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4

自由 威权 多元——东亚政治发展研究报告图书

Liberty Authority Diversity---Eastern Asian Political Development Study

SSAPID:101-6870-2305-69
ISBN:978-7-5097-240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工业化、现代化是人类必经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这一历史进程,工业化、现代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并将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尽管极具特色,但它并不是孤立的。道不孤,必有邻。与中国在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东亚地区的国家,自近代以来也纷纷开启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它们的经历如何、经验教训如何,是值得中国人民关注的。看看别人的路如何走过,把我们自己的路走得更好。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房宁
编 辑: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后记

 结语 政治发展问题的理论性探讨

 作者介绍

 绪论

 日本:多元一体的民主政治

  第一章 明治维新:日本现代化的出发点

   一 “幕藩体制”的政治社会结构

    (一)幕藩体制下的政治结构

    (二)幕藩体制下的经济社会结构

   二 从“黑船来袭”到明治维新

    (一)“王政复古”挑战幕藩体制

     1.“公武合体”或曰“朝幕修睦”

     2.“尊王攘夷”

     3.“奉还大政”

    (二)废除封建体制,实现国家统一

  第二章 明治体制:推进日本工业化

   一 “四民平等”和“殖产兴业”

    (一)取消封建特权,实现“四民平等”

    (二)殖产兴业,启动国家工业化进程

   二 “废藩置县”和“地税改革”

    (一)废藩置县,形成中央集权新政体

    (二)地税改革,奠定中央政府经济基础

  第三章 民权论与国权论: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 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衰

    (一)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主张

    (二)地方选举的推动

    (三)政党兴起

    (四)岩仓出使及其影响

    (五)明治十四年政变与自由民权运动衰落

   二 明治宪法与日本近代国家的形成

    (一)制定明治宪法

    (二)明治宪政的一体与多元结构

   三 大正民主运动

    (一)第一次护宪运动:民主运动兴起

    (二)第二次护宪运动:推进政党政治

    (三)普选法案:大正民主的最终成果

   四 军部“暴走”瓦解宪政体制

    (一)日本立宪君主制中军队的特殊地位

    (二)军人的“国家改造”运动

    (三)宪政体制崩溃

  第四章 占领改革:确立战后多元民主政体

   一 盟军主导下的三项改革

    (一)农地改革

    (二)解散财阀

    (三)政治改革

   二 战后新宪法:重建宪政政体

    (一)战后新宪法的特征

    (二)战后宪政与明治宪政的比较

   三 政党政治再生

    (一)政党复活

    (二)新旧政党政治的差别

  第五章 “55年体制”:一党支配的多元政治

   一 “55年体制”的形成及其特质

    (一)“55年体制”形成的背景

    (二)“55年体制”的特质

   二 执政“三神器”:“55年体制”的维持机制

    (一)“政官财体制”及其“土建政治”的作用

    (二)自民党的高度适应性、灵活性

    (三)党内协调机制

   三 “55年体制”的衰败

    (一)国际形势变化,影响国民心理

    (二)泡沫经济崩溃,削弱经济基础

    (三)自民党内部积弊充分暴露

   四 多元一体政体的思考与探讨

    (一)较低的社会分化,较为均质的社会

    (二)政治精英阶层较为广泛的代表性

    (三)保守的国民性

 韩国:汉江奇迹前后的三次变革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探索与选择

   一 舶来的民主宪政

    (一)来自西方的启蒙

    (二)半岛光复后的韩国

    (三)美国主导的宪政移植

   二 夹缝中的新政权

    (一)左右为难的李承晚政府

    (二)治理失效,腐败盛行

    (三)对外依赖,发展迟缓

    (四)“4·19运动”与李承晚政府垮台

   三 张勉政权的民主实验与失败

    (一)张勉的蓝图与民主党的改革

    (二)参与激增与社会失序

    (三)病态社会与民主失败

  第二章 军政体制创造汉江奇迹

   一 “政治军人”崛起,朴正熙夺权

    (一)“下犯上”的青年军官

    (二)“5·16”军事政变

   二 《我们国家的道路》与韩国重建

    (一)新的民族振兴意识

    (二)政府主导的“压缩式增长”

