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03

中国海洋经济(2017年第1期 总第3期) 图书

Marine Economy in China

SSAPID:101-6717-2715-60
ISBN:978-7-5201-066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经济》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与海洋经济紧密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书评等,书中设有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海洋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四个栏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孙吉亭
编 辑:刘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学术委员

 Academic Committee

 寄语2017

 《中国海洋经济》征稿启事

 海洋产业经济

  我国刺参产业发展状况、趋势与对策建议

   一 中国刺参产业发展回顾

   二 中国刺参产业现状

    (一)国内刺参产业发展格局

     1.“胶东刺参”产区

     2.“辽参”产区

     3.“南方刺参”产区

    (二)国外进口海参状况

   三 刺参产业发展制约瓶颈的分析与思考

    (一)种质退化日趋严重,良种产业化进展缓慢

    (二)生产模式创新不足,配套技术研发滞后

    (三)产品价值挖掘有待深入,市场监管乏力

    (四)产业经济研究起步晚,区域经济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四 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一)刺参产业供给侧变化分析预测

     1.苗种供给

     2.鲜参供给

     3.加工产品供给

    (二)刺参市场需求侧变化分析预测

     1.消费群体变化

     2.产品结构变化

    (三)国外进口海参对中国刺参市场的冲击预测

   五 新常态下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产业科技集成创新措施

     1.加强刺参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提高良种覆盖率

     2.推广生态型高效增养殖新模式,加快配套技术研发

     3.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营销宣介

     4.完善产业发展动态信息平台,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二)产业相关政策法规建议

     1.优化创新环境,增强科技支撑

     2.强化质量监管,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3.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引导多元融资,推进养殖互助保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一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与意义

    (二)旅游形象建设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 青岛旅游形象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二)现存的问题

   三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

    (一)供给侧改革下青岛旅游形象内涵

     1.服务质量

     2.绿色生态

     3.诚信善良

    (二)供给侧改革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

     1.文化底蕴的积淀

     2.服务态度的改进

     3.市民素质的提高

   四 青岛旅游形象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青岛旅游形象标杆示范区

    (二)建立旅游者旅游安全保障

    (三)开发青岛旅游客户端APP

     1.信息监督保障体系

     2.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

     3.旅游者满意度调查

    (四)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月活动

    (五)建立青岛市孤独症儿童旅游天堂

    (六)建立候鸟迁徙空中安全走廊和动物流浪所

    (七)推广人道屠宰

    (八)培育绿色交通

     1.绿色交通

     2.建设立体停车场

     3.提高环卫工人的薪水

   五 结语

    附件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研究调查问卷

    附件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青岛旅游形象建设研究问卷调查分析

     1.游客旅游体验方面

     2.公共旅游服务方面

     3.完善后续性信息——要解决“是否再来”的问题[16]

  中国滨海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水平评价与测度研究*

   一 中国滨海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滨海旅游业碳足迹理论模型构建

    (二)中国滨海旅游业碳足迹计算和分析

     1.滨海旅游业交通碳足迹

     2.滨海旅游业住宿碳足迹

     3.滨海旅游业餐饮碳足迹

     4.滨海旅游业购物、游览和娱乐碳足迹

     5.中国滨海旅游业碳足迹的结论

   二 滨海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与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评价模型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

   三 中国滨海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水平评价与测度结果

    (一)指标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加强管理

    (二)沿海地区制定滨海旅游业低碳发展规划

    (三)科学规划和建设潜在滨海旅游区为低碳滨海旅游景区

  山东省水族休闲产业调研与发展思路

   一 引言

   二 调研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方法

    (三)调研地点

   三 山东观赏水族业调研概况

    (一)市场规模

     1.调研地点特色

     2.市场规模对比

    (二)主要经营品种

    (三)水族市场销售渠道

   四 山东观赏水族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二)市场混乱

    (三)水族从业者品牌意识不强

    (四)不能产销一体化,生产销售对接效率不高

   五 山东观赏水族业发展趋势与优势分析

    (一)观赏水族的优良特性及人们的消费导向

    (二)政府政策导向及技术支持

    (三)北方水族市场集散地向全国市场集散地靠近

    (四)山东水族市场出口的趋势会日益加强

    (五)山东水族市场即将成为外商投资重点的目标市场

   六 山东观赏水族行业发展建议

    (一)政府加强引导和支持

    (二)发展渔业合作社,形成规模化经营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产业人才培养

    (四)增强品牌意识,拓展销售渠道

  海水灌溉农业的特征及其产业化开发模式经验借鉴

   一 前言

   二 海水灌溉农业的特征阐释

    (一)海水灌溉农业的“战略性”特征

    (二)海水灌溉农业的“高新技术”特征

    (三)海水灌溉农业的“新兴性”特征

    (四)海水灌溉农业的“正外部性”特征

    (五)海水灌溉农业的“弱质性”特征

    (六)海水灌溉农业的“多功能性”特征

   三 海水灌溉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经验借鉴

    (一)特色高端农产品经营模式

    (二)与畜牧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模式

    (四)与生物柴油生产相结合的能源农业模式

 海洋区域经济

  国家海洋科学开发综合保障基地发展前景及建设路径

   一 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二)国际航运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

    (三)世界海洋科技步入密集创新时代

    (四)深远海资源开发成为世界海洋权益竞争焦点

    (五)海洋开发的国家战略导向日益凸显

   二 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意义

    (一)完善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物资保障体系

    (二)加快国家深远海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进程

    (三)加强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和海防安全体系建设

    (四)构建国际一流海洋科技创新集群

    (五)促进中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六)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升级版”

   三 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一)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目标

    (二)综合保障基地发展路径

     1.发挥青岛西海岸新区五大综合优势

     2.突出综合保障基地“五位一体”重要功能

     3.完成综合保障基地五项重点建设任务

   四 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推进港区联动发展

    (二)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

    (三)统筹陆海发展资源

    (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五)优化公共服务系统

    (六)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七)实施人力资源保障工程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承载力耦合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耦合度模型

