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7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图书

Ecotourism: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ies

SSAPID:101-6863-3293-89
ISBN:7-80190-202-5
DOI:
ISSN:
关键词:

生态型 旅游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探讨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和认识;考察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同方面;其中案例分析部分偏重在进行实践解析,分别从影响型、模式总结型、开发思路型对生态旅游模式进行检验和提炼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系列(No.3)
作 者: 张广瑞
编 辑:宋娜;宋培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本书编委会成员

 后记

 总序

 序言*

 关于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倡议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系列编委会组成名单

 基础理论篇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一 生态旅游的定义

   二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1.旅游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

    2.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

    3.颇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对特种旅游更感兴趣

   三 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1.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

    2.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

    3.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四 理论界所关注的问题

    1.生态旅游的界定

    2.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还是一种经营管理旅游的方法

    3.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是仅限于自然环境,还是也包括文化社会环境

    4.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解决

   五 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1.需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感强的旅游者群

    2.需要有懂旅游而且更懂环境保护的开发商

    3.需要有对环境保护抱有诚意的经营商

    4.建立、健全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5.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

   六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应持慎重态度

  中国生态旅游面临的选择

   一 是无所作为的保护,还是积极有效的保护

   二 是大众旅游,还是特殊专项旅游

    1.大众旅游不利于严格的生态保护

    2.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

    3.生态旅游的消费,与目前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

    4.把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瞄准海外大众市场,也不行

   三 是粗放的发展,还是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

  关于生态旅游的几个问题

   一 防止生态旅游概念的泛化

   二 生态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 关于文化生态

   四 关于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大众化,还是大众旅游生态化

   1.旅游者应该做到

   2.旅行社和导游应该做到

   3.饭店、宾馆应该做到

   4.景区(点)管理者应该做到

  从博弈论角度看生态旅游实践

   一 高山草垫的命运引发的思考

   二 博弈论的核心思想

   三 从博弈论角度看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困境

   四 用博弈论指导生态旅游规划操作

  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

   一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不同提法

   二 生态旅游的科学内涵

  生态旅游的几点认识

   一 生态旅游——一个人们熟悉但不明确的话题

   二 生态旅游不是什么——换个角度探索

    1.生态旅游不是大众旅游

    2.不是所有的自然旅游都是生态旅游

    3.生态旅游不仅仅是自然旅游,也包括文化旅游

    4.生态旅游不是一种原则,而是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或产品,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全部

   三 生态旅游出现的宏观背景

    1.旅游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广泛重视

    2.人类社会对环境质量普遍重视

    3.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对特种兴趣旅游更感兴趣

   四 生态旅游发展的模式

   五 从全球的实际出发看待生态旅游

   六 生态旅游如何发展

    1.需要有一支素质高的旅游者群

    2.需要有懂旅游而且更懂环境保护的开发商

    3.需要有对环境保护抱有诚意的经营商

    4.需要有实施生态旅游的管理机制

    5.需要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但得到他们支持的条件应当是使他们在生态旅游的开展中获得切实的利益

  生态旅游的再认识

   一 多声部的理论探讨

   二 多要素的概念框架

    1.WHO

    2.WHY

    3.WHERE

    4.WHICH

    5.HOW

    6.WHAT

   三 多角度的辨识分析

    1.是与不是

    2.能与不能

   四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存在的问题

    2.理性选择

  发展生态旅游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

    1.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内涵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

   二 生态旅游的核心产品

   三 生态旅游的市场培育

    1.进行课程改革,加大户外教学课时量

    2.在户外教育中引进市场运作机制

  生态旅游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一 生态旅游的障碍

   二 生态旅游的含义

   三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旅游三题

   一 关于“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选择

   二 生态旅游应该成为环境科学普及的过程

   三 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建筑物处理问题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

   二

  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 与国际接轨,以生态旅游为龙头,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努力发展和壮大旅游业

    2.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实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3.在坚持生态环保的同时,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旅游业迅速发展

