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09

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图书

Community conflict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SAPID:101-7315-8128-77
ISBN:978-7-5097-061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分析东北城市社区的矛盾和冲突入手,把二十四个调查案例和七种社区冲突类型有机整合在一个社区研究的框架内,使社区研究在类型比较和类型建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秦静花;邓泳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内容提要

 后记 《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一书的成书过程

 致谢

 导论

  一 东北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的提出

  二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24个东北城市社区

  三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社会冲突与社区冲突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的社会冲突理论

   (一)古典的社会冲突理论

    1.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社会冲突论

    2.韦伯多维度的社会冲突论

    3.齐美尔温和的社会冲突论

   (二)现代的社会冲突理论

    1.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2.科塞的功能主义冲突论

  二 中国的社会冲突理论

   (一)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冲突论

   (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冲突论

   (三)物质利益冲突论

   (四)阶层冲突论

   (五)社会意识冲突论

  三 桑德斯的社区冲突理论

   (一)社区冲突的概念、由来及特征

   (二)可能产生社区冲突的社会不平等类型

   (三)社区社会的阶级差异与社区冲突

   (四)社区冲突的整合——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五)社区冲突的预防与处理——社区争论研究

   (六)社区冲突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

 第二章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 西方的城市社区发展及研究取向

   (一)社区概念:自滕尼斯开始的争论

   (二)西方社区研究:兴起、“消失”、“发现与转变”*

    1.社区兴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程

    2.社区消失:大众社会兴起的后果

    3.社区发现与转变:作为社会学主题的复兴

   (三)西方社区理论:不同视角的体系

    1.类型学理论

    2.区位学理论

    3.社会体系理论

    4.结构功能理论

    5.社会行动理论

  二 中国的城市社区发展及研究取向

   (一)中国学者对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进程

    1.1950年代是城市社区的草创阶段

    2.1960年代、1970年代是城市社区的衰落阶段

    3.1980年代、1990年代是城市社区的恢复阶段

    4.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了典型的发展模式

   (三)中国城市社区的研究取向

    1.城市社区类型学视角的研究

    2.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的研究

    3.城市社区的自治与权力秩序研究

    4.社区互动研究

    5.社区模式研究

    6.社区群体研究

 第三章 社区权力方面的矛盾问题

  一 走出内卷化的权力秩序

   (一)本选题的相关理论

    1.城市社区权力秩序

    2.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

    3.权力内卷化

   (二)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J社区的居委会建设:权力秩序的内卷化

    1.对“社区”与“居委会”的不同解释

    2.社区居委会组织模式与政府机构的高度重合

    3.社区居委会的功能行政化

    4.社区居委会人员的招聘与任命

   (四)社区权力秩序重构:国家权力技术的改变

    1.权力秩序:国家的强力介入与社会的有限参与

    2.权力重建逻辑:国家权力技术的改变

   (五)走出社区权力秩序内卷化的逻辑

  二 社会支持网成为社区维权的支撑

   (一)本选题的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社区维权行动和社会支持网

    2.研究对象的选择与介入

    3.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4.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二)百合小区长达五年的“社区维权事件”过程追踪

