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1

家屋与家先图书

House and JIafin: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Guoshan Yao's Family in Northern Guangdong

SSAPID:101-6729-9779-91
ISBN:978-7-5097-721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粤北一个过山瑶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写作的民族志,从家的空间、结构、观念及信仰等角度探讨过山瑶的家与社会结构。作者指出,家是认识过山瑶社会的重要视角之一,通过日常生活的多维度展演,家在构建过山瑶的亲属制度、社会结构、族群文化、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及国家想象等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作者也试图以过山瑶家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山地民族的迁徙与记忆、界与跨界、山地文明等更宏观的话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族与社会丛书
作 者: 何海狮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第一篇 研究背景

  第一章 研究主题与理论脉络

   嵌入生态空间中的家

   家中心的社会

   家·生态·文化

  第二章 今与昔:方洞80年巨变

   对杨成志方洞调查过程的简单回顾

   从“荒洞”到“方洞”:走进“历史”的田野

   繁荣与荒芜:方洞巨变

 第二篇 家生境

  第三章 坑:瑶山生态与瑶民生计

   坑中谋生:水田与杂粮

   取之不竭的林下资源

  第四章 杉木生产:传统的延续与断裂

   劈斜与炼山:换工的渐亡

   密集化的种植

   护理:清除一切杂草

   杉木砍伐:被机械绑架的瑶民

   地方社会的“保护机制”:杉木生产中的杂粮种植

  第五章 卷入:方洞市场生计转型的理论分析

   小民族卷入大市场

   危险的脱嵌之旅

    (一)地方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二)山地:从自然物到商品

    (三)作为资本投资的杉木生产

    (四)流动的杉木生产:一种“反嵌”类型

 第三篇 家空间

  第六章 “里”与“外”:瑶山的空间与聚落

   瑶山聚落之基本空间布局

   “送懒”习俗中的象征意涵

   流动的聚落

  第七章 家屋:营造、布局及意涵

   2000年以前家屋的营造

    (一)营造的准备

    (二)房屋朝向与营造日期的选择

    (三)房屋正式营造

    (四)入住新居

   2000年前传统家屋的空间结构

   2000年后房屋格局的变迁

  第八章 生态移民:“两栖”的生活

   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与研究的回顾

   乳源及方洞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

   生态移民中的摆动策略

    (一)社会及政治基础:“我是这里的人”

    (二)经济基础:“山上搞得到吃”

    (三)文化基础:“我们的‘厅’在山上”

   简单的小结

 第四篇 家社会

  第九章 家中心:两可继嗣与家的构建

   两可继嗣与灵活的婚姻形式

   婚姻过程与姻亲网络构建

   瑶人家庭结构及其变迁

   两性结合与家的构建和延续

  第十章 “黄牛不与水牛配”:婚姻圈及其变迁

   从“黄牛不与水牛配”到“黄牛水牛也能配”:方洞婚姻圈的扩大

   婚姻迁移与瑶族家的变迁

  第十一章 亲属实践与社会结群

   亲属网络与亲属实践

    (一)认干亲

    (二)认同年

   劳动互助与社会结群

   仪礼互助与社会结群:以挂灯仪式为例

  第十二章 厅:家的延续与仪式象征空间

   厅空间的建造过程及主要构件

   厅与厅下之家

   分厅:厅的分裂与家的延续

   厅与家的延续:以结婚时的“添人口”为例

   厅的变迁与汉文化影响

 第五篇 家观念

  第十三章 《家先单》与直线型谱系

   《家先单》结构——以盘天心为例

   《家先单》的内涵:两可继嗣与家屋延续

  第十四章 度戒仪式与家屋延续(一)

   物资筹备

   出信:仪式参与人员的邀请

   仪式空间布局

   仪式基本流程

    (1)安龙

    (2)请圣

    (3)除秽

    (4)挂灯

    (5)斋戒

    (6)禾穗祈福

    (7)酬神

    (8)还盘王愿

    (9)送神

    (10)师哥与师父互赠鸡腿

    (11)送秽

    (12)食物分享

  第十五章 度戒仪式与家屋延续(二)

   度身仪式的准备过程

   度身仪式的基本程序

   度戒仪式体现的男女/夫妻合作共建理想

   度戒仪式中对提供女人/妻子的外家的强调

   度戒与家的延续

  第十六章 花与生死转换

   对“祭花”仪式的简单描述

   家先、家屋与花观念

 第六篇 结论

  第十七章 家、空间与南岭山地文明

   主题一:家与“无家”

