关系的变化

     (一)日俄的早期接触

     (二)《日俄友好条约》的签订

     (三)日俄《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

  第二章 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巨大变化

    一 日本被迫开国及其国际地位的变化

    二 朝鲜成为列强争夺扩张的焦点

   第二节 中日关系的转变及矛盾的激化

    一 日本对朝鲜的争夺和中国维护华夷秩序的努力

    二 中日矛盾的激化

    三 日本的胜利与列强的干涉

   第三节 俄国在东北亚的继续扩张

    一 俄国势力向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扩张

    二 俄国占据中国东北及列强的反应

    三 日俄战争的爆发

   第四节 美国势力介入中国东北与美日的争夺

   第五节 日俄关系的缓和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 日本吞并朝鲜及日俄关系的缓和

    二 俄国策划“内外蒙独立运动”

    三 日本两次策划“满蒙独立”运动

    四 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

  第三章 十月革命至二战结束期间的东北亚国际关系

   第一节 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干涉

    一 帝俄政权的垮台及苏维埃政权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 远东共和国的建立及其外交活动

   第二节 苏维埃政权的对华、对日政策

    一 中俄(苏)正常关系的重新建立

    二 日俄(苏)关系的缓和

    三 中苏关系的再次恶化

   第三节 日本称霸东北亚野心的膨胀及其失败

    一 日本图谋侵占中国东北

    二 “九一八事变”及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建立

    三 各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四 苏联与中国、日本及伪满傀儡政权的关系

    五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日本的彻底失败

   结语

 第二编 激烈动荡时期(1945~1953)

  第四章 战后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动

   第一节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及其重要影响

    一 苏联出兵对日作战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二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影响

   第二节 朝鲜半岛的分裂

    一 “三八线”的确立与美苏对南北朝鲜的分别占领

    二 大韩民国的成立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 苏军占领东北与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二 中、苏、美三国围绕“东北问题”的矛盾与斗争

    三 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四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与中苏结盟

  第五章 中、苏、美在处理日本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

   第一节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与改造

    一 美国排斥中苏等国独占日本

    二 美国导演的日本民主改革

    三 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与中国对日索赔的失败

   第二节 中、苏、美对日本战争罪行和战犯审判的态度

    一 美国对日本战犯的庇护和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掩盖

    二 苏联对日本细菌战犯的单独审判

    三 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

   第三节 日美“安全体系”的确立与日本的重新崛起

    一 旧金山和会与《旧金山对日和约》

    二 《日美安保条约》与《日美行政协定》

    三 日台“和约”

    四 美国主导下的日本重返国际社会

  第六章 朝鲜战争

   第一节 朝鲜战争的爆发

    一 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发动民族统一的内战

    二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武装干涉

    三 中苏两国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

    四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第二节 朝鲜战争的结束与重大影响

    一 朝鲜停战谈判与停战协定的签订

    二 朝鲜战争的重大影响

 第三编 两大阵营对垒时期(1953~1963)

  第七章 两大同盟体系的最终形成

   第一节 核武器与东北亚两大同盟体系

    一 核武器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亚两极同盟体系的最终形成

    二 核武器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亚两极同盟体系的结构与管理

    三 核武器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亚两极同盟体系的变动

   第二节 中苏同盟的巩固

    一 中苏军事互动的加强

    二 中苏的经济文化关系

   第三节 苏朝、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一 《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韩美同盟的建立与日美同盟的强化

    一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

    二 美日同盟的巩固

  第八章 两大同盟体系的进一步演化

   第一节 中苏同盟的调整

    一 苏共二十大——中苏间意识形态分歧的起源

    二 中苏论战前的冲突

    三 中苏论战和中共对“修正主义”的批判

   第二节 美韩同盟和美日同盟的调整

    一 美韩同盟的调整

    二 美日同盟的调整

 第四编 分化改组时期(1965~1970)

