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8

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性探索——贵州的实践与经验图书

SSAPID:101-6671-8352-80
ISBN:978-7-5201-3196-4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贵州省为配合脱贫攻坚,在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方法和经验。本书围绕这些探索和经验展开,从多个维度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与实践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是否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书中将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分为五层含义,并分别阐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社会帮扶等不同领域政策及其实践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智库系列·院省委托课题
作 者: 王春光 孙兆霞
编 辑:薛铭洁;周爱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出版说明

 本书撰写者

 总报告 贵州省脱贫攻坚可持续性研究

  一 贵州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二 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基本含义及分析框架

  三 贵州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经验

  四 贵州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精准扶贫和脱贫首先面临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和挑战

   (二)产业扶贫面临多重可持续性发展挑战和问题

   (三)易地搬迁并不必然带来稳定的脱贫致富,存在手段与目标错位问题

   (四)社会政策托底不足

   (五)多元的社会扶贫主体(包括企业、社会组织、中央、国家机关和相关单位、东部地区政府等)之间存在着责任、义务和权利不清晰,行动逻辑各不相同的问题

  五 推进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

 第一章 可持续农业产业脱贫

  一 贵州产业脱贫工作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贵州农业产业脱贫成效及农业产业脱贫工作举措

   (二)从可持续脱贫视角看过往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部门、基层干部、党建扶贫工作人员的专业性不足

    2.产业扶贫工作严重缺乏市场出口建设

    3.产业扶贫项目严重缺乏对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

    4.扶贫项目不重视生产性服务和农村社区服务

  二 贫困问题与“三农”视野下的农业发展问题

   (一)正确理解新时期的贫困问题及扶贫策略

    1.贫困问题是社会问题

    2.贫困问题是发展可持续问题

    3.反贫困是全球正义的重要内容

    4.产业脱贫工作的一大挑战是专业性不足

    5.扶贫开发成效的可持续在于贫困群体发展能力的可持续

    6.脱贫工作可持续本身是新常态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二)新时期“三农”问题

    1.贫困地区农民问题

    2.贫困地区农村问题

    3.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问题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问题

    1.扶贫反而增困,着力于“脱贫”而非“解困”的可能后果

    2.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普遍挑战

    3.并不是“尊重”群众意愿的产业扶贫项目就能成功

    4.产业扶贫项目可能加大贫困人口生计系统的脆弱性

  三 以新视角看待贵州农业产业扶贫可持续

   (一)治理视角

   (二)能力与脆弱性视角

   (三)宏观市场与微观项目视角

   (四)土地与劳动力合作视角

   (五)可持续环境与可持续社会视角

  四 产业脱贫可持续的战略认识和综合举措

   (一)实现产业脱贫工作的可持续,需要建立新的重大战略认识

   (二)一手抓好生态产业、一手抓好基层党建、建设两个服务体系、三个专业化体系、四大能力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发展能力体系,全力推进贵州产业脱贫可持续机制建设

    1.确立生态农业作为贵州可持续脱贫的战略产业

    2.以党建扶贫为抓手,夯实产业发展的乡村治理基础

    3.构建生产性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4.推进扶贫工作队伍专业化能力成长

    5.大力推进四大能力建设工程

    6.支持贫困社区的能力成长,实现产业脱贫可持续

 第二章 可持续教育扶贫的政策与实践

  一 贵州教育扶贫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发展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

   (二)教育结构失衡,农村教育过度“城镇化”

   (三)农村优质教育供给不足,教育的隐性负担过重

  二 可持续教育扶贫的政策举措与成效

   (一)启动“四项突破”工程,推动各阶段教育的协同发展

   (二)注重质的发展,进行硬件、师资、保障条件等全面提升

   (三)完善学生资助政策,拓展贫困子女教育机会

   (四)强化职业和技能培训,助力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提升

   (五)创新“校农结合”模式,直接带动贫困群体增收

  三 可持续教育扶贫的贵州经验

   (一)明确目标导向,充分动员各级政府力量

    1.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开展自上而下的动员

    2.强化教育资源投入,既追求量的增长,也强调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把握政策契机,用足用好各项中央政策

   (三)创新扶贫机制,推动教育社会协同发展

  四 政策讨论与建议

   (一)教育扶贫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困境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政策建议

    1.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

    2.改善农村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3.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过度的行政干预