   (三)社会支持网在社区维权中的支撑作用

    1.利用关系网动员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壮大力量

    2.通过关系网络,向高层政府施加压力

    3.通过关系直接求助上级权威的支持

    4.利用关系收集建筑公司违章建筑的信息

    5.通过非正式关系网络了解“对手”的动向

    6.利用媒体扩大使事件曝光

   (四)社会支持网在社区维权中发挥作用的根源

    1.转型中的社会体制是社会支持网发挥作用的制度背景

    2.中国的“人情”社会则是社会支持网运行的文化背景

   (五)结论与启示

    1.加强社会体制改革

    2.合理地运用社会支持网

 第四章 房主与房管部门及物业间的矛盾问题

  一 住房权利的剥夺与社会行动模式的选择

   (一)本选题相关的概念

    1.相对剥夺

    2.权力资本化

    3.社会行动模式

   (二)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X单位住房分配纠纷始末

   (四)X单位住房分配发生纠纷的根源分析

    1.职工住房权利被剥夺引发矛盾

    2.参照群体利益比较使矛盾加深

    3.社区公共权力资本化使矛盾激化

    4.计划体制下福利分房的弊端

   (五)结论与启示

    1.社会行动模式是解决社区冲突的有效形式

    2.单位制的住房分配与权力资本化密切关联

    3.参照群体利益比较也会产生矛盾

    4.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从非对称性相倚到彼此相倚

   (一)与本选题相关的理论

   (二)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非对称性相倚——业主与物业冲突的根源

    1.法律法规不对称

    2.信息不对称

    3.权力不对称

    4.收费服务不对称

    5.对利益理解的不对称

   (四)彼此相倚——业主与物业冲突解决的途径

    1.完善法律法规,才能使得物业和业主在法律上寻求平等对话的依据

    2.成立业主委员会以协调物业与业主的关系

    3.加快推进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4.明确双方定位、利益共享

 第五章 社区服务与社区经济方面的矛盾问题

  一 社区服务:从疏离到互动

   (一)与本选题相关的理论

    1.本选题的相关概念

    2.交往行动理论

   (二)长春市Y区的社区服务状况

   (三)长春市Y区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与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面对面

    2.与社区中的普通居民面对面

   (四)交往互动不足导致社区服务弱化

    1.社区供给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低

    2.居民需求与居民参与不对称

    3.社区服务人员与居民沟通不畅

   (五)发展社区服务的对策及建议

    1.增强居民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

    2.促进社区供给与居民需求相接轨

    3.增强社区与外界社会的交往互动

  二 处于起步中的社区经济

   (一)社区经济的有关理论回顾

    1.社区经济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2.社区经济与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关系

   (二)岭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岭新社区的经济实体

    2.岭新社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三)东站十委社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功经验

    1.东站十委社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2.社区经济对于社区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

   (四)两个不同发展程度的社区经济比较

    1.两个社区所属区和街道对于发展社区经济的思路不同

    2.两个社区的社区干部对于社区经济的认识有所不同

    3.两个社区对于社区资源的动员和整合的程度不同

   (五)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第六章 失业下岗人员社区就业及家庭矛盾问题

  一 社区非正规就业的制度阻碍与出路

   (一)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1.非正规就业的概念

    2.非正规就业的相关理论

   (二)吉林省社区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支持

   (三)制度的有限性对非正规就业的阻碍

    1.扶持社区非正规就业的政策不完善

    2.社区非正规就业与城市管理存在严重冲突

    3.工作不稳定,劳动组织关系松散简单,用工制度不规范

   (四)制度创新,推进社区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二 社区就业参与率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本选题的相关概念探讨

    1.社区就业

    2.个人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观念资本)与就业

   (二)抚顺市三个社区的就业现状

   (三)抚顺市社区就业参与率低的影响因素

    1.不能及时获得再就业的信息

    2.再就业培训工作不理想

    3.学历低、技能单一找不到称职的岗位

    4.怀旧、恋旧心理的影响

    5.没有关系难办事

    6.自主创业缺少担保

   (四)抚顺市社区就业参与率低的根源分析

    1.人力资本不足对社区就业造成阻碍

    2.社会资本匮乏对社区就业造成阻碍

    3.观念滞后对社区就业造成阻碍

   (五)失业下岗人员社区再就业的出路探寻

  三 失业下岗人员的家庭矛盾与社区调解

   (一)桃林社区失业下岗人员的家庭矛盾状况

    1.失业下岗人员的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温馨

    2.失业下岗人员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双重失落

    3.失业下岗人员心里空虚失落、精神上备受煎熬

    4.失业下岗人员应对家庭变故行为的扭曲

    5.失业下岗女工的无奈选择

   (二)导致失业下岗人员家庭矛盾冲突的根源

    1.经济原因

    2.心理原因

    3.较强的单位意识

    4.自身素质的原因

    5.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6.社区调解的匮乏

   (三)构建社区调解的矛盾处理机制

 第七章 社区保障不完善引发的矛盾问题

  一 社区保障实施中的主体角色缺位与选择

   (一)本选题的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社会保障和社区保障

    2.研究对象的选择与介入

    3.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二)长春市兴旺社区的社区保障现状

    1.失业下岗者的“困惑”与“执著”

    2.低保户家庭的“期望”与“无奈”

   (三)社区保障实施中的角色缺失

    1.理性选择的预设

    2.东北城市社区保障中的主体行为分析

   (四)社区居委会——东北城市社区保障实施中的主体角色

  二 社区救助:从单一被动到多元互动

   (一)本选题的相关理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社会救助和社区救助

    2.新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的主要对象

    3.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城市贫困群体政府社会救助不足

    1.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范围比较窄

    2.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基金规模比较少,承受能力比较低

    3.政府提供的社会救助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三)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救助的有限性