    (三)汉江奇迹

    (四)韩国式民主

   三 汉江奇迹下的新社会结构

    (一)军政集团

    (二)财阀集团

    (三)劳工集团

  第三章 民主运动创建文民体制

   一 进步力量的壮大与成熟

    (一)民主运动的“主题性”与“主体性”

    (二)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结合

    (三)民主革命理论形成及其影响

   二 军政集团与财阀集团关系的变化

    (一)财阀壮大与经济自由化要求

    (二)“政经黏着”和财阀态度的改变

    (三)财阀在韩国政治转型中的作用

   三 民主运动推翻军政体制

    (一)全斗焕政府先镇压,后妥协

    (二)“六月抗争”,军政权垮台

   四 军政体制瓦解的内部因素

    (一)军政精英薄弱的意识形态

    (二)缺乏组织资源和精英吸纳机制

    (三)简单粗暴的社会管制

   五 文民体制下的民主发展

    (一)文民政府推进民主改革

    (二)市民运动的发展

    (三)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 保守阵营复归

   一 民主改革中的问题

    (一)妥协的改革

    (二)“地域主义”伤害民主政治

   二 经济改革失败

    (一)财阀经济的弊端

    (二)遏制财阀失利

   三 “财阀帝国”出世

    (一)借力经济全球化

    (二)财阀全面渗透社会权力

    (三)财阀编织社会精英网络

   四 文民体制的经验教训

    (一)福利主义成为新主流

    (二)进步阵营的道德缺失

    (三)企业精神渗透社会

 印度尼西亚:多元社会中的政治进程

  第一章 印尼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一 殖民时代扭曲的政治经济结构

    (一)依附型殖民地经济结构

    (二)分层的殖民地政治结构

   二 民族振兴意识兴起

    (一)至善社成立:民族的觉醒

    (二)青年宣誓:国家概念的建立

   三 印尼社会的文化特质

    (一)多元的部族社会

    (二)温和的伊斯兰文化

    (三)和谐的爪哇文化

  第二章 自由民主遭遇“理想化陷阱”

   一 建立“欧式”宪政框架

    (一)《临时宪法》选择议会民主制

    (二)举行首次民主选举

   二 经济迟缓和政治失序

    (一)工业化艰难起步

    (二)地方分离主义运动兴起

    (三)议会民主制终止

  第三章 探索“有领导的民主”

   一 建立“有领导的民主”新体制

    (一)“纳沙贡”:新体制的指导思想

    (二)“埋葬政党”,实行“有领导的民主”

   二 “有领导的民主”的实践和失败

    (一)工业化跃进以及失败

    (二)“九·三○”事件终结“有领导的民主”

    (三)“有领导的民主”失败的原因

  第四章 “建国五基民主”推进工业化

   一 标榜“建国五基”的苏哈托体制

    (一)淡化意识形态

    (二)限制与利用伊斯兰

    (三)注重改进民生

   二 推动工业化起飞

    (一)注重粮食生产,以农促工发展经济

    (二)石化工业为先导,带动工业化全面发展

   三 威权体制下的政治发展

    (一)适度保障个人权利

    (二)实行适度政治参与

   四 威权体制的瓦解和终结

    (一)社会运动兴起

    (二)金融危机引发社会动荡

    (三)精英集团分裂,苏哈托下台

  第五章 多元民主改革

   一 实施“美式”宪政改革

    (一)实行“三权分立”

    (二)开放党禁

    (三)改革选举制度

    (四)实行军队职业化

    (五)实施地方自治

   二 举办世界最大规模选举

    (一)选举与金钱

    (二)选举与政党

    (三)选举与治理

   三 多元体制面对的经济社会问题

    (一)调整结构,应对全球化挑战

    (二)整合政治参与,保持社会稳定

  第六章 多元体制下的治理与整合问题

   一 地方自治对国家治理的挑战

    (一)地方自治产生的中央地方矛盾

    (二)“苏北省议会事件”与地方自治政策调整

   二 民主进程中的腐败难题

    (一)印尼民主转型中的“三股歪风”