    家与社会

    迁徙与“无家”

    家与认同

   主题二:界与跨界

    被表达的边界

    边界与文化共生

    “界域”与南岭山地文明

 关于本书瑶语的说明

 后记

 家的传承与民族认同:方洞瑶族追踪调查与再研究

 《民族与社会丛书》总序

 附录

本书是以粤北一个过山瑶村落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写作的民族志。该书从家的空间、结构、观念及信仰等角度探讨过山瑶的家与社会结构。作者指出,家是认识过山瑶社会的重要视角之一。以夫妻为主轴的家的纵向延续理想,通过日常生活的多维度展演,在构建过山瑶的亲属制度、社会结构、族群文化、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及国家想象等过程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作者也试图以过山瑶家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山地民族的迁徙与记忆、界与跨界、山地文明等更宏观的话题。

Tim Cresswell:《地方:记忆、想象与认同》,王志弘、徐若玲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法〕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葛以德译,商务印书馆,1993。

〔美〕埃里克·沃尔夫:《欧洲和没有历史的人民》,赵丙祥、刘传珠、杨玉静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日〕白鸟芳郎编著《东南アジア山地民族志》,东京讲谈社,1978。

〔日〕白鸟芳郎编著《东南亚山地民族志》,黄来钧译,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东南亚研究室,1980。

包智明、孟琳琳:《生态移民对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内蒙古正蓝旗敖力克嘎查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本书编辑出版工作办公室编《乳源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本书编委会:《云南金平屏边苗族瑶族社会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本书编写组:《乳源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2008。

本书编纂小组:《乳源瑶族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本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乳源瑶族自治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卜工:《岭南文明进程的考古学观察》,《历史人类学学刊》2005年第2期。

蔡筱君、张兴杰、夏铸九:《重读达悟家屋——达悟家屋之空间生产》,《建筑历史与理论》第6、7合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分会会议,1997。

曾昭璇、黄少敏:《五岭》,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

曾昭璇:《论几种典型动物在南方灭绝的时间》,《广东师范学院学报》1974年第1期。

曾昭璇:《南岭何在?》,《岭南大学历史政治学报》1947年第1期。

曾昭璇等:《人类地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99。

晁炎:《必背瑶族村落的地方发展与乡村秩序》,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

陈斌:《瑶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陈洁:《解读国家与发展——乳源游溪过山瑶经济生活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9。

陈启新、陈运飘:《乳源必背瑶族文化变迁因素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陈启新:《乳源必背瑶山多种经营的调查与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陈启新:《也谈乳源服饰上的刺绣图案》,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陈晓毅、马建钊:《粤北山区瑶族移民的文化适应》,《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陈晓毅:《乳源瑶族宗教的人类学考察例释》,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美〕丹尼尔·哈里森·葛学溥:《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周大鸣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8。

〔美〕范芝芬:《流动中国:迁移、国家和家庭》,邱幼云、黄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费孝通:《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新编上卷(1951~198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8卷,群言出版社,1999。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0卷,群言出版社,1999。

冯智明:《身体的象征与延续:红瑶还花愿仪式研究——以龙胜金坑小寨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英〕福克斯(Robin Fox):《亲属与婚姻》,石磊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高雅宁:《广西靖西县壮人农村社会中me214mo:t31的养成过程与仪式表演》,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澳〕葛迪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费孝通《江村农民的生活及其变迁》,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宫哲兵:《千家峒运动与瑶族发祥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顾颉刚:《发刊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7年第1期。

关华山:《摩梭家屋意义追索》,《2007年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7。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编,练铭志校注《广东北江瑶族情况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广西民族学院赴泰国考察组编著《泰国瑶族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郭立新:《为了ran的延存》,魏捷兹编《云贵高原的亲属与经济论文集》,台湾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1999。

郭立新:《折冲于生命事实与攀附求同之间——广西龙脊壮人家屋逻辑探究》,《历史人类学学刊》第6卷,第1、2合期,2008。

〔美〕哈雷·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商务印书馆,1978。

何翠萍、魏捷兹、黄淑莉:《论James Scott高地东南亚新命名Zomia的意义与未来》,《历史人类学学刊》2011年第1期。

何翠萍:《人与家屋:从中国西南几个族群的例子谈起》,《“区域社会与文化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会议信息:2007年6月29~30日,上海。