    1.企业保障的弱化和缺乏加重了社区救助的难度

    2.对于因病致贫的群体社区救助显得无能为力

    3.社团组织匮乏使贫困群体的救助渠道单一

    4.社区救助基金有限

   (四)城市贫困群体非正式社会支持的缺失

   (五)社区救助:从单一被动到多元互动

 第八章 社区组织不健全引发的矛盾问题

  一 角色错位:居委会工作陷入困境

   (一)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

    1.有关居委会性质问题的研究

    2.有关居委会责与权问题的研究

   (二)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健同社区供水事件始末

   (四)供水事件反映出居委会的角色错位

    1.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和政府管理职能错位

    2.居委会的责任与权力发生错位

   (五)社区居委会角色错位的根源

    1.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职能机构,其自治性质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贯彻

    2.社会加速转型以及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居委会责多权少

   (六)社区居委会走出角色困境的对策建议

    1.要明确居委会的自治性质

    2.实现责权平衡

  二 居委会选举及参与结构的不足与优化

   (一)本选题的相关理论

    1.社区参与和社区选举

    2.特纳的结构角色理论与社区选举参与

   (二)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三)道北社区居委会选举及参与状况

    1.选举酝酿期存在隐患

    2.选举过程不完善

    3.参与结构存在缺陷

   (四)社区选举与参与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

    1.从居委会的角度来看,没有有效地发挥动员和整合社区居民的作用

    2.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法律法规不完善、选举审批程序不规范

    3.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看,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

    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社区角色转换迟缓影响社区选举参与

   (五)社区选举及参与结构的优化

    1.寻求政府部门的督导,明确选举期望

    2.建立社区居委会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居委会工作质量

    3.增强居民的自身能力认知与社区意识,激发居民的社区参与热情

 第九章 社区外来流动人口引发的矛盾问题

  一 农民工进入社区的结构封闭障碍

   (一)本选题相关理论

    1.何为农民工

    2.吉登斯的结构与行动互动理论

   (二)“城里人”眼中的农民工问题

    1.社区对农民工无从管理

    2.农民工对社区服务反应冷淡

    3.农民工的公共意识不强,容易造成社区环境恶化

    4.农民工与当地居民时常发生冲突,引发社区安全问题

   (三)“农民工”眼中的社区问题

    1.在城市社区遭遇人际关系不平等

    2.在城市社区遭遇经济关系不平等

    3.在城市社区遭遇社会保障待遇不平等

    4.在社区内遭遇子女教育机遇不平等

    5.农民工在社区内未体会到“卫生进社区”

    6.农民工在社区内无法享受政治平等

   (四)农民工进社区引发矛盾冲突的原因

    1.观念结构的不同导致沟通障碍

    2.当前制度结构安排下的资源配置不平等导致权利不平等

    3.规范结构的过渡及冲突导致行为不规范

   (五)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严格制定社区农民工管理制度

    2.社区应改变对农民工的管理理念

    3.应建立社区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系统的引导和教育

    4.应把农民工社会保障纳入社区保障之中

    5.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6.完善城市社区的政治运行机制,使农民工有政治参与的途径

  二 农民工融入社区的身份认同障碍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框架

   (二)社区背景与研究方法

   (三)农民工融入社区身份认同障碍的经验分析

    1.农民工的自我认同障碍

    2.社区居民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障碍

    3.社区管理者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障碍

   (四)农民工融入社区出现身份认同障碍的根源

    1.城乡二元户籍制所造成的身份分类

    2.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两大身份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3.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以及地域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差异

   (五)进一步的思考和建议

 第十章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政策性建议

  一 当前东北城市社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问题

   (一)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存在政府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

   (二)在社区居民住房问题上,存在房产管理和物业管理不完善的状况

   (三)在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方面,具有政府主导型色彩,存在社区参与以及社区资源的动员和整合不足问题

   (四)在失业下岗人员社区就业和家庭生活问题上,存在着制度政策阻碍和自身条件阻碍的双重制约

   (五)社区保障和社区救助方面,呈现实施者角色缺位及单一被动的局面

   (六)社区组织方面,存在组织之间职责不清,居委会动员组织能力弱,居民参与不够等问题

   (七)从外来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进社区来看,存在观念、权力、体制等结构性因素的阻碍以及主观身份认同方面的障碍

