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0

民事抗诉论图书

On Civil Protest

SSAPID:101-6980-0219-60
ISBN:978-7-5201-155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民事抗诉制度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书中叙述了民事检察的基本范畴、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法考察、中国民事抗诉的制度变迁与实务发展状况;对民事抗诉制度合理性论争双方的论点要素和论证逻辑的系统梳理;阐述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框架下具有全新“五阶构造”的民事抗诉制度,其与再审之诉制度在程序构造、诉讼关系以及通行原则上存在原理相通、相融性;最后展望了“再审程序抗诉一元启动”机制的构建。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作 者: 宋小海
编 辑:孙以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打造精品 勇攀“一流”

 导论

  一 研究之缘起

  二 本书基本构思与内容

  三 本书研究的意义与局限性

 第一章 民事检察概论

  第一节 基本范畴

   一 民事检察

   二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

   三 民事抗诉

  第二节 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一 法国民事检察制度

    1.作为主当事人进行诉讼

    2.作为从当事人参加诉讼

    3.诉讼监督

   二 德国民事检察制度

   三 日本民事检察制度

   四 英国民事检察制度

   五 美国民事检察制度

   六 俄罗斯民事检察制度

  第三节 中国民事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事检察制度

   二 民事检察制度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章 民事抗诉制度的合理性之争

  第一节 民事抗诉制度质疑论

   一 民事抗诉侵犯当事人处分权

   二 民事抗诉损害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三 民事抗诉有违案件裁判的不确定性

   四 民事抗诉损害审判独立

   五 民事抗诉损害司法裁判的终局性和司法权威

   六 民事抗诉不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第二节 民事抗诉制度维护论

   一 正面立论

    (一)国家设置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宪法依据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民事抗诉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