    4.加强综合协调,实现系统优化

    5.公平合理的原则

    6.建立支持和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和社会大环境

    7.加强国际合作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 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1.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在全社会开展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

    3.完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4.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国际合作

    5.开展可持续旅游的试点、示范工作

    6.依靠科技进步,尽量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综合发展篇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选择

   一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1.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

    2.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实践发展

   二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2.原因分析

   三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

    1.生态旅游发展的两种道路

    2.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措施和成功做法

   四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选择

    1.优势条件

    2.劣势条件

    3.结论

   五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具体建议

    1.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2.加强生态旅游立法,加强环境管理、科学规划

    3.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

    4.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

    5.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

    6.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旅游的障碍因素分析

   一 障碍因素分析

    1.政府和民间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

    2.欠发达地区领导干部和群众的认识与观念相对滞后

    3.欠发达地区改革滞后,体制矛盾突出

    4.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行政命令色彩太浓,旅游规划及相关政策法规难以落实

   二 对策建议

    1.树立旅游规划的权威

    2.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旅游扶贫的政策措施

    3.将当地实施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考核和提拔任用的参考依据之一

    4.向全社会宣传实施生态旅游的意义

  西部生态旅游开发与 生态环境保护

   一 生态旅游的产生前提

   二 生态旅游的科学含义

   三 旅游开发的资源依据

   四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

  发展草地生态旅游 促进西部开发

   一 关于生态旅游

   二 西部发展草地生态旅游有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1.草原蕴含巨大旅游资源

    2.我国西部草地生态旅游的路线选择

   三 西部发展草地生态旅游的问题与对策

    1.规划

    2.景点建设

    3.导游

    4.旅游产品开发

    5.硬件与软件

    6.交通

    7.宣传、提高知名度

    8.厕所

  论生态旅游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旅游的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1.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反同化

    2.要科学地、高层次地开发和利用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防止出现“庸俗化”的现象

    3.创造一个高品位的自然环境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社会环境

    4.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发展,应当做到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平衡

    5.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唤起各民族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的自觉意识

    6.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7.重点开发,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论文化生态旅游

   一 文化生态旅游的兴起背景

    1.文化多样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增强

    2.保护文化多样性形成共识

    3.可持续发展思想被引入旅游业

   二 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原则

    1.小规模、低限度开发

    2.为当地提供可选择的收入机会

    3.文化尊重

    4.维护当地的自主发展权利

   三 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2.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

    3.有利于生态旅游产品的提升

   四 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区分物文化和活文化

    2.区分传统文化和落后文化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4.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行为生态旅游系统的破坏与整合

   一 行为生态旅游系统的含义

   二 行为生态旅游系统的建设性破坏

    1.历史文化氛围的破坏与现代化城市倾向

    2.景观结构的破坏

    3.游览线路的破坏

    4.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 原因分析与整合建议

    1.市场定位问题

    2.急功近利问题

    3.旅游开发意识问题

  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和有效管理

   一 生态旅游是保护区的一项基本任务

   二 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和实施途径

    1.持续性是检验生态旅游成效的标准

    2.要建立广交伙伴、利益公平分享的大协作体制和机制

    3.需要强有力的科学依托

    4.需要足够的保护投入

    5.是环境保护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三 生态旅游的管理

    1.确定旅游景点和路线

    2.各种生态旅游设施的建立

    3.建立培训制度

    4.建立基金筹措和收支管理机制

    5.旅游门票价格的确定

    6.生态旅游指南的制定

    7.商业操作

   四 西双版纳野象谷生态旅游之路

   五 结束语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 历史和现状

   二 地质公园类型划分

    1.按等级划分

    2.按园区面积划分

    3.按功能划分

    4.按园区主要地质地貌景观资源类型划分

   三 地质公园命名准则

   四 国家地质公园的定义和评定标准

    1.在评审时要弄清楚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的概念

    2.典型性

    3.稀有性

    4.优美性

    5.科学价值

    6.经济和社会价值

    7.保护管理基础

    8.除上述评价因子以外的其他评价因子,都应逐一认真评审

   五 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审批

    1.申报单位

    2.申报时间

    3.申报资料要求

    4.报批程序

   六 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建立的重要意义

    1.开拓了新的地质资源

    2.扩大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开拓了新路

    3.为旅游业增加了一个新品牌

    4.积极保护地质遗迹的重大措施

    5.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6.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的先期工作