  二 东北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呈现的新特点

   (一)社区冲突总体上呈现非对抗性,并趋向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利益特点

   (二)社区冲突的类型增多,但物质利益冲突仍占主导地位

    1.社区阶层冲突

    2.社区权力冲突

    3.社区文化冲突

    4.社区物质利益冲突

   (三)社区冲突的主体具有矛盾重叠性的特征

   (四)社区冲突产生的根源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1.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相对短缺低效的问题是引发社区冲突的总根源

    2.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摩擦是社区冲突产生的最基本根源

    3.社会制度化结构的快速转型和持续性变动,新旧因素并存、摩擦、碰撞是社区冲突产生的重要根源

    4.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标准与快速转型的社会发生错位、出现混乱是社区冲突产生的思想根源

    5.典型单位制下的城市基层社会发育不足是社区冲突产生的直接根源

   (五)社区冲突的处理和解决出现许多新方法

    1.通过社区领袖组织社区成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冲突问题

    2.社区调解成为化解社区冲突的重要方法

    3.社会行动模式成为解决社区冲突的有效选择

    4.居民自组织的兴起对社区冲突的协调和处理具有重要作用

    5.加强互动沟通也应成为化解社区冲突的重要方法

  三 化解矛盾冲突建设东北城市社区的对策建议

   (一)以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为重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二)以增强社区自治为重点,提升居委会动员和整合基层社会的能力

   (三)增强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能力,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四)调整管理方向,把弱势群体作为公共服务的重点

   (五)促进民间组织的发育和成长,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六)发挥社区调解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七)推进社区文化体系建设,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附录1 24个东北城市社区调查中的主要访谈对象列表*

 附录2 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

  一 关于物业服务收费标准

  二 关于物业服务收费管理

  三 关于其他

 附录3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春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优惠扶持政策的规定

 附录4 长春低保再涨40元

  长春市低保金第三次提标

  新增者8月起纳入保障范围

  原有有关优惠政策继续实施

  冬季取暖补助标准全国最高

  多了40元手头会宽裕不少

 附录5 《社区冲突与社区建设》一书写作分工情况

 序 化解矛盾冲突 守望和谐家园

 Abstract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SH052的结项成果,是一部几乎涉及东北城市社区矛盾冲突所有方面的、系统的社区调研著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建设刚刚起步,社区建设的内容也很多,本书从社区发展中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社区矛盾与冲突入手,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以典型社区冲突的案例分析为切入点,对东北城市社区如何建设进行研究。从冲突角度来研究社区,不仅是国内社区研究的崭新视角,也是国际社区研究的最新态势,通过社区冲突的研究能够使国内社区研究与国际社区研究接轨。本书在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社会冲突和社区冲突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24个东北城市社区的实地调查,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把目前影响东北城市社区发展的矛盾冲突问题,划分为社区权利、社区住房、社区服务和社区经济、社区就业、社区保障、社区组织以及社区流动人口等七种类型。本书既深入地剖析了每一种类型矛盾冲突问题的特点,又从整体上揭示了当前东北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呈现的新特点。从冲突的性质来看,总体上呈现非对抗性,并趋向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利益的特点;从冲突的类型来看,社区冲突类型增多,但物质利益冲突仍占主导地位;从冲突的程度来看,社区冲突的主体具有矛盾重叠性的特征;从冲突的根源来看,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从冲突的解决方法来看,出现许多新方法,但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实现基层社会整合的传统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方法。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对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社区矛盾冲突案例的描述与分析,挖掘不同类型的社区冲突产生的根源,探索东北城市社区走出困境、实现良性运行的治理方案。本书的研究成果既体现了东北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的特殊性,又具有中国城市社区矛盾冲突问题的一般性,不仅对于推动东北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而且对于推进中国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可以洞见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美〕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谢兵、苏玉宏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城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上)》,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0。

邴正:《探索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卜长莉:《吉林人与浙江人文化特质的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卜长莉:《老工业基地的社区冲突与非营利组织介入》,《长春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卜长莉:《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卜万红:《论社区中选民的知情权及其实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张黎勤译,华夏出版社,1988。

边燕杰:《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载涂肇庆、林益民主编《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

蔡禾、叶保强、邝子文、卓惠兴:《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民寻求社会支持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6期。