  第九章 社会主义阵营的裂变

   第一节 中苏关系

    一 中苏关系完全破裂

    二 苏联挑起武装冲突

    三 中国政府坚决反抗

   第二节 中朝苏关系

    一 朝鲜“偏向莫斯科的中立”

    二 朝鲜:中立中的摇摆

  第十章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关系

   第一节 美日关系的新格局:既合作又斗争中的伙伴关系

    一 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

    二 美日关系的新调整

    三 冲绳归还问题

    四 美日贸易摩擦

   第二节 美国的东北亚政策

  第十一章 东北亚冰水交融的多边关系

   第一节 中美关系“冰融”

    一 中国外交转向

    二 毛泽东的判断

    三 中美早期接触

    四 乒乓外交

    五 尼克松访华

    六 中美交流

   第二节 中日敌对及民间交流

    一 佐藤破坏中日关系

     1.政治上提出“两个中国”

     2.破坏中日经济交往

     3.破坏中日民间友好往来

    二 佐藤引起中国政府和日本人民的反对

     1.中国政府强烈抗议

     2.决裂中的联系

    三 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2.日本的外交危机感

     3.中日邦交正常化

     4.中日关系牵动苏美

   第三节 中韩关系

    一 中国谴责《日韩基本关系条约》

    二 中国谴责韩国参与越南战争

    三 中韩关系的松动

   第四节 日韩关系

    一 日韩邦交正常化

    二 复交后的日韩关系

 第五编 急剧变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第十二章 美苏关系缓和下的东北亚安全形势发展

   第一节 美苏关系缓和

    一 美苏关系缓和的背景

    二 美苏关系缓和的进程

    三 美苏关系缓和的评价

   第二节 中美、中日、中苏关系发展与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加强

    一 中美建交

    二 中日邦交正常化

    三 中苏关系的恶化与修复

   第三节 新的地区稳定力量: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与日本外交政策改变

    一 中国国际地位上升

    二 日本经济发展与外交政策改变

   第四节 半岛局势的新动向

    一 朝鲜外交政策的改变

    二 韩国的开放政策

   小结

  第十三章 冷战迈向终结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重整

   第一节 美苏关系进一步缓解与冷战终结

    一 美苏关系在80年代的缓解

    二 冷战走向终结

   第二节 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重整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政策转变

    二 日本的崛起

    三 日苏关系走向缓和

   第三节 对抗与对话共存的朝鲜半岛

    一 20世纪80年代的朝鲜外交

    二 韩国的北方政策

   小结

  第十四章 冷战的终结与东北亚国际关系新雏形

   第一节 俄罗斯的衰弱与美国的独霸

    一 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外交尝试

    二 海湾战争与美国独霸的顿挫

   第二节 调整中的东北亚国际关系

    一 中俄建立新型国家关系

    二 日美摩擦不断

    三 中日关系在摩擦中发展

    四 日俄关系的曲折发展

    五 中韩建交

   第三节 新的地区热点不断涌现

    一 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右翼势力抬头

    二 朝韩联系加强

    三 朝核危机出现

    四 蒙古国家地位的提升

   小结

 第六编 全球化时代的东北亚国际关系(1991~2000)

