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9

新时期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问题研究图书

Study on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New Era

SSAPID:101-6951-9219-11
ISBN:978-7-5201-1846-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建议方案为研究旨向,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关口期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乃至潜伏的危机,以期探寻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和社会风险治理的实现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丁东铭 魏永艳
编 辑:孔庆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问题提出的社会背景

   二 问题提出的现实原因

    (一)继续推动和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促进社会管理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良性互动的内在要求

     2.实现社会风险源头治理和维护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

     3.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应对治理危机的迫切选择

    (二)当前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失范问题

     1.评估主体单一化

     2.评估方法与程序简单化

     3.评估制度建设边缘化

     4.评价机制建设形式化

     5.评估范围模糊化

     6.评估自由裁量权扩大化

     7.固有矛盾解决迟滞化

    (三)新常态下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依托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1.限制风险评估自由裁量权——保证评估民主性

     2.厘定风险评估范畴——确保评估回应性

     3.规范风险评估程序——守护评估合法性

     4.革新风险评估方法——保障评估实效性

     5.完善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维系评估系统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二 社会风险应对与治理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目的、意义、思路与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四)基本内容

   二 学术创新、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和效益

    (一)成果的学术创新

     1.方法创新

     2.视角创新

     3.观点创新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三 体系安排与章节规划

   四 主要观点与对策性建议

 第二章 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体现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一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二 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三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四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第二节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要选择

   二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第三节 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重大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关系的需要

   二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关系的需要

   三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关系的需要

   四 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关系的需要

   五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

   六 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关系的需要

  第四节 避免陷入“三大陷阱”的治本之策

   一 塔西佗陷阱

   二 中等收入陷阱

   三 修昔底德陷阱

   四 厘清“三大陷阱”的内在关联

   五 避免陷入“三大陷阱”的主要举措

    (一)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的主要举措

    (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举措

    (三)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主要举措

 第三章 拉美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现状

   一 拉美国家启动城市化的背景

   二 拉美国家城市化的成就

   三 拉美国家的过度城市化

    (一)过度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二)导致过度城市化的基本原因

    (三)导致过度城市化的具体诱因

  第二节 拉美国家城市化的问题和困境

   一 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和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二 住房政策误入歧途

   三 官员贪腐

   四 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第三节 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 杜绝和防范错误的改革倾向

    (一)坚持正确的人口政策,避免超前城市化和超大城市化

    (二)坚持正确的土地政策,避免城镇化以贫困化为代价

    (三)坚持正确的产业政策,避免城镇化被造城运动取代

   二 推进旨在平抑两极分化的分配领域改革

    (一)初次分配领域改革的要点

    (二)再分配领域改革的重点

    (三)深化分配领域改革的最终目的

   三 完善协商民主机制建设实现社会风险源头治理

    (一)协商民主横向性特质

    (二)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诉求和基本表现形式

    (三)协商民主的具体实现方式

 第四章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第一节 扩大内需是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心

   一 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下外需持续疲软

   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压力尚未完全化解

   三 拉抬内需才是实现经济二次飞跃的治本之策

  第二节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源

   一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出

   二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发展空间

   三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空间布局相协调的城镇化

  第三节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社会风险

   一 我国城镇化的基本进展

   二 社会风险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三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第五章 新时期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念基础与策略框架

  第一节 新时期社会风险的基本类型和全新特点

   一 新时期社会风险的形成原因

    1.全球化引入的外部竞争机制推动中国改革与发展走向深入

    2.全球化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助于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3.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的主要途径

   二 现代社会风险的基本类型

   三 新时期社会风险的全新特点

    (一)新时期社会风险具有跨区域性和全球性

    (二)新时期社会风险具有风险共生性

    (三)新时期社会风险具有超感知性和认知差异性

    (四)新时期社会风险具有结构危害性和结构破坏性

    (五)新时期社会风险具有外延扩散性与内生关联性

  第二节 新时期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念基础及其研究路径

   一 现实主义理念基础及其研究路径

   二 理想主义理念基础及其研究路径

   三 制度主义理念基础及其研究路径

  第三节 新时期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策略框架

   一 重构社会信任体系

   二 优化社会分层结构

   三 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四 推进相关制度建设

    (一)制度及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重建与完善有利于社会整合的经济基础及其制度建设