蔡宏进:《社区原理》,(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

蔡小慎、潘加军:《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分权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崔传义:《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农民工权益与社会管理改革》,中国改革论坛网,2003。

崔晓辉:《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工作的可能角色》,南京人口学院社会工作系网上发布,2003。

程玉申:《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车莉蓉:《社区阶层化与阶层型社区——兼谈社区的内涵》,《南方论刊》2006年第11期。

常铁威:《新社区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陈晓敏:《社区社会保障的实施》,《党政干部学刊》2002年第1期。

陈宪:《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思考》,《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陈宪等:《社区经济与社区服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陈漭等:《社区经营与社区服务》,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陈微:《如何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中国民政》2002年第4期。

陈伟东:《社区治理与公民社会的发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中国行政管理》2000年第8期。

陈雅丽:《城市社区的组织建设与权力协调》,《社会》2000年第8期。

陈宁:《共同体的幻象——对近年来社会建设与社区研究的反思》,《长春理工大学社科学报》2006年第3期。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陈立旭:《市场经济的文化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陈华:《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程玉申、周敏:《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崔凤:《社会保障进社区的过程与影响》,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丁水木:《论街道社区和社区行政》,《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丁元竹:《社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丁元竹:《美国社区建设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丁元竹:《非政府公共部门与公共服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丁元竹、江汛清:《社会学和人类学对“社区”的界定》,《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3期。

丁煜:《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效用与局限性——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邓伟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锁:《社区服务研究:近十五年以来的发展和评析》,《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美〕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辞典》,蔡振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德〕达伦多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57。

〔德〕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的理论》,《国外社会学》1987年第3期。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杜晓燕、李景平、尚虎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权力协调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

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秘鲁〕德·索托:《另一条道路》,于海生译,华夏出版社,2007。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

〔美〕法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婉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

范会芳:《论社区研究的三种模式》,《理论月刊》2001年第8期。

范伟达:《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范亚峰:《公民维权与选举权利》,法学文献库,中评网,2007。

〔法〕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钱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费孝通:《生育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费孝通:《略谈中国的社会学》,《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4期。

费孝通:《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费孝通:《对上海社区建设的一点思考——在“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英〕弗兰克·帕金:《马克斯·韦伯》,刘东、谢维和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冯钢:《整合与链合——法人团体在当代社区发展中的地位》,《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盖翊中:《试论社区经济》,《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5期。

郭崇德:《加速社区建设、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郭星华、储卉娟:《从乡村到都市: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4年第3期。

郭蓉:《城市贫困群体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初探》,《求实》2007年第1期。

葛寿昌:《社区保障与社会福利》,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顾骏、林尚立、王维达:《社区调解与社会稳定》,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高鉴国:《中国社区工作者手册》,民族出版社,2002。

高鉴国:《美国社区权力结构的研究方法》,《社会》2002年第7期。

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关信平、张丹:《论我国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及其资源调动途径》,《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

甘炳光:《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龚维斌:《我国农民群体的分化及走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

侯玉兰、侯亚非:《国外社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侯玉兰、侯亚非:《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

侯玉兰、侯亚非:《非营利组织: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侯钧生、陈钟林:《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胡伟:《社区经济: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形式》,《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黄宗智:《华东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

黄宗智:《中国社会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黄洪:《以资产为本推行社区经济发展——香港的经验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黄海霞:《新阶层成为统战新着力点》,《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7月24日。

黄少宽、林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社区服务之对策》,《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何汇江:《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何艳玲:《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8期。

何艳玲:《中国城市基层自治组织的“内卷化”及成因》,《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与社会:乐街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何海兵:《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管理世界》2003年第6期。

何肇发:《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服务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贾增春:《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江立华:《城市社区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状况及行动策略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姜芃:《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姜振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姜朋:《游移与错位:透过和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关系看居委会的法律角色》,《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金虹霞:《社会类型:西方社会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启示》,《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金一虹:《社区:消除城市贫困的实践和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金慧、辛旭飞:《对建筑业劳务人员就业现状的经济学解释》,《建筑》2008年第5期。

〔美〕卡洛尔·兰克:《冲突化解的理论与实践》,《学海》2004年第3期。

柯彪:《公共权力腐败与监督机制创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珂莱尔·婉格尔、刘精明:《北京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调查——兼与英国利物浦老年社会支持网对比》,《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2期。

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康少邦等编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美〕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

〔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周海涛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李路路:《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路路:《和谐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协调》,《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