     2.耦合协调度模型

     3.核密度估计(Kemel density estimation)

    (二)指标体系建立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三 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域承载力耦合分析

    (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承载力指数综合评价

    (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承载力时间序列耦合协调分析

     1.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海域承载力耦合度

     2.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承载力耦合协调度

    (三)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海域承载力空间序列耦合协调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注重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高海域承载能力,实现同步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海洋经济与海域承载力优化协调

     3.提高海洋经济综合效益,缩小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海域承载力的差异

 海洋资源与生态经济

  中国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现状与建议*

   一 增殖放流的类型和效果

    (一)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类型

    (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效果

   二 中国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现状

   三 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

    (一)对放流水域其他生物的影响

    (二)对放流物种野生种群的影响

   四 中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现行问题

    (一)缺乏相关立法及资金保障

    (二)相关科技支撑不足

     1.放流物种的生物学及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不足

     2.对放流水域的本底研究欠缺

     3.种苗标记技术发展滞后

    (三)增殖放流评估体系不完善

    (四)前期试验性放流及后期配套管理措施缺乏

   五 增殖放流的建议与对策

    (一)相关法律或规范及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增殖放流的基础性研究亟待加强

    (三)放流苗种供应体系的完善

    (四)制定科学增殖放流规划

    (五)健全和实施增殖放流评估体系

    (六)加大增殖放流监督管理

  中国近海捕捞资源开发评价及其发展策略选择*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海捕捞资源的开发历程

    (1)快速增长阶段(1978~1999)

    (2)波动下降阶段(2000~2004)

    (3)缓慢上升阶段(2005年至今)

   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海捕捞资源的开发特征

    (一)总量规模

    (二)海域格局

    (三)品种结构

    (四)作业方式

    (五)渔船数量

   三 现阶段中国近海捕捞资源开发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近海水产资源持续衰退,海洋捕捞能力严重过剩

    (二)近海捕捞作业面积减少,海捕空间拓展能力有限

    (三)海捕渔船装备水平落后,海洋捕捞作业结构失衡

    (四)海捕渔民面临双重矛盾,转产转业工作推进乏力

    (五)近海捕捞渔业执法能力不足,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完善

   四 中国近海捕捞资源持续高效开发的策略选择

    (一)完善海洋捕捞法律法规建设,提升近海捕捞渔业执法能力

    (二)深入落实近海捕捞双控政策,加大近海增殖放流强度

    (三)全面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转产转业工作

    (四)提高海捕科技研发水平,调整优化海捕作业结构

  蓝色经济战略下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海洋生态经济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二 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

    (二)蓝色经济战略下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均衡发展原则

     2.效率原则

     3.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协调性原则

     4.最低安全标准原则

   三 制约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一)尚未认识到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二)海洋管理制度缺失

    (三)海洋资源产权不明

    (四)海洋科学技术不合理利用

   四 蓝色经济战略下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五 保障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运行关键

    (一)实现利益相关者配合

    (二)做好市场与计划结合

    (三)加大资金技术支持

    (四)加强监督执行实施

 海洋经济理论

  包容性财富述评及其引入中国海洋财富核算的思考*

   一 包容性财富概念的提出及相关范畴

   二 包容性财富核算的基本理论

    (一)包容性财富核算的基本公式

    (二)包容性财富核算公式的扩展

     1.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2.考虑生态系统的价值

     3.考虑影子价格的变化

     4.考虑生态系统弹性的价值

     5.考虑有效资本的核算

     6.考虑人均财富的变化

     7.考虑资本之间的相互影响

     8.考虑人口的变化

     9.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

   三 包容性财富的核算方法

    (一)生产资本价值的核算方法

     1.稳态法

     2.初始资本为零的永续盘存法

     3.初始资本不为零的永续盘存法

    (二)人力资本价值的核算方法

     1.以指标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2.以收入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3.间接核算方法

     4.以成本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5.影子价格法

    (三)自然资本价值的核算方法

     1.农业用地

     2.渔业资源

     3.森林资源

     4.化石燃料

     5.金属和矿产

   四 包容性财富与GDP、人类发展指数核算结果的比较

   五 提高国家包容性财富的政策研究

   六 将包容性财富指标引入中国海洋财富价值核算的思考

    1.海洋包容性财富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2.中国海洋包容性财富价值测算

    3.中国海洋包容性财富核算中各类资本影子价格的确定

    4.横向比较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沿海地区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研究*

   一 渔业现代化研究方法综述及方法选择

   二 沿海地区渔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数据选取

     1.生产现代化水平指标

     2.生活现代化水平指标

     3.科技现代化水平指标

     4.产出现代化水平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2.熵值法确定权重

     3.确定综合权重

   三 沿海地区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一)沿海地区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

    (二)沿海地区渔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四 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需求研究*

   一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二 调研过程

   三 制约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调查

    (二)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提升内部经营能力的需求调查

    (三)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于政策的需求调查

   四 政策建议

    (一)构建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的市场生态

    (二)针对高成长性的企业打造支持政策升级版

    (三)采用市场化手段支持成熟期企业转型升级

  环境约束下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因素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 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构建

    (一)环境变量引入方法

    (二)环境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1.变量选择

     2.数据处理

    (三)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1.海洋产出量的确定

     2.海洋劳动投入的确定

     3.海洋资本投入量的确定

    (四)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设计

   三 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一)海洋环境综合指数测算

    (二)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四 环境约束下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析

   五 结论

 海洋文化产业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一 相关领域研究

    (一)海洋文化产业及统计研究现状

    (二)海洋经济统计研究现状

   二 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一)文化产业的基本界定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结构及其界定