    7.地质工作贯彻“三个代表”精神的具体行动

   七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远景预测

   八 问题与对策

    1.问题

    2.对策与建议

  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

   一 观光农业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二 观光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1.观光农业的概念

    2.观光农业的特征

   三 观光农业类型与功能

    1.按观光农业结构,可分为以下6类

    2.按观光农业功能,可分为以下7类

   四 观光农业发展特点

    1.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2.中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五 观光农业发展问题之讨论

    1.观光农业的性质

    2.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观光农业发展与布局原则

    4.农村风貌塑造与农宿建设

    5.观光农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浙江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一 浙江生态旅游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 浙江生态旅游发展特征

   三 临安市生态旅游发展实证分析

   四 浙江创建绿色饭店的生态学意义

   五 浙江进一步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的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

  生态旅游中的导游问题

   一 导游是生态旅游中不可忽视的角色

   二 导游在生态旅游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1.导游在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中的角色差异比较

    2.导游在生态旅游中的角色要求与定位

   三 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的从业素质分析

    1.目前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的从业现状

    2.生态旅游对导游的从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 生态旅游导游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探讨

    1.在拓宽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来加强培训工作

    2.考虑逐步实行生态旅游导游资格认证制度

  森林旅游中的生态环境教育方式

   一 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1.从领导阶层开始,正确认识旅游与保护的关系

    2.对基层从业人员进行生态旅游知识培训

    3.对导游人员和外来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二 增设生态旅游的宣传标语和解说标牌

    1.雕刻永久性生态旅游宣传标语

    2.栽立半永久性解说标牌

    3.增设流动宣传标语

   三 建立环境敎育中心,举办系列环境敎育活动

    1.生态旅游区应建立设备先进的环境教育中心

    2.充分利用生态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系列教育活动

    3.栽种纪念树(丛)或花草

    4.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生态旅游区安装以生态宣传为主的有线接收与发送装置

   四 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宣传品

   五 完善和加强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措施

 案例分析篇

  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一 太原市生态旅游的开发条件

    1.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和有利条件

    2.开发生态旅游的制约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 太原市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分布与分析

    1.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分布与赋存

    2.生态旅游资源的数量评价

    3.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价

    4.生态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三 太原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1.太原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2.太原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3.太原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评价

   四 太原市生态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1.按照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的空间布局进行开发