    (二)多元体制下的反腐败问题

   三 印尼民主中的伊斯兰因素

    (一)伊斯兰非政府组织与市民社会

    (二)伊斯兰政党的民主转型

    (三)伊斯兰金融的民主因素

 泰国:君主制下的政治发展之路

  第一章 封建古国的现代化起跑线

   一 王朝正朔的权威性

   二 体制变革的保守性

   三 政治文化的传统性

    (一)庇护制关系

    (二)官本位思想

    (三)佛教观念

     1.“业报”观念与忍让顺从

     2.“舍”(Upekkha)观念与宽容慈悲

     3.“功德”观念与敬富笑贫

  第二章 宪政体制下“泰人特性”民族国家建构

   一 1932年民主革命: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转型

    (一)20世纪初的体制变革压力

     1.财政问题:王族集团与军人-文官集团中下层的矛盾

     2.晋升问题:王族集团与军人-文官集团上层的矛盾

    (二)1932年6月政变与拉玛七世的妥协

    (三)保守-保皇派的政治反击与失败

   二 1932年宪法与披汶的“领袖”政治

    (一)1932年宪法确立宪政体制

    (二)披汶·颂堪的“领袖”政治

   三 以“泰人特性”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

    (一)建立国家认同,实现民族归化

    (二)“泰人特性”的现代表象与传统内核

    (三)民族主义经济政策与“剧场模式”出现

  第三章 “泰式民主”取代宪政体制

   一 战后泰国宪政体制的变动及其治理困境

    (一)文官-自由泰集团夺权与1946年“自由宪法”

    (二)保守-保皇派政变与1949年“保皇宪法”

    (三)政变团当政与1952年“保守宪法”

    (四)泰国宪政体制的权力碎片化困境

   二 沙立·他纳叻的“泰式民主”道路

    (一)回归传统的“革命”观念

    (二)重视民生的“发展”观念

    (三)开明专制的“家长”政治

     1.复合式的权威观念

     2.大权独揽的制度安排

     3.宽严相济的政治策略

   三 曼谷王朝的九世王中兴

    (一)王权政治衰落的历史

    (二)拉玛九世振兴王权

  第四章 “国王领导下的民主”

   一 “争取宪政运动”终结“家长”政治

    (一)“家长”政治面临社会压力

    (二)“争取宪政运动”与“十·一四”反抗

   二 七十年代泰国的多党政争与时局动荡

    (一)城乡分化与左翼兴起

    (二)“民主试验”及其失败

    (三)保守化转向

    (四)军人集团主导“半多元化”体制转型

   三 “国王领导下的民主”:三元制衡的政治格局

    (一)拥有道义制高点的王权

    (二)拥有武力和议员任命权的军人集团

    (三)拥有资金与农村庇护制网络的新兴利益集团

   四 新兴资本集团的崛起

    (一)新兴产业造就新兴资本集团

    (二)新兴资本明星——他信

  第五章 “企业家政治”冲击“政治家政治”

   一 “政治家政治”衰落

    (一)泰国的“剧场模式”与“政治家政治”

    (二)1991年政变:维护“政治家政治”的努力

    (三)“手机阶层”的抵制与“五月流血”事件

   二 多元政治的碎片化结构及其问题

    (一)多党联合政府的混乱与无序

    (二)多元政治与二元经济的矛盾

    (三)反腐败的结构性政治难题

     1.传统庇护制政治文化下的腐败

     2.碎片化权力结构下的反腐败政治化问题

     3.从“行政型腐败”到“政策型腐败”

   三 他信·西那瓦拉开“企业家政治”序幕

    (一)经济道路:“充足经济”与“他信经济”之争

    (二)他信崛起:“新兴资本-草根”联盟

    (三)政治革新:行政集权意图与“选票独裁”倾向

   四 黄衫军、红衫军之争:“企业家政治”的未来

    (一)“反他信”与“挺他信”斗争

     1.第一回合较量:“9·19”军事政变

     2.第二回合较量:黄衫军运动

     3.第三回合较量:红衫军运动

    (二)后普密蓬时代泰国的政治前景

 新加坡:稳定社会的政治变迁

  第一章 断裂社会中的新国家

   一 断裂的社会

    (一)“无社会的政治”与“无政治的社会”