    (三)重建与完善有利于社会整合的社会分层基础及其制度建设

    (四)重建与完善有利于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及其制度建设

 第六章 重构社会信任体系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

  第一节 社会信任体系缺失的危害性

   一 社会信任体系缺失提高社会(经济)互动成本

   二 社会信任体系缺失增加社会整合难度

   三 社会信任体系缺失引发严重的社会风险

  第二节 导致社会信任体系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 传统熟人社会人格信任关系逐渐瓦解

   二 社会分层结构尚未得以根本优化

   三 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

   四 现代化制度性信任体系还未健全

  第三节 重构社会信任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 深化分配领域改革,优化社会分层结构

   二 激发经济社会创新活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转型

   三 改革社会管理模式与转变政府职能

 文前辅文

本书以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制度建设建议方案为研究旨向,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关口期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乃至潜伏的危机,以期探寻社会风险的应对之策和社会风险治理的实现路径。本书核心观点有三个:一是在实现全面城镇化之前,是实现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关口期;二是社会诚信缺失,是导致当今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矛盾、冲突和风险积聚的结构性诱因;三是“塔西佗陷阱”在“三大陷阱”的内在逻辑关联之中处于靶心位置,政府避免因公信力流失而身陷“塔西佗陷阱”,乃是全面深化改革,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风险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当务之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7。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7。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

蔡昉:《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国深化改革的新路向新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陈天祥:《基层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角色、动力与行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崔德华:《风险社会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丁烈云等:《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高培勇:《财税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顾海良:《社会建设——走向社会和谐之路》,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应急管理典型案例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郭育艳:《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哈斯其其格:《中国转型期农村社会风险管理机制研究》(第二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郝福庆:《公共政策与重大项目社会风险管理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何帆主编《中国2016:寻找新动力》,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胡智强:《我国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蒋俊杰:《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冲突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巨建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赖先进:《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李春根、何植民:《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共管理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李建华:《现代德治论:国家治理中的法治与德治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李培林:《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培林:《社会改革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李秋芳、孙壮志:《反腐败体制机制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刘杰:《转型期的腐败治理: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验的比较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刘少华、刘宏斌、余凯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政治治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刘智峰:《国家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吕庆春、伍爱华:《转型社会中的农民市民化与社会风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潘斌:《社会风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钱亚梅:《风险社会的责任分配初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商日红、张惠康:《反腐败与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研究报告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商日红、张惠康:《反腐败与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研究报告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商日红、张惠康、张深远:《反腐败与中国廉洁政治建设研究报告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石国亮:《中国政府如何治理国家》,研究出版社,2013。

宋英华:《应急管理蓝皮书:中国应急管理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唐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唐钧:《政府风险管理:风险社会中的应急管理升级与社会治理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王波明:《国家治理与政府转型》,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王化敏:《税收风险管理融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

王丽:《全球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危机治理:一种文化视阈的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名:《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培暄:《收入差距社会风险的预警与控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王振海:《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出版社,2015。

魏传光:《风险社会中人的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魏后凯:《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吴白乙:《拉美国家的能力建设与社会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肖群鹰、朱正威:《公共危机管理与社会风险评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辛向阳:《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家治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许海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许可:《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的绩效评价与整体性治理机制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燕继荣:《国家治理及其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燕继荣:《社会资本与国家治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杨光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杨敏等:《和谐公正:社会建设与风险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于小英:《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余凌云:《开放政府的中国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袁方:《社会风险与社会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曾繁旭、戴佳:《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曾永泉:《转型期中国社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张海波:《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理论模型与现实路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乐:《风险的社会动力机制——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明澍、田改伟、陈海莹:《国家治理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张宁、张洁:《公共传播视野下的社会风险与危机传播》,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

张文显:《良法善治——民主法治与国家治理》,法律出版社,2015。

张小劲、于晓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讲》,人民出版社,2014。

张燕:《风险社会与网络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治库:《风险社会与人的发展》,人民出版社,2015。

赵秉志、彭新林:《中国反腐败新观察》,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郑永年:《重建中国社会》,东方出版社,2016。

钟君:《社会之霾——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逻辑与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周敏:《阐释·流动·想象:风险社会下的信息流动与传播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朱德米:《重大决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

竹立家:《直面风险社会:中国改革形势与走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邹元初:《话说反腐败》,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17。

