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0

天下的法:公益法的实践理性与社会正义图书

Pro bono publico:A study o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ibnterest law in china

SSAPID:101-6691-6627-58
ISBN:978-7-5097-3145-1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公益法实践是一种善的实践,却不同于传统的道德实践。公益法实践强调在私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外公共利益的独立价值,主张通过对个案的关注最终达致公共的善。公益法实践是根据和为了权利的公益之举,是通过诉讼或公益上书等法律手段谋求制度的变革,它体现了公民通过自我救济的权利促进社会正义这样一种现代权利救济观念。概而言之,公益法实践乃是通过法律的方法寻求体现全体人利益的公共之善、制度之善和法律之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贺海仁 黄金荣
编 辑:刘飞;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致谢

 引言

 文前辅文

 序 公益法:维权时代法的公共性实践

 第一章 公益法研究的现状

  一 公益法研究的兴起

  二 公益法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公益法的理论建构

   (二)对公益诉讼的探讨

    1.公益诉讼的概念

    2.公益诉讼的基本策略

    3.原告资格问题

   (三)对公益上书的探讨

   (四)对公益法实践主体的讨论

   (五)其他

  三 公益法研究的转向与局限

   (一)研究共识与特色

   (二)我国公益法研究的困境与局限

 第二章 公共利益与公益法

  一 公共利益的概念之争

  二 公益法实践的前提要件

   (一)公益法实践开展的诸项前提条件

   (二)公益法诸前提条件之间的张力

  三 公益诉讼中的公共利益悖论

  四 公益法实践与大众参与

 第三章 公益诉讼的时代困境及其价值

  一 弱者与人的困境

  二 公益诉讼的科学之维

  三 公益诉讼的内在价值

   (一)政治法律化

   (二)事件案件化

   (三)对抗理性化

  四 公益诉讼的域外经验

 第四章 公益诉讼与人权保障

  一 人权诉讼与公益诉讼

  二 国际人权法与公益诉讼

   (一)国际人权公约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人权诉讼

    1.《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个人申诉机制

    2.欧洲人权法院申诉机制

   (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人权诉讼

    1.《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申诉机制

    2.《欧洲社会宪章》集体申诉机制

  三 宪法性权利公益诉讼

   (一)美国的民权诉讼

    1.“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

    2.“罗伊诉韦德案”(Roe v.Wade)*

   (二)南非宪法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诉讼

    1.“格鲁特布姆案”(Grootboom)*

    2.“治疗行动运动案”(Treatment Action Campaign and Others)*

  四 我国宪法权利诉讼面临的障碍

   (一)宪法不可诉的传统观念

   (二)法院有限的司法审查权力

  五 实验性人权诉讼

 第五章 公益诉讼与实验性案件

  一 作为社会实验工程的公益诉讼

  二 依法试法:公益案件与政治事件

  三 社会契约之诉

  四 公益诉讼与善

 第六章 公益诉讼的方法与前景

  一 为了公共利益的诉讼

  二 通过诉讼实现公共利益

  三 法院视野中的公益诉讼

  四 公益诉讼的主流化与常态化

 第七章 公益律师与权利斗争

  一 公益目的与道德困境

  二 律师的技术价值和正义价值

   1.引导价值

   2.规范价值

   3.制约价值

   4.服务价值

   (一)律师与社会

   (二)律师与国家

   (三)律师与特殊社会主体

  三 为法律而生存的律师

  四 公益律师的性质和策略

  五 在法制框架内的权利斗争

 第八章 公益游说

  一 公益游说的由来

  二 公益游说的性质、形式及特征

  三 公益游说与公益诉讼

  四 公益游说与公益上书

  五 公益游说的困境及建构

 第九章 公益上书与合法性审查

  一 上书、上疏与公益上书

  二 公益上书的性质和根据

  三 “红头文件”与规范性文件

  四 公益上书的技术规范问题

   (一)公益上书的受理和反馈机制问题

   (二)公益上书文书公开化问题

   (三)公益上书内容的规范性问题

   (四)关于公益上书的署名问题

   (五)关于联合审查会议和审查听证会的问题

  五 公益上书与制度创新

 第十章 公益上书的行动逻辑

  一 公益上书与法制变革

   (一)上书的依据

   (二)上书所针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三)上书的参与者

  二 上书者的行动策略

  三 中央审查机关的行为逻辑

