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7

文化产业专题研究报告(上)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Cultural Industries(I)

SSAPID:101-6702-6882-29
ISBN:978-7-5097-631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重大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书中收录了“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8篇专题研究报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研究》、《从服务改革改制到推动全面发展》、《文化资源定价》、《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建议》、《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区研究报告》及《国有文艺院团市场营销前景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

  一 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和阶段性特征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果

    1.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

    2.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战略机遇

    1.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

    2.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战略机遇

  二 国有文化经济的概念界定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文化经济的概念界定和主要作用

   (二)当前国有文化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国有文化经济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

   (一)国有文化企业的性质和定位:公共文化企业

   (二)国有文化经济的性质和定位:公益性文化经济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四 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意义和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推动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意义

   (二)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存在的主要障碍

  五 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原则和思路

   (一)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原则

   (二)推动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基本思路

  六 推进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政策建议

  七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研究

  一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概述

   (一)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与特征

    1.非物质实体性

    2.依附性

    3.排他性

    4.共益性

    5.收益不确定性

    6.成本弱对应性

   (二)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及分类

    1.无形资产是文化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资源

    2.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我国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现状

    1.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规模较小

    2.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计量与披露不充分

    3.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使用方式比较被动

    4.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手段欠缺

    5.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质押融资市场不够活跃

   (四)国外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现状

    1.国外无形资产评估的历史及准则规范

    2.国外无形资产评估的管理

  二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1.收益法

    2.市场法

    3.成本法

    4.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二)著作权评估

    1.著作权的内涵

    2.影响著作权价值的主要因素

    3.著作权评估方法

   (三)专利权与专有技术评估

    1.文化企业专利与专有技术现状

    2.专利与专有技术评估流程与价值因素

    3.超额收益法在专利权与专有技术评估中的运用

   (四)特许经营权评估

    1.特许经营权内涵与特征

    2.特许经营权的价值影响因素

    3.文化企业特许经营权评估方法

   (五)收益法折现率参数确定新进展

  三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内部管理

   (一)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

    1.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2.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要点

   (二)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投资运营管理

    1.文化企业加强无形资产投资运营管理的意义

    2.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投资管理

    3.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管理

   (三)文化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管理

    1.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2.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摊销

    3.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处置

  四 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政府管理

   (一)加强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二)建立科学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公共服务体系

   (三)培育规范有序的文化企业产权交易市场

   (四)完善文化企业无形资产投融资服务体系

   (五)加强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

 从服务改革改制到推动全面发展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中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一)文化产业财政补贴政策的现状

   (二)文化产业税收扶持政策的现状

    1.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2.对重点文化行业施行较为全面的税收扶持政策

    3.对文化贸易等重点领域实施税收扶持政策

  四 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经验

   (一)美国

    1.政府注重文化全产业链的构造

    2.文化产业税收优惠与创新领域相同

   (二)英国

    1.财政补贴充裕,资金来源多元

    2.通过实行差别税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三)法国

    1.财政扶持规模持续增大

    2.对出版业的税收扶持政策

    3.利用税收政策对于本国影视产业进行扶持

    4.利用税收政策推动了艺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四)澳大利亚

    1.注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2.对于电影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

    3.对于文化创意人才实行弹性机制所得税政策

    4.提高小型文化企业的起征点,允许按照年度分期支付其工薪税

   (五)新加坡

    1.政府注重文化发展战略规划

    2.依据本国特色施行税收减免

   (六)韩国

    1.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文化产业

    2.改编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3.鼓励创作研究

    4.提供制作保障

    5.扶持流通出口

   (七)欧洲各国文化事业税收政策整理

  五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补贴政策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阶段

   (二)财政补贴抑制企业市场化发展的活力

   (三)税收扶持政策缺乏普惠性

    1.扶持政策大多倾向改制企业,存在体制性不公平

    2.“营改增”的实施引发部分文化企业税负上升

    3.税收扶持政策笼统,手段单一

    4.税收扶持缺乏长期性,大多以中短期政策为主

  六 文化产业财税政策的转型升级之路

   (一)财政补贴政策的调整与优化途径

    1.要更加注重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估

    2.要更加注重培育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产业发展环境

    3.要更加注重对于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引导

    4.要更加注重对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5.更加注重于税收扶持政策的互补互动

   (二)税收扶持政策的发展与强化

    1.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探讨制定系统化的文化产业税收政策体系

    2.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和优先支持关键性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