〔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德〕齐白:《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二十一世纪刑法模式的转换》,周遵友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邓敏、李现民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古罗马〕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如何治理国家:献给当代领袖的政治智慧》,〔美〕菲利普弗里曼编,陈越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加〕安德鲁·F.库珀等:《全球治理中的新兴国家》,史明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加〕克里斯托弗·胡德等:《监管政府:节俭优质与廉政体制设置》,三联书店,2009。

〔加〕梁鹤年:《政策规划与评估方法》,丁进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F·M.谢勒:《产业结构、战略与公共政策》,张东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美〕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管理概论》,于洪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美〕R.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文修订版),吴爱明,夏宏图译,张成福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等:《规则博弈与公共池塘资源》,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美〕戴维·L.韦默、[加]艾丹·R.瓦伊宁:《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第四版),刘伟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美〕德里克·W.布林克霍夫:《冲突后社会的治理:重建脆弱国家》,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

〔美〕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四版),谢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杰克·雷斌:《公共管理学手册》(第二版),张梦中等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等:《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李玲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迈克尔·K·林德尔等:《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王宏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美〕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二版),谢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珍妮·X.卡斯帕森等:《风险的社会视野》(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美〕珍妮·X.卡斯帕森等:《风险的社会视野》(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英〕彼得·泰勒·顾柏,〔德〕詹斯·O.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英〕罗伯特·阿尔布里坦:《经济转型:马克思还是对的》,李国亮等译,新华出版社,2013。

〔英〕迈克尔·雷吉斯特等:《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第二版),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斯蒂芬·维恩斯:《危机年代:从经济危机到新千年》,何纵等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

Andrew Heywood.Politics[M].New York:Palgrave,2002.

Arthur F.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ment:A Study of Social Pressures,Evanston IL[M]:Pricipia,1935.

Brain Robson.No city,No Civilization[A]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C],New Series,Vol.19.No.2(1994).

CAMPELL J L.Ideas,Politics,and Public Policy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002(28).

CAPANO G.Policy Dynamics and Change[M].ARARAL JRE,FRITZEN S,HOWLEFTM,et al.Routledge Handbook of Public Polic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e Taylor & Francis Group,2013.

Daniel Lerner and Harold D.Laswell.Policy Science:Rec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Standford[M].C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Edward S.Mason,et al.The Economic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M].Harvard University.,1980.

Garry D.Brewer and PeterDeleon.The Found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M].Illiois:The Dorsey Press,1983:20.

Gerald E.Caiden.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rs of Age[M].Berlin:Walter de Gruger,1991.

Gerald E.Caiden.Administrative Reform Comers of Age[M].Berlin:Walter de Gruger,1991.

H. D.Laswell.The Policy Orientztion [A].Lerner,Laswell.Policy Science:Resent Development in Scope and Method[C].Standford,Cal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

H.Peyton Young.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An Evolutional Theory of Institution[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JOHN P.Is There Life After Policy Streams,Advocacy Coalitions,and Punctuation:Using Evolutionary Theory to Explain Policy Change?[J].The Policy Studies Journal,2003,31(4).

J.SamuelValenzuecla and Arturo Valenzuecla.Modernization and Dependency:“Alternative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n Underdevelopment,”[C].Comparative Politics 10.4,1978.

Kenneth,G.Lieberthal,David Lampton,eds.,Bureaucracy,Politics,and Decision Making in Post-Mao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

Lester M.Salamon,etc.,The Nonprofit Sector in the Developing World: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

Malcolm Rutherford.Institution in Economics: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Malcolm Rutherford.Institution in Economics: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alis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MCLEAN I,MCMLAN A.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olitics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MERTHA A.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 2.0:Political Plur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Policy Process[J].The China Quarterly,2009(200).

O'Donnell and Guillermo.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Studies in South American Politics[J].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 9,1973.

Peter J.Katzenstein:Global Markets and National Politics:Collision Course or Virtuous Circle?[A] Exploration and Contestation i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C].1999.

Sandel,Michael.Democracy's Discontent[M].Cambridge,MA:Belknap Press,1996.

Steven Luke.Taking Morality Seriously[C].Morality and Objectivity.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1985.

Terence K.Kopkins,Immanuel Wallerstein(eds.).World System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ology[M].Sage Publications,1982.

Ulrich Beck.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