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教育发展与政策30年(1978-2008)图书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1978-2008

SSAPID:101-7092-5951-82
ISBN:978-7-5097-0510-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迈向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政策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演变、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等共八章。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作 者: 张秀兰
编 辑:童根兴;胡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总序

 作者简介

 总论 为了人人享有基本教育服务

  一 导言

   (一)为什么进行30年的教育政策分析

   (二)教育政策分析的角度:教育公平

    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教育公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表达

    3.教育公平关乎社会稳定

    4.中国教育公平状况亟须改善

   (三)考察教育公平的尺度

  二 本书其他各章告诉我们些什么

   (一)成绩

    1.30年来教育政策在推进教育公平上有长足进步

     (1)基础教育政策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的取向突出

     (2)流动人口的教育政策实现了由限制到支持的转变

     (3)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

     (4)幼儿教育经历了从福利式幼儿教育体制转向社会化办园体制的制度重构过程

     (5)职业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6)民族教育政策走上成熟健康的发展道路

     (7)特殊教育政策迈向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构建

     (8)民办教育的起步与法制化的跟进

    2.施政理念对于教育政策具有根本的引导作用

    3.决策模式逐渐开放

     (1)媒体对于决策的影响逐渐增加

     (2)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增加

     (3)专业性决策咨询机构运作更加规范

    4.政策质量不断提高

   (二)问题

    1.需要进一步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教育决策

    2.决策机制的结构性缺陷:政府部门横向谈判机制缺失

    3.决策能力有待提高

     (1)缺少必要的政策工具,使得政策一出台就注定目标会落空

     (2)基本事实置于决策者视野之外:教育投入的“中部塌陷”问题

    4.经验型的教育政策过程

     (1)我们的政策过程基本上属于经验型,还没有实现向民主化的转型

     (2)突出的表现:对需求的政策响应不足

    5.教育决策的科学化问题

     (1)早期教育理念:关于早期教育公共品属性的困惑

     (2)民办教育理念模糊

     (3)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对决策者的认识和战略眼光的挑战

    6.问责缺失

  三 资格权利:教育公平的伦理—法理基础

   (一)概说资格权利

   (二)为什么是资格权利

    1.资格权利是道德权利

    2.资格权利是社会福利的伦理基础

   (三)资格权利是我们“以人为本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伦理—法理基础

    1.将资格权利作为教育体系的伦理—法理基础,强调了教育权利的正当性和政府的相应责任

    2.资格权利对个人受教育权敏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的伦理基础

   (四)中国社会转型需要在政策理念中引入资格权利的概念

  四 以人为本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的体制基础

   (一)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

   (二)“以人为本”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注入新的内容

    1.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成熟公民

    2.尊重每个人的受教育权

    3.需求驱动的教育体系

     (1)职业教育界提出了变供给驱动为需求驱动的观点

     (2)整个教育领域同样需要变供给驱动为需求驱动

     (3)教育领域存在对需求回应不足的问题

     (4)需求驱动提出了政府角色转型的命题

     (5)需求驱动还提出了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命题

   (三)以人为本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社会发展内涵

  五 政策建议

   (一)建构强调效能的行政问责制*

    1.教育问责制的精髓: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

    2.积极推进行政问责制的建构

    3.强调效能取向的“惩庸”制度

   (二)完善教育监管制度

    1.教育监管体系不完整

    2.各级教育督导机构缺乏独立性

    3.督导内容明显狭窄

    4.缺乏权威性,督政功能难以实现

    5.教育督导工作基本制度尚未建立

   (三)实现教育决策由经验型向现代科学民主型的转型

    1.加速推进决策模式的现代转型,决策程序法定化

    2.建立规范的信息收集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

     (1)加紧进行决策数据库的建设

     (2)建立信息公开机制

   (四)建立政府部门间横向谈判机制,解决国家战略与具体教育政策脱节的问题

  六 结语:建立一种机制、实现一个转型

 第一章 幼儿教育政策:从福利化到社会化

  一 幼儿教育30年发展概述

   (一)幼儿教育30年取得的成绩

    1.幼儿园数和在园幼儿数恢复了稳定增长

    2.幼儿园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

    3.民办幼儿园数量快速增长

    4.农村幼儿园数量在减少后出现恢复性增长

    5.在园儿童数量逐渐增加,男女入园比例相同

   (二)幼儿教育公平涉及的主要问题

    1.区域之间的不平等

    2.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3.公办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不平等