  第十五章 冷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

   第一节 冷战后东北亚大国关系的变化

    一 日美关系

     1.日美关系的重新定位

     2.“9·11”事件与日美同盟关系的加强

    二 中美关系

     1.中美关系的协调与发展

     2.“9·11”事件后的中美建设性合作

    三 中日关系

     1.中日关系的摩擦与曲折

     2.中日关系需要重新建构信任与合作

    四 中俄关系

     1.中俄关系

     2.中俄关系的协调、合作与发展

    五 日俄关系

     1.领土问题制约两国关系发展

     2.日俄关系新的发展势头值得关注

   第二节 冷战后东北亚国家的地区战略

    一 美国的东北亚战略

     (一)从美国东亚战略的演进看东北亚的战略地位

     (二)美国影响东北亚区域稳定的因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安全因素

      4.文化因素

     (三)基于美国因素考量的东北亚区域路径选择

    二 日本的东北亚战略

     1.积极调整防卫政策,建立东北亚合作安全机制

     2.加强日美同盟,确立全方位的自主性外交

     3.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谋求主导地位

     4.冷战前后的变化及原因

    三 韩国的东北亚安全战略

     1.仰仗美国提供全面军事保护的国家安全战略

     2.向自主防卫安全战略方向的转变

    四 朝鲜的东北亚安全战略

     1.依靠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维护自身安全的国家战略

     2.以核为盾牌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五 蒙古国的东北亚地缘战略

     1.寻求苏联支持维护独立地位

     2.冷战后蒙古东北亚地缘战略的调整

  第十六章 冷战后东北亚安全秩序的重构与困境

   第一节 美国的霸权秩序在东北亚遇阻

    一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新特点

    二 “民主和平论”在东北亚地区推进遇阻

    三 美国霸权与东北亚地区安全冲突

     1.冲突的预防——中国台湾问题

     2.冲突的消除——朝鲜半岛

     3.冲突的利用——日本

     4.美国霸权下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均势

      (1)中日均势

      (2)中日俄三角均势

      (3)中俄与美日均势

      (4)中俄朝与美日韩均势

     5.美国霸权与东北亚地区权力角逐

      (1)朝鲜半岛的权力格局

      (2)在蒙古国的权力竞争

   第二节 难以化解的中日地缘战略之争

    一 生存与发展空间之争

     1.在朝鲜半岛的政治与安全利益之争

     2.在蒙古国的政治权力与影响力之争

     3.在俄罗斯的能源安全战略之争

    二 经济主导权之争

    三 政治主导权之争

    四 安全利益之争

   第三节 中国安全面临的美国霸权挑战

    一 直接挑战

     (一)美日同盟的威胁

     (二)美台关系对中国统一的牵掣

    二 间接挑战

     (一)朝鲜半岛

     (二)蒙古国

    三 现实挑战

    四 战略挑战

  第十七章 冷战后东北亚热点问题牵动大国关系

   第一节 朝核问题:东北亚安全的难题

    一 东北亚地区事务中的朝鲜半岛问题

    二 朝鲜核开发计划与中国国家安全

   第二节 台湾问题与中美日关系

    一 中美两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

    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调整对台政策的原因分析

    三 日本对华政策中的“台湾情结”

     1.历史文化“情结”

     2.政治“情结”

     3.经贸“情绪”

     4.战略“情绪”

    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现今受到的干扰与阻挠

   第三节 领土争端与东北亚地区安全

    一 日俄关系中的领土化问题

    二 日韩间的独岛之争

    三 中日钓鱼岛与东海海洋权益争端

 后记

战后东北亚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亦成为国际社会的缩影。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东北亚,既有和平相处,亦有兵戎相见。本书分为六大部分,即萌芽与变动时期、激烈动荡时期、两大阵营对立时期、分化改组时期、急剧变化时期和全球时代,系统梳理和详细探讨了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中日战争的历史遗留问题、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日俄北方领土问题等均在本书中得以呈现。指出历史遗留问题仍是破坏东北亚安全的潜在因素,务实外交是东北亚地区和平发展的根基,美国在东北亚的作用不可忽视,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东北亚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8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军事科学院编《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册,人民出版社,1997。

俄共(布)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编《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8卷,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19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上、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秦孝仪主编,中国革命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6、39卷,台北,1984。

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1945~197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刘金质、杨淮生主编《中国对朝鲜和韩国政策文件汇编(1949~1994)》(1~5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杨昭全选译《朝鲜现代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边界事务条约集》(中蒙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沈志华编《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3卷),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沈志华、李丹慧收集和整理《中苏关系:俄国档案原文复印件汇编》(1~19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2004(未刊)。

栾景河编译《俄罗斯有关外蒙古独立问题未刊档案选译》,《近代史资料》第10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西德〕菲舍尔注释,北京外国语学院译,三联书店,1978。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国情咨文汇编(1946~1962)》,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7、18、2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七十年代月刊编《中美关系文件汇编(1940~1976)》,七十年代月刊,1977。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4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樊明方编《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1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七编《战后中国》,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