    2.按照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区(点)的客源市场吸引力等级进行开发

    3.按照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及主要功能进行开发

    4.根据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开发

    5.与周边县(市)进行跨行政区域生态旅游开发

   五 太原市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与项目建设

    1.绿色能源

    2.绿色交通

    3.绿色住宿

    4.绿色餐饮

    5.绿色景区

    6.绿色商品

    7.绿色娱乐

   六 太原市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

    1.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2.生态旅游市场营销

   七 太原市生态旅游的宏观管理

    1.规划宏观控制

    2.市场信息引导

    3.政策法规支持

    4.产业培育组织

    5.人才引进培养

    6.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吉林省边境生态旅游

   一 吉林省边境生态旅游资源的特色

    1.两江连一山的自然生态风光

    2.邻邦边境城市生态景观特色

   二 生态旅游开发优势与制约因素

    1.优势

    2.制约因素

    3.对策

   三 边境生态旅游规划方案

    1.东部边境生态观光商贸度假游

    2.中部边境民俗生态保健游

    3.西部边境文化古迹生态风光游

    4.“两江连一山”边境民俗山水生态风光游

   四 结语

  关于川、滇、藏联合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构思

   一 开发“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意义*

   二“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的可行性研究

    1.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为其开发提供了机遇

    2.区域资源优势

    3.基础资料翔实,群众基础夯实

   三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联合开发的战略

    1.实施区域联合开发战略

    2.坚决“以市场导向”开发战略

    3.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战略措施

    1.采取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

    2.突出优势与特点,精心开发

    3.联合开拓市场,共同创造品牌

    4.加强资源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开发案例研究*

   一 开发条件

    1.优势条件

    2.不利条件

   二 开发思路

    1.开发目标

    2.开发原则

    3.保护性开发模式

   三 开发方案设计、实施及推广

    1.生态旅游不范区构建方案

    2.碧塔海自然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建设

    3.松赞林寺宗教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建设

    4.下给民族生态旅游接待示范村开发建设

   四 结语

  深圳海上田园:都市生态旅游的探路工程

   一 海上田园旅游区发展概况

   二 海上田园旅游区生态价值分析

    1.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

    2.以旅游区建设拉动了大面积生态区的保护

    3.充分体现了本地特色生态资源价值

    4.依托特色生态农业打造特色生态旅游

    5.改造了当地的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

    6.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高素质、大规模的生态旅游基地

   三 由海上田园看我国都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1.现代都市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求政府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2.现代都市发展生态旅游,应立足于从常态环境中挖掘特色生态资源

    3.现代都市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关注多数市民的现实需求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一 顶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成功案例

   二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

   三 未来城市郊区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设想

  地球村绿色旅游模式

   一 生态保护——绿色旅游的依托

   二 环境教育——绿色旅游的灵魂

   三 农村社区建设——绿色旅游的基石

   四 合作伙伴机制——绿色旅游的管理核心

  旅游活动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的影响*

   一 研究地区概况

   二 研究方法

    1.杉木生长状况受影响调查

    2.植物叶中氟化物及SO2含量的测定

    3.林木伤害情况调查

   三 结果分析

    1.对杉木生长的影响

    2.对植物叶中氟化物及SO2含量的影响

    3.对林木的伤害

   四 公园内植物保护的对策建议

  兰坪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精髓

   一 普米族生态智慧的形成

    1.普米族生态智慧形成的历史基础

    2.普米族生态智慧形成的宗教基础

    3.普米族生态智慧形成的社会基础

   二 普米族生态智慧的精髓

    1.生态意识

    2.普米族生态意识中的文化精神印记

    3.山岳生态文化

   三 普米族生态智慧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1.资源条件

    2.区域客源市场条件

    3.开发理念

  生态旅游对资源保护的经济驱动

   一 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XBR)的环境现状和旅游开展情况

    1.XBR的环境现状

    2.XBR开展旅游的情况

   二 XBR社区参与旅游经营的情况

    1.社区参与及其必要性

    2.XBR内旅游度假村的经营类型

    3.案例调查与分析

   三 旅游收入对畜牧业的削减作用

    1.牧民对两种经营的主观意愿

    2.牧民从事两种经营受到的客观限制

    3.牧民从事两种经营的实际情况

   四 旅游业部分替代畜牧业的困难和建议

    1.对于旅游业发展的困难和建议

    2.对于畜牧业减少的困难和建议

   五 结论

  四川九寨沟的特色旅游资源及其形成条件

   一 明显的植物分带及其形成条件

   二 多种类型的瀑布及其形成条件

   三 多种色彩的湖泊及其成因类型

  严格保护 合理开发 促进武夷山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 武夷山遗产地概况

   二 严格保护

    1.严格规划管理

    2.落实护林和森林防火措施

    3.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加强文物保护

    5.整治环境、申报世遗

    6.加强执法工作

   三 合理开发

    1.建设山北景区

    2.修复紫阳书院

    3.开发大峡谷漂流和青龙瀑布

    4.开发闽越王城景区

    5.实行封闭管理工程(即世遗保护二期工程)

