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9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Governanc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2017-2018)

SSAPID:101-6656-7307-31
ISBN:978-7-5201-240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7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编 辑:郑庆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

 Contents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Abstract

 基本子库

 Ⅰ 总报告

  B.1 2017年北京社会治理的发展概况、问题和建议

   一 2017年北京社会治理的总体发展概况

    (一)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稳步提高

     1.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智慧型社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3.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4.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

    (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稳定提升

     1.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2.公益诉讼制度在北京试行并发挥实质性作用

     3.法律援助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稳步开展

     1.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更加健全

     2.发起成立“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联合体”

     3.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交流

    (四)违法犯罪的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1.打击违法犯罪的整体效能明显提升

     2.运用信息化系统提高检察官办案质量

     3.推广十大创新事例以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

   二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机制亟须健全

    (二)城乡接合部的治理仍然存在短板

    (三)有关社会组织的基本立法仍未建立

    (四)社会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还需加强

   三 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议

    (一)完善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

    (二)加强城乡接合部的治理

    (三)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

    (四)加强社会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

 Ⅱ 社会组织治理篇

  B.2 专业社工机构介入社区服务机构运作的比较

   一 北京市西城区“多居一站”试点探索的基本情况

    1.六个服务站的基本情况和服务规模

    2.六个服务站的人员构成与服务对象

    3.六个服务站与街道、公共服务大厅、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协作情况

   二 对西城区“多居一站”服务站两种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1.从服务站运作的动力来源来看,两种运作模式的动力机制有所不同

    2.从服务站运作的规范性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千秋

    3.从服务站运作的实际效果来看,两种运作模式各有成功和不太成功的例子

    4.从服务站运作的长效机制来看,两种模式都存在问题

   三 对专业社工机构介入社区服务运作的几点思考

    1.介入社区服务机构运营是专业社工机构需要拓展的服务领域

    2.专业社工机构介入社区服务机构运营要探索完善适合自身的运行模式

    3.为居民群众和用户提供超值的专业服务是社工机构打造服务品牌的重要手段

    4.专业社工机构与社区居委会探索形成新型协作关系是完善社区治理体制的方向

  B.3 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案例简介

    (一)研究方法

    (二)案例简介

     1.S社区CY志愿服务队

     2.G社区HX艺术团

     3.X社区ZJ社会工作事务所

     4.C社区XR社区服务中心

   三 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一)合法登记或备案是组织发展的驱动力

    (二)发起人身份会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策略

    (三)居民参与是组织发展的根基

   四 关于未来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工作的建议

    (一)改善政策环境,为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二)增强资源支持,尤其是对“自下而上”型组织的支持

    (三)加强对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社会组织的技术支持

    (四)搭建平台,以专业人员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B.4 城市青少年需求与社会组织开展服务现状调查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界定

   二 研究方案

    (一)文献研究

    (二)探索性访谈研究

    (三)问卷调查:Z城区青少年社会组织服务状况

    (四)问卷调查:Z城区六类青少年群体需求状况

   三 研究结果

    (一)青少年需求类型文献研究结果

    (二)Z城区青少年社会组织服务状况的调研结果

     1.青少年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描述

      (1)青少年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呈年轻化态势

      (2)青少年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中以女性居多

      (3)青少年社会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较高,以本科学历者居多

     2.青少年社会组织开展工作和服务的现状

     3.青少年社会组织为六类群体提供服务的数量对比

    (三)对Z城区六类青少年群体需求的调研结果

     1.青少年调查样本的年龄构成情况

     2.青少年群体自评需求的总体情况

     3.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需求现状

      (1)区域高端产业从业青年群体:渴望获得尊重和成就

      (2)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从业青年群体:尊重和成就的需要相对较低

      (3)企事业单位非行政部门从业青年群体:更渴望身心健康、个人发展和物质条件

      (4)社区从业青年群体:奉献的需要较高,身体健康、人际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对较低

      (5)社区弱势青少年群体:求知的需要比例相对较高,而发展、尊重、成就、自我实现和奉献的需要比例相对较低

      (6)学生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保持个性、文化娱乐、成就、心理健康、尊重、求助的需求较高,而在物质和创业方面的需要较低

     4.青少年自评六类群体得到社会组织的服务数量

   四 讨论与分析

    (一)青少年群体的需求与青少年社会组织满足青少年需求现状的对比

    (二)六类青少年群体得到的服务数量对比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将青少年的需求作为服务工作的出发点,是社会组织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社会组织应进行服务数量的调整:加大供应满足青少年群体在“物质”、“婚恋”和获得“成就”等方面需要的服务内容,适当减少满足“求知”、“求职”、“道德修养”和“自我认知”等需要的服务数量