 第三章 生态脱贫与可持续发展

  一 生态扶贫:贵州脱贫攻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

  二 生态扶贫的制度创新: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

   (一)建构绿色政府,建立绿色评价考核体系

   (二)打造生态保护与扶贫脱贫的制度链接

   (三)建立示范带动的实践机制:从“毕节试验区”到“贵安新区”

   (四)政府主导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三 生态产业:绿色扶贫与绿色发展

   (一)生态农业

   (二)生态旅游

  四 生态扶贫与文化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本土生态知识与农业文化遗产

   (二)自然资源社区自主治理的公共传统

   (三)国家地理标志的挖掘与开发

  五 生态扶贫与贵州可持续发展经验

 第四章 金融扶贫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 国家能力与金融扶贫

  二 贵州省地方政府金融扶贫工具及经验做法

   1.政策性银行贷款

   2.国家专项重点建设基金

   3.融资代建与融资租赁

   4.地方财政与扶贫项目贴息

   5.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与精准扶贫“特惠贷”

   6.省内建立扶贫攻坚专项基金

   7.商业金融资本:融资租赁

  三 金融扶贫工作成效

  四 金融扶贫的风险及贫困农村发展可持续性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金融扶贫工作呈现出来的问题

   (二)规范贫困地区金融扶贫战略的几点建议

 第五章 社会保障助力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战略

  一 历史贡献与现实成就

   (一)构建最低生活“保障网”兜住贫困群体基本生活底线

   (二)构建基本医疗“救助网”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三)构建临时困难“救济网”提高贫困群众抗风险能力

   (四)构建特殊群体“保护网”保证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五)构建农村养老“保险网”提高老年群体生活水平

   (六)构建基层治理“服务网”促进社会保障政策有效落实

  二 相关问题讨论

   (一)关于社会保障碎片化的问题

   (二)关于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的问题

   (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力度不够

   (四)社会保障“最后一公里”存在短板

   (五)社会保障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三 对策建议

   (一)理顺社会保障服务体制,解决政策衔接不足的问题

   (二)加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解决服务水平低的问题

   (三)推进多元主体参与服务,解决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

   (四)充实工作经费和服务人才,解决社会保障落地难的问题

   (五)实现民政监督常态化,发挥民生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第六章 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的总体情况

  二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模式

   (二)构建城乡联动机制助力搬迁户后续发展

   (三)拓展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搬迁户的社会融入

   (四)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促进基层民主协商

   (五)整合扶贫政策和资金切实减轻搬迁户的经济负担

  三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集中安置带来的就业压力

   (二)搬迁前后政策的不一致影响社会公平

   (三)搬迁户在安置地缺乏稳定的预期不愿意拆迁旧宅

   (四)后续政策配套不完善制约搬迁户的发展后劲

   (五)单一化的安置方式影响脱贫的可持续性

  四 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考虑贫困人口的异质性,实施梯度搬迁安置

   (二)延缓农村宅基地的复垦,为搬迁户的生计转型预留空间

   (三)转变贫困人口安置工作思路,加快异地转移就业力度

   (四)坚持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搬迁人口的规模

   (五)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加强搬迁人口的适应性教育

 第七章 旅游扶贫可持续性

  一 贵州旅游扶贫的历程与阶段性特征

   (一)起步发展阶段(1978~2005年)

   (二)规范提升阶段(2006~2010年)

   (三)项目带动发展阶段(2011~2015年)

   (四)以人为中心的全域旅游发展阶段(2016年开始)

  二 贵州旅游扶贫的模式与经验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花茂模式”

   (二)特色产业发展的“杉坪模式”

   (三)重点景区带动的“梵净山模式”

   (四)“三变”改革推动的“娘娘山模式”

   (五)民族文化创新的“西江模式”

   (六)互联网助推的“好花红模式”

  三 贵州可持续旅游扶贫的路径

  四 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一)投资与收益不成比例,旅游项目扶贫的风险较大

   (二)暗藏腐败的风险

   (三)贫困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旅游扶贫难以真正可持续

  五 贵州省可持续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为抓手,推动“旅游+”,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

   (二)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对贫困区域农民自组织能力的培育

   (三)对贫困村寨社区进行社会评估的基础上做出旅游扶贫模式选择

   (四)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外来资本与村寨社区一体化发展

 第八章 文化资源与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

  一 贵州的文化富饶与经济贫困的状况

  二 贵州文化资源与脱贫攻坚的经验

   (一)民族文化资源与生态智慧

   (二)乡村价值与农业文化遗产

    1.黔中高坡苗族“东苗茶”