    3.重点关注和扶持中小文化企业,促进文化金融体系的建设

    4.加强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针对性,细化实施差别税率政策,克服“营改增”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文化资源定价

  一 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一)文化资源含义的界定

    1.什么是文化

    2.什么是资源

    3.什么是文化资源

   (二)文化资源的范畴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

    2.关于文化产业

    3.本文对文化资源范畴的划分

   (三)文化资源的价值构成

    1.国内外关于文化资源价值构成的研究现状

    2.本文对文化资源价值构成的认识

   (四)本节小结

  二 文化资源评估方法介绍

   (一)概述

   (二)价值评估方法介绍

    1.条件评估法(CVM)

    2.选择模型法

    3.旅行成本法(TCM)

    4.享乐价格法

   (三)本节小结

  三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一)文化资源概念明晰

    1.文化资源的定义

    2.文化资源的范畴

    3.文化资源价值构成

   (二)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1.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三)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及实施

    1.评估方法总论

    2.指标权重确定

    3.文化资源价值的确定

    4.参照文化资源的选取及介绍

   (四)敦煌莫高窟价值评估

    1.敦煌莫高窟历史简介

    2.莫高窟分值确定

    3.莫高窟价值的计算

   (五)本节小结

 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 导论

   (一)研究问题与对象

   (二)概念界定

    1.国有文化企业

    2.企业治理结构

    3.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三)研究方法

   (四)技术路线

  二 文献综述

   (一)关于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二)关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研究

   (三)关于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的研究

  三 现状: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的三大类型、两种手段

   (一)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非上市企业型

    2.非上市公司型

    3.上市公司型

   (二)从治理方式看,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手段

    1.内部治理

    2.外部治理

  四 问题: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面临三大瓶颈

   (一)出资人制度落实难

   (二)与原有体制脱钩难

   (三)管理方式市场化难

  五 建议一:成立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

   (一)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的重大意义

    1.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是完善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制度的重要手段

    2.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是履行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职责的重要的市场化途径

    3.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是打破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当前瓶颈的针对性举措

   (二)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的战略举措

    1.明确定位与职能,充实组织机构和人员

    2.推动中央文化企业“脱钩”和重新“挂钩”

    3.开展“资产管理改革示范工程”,实施“重点突破”和“增量改革”战略

  六 建议二: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兼并重组

   (一)兼并重组的三种模式

   (二)重点支持一批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作为兼并重组核心

   (三)依托战略投资者推动“产业链并购整合”

  七 建议三: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的现代化、科学化

   (一)国有文化企业内部治理的主要问题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制衡机制缺乏

    2.企业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3.企业管理体制较为落后

   (二)实施国有文化企业制度建设四大突破

    1.从董事会建设入手加快构建企业的公司化架构

    2.重视和加强监事会的治理约束作用

    3.确立市场化的经理层任用机制

    4.建设全方位的公司激励体系

  八 结论

 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研究

  一 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我国应重点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

   (一)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

    1.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含义

    2.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主要特征

    3.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的行业划分

   (二)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及转型升级的作用

    1.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器

    2.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撬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力杠杆

    3.生产性文化服务业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催化剂

  二 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借鉴

   (一)美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特色

    1.形成产业发展的自由竞争环境

    2.充分发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

    3.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4.积极开拓国外生产性文化服务市场

    5.建立起职能完善的中介机构

   (二)日本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特色

    1.注重先进科技的学习与应用

    2.多方面加大对科技的投资

    3.注重产品的信息化发展

    4.政府发挥明显的主导作用

    5.强调产业的合理布局和集聚

   (三)英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特色

    1.建立全民参与的有效机制

    2.政府注重扶持和资助生产性文化服务业

    3.建立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介服务机构

    4.产业发展注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多元化发展

    5.注重完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法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特色