    (三)海洋文化产业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内涵边界

   三 海洋文化产业的分类与统计标准

   四 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方法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普查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重点调查方法

   五 海洋文化产业统计结果与分析——以青岛市为例

   六 海洋文化产业统计的推进路径

    (一)政府组织,部门协作

    (二)统筹规划,加强监管

    (三)控制质量,高度重视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析*

   一 问题的引出

   二 中国海洋文化产业及其供需现状的实证分析

    (一)统计描述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三)原因分析

   三 海洋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培育海洋文化产业消费新增长点

    (二)提供海洋文化精品

    (三)完善区域海洋文化市场机制

    (四)鼓励海洋文化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

    (五)注重海洋文化人才培养与科技支撑

   四 结语

  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一 山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综合评估的意义

   二 山东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定性分析

    (一)文化价值

    (二)社会价值

    (三)经济价值

    (四)生态价值

   三 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定量评估

    (一)选取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

    (二)建立山东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指标体系

     1.指标的选取和评估体系的建立

     2.实施评价方案

   四 结论

    (一)重点突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的生态价值

    (二)坚持保护利用并重、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三)发挥政府和民间力量,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国外海洋经济

  浅析韩国海运产业竞争力强化方案

   一 背景:世界海运产业趋势

    (一)航运业开始新一轮整合并出现新的海运联盟

    (二)低运费竞争激烈及船舶和港口的大型化

    (三)市场低迷依旧,细分市场需求不均

   二 韩国海运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海运产业规模

    (二)船舶竞争力

    (三)细分市场竞争力

    (四)综合评价

   三 海运产业政策方向

    (一)船舶竞争力实施方向

    (二)货物竞争力

    (三)改善基础设施

    (四)船型别支援方向

   四 海运产业竞争力强化方案

    (一)扩大支援确保具有竞争力的船舶

     1.扩大针对船运公司新造订单的支援体系

     2.为降低成本及改善财务,扩大金融支援力度

     3.构建航运与造船共盈循环生态体系

     4.通过税收支援,构建确保船舶的机制

    (二)奠定货物确保及人力供需基础

     1.扩大确保稳定货物的基础

     2.加强船员及海运专业人才的供需

    (三)构建海运产业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海运企业经营状况监测体系

     2.建立运价市场风险管理安全机制

    (四)通过加强港口竞争力,促进协同效应最大化

     1.增加中转货运量并提高服务效率

     2.确保物流据点及改善港口环境

   五 评价

 Editorial Committee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编委会

《中国海洋经济》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载海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与海洋经济紧密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书评等,每年两期。欢迎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对海洋经济感兴趣的人员赐稿。

[1]乔聚海、程波:《刺参人工池塘养殖现状及展望》,《海洋科学》2005年第9期。

[2]廖玉麟:《中国动物志·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科学出版社,1997。

[3]刘锡胤等:《推进刺参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水产》2012年第2期。

[4]张煜等、刘永宏:《国内、外刺参研究的回顾、进展及其资源增殖途径的探讨》,《海洋渔业》1984年第2期。

[5]李成林等:《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渔业科学进展》2010年第4期。

[6]吴杨镝:《辽宁海参养殖业形势分析(上)》,《科学养鱼》2016年第11期。

[7]苏来金等:《南方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水产科技情报》2014年第2期。

[8]刘常标、游岚:《福建省刺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福建水产》2013年第1期。

[9]张春云等:《国内外海参自然资源、养殖状况及存在问题》,《海洋水产研究》2004年第3期。

[10]朱文嘉等:《我国海参产业现状及质量控制对策》,《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2年第4期。

[11]包特力根白乙等:《海参及其制品消费探析》,《现代商业》2011年第11期。

[12]惠新:《海参价格大反弹原因凭谁问》,《中国渔业报》2016年11月14日第B01版。

[1]成英文、张辉:《供给侧改革中的旅游业和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旅游报》2016年3月30日第C2版。

[2]吕文静:《构建山东中小城市旅游形象模式探讨——以章丘市为例》,《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王瑛、宋伟:《青岛市旅游形象定位及产品开发对策》,《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4]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人民日报》2016年1月4日第2版。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8月21日发布,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月19日。

[6]张成林、吴卓:《发力供给侧,分享“大众旅游”红利》,《海南日报》2016年3月10日第A02版。

[7]刘圆圆、王玮:《“旅游+供给侧”=发展原动力》,《人民政协报》2016年3月25日第9版。

[8]黄承梁:《以供给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环境报》2016年3月15日第3版。

[9]郝玮一:《国内外城市文化建设研究》,《商情》2015年第10期。

[10]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2011年12月30日发布,http://guoqing.china.com.cn/zwxx/2012-01/04/content_24320711.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月19日。

[11]汪黎明:《以标准化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整体素质》,《中国标准导报》2012年第9期。

[12]匡林:《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3]刘思敏:《亟须建立“候鸟迁徙空中安全走廊”》,《中国旅游报》2012年12月17日第5版。

[14]秦子目:《国外如何保障肉类安全》,《农产品市场周刊》2008年第45期。

[15]匡林:《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6]魏小安:《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思考》,《中国文化报》2015年4月4日第1版。

[17]刘德秀:《环城市带旅游住宿业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18]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王怀采:《张家界旅游者碳足迹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2]Stefan Gossling,“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2(2002):283-302.