    2.黔东南侗族“稻—鱼—鸭系统”

   (三)文化资源与脱贫攻坚

    1.贵州省乡村旅游的“郎德模式”

    2.黔中屯堡农耕合作机制

    3.清水江木材经营制度

  三 贵州省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问题

   (二)文化资源的利用问题

   (三)山地文化资源与“小农”

  四 贵州省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资源与社会治理

   (二)传统文化资源与扶贫产业

   (三)精神扶贫与社会发展

 第九章 以村党组织建设为中心,促可持续减贫与发展专题

  一 理论视角与问题意识

   (一)理论诉求:可持续减贫与发展为什么要聚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想

  二 贵州基层治理视角下精准扶贫遭遇的二维难题

   (一)政府主导扶贫的实操仍然携带制度缺陷惯性运行

    1.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在乡村仍缺少对接平台

    2.项目落地缺乏基层监督问题

   (二)乡村治理现实对可持续脱贫的限制

    1.撤村并乡带来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困难

    2.村内基层党组织弱化导致贫困治理平台缺位

    3.理念错位导致扶贫政策落地方式和结果缺乏程序正义、公平,加剧村庄共同体消解

    4.村干部待遇低影响村庄治理

  三 贵州以党建促脱贫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挑战

   (一)省级负总责地市抓落实的做法

   (二)以党建促脱贫有“虚化”倾向

    1.工作内容放弃村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核心任务

    2.有的扶贫干部严重缺乏可持续减贫制度建设的理念,就脱贫验收形式过关为工作目标

    3.缺乏撬动村庄内生动力的工作视角,存在严重缺乏扶贫工作专业能力缺陷

   (三)以党建促脱贫的几个闪光点及启示

    1.锁寨村贫困治理的制度建设案例

    2.玉屏县党建扶贫的村级整合平台案例

    3.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贫困治理案例

  四 镇远县的探索

  五 思考与建议

 第十章 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扶贫体系:社会扶贫及其可持续性专题

  一 社会扶贫政策梳理及界定

  二 社会扶贫的模式及其可持续性

   (一)企业扶贫:“企业包县”的扶贫模式

    1.A集团致力于发挥地方优势的旅游扶贫和教育扶贫

     (1)职业学院带动的教育扶贫和就业促进

     (2)风情小镇带动的旅游扶贫

     (3)扶贫专项基金实现短期脱贫目标

    2.B集团的立体式帮扶和高质量人才投入

    3.C公司对F县的帮扶案例

     (1)“智力众筹”工作机制

     (2)通过产业项目恢复农村的内生动力社会机能

     (3)扶贫与自身企业特色结合

    4.存在问题

     (1)资源配置可持续性问题

     (2)在扶贫中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

     (3)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与社会扶贫模式的冲突损害资源配置效率

     (4)各扶贫主体责任不明晰

     (5)在促进贫困农户能力提升方面有待提高

    5.企业扶贫可持续性小结

   (二)社会组织参与扶贫

    1.经验模式

     (1)专业性

     (2)能力培育

     (3)项目评估方面重视质量和社会效果

     (4)链接资源

    2.存在问题:处在地方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双重困境

    3.社会组织扶贫可持续性小结

   (三)中央定点帮扶与东西扶贫协作

    1.经验模式

     (1)政策支持

     (2)深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3)加强干部和人才培养交流

    2.存在问题

     (1)政策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需要进一步探索

     (2)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主体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3)社会多主体参与不足

    3.直属机关定点帮扶与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帮扶可持续性小结

  三 社会扶贫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市场、社会的减贫逻辑不同,主体责任不明

   (二)社会扶贫的“社会性”体现不足

   (三)社会扶贫的可持续性困境

  四 社会扶贫的几点建议

   (一)政府、市场、社会的行动边界和主体责任进一步明晰

    1.明确主体责任和行动边界

    2.搭建多主体长效沟通平台,促进多主体之间的交流

   (二)提升社会扶贫的“社会性”,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势

   (三)社会扶贫的可持续性需进一步加强

  五 小结与讨论

   (一)简单的结论

   (二)简单的讨论

    1.激发社会主体性:从运动式治理到常规治理的机制探索

    2.脱贫与脱困:社会力量解决贫困的根源

 课题组名单

 编辑委员会

 后记

贵州省作为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前沿重镇和开放式脱贫试验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取得的进展和经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样具有全国性意义。贵州省为配合脱贫攻坚,在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方法和经验。本研究围绕这些探索和经验展开,从多个维度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与实践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是否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本书将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分为五层含义,并分别阐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社会帮扶等不同领域政策及其实践的可持续性,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1]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zgov.gov.cn/。