    1.颁布法律确定多元化发展方向

    2.注重产业发展的实际有效性

    3.注重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

    4.建立起功能齐全的行业协会

   (五)韩国主要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特色

    1.政府积极为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2.注重通过先进科技的应用促进产业发展

    3.根据国际发展潮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战略

    4.注重加强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六)主要发达国家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经验借鉴

    1.强化竞争,注重形成产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2.注重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3.政府措施得力,积极引导和扶持产业发展

    4.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注重发挥社会性机构的服务协调职能

    5.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

    6.健全法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7.创新产业模式,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三 我国重点省市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及态势

    1.规模持续扩大,增长迅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2.比重稳步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3.贡献率显著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4.产业门类齐全,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产业发展模式

    1.北京“金融创新+园区带动”模式

    2.上海“市场改革+科技创新”模式

    3.广州“政府引导+贸易带动”模式

    4.深圳“推进开放+园区聚集”模式

   (三)产业发展特点

    1.政府引导作用显著

    2.发展迅猛,呈逆周期特征

    3.集聚效益凸显

    4.融合态势增强

  四 我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市场化程度较低

    2.高素质人才匮乏

    3.受到经济体制的约束

    4.产业聚集区较为分散

    5.制造业潜在需求开发不足

    6.缺乏统一的产业标准分类

    7.产业规模化发展程度低

   (二)我国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强化市场竞争机制

    2.促进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3.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4.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

    5.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6.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

    7.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8.大力改善社会环境

 文化产业集聚区研究报告

  一 引言

  二 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认知

  三 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的测算

    1.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

    2.数据选取

    3.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CR4指数测算结果

    4.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HHI指数测算结果

  四 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失衡

    1.区域失衡

    2.结构失衡

   (二)盈利能力弱,园区管理能力不足

   (三)整体竞争力不足

    1.原创力匮乏、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文化创意人才紧缺,产业的文化价值有待提升

  五 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国际比较

   (一)各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

    1.美国——市场主导型

    2.英国——自发形成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3.韩国——政策引导型

   (二)国外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启示

    1.版权保护意识需要强化

    2.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刻不容缓

    3.政府政策的支持

  六 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缩小区域差距

   (二)优化规划,确立适应性的管理模式

   (三)提升原创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四)注重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国有文艺院团市场营销前景分析

  一 省歌交响乐团市场营销前景分析模型

  二 改制期间省歌交响乐团最低支出增长与达到最低自筹收入目标分析

   (一)乐团最低支出增长率估算

   (二)乐团2007~2012年达到最低自筹收入目标分析

  三 省歌交响乐团自筹演出收入增长情况分类分析

   (一)乐团演出项目分类框架与相关说明

   (二)乐团2007~2012年演出项目与自筹收入的分类统计

   (三)乐团市场收入前景分析

    1.省歌交响乐团的市场化进程的理想分析

    2.对乐团未来市场收入增长的较实际估算

  四 对交响乐团运营发展的看法

本书收录了“文化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的8篇专题研究报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国有文化经济战略性调整研究》、《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研究》、《从服务改革改制到推动全面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转型期财税政策建议》、《文化资源定价》、《国有文化企业治理结构:现状、问题与建议》、《生产性文化服务业研究》、《文化产业集聚区研究报告》及《国有文艺院团市场营销前景分析——以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为例》。

[1]新华社:《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2013年6月13日。

[2]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7]《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8。

[9]齐勇锋:《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难点和前景展望》,人民网——理论频道,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904399.html,2011-10-15。

[10]齐勇锋:《文化体制改革难点探析》,张晓明等主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1]齐勇锋:《文化体制改革难点探析》,《中国经贸导刊》2007年第5期。

[12]齐勇锋、王家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张晓明等主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张晓明等主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5]张晓明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文献出版社,2011。

[16]《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

[17]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8]减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产业经济学》(第四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9]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

[21]樊纲:《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上海三联书店,1994。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38——Intangible Assets,2009.

[2]The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Board.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Guidance Note No.4——Valuation of Intangible Assets,2010.

[3]The European Group of Valuator’s association. European Valuation Standards(sixth edition),2009.