    (三)社会组织应根据六类青少年群体的现状进行服务结构的调整

   六 结论

  B.5 社会组织与老旧小区治理创新

   一 社会治理背景下的社会组织参与老旧小区治理

   二 和平家园社区自我服务管理的公共议题

   三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停车管理的项目化运作

    (一)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化运作方式

    (二)项目化运作的资源整合

     1.前期动员,盘活资源

     2.分类分步,“双核心”推动

     3.常态反馈,常态监督

    (三)“互联网+自我服务”的阶段性目标达成

    (四)社会组织参与下社区认同感提升

   四 总结

 Ⅲ 人口问题治理篇

  B.6 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分析报告

   一 引言

   二 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基本特征

   三 冀豫鲁在京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相关分析

    (一)个人因素与居留意愿

    (二)经济因素与居留意愿

    (三)社会因素与居留意愿

    (四)制度因素与居留意愿

    (五)流动因素与居留意愿

   四 主要结论

  B.7 北京市失业人口再就业服务状况调查

   一 西城区XCJ街道就业与再就业工作基本状况

    (一)健全组织体系,搭建工作平台

     1.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2.成立就业援助中心

    (二)制定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1.建立就业促进工作会商制度

     2.完善联动协调工作机制

    (三)夯实基础信息,细化服务流程

     1.建立社区就业工作台账

     2.提供精细化服务内容

    (四)整合社会资源,开拓就业渠道

    (五)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技能培训

   二 失业人口实现再就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失业者主观因素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消极影响

    (二)失业者客观条件使得岗位需求与失业者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失业人员构成复杂,再就业帮扶工作难度大

    (四)独有的区位特征和城市治理的政策背景给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挑战

    (五)信息衔接不足为基层就业、再就业工作带来困扰

    (六)基层社区工作平台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推进失业人口实现再就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以社区发展助推就业,通过多元、多样、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创造就业岗位

    (二)强化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就业工作服务能力

    (三)创新职业指导模式,提升就业培训实效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支撑,畅通并提升职业供需信息平台

  B.8 城市疏解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策略转移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三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应对策略分析

    (一)彷徨不定

    (二)物色新址

    (三)合作办学

    (四)回乡返家

   四 刚性疏解与柔性疏解

  B.9 北京市城市露宿者群体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一 露宿者群体调查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一)针对露宿者群体调查的背景

    (二)露宿者群体的基本情况

   二 露宿者群体的生活现状

    (一)生存环境方面

    (二)心理情绪方面

    (三)社会联系方面

    (四)社会救助方面

   三 露宿者群体生活现状及问题分析

 Ⅳ 网络社会治理篇

  B.10 政府公信力视角下的首都互联网治理路径

   一 引言

   二 互联网治理与政府公信力建构的内在联系

   三 首都互联网治理的实践与挑战

   四 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可行路径

   五 结语

  B.11 网络直播平台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

   一 网络直播行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现状

    (二)主要类型

    (三)盈利模式

    (四)发展前景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层面

     1.直播生态单一,同质化、低俗化特征明显

     2.主体责任不明,打法律“擦边球”的行为屡禁不止

     3.高运营成本,“捆绑式”盈利致平台监管动力不足

     4.监控技术落后、人力不足导致内容监测“捉襟见肘”

     5.未经授权使用他人作品,存在侵权争议

    (二)监管层面

     1.制度设计:监管法律位阶低,执行落实难

     2.监管部门:监管主体过多致权责难分

     3.违法惩戒:惩处力度不够,违法成本过低

   三 对策建议

    (一)构建法律规则与监管准则

    (二)厘清主体责任,消除“擦边球”顽疾

    (三)形成网络主播职业的规范化

    (四)优化平台运行流程,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五)完善举报机制,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六)扶持引导“双管齐下”,助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B.12 网络安全法视野下网络直播平台刑事责任研究