何撒娜:《“一根根骨”抑或是“死路一条”——从丧葬仪式与家屋象征看纳人的亲属关系》,林超民主编《民族学评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日〕和辻哲郎:《风土》,陈力卫译,商务印书馆,2006。

〔日〕河合利光:《身体与生命体系——南太平洋斐济群岛的社会文化传承》,姜娜译,《开放时代》2009年第7期。

胡鸿保主编《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胡耐安:《说瑶》,本书编纂委员会《边疆论文集》第1册,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

胡起望、范宏贵:《盘村瑶族》,民族出版社,1983。

胡起望、华祖根:《瑶族研究概述》,胡起望、华祖根主编《瑶族研究论文集》,中南民族学民族研究所印,1985。

胡起望、华祖根主编《瑶族研究论文集》,中南民族学民族研究所印,1985。

黄朝中、刘耀荃主编《广东瑶族历史资料》,李默校补,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黄贵权、李清毅:《瑶族度戒初探》,广西瑶学会编《瑶学研究》第3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黄贵权:《瑶族度戒意义的历史演变》,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黄金河:《瑶山之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黄卫:《屋与魂:西双版纳傣泐人观研究》,《中国西南族群生命仪礼区域研究》,计划年度期末工作研讨会,1999。

黄应贵、叶春荣主编《从周边看汉人的社会与文化:王崧兴先生纪念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7。

黄应贵:《导论:空间、力与社会》,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黄应贵:《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馆,2010。

黄应贵:《土地、家与聚落——东埔社布农人的空间现象》;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黄钰、黄方平:《瑶族》,民族出版社,1990。

黄钰、李本高:《也谈瑶族“千家峒”》,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苗瑶族研究专集》,1988。

黄钰:《瑶族〈评皇券牒〉初探》,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

黄钰辑注《评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日〕吉野晃:《泰国北部的优勉(瑶)的亲族组织及祖先祭祀相关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论文,2006。

〔日〕吉野晃:《泰国北部勉瑶挂灯礼仪反映的父系理念》,吴国富译,《广西民族学报》1996年第1期。

江应樑:《广东瑶人之房屋及工具》,《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江芝华:《考古学的家屋社会研究》,《考古人类学》(台湾)2008年第68期。

姜哲夫、张伋、庞新民:《拜王——广东北江瑶山瑶人风俗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1分,1932。

姜哲夫:《记广东北江瑶山荒洞瑶人之建醮》,《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1分,1932。

蒋斌、李静怡:《北部排湾族家屋的空间结构与意义》,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金泽、陈进国主编《宗教人类学》第1辑,民族出版社,2009。

〔匈〕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英〕拉德克里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功与能》,潘蛟、王贤海、刘文远、知寒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法〕勒莫瓦纳:《盘瓠是否盘古》,《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雷泽光:《广西北部盘古瑶还愿法事》,《民俗》第2卷第3、4合期,1933。

李本高:《瑶族〈评皇券牒〉研究》,岳麓书社,1995。

李默、房先清编《连南八排瑶族研究资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87。

李默:《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李默:《隋唐广东瑶族分布考略》,《广东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

李默:《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

李区:《上缅甸诸政治体系——克钦社会结构之研究》,张恭启、黄道琳译,正港资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李少梅:《中国广东乳源瑶族与瑶语》,民族出版社,2008。

李四光:《南岭何在》,《地质论评》1942年第6期。

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李筱文:《过山瑶与〈过山榜〉》,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李亦园:《中国家族与其仪式:若干观念的检讨》,黄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台湾桂冠出版社,1993。

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排瑶历史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练铭志:《乐昌过山瑶及其迁徙考略》,《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练铭志:《试论广东汉族的形成及其与瑶、壮、畲等族的融合关系》,《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梁国昭:《都庞岭何在?——对祝鹏先生有关古都庞岭考证的补充与修正》,《热带地理》1989年第1期。

梁钊韬:《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民俗》第2卷第1、2期,1943。

〔法〕列维·斯特劳斯:《面具之道》,张祖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凌纯声《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刘耀荃、胡起望:《1949~1984年我国瑶族研究综述》,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

刘耀荃、李默编《乳源瑶族调查资料》,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86。

罗比宁:《广东北江瑶人农作之概况》,《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罗宗志:《信仰的无形之手——大瑶山盘瑶巫师群体的权力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