卿汝楫辑译《甲午战争以前美国侵略台湾的资料辑要》,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故宫博物院编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1932。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872~19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日本国际联合协会,1936~2014。

张蓉初选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三联书店,1957。

步平等编《东北国际约章汇释(1689~191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费古今等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三联书店,1958。

胡菊蓉编《南京审判》,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4),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6。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法学教材编辑部选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编》(下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51。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辑组编《满铁史资料》第四分册,中华书局,1979。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10年)》,华盛顿政府印刷局,1918。

李嘉谷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33~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集上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编译组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固城篇译编《朝鲜战争》(中共军参战及联合国军重新反攻),黑龙江朝鲜人民出版社,1988。

《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编《刘少奇选集》(上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辽沈战役》,人民出版社,1988。

苏联外交部编《朝鲜问题参考文件》,章化农译,五十年代出版社,1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一集),法律出版社,1957。

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中俄(苏)关系学术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1963。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华书局,1980。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人民出版社编《对日和约问题史料》,人民出版社,1951。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1950~1952)》,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日本问题文件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5。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日外交史料丛编》,1966年编印,1995年发行。

〔日〕总务省统计局编《世界统计》(2002),东京出版社,2003。

金日成:《朝鲜劳动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集》,外国文出版社,1956。

商务印书馆编《国际条约集(1960~1962)》,商务印书馆,1975。

世界知识出版社编《朝鲜问题文件汇编》(第二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田桓主编《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美国国务院编《国际条约和协定》第五卷第三部,华盛顿特区政府出版社,1970。

朝鲜中央年鉴社编《朝鲜中央年鉴》(1950),朝鲜中央年鉴社,1950。

朝鲜中央年鉴社编《朝鲜中央年鉴》(1951),朝鲜中央年鉴社,1951。

朝鲜中央年鉴社编《朝鲜中央年鉴》(1952),朝鲜中央年鉴社,1952。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2002。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纂《大日本古文书·幕末外国关系文书》(四),东京,1912。

FRU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美国对外关系文件)威斯康星大学网站(http://digicoll.library.wisc.edu/FRUS/)藏有美国1861~1960年档案;1961~1963、1964~1968、1969~1976年档案已经部分解密,可在南开大学查到。美国政府FRUS网站(http://www.state.gov/r/pa/ho/frus/)可提供近期解密的各卷档案。如2006年8月31日公布了《美国对外关系》第17卷《中国(1969~197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6,Vol.XVII,China,1969~1972);2007年9月25日公布了《美国对外关系》E-13卷《中国档案(1969~1972)》(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6,Vol.E-13,Documents on China,1969~1972)。此两卷披露了尼克松总统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协助下与中国接触的详细经过。

DDRS(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美国解密文件参考系统)是由美国Thomas·Gale公司开发的数字化美国解密文件参考系统。其资源来自各美国总统图书馆的政府解密档案。该数据库收集有来自包括白宫、CIA、FBI、国务院、国防部在内的各美国政府机构的解密文件,共8万余份,约50万页。Thomas·Gale公司自1998年开始将这些来自各总统图书馆的解密档案进行系统的数字化整理并网络出版。该系统收纳的解密文件涵盖了整个冷战时期,包括这一时期发生的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和美国国内事件,如冷战、越战、外交政策演变、民权运动等。文件类型包括:备忘录、电报、信件、会议记录、总统指令文件、国家安全委员会系列文件、国家情报评估报告等。

①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1947-1977)[microform],Washington,D.C.: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0(5 microfilm reels).

②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First supplement[microform],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1(3 microfilm reels).

③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Second supplement[microform],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3(3 microfilm reels).

④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Third supplement[microform],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7(7 microfilm reels).

⑤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Fourth supplement[microform],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7(7 microfilm reels).

⑥Paul Kesaris ed.,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Fifth supplement[microform],Frederick,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9(4 microfilm reels).