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李友梅:《基层社区组织的实际生活方式——对上海康健社区实地调查的初步认识》,《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李友梅:《论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关系重构》,世纪中国网,2003。

李友梅:《城市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培林:《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李培林:《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

李培林:《走出生活逆境的阴影——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失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培林:《高度重视人均GDP1000~3000美元关键阶段的稳定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

李汉林:《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转变时期中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发展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世纪出版集团,2004。

李伟梁:《社区维权行动与社区工作的专业化》,《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李骏:《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人文杂志》2003年第3期。

李骏:《相对剥夺理论的价值论视角》,《学海》2005年第4期。

李骏:《真实社区生活中的国家—社会关系特征——实践社会学的一项个案考察》,《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李骏:《城市街区空间的组织特征: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

李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中国社会工作》1996年第5期。

李强:《农民工与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景鹏:《利益矛盾与冲突的两种协调机制》,中国社会学网,2006。

李天芳:《新时期我国社会冲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2006。

李斌、黎媛:《住房资源、分配制度与资格认定》,《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李晓凤:《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内容特征与制约因素》,《求实》2005年第1期。

李凡:《城市社区直接选举的重大突破——广西社区直选调查》,《背景与分析》2003年第32期。

林尚立:《社区组织与居民委员会建设》,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林卡、范晓光:《贫困和反贫困》,《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林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冲突分析》,《现代物业》2003年第12期。

黎熙元、何肇发:《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

黎熙元、陈福平:《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兰亚春:《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模式的理论建构》,《长白学刊》2005年第6期。

刘少杰:《重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刘军民:《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的反思》,2006年7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刘少奇:《刘少奇文选(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刘为民:《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政治学分析》,《求实》2004年第1期。

刘爱玉、杨善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老年人家庭支持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刘迎华:《社区权力及其运行——S社区内的重要群体与社会事件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刘祖云:《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刘继同:《国家话语与社区实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刘继同:《城市社区实务模式研究——二十年来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框架》,《学术论坛》2003年第4期。

刘继同:《就业与福利: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与政策模式》,《欧洲研究》2005年第5期。

刘培峰:《私营企业主——财富积累的轨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刘君德、张玉枝:《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区——社区体系及其发展研究(上)》,《城乡建设》1995年第9期。

刘建敏:《理论广角》,《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9期。

陆学艺、苏国勋、李培林:《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卢汉龙:《单位与社区:中国城市社会生活的组织重建》,《社会学》1998年第4期。

雷树华、邓敏:《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制度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梁治平:《习惯法、社会与国家》,《读书》1996年第9期。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三联书店,1987。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8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晓燕、刘敏:《社区建设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马晓云:《对西安市某社区贫困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理论导刊》2006年第9期。

马西恒:《社区建设:理论的分立与实践的贯通》,《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马广海:《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毛寿龙:《物业管理的制度框架》,“制度分析与公共学术政策学术网站”制度评论一百四十五,2003。

毛寿龙:《公民维权的新路子》,2003年11月27日《南方周末》。

毛寿龙:《关于当今中国的利益集团问题》,“制度分析与公共学术政策学术网站”制度评论二百,2004。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第二批材料的序言》,1955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1962年8月6日《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毛泽东:《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人民出版社,196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明华:《构筑社区平台:城市反贫困的新思路》,《江南论坛》2004年第3期。

毛军:《我国城镇住宅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现实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孟伟:《建构公民政治:业主集体行动策略及其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苗艳梅:《关于社区及社区类型的研究述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潘允康、阮丹青:《中国城市家庭网》,《浙江学刊》1995年第3期。

潘允康、〔美〕约翰·罗根、〔美〕边馥琴、〔美〕边燕杰、关颖、卢汉龙:《住房与中国城市的家庭结构——区位学理论思考》,《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德〕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秦谱德:《严峻的经济形势、艰难的再就业步履——山西省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调查》,《经济问题》2000年第7期。

〔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美〕乔纳森·特纳、〔美〕勒奥纳德·毕福勒、〔美〕查尔斯·鲍尔斯:《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侯钧生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乔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下岗失业问题》,《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1期。

丘海雄、陈健民:《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钱雪飞:《论社区参与养老保障的必要性及优势性》,《前沿》2003年第8期。

任远:《城市社区服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报》2001年第5期。

任远、张志刚:《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典型实践模式的比较与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