[3]石培华、吴普:《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CO2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地理学报》2011年第2期。

[4]何吉成、李耀增:《1975-2005年中国铁路机车的CO2排放量》,《气候变化研究》2010年第6期。

[5]吴文化:《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费和排放与典型国家的比较》,《中国能源》2007年第10期。

[6]Kuo N,Chen P,“Quantifying Energy Use,Carbon Dioxide Emission,and other Environmental Loads from Island Tourism Based on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7(2009):1324-133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15年),中国旅游出版社,2016。

[8]国家海洋局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潜在滨海旅游区评价与选划研究总报告研究成果》。

[9]罗丹丹:《海岛地区旅游地碳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海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

[10]邹永广:《旅游景区碳足迹测算及其对环境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5期。

[11]肖建红、于爱芬、王敏:《旅游过程碳足迹——以舟山群岛为例》,《旅游科学》2011年第8期。

[12]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第1期。

[13]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内涵、模型与目标策略确定》,《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

[1]李帅、郭庆祝:《国内外海洋休闲垂钓业发展现状及大连海洋休闲垂设分析》,《中国水产》2012年第2期。

[2]甘炼、付京花、唐汇娟、崔科、但学明:《我国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渔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3]《全国休闲渔业发展现场会召开》,《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6期。

[4]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中国水产》2008年第5期。

[5]王德芬:《让“水族”进入千家万户——关于我国水族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水族世界》2010年第4期。

[6]李茂林:《休闲渔业发展浅议》,《黑龙江水产》2006年第12期。

[7]任俊峰:《青岛聚全国30%海洋科研人才689项专利排第一》,青岛新闻网,http://news.qingdaonews.com/qingdao/2016-09/26/content_1177410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9月29日

[8]黄庭满、孟华:《天津滨海新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产权导刊》2005年第12期。

[1]韩立民、张振:《海水灌溉农业的属性特征及其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年第9期。

[2]殷政章、丁玉兰:《沙特重视开发海水灌溉农业》,《海洋信息》1997年第5期。

[3]H.Schocmakcr,T.S.Walsh,“Roadmapping a Disruptive Technology:A Case Study:The Emerging Microsystems and Top-down Nnanosystems Industr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71(2004):161-185.

[4]于会娟、姜秉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与策略选择——基于产业经济技术特征的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16年第7期。

[5]Y.Ventura,M.Myrzabayeva,Z.Alikulov,et al.,“The Importance of Iron Supply During Repetitive Harvesting of Aster Tripolium,” Functional Plant Biology,40(2013):968-976.

[6]H.Lieth,M.Mochtchenko. IV:Cashcrop Halophytes for the Future Halophytes Growers,Leiden:Backhuys Publishers,2002.

[7]L.Meot-Duros,C.Magne,“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Phenol Content of Crithmummaritimum L.leaves,”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47 (2009):37-41.

[8]J.Aronson,Economic Halophytes:A Global Review(Plants for Arid Lands),Springer Netherlands,1985.

[9]M.Zarrouk,El Almi H,N.B.Youssef,et al.,Lipid Composition of Seeds of Local Halophytes:Cakilemaritima,Zygophyllum Album and Crithmummaritimum Cash Crop Halophytes:Recent Studies.Springer Netherlands,2003.

[10]A.R.Zurayk,R.Baalbaki,“Inulacrithmoides:a Candidate Plant for Saline Agriculture,” Arid Land Research and Management,10 (1996):213-223.

[11]W.Franke,“Vitamin C in Sea Fennel (Crithmummaritimum),an Edible Wild Plant,” Economic Botany,36 (1982):163-165.

[12]B.W.Herppich,S.Huyskens-Keil,M.Schreiner,“Effects of Saline Irrigation on Growth,Physiology and Quality of Mesembryanthemumcrystallinum L.,a Rare Vegetable Crop,” Journal of Applied Botany and Food Quality,82(2012):47-54.

[13]M.P.Kloot. “The Role of Common Iceplant (Mesembryanthemumcrystallinum)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Medic Pastur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cology,8(1983):301-306.

[14]R.Carlsson,W.M.Clarke E,“Atriplexhortensis L.as a Leafy Vegetable,and as a Leaf Protein Concentrate Plant,” 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33(1983):127-133.

[15]C.Wilson,M.S.Lesch,M.C.Grieve,“Growth Stage Modulates Salinity Tolerance of New Zealand Spinach (Tetragoniatetragonioides,Pall.) and Red Orach (Atriplexhortensis L.),” Annals of Botany,85(2000):501-509.

[16]P.E.Glenn,T.Anday,R.Chaturvedi,et al.,“Three Halophytes for Saline-water Agriculture:An Oilseed,a Forage and a Grain Crop,”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92(2013):110-121.

[17]M.J.Webb,R.Quinta,S.Papadimitriou,et al.,“Halophyte Filter Beds for Treatment of Saline Wastewater from Aquaculture,” Water Research,46 (2012):5102-5114.

[18]P.E.Glenn,E.W.Coates,J.J.Riley,et al.,“Salicornia BigeloviiTorr.:A Seawater-irrigated Forage for Goats,”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40(1992):21~30.

[19]M.F.Attia,A.A.Alsobayel,S.M.Kriadees,et al.,“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Feeding Value of Salicornia Bigeloviitorr Meal in Broiler Diets,”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65(1997):257-263.

[20]K.S.Sarker,R.S.Park,G.M.Kim,et al.,“Hamcho (Salicornia Herbacea) with Probiotics as Alternative to Antibiotic for Broiler production,”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s Research,4(2010):415-420.

[21]Y.Ventura,M.Sagi,“Halophyte Crop Cultivation:The Case for Salicornia and Sarcocornia,”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92(2013):144-153.

[22]L.H.Bell,W.J.O’Leary,“Effects of Salinity on Growth and Cation Accumulation of Sporobolusvirginicus (Poaceae),”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90(2003):1416-1424.

[23]I.N.Ashour,S.M.Serag,K.A.El-Haleem A,et al.,“Forage Production from Three Grass Species under Saline Irrigation in Egypt,”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37(1997):299-307.

[24]E.P.Mears. “Kikuyu (Pennisetumclandestinum) as a Pasture Grass,” Tropical Grasslands,4(1970):139.