DNSA(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数字化美国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由ProQuest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合作出版,其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从1945年开始至2002年止的美国对其他国家外交、军事政策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总统密令、备忘录、外交急件、会议记录、独立报告、简报、白宫通信录、email、机密信函和其他机密材料。同时还提供关于每个子库的补充参考资料,包括:介绍资料、年鉴、术语表、有关该子库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参考书目等。总数量超过42万页纸,其中许多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该数据库中与东北亚问题有关的如下:

①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1960-1998[《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合作(1960~1998)》]

②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Diplomatic,Security,and Economic Relations,1960-1976[《美日关系:外交、安全和经济关系(1960~1976)》]

③Presidential Dir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 from Truman to Clinton[《关于国家安全的总统指示》第一部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

④The Soviet Estimate:U.S. Analysis of the Soviet Union,1947-1991[《对前苏联的评价:美国对前苏联的分析(1947~1991)》]

⑤U.S. Espionage and Intelligence,1947-1996[《美国间谍和情报部门(1947~1996)》]

⑥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Organization,Operations,and Management,1947-1989[《美国情报团体:组织、运作和管理(1947~1989)》]

⑦Presidential Directives on National Security from Truman to George W.Bush(《关于国家安全的总统指示》第二部分《从杜鲁门到乔治·W.布什》)

⑧U.S. Policy in the Vietnam War,Part I:1954-1968[《越南战争中的美国政策(1954~1968)》)

中央情报局相关档案(CIA Archives),http://www.foia.cia.gov/

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第1卷(1941~1960),原书房,1983。

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第2卷(1961~1970),原书房,1984。

鹿岛和平研究所编《日本外交主要文书·年表》第3卷(1971~1980),原书房,1985。

张启雄主编《战后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研院亚太硏究计画,2002。

刘德斌主编《东北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杨军等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

房广顺主编《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金熙德主编《中国的东北亚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刘清才、高科:《东北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地缘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崔丕主编《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

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沈海涛、张玉国、巴殿君:《日本国家战略与东北亚外交》,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宋成有:《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台北中研院,2002。

王东福:《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许海山主编《亚洲历史》,线装书局,2006。

陶文钊、杜瑞清、王旭主编《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蔡玮主编《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6。

薛君度、陆南泉主编《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囯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郑长椿:《中东铁路历史编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吴金平、陈奕平、秦珊主编《美国与东亚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孟庆义等:《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人民出版社,2006。

《蒙古族通史》编写组编《蒙古族通史》下卷,民族出版社,2001。

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李基白:《韩国史新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

曹中屏:《朝鲜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

〔美〕威廉·C.柯比、〔美〕罗伯特·S.罗斯:《从解冻走向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再探讨(1969~197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茹莹:《从协调走向对立:美苏对华政策研究(1945~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与中美关系(1949~1950)》,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屠传德:《美国特使在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娜琳主编《中蒙关系45年(1949~1994)》,1998。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人民出版社,1991。

王玮主编《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于群:《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45~1972)》,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中卷、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米庆余、王晓德编《近现代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1952~195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张台麟主编《展望东亚新局势》,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硏究中心,1990。

吴木生主编《东亚国际关系格局(1894~1945)》,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崔丕:《近代东北亚国家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2卷),三联书店,1979。

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1。

李清源:《朝鲜近代史》,三联书店,1955。

陈崇祖编《外蒙近世史》,商务印书馆,1922。

林军:《中苏外交关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曹锡珍:《中苏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1。

何汉文:《中俄外交史》,中华书局,1935。

陈本善等编著《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王蕾:《旧金山媾和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

余先予等:《东京审判始末》,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王国栋编译《日本细菌战战犯伯力审判实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徐焰:《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战争》,解放军出版社,2004。

柴成文、赵勇田:《抗美援朝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杜平:《在志愿军总部》,解放军出版社,1989。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八、十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孔寒冰:《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7。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崔丕:《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5~1994)》,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尹保云:《韩国为什么成功:朴正熙政权和韩国现代化》,文津出版社,1993。