    (三)民事抗诉制度的现实合理性

   二 对质疑论的反驳

    (一)民事抗诉与当事人处分权

    (二)民事抗诉与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三)民事抗诉与案件裁判的不确定性

    (四)民事抗诉与审判独立

    (五)民事抗诉与司法裁判的终局性

    (六)民事抗诉与司法权威

    (七)民事抗诉与诉讼经济原则

  第三节 对合理性之争的简要评析

 第三章 检察监督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念考察*

   一 “法律监督”的含义分歧

   二 法理学解释的局限性

   三 “法律监督”的语源考察

   四 “法律监督”的本义

   五 检察权的法律监督性质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概括性意指*

   一 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法律监督”的意指

   二 “法律监督”系职权概念

   三 检察权的结构

   四 “法律监督”的概括意指

 第四章 民事抗诉制度的构造与功能

  第一节 民事抗诉制度的构造

   一 构造概念及其应用

   二 民事抗诉制度构造的概念

   三 民事抗诉制度构造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民事抗诉制度的功能

   一 制度功能的概念

   二 关于民事抗诉制度功能的各种观点

   三 民事抗诉制度功能的界分原理

   四 民事抗诉制度的原初功能

   五 民事抗诉制度功能的嬗变

 第五章 民事抗诉监督的诉讼结构

  第一节 既有理论的检视

   一 关于民事抗诉监督诉讼结构的各种理论

    (一)质疑论:四边形结构论

     1.不等边四角形结构论

     2.平行四边形结构论

    (二)新构论

     1.三棱锥结构论

     2.正四面体结构论

     3.棱形结构论

   二 对既有理论的检视

  第二节 民事抗诉监督诉讼结构的新分析

   一 诉讼结构分析的基础理论

    (一)民事审判检察监督的概括性意涵及其制度表达

    (二)诉讼结构的承载体:实存的民事抗诉制度之整体构造

   二 诉讼结构分析的展开

 第六章 民事抗诉制度的合理性论证

  第一节 面向旧构造的理论阐释及其困境

   一 民事抗诉制度的宪法基础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法律监督权

    (二)民事抗诉制度是检察权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

   二 民事抗诉制度的诉讼法理根据

    (一)民事诉讼的多重目的

    (二)民事抗诉制度的立足点:民事诉讼之根本目的

   三 民事抗诉的原则特征

   四 应然的程序关系

    1.民事抗诉权与民事审判权的关系

    2.民事抗诉权与诉权的关系

   五 应然的程序构造

   六 小结:旧阐释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面向新构造的理论阐释

   一 再审之诉概述

   二 民事抗诉制度新构造与再审之诉的原理相融性

    (一)新构造之民事抗诉制度与再审之诉制度具有相似的阶段构造

    (二)新构造之民事抗诉制度与再审之诉制度具有相似的诉讼结构,遵循着同样的等腰三角形关系原理

    (三)新构造之民事抗诉制度与再审之诉制度遵循着同样的诉讼原则

     1.民事抗诉与处分原则

     2.民事抗诉与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3.民事抗诉与辩论原则

   三 小结

 第七章 抗诉事由

  第一节 抗诉事由概论

   一 抗诉事由的概念

   二 抗诉事由的作用

   三 抗诉事由的设置

   四 抗诉事由的立法演变

    (一)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

    (二)1991年民事诉讼法

    (三)2007年民事诉讼法

    (四)2012年民事诉讼法

  第二节 抗诉事由的理解与把握

   一 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 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

   三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

   四 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未经质证的

   五 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的

   六 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七 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

   八 无诉讼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或者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或者其诉讼代理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的

   九 违反法律规定,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的

   十 未经传票传唤,缺席判决的

   十一 原判决、裁定遗漏或者超出诉讼请求的

   十二 据以作出原判决、裁定的法律文书被撤销或者变更的

   十三 审判人员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结语 “再审程序抗诉一元启动”之展望

 后记

本书是对民事抗诉制度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为此目的,本书研究的内容包括逻辑相关联的三大部分:一是基础性的叙述,包括民事检察的基本范畴,民事检察制度的比较法考察,中国民事抗诉的制度变迁与实务发展状况。二是对民事抗诉制度合理性论争双方的论点要素和论证逻辑的系统梳理。三是民事抗诉制度合理性的证立,阐述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框架下具有全新“五阶构造”的民事抗诉制度,其与再审之诉制度在程序构造、诉讼关系以及通行原则上存在原理相通、相融性。在此基础上,适度延伸阐述了民事抗诉制度的核心程序要素——“抗诉事由”。最后,本书“结语”中展望了“再审程序抗诉一元启动”机制的构建。

杨立新:《民事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与司法公正》,《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刘家兴:《关于审判监督程序的回顾与思考》,《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

江伟、徐继军:《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

李浩:《民事再审程序改造论》,《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张晋红、郑斌峰:《论民事检察监督方式之选择》,《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段厚省:《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

洪浩、邓晓静:《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配置》,《法学》2013年第7期。

傅国云:《论民事督促起诉——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监管权的监督》,《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郑人豪:《美国的检察制度》(一),《当代检察官》2002年第6期。

郑人豪:《美国的检察制度》(二),《当代检察官》2002年第7期。

李昕:《俄罗斯民事抗诉制度的新发展》,《学术论坛》2013年第2期。

李昕:《俄罗斯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地位的角色嬗变及其启示》,《理论导刊》2009年第11期。

刘向文:《谈俄罗斯联邦检察制度的历史发展》,《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6期。

韩成军:《俄罗斯检察制度变迁对我国检察制度改革的启示》,《中州学刊》2011年第2期。

尹伊君:《检法冲突与司法制度改革》,《中外法学》1997年第4期。

关今华:《检察权与审判权的冲突、监督、制约和权力配置》,载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

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黄松有:《检察监督与审判独立》,《法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景汉朝、卢子娟:《论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法律科学》2002年第1期。

陆永棣:《程序冲突映照下的制度困境——现行民事抗诉制度考察》,《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张卫平:《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实施策略研究》,《政法论坛》2015年第1期。

高洪宾:《审判监督与司法权威》,《人民司法》2001年第1期。

汪治平:《民事抗诉与刑事抗诉之比较》,《人民法院报》2000年8月1日,第3版。

扈纪华:《关于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问题》,《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邵世星:《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法理基础再论——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检察制度的完善》,《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高晓莹、杨明刚:《从制度价值层面审视民事检察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法学家》2006年第4期。

田平安、李浩:《中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王景琦:《司法改革与民事检察监督刍议》,《法学家》2000年第5期。

段厚省、陈佳琦:《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改革涉及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桂明:《民事检察监督之存废、定位与方式》,《法学家》2006年第4期。

张晋红:《对取消与弱化民事抗诉制度的几点质疑》,《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郝银钟:《检察权质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夏邦:《中国检察院体制应予取消》,《法学》1999年第7期。

崔敏:《论司法权的合理配置》,载《依法治国与司法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陈卫东:《我国检察权的反思与重构——以公诉权为核心的分析》,《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王松苗:《厉行法治:法律监督应如何定位——“依法治国与法律监督研讨会”综述》,《人民检察》1998年第9期。