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组编《上海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丛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美〕桑德斯:《社区论》,徐震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2。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2期。

孙立平、郭于华:《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学海》2001年第4期。

孙立平、郭于华:《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孙立平、郭于华:《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基础》,2004年12月30日《南方日报》。

孙立平、郭于华:《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孙立平、郭于华:《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孙金富、冯贵山主编《上海社区服务与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孙璐:《缺失与重建: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探析》,《理论导刊》2007年第5期。

隋玉倩:《对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定位的再认识》,《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宋林飞:《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舒闻铭:《失业后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日常心理问题丛谈》,http://blog.sina.com.cn,2007。

时立荣:《透过社区看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视野》2005年第4期。

石发勇:《关系网络、以法抗争和当代中国城市集体行动——一个街区维权运动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学网。

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学海》2005年第3期。

田丽春:《贫困人群医疗救助的若干关键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1期。

田丽春:《关于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5期。

唐钧:《北京市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特点及发展的趋势》,《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唐钧:《关于城市社区服务的理论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

唐钧、朱耀垠、任振兴:《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上海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5期。

唐钧、王婴:《城市最低收入保障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02。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兴起和主要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唐亚林、陈先书:《社区自治:城市社会基层民主的复归与张扬》,《学术界》2003年第6期。

唐利平:《国家与社会:当代中国研究的主流分析框架》,《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谭晓辉、范文杰:《论我国社会社区保障建设的目标模式》,《商业现代化》2005年第12期。

〔美〕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黄育馥译,商务印书馆,2006。

汪立华:《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汪大海:《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王建民:《去单位化、社区记忆的缺失与重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社区建设的社会学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王国枫:《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学术交流报》2004。

王卫东:《婚姻家庭关系要论》,长春出版社,1994。

王卫东:《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本与个人资本》,《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王汉生、陈智霞:《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思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3期。

王毅杰、王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王颖:《上海城市社区实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6期。

王颖:《论社区自治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王振耀:《论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街居通讯》1997年第2期。

王武召:《社会交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王晓章、冯婷:《城市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对H市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王琳:《社区参与:影像社区建设的关键因素》,《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6期。

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红旗出版社,2002。

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韦克难、赵志仁:《社区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韦森:《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

文林峰:《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冲突分析》,《现代物业》2003年第12期。

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吴新叶、金家厚:《社区公共权力:理论框架、现实问题及其对策》,《河北学刊》2003年第5期。

吴铎:《论社区建设主体——上海市浦东新区社区发展报告》,《社会学研究》1997。

吴铎:《社区服务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观点综述》,《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

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城市问题》1992年第5期。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城市规划》1999年第12期。

吴德隆、谷迎春主编《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知识出版社,1996。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徐永祥:《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与社会工作》,《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2期。

徐永祥:《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徐永祥:《政社合作与分工:社区建设体制改革与创新》,《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徐安琪:《城市家庭社会网络的现状和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徐友渔:《自由的言说》,长春出版社,1999。

徐琦:《社区的概念与理论起源》,《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徐琦、〔美〕莱瑞·赖恩、〔美〕邓福贞:《社区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徐道稳:《城市社区建设:市民社会的实践》,《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徐晓军:《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双重机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徐雪琴:《对社区居委会无限事务与有限职权矛盾的思考》,《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徐雪琴:《转型社会中的社区组织建设》,《社区》2006年第1期。

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徐洋:《北大四名教授上岗社区调解员》,2006年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

夏学銮:《中国社区服务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及其他》,《社会工作》1998年第1期。

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理论、政策、实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夏建中:《现代西方城市社区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燕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夏建中:《国外社会学关于城市社区权力的界定》,《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夏建中:《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组织及其主要原因——建造新的城市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模式》,《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学海》2005年第3期。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

夏积智、党晓捷:《中国的就业与失业》,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邢晓明:《黑龙江省城市社区建设形势分析与预测》,载范洪才、曲伟主编《2004年黑龙江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肖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络研究的若干进展》,《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3期。

项飙、宋秀卿:《社区建设和我国城市社会的重构》,《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于燕燕:《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于显洋:《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俞德鹏:《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杨荣:《浅论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杨荣:《社会资本的缺失与重建——以中国城市社区发展为视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杨超:《西方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求实》2000年第12期。

杨宜勇:《我国社区就业状况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2001。

杨宜勇:《下岗失业群体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载毛振华主编,《社会学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杨团:《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育和社会政策》,中国民间组织网,2002。