[25]A.Muscolo,R.M.Panuccio,A.Eshel,“Ecophysiology of Pennisetumclandestinum:A Valuable Salt Tolerant Gras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92(2013):55-63.

[26]S.Panta,T.Flowers,P.Lane,et al.,“Halophyte Agriculture:Success Stories,”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93(2014):55-63.

[27]A.S.Al-Shorepy,A.G.Alhadrami,El Awad A. I.,“Development of Sheep and Goat Produ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use of Salt-tolerant Plants and Marginal Resources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91(2010):39-46.

[28]M.Shpigel,D.Ben-Ezra Shauli L,et al.,“Constructed wetland with Salicornia as A Biofilter for Mariculture Effluents,” Aquaculture,412(2013):52-63.

[29]P.Bierman-Lytle,Economic Sustainability for Halophyte Cash Farms in UrbanEnvironments(Mangrove Ecosystems of Asia),Springer New York,2014.

[1]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人民日报》2013年8月1日第1版。

[2]国家海洋局:《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海洋报》2011年9月20日第1版。

[3]刘康:《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与发展路径设计》,《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年第5期。

[4]倪国江、文艳:《美国海洋科技发展推进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6期。

[5]王瑜:《“西海岸经济新区”剑指高端》,《青岛日报》2011年10月28日第4版。

[6]张文:《青岛古镇口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走向世界》2015年第50期。

[7]王建高:《奏响海洋科技创新新篇章》,《科技日报》2014年7月8日第1版。

[8]杨荫凯:《陆海统筹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对策》,《区域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

[9]张帅:《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展经验——以汉堡港为例》,《物流科技》2010年第1期。

[10]董岗:《伦敦发展国际航运服务的关键举措及经验借鉴》,《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1]王宁、高倩:《点燃“海洋强国”引擎——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打造国际一流海洋科学研究基地综述》,《科技日报》2016年9月28日第7版。

[1]G.M.Grossman,A.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Trade Agree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Cambridge,MA,1991.

[2]陈端吕、彭保发、熊建新:《环洞庭湖区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特征研究》,《地理科学》2013年第11期。

[3]陈晓红、万鲁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脆弱性与协调性作用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3年第12期。

[4]玛伊热姆古丽·依明、孜比布拉·司马义:《库尔勒市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耦合分析》,《干旱区地理》2014年第1期。

[5]杜湘红:《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建模和仿真测度》,《经济地理》2014年第8期。

[6]王志红:《浙江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系统耦合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7]张群、魏远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8]Ma Li,Jin Fengjun,Song Zhouying,Liu Yi,“Spatial Coupling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23 (2013):525-537.

[9]姜烨:《基于耦合性广东省海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东海洋大学,2014。

[10]Vefie L.,The Penguin Directionary of Phys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pp.92-93.

[11]张引、杨庆媛、闵婕:《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地理学报》2016年第5期。

[12]熊建新、陈端吕、彭保发:《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系统耦合协调度时刻分异》,《地理科学》2014年第9期。

[13]刘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6。

[14]刘耀彬、宋雪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5]周成、汾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经济地理》2016年第3期。

[16]张群、魏远竹:《海洋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耦合关系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17]李宝庆、陈琳:《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演化及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研究》,《人文地理》2014年第1期。

[18]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6。

[19]蒋天颖:《浙江省区域创新产出空间分异特征及成因》,《地理研究》2014年第10期。

[20]杨羽頔、孙才志:《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度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资源科学》2014年第4期。

[21]孙才志、于广华、王泽宇:《环渤海地区海域承载力测度与时空分异分析》,《地理科学》2014年第5期。

[22]狄乾斌、吴佳璐、张洁:《基于生物免疫学理论的海域生态承载力综合测度研究》,《资源科学》2013年第1期。

[23]狄乾斌、高群:《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海洋开发管理》2015年第11期。

[2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海洋出版社,2000~2014。

[1]J.D.Bell,K.M.Leber,H.L.Blankenship et al.,“A New Era for Restocking,Stock Enhancement and Sea Ranching of Coastal Fisheries Resources,”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16 (2008):1-9.

[2]C.B.Grimes,“Marine Stock Enhancement:Sound Management or Techno-Arrogance?” Fisheries,23 (1998):18-23.

[3]K.Lorenzen,K.M.Leber,H.L.Blankenship,“Responsible Approach to Marine Stock Enhancement:An Update,”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18 (2010):189-210.

[4]潘澎:《海洋牧场——承载中国渔业转型新希望》,《中国水产》2016年第1期。

[5]罗刚、王云中、隋然:《坚持机构专管,做实做细增殖放流工作——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经验介绍》,《中国水产》2016年第4期。

[6]游玉:《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为例探讨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水产》2015年第12期。

[7]王红勇:《海南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河北渔业》2016年第2期。

[8]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资源环保处:《“十二五”期间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显成效》,《中国水产》2016年第1期。

[9]孙建富、张艳:《低碳经济与增殖放流产业发展》,《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第1期。

[10]R.L.Welcomme,D.M.Bartley,“An Evaluation of Present Technique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Fisheries,” FAO Fisheries Technical Paper (FAO),1998.

[11]罗刚、张振东:《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发展现状》,《中国水产》2014年第12期。

[12]G.Shen,M.Heino,“An Overview of Marine Fisheries Management in China,” Marine Policy,44 (2014):265-272.

[13]S.Einum,IA.Fleming,“Implications of Stocking:Ec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Wild and Released Salmonids,” Research,75 (2001):56-70.

[14]C.R.Townsend,“Individual,Population,Community,and Ecosystem Consequences of A Fish Invader in New Zealand Streams,” Conservation Biology,17 (2003):38-47.

[15]姜亚洲、林楠、杨林林、程家骅:《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及其防控措施》,《中国水产科学》2014年第2期。

[16]R.Hilborn,D.Eggers,“A Review of the Hatchery Programs for Pink Salmon in Prince William Sound and Kodiak Island,Alaska,”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129 (2000):333-350.

