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5)图书

Annual Report on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2015)

SSAPID:101-6799-3201-87
ISBN:978-7-5097-697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4年上海文学各方面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回顾、总结和分析,聚焦热点议题和现象,直陈写作困境与误区,对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对国内代表性文学网站进行了深入考察,全面、系统地提示了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生产机制与运行方式,呈现了“粉丝文化”的强大推动力。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陈圣来 袁红涛
编 辑:陈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编委会

 主编介绍

 中国皮书网

 BⅠ 总报告

  B.1 安顿在城市的文学

   一 都市小说:世情与坼裂

   二 文学批评:厚度与锐气

   三 从文学聚落到文学之都

   四 一年获奖

 BⅡ 青年批评家崛起

  B.2 上海青年批评家:正在崛起的新力量

  B.3 精神荒原上的流浪

  B.4 城市文学的困境

   一

   二

   三

   四

  B.5 工厂名物与青春之歌

   一

   二

   三

  B.6 她的心里长着一头巨兽

   一

   二

   三

   四

  B.7 一次隐秘的成长

   一

   二

   三

 BⅢ 年度关注

  B.8 拯救文学记忆,塑造城市心灵

   一 上海为何需要一个文学馆?

   二 上海的文学馆可以“巴金”命名吗?

   三 巴金文学馆如何彰显自身特色?

   四 让文学走入公众领域,成为在地文学

   五 文学馆可以成为上海的又一文化地标

  B.9 2014:在“上海”写作

   一 城市与写作:我手写“我城”

   二 写作与翻译:借镜的自我观看

   三 传播与写作:新传播方式下的写作形态

  B.10 上海市作家协会全方位开展文学批评活动

   一 以文学刊物为载体,加强文学批评阵地建设

   二 打造品牌活动,培养文学新人

   三 进行专题研讨,宣传优秀文学作品

   四 出版文艺评论书籍,提高文学批评水平

   五 利用当前网络互动优势,打造文学评论新平台

   六 围绕巴金故居,开展学术研究

 BⅣ 作家作品评论

  B.11 触摸人性的维度

  B.12 “忧郁者”与“以赋为小说”

   一 背景:景观的去文化性

   二 人物:情感的存在性还原

   三 文体:赋体化风格的呈现

   四 旨归:欲望的绝望表演

  B.13 路内的青春叙事

   一 “悲观者无处可去”:没有对抗的成长

   二 “追随她的旅程”:来自他者的微光

   三 失败者的时代:重构“我们”的困境

  B.14 一群天真与伤感的年轻人

   一 修新羽:未来的科幻小说家?

   二 三三:想象力是一种天赋

   三 吴清缘:成长是一个过程

   四 陈观良:野蛮生长的小镇青年*

   五 张晓晗:谁的青春不张扬?*

   六 贾彬彬:年轻作者的自我修养

   七 谭人轻:小说作者的野心*

   八 李琬愔:山川载不动许多愁*

   九 国生:敏感而成熟的写作者

   十 鲁一凡:少女时代的童话*

   十一 另维:留学少女的成长记*

   十二 李驰翔:手机写作的践行者?*

   十三 齐鸣宇:善于讲校园故事的高手

   结语:一群天真与伤感的年轻人

 BⅤ 城市文学前瞻

  B.15 “大流转”:中国都市文学的梦想与纠结

   一 都市与都市文学:世纪梦想的场域与符号

   二 大流转:中国都市文学的纠结与张力

   三 都市是否终结?关于“看不见的城市”的传奇

  B.16 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及待解问题

   一 文学产业化发展趋势迅猛,文学产业形态异彩纷呈

    (一)网络文学发展保持迅猛态势,倒逼纸面文学产业

    (二)文学创作者身份市场化,从文学打工仔向老板转化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努力打造世界文学之城