麻国庆、谭同学主编《潘内红瑶——广西自治区龙胜县红瑶社会调查研究》,2010,未刊稿。

麻国庆:《从非洲到东亚:亲属研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麻国庆:《分家:分中有继也有合——中国分家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麻国庆:《环境研究的社会文化观》,《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

麻国庆:《开发、国家政策与狩猎采集民社会的生态与生计——以中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为例》,《学海》2007年第1期。

麻国庆:《文化、族群与社会:环南中国海区域研究发凡》,《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

麻国庆:《永远的家:传统惯性与社会结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麻国庆:《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和周边的时空转换》,《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

〔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日〕末成道男:《台湾阿美族之社会组织及其变化——从招赘婚到嫁娶婚》,罗素玫主编,何姵仪、黄淑芬编译,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7。

莫金山:《瑶案沉思录》,香港展望出版社,2005。

〔法〕莫斯:《论馈赠——传统社会的交换形式及其功能》,卢汇译,中央民族出版社,2002。

盘才万、房先清收集,李默、朱洪校注《拜王歌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盘才万、房先清收集,李默编注《乳源瑶族古籍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盘才万:《广东乳源瑶族的分布及其来源》,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

庞新民:《广东北江瑶山杂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本第4分,1931。

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

乔健:《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

丘玉:《瑶胞领盐的故事》,《乳源文史资料》第4辑,乳源县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1986。

(清)裘秉钫:《乳源县志》。

饶宗颐:《泰国〈瑶人文书〉读后记》,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民族出版社,1988。

任国荣:《瑶山两月视察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瑶山调查专号》,第4集第46、47两期合刊,1928。

容观琼:《瑶族历史三题》,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乳源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乳源瑶族自治县志(1990~2003)》,中华书局,2011。

施添福:《区域地理的历史研究途径——以清代岸里地域为例》,黄应贵主编《空间、力与社会》,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5。

孙振玉主编《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覃德清:《关于开展南岭民族研究的构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唐丽霞、林志斌、李小云:《谁迁移了——自愿移民的搬迁对象特征和原因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2009。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王铭铭:《继承与反思——记云南三个人类学田野工作地点的“再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王萍:《粤北粤东的地势与农田水利》,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赵旭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王晓莉:《二十世纪前半期的瑶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王晓毅:《从摆动到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适应》,《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王兴瑞:《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王兴瑞:《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傜山考察团日记》,《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吴国富:《穷则思变——粤北必背瑶族变迁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吴兰:《毛南族传统宗教仪式“求花还愿”透视》,《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湾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明文书局,2002。

冼树宗、赖才清:《乳源瑶族的婚姻家庭模式》,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冼宗:《瑶族风物拾零》,乳源县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乳源文史资料》第4辑,1986。

谢剑:《连南排瑶的社会组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

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90。

徐平:《大瑶山七十年变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徐祖祥:《论瑶传道教的形成与发展》,王建新主编《南岭走廊民族宗教研究——道教文化融合的视角》,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徐祖祥:《论瑶族道教的成仙信仰——从瑶族家先观念的道教化谈起》,《中国道教》2005年第5期。

许斌、胡鸿保:《追寻村落——对两种不同的人类学田野研究的省思》,《思想战线》2005年第3期。

许烺光:《家元:日本的真髓》,于嘉云译,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0。

许烺光:《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

〔法〕雅克·勒穆瓦纳:《勉瑶的历史与宗教初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民俗》第1卷第3期,1937。

杨成志:《粤北乳源瑶人的人口问题》,《民俗》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

杨成志等:《瑶族调查报告文集》,民族出版社,2007。

杨鹤书、李安民、陈淑濂:《八排文化——八排瑶的文化文类学考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杨建银:《“落后”与发展——广西背陇瑶村寨生计变迁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未刊稿。

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杨小柳、田洁主编《移出大石山区——一个搬迁扶贫社区的日常生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杨永材:《粤北石灰岩山区居民搬迁问题研究》,《南方农村》2003年第3期。

尹绍亭:《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论文篇)》,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尤小菊:《略论人类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8期。

于鹏杰:《社会延续与族群认同——湘西南苗族村落研究》,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9。

余永粱:《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3集第35、36期合刊,1928。

〔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张劲松:《瑶族度戒调查及其傩仪初探》,《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张晶晶:《论过山瑶的挂灯仪式——来自广西河口的人类学调查》,《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张应强:《木材的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张应强:《试析粤北瑶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张有隽:《十万大山瑶族道教信仰浅释》,乔健、谢剑、胡起望编《瑶族研究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988。