  四 地方审查机关的先行变革

 第十一章 公益法实践的阶段性总结

  一 多样化的公益诉讼类型

   (一)公益上书

   (二)公益诉讼

    1.平等权与反歧视案件

    2.受教育权案件

    3.环境保护案件

    4.消费者权利案件

    5.针对国家机关不合理实践方面的公益诉讼

    6.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的公益诉讼

    7.反垄断公益诉讼

    8.其他领域的公益诉讼

  二 作为权利运动的公益法实践

  三 公益法实践的多重效果

   (一)法律效果

   (二)社会效果

   (三)社会影响

  四 公益法实践的策略与方法

   (一)坚持利用法律途径

   (二)尊重现有政治空间

   (三)有效利用媒体宣传

公益法实践为法治社会独有之善举,秉承积万众之私、成天下之公的理念,弘扬公共利益价值,以公益诉讼、公益上书等方法谋求制度创新,通过个案正义实现社会正义,成就权利救济之道。公益法实践开启新的公共领域,从法律和权利角度提供参与正义制度建设的资格、机会和理性方法,唯有人人参与建设正义制度的实践才会不断趋近国家之善、社会之善和人性之善,实现和谐社会作为最高公利益的功能。

〔印〕P.N.伯格瓦蒂:《司法能动主义与公众利益诉讼》,仁堪译,《法学译丛》1987年第1期。

陶红英:《美国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制度》,《法学评论》1990年第6期。

〔日〕小岛武司:《现代型诉讼的意义、性质和特点》,《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彭勃:《“公益辩护活动”与律师业务行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解志勇:《论公益诉讼》,《行政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蔡虹、梁远:《也论行政公益诉讼》,《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梁凤云、武楠:《关于公益诉讼的几大认识误区》,2002年9月21日《人民法院报》。

梁慧星:《关于公益诉讼》,《私法研究》(创刊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董伟威:《民事公益诉讼人的法律问题》,《人民司法》2002年第12期。

赵许明:《公益诉讼模式比较与选择》,《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叶明:《公益诉讼的局限及其发展的困难:对建立新型经济诉讼的几点思考》,《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陈映方:《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张明杰:《公益性组织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作用》,2003年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徐卉:《公益诉讼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2003年11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秋风:《新民权运动:书写“中国人的权利”》,2004年1月5日《商务周刊》。

“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研究”课题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法律地位和方式比较研究》,《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周永军:《简论公益诉讼》,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2004年4月2日访问。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朱晓飞:《怒江大坝案背后的公益法尝试》,《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胡建淼、金承东:《论法规违宪审查建议权》,《法学家》2005年第2期。

徐芳宁:《法律人的社会责任:从公益法律诊所的设立谈起》,《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3期。

吴小隆:《公益诉讼比较研究》,来源:中国法学网,2005年5月2日访问。

贺海仁:《法律援助:政府责任与律师义务》,《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6期。

梁玉超:《律师参与公益诉讼探析》,来源:http://www. edwinsky.cn/article/view/1406,2005年10月3日访问。

何怀宏:《经由法律的正义》,《读书》2005年第12期。

王怡:《“立法游说”是最高级的维权》,来源:http://article.chinalawinfo. com/article/_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30026,2006年3月31日访问。

蒋小红:《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印度公益诉讼制度考察》,《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3期。