    4.不同群体入园机会的不平等

  二 幼儿教育政策30年回顾与评析

   (一)幼儿教育政策发展概述

   (二)社会化办园政策的初步形成

    1.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化办园出现的深层原因

    2.社会化办园思路的提出

    3.社会化办园思路的成型

    4.社会化办园思路的政策化

   (三)社会化办园政策的成熟

    1.分税制改革推动了幼儿教育体制的重构

    2.幼儿教育体制的重构

    3.社会化办园政策的成熟

   (四)中国幼儿教育政策发展评析

    1.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2.积极发挥财政投入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3.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相关法规

    4.监督工作仍然有待加强

  三 政策实施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1.多元化发展道路,促使民办幼儿园数量快速增长,提高了幼儿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了幼儿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3.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监督评估和师资培训,提高了幼儿教育质量的公平性

   (二)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2.财政资源分配不公平

    3.政策执行的分散化

    4.缺乏有效的实施工具

    5.缺乏有效的激励或监督机制

    6.缺乏资助处境不利儿童的专门政策

  四 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分析

   (一)政策制定背景

   (二)政策内容分析

    1.强化政府职责,拓宽了责任主体和责任内涵

    2.强调完善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3.首次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格局做出界定

    4.明确规定幼儿教育领域应禁止的行为

    5.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责任

   (三)政策的执行

    1.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2.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明显增加

    3.对幼儿教育的监督管理有所加强

   (四)政策执行效果

    1.幼儿园数有所增加,入园率有所上升

    2.幼儿园硬件设施有所改善

    3.幼儿教师学历水平逐渐提高

   (五)反思:对政策质量的分析

    1.政策的理念、目标与框架都有了很大进步

    2.政策实施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五 幼儿教育公共投资的国际经验

   (一)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水平

    1.幼儿教育公共投资水平总体较低

    2.各国幼儿教育公共投资与个人支出的比例差异较大

    3.公共投资水平是影响入园率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教育财政支出机制

    1.以供给方作为支出对象是一种主要方式

    2.将需求方作为支出方

    3.专门针对弱势群体是对需求方支出的一种主要机制

    4.用于幼儿教育的管理和监督

    5.财政支出机制主要受幼儿教育政策目标的影响

   (三)小结

  六 政策建议

  附录:中国幼儿教育现状调查*

 第二章 基础教育政策:致力于均衡发展和品质提升

  一 基础教育30年:成就与历程

   (一)主要发展成就

    1.基本“普九”,义务教育阶段公平程度大大提升

    2.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在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3.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别

   (二)基础教育发展历程

    1.农村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中期)

    2.立法并制订规划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3.基础教育回归公益事业,上位政府承担更大责任(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

  二 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一)义务教育体制的变迁

    1.1978~2001年:基层政府办学、多渠道投入为主

     (1)1980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政策

     (2)1985年:下放事权

     (3)1993年:确立“普九”目标下的经费筹措机制

     (4)1994年:分税制对教育经费的影响

     (5)教育经费多样化的形成

    2.2001年5月~2005年底: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体制

   (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的政策分析

  三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轨迹

   (一)不公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义务教育的问题

    1.重点学校制度

    2.择校费政策

    3.示范校政策

    4.转制学校政策

    5.乱收费问题

   (二)治理过程:从政策应对到制度治理

    1.对义务教育乱收费问题的治理

    2.对转制学校政策的调整

    3.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针的提出

    4.营造义务教育均衡的氛围

    5.义务教育均衡方针的法制化

  四 素质教育:从理念到政策

   (一)整治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

    1.整治应试教育

    2.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

   (二)新课程改革与推进素质教育

    1.营造素质教育推进的社会氛围

    2.落实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形成

    3.新课程改革政策的实施

    4.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

  五 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基础教育

   (二)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第三章 迈向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政策建构