  生态旅游规划与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 背景

   二 生态旅游的理论及特征

   三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实践

    1.项目背景

    2.项目目的

    3.项目的主要目标

    4.项目的规划

    5.项目的实践

 附录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 全球同唱一首歌:2002国际生态旅游年

   二 华夏协力谱新曲:生态旅游理论和实践的新进展

    1.理论探讨深入而务实

   2.实践探索各显其能

   三 急需指挥的大合唱:生态旅游的多重辨析

    1.生态旅游的是与不是

    2.生态旅游的能与不能

    3.生态旅游的需要与不需要

   四 结束语

  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建议

   A.对政府的建议

   B.对私有部门的建议

   C.对非政府组织、以社区为基础的协会、学术和研究机构的建议

   D.对政府间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和开发援助机构的建议

   E.对社区和地方组织的建议

  世界自然基金会关于旅游政策主张的声明

  生态旅游的定义、要素与基本原则*

  关于生态旅游伙伴关系的凯恩斯宪章*

   生态旅游伙伴关系

   成功的生态旅游合作伙伴关系的特点

    第一条:土著人社区

    第二条:地方社区

    第三条:政府和政府间组织

    第四条:非政府组织

    第五条:生态旅游业

    第六条:金融机构与开发机构

    第七条:培训、教育与研究组织

    第八条:媒体与市场营销组织

   凯恩斯宣言伙伴关系行动计划草案

   下一步可能采取的活动

 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简介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介

本书汇集了众多学者、专家以及实践工作者关于生态旅游的重要成果。理论基础篇重点探讨生态旅游的概念和认识,在概念上对“生态旅游”做了进一步的澄清和梳理;综合发展篇则侧重考察生态旅游发展的不同方面,其中,有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道路选择的思考,也有对欠发达地区实施生态旅游的障碍因素的透视;案例分析篇重在进行实践解析,分别从影响型、模式总结型、开发思路型对生态旅游模式进行检验和提炼。本书是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的展开和深入,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

联合国新闻处:《21世纪议程》,2002。见:www.un.org/chinese。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世界旅游理事会、世界旅游组织、地球理事会:《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旅游学刊》1998年第13期,第2~5页。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报告组:《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2002)》,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宋国君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生态旅游宣言》,杨冬松译,《旅游研究与信息》2002年第3期,第1~9页。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关于生态旅游的魁北克宣言》,王乃粒译,《旅游时报》2002年10月24日。

金波、王如渊、蔡云龙:《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生态学杂志》2001年第3期,第56~59页。

曹宇、肖笃宁、赵羿、李秀珍、王连平:《近十年来中国景观生态学文献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第3期,第474~477页。

石田:《评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经济》2002年第1期,第46~48页。

周启星、孙顺江:《应用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趋势》,《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第7期,第879~884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WWF资助“中国生态旅游综述与研讨项目”成果之一)。

黄羊山:《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区》,《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第3期,第56~60页。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第51~55页。

程占红、张金屯:《生态旅游的兴起和研究进展》,《经济地理》2001年第1期,第110~113页。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Ceballos L.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Mexico Journal,1987.

Elizabeth Boo.Ecotourism:the Potentials and Pitfalls. WWF,Washington,1990.

Elizabeth Boo.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WF,Washington,1992.

Jone B.,Tear T.:“Australian National Ecotourism Strategy”,UNEP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1992,14(3~4):31.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的内涵辨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第54~57、64页。

Gunn C.A. Tourism Planning(Third Edition).Taylor & Francis,1994.

Peter S.Valentine.Ecotourism and Nature Conservation. Tourism Management,1993,35:107~113.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经济地理》1996年第1期,第106~112页。

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第4期,第1~10页。

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经济地理》1997年第2期,第108~111页。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学刊》1998年第2期。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2期,第75~79页。

郭舒:《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思考》,《旅游学刊》2002年第1期,第69~72页。陈刚:《环境美与生态旅游》,《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

金波、王如渊、蔡运龙:《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生态学杂志》2001年第3期,第56~59页。

梁锦梅:《生态旅游地开发与管理研究》,《经济地理》2001年第5期,第629~632页。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肖笃宁、杨桂华主编《生态旅游透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等:《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科技导报》2002年第1期。