孙智全:《公益诉讼与中国司法体制改革》,《中国律师》2006年第4期。

肖建华、唐玉富:《公益诉讼与和谐社会:以群体诉讼为考察对象》,《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谢海定:《公益法律组织与农村公民社会:迁西县妇女法律服务中心调查》,《公益诉讼》(第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马岭:《我国规范性法律文件审查体制之分析》,《公益诉讼》(第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张卓明:《论法规合法性审查建议权》,《公益诉讼》(第1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林莉红:《对话与讨论的基础——谈对公益诉讼含义的理解》,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岳琴:《公益律师的定义、主要工作和职业模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编《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陈云生:《宪法视野和宪政界域中的公益诉讼》,《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刘仁文:《公益上书之改进》,《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刘本荣:《公益诉讼:盘点与辨析》,万鄂湘主编《司法解决纠纷的对策与机制:全国法院第十九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

杨涛:《宪政视角下的“公民上书”》,《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林应钦:《试论公益诉讼中的律师角色》,《中国司法》2007年第2期。

朱秋菱:《审理带有公益色彩的铁路旅客权益诉讼的调研报告》,《人民司法》2007年第5期。

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肖太福:《公益诉讼:宪法实施和人权保障的重要程序》,《时代人物》2007年第12期。

黄金荣:《公益律师的光环与现实》,来源:中国法学网,2007年12月5日。

林莉红:《法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公益诉讼》,《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程竹汝、张艳虎、杨红伟:《民间上书:特征、类型与功能——对2000年以来重大民间上书事件的分析》,《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

赖瀚蔚:《公共治理视角下的公益诉讼》,《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张守增:《公益诉讼中法官能动性的强化与规制》,《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刘凝、范净玉:《我国公益法律的概念和发展》,《法学杂志》2009年第4期。

刘东华:《律师在公益诉讼中的战略性思考》,来源:南方律师网,2009年10月2日访问。

江必新:《论公益诉讼的价值及其建构》,2009年10月29日《人民法院报》第5版。

卢宜宜:《当代中国的公益诉讼与政治行动》,来源:http://www. docin.com/p-18502345.html,2010年2月12日访问。

Cahn & Cahn,“Power to the People or the Profession? The Public Interest in Public Interest Law”,79 Yale.L.J.,1005(1970).

Chayes,Abram,“The Role of the Judge in Public Law Litigation”,89 Harv.L.Rev.,1281(1976).

Comment:“The New Public Interest Lawyer”,79 Yale L.J.,1069(1970).

Denvir,John,“Towards a Political Theory of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54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1976).

Ellmann,Stephen,“Client-Centeredness Multiplied:Individual Autonomy and Collective Mobilization in Public Interest Lawyers’ Representation of Groups”,78 Va.L.Rev.,1103(1992).

Eskridge,W.N.,& Peller,G.,“The New Public Law Movement:Moderation as a Postmodern Cultural Form”,89 Michigan Law Review,707(1991).

Feldman,David,“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55 The Modern Law Review,44(1992).

Fiss,Owen M.,“The Supreme Court 1978 Term:Foreword:The Forms of Justice”,93 Harv.L.Rev.,1(1979).

Foden,Timothy L.,“The Battle for Public Interest Law:Exploring the Orwellian Nature of the Freedom Based Public Interest Movement”,4 Conn.Pub.Int.L.J.,210(2005).

Fuller,Lon,“The Forms and Limits of Adjudication”,92 Harv.L.Rev.,353,364(1978).

Galanter,Marc,“Why the ‘Haves’ Come Out Ahead”,9 L.& Soc.Rev.,95(1974).

Hershkoff,Helen,“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Selected Issues and Examples”,http://www.worldbank.org/publicsector/ legal/ Public Interese Litigation.doc.

Krishnan,Jayanth Kumar,“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20 Buff.Pub.Interest L.J.,19(2001 / 2002).

Lafrance,Arthur B.,“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Attorneys’ Fees,and Attorneys’ Ethics”,16 Envtl.L.,335(1986).

Rabin,Robert L.,“Lawyers for Social Change:Perspective on Public Interest Law”,28 Stan.L.Rev.,210(1976).

Rhode,Deborah L.,“Public Interest Law:the Movement at Midlife”,Stan.L.Rev.,2027(2008).