[17]L.Laikre,M.K.Schwartz,R.S.Waple,“Compromising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Wild:Unmonitored Large-scale Release of Plants and Animal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5 (2010):520-529.

[18]M.R.Christie,M.L.Marine,R.A.French et al.,“Effective Size of A Wild Salmonid Populationis Greatly Reduced by Hatchery Supplementation,” Heredity,109 (2012):254-260.

[19]R.S.Waples,K.Hindar,J.J.Hard,“Genet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Marine Aquaculture”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2012.

[20]N.Ryman,L.Laikre,“Effects of Supportive Breeding on the Genetically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Conservation Biology,5 (1991):325-329.

[21]P.McGinnity,P.Prod?hl,A.Ferguson et al.,“Fitness Reduction and Potential Extinction of Wild Populations of Atlantic Salmon,Salmo Salar,as A Result of Interactions with Escaped Farm Salm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Biological Sciences,270 (2003):2443-2450.

[22]J.S.Link,J.K.Brodziak,S.F.Edwards et al.,“Marine Ecosystem Assessment in A Fisheries Management Context,” 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59 (2002):1429-1440.

[23]程家骅、姜亚洲:《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回顾与展望》,《中国水产科学》2010年第3期。

[1]FAO,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Rome:FAO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Department,2014.

[2]赵淑江、吕宝强、李汝伟:《物种灭绝背景下东海渔业资源衰退原因分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年第11期。

[3]苏万明:《失海的渔民》,《珠江水运》2011年第9期。

[4]徐博龙:《冷静应对〈中韩渔业协定〉》,《海洋开发与管理》2002年第2期。

[5]宋立清:《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7。

[6]董加伟:《论中韩、中日渔业协定框架下的传统捕鱼权保障》,《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4期。

[7]慕永通:《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困境与出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8]黄祥祺:《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水产业发展的政策回顾》,《中国渔业经济》2008年第4期。

[9]唐议、邹伟红、胡振明:《基于统计数据的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状况及管理分析》,《资源科学》2009年第6期。

[10]陈琦、韩立民:《我国海洋捕捞业生产的波动特征及成因分析》,《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

[1]刘堃:《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赵鹏、赵锐:《蓝色经济理念在全球的发展》,《海洋经济》2013年第4期。

[3]冯瑞:《蓝色经济区研究述评》,《东岳论丛》2011年第5期。

[4]杨金森:《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危机分析》,《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年第4期。

[5]林文毅、卢昌彩:《关于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区的思考》,《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第1期。

[6]高强、高乐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海洋环境科学》2012年第2期。

[7]狄乾斌、郭亚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协调度测算——以辽宁省沿海六市为例》,《海洋环境科学》2016年第3期。

[8]杨山、王玉婷:《基于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第3期。

[9]王夕源、孙刚:《山东半岛近海渔业资源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第6期。

[10]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第19~23页。

[11]R.Costanza,R.Agre,R.Groot 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387(1997):253-260.

[12]M.L.Martinez,A.Intralawan,G. Vazquez et al.,“The Coasts of Our World: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Importance,” Ecological Economics,63(2007):254-272.

[13]N.J.Beaumont,M.C.Austen,J.P.Atkins et al.,“Dentification,Defini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Provided by Marine Biodiversity:Implications for the Ecosystem Approach,” I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54(2007):253-265.

[14]R.Costanza,“The Ecological,Economic,and Social Importance of the Oceans,” Ecological Economics,31(1999):199-213.

[15]D.Jin,P.Hoagland,T.M.Dalton,E.M.Thunberg,“Game Theoretical Models of the Cooperative Carrier Behavior,”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18(2014):1528-1538.

[16]胡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从概念到行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第116~120页。

[1]A.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776.

[2]P.Dasgupta,A.Duraiappah,“Well Being and Wealth,” in UNU-IHDP and UNEP,eds.,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2: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World Bank,Where is the Wealth of the Nations?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6.

[4]World Bank,The Changing Wealth of the Nations,Washington,DC:World Bank,2011.

[5]K.J.Arrow et al.,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NBER Working Paper,No. 16599,2010.

[6]P.Dasgupta,Human Well-be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7]R.Solow,“A Few Comments 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7 (2012):354-355.

[8]K.Arrow,P.Dasgupta,K.Mumford,“Health capital,” in UNU-IHDP and UNEP,eds.,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4: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9]P.Dasgupta,“The Welfare Economic Theory of Green National Account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2 (2009):3-38.

[10]C.Perrings,“The Road to Wealth Accounting,” in UNU-IHDP and UNEP,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2: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1]K.J.Arrow et al.,“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7 (2012a):317-353.

[12]UNU-IHDP and UNEP,Inclusive Wealth Report: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13]M.Sato,K.Tanaka,S.Managi,Inclusive Wealth,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d Sustainability,Tokyo: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

[14]E.B.Barbier,“Ecosystem Service and Wealth Accounting,” in UNU-IHDP and UNEP,eds.,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2: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5]K.J.Arrow,P.Dasgupta,K-G.Melar,“Evaluating Rejects and Asses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mperfect Economie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es,26 (2003a):647-685.

[16]K-G.Mal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silience in Ecosystems,” Environment Resource Economics,39 (2008):17-24.

[17]B.Walker et al.,“Resilience in Inclusive Wealth:Concepts and Examples from the Gollum Broken Catchment,”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45 (2010):183-202.

[18]L.Pearson et al.,“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Promise and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ing Inclusive Wealth in the Gollum-Broken Catchment,Australia,” Sustainability:Science,Practice & Policy,9 (2013):16-27.

[19]K.J.Arrow et al.,“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Further Reflection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8 (2013):504-516.