任晓:《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吴学文主编《日本外交轨迹》,时事出版社,1990。

肖伟:《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新华出版社,2000。

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孙平化:《中日友好随想录》,世界知识出版,1986。

李庭植:《韩国与日本》,教保书库,1986。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刘昌黎:《现代日本经济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编《日本概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宫少鹏等主编《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阎学通等:《中国与亚太安全——冷战后亚太国家的安全战略走向》,时事出版社,1999。

刘江永主编《跨世纪的日本——政治、经济、外交趋势》,时事出版社,1995。

方柏华:《国际关系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刘建飞、林晓光:《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童新政:《日本高层看中国——我与31位日本国会议员的对话实录》,台海出版社,2003。

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2003。

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赵传君主编《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高连福主编《东北亚国家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刘清才主编《21世纪初东北亚地缘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刘连第、汪大伟:《中美关系的轨迹——建交以来的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1995。

王家英:《台湾的民主化与两岸互动》,田园书屋,1995。

戴国辉:《台湾总体相》,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9。

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新华出版社,1999。

李巧宁:《新中国的中苏友好话语构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江南:《蒋经国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薛衔天、金东吉:《民国时期中苏关系史(1917~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李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7。

孟宪章等:《苏联出兵东北》,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5。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新华出版社,2009。

魏白:《东京大审判》,黄河出版社,1995。

宋成有、李寒梅等:《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九卷,中华书局,1983。

刘金质等:《当代中韩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当代中国丛书编委会编《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聂荣臻回忆录》下,解放军出版社,1984。

孟宪章主编《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

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晶:《冷战后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及解决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陈思、杜正艾主编《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知识出版社,1997。

常城等:《东北现代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杨儒庚辛存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序》,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日〕五十嵐武士:《日米関係と東ァジァ》、東京大学出版社、1999。

〔日〕重村智計:《外交敗北——日朝首腦会談の真実》、講談社、2006。

戴国辉:《台湾と台湾人》,东京研文堂,1980。

〔韩〕朴敬瑞:《韩美关系》,罗南出版社,1993。

乔伊斯·科尔科、加布里尔·科尔科:《权利的极限——世界及美国外交政策(1945~1954)》,纽约:哈波罗公司,1972。

Yahuda Michael,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the Asia-Pacific:1945-1995. Routledge,London,1996.迈克尔·亚胡达:《亚太国际政治(1945~1995)》,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1996。

Borg,Dorothy,Heinrichs,Waldo eds,Uncertain Years: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1947-195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多萝西·博格,沃尔多·海因里希斯编《未定之秋:1947~1950年的中美关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0。

China and U.S. Far East Policy,1945-1967,Washington,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Inc.1967.《中国与1945~1967年的美国远东政策》,华盛顿特区:国会季刊公司,1967。

BALL S.J.,The Cold War:An International History,1947-1991. Arnold,London,1998.鲍尔:《冷战国际史(1947~1991)》,伦敦,1998。

Chang,Gordon H.,Friends and Enemies:The United States,China,and the Soviet Union,1948-1972,Stanford,CA:Stanford Press,1990.戈登·张:《朋友与敌人:美国、中国和苏联(1948~1972)》,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

Gaddis,John Lewis,We Now Know:Rethinking Cold War Histo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约翰·路易斯·盖迪斯:《我们现在知道了:冷战史再思考》,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Griffith,William E.,Cold War and Coexistence:Russia,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Prentice Hall,Inc.,Englewood Cliffs,NJ,USA,1971.威廉·戈里菲斯:《冷战与共处:俄国、中国和美国》,普宁第斯-赫尔出版社,1971。

Hallenberg,Jane,Foreign Policy Change: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tockholm:University of Stockholm,1984.珍·哈伦伯格:《外交政策的变化:1941~1980年美国对苏对华外交政策》,斯德哥尔摩大学出版社,1984。