    (二)按族群划分的“四个社会”

   二 高喊“默迪卡”的时代

    (一)殖民统治合法性枯竭

    (二)新加坡人的政治觉醒

    (三)宪制谈判争取自治

    (四)借“联邦”争独立

   三 新生国家的压力与动力

    (一)夹缝中的政治压力

    (二)断裂社会的分裂危机

    (三)破败社会的经济困境

    (四)变压力为动力

  第二章 行政主导体制推进现代化

   一 建立有领导的宪政体制

    (一)控制立法权与否决权

    (二)有限司法独立

    (三)安全可控的选举制度

   二 完善行政主导体制

    (一)行政精英本地化

    (二)“善养”与“严管”公务员

    (三)行政主导体制的重要作用

   三 实现战略性发展

    (一)确立国家经济定位和发展战略

    (二)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

    (三)国有企业的支柱功能

   四 “亲民”与“亲商”平衡

  第三章 开放权力 稳定转型

   一 多元社会的挑战

   二 转变执政方式,适应政治转型

    (一)整合精英:1%的社会中坚分子

    (二)整合大众:国家嵌入社会

   三 安全有序的权力开放

    (一)执政党承当社会重建责任

    (二)把握时机,争取政治主动

  第四章 新加坡政治转型经验探讨

   一 以经济社会问题为政治导向

   二 适应变革,提高执政能力

   三 掌握优势资源,服务社会民生

   四 优先照顾基层,注重利益均衡

   五 严行法治,构建多元和谐社会

工业化、现代化是人类必经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这一历史进程,工业化、现代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并将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尽管极具特色,但它并不是孤立的。道不孤,必有邻。与中国在历史背景、发展阶段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东亚地区的国家,自近代以来也纷纷开启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它们的经历如何、经验教训如何,是值得中国人民关注的。看看别人的路如何走过,把我们自己的路走得更好

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宫坂正行:《战后日本政治舞台内幕——政府·自民党·财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山口定:《政治体制》,经济日报出版,1990。

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武寅:《近代日本政治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福永健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

高坂健次主编《当代日本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张伯玉:《日本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淳于森泠:《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商务印书馆,2007。

坂野润治:《近代日本政治史》,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坂本太郎:《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安德鲁·戈登:《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文、赵自勇、胡澎等:《东亚社会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猪口孝:《现代日本政治経済の构図——政府と市场》,东洋経済新报社,1983。

猪口孝:《日本——経済大国の政治运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猪口孝:《现代日本政治の基层》,NTT出版,2002。

猪口孝:《日本政治の特異と普遍》,NTT出版,2003。

升味准之辅:《戦后政治——1945~55年(上·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升味准之辅:《现代政治——1955年以后(上·下)》,东京大学出版会,1985。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1)幕末维新、明治国家の成立》,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2)藩阀支配、政党政治》,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3)政党の凋落、総力戦体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

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4)占领改革、自民党支配》,东京大学出版会,1988。

升味准之辅:《比较政治(3)东アジアと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3。

山口定:《政治体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9。

坂野润治:《日本政治史―明治·大正·戦前昭和》,放送大学教育振兴会,1997。

坂野润治:《近代日本政治史》,岩波书店,2006。

坂野润治:《近代日本の国家构想1871~1936》,岩波书店,2009。

朴正熙:《我们国家的道路》,华夏出版社,1988。

玄雄:《朴正熙》,红旗出版社,1993。

金泳三:《开创21世纪的新韩国》,东方出版社,1993。

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赵利济主编《韩国现代化奇迹的过程》,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曹中屏、张琏瑰等编《《当代韩国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徐仲锡:《韩国现代史60年》,民主化运动纪念事业会,2007。