Southworth,Ann,“Conservative lawyers and the Meaning of ‘Public Interest Law’”,52 UCLA.L. Rev.,1223(2005).

Vogel,David,“The Public-Interest Movement and the American Reform Tradition”,95 Poli.Sci’ Quar.(1980-1981).

Vreeland,Cindy,“Comment,Public Interest Groups,Public Law Litigation,and Federal Rule 24(a)”,57 U.Chicago.L.Rev.(1990).

Wanemaker,Jaclyn S.,“Public Interest Groups’ Litigation Alternatives”,21 Buff.Pub.Interest L.J.,145(2002 / 2003).

韩志红、阮大强:《新型诉讼:经济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颜运秋:《公益诉讼理念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2。

佟丽华、白羽:《和谐社会与公益诉讼:中美公益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许纪霖主编《公共性与公民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

张艳蕊:《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简论民事诉讼机能的扩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贺海仁主编《公益诉讼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黄学贤、王太高:《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风险社会的制度建设》,法律出版社,2009。

汤欣主编《公共利益与私人诉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徐卉:《通向社会正义之路:公益诉讼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郭建梅、李莹主编《妇女权益与公益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吕忠梅、〔美〕王立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中美之比较》,法律出版社,2009。

章武生等:《中国群体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法律出版社,2009。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美〕罗伯特·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翟宏彪、周穗明、翁韩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美〕罗伯特·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三联书店,199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顾昕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意〕莫诺·卡佩莱蒂:《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刘俊祥等译,法律出版社,2000。

〔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敬东译,三联书店,2000。

〔英〕F.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美〕布莱克:《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郭星华译,法律出版社,200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包容他者》,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美〕理查德·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2002。

〔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美〕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美〕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

〔德〕奥特费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意〕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英〕阿布杜勒·帕力瓦拉、萨米·阿德尔曼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与危机》,邓宏光、陈红梅、刘丽君译,法律出版社,2006。

〔澳〕菲利普·佩迪特:《共和主义:一种关于自由与政府的理论》,刘训练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日〕田中英夫、竹内昭夫:《私人在法实现中的作用》,李薇译,法律出版社,2006。

〔美〕尼尔·K.考默萨:《法律的限度:法治、权利的供给与需求》,申卫星、王琦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杨立峰、葛水林、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7。

〔英〕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Aron,Nan,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Public Interest Law in the 1980’s and Beyond,Westview Press(1989).

Baum,Robert A.,Public Interest Law:Where Law Meets Social Action,New York:Oceana Publications,Inc.(1986).

Cooper,Jeremy,Key-guide to Information Sources in Public Interest Law,Mansell Publishing Limited(1991).

Flathman,Richard E.,The Public Interest:A Essay Concerning the Normative Discourse of Politics,John Wiley & Sons,Inc.(1966).

Harlow,Carol & Rawlings,Richard,Pressure Through Law,Routledge,Chapman and Hall,Inc.(1992).

Horowitz,Donald,L.,The Courts and Social Policy,Brookings(1977).

Jeffery M.Berry,Lobbying For the People:The Political Behavior of Public Interest Group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Jeremy Waldron(ed.),Theories of Righ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Lewin,Leif,Self-Interest and Public Interest in Western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Rekosh,Edwin,Buchko,Kyra A.and Terzieva,Vessela(ed.),Pursuing the Public Interest:A Handbook for Legal Professionals and Activists,Columbia Law School(2001).

Rosenberg,Gerald N.,The Hollow Hope:Can Courts Bring About Social Chan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Sarat & Scheingold,ed.,Cause Lawyering:Political Commitment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Tiruchelvam,Neelan & Coomarraswamy,Radhika,The Role of the Judiciary in Plural Societies,London:Frances Pinter(1987).

Vining,Joseph,Legal Identity:The Coming of Age of Public Law,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8).

Weisbrod,Burton A.,Handler,Joel F.and Komesar,Neil K.,Public Interest Law:an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