张秋菊、海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新疆师范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

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1998年5月23日。

阮美勤:《生态旅游应慢步》,《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6月16日。

李敏:《析青年旅馆与生态旅游——青年旅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适用性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38~42页。

温彦平:《我国贫困地区的旅游业应走生态旅游的道路》,《科学·经济·社会》2000年第2期,第11~13页。

徐嵩龄:《论环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政策选择》,《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98~111页。

徐嵩龄:《世界环保产业发展透视:兼谈对中国的政策思考》,《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第177~187页。

郑本法:《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甘肃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61~66页。

蒋明康、吴小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第3期,第1~4、14页。

马莉:《IS014000推动中国旅游业绿色商潮》,《中国商界》2001年第10期。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地理研究》1999年第2期,第179~184页。

周振东:《旅游业不是“无烟工业”——对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再认识》,《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国家旅游政策法规司主办:《旅游调研》2002年第8期。

《关于生态旅游的魁北克宣言》,《旅游时报》2002年10月24日。

曹敏鲁、安琪林、毅红:《中国生态旅游指南——人与自然》,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产业与环境》第24卷2002年第3~4期。

杨慧、陈志明、张展鸿:《旅游、人类学与中国社会》,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邓永进、薛群慧、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黄继元:《迪庆旅游开发的文化思考》,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黄继元:《生态旅游是西部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生态经济》2001年。

Francesco Frangilli:《世界旅游组织对国际生态旅游年的展望》,《产业与环境》2002年第24期,第3~4页。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修订版),第2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鲍展斌:《历史文化遗产之功能和价值探讨》,《文化研究》2002年第10期。

大卫·莫瑟:《旅游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澳大利亚的经验》,威廉·瑟厄波德:《全球旅游新论》,张广瑞等译,第96~124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刘锡诚:《保护民间文化的迫切性》,《文化研究》2002年第10期。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旅游学刊》1999年第1期。

张旭光、郭康:《社会生态旅游区探索》,《经济地理》1993年第13期,第2页。

王献溥:《新世纪世界保护区建设的主要任务》,金鉴明主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69~75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21世纪议程》,第135~141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杨朝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文件汇篇》,第4~29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王献溥:《生物多样性管护区、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第340、333、25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Ceballos-Lascurain H.,1996:Tourism,Ecotourism,and Protected Areas,IUCN,Gland,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王献溥:《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和途径》,《植物资源环境》1993年第2期,第59~54页。

王献溥:《关于生态旅游和保护区的发展》,《中国生物圈保护区》1995年2期,第17~23页。

Eageles P.F.J.2002:“Tourism-use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in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PARKS 12(1)3~10.

Torres J.C.:《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特征》,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生态旅游研讨会资料汇编》,第53~61页,2002。

王献溥:《持续旅游的基本含义及其与生态旅游的关系》,《中国环境报》1998年10月29日第3版。

Yunis E.:《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政府和旅游行业的挑战》,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生态旅游研讨会资料汇编》,第32~37页,2000。

Eagles P.F.J.et21.,2002: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Cambridge UK.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

Filion F.L.et21.,1994:The economics of globale ecotorism,Protected Area Economics and Policy(ed.Munasighe M et J.Mcneely),235~252,World Bank and IUCN,Washington DC,USA.

Parra D.:《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旅游业管理》,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生态旅游研讨会资料汇编》,第62~72页,中国昆明,2000。

Gabor M.:《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编《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生态旅游研讨地资料汇编》,第73~82页,中国昆明,2000。

Ceballos-lascurain H.,2002:“Environmentally-friendly design and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tourism facilities in protected areas”,PARKS.

Cessford G.d Thompson A.,2002:“Manag.vingtourism in the New Zealand Protected area system”,PARKS 12(1)26~36.

Leivo A.,2002:“Customer management in Finland’s protected areas”,Parks 12(1)37~41.

Muiholland G.et21.,2002:“African Parks-Combining fiscal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PARKS 12(1)42~49.