周士敏:《论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定位》,《人民检察》1999年第1期。

徐益初:《析检察权性质及其运用》,《人民检察》1999年第4期。

万毅:《法律监督的内涵》,《人民检察》2008年第11期。

朱孝清:《检察的内涵及其启示》,《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沈丙友:《公诉职能与法律监督职能关系之检讨》,《人民检察》2000年第2期。

张智辉:《法律监督三辨析》,《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宋军:《法律监督理论的来龙去脉》,《首都检察官》创刊号(2004年7月)。

闵钐:《新中国第一本检察著作〈检察制度纲要〉述评》,《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5期。

田夫:《什么是法律监督机关》,《政法论坛》2012年第3期。

王志坤:《“法律监督”探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彭真:《关于七个法律草案的说明》,载《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

万春:《论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兼评当前理论和实践中的几种观点》,《政法论坛》1994年第1期。

张智辉:《法律监督三辨析》,《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万毅:《法律监督的内涵》,《人民检察》2008年第11期。

张智辉:《“法律监督”辨析》,《人民检察》2000年第5期。

张智辉:《论检察权的构造》,《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张智辉:《公诉权论》,《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扈纪华:《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张弛有度》,载《检察日报》2012年9月14日,第3版。

汤维建:《民事诉讼法律监督基本原则的新发展》,载《检察日报》2012年9月18日,第3版。

刘荣军:《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看检察监督》,载《检察日报》2012年10月18日,第3版。

王建:《角色与定位:民事检察制度修改的法理审视》,载《检察日报》2012年9月26日,第3版。

李浩:《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诉权化改造——兼析〈关于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49条》,《法律科学》2012年第6期。

蔡虹:《民事诉讼结构的调整及其基本构造的选择》,《法商研究》1998年第5期。

彭世忠:《民事诉讼构造的理性认知》,《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高鹏程:《试论结构的概念》,《学术交流》2010年第2期。

赵钢:《略论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之结构》,《法商研究》1998年第1期。

章恒筑:《关于民事诉讼结构理论的考察和反思》,《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宋振武:《刑事诉讼的功能性结构及其法理学分析》,《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龙宗智:《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辨析》,《现代法学》1991年第3期。

马智胜、马勇:《试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吉嘉伍:《新制度政治学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江伟:《略论检察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人民检察》2005年第18期。

段厚省、郭宗才、王延祥:《〈民事诉讼法〉修订与民事检察监督之回应》,《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12期。

唐力、谷佳杰:《“检审一体化”:论民事检察监督的边界》,《学海》2015年第4期。

韩成军:《公平审判权与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肖建国:《民事检察监督之功能与实施思考》,《人民检察》2012年第21期。

陈德辉、程晓斌:《论民事检察监督理念与现行制度的改造》,《人民司法》2002年第4期。

张步洪:《略论民事行政检察程序的目的》,《人民检察》1998年第7期。

朱刚:《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价值分析与诉讼定位》,《福建法学》2016年第1期。

马登科:《民事检察抗诉制度的再完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路志强:《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结构性问题和改革方向》,《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孙加瑞:《民事行政检察的审判化误区与检察化回归》,《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刘辉、姜昕:《浅谈民事检察的目的和手段》,《人民检察》2010年第17期。

王莉:《我国民事检察的功能定位和权力边界》,《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杨会新:《民事检察监督中调查权的范围》,《人民检察》2013年第15期。

傅郁林:《民事执行权制约体系中的检察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汤维建、温军:《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法律地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王鸿翼:《关于对民事诉讼三角形结构的质疑与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刘卉:《民事检察监督范围的拓展与路径》,《人民检察》2011年第15期。

陈丹、宋宗宇:《从监督到制约: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关系构造与机制构建》,《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1期。

汤维建:《论诉中监督的菱形结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6期。

蔡福华:《民事检察理论若干问题辨析》,《人民检察》2001年第2期。

邵世星:《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定位与结构设计》,《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李浩:《论民事再审程序启动的诉权化改造》,《法律科学》2012年第6期。

傅郁林:《民事执行权制约体系中的检察权》,《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王鸿翼:《关于对民事诉讼三角形结构的质疑与思考》,《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郭道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载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

陈刚、翁晓斌:《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

邹建章:《论民事检察监督法律关系》,《中国法学》1997年第6期。

汪治平:《民事抗诉若干问题之管见》,《人民司法》1999年第11期。

王亚新:《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整体的程序设计——以〈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出发点》,《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蔡虹:《民事抗诉制度的立法完善》,《人民检察》2011年第11期。