  一 中国特殊教育30年发展概述

   (一)中国特殊教育30年取得的主要成绩

    1.迈出建构现代特殊教育体系的第一步

     (1)基本理念得到发展,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类别进一步扩大

     (2)特殊教育体系初见端倪

     (3)特殊教育多元化办学方式的格局初步形成

    2.政策质量明显提高,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强

     (1)国家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

     (2)确立了中国特殊教育“以普及为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针

     (3)中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3.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

   (二)中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公平发展进程

    1.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经费、校舍面积及年度专用设备购置经费逐步增长

    2.残疾儿童入学率和就学率不断提高

     (1)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2)残疾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

     (3)残疾儿童入学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

    3.特殊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与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三)为了实现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公平,当前中国特殊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未入学人数较多,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远不能满足残疾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见图3-9),且分布不均

    2.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地区差异大,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3.特殊教育质量较低,城乡、地区、校际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较低

    4.特殊教育办学体系不够完善,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任重道远

  二 中国特殊教育30年政策回顾与评析

   (一)相关法规文件对特殊教育经费的规定及分析

    1.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力度加大,操作性大大提高

    2.1998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需要修订

   (二)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简介与评析

    1.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的亮点

     (1)“禁止对残疾人歧视”的内涵拓展

     (2)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

     (3)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4)强化了各级政府在保障残疾人权益方面的职责

    2.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关于残疾人教育的相关规定与评析

     (1)强调了残疾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加大了保障这一权利的力度

     (2)强化了各级政府的责任

     (3)相关规定更加具体,提高了操作性

   (三)中国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述评

    1.特殊教育立法尚不完善

    2.特殊教育行政执法困难,司法制度薄弱

  三 重点政策分析

   (一)随班就读政策制定背景

    1.基本理念:让特殊教育回归普通教育的“主流”

    2.中国随班就读政策的形成

   (二)随班就读政策内容分析

    1.主要内容

    2.简要评价

     (1)关于政策目标

     (2)关于目标的实现手段

    3.随班就读政策实施与效果分析

     (1)政策实施:从上到下的学习过程

     (2)随班就读政策效果分析

   (三)随班就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

    1.随班就读规模还需扩大

    2.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3.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与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4.随班就读的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加强

    5.随班就读政策总体评价及反思

     (1)随班就读政策方向正确,效果显著

     (2)随班就读政策尚待完善

  四 国际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立法经验

    1.有专门的特殊教育立法

    2.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完备

    3.特殊教育立法不断修订

   (二)国际全纳教育研究进展

    1.美国的全纳教育进展

    2.英国的全纳教育研究进展

    3.拉美地区的全纳教育进展

   (三)国际及中国台湾地区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1.为特殊教育专门立法

    2.全纳教育进展的启示

  五 政策建议

   (一)加速特殊教育法制建设进程

    1.加速制定与颁布《特殊教育法》的进程

    2.修订并完善现有的特殊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特殊教育的执法力度

   (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建立特殊教育的财政投资制度是促进残疾儿童教育公平的基本保障

    2.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

    3.实现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与普通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推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4.积极扩大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为残疾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及今后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自强自立,做好转衔与过渡

   (三)汶川地震对特殊教育提出的问题

    1.请有关部门从政策层面,将“肢体残疾”儿童少年明确增加为随班就读的对象类别

    2.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法律的宣传与贯彻执行

    3.“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附件3-1 北京市宣武区某小学随班就读发展状况的个案调查