Eagles P.F.J.et21.,2001:“Guidelines for tourism in Parks and Protected areas of East Asia”,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Cambridge UK.

王献溥:《关于保护区生态旅游指南的制度》,《天目山》2001年第1期,第14~16页。

Moos R.,2002:“Ontario parks—a successfay business operating model”,PARKS 12(1)17~25.

王献溥:《野象谷生态旅游之路》,《植物杂志》2002年第4期,第10~11页。

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徐国土、黄文卿、游登良:《国家公园概论》,台湾明文书局,1996。

陈安泽、卢云亭、陈兆棉主编《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实践》(第5集),第110~137页,地质出版社。

后立胜、许学工:《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建议》,《旅游地学论文集》(第8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辛建荣、李福详:《地质公园的概念、分类、功能与建立》,《旅游地学论文集》(第8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编委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Wolfgang Eder,Margarete Patzak:“Geological heritage of UNESCO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European Geoparks Magazine Issue 1,November 2001.

The European Geoparks: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17~26. European Geoparks Magazine,Issue 1,November 2001.

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1997,Guide to the National Parks.

American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1997,National Geographic’s Guide to the State Parks of the United states.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译,2002。

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文件汇编》,2000。

国土资源部环境司:《第一、二批国家地质公园简介》。

吴传钧、郭焕成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科学出版社,1995。

郭焕成等编著:《北京土地利用》,农业局出版,1985。

卢云亭、刘军萍等著:《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2》,中国旅游出版社。

陈永发:《导游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程永旺:《九寨沟归来话遗憾》,《中国旅游报》2002年1月11日。

虞国华:《导游服务管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旅游学刊》1998年第3期。

肖光明:《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浅析》,《旅游学刊》2001年第3期。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张辉、厉新建、秦宇:《试论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旅游区(点)》,《旅游学刊》2001年第6期。

《山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大纲》,山西省旅游规划专家组与山西省旅游局联合编制,2000。

《太原市志》(第一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太原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及2005年规划》,太原市环境保护局,2000。《太原市旅游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讨论稿),太原市旅游局,1997。

《太原市十五时期区域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太原市旅游局,2000。

林越英:《论生态化旅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何光炜主编:《中国旅游业50年》,第225~228页,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杨兆萍,张小雷:《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经济地理》2001年第3期。

葛本中主编:《中国边境地区投资贸易旅游指南》,第11~14页,中国审计出版社,1995。

陈才、丁四保:《东北地区边境口岸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东北亚论坛》1999年第2期。

叶剑主编:《中国口岸通览》,第39~45页,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中国旅游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旅游百科全书》,第18~2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Chris Cooper and Stephen Wanhill,Tourism 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d Community Issues.John Wiley & Sons,1997.Kathleen Murphy,The Ecotourism Socie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4(2):483~484,1997.

Martin Mowforth and Ian Munt,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1998.

孔红梅等:《生态旅游规划》,《世界林业研究》。

王兴中:《中国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地理科学》1997年第17卷第3期。

王献溥、金鉴明、王礼嫱、杨继盛编著:《自然保护区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邓祝仁、程道品:《旅游扶贫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世界旅游组织著、国家旅游局统计司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

叶平:《生态伦理学》,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4。

杨桂华、王跃华:《珠江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思想战线》1997年第6期。

杨福泉:《生态旅游与云南的旅游资源保护》,《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旅游学刊》1998年第4期。

Cole D.N. & Trull S.J.:“Quantifying vegetation response to recreational disturbance in the North Cascades”,Washington:Northwest-Science,1992,66(4):229~236.

刘鸿雁、张金海:《旅游干扰对香山黄栌林的影响研究》,《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第2期。

刘濡渊:《户外游憩对天然植群之冲击》,《中华林学季刊》1996年第2期。

朱晓帆、卢红、金燕:《峨眉山冷杉衰亡与土壤铝活化的关系研究》,《环境科学》1997年第4期。

王资荣、赫小波:《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变化及对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88年第4期。

黄艺、吴楚材、邓金阳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环境质量评价》,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课题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Boo,E.,1992:The ecotourism boom,planning for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WHN Technical Papers Series,paper 2,World Wildlife Fund,July,Washington,DC.