   二 推动上海文学产业化,建设世界文学之城的几个待解问题

    (一)加强文学人才深度培养,深化高校文学专业改革

    (二)成立文学评论家委员会,强化批评力量和引导文学原创

    (三)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文学服务力度,面向社区拉动文学消费

    (四)以全球化文学城市水准提升和夯实各项文学建设指标

  B.17 沉潜或上升:城市文学研究向何处去?*

   一 “N城记”:“空间”理论的架构与“物”的障碍

   二 从“京派”-“海派”到“城乡迁移”:传统的解体与价值重构

   结语

 BⅥ 网络文学

  B.18 “大神”是怎样养成的

   一 作品筛选与“大神”战略:“起点模式”发展探究

    (一)从“天地人榜”(编辑导向型)到“推荐榜”(读者导向型):作品筛选机制的演变

    (二)从“白金作家”到“大神之光”:作家培养机制的演变

   二 迁徙的游牧部落:红袖添香网的发展历史及生产机制

    (一)游牧部落的形成:红袖生存/生产模式的历史变迁

    (二)游牧部落的扩张:应对“移动时代”的“红袖策略”

    (三)“养文”:红袖的生产机制及日常运作

   三 “绿晋江”与“红晋江”:晋江文学城的“粉丝监察机制”

    (一)自审与举报

    (二)革新与沿袭

   四 “复兴中篇”:以豆瓣阅读为中心的“纯文学网络移民”

   结语

  B.19 文科大学生对网络文学的接受及思考

   一

   二

 BⅦ 上海电影

  B.20 《小时代》系列电影的越界之旅

   一

   二

   三

  B.21 多管齐下,打造完整产业链

   一 创作精品,以质量取胜

    (一)《西藏天空》

    (二)《触不可及》

    (三)《陈家泠》

   二 培养人才,奠定发展基础

   三 政策支持,克服发展瓶颈

   结语:多管齐下,建构完整产业链

 BⅧ 附录

  B.22 2014年上海文学纪事

   2013年12月

   2014年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B.23 后记

 摘要

 皮书数据库

 法律声明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Abstract

《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5)》对2014年上海文学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即时性的回顾、总结和分析,聚焦热点议题和现象,直陈写作困境与误区,进而对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近年来,上海青年批评家群体的成长引人注目,2014年这一现象更为凸显。一群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80年代的上海新生代批评家已经崭露头角,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新锐的批评精神,对当下社会、文化、文学发出了自己年轻的声音。上海批评家的生态链并没有断裂,一股新生的批评家力量正在悄然崛起。这一方面得益于上海以开放性、创造性和多元性为特征的“海派”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得益于上海对文学批评的大力扶持与推动。这群批评新人刚一出场,便以其鲜明的学术风格和新锐姿态,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话题与新的风格。上海是中国都市文化和精神最生动呈现的地方,引领着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报告不仅直指青年作家“上海写作”的困境,而且对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互联网和信息时代,中国的都市文学正在转型,正在从“有形的城市”向“无形的城市”转移,“无形的城市”的都市文学时代正在来临。2014年,上海作家新作不断,如叶辛、孙颙、赵丽宏、王宏图、程小莹、周嘉宁等都有长篇小说面世。《缥缈的峰》《别了,日耳曼尼亚》《女红》《密林中》等作品既体现了不同作家的创作个性,又共同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历史与现实。“90后零姿态丛书”13位年轻作者的集体亮相,不仅带来了蓬勃朝气,而且显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文学生产的深刻影响。要建设世界文学之城,上海还需要在打造精品文学活动和普及文学教育上多做文章。关于创设城市文学馆的热议,就体现了上海各界建设文学城市的意识逐渐明确。对比世界文学之城的发展历程,上海与中国城市文学的产业化发展值得关注。本报告对中国代表性文学网站进行了深入考察,全面、系统地揭示了中国网络文学独特的生产机制与运行方式,呈现了“粉丝文化”的形成过程与强大推动力。这种力量同样已经影响到了电影业的发展。

切梦刀:《〈西藏天空〉:西藏魂》,《东方电影》2014年第5期。

朱鹏杰:《〈触不可及〉风情诉与何人?》,《东方电影》2014年第10期。

朱鹏杰:《加强“上海制作”,培育电影文化——2013年上海电影发展回望》,陈圣来主编《上海文学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第4版),高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