[20]R.Collins et al.,“Using Inclusive Wealth for Policy Evaluation:The Case of Infrastructure Capital,” in UNU-IHDP and UNEP,eds.,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4: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21]J.E Meade,Trade and Welfa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5.

[22]J.E.Meade,“Life-Cycle Savings,Inherit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3 (1966):61-79.

[23]J.A.Mirrlees,“Optimum Growth Whe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4 (1967):95-124.

[24]K.J.Arrow,M.Kurz,Public Investment,the Rate of Return and Optimal Fiscal Polic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0.

[25]K.J.Arrow,P.Dasgupta,G.K.Maler,“The Genuine Savings Criterion and the Value of Population,” Economic Theory,21 (2003b):217-225.

[26]P.Dasgupta,“On the Concept of Optimum Popul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6 (1969):295-318.

[27]D.Levhari,T.N.Srinivasan,“Optimal Savings under Uncertain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36 (1969):153-163.

[28]R.G.King,R.Levine,“Capital Fundamentalism,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40 (1994):259-292.

[29]A.Harberger,“Perspectives o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in M.Artis,A.Nobay,eds.,Contemporary Economic Analysis,London:Croom Helm,1978.

[30]UNU-IHDP and UNEP,Inclusive Wealth Report: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31]庄佳强:《省际可持续发展:基于包容性财富的测量和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9期。

[32]李钢、刘吉超:《中国省际包容性财富指数的估算:1990~2010》,《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期。

[33]G.Liu,Measuring the Stock of Human Capital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An Application of the Lifetime Income Approach to Selected Countries,Paris:OECD Publishing,2011.

[34]G.Liu,B.Fraumeni,“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A Bird’s Eye View,” in UNU-IHDP and UNEP,Inclusive Wealth Report 2014: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i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35]P.M.Romer,“Human Capital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32 (1990):251-286.

[36]R.J.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6 (1991):407-443.

[37]N.G.Mankiw,D.Romer,D.N.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07 (1992):408-437.

[38]R.E.Levine,D.A.Renelt,“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2 (1992):942-963.

[39]OECD,The Well-Being of Nations:The Role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Paris:OECD Publishing,2001.

[40]P.Ederer,Innovation at Work:The European Human Capital Index,Brussels:The Lisbon Council,2006.

[41]P.Ederer,P.Schuller,S.Willms,Human Capital Leading Indicators-How Europe’s Regions and Cities Can Drive Growth and Foster Inclusion,Brussels:The Lisbon Council,2011.

[42]M.J.Bowman,“Post-School Learning and 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0 (1974):483-499.

[43]J.W.Graham,R.H.Webb,“Stocks and Depreciation of Human Capital:New Evidence from a Present-Value Perspectiv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25 (1979):209-224.

[44]G.Psacharopoulos,H.Patrinos,“Returns to Investment in Education:A Further Update,” Education Economics,12 (2004):111-134.

[45]D.W.Jorgenson,B.M.Fraumeni,“The Accumulation of Human and Non-Human Capital,1948-1984,” in R.E.Lipsey,H.S.Tice,eds.,The Measurement of Savings,Investment,and Wealth,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6]D.W.Jorgenson,B.M.Fraumeni,“The Output of Education Sector,” in Z.Griliches,eds.,Output Measurement in the Service Sector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47]D.W.Jorgenson,B.M.Fraumeni,“Investment in Education and U.S.Economic Growth,”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94 (1992b):51-70.

[48]G.Ruta,K.Hamilton,“The Capital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in:G.Atkinson et al.,eds.,Handboo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7.

[49]S.Ferreira,K.Hamilton,Comprehensive Wealth,Intangible Capital,and Development,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World Bank,2010.

[50]R.Eisner,“The Total Incomes System of Accounts,”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65 (1985):24-48.

[51]T.Le,J.Gibson,L.Oxley,“Cost-and Income-Based Measures of Human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17 (2003):271~307.

[52]K.J.Arrow et al.,“Appendix to Sustainabi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alth,”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7 (2012b):317-353.

[53]P.J.Klenow,A.Rodríguez-clare,“The Neoclassical Revival in Growth Economics:Has It Gone Too Far?,” in B.Bernanke,J.Rotemberg,eds.,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997,Cambridge,MA:MIT Press,1997.

[54]P.J.Klenow,A.Rodríguez-clare,“Externalities and Growth,” in P.Aghion,S.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Amsterdam:North Holland,2005.

[55]F.Caselli,“Accounting for Cross-Country Income Differences,” in P.Aghion,N.Steven,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Amsterdam:North-Holland,2005.

[56]K.Bolt,M.Matete,M.Clemens,Manual for Calculating Adjusted Net Savings,Washington,DC:Environment Department,World Bank,2002.

[1]钱志林:《实现渔业现代化科学技术要先行》,《水产科技情报》1978年第11期。

[2]翁鑫柏:《加强渔业经济管理促进渔业现代化》,《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第2期。

[3]李明锋:《我国渔业现代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探讨》,《渔业现代化》1997年第5期。

[4]刘大安、吴万夫:《渔业现代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5]王淼、权锡鉴:《推进我国海洋渔业现代化的有效运行机制》,《经济工作导刊》2002年第17期。

[6]杨宁生:《渔业信息化与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年第2期。

[7]同春芬:《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8期。

[8]倪国江、韩立民:《我国海洋渔业的现代化及其科技发展对策》,《中国渔业经济》2009年第5期。

[9]赵兴武:《沿海现代渔业建设的经验与思考》,《中国渔业经济》2011年第6期。

[10]欧阳海鹰:《工业化、信息化与新时期渔业现代化》,《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年第1期。

[11]苏延明、戚浩然、刘海映、唐超:《我国渔业标准化体系发展现状的初步研究》,《品牌与标准化》2015年第8期。

[12]蒋和平、黄德林:《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年第2期。

[13]谭爱花、李万明、谢芳:《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期。

[14]林正雨、李晓、何鹏:《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年第1期。

[15]卫龙宝、施晟、吴骏骞:《区域分异视角下的我国农业现代化阶段界定与推进策略》,《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6期。

[16]林英华、李红:《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聊城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研究》,《中国农通学报》2012年第22期。

[17]沈琦、胡资骏:《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型——基于聚类和因子分析法》,《农业经济》2011年第5期。

[1]王宏达:《基于生态位视角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7。

[2]Ralph Lattimore,Alan Madge,Barbara Martin,James Mills,“Design Principles for Small Business Pro-grams and Regulations,” Australian Government Productivity Commission Stuff Research Paper,6 (2006):5-6.