   一 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该校的基本情况

    (二)该校的随班就读历史

    (三)该校的随班就读实施效果

     1.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状况

     2.普通儿童的发展状况

   四 讨论

    (一)该校随班就读效果较好的原因——贯彻落实国家随班就读政策的经验

     1.区内的有利因素:充分调动行政资源

     2.学校自身的因素

    (二)该校随班就读发展面临的困难——折射国家随班就读政策的不足

   五 结论与启示

  附件3-2 部分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及文件回顾与评析

 第四章 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和政策应对

  一 人口流动和流动儿童

   (一)中国的人口流动

   (二)流动人口中的流动儿童

    1.流动儿童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

    2.流动儿童的迁移特征

    3.流动儿童在城市的居留时间

  二 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

   (一)教育的可及性差,资源分配不平等,机会公平难以保障

    1.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

    2.不能适时入学和超龄上学问题突出

    3.辍学率高

    4.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因地域跨度不同而存在差异

    5.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

    6.资源分配极不平等

    7.进入公立学校的条件不公平

   (二)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公平问题

    1.公立学校与简易学校*的巨大差距使在这两类学校就学的流动儿童处于不公平的教育环境

    2.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也难以享受和同校的当地学生同等的待遇

    3.流动儿童的家庭和社区教育环境不如当地儿童

   (三)流动儿童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1.学习成绩受到流动本身或是教育环境的影响

    2.简易学校难以取得合法地位,影响流动儿童进一步升学

    3.无法就地升读,同样影响流动儿童的发展

  三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回顾与评析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政策空白期

   (二)1996~2000年,以限制为主的政策导向

   (三)新世纪以来,政策导向逐渐转为促进平等对待和权益保护

    1.政策导向的转变初现端倪:“两为主”政策的形成

    2.公平导向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思路的形成

    3.公平思路的政策化

   (四)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发展评析

    1.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越来越趋于成熟,政策质量不断提高

    2.政策发展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3.政策的针对性有待加强

    4.政策缺乏长远考虑

  四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

   (一)取得的重要经验

    1.努力减少流动儿童与户籍儿童之间的不平等收费,促进机会公平

    2.改善学籍管理办法,简化就学与转学手续,减少流动儿童失学或辍学

    3.重视发挥简易学校对容纳流动儿童就学的积极作用

   (二)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儿童底数不清,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学校布局、分配资金时缺乏依据

    2.一些大城市公立学校吸收流动儿童乏力

    3.合理性与非法性:简易学校的两难情形

    4.借读费取消困难重重

    5.没有充分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政策实施的影响

    6.缺少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

  五 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政策分析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二)政策内容分析

    1.政策目标是为了促进公平

    2.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

    3.首次较为明确、详细地阐述了流入地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基本成形

    4.首次提出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

    5.强调要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和管理

    6.体现了平等对待和关注弱势儿童的思路

   (三)政策执行

    1.各地方政府积极贯彻落实政策

    2.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3.财政投入大大增加

    4.更加重视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管理和扶持

   (四)政策执行效果

    1.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公办学校成为主渠道

    2.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大大改善

    3.流动儿童家庭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五)对政策质量的反思

    1.政策的权威性大大提高

    2.政策的瞄准机制更为准确

    3.政策理念更具前瞻性

    4.政策目标更为明确

    5.对政府职责的界定更为清晰

    6.政策存在的不足之处

  六 政策建议

   (一)建立16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管理制度

   (二)打破户籍壁垒,调整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

   (三)加强监督和问责机制

   (四)完善政策体系,细化政策内容,增进政策的可操作性

   (五)应当在整个社会进行尊重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

   (六)鼓励社区开展针对流动儿童的工作

   (七)从客观实际出发,科学认识和管理简易学校

  附录:对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的个案访谈

 第五章 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

  一 我国职业教育30年发展概述

   (一)职业教育30年发展的成就

    1.初步建立起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3.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程度不断提高

   (二)30年中等职业教育概说

    1.30年中等职业教育*“恢复发展—下滑—稳步发展”的过程

    2.主要成绩

     (1)中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和招生数总体保持增长

     (2)教师数量和质量得到改善

     (3)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基本稳定

     (4)初步建立起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服务系统

     (5)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交流有很大发展

   (三)职业教育发展涉及的公平问题

    1.中等职业学校数的滑坡和数量的相对不足

    2.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规模相对缩减

    3.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偏低

    4.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收费仍然偏高

    5.农村职业教育日益萎缩

    6.中职毕业生工资低,发展受限

  二 职业教育政策30年回顾

   (一)恢复阶段(1978~1984年)