[4]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No.10:Goodwill and Intangible Assets.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

[6]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9。

[7]财政部:《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08。

[8]财政部:《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10。

[9]财政部:《商标资产评估指导意见》,2011。

[1]杨汝梅:《无形资产论》,施仁夫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3]刘德运:《无形资产评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4]吴申元:《无形资产管理与评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俞明轩:《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郑成思:《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8]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

[9]刘春田:《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Green A,Ryan J.J.C.H.,A Framework of Intangible Valuation Areas(FIVA):Aligning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tangible Assets,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5,6(1):43-52.

[2]肖侠:《企业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工业技术经济》 2008年第10期。

[3]陈兴华:《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石河子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4]于谦:《基于货币时间价值的无形资产摊销》,《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年第1期。

[5]陈耀明、钟登华:《无形资产的动态评估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6]王江、金占明:《基于粗集理论的组合预测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年第2期。

[7]Sveiby K.,2005.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tangible Assets.http:www.sveiby.com/articles/Intangible Methods.html.

[8]Gordon v.Smith. Val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tangible Assets[J],1989.

[9]Khoury S.,Daniele J.,Germeraad P.,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Valuation Methods in Portfolio Management and Value Extraction. lesNouvelles,2001.

[10]曾丽霞、张文德:《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著作权评估方法探讨》,《情报杂志》2006年第9期。

[11]康云萍、张文德:《利用收益分成法评估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情报杂志》2007年第10期。

[12]谢玲新、马思、邱泽翔等:《运用市场法对电视剧著作权的评估研究》,《现代商业》2013年第15期。

[13]Kuhle J.L.,Moorehead J.D.,Applying the Bootstrap Technique to Real Estate Appraisal: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1990,5(1):33-40.

[14]李惟庄:《试论专利权评估的收益现值法》,《上海会计》2003年第5期。

[15]潘瑾、李崟、陈晓春等:《基于专利价值分类模型的企业专利战略选择研究》,《知识产权》2007年第3期。

[16]袁焱黄:《收益法与期权定价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的比较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17]李蜀湘:《关于企业商誉价值问题的探讨》,《求实》2003年第5期。

[18]傅代国:《企业改组中的商誉评估》,《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

[19]李友俊、崔明欣、常瑛:《品牌与商誉评估基础理论的比较》,《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13期。

[20]田金玉、牛东晓:《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商誉评估中的应用》,《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1]阮渝生:《企业商誉的灰色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22]陈凌云:《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西部(下旬刊理论版)》2011年第7期。

[23]刘家松、杨兴全:《我国无形资产管理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分析》,《华南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

[24]张年红、卢胜兰:《浅谈当前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委托代理和产权契约理论视角》,《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年第2期。

[25]叶陈毅:《强化无形资产战略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7年第4期。

[26]荆龙姣:《企业间无形资产的战略管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27]朱启明、王小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创新》,《系统工程》2004年第8期。

[28]李建强:《现代服务业中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的法律机制》,《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29]高建来、董芳:《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无形资产管理》,《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4期。

[30]王京:《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浅析》,《北方经贸》2008年第3期。

[31]薛君:《论民营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商业时代》2005年第6期。

[32]温志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财会研究》2009年第9期。

[33]孙培杰:《广播媒体资产的应用现状与管理》,《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4]齐亚芬:《基于出版品牌视角的无形资产管理》,《环渤海经济瞭望》2012年第10期。

[35]张书勤:《经营性出版单位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对策》,《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第2期。

[36]吕娜、史海鹏:《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挖掘与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第34期。

[37]王志淑:《图书馆无形资产的构成及其管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年第4期。

[38]迟永强、李明辉、徐晓军等:《中国电信分营后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管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艾菲:《从文化走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实现方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3期。

[2]安玉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评价探析》,《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3]陈锋:《文化资本导论》,中央中央党校博士毕业论文,2005。

[4]陈永伟、陈立中:《为清洁空气定价:来自中国青岛的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12年第4期。

[5]程圩:《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认知的中西方差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

[6]丹增:《文化产业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5。

[7]顾金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初探》,《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第9期。

[8]胡兆量:《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黄明玉:《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及记录建档》,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9。

[10]贾松青:《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现实途径》,(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文集,2005。