Buckley,R.,1994: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629~642.

C.Ryan,K.Hughes,S.Chirgwin,1999:The Gaze,Spectacle and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148~163.

D.A.Fennell,1998:Ecotourism in Cana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231~235.

D.B.Weaver,1999:Magnitude of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and Keny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792~816.

David V.,Lars H.,2000:Property Rights and Sustainable Nature Tourism:Adaptation and Mal-adaptation in Dalarna(Sweden)and Maine(USA). Ecological Economics 35:223~242.

Deardon,P. and S.Harron,1993:Alternative tourism and adaptive 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81~102.

Goodwin,H.,1996:In Pursuit of Ecotourism.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5:277~292.

J.E.S.Higham,1998:Tourists and Albatrosses:the Dynamics of Tourism at the Northern Royal Albatross Colony,Taiaroa Head,New Zealand. Tourism Management 19:521~531.

Lisa M.,1999:Ecotourism in Rural Developing Commun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534~553.

M.J.Walpole,H.J.Goodwin,2000: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 Tourismin Indones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559—576.

N.Kontogeorgopoulos,1998:Accommodation Employment Patterns and Opportunit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344~339.

Orams,M.B.,1995:Towards a more desirable form of eco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16:3~8.

R.M.Loon,D.Polakow,2001:Ecotourism Ventures Rags or Riche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892~907.

S.K.Nepal,2000: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s the Nepalese Himalay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661~681.

S.Ross,G.Wall,1999a:Evaluating Ecotourism:the Case of North Sulawesi,Indonesia. Tourism Management 20:673~682.

S.Ross,G.Wall,1999b:Ecotourism:Toward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20:123~132.

V.Slinger,2000:Ecotourism in the Last Indigenous Caribbean Commun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520~523.

WTTERC,1993: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Review.Oxford: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Sven,W.,2000:Ecotourism and Economic incentives-an Empirical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32:465~479.

Whelan,T.(Ed.),1991:Natrue tourism,managing for the environment,Island Press,Washington,DC.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6:Global Overview:Preliminary Results.Madrid: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Ziffer,K.A.,1989:Ecotourism:the uneasy alliance,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Working Papers on Ecotourism,Ernst and Young,Washington,DC.

崔书红、王捷:《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环境保护》,1999。

李文军、李巍、黄甘霖:《生态旅游对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发展的作用》,《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退化生态系统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牛亚菲:《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实施方案》,《地理研究》,1999。

王刚、汪丽萍:《社区参与简论》,《城市研究》,1998。

张倩、李文军:《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畜牧业经营收益核算及其分析》,《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退化生态系统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张秋菊、海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综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杨逸畴等:《九寨沟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和演化》,《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唐川:《九寨沟地质环境特征》,《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张捷:《九寨沟地区喀斯特特征的初步研究》,《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周寅康:《九寨沟地区钙华成因研究》,《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史峰:《九寨沟风景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张捷:《九寨沟湖水色彩成因的初步研究》,《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唐川:《地学旅游胜地一九寨沟》,《地理期刊》1989年第2卷第3期。

张善云:《九寨沟旅游指南》,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9。

张善云:《九寨奇趣》,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1989。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等编制:《九寨沟导游图》,科学出版社出版,1989。

庄舟:《九寨沟黄龙旅游导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

张善云:《九寨沟登上世界自然遗产宝座始末》,《中国旅游报》1993年5月29日。

成都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九寨沟黄龙旅游图》,2001。

九寨沟国际旅行社:《九寨沟介绍》,2001。

王兵等:《导游基础》,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何裕德:《人间瑶池,黄龙(寺)与九寨沟,中国世界遗产名胜旅游》,湖南地图出版社,2001。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国外生态旅游综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工业与经济司:《产业与环境》第24卷第3~4期,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