张步洪:《民事行政抗诉理由及适用标准探究》,《人民检察》2000年第4期。

张卫平:《民事再审事由研究》,《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

潘剑锋:《论“管辖错误”不宜作为再审事由》,《法律适用》2009年第2期。

张卫平:《管辖错误不宜作为民事再审的事由》,《人民法院报》2007年9月18日,第6版。

陈桂明:《再审事由应当如何确定——简评07年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得失》,《法学家》2007年第6期。

汤维建:《“管辖错误”作为再审事由不宜删除》,《法学家》2011年第6期。

卢正敏:《民事诉讼再审新证据之定位与运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王景琦:《民事抗诉条件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检察》2008年第13期。

王亚新:《民事诉讼中质证的几个问题——以最高法院证据规定的有关内容为中心》,《法律适用》2004年第3期。

杨立新:《关于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案卷审查(上)》,《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刘学在:《违法剥夺当事人辩论权利之再审事由的认定》,《公民与法》2010年第7期。

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法学家》2007年第6期。

沈宗灵主编《法理学》(第二版),2009。

孙国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乔克裕主编《法学基本理论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

马新福主编《法理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7。

舒国滢主编《法理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王桂五:《王桂五论检察》,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龙宗智:《检察制度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

李忠芳、王开洞主编《民事检察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周其华著《中国检察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张步洪:《新民事诉讼法讲义》,法律出版社,2012。

杨立新:《民事行政检察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

刘家兴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潘剑锋:《民事诉讼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杨立新:《民事行政检察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

方立新:《西方五国司法通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程汉大主编《英国法制史》,齐鲁书社,2001。

白绿铱等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调研小组:《民事诉讼程序改革报告》,法律出版社,2003。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张智辉:《检察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朱孝清、张智辉主编《检察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樊崇义主编《检察制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

张穹、谭世贵:《检察制度比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

甄贞等著《法律监督原论》,法律出版社,2007。

闵钐《中国检察史资料选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闵钐、薛伟宏编著《共和国检察历史片断》,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孙谦主编《人民检察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张穹主编《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石少侠:《检察权要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潘剑锋主编《民事诉讼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4。

王锡三:《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江伟主编、傅郁林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毕玉谦:《证据法程序功能模式》,法律出版社,1997。

刘荣军:《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法律出版社,1999。

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陈光中:《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88。

毕玉谦:《证据法程序功能模式》,法律出版社,1997。

陈桂明:《诉讼公正与程序保障》,法律出版社,1999。

江平:《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民事诉讼法立法背景与观点全集》,法律出版社,2012。

高其才、肖建国、胡玉鸿:《司法公正观念源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汤维建:《民事检察法理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4。

贺恒扬主编《抗诉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章武生等:《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2000。

王鸿翼:《规范和探索感性与理性——民事行政检察的回眸与展望》,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

孙谦、刘立宪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1989-1999)》,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

吕世伦主编《列宁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0。

张卫平等:《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

孙谦、樊崇义、杨金花主编《检察改革、检察理论与实践——与专家对话录》,法律出版社,2002。

孙万胜:《司法权的法理之维》,法律出版社,2002。

王亚新:《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孙家瑞:《民事检察制度新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

江必新主编《新民事诉讼法专题讲座》,法律出版社,2012。

江必新、孙祥壮、王朝辉:《新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讲座》,法律出版社,2012。

张卫平:《诉讼架构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杜万华、胡云腾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逐条适用解析》,法律出版社,2015。

王胜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2。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

〔瑞士〕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日〕法务省刑事局《日本检察讲义》,杨磊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

〔英〕里约翰·爱得华兹著《皇家检察官》,周美德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

〔英〕里约翰·爱得华兹著《英国总检察长——政治与公共权利的代表》,王耀玲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

〔美〕琼·雅各比著《美国检察官研究》,周叶谦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

〔苏联〕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苏联〕诺维科夫:《苏联检察系统》,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译,群众出版社,1980。

〔苏联〕B.Г.列别金斯基:《苏维埃检察院及其一般监督方面的活动》,陈华星、张学进译,法律出版社,1957。

〔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

〔美〕埃里克·A.波斯纳:《法律与社会规范》,沈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美〕小罗伯特·B.埃克伦德、〔美〕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杨玉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日〕三月章:《日本民事诉讼法》,王一凡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白绿铉译,法律出版社,1995。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三联书店,1997。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德〕H.科殷:《法哲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姫敬武译,华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