[11]李东红、杨利美:《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成本核算与经济补偿》,《思想战线》2004年第3期。

[12]李沛新:《文化资本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6。

[13]刘翔:《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评估体系》,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14]刘新静:《文化资源与文化都市建设研究》,《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

[15]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16]马勇、李莉:《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研究》,《旅游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7]任玉平:《文化资源开发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8]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9]孙志练:《河南省文化遗产价值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20]檀文茹、徐静珍:《论文化资源及其功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1]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5期。

[22]吴美萍:《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东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23]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4]尹海伟:《上海城市绿地宜人性对房价的影响》,《生态学报》2009年第8期。

[25]张德寿:《民族文化资源价值再认识》,《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6]张柔然:《建立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与监测体系的探讨》,《城市规划》2011年第S1期。

[27]Andy S. Choi,Brent W. Ritchie,Franco Papandrea,Jeff Bennett,Economic Valuation of Cultrual Heritages:A Choice Modeling Approach[D]. Tourism Management,2010.

[28]Kean Siang. Cheng,Suet Leng Khoo,Phaik Nie Chin. The Effect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nd Contribution Threshold on Public Contributions: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Conversation of Heritage Houses in Penang,Malaysia[D].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2013.

[29]Maria Jose del Barrio,Maria Devesa,Luis Cesar Herrero. Evaluating Intangible Cultrual Heritage:The Case of Cultural Festival[D]. City,Culture and Society,2012.

[30]Ridker,Ronald G. Economic Costs of Air Pollution:Studies in Measurement[M].New York:Praeger,1967.

[31]Ruijgrok. E.C.M. The Three Economic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A Cas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06(7).

[32]Samuel Seongseopn Kim,Kvein K.F. Wong,Min,Cho. Acc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Determinants:A Case ofChangdeok Palace[D]. Tourism Management,2007.

[33]Stefano Pagiola. Economic Analysis of Investments in Cultural Heritage:Insights from Environmental Economics[D]. Washington DC:Environment Department,World Bank. 1996.

[34]Tyrvainen. 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2:75-92.

[35]UNESCO. the 2009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R]. 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9.

[1]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商务印书馆,2002。

[2]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3]Jensen,M. C. and W.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Vol. 3.

[4]布莱尔:《共同的所有权》,《改革》1995年第5期。

[5]Cochran and Wartick,Corporate Governan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Morristown,N.J,1988.

[6]Florencio López de Silanes,Rafael La Porta,Andrei Shleifer,and Robert Vishny,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6,1998.

[7]钱颖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8]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林毅夫、李周:《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0]李维安:《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11]杨瑞龙、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期。

[12]郑红亮、王凤彬:《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0 年第3 期。

[13]楼继伟:《做文化改革发展的铺路石》,《人民日报》2013年6月25日。

[14]王家新:《关于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考》,《财政研究》2013年第8期。

[15]傅才武、曹兴国、曹余阳:《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特殊性及其政策含义》,《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7期。

[16]姜冬云:《中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构建研究》,《改革与战略》2013年第4期。

[17]任俊英:《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8]徐璐璐:《陕西文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浅议》,《新西部》2012年第6期。

[19]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0]张少春:《管好用好国有文化资产发展壮大国有文化企业》,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2)》,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1]史忠良、刘劲松:《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代表制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期。

[1]Pandit N.R.,Cook G.A.S. The Benefit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Insights from the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at Three Loc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ing,2003,7(3):230-245.

[2]Keeble D.,Naeham L. Why do Business Service Firms Cluster?Small Consultancies,Cluster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London and Southern England[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l):67-90.

[3]Riehard,W. Factors,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nmetropolitan Growth Nodes 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es[J]. Industries Rural Sociology,2002(3):416-441.

[4]Lelio. Cultural Policie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The Case of the EU[J].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2004:80-87.

[5]Gillian,D. Media Ownership and the UNSCEO Conven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J]. Trade and Culture Issues 2004:76-80.

[6]Shahid Yusuf,Kaoru Nabeshima. Creative Industries in East Asia[J]. Cities,Vol.22,No.2,2005:109-122.

[7]Wim van Oorschot. Culture and Social Policy:a Developing Field of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06,(15):1-11.