Ledovskii,Andrei M.,The U.S.S.R.,the U.S.A.,and People’s Revolution in China,Moscow,Press Publishers,1982.安德里·列多夫斯基:《苏联、美国和中国的人民革命》,莫斯科:进步出版社,1982。

Peterson Sophia,Sino-Soviet-American Relations:Conflict,Communication,and Mutual Threat,Denver:University of Denver,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1979.索菲亚·彼得森:《中苏美关系:冲突、交流和互相威胁》,丹佛大学出版社,1979。

〔苏〕茹科夫编《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苏〕奥·鲍·鲍里索夫:《苏中关系(1945~1980)》,肖东川等译,三联书店,1982。

〔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东方出版社,1988。

〔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等译,东方出版社,1988。

〔苏〕沃尔科格诺夫:《胜利与悲剧:斯大林的政治肖像》(第2卷),苏群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美〕马洛泽莫夫:《俄国的远东政策》,商务印书馆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7。

〔苏〕罗曼诺夫:《俄国在满洲》,陶文钊译,商务印书馆,1980。

〔俄〕涅维尔斯科伊:《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的功勋》,莫斯科,1947。

〔俄〕维特著:《李鸿章游俄纪事》,王光祈译,中国书局,1933。

〔俄〕科罗斯托维茨:《俄国在远东》,李金秋等译,商务印书馆,1975。

〔苏〕谢宾科夫:《17世纪的俄中关系》,莫斯科,1960。

〔苏〕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译室俄文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俄〕维特、〔美〕 亚尔莫林斯基:《维特伯爵回忆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

〔俄〕巴尔苏科夫编《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伯爵》第2卷,黑龙江大学外语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74。

〔苏〕弗诺特钦科:《远东的胜利》,沈军清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

〔美〕舍尔曼:《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国航空母舰》,军事出版社,1956。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哈里曼回忆录》,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编译组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美〕入江昭、孔华润编《巨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1931~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美〕《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李石译,三联书店,1974。

〔美〕R.迈克法考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陈瑶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美〕福雷斯特·波格:《马歇尔传(1945~1959)》,施旅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美〕杰里尔·A·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美〕白礼博、孟儒:《即将到来的中美冲突》,许绶南译,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美〕尼福·法利莱:《韩国资料手册》,华盛顿政府出版社,1975。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五版),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兹北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美〕保罗·克奇克梅提:《战略投降——胜利和失败的政治》,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美〕亨利·基辛格:《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北京编译社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美〕扎米尔·卡利扎德等:《21世纪的政治冲突》,张淑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美〕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伍协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册,伍任译,商务印书馆,1978。

〔日〕吉田嗣延等:《日本北方领土》,吉林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日〕吉泽清次郎主编《战后日苏关系》,叶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日〕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4卷),张玉祥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日〕鸩山一郎:《鸩山一郎回忆录》,复旦大学历史学日本史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日〕山极晃:《中美关系的历史性展开》,鹿锡俊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日〕井上清:《战后日本史》,天津市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译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72。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商务印书馆,1980。

〔日〕琼斯、凯维尔:《中苏关系内幕纪实(1949~1984)》,郭学德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日〕真锅重忠:《日俄关系史(1697~1875)》,吉川弘文馆,1978。

〔日〕郡山良光:《幕末日俄关系史研究》,国书刊行会,1980。

〔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1卷,南窗社,1976。

〔日〕陆奥宗光:《蹇蹇录》,伊舍石译,商务印书馆,1963。

〔日〕《重光葵著作集》卷一《昭和的动乱》,原书房,1978。

〔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马黎明译,商务印书馆,1985。

〔日]粟屋宪太郎等:《东京审判资料——木户幸一讯问调书·解说》,大月书店,1987。

〔日〕吉田茂:《十年回忆》第三卷,韩润棠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日〕宫泽喜一:《东京—华盛顿会谈秘录》,谷耀清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