    1.调整教育结构

    2.放宽办学主体渠道,允许社会力量办学

   (二)发展阶段(1985~1996年)

    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2.1991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丰富了职业教育政策内涵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清晰

    4.199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三)滑坡阶段(1997~2001年)

    1.问题凸现

    2.造成滑坡的原因

    3.改革尝试

   (四)重振阶段(2002~2008年)

    1.国务院的三次职教会议

    2.重振阶段的四个思路

  三 职业教育政策评析

   (一)职业教育30年发展特征

    1.从经济需求到“以人为本”:职教发展的动力转换

    2.从计划到市场:职教寻找市场机制的尝试和危机

     (1)职业教育寻找市场机制的历程

     (2)市场机制无法克服的危机

   (二)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失效

    2.职业教育仍被边缘化

    3.管理体制问题

   (三)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实施一定程度上失效的原因

    1.教育政策的价值冲突*

    2.政策内容的整合度

    3.激励不足,执行力弱

    4.政策的相关配套体制不完善

  四 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分析

   (一)政策制定背景

    1.社会背景

     (1)收入分化与中职生阶层特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

     (3)舆论背景

    2.教育背景

    3.前期政策基础

   (二)政策形成过程

   (三)政策内容分析

   (四)政策执行效果

    1.全部完成了助学金的发放工作*

    2.资助政策的正效益突出

   (五)对政策的评析

   (六)进一步的思考

    1.资助政策解决不了初中毕业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

    2.中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问题

  五 职业教育政策促进公平的国际经验

   (一)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1.部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是免费的

    2.中职生享受政府的福利补贴

    3.政府给予上职校的学生家庭一定的补助

    4.重点资助贫困生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与等值

    1.法国

    2.英国

    3.德国

    4.国际经验的启示

  六 政策建议

   (一)提高技术工人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三)政府应在发展职业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

    1.增加职教财政性投入

    2.平衡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3.加强职业教育和就业部门的合作

    4.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5.保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第六章 高等教育公共政策的演变

  一 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一)高等教育规模和培养能力大幅增长

   (二)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三)高等学校数量和校均规模增长

   (四)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五)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

  二 高等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

   (一)恢复和重建:回到20世纪50年代

   (二)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三)90年代之后:“教育产业化”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

   (四)2003年以来:教育公共政策的转型

  三 对高等学校扩招政策的分析

   (一)政策议题和决策过程

   (二)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

   (三)政策效果

    1.提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2.学费上涨过快、贫困生资助政策滞后

    3.高校扩招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4.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改革滞后

    5.高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负债问题严重

    6.对教育生态和人才培养长远效益的影响

  四 对“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政策分析

   (一)从“211工程”到“985工程”

    1.“211工程”的设立

    2.“985工程”的设立

   (二)项目内容和执行过程

    1.“211工程”的目标和内容

    2.“985工程”的实施和变化

    3.“985工程”与“211”工程的区别

   (三)政策评价

    1.“理想导向”和“内输入”特征

    2.目标的分散和游移

    3.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影响

    4.实施成效难以评价

    5.改善高校治理的思考

  五 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

   (一)30年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评析

    1.效率优先、发展主义的价值,国家主义的战略目标,使得重大教育决策容易出现对教育性问题的忽视

    2.计划体制下行政主导的政策行为,缺乏社会和公众参与,缺乏监督、制衡和问责,致使许多政策过程变形失真

    3.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政策运作出现了“双重制度安排”的特征

    4.重大政策有可能但并未成为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二)改善教育治理,促进教育决策民主化

    1.建立社会参与教育治理的机制

    2.建立科学民主决策的程序和制度

    3.提高政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培育教育中介组织

 第七章 民族教育政策回顾与评析

  一 民族教育30年发展概述

   (一)民族教育30年取得的成绩

    1.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

    2.民族教育学校体系初步形成

    3.少数民族学生增加

    4.民族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二)民族教育涉及公平的几个问题

    1.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机会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低于汉族学生入学率