张有隽:《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

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张有隽:《瑶族宗教信仰史略(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张泽洪:《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8。

张振江:《三水瑶区变迁的描述与探索——以改革开放前后为中心》,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赵家旺:《瑶族神符》,《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瑶族戒度与道教戒度》,《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赵家旺:《瑶族宗教与道教的“三清”崇拜》,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赵家旺:《综谈八排瑶过山瑶之异同》,李筱文、赵卫东主编《过山瑶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2008。

赵良周、邓伟民:《乳源瑶族祭祖的两种宗教仪式》,《乳源文史资料》第8辑,1988。

赵廷光:《盘古、盘瓠考》,郭大烈、黄贵权、李清毅编《瑶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赵廷光:《试论盘古和盘瓠与瑶族的关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赵廷光:《瑶族祖先崇拜与瑶族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赵效牛:《“家社会”与“分形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政协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我县瑶族人口迁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政协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办公室编《社情民意》2009年第9期。

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南岭山区科学考察组:《南岭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广东省瑶族社会历史情况》,1963。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苗瑶族研究专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中山大学2004级人类学系本科实习组:《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瑶寨田野调查报告》,2007,未刊稿。

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扶贫办公室:《“双到”扶贫新路子,三年攻坚穷帽子》,《南方日报》2012年6月30日,第08~09版。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民族学实习组:《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区瑶族社会调查》,1986,未刊稿。

周大鸣、范涛主编《龙脊双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和古壮寨调查与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周大鸣、吕俊彪:《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华南的乡村生活〉追踪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周大鸣:《凤凰村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周大鸣主编《瑶族双寨——广西凌云县背陇瑶和蓝靛瑶的调查与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庄孔韶等:《时空穿越: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日〕佐佐木高明:《照叶树林文化之路——自不丹、云南至日本》,刘愚山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Masquelier,Adeline. 2002. Road Mythographies:Space,mobility,and the Historical Imagination in Postcolonial Niger. American Ethnologist 29(4).Frank,Andre.1967.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Historical Studies of Chile and Brazil.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

Kulp,Daniel H. 1925. 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uillet,D.,Godoy.R.A.,Guksch,C.E.,Jiro Kawakita,Love,T.F.,Matter,M. and Orlove,B.S.1983.Toward a Cultural Ecology of Mountains:The Central Andes and the Himalayas Compared,Current Anthropology24(5).

Harvey,David. 1990. Bettween Space and Time: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Geographers80(3).

Terry,Emmanuel. 1974. Long-distance exchange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the case of the Abron Kingdom of Gyaman. Economy and Society3(3).

Fortes,M. 1965. Some Reflections on Ancestor Worship in Africa.in Fortes,M. and Dieterlen,G.eds. African Systems of Thought. London: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une,R.F. 1938. Introduction to Yao Culture. Lingnan Science Journal18(3).

Gibson,T. 1995. Having Your House and Eating It:Houses and Siblings in Ara,South Sulawesi.in Carsten,Janet and Hugh-Jones,Stephen eds.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llerstein,Immanuel. 1979. The Capitalist Word-Economy:Essay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moine,Jacques. 1982. Yao Ceremonial Paintings. White Lotus Co.,Ltd.

Scott,James C. 2009.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Carsten,Janet and Hugh-Jones,Stephen eds. 1995.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rsten,Janet. 2000. Cultures of Relatedness:New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Kinship.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Strauss. 1982. The Ways of the Masks,Modelski,S.Tran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Lin,King-Yu. 1938.The Economics of Yao Life. Lingnan Science Journal18(3).

Litzinger,R.A. 2000. Other China:The Yao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Belonging. Durham and London:Duck University.

McKinnon. 1995. S.Houses and Hierarchy:The View from a South Moluccan Society.in Carsten,Janet and Hugh-Jones,Stephen eds.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hlins. 2000. Culture in Practice:Selected Essays. New York:Zone Books.

Stubel,Hans. 1938.The Yao of the Province of Kwangtung.Monumnta Serica3.

Waterson,R. 1995. Houses and Hierachies:in Island Southeast Asia.in Carsten,Janet and Hugh-Jones,Stephen eds. About the House:Levi-Strauss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lf,Arthur P. 1978. Gods,Ghosts,and Ancestors.in Wolf,Arthur P.eds.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C.K. 1959. 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 Cambridge: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