杨团:《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杨清涛:《试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根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杨宏山:《论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底线责任》,《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5期。

杨心恒、宗力:《社会学概论》,群众出版社,1986。

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2005年第5期。

杨敏:《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区意涵之探讨》,《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阮丹青、周路、布劳、魏昂德:《天津城市居民社会网初析——兼与美国社会网比较》,《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阮曾媛琪:《社会支持网络与社区照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阮曾媛琪:《中国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加强社会整合中的角色——北京一个街道的中国在职母亲的个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袁华音:《社区服务刍议》,《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

应星、晋军:《集体上访行动中的问题化过程》,《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第2期。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

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张静: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参见武克全《以新的视野和思路推进社区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张友琴:《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张其仔:《社会网与基层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张任信:《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支点》,《辽宁经济》2000年第8期。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对上海市KJ社区的研究》,《社会》2005年第6期。

张鸣宇、汪智汉:《转型时期居委会的三重角色——以武汉市C社区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张广利:《社会资本与和谐社区建设》,《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张利军:《农民工的社区融入与社区支持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张鸣:《社区的视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张鸿雁、殷京生:《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社会结构变迁论》,《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张伟兵:《社区服务发展中居民参与问题的思考》,《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2期。

张磊:《业主维权运动:产生原因及动员机制——对北京市几个小区个案考查》,《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赵定东:《“群体”失业者的转型适应与社会认同——基于辽宁省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流人员调查》,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2005。

赵定东:《城市社区的国家与社会:现实诉求和路径依赖——对C市“市长公开电话”的个案研究》,《社会》2005年第2期。

赵延东:《再就业中的社会资本:效用与局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

赵延东:《人力资本、再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5期。

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赵选忠:《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12期。

赵孟营、王思斌:《走向善治与重建社会资本: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目标模式的理论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周湘斌、常英:《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应用性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周艳华:《城市社区保障的新探索》,《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4年第1期。

周凯:《上海:非正规就业模式造就2.7万名“小老板”》,2004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周春霞:《农民工与市民冲突的经济社会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钟金洪:《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钟莹:《城市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回应——论社区工作专业化是解决社区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

颛慧林:《新时期城市困难群体医疗保障机制构建研究》,《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第1期。

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郑杭生:《城市中农业户口阶层的地位、再流动与社会整合》,《江海学刊》,2002。

郑杭生:《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郑杭生:《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视野下的社会矛盾》,《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0期。

郑杭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2006年5月25日《南方日报》。

郑杭生:《新世纪中国社会学——“十五”回顾与“十一五”瞻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曾文慧:《社区自治:冲突与回应》,《城市问题》2002年第4期。

朱健刚:《城市街区的权力变迁强国家与强社会模式——对一个街区权力结构的分析》,《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4期。

朱健刚:《国家、权力与街区空间——当代中国街区权力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第2~3期。

朱光磊:《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朱考金:《城市农民工的心态与观念——以南京市600例样本的频数分布为例》,《社会》2003年第9期。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朱琦:《社区结构与权力分布》,《社会》2002年第7期。

朱庆芳:《城市弱势群体的特征、贫困原因及解救对策》,中国社会学网,2003。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A.E.Kent,China,the United Nations,and Human Rights:The Limits ofComplia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9.

Anthony Giddens,New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London:Hutchinson,New York:Basic Books,1976.

Coleman,James,Community Conflict,New york.1957.

Howard W.Odum,Folk and Regional Conflict as a Field of Sociological Study,Publications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ⅩⅤ.1931.

Jonassen,C.T.,Community typology.In M.B.Sassman(Eds.),Community Structure and Analysis. N.Y.: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59:166.

Jenkins,Richard,Social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1996:87.

Jan E.Stets & Peter J.Burke,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3(3),2000.

Pierre Bourdieu,Loic Wacquant,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119.

Polin,O.E.,Communities:A Survey of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Research. Marry StateUniversity,1977.

Robert K.Merton,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Free Press,1957;179.

Sutton,R.I. & Staw,B.M.,What Theory is No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378.

Simmel,Georg.1955.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Affiliation. Free Press.

Simon,Herbert A.,Administrative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1957.

Todaro,M.T.,A Model of Labou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69,March,1969.

Thomas.Wolf,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Press,1990.

Wang,Y. & Murie,A.,Hous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n China. 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