[3]S.Collins,H.Wakoh,“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in Japan:Recent Reforms 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5(2002):213-222.

[4]白全民、崔雷、朱运海:《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演化特征及评价》,《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8期。

[5]Jonathan Zinman,“The Real Effects of Liquidity on Behavior:Evidence from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Credit Market,” Small Business Research Summary,223(2002):215-216.

[6]汤继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科技部:《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www.most.gov.cn/fggw/zfwj/zfwj2015/201501/t20150115_11775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8月7日。

[8]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政府:《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http://www.tj.gov.cn/zwgk/wjgz/szfwj/201009/t20100921_12535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8月10日。

[1]R.W.Pittman,“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Economic Journal,93(1983):883-891.

[2]Y.H.Chung,R.Fare,S.Grosskopf,“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51(1997):229-240.

[3]R.Fare,S.Grosskopf,C.Pasurka,“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41(2001):381-409.

[4]S.Kumar,“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 Ecological Economics,56(2006):280-293.

[5]胡鞍钢、郑京海:《考虑环境约束的省级技术效率排名(1999~2005)》,《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3期。

[6]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11期。

[7]王兵、吴延瑞、颜鹏飞:《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8]朱承亮:《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9]刘瑞翔、安同良:《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10]张少华、蒋伟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载测度与分解》,《统计研究》2014年第3期。

[11]李彬、高艳:《我国区域海洋经济技术效率实证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10年第6期。

[12]范斐、孙才志、张耀光:《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6期。

[13]赵昕、郭恺莹:《基于GRA-DEA混合模型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分析与评价》,《海洋经济》2012年第10期。

[14]张继良、高志霞、杨荣:《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及效率研究》,《调研世界》2013年第5期。

[15]苏为华、王龙、李伟:《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财经论丛》2013年第5期。

[16]R.Fare,S.Grosskopf,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Malmquist and More i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7]Dong Huyn,A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An Application to OECD Countries 1990—2004,2009.

[18]匡远凤、彭代彦:《中国环境生产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19]张军:《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的转轨特征》,《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1]王诗卉:《海洋绿色核算问题研究综述》,《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第9期。

[2]朱凌:《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海洋经济》2012年第8期。

[3]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6。

[4]姜旭朝:《中国海洋产业体系经济核算的演变》,《东岳论丛》2009年第2期。

[5]国家海洋局:《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T20794-2006),2006。

[6]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2012。

[7]曲金良、王苧萱:《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青岛市统计局委托课题研究报告,2013。

[8]李刚:《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的统计与探析》,《中国统计》2013年第8期。

[9]王国辉、胡振贺:《文化产业统计问题研究》,《黑龙江省第十一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年11月15日。

[10]王苧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东岳论丛》2012年第10期。

[1]龚雯、许志峰、王珂:《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2016年1月4日第02版。

[2]张开城:《广东海洋文化产业》,海洋出版社,2009,第45~56页。

[3][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范作申译,东方出版社,1989,第102~110页。

[4]何龙芬:《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1。

[5]尤晓敏、瞿群臻:《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13年第5期。

[6]郝鹭捷、吕庆华:《我国海洋文化产业与海洋经济关系实证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7]郝鹭捷、吕庆华:《我国沿海区域海洋文化产业溢出效应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8]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出版社,2014,第67~78页。

[9]涂丹:《新业态下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与调整》,《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5期。

[10]高乐华、曲金良:《基于资源与市场双重导向的海洋文化资源分类与普查——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11]韩兴勇、刘泉:《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促进渔业转型与渔民增收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例》,《中国渔业经济》2014年第2期。

[12]徐文玉、马树华:《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发展模式》,《中国海洋经济》2016年第1期。

[13]管振:《海洋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2期。

[14]张振鹏:《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四个核心命题》,《学术论坛》2016年第1期。

[15]尚方剑:《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学院,2012。

[16]马雯月:《开放经济视角下的海洋产业发展》,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2008。

[1]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3年。

[2]朱建君:《海洋文化的生态转向与话语表达》,《太平洋学报》2016年第10期。

[3]曲金良、王苧萱等:《海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青岛市统计局委托课题研究报告,2013。

[4]陈亮、余千:《农业文化与物质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价值评价》,《青海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5]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秉承的原则》,《民族遗产》2008年第4期。

[6]马勇、李莉:《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旅游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王苧萱:《山东海洋文化发展的生态学走向》,《生态经济》2016年第7期。

[8]孙吉亭、刘昌毅等:《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山东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韩国海洋水产部:《第四次海洋产业长期发展规划(2016~2020)》,2016年7月。

[2]中国海事服务网:《国际海运业开始新一轮整合》,http://www.cnss.com.cn/html/2016/hyqy_1103/24336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2月15日。

[3]韩国企划财政部:《韩国海运产业竞争力强化方案》,2016年10月31日。

[4]经典网:《2017年新联盟运力减少,航运业或将迎来春天?》,https://www.ishuo.cn/doc/xzsqviqf.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2月15日。

[5]凤凰网:《韩进海运起死回生无望,韩国将结束“大海航时代”》,http://kr.ifeng.com/a/20161214/5230395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