     (2)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2.民族教育资源的短缺

     (1)民族教育教学设施、配套资源的短缺

     (2)民族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3.双语教育问题

    4.民族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

  二 民族教育政策30年回顾与评析

   (一)民族教育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78~1992)

    2.第二阶段:民族教育政策的快速发展时期(1992~2002)

    3.第三阶段:民族教育政策全面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教育政策层级较低、权威性不足

    2.民族教育政策的理念缺失

    3.民族教育政策内容单一、笼统,政策的中肯性欠缺,导致政策实施引发新问题

    4.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远未形成

    5.民族教育政策理论研究亟待加强

  三 重点政策分析: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的“双语教学”政策

   (一)政策制定的背景

    1.1949~1976年双语教学政策的酝酿期

    2.1978年后双语教学的政策思想逐渐成形

    3.1992年后双语教学方针的确立

    4.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出台

   (二)政策内容分析

    1.明确了双语的课程体系

    2.强调教师、教材:双语教学的基本要素

    3.扶持教材建设:强化政府在双语教学中的职责

   (三)政策的执行

    1.加强了双语教学的研究

    2.加强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3.落实了围绕教材的财政拨款

    4.加强了对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特别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成效的评价

   (四)政策执行效果

    1.政策的积极效果

    2.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

     (2)民族文字教材、教辅资料、教学用软件、课件建设不配套

     (3)与MHK相配套的汉语教材短缺

     (4)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就业与学习动机

     (5)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五)政策的延续与修订

    1.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双语教学中的职责

    2.要切实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3.要进一步加强双语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建设

    4.要促进民族中小学学生升学和就业渠道的畅通,扩大他们升学、就业的空间

    5.要大力提倡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与保存

  四 个案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内蒙古双语教学基本情况

    1.生源对象

    2.学校情况

    3.蒙古语授课专任教师情况

    4.双语教学专任教师情况

    5.问卷调研情况

     (1)对待双语的态度

     (2)认为汉语重要的原因

     (3)认为民族语重要的原因

     (4)在汉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对学校汉语文教学的看法

     (6)民族文字教材编译质量

     (7)民族文字教材经费

   (二)内蒙古双语教学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1.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推动双语教学的发展

    2.形成了与自治区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双语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且有自己的政策创新

    3.建立完善了双语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了相关人员

    4.积极开展“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和“自治区内蒙古语文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工作

   (三)内蒙古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内蒙古案例对反思双语政策的启示

    1.立足当地实际,体现政策针对性

    2.构建一系列配套政策,切实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

    3.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

  五 少数民族教育权利保障的国际经验

   (一)英国的公民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政策

    1.国家一体化教育前提下保留文化多样性是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大特点

     (1)“公民教育”:多元化背景下加强国家一体化认同

     (2)“多元文化”:一体化前提下保护文化多样性

    2.注重教育立法是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另一特点

   (二)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

   (三)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与措施

    1.基于双语结构的多元文化政策

    2.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是其多元文化政策的集中体现和主要实施途径

   (四)启示

    1.民族教育要突出民族团结的理念,致力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2.加强民族教育立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3.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实现多元与一体的合理平衡

    4.注重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把受教育权保障落在实处

  六 政策建议

   (一)在民族教育中加强对多民族统一国家认同的教育

   (二)明确民族教育政策目标

   (三)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四)重点解决民族教育特有的问题

   (五)适时将民族教育政策上升为民族教育法规

 第八章 民办教育:在中央和地方博弈中前行

  一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概况

  二 中国民办教育政策演变

   (一)民办教育法制建设进程

    1.围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争论

    2.民办教育地方政策创新*

   (二)民办教育政策和法律执行中的冲突

   (三)对民办教育两个重要政策案例的讨论

    1.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及其学生权益保障问题

    2.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问题

  三 对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变迁的基本判断

  四 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