尹保云:《集权官僚制的现代化道路——韩国发展经验探索》,《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2期。

李秉喆:《湖岩自传》,中央日报社,1986。

具滋璟:《只有这条路》,杏林出版社,1992。

赵东成(音译):《韩国财阀》,每日经济新闻社,1997。

宋虎根:《排他式的民主化与有所保留的双重转换;韩国民主化的社会成果和局限性》,载〔韩〕崔章集、林玄镇编《韩国社会和民主主义;对韩国民主化10年的评价和反省》,Nanam出版社,1997。

林荣泰:《大韩民国50年史》,Deulnyeok出版社,1998。

金允泰:《财阀与权力》,新人出版社,2000。

金东运、金德民、白云光(音译)等:《财阀的经营支配结构和人脉婚脉》,Hainam出版社,2005。

金镇邦:《财阀的所有结构》,Hainam 出版社,2005。

宋元根、李相昊:《财阀的事业结构和经济力量集中》,Hainam 出版社,2005。

崔正杓:《失败的财阀政策》,Hainam出版社,2007。

赵敦文、李柄千、宋元根(音译):《韩国社会,问三星》,Humanitas出版社,2008。

李宗保:《对民主主义体制下“资本支配国家”的研究:以三星集团为中心》,成功会大学社会学博士毕业论文,2010。

张君劢:《中华民国民主宪法十讲》,商务印书馆,1971。

施敏辉主编《台湾意识论战选集:台湾结与中国结的总结算》,前卫出版,1988。

王振寰:《台湾的政治转型与反对运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89年第2卷第1期。

张京育主编《中华民国民主化——过程、制度与影响》,政治大学国关中心,1992。

黄德福:《选举制度与政党政治:台湾地区解严后选举竞争的观察》,《理论与政策》1993年第7卷第4期。

若林正丈:《台湾——分裂国家与民主化》,月旦出版公司,1994。

谢复生:《宪政体制、选举制度与政党运作》,《理论与政策》1994年第8卷第2期。

徐正光、萧新煌主编《台湾的国家与社会》,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6。

游盈隆主编《民主巩固或崩溃——台湾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月旦出版公司,1997。

若林正丈:《蒋经国与李登辉》,远流出版公司,1998。

陈明通、郑永年主编《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月旦出版公司,1998。

龚宜君:《外来政权与本土社会:改造后国民党政权的社会基础》,稻乡文化出版公司,1998。

陈明通:《派系政治与台湾政治变迁》,月旦出版公司,1999。

陈沧海:《宪政改革与政治权力——九七宪改的例证》,五南图书公司,1999。

林继文:《单一选区两票制与选举制度改革》,《新世纪智库论坛》1999年第6期。

林佳龙、邱泽奇主编《两岸党国体制与民主发展》,月旦出版公司,1999。

彭怀恩:《台湾政治发展的反思》,风云论坛出版社,2000。

朱云汉、包宗和主编《民主转型与经济冲突》,桂冠图书公司,2000。

张麟征:《歧路上的台湾》,海峡出版社,2000。

李登辉:《李登辉执政告白实录》,成阳出版公司,2001。

陈孔立:《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台湾研究集刊》2002年第2期。

朱云汉:《国民党与台湾的民主转型》,《宪政思潮》2001年第65期。

明居正、高朗主编《宪政体制新走向》,新台湾人文教基金会,2001。

石之瑜、李念祖:《当代台湾宪政文化的省思》,五南图书公司,2002。

陈健民、周育仁主编《国会改革与宪政发展》,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2。

萧新煌:《新台湾人的心——国家认同的新图像》,新自然主义出版公司,2002。

徐正戎、吕炳宽:《九七宪改后的宪政运作》,《问题与研究》2002年第41卷。

孙代尧:《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吴介民:《台海上空的粉红色幽灵》,《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5年第56期。

杨莲福:《人口问题与台湾政治变迁》,博扬文化出版公司,2005。

黄智贤主编《掏空台湾》,米罗文化有限公司,2005。

黄智贤主编《反贪有理》,米罗文化有限公司,2006。

黄嘉树、程瑞:《台湾选举研究》,九州出版社,2006。

马英九:《原乡精神:台湾的典范故事》,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7。

史卫民:《解读台湾选举》,九州出版社,2007。

巫永平、郑振清:《当代台湾政商关系演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8年第5期。

黄长玲:《分裂社会下的体制发展与争议——台湾韩国民主化经验的比较》,台湾大学政治学系,2009年未刊稿。

Gold,Thomas B.,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Armonk,N.Y.:M.E.Sharp,1986.