[8]David Throsby.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a Cultural Industry[J]. Journal of Art Management,Law & Society. 2004,(3):188-204.

[9]Dominic Power. The Nordic Cultural Industries A Cross-N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Plac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in Denmark,Finland,Norway and Sweden[J]. Geografiska Annaler. 2003,(3):167-180.

[10]Paul Jeffcutt and Andy C. Pratt. Managing Creativity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2,(11):225-233.

[11]Boyd Black. National Cultur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Pay Structures[J]. Labour,2001,(15):257-277.

[12]Keith Bassett,Ron Griffiths,Ian Smith. 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City:the Example of Natural History Film-making in Bristol[J]. Geoforum 2002,(33):165-177.

[13]Hall,Peter and Kathy Pain.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J]. London Earthscan,2006(11):128-133.

[14]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M].2009,NY:United Nations,2009,117.

[15]M. Oshima,T. Kao,J. Tower. Achieving Post-outsourcing Success[J]. Human Resources Planning,2005(25),7-12.

[16]Ellison,Glenn,Edward Glaeser.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J].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2005(7):103-109.

[17]William J.COFFEY,James J.Mcrae. Service Industr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M]. PDS Research Publishing Services LTD,1989.

[18]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 Service Industry Growth:Cause And Effects[M].Fraser Institute,1989.

[19]Sandra Vander Merwe,Juan Rada.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

[20]康志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21]张乐乐:《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及合作服务创新研究》,重庆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22]王静:《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23]江小涓:《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陈雪:《韩国服务贸易发展分析》,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25]周婷:《日本经济结构服务化发展模式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

[26]吴蓉:《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研究》,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27]姜自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策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28]刘憬:《泛珠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探究》,《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29]谷会平:《闽台现代服务业合作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30]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8期。

[31]韩艳娟:《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8。

[32]侯彪:《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探讨》,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4。

[33]黄志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上海管理科学》2007年第4期。

[34]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5]毕斗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6]王晓玉:《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述评》,《当代财经》2006年第3期。

[37]范秀成、王莹:《生产性服务业区位模式选择的国际比较》,《国际经贸探索》2007年第5期。

[38]李怀亮、刘悦迪:《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广州市人民出版社,2005。

[39]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启示》,《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1期。

[40]刘牧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41]沈山:《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2期。

[42]雷光华:《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趋向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3]方彦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管理若干模式探究》,《亚太经济》2009年第6期。

[44]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11期。

[45]傅京燕:《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未来与发展》2008年第3期。

[46]姚耀、陈高森、骆守俭:《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9期。

[47]刘绍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

[48]刘明华:《美、日、韩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启示》,《重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9]权贤珍:《中韩文化产业现状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50]辛阳、梁琳:《拓宽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经济纵横》2013年第4期。

[51]李建盛:《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2]蒋宇铮:《上海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53]张京城、王国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4]张京城:《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55]雷蕾:《广州大都市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56]扶柏军:《珠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57]叶小芬:《推进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政策分析》,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58]段江岩:《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深圳模式比较急借鉴》,天津商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59]姚林青:《文化创意产业集聚与发展:北京地区研究报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60]徐丹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1]郭万超:《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2]莫建伟、崔德炜:《文化创意空间:艺术与商业的集聚和融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3]刘佳:《广东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研究》,暨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2。

[64]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4期。

[65]朱瑞博:《价值模块整合与产业融合》,《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8期。

[66]朱晓青:《加入 WTO 后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华文出版社,2005。

[1]向勇、刘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红旗出版社,2012。

[2]李兰:《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初探》,《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东方出版社,1989。

[4]胡慧源、高莉莉:《反思文化产业集聚区:异质性及其政策选择》,《东岳论丛》 2013年第4期。

[5]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经济研究》 2006年第4期。

[6]雷宏振、邵鹏、潘龙梅:《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经济经纬》2012年第1期。

[7]Cappetta R. Cillo P. Ponti A. Convergent Designs in Fine Fashion:an Evolutionary Model for Stylistic Innovation. Research Policy. 2006 35(9):1273-1290.

[8]David Hesmondhalg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