[2]贵州省扶贫办网站,http://www.gzfp.gov.cn/。

[3]贵州省农业委员会网站,http://www.qagri.gov.cn/ztzl/nycytp/201803/t201803 20_3215190.html。

[4]《农业产业脱贫攻坚贵州省将力推五大产业》,http://gz.sina.com.cn/news/2017-09-09/detail-ifykusey5975342.shtml?from=gz_cnxh。

[5]毛刚强:《论发展社区福利与农村减贫》,《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毛刚强、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社会建设、生态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开发模式创新对策建议报告》,吴大华等编《社会可持续与环境可持续——生态文明与反贫困论坛(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

[7]毛刚强:《开放式扶贫必须解决农村社区治理问题》,吴大华等编《生态文明与开放式扶贫——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

[8]中共镇远县委:《镇远县“可持续基层党建+创新城乡社区治理+长效脱贫机制建设”实施意见》,2017年11月。

[9]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中国移动帮扶望谟县项目规划》,贵阳市馨筑妇女发展中心,2016年1月。

[1]〔日〕鹤见和子:《“内发型发展”理论与实践》,胡天民译,《江苏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2]徐晓光:《清水江流域传统林业规则的生态人类学解读》,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3]肖显静:《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基于集体行动和产权地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项目编《资源、权利和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地产权和集体行动》,谭淑豪、张巧云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周立:《改革期间中国金融业的“第二财政”与金融分割》,《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2]周立:《渐进转轨、国家能力与金融功能财政化》,《财经研究》2005年第2期。

[3]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4]何杨、满燕云:《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风险控制——基于土地财政视角的分析》,《财贸经济》2012年第5期。

[5]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6]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7]徐芳、星焱:《我国西部金融与财政支农的经济效应:川渝例证》,《经济学家》2011年第11期。

[8]徐奇渊:《关于扶贫贷款变形的反思》,《金融市场研究》2017年第9期。

[9]杨军:《我国西部开发金融政策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

[10]周飞舟、王绍琛:《农民上楼与资本下乡:城镇化的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1]〔美〕詹姆斯·C.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美〕阿图罗·埃斯科瓦尔:《遭遇发展——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4]孙兆霞:《以党建促脱贫:一项政治社会学视角的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5]黄承伟等:《脱贫攻坚省级样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孙兆霞、张建、曾芸、王春光等:《贵州党建扶贫30年:基于X县的调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孙兆霞、张建、毛刚强等:《贵州党建扶贫的源起演进与历史贡献》,《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8]冯仕政、朱展仪:《政治社会学研究评述——以国家治理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学年鉴2011~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黄承伟、苏海、向德平:《沟通理性与贫困农村参与式扶贫的完善路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10]曾芸:《当“社区参与”遭遇行政路径依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1]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等:《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3]徐勇:《中国民主之路:从形式到实体》,《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14]黄钧儒等:《精神资源与脱贫攻坚——贵州省罗甸县大关村调查》,《求是》1988年第14期。

[1]〔印度〕阿玛蒂亚·森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郭氏基金脱贫模式课题组:《理想主义与现实改造:一项关于社会公益组织的个案研究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蔡如鹏:《一波三折的首富扶贫》,《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总第782期。

[4]郭于华、史云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布洛维“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开放时代》2008年第3期。

[5]纪莺莺:《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5期。

[6]陆汉文、黄承伟主编《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6):精准扶贫战略与政策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沈原:《社会的生产》,《社会》2007年第2期。

[8]孙飞宇、储卉娟、张闫龙:《生产社会还是社会的自我生产?以一个NGO的扶贫困境为例》,《社会》2016年第1期。

[9]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0]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的行动策略——以广州业主委员会联谊会筹备委员会为例》,《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1]赵静:《市民社会概念的源起、形成与发展》,《人民论坛》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