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5

中国城市管理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Urban Management of China(2012)

SSAPID:101-6857-8938-75
ISBN:978-7-5097-4717-9
DOI:
ISSN: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市管理

[内容简介] ☆本报告阐述了中国城市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期待,提出城市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形态之一,生态环境管理、民生为核心的管理、人文生态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级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各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生态文明已逐步呈现。☆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中国城市管理的主体特别是各级城市政府也越来越注重从自然的、社会的和人文的城市大生态系统的和谐、文明这一视角提升城市管理的理念和目标。☆本报告分析了新时期城市管理的形式与任务,指出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阐明了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美丽城市”的塑造。

相关信息

丛书名:城市管理蓝皮书
作 者: 谭维克 刘林
编 辑:周映希;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本报告阐述了中国城市管理的现状和未来的期待,提出城市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形态之一,生态环境管理、民生为核心的管理、人文生态管理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级城市政府城市管理的重要目标,各具特色的城市人文生态文明已逐步呈现。但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欠账多,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压力大;城市规划与建设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单中心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加剧了城市交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的严重性;城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城市管理负担沉重;城市管理部门统筹力度不足,一元化管理特征依然突出,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度较低以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依然存在。为此,解决之路在于:努力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塑造自然-社会-人文和谐的城市大生态文明;构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城市治理结构;建立市民共同遵循的城市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加强城市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倡导基于差异化的城市多样化管理模式。本报告分析了新时期城市管理的形势与任务,指出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阐明了城市管理的目的是“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和“美丽城市”的塑造,论述了未来城市管理的趋势是城市管理的社会化、法制化、市场化、综合化、规范化、公民化、数字化、柔性化和精细化。本报告对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做出了科学的评价,建立了城市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管理、空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文化管理七个子系统组成的中国城市管理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包括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9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在内的44个城市的管理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中国城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结论,即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管理水平最高,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管理水平超过东部部分城市,西部地区城市管理水平整体较低,东北地区城市管理水平位居中游。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路径选择是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城市管理对象的多样化、城市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目标的人本化。本报告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问题,论述了我国发达地区城市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问题紧密交织、互为因果,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不协调,并科学系统地提出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正从全地域城市化走向全领域城市化。本报告全面论述了中国城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我国城市经济管理在城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住房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妥善化解矛盾、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从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规划、完善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加强政府规制和监管三个方面提高城市经济管理水平,破解发展难题,为加快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切实保障。同时,探讨了国际化大都市商务中心区(CBD)的城市管理模式,阐述了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制度的创新。本报告研究了城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综合论述了我国城市社会管理与国外城市社会管理理念的异同,提出社会管理的重点是破解政府一元化和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模式,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渠道,加强改善民生的公共服务机制创新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推进流动人口管理的机制创新。本报告论述了用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的理念管理城市品牌的概念,提出了城市精神是城市品牌的灵魂,城市符号是城市品牌的具象表达,城市品牌塑造的过程就是城市文化提升的一个过程。本报告研究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从系统性、和谐性、持续性、高效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入手,围绕环境系统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五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生态城市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生态城市内涵的定量化表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可以评价城市生态发展,成为生态城市重要的管理工具。本报告提出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建设应向低碳化发展,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这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政策法律的跟进以及市场和公民的参与才能实现,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是重中之重,需要建立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新理念,切实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加强运营安全方面的研究、培训与教育。

〔美〕戴维·R.摩根等:《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杨宏山、陈建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周晓华:《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吴子俊:《东京、首尔城市管理》,海天出版社,2007。

冯刚:《北京城市管理体制——理论与模式》,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

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2011年全国技术市场年度统计报告》。

孟庆欣等主编《2008年中国大企业集团》,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韩卫华:《以公众满意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管理模式初探》,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5。

任志儒:《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孙长虹:《现代城市管理人本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9。

诸大建:《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牛凤瑞主编《城市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王佃利、曹现强主编《城市管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张波、刘江涛编著《城市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王志锋、蔡方主编《现代城市管理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李纪鼎、才旭、席秋红:《浅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

杨重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第6期。

尹伯成:《房价、调控与城市住房发展模式的转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4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http://www.bda.gov.cn/cms/ndsjfx/46642.htm.

周家新、郭卫民、刘为民:《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探讨》,《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5期。

阮青:《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以上海为例》,《科学发展》2010年第9期。

仉培宏:《开发区城市化效应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以大连市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年第5期。

〔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美〕戴维·摩根等:《城市管理学:美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马彦琳等:《现代城市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3。

〔美〕奥吉尼斯·布瑞汉特:《城市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周晓华:《新城模式——国际大都市发展实证案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叶南客、李芸:《战略与目标——城市管理系统与操作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饶会林等:《城市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初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冯刚:《北京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仇保兴、王俊豪:《中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周耀东:《中国公用事业改革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冯刚:《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前期课题——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未出版。

王国华、毕帅辉等:《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融合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宋健、何蕾:《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基于北京市管理实践的讨论》,《人口研究》2008年第9期。

朱力:《遵守规范为什么十分困难?——关于规范与失范的理论命题探讨》,《学海》2010年第5期。

李友梅:《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汪火根:《现代共同体视阈中的创新社会管理》,《东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7期。

马世骏:《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

O.Yanitsky,“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The City and Ecology,1987(1),p.174.

丁健:《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思考》,《城市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年第1期。

王如松、欧阳志:《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现代城市研究》1996年第1期。

黄光宇、陈勇:《论生态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第6期。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第5期。

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年第1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199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2003。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2008。

董宪军:《生态城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厦门市环境保护局:《2011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2012。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2011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2。

赵清、杨志峰、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第2期。

陈津、薛育芬:《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思考》,《厦门科技》2010年第1期。

黄志鹏:《浅析厦门市水资源现状及水资源管理构想》,《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14期,第297~298页。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140号,2007。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傅德明:《上海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风险对策》,《轨道交通》2012年第3期。

卢文刚:《城市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郑惠强:《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迫在眉睫》,《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年第4期。

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赵惠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陈鼎榕:《地铁火灾事故下的安全疏散》,《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年第2期。

刘小娜、马东辉、郭小东:《地铁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分析》,《安全》2006年第6期。

邓奇根等:《安全系统工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耿幸福、宁斌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王艳辉、祝凌曦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方法与技术》,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秦进、高桂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陈铁等:《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1期。

崔艳萍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研究》,《都市快轨交通》2005年第6期。

燕飞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都市快轨交通》2010年第6期。

http://www.zjvtit.edu.cn.

http://www.chinametro.net.

http://finance.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