〔日〕吉泽清次郎:《战后日美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日〕户川猪佐武:《政治角逐》,李汝松译,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孔凡、张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日〕石丸和人等编《战后日本外交史》第3卷,东京三省堂,1985。

〔日〕末川博:《日本现代史资料·日美安保条约体制史》(第二卷),东京三省堂,1970。

〔德〕海茵茨希:《中苏走向联盟的艰难历程》,张文武、李丹琳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挪威〕文安立:《冷战与革命:苏美冲突与中国内战的起源》,陈之宏、陈兼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第二版),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吴象婴、梁亦民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俄〕瓦西里耶夫:《外贝加尔哥萨克史纲》第3卷,赤塔,1918。

〔苏〕艾杜斯等:《对日和约问题》,林秀译,时代书报出版社,1948。

〔英〕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刘喜发:《抗战胜利前后的三国四方关系探析》,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994。

徐经闩:《二战结束以来的中美关系及其未来走向》,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996。

匡萃冶:《中国共产党的美国观:1919~1949年》,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997。

孔德明:《抗战胜利前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选择》,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1997。

金珍镐:《冷战后东北亚格局的新变化以及面对新国际环境的韩国外交战略》,博士论文,北京大学,1998。

韩世辉:《战后美日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1999。

李炳镇:《冷战后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化与韩半岛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全家霖:《冷战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2002。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1955)》,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2。

孙瑜:《旧金山对日媾和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

彭传勇:《1911~1945年俄(苏)与外蒙古的政治、经济关系》,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9。

张彩梅:《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研究》,南开大学,2002。

王慧英:《肯尼迪当政时期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政策》,南开大学,2003。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复旦大学,2003。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复旦大学,2003。

刘雄:《第二届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

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1949~1979)——案例研究》,复旦大学,2003。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华东师大,2003。

郭培清:《艾森豪威尔政府国家安全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

刘洪丰:《美国对韩国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华东师范大学,2004。

王芳:《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政策(1980~2003)》,复旦大学,2004。

李艳辉:《政治经济的互动与中美关系》,中央党校,2004。

苏俊燮:《冷战以来朝鲜半岛局势的演变与驻韩美军的未来》,复旦大学,2004。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3)》,复旦大学,2004。

刘子奎:《遏制与孤立: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复旦大学,2004。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中央党校,2004。

赵开军:《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地缘政治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5。

李雪威:《冷战后韩国对朝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5。

何志功:《试评1945~1949年的美国对华政策》,《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何志功:《中美史学界对1945~1949年两国关系的研究及其若干问题》,《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3期。

何迪:《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演变》,《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林利民:《论战后初期美国远东政策演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崔丕:《美国对日经济恢复政策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4期。

E.A.别洛夫:《乌梁海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邓峰:《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政策的演变》,《美国研究》2002年第2期。

赵月峰、李华锋:《日俄北方四岛问题的回顾与展望》,《东疆学刊》2000年第4期。

牛军:《1945~1949年的美苏国共关系》,《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何月香:《俄日领土纠纷难以解决原因分析》,《当代亚太》2003年第3期。

李凡:《二战后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当代亚太》2005年第7期。

李敦球:《韩日领土与历史争端和韩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3期。

王庆东:《独岛之争:韩日关系难解症结》,《时事报告》2006年第6期。

鞠海龙:《中日东海争端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袁成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对日战争索赔始末》,《北京档案》2005年第11期。

沈志华:《“三八线”的由来及其政治作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刘佩锋:《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4期。

李荣:《国民政府审判侵华日军战犯略论》,《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3期。

翁有利:《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浅议》,《松辽学刊》2006年第3期。

罗平汉:《中国从对日索赔到放弃赔款要求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宋志勇:《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赵嘉麟:《追踪军事合作解密档案》,《兰台内外》2006年第4期。

张健:《试论日本战后改革的不彻底性》,《日本学刊》2004年第1期。

沈志华:《中苏同盟、朝鲜战争与对日和约——东亚冷战格局形成的三部曲及其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王缉思、倪峰等:《美国全球战略调整对我国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