Cheng Tun-Jen and Stephan Haggard,eds.,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1992.

Evans,Peter,“The State as Problem and Solution:Predation,Embedded Autonomy,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R.Kaufman,eds.,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Adjustment:International Constraints,Distributive Conflicts and The Stat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Jenkins,Rechard,Social Identity,New York:Routledge,1996.

Chu,Yun-han,“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Taiwan’s Industrialization:Exploring the State-Society Nexus,” in Gustav Ranis,Sheng-Cheng Hu and Yun-Peng Chu,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s Development into 21st Century,Cheltenham,U.K.:Edward Elgar,1999.

Dickson,Bruce J.,“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Taiwan:A Model for the PRC,”PacNet Newsletter,2000.

Hall,Peter A.and Chu Yun-han,Larry Diamond and Doh C.Shin,“Halting Progress in Korea and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2001.

Wu,Yongping,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State Survival,Bureaucratic Politics,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1950-1985,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张锡镇:《当代东南亚政治》,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梁敏和、孔远志:《印度尼西亚文化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卓辉:《自力更生、面向亚洲、振兴经济——印尼民主改革时代经济篇》,联通书局出版社,2004。

李美贤:《印尼史:异中求同的海上神鹰》,台湾三民书局,2005。

汤平山、许利平:《赤道上的翡翠》,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5。

温北炎、郑一省:《后苏哈托时代的印度尼西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印度尼西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邝耀章:《奋斗中的印尼》,印华之声出版,2007。

约翰·芬斯顿:《东南亚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许利平:《当代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与挑战》,时事出版社,2008。

Herbert Feith and Lance Castica,ed.Indonesian Political Thinking 1945-1965,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70.

Edi Sedyawati,Budaya Indonesia,PT.Raja Grafindo Persada,Jakarta,2006.

Aulia,Ritual Puasa Orang Jawa,Penerbit Narasi,2009.

Kompas,2000-2010.

Tempo,2000-2010.

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泰国个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尼古拉斯·塔林主编《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田禾、周方冶编《列国志·泰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Kobkua Suwannathat-pian,Thailand’s Durable Premier:Phibun through Three Decades 1932-195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Kevin Hewison,ed.,Political Change in Thailand:Democracy and Participation,Routledge,1997.

Michael Kelly Connors,Democr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ailand,Routledge,2003.

David K.Wyatt,Thailand:A Short History,2nd Edi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Pasuk Phongpaichit and Chris Baker,Thaksin:The Business of Politics in Thailand,Silkworm Books,2004.

B.J.Terwiel,Thailand’s Political History:From the Fall of Ayutthaya in 1767 to Recent Times,River Books Co.,Ltd.,2005.

Thak Chaloemtiarana,Thailand:The Politics of Despotic Paternalism,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Cornell University,Ithaca,New York,2007.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人民行动党建党十周年纪念特刊》,人民行动党中央编辑委员会,1964。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人民行动党执政二十二个月的成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979。

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 1965~2000》,新加坡联合早报出版社,2000。

柯新治:《新新加坡:南海之珠的经济与社会新动向》,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顾长永:《新加坡:蜕变的四十年》,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新加坡国家档案馆:《新加坡建国十年》,2008。

Michael D.Barr & Zlatko Skrbis,Constructing Singapore:Elitism,Ethnicity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Copenhagen NIAS Press,2008.

Sonny Yap,Richard Lim & Leong Weng Kam,Men in White:The Untold Story of Singapore’s Ruling Political Party,Singapore Press Holdings Limite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