   一 网络直播平台的乱象及其刑事风险

   二 我国网络直播平台的法律规制

   三 我国网络直播平台刑事责任的界定标准

    (一)作为形式的帮助犯的界定标准

    (二)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界定标准

    (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界定标准

   四 结语

  B.13 网络著作权犯罪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完善

   一 网络犯罪管辖新理论述评

    (一)网址管辖基础理论

    (二)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理论

    (三)最低限度联系理论

    (四)服务器所在地法院管辖理论

   二 我国网络著作权犯罪管辖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犯罪行为地的指向不明确

    (二)犯罪结果地的界定不清晰

    (三)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管辖的困境

   三 网络著作权刑事案件管辖的原则

    (一)适度限缩性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方便法院审判原则

    (四)方便当事人进行诉讼原则

    (五)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六)技术融合性原则

   四 网络著作权犯罪刑事管辖规则的完善

    (一)肯定网络犯罪地管辖为主

     1.对取消网络犯罪行为地管辖观点之驳斥

     2.对取消网络犯罪结果地管辖观点之反驳

     3.网络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的限缩理解

    (二)以被告居住地作为管辖联结点的补充

 Ⅴ 社会矛盾治理篇

  B.14 北京市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运行现状与规范发展调研报告

   一 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现状

    (一)调解组织的覆盖范围

     1.矛盾突出行业

     2.矛盾突出区域

     3.行业协会

    (二)调解组织的新设和退出

    (三)调解组织的运行机制

     1.受案范围

     2.案件来源

     3.调解程序、规则

    (四)调解组织的保障机制

    (五)调解组织的组织形式

   二 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发展中的问题、难题

    (一)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概念有待厘清

    (二)调解组织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

     1.市、区两级发展人民调解组织的职责划分不明确

     2.对社会矛盾聚集的领域和地区及矛盾特征熟悉程度不高,发展调解组织较为被动

    (三)调解组织的设立退出缺乏制度保障

    (四)调解组织的运行机制还较为粗放

     1.受案范围不够清晰

     2.调解组织的收案制度不够精细化

     3.调解员的资质与构成缺乏标准

     4.调解规则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三 对当前发展和规范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议

    (一)加强业务指导,健全管理制度,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发展

     1.建立调解组织设立与撤销工作指引

     2.明确向司法行政机关通报设立情况的程序和手续

     3.建立并发布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规则范本

    (二)充分整合纠纷解决资源,推进人民调解组织职业化、规模化发展

     1.整合矛盾集中领域资源

     2.整合化解纠纷主体资源

    (三)完善非诉讼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质量和效率

     1.增强诉讼与非诉讼制度衔接的可操作性

     2.合理界定调解组织与人民法院在化解矛盾纠纷上的分工

    (四)完善配套机制,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可持续发展

     1.畅通多方资金保障渠道

     2.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培训

  B.15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调解的北京实践

   一 北京市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调解的实践情况

    (一)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为参与社会矛盾调解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通过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调解

    (三)以公益活动为平台,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矛盾调解

   二 北京市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调解的不足

   三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的有关建议

  B.16 北京市丰台区“诉调对接”的实效研究

   一 诉调对接机制的丰台区实践

    (一)丰台区诉调对接机制的发展历程

    (二)丰台区诉调对接模式探究

     1.法院主导型

     2.专门机构主导型

    (三)丰台区诉调对接机制的个案分析

     1.邻里纠纷——七日调解室

     2.压车纠纷——新发地人民调解委员会

     3.合同纠纷——大红门疏解办公室

   二 丰台区诉调对接机制运行现状的评析

    (一)成效

    (二)问题

     1.案件分流

     2.信任机制

     3.调解员

     4.“诉调对接”机制的制度化与规范化问题

   三 对丰台区诉调对接的规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案件对接范围

    (二)建立当事人与调解员之间的信任关系

    (三)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与惩罚机制

    (四)完善各项机制的运行,规范调解行为

  B.17 北京市顺义区完善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报告

   一 新形势下顺义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做法

    (一)积极搭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二)深入挖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资源

    (三)努力拓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渠道

    (四)大力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保障

   二 新形势下顺义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一)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不够完善

    (二)诉非衔接机制对接不够到位

    (三)多元化解机制尚未形成合力

    (四)司法化解纠纷功能趋近饱和

    (五)多元化解机制运行保障不足

   三 新形势下顺义区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需要把握的问题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二)做好工作衔接,细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举措

    (三)强化队伍建设,打造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力量

    (四)完善配套措施,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

 Ⅵ 基层社会治理篇

  B.18 北京市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质增效研究

   一 北京市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历程和现状

   二 北京市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北京市基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提质增效的思路和措施

  B.19 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提升基层平安创建实效研究

   一 椿树街道推进基层平安创建的主要探索与做法

    (一)抓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织密基层平安创建的网络

    (二)抓科技创安建设,为平安创建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抓情报收集分析研判,严密防范各类可能的安全风险

    (四)抓反恐防暴应急处突,增强地区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五)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努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六)抓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把握好平安创建的着力点

    (七)抓重点难点问题整治,保持对社会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八)抓群防群治组织发动,夯实平安创建的社会根基

   二 椿树街道基层平安创建的初步成效

    (一)基层平安创建的格局已经形成,保障辖区安全稳定的基础较为牢固

    (二)健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已经成形,地区各类案件发案得到较好控制

    (三)多元化解的纠纷解决机制较为健全,地区矛盾纠纷稳中有降

    (四)以民意为导向的平安建设创建机制较为完善,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 椿树街道进一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一)椿树街道位置极为重要,基层平安创建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椿树街道服务中央任务艰巨,社区警务力量难以沉入社区

    (三)椿树街道城市更新改造任务依然繁重,不少矛盾纠纷的化解难度大

    (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政策不完善,导致服务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 椿树街道进一步提升基层平安创建实效的对策措施

    (一)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将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摆在街道社区工作的中心位置

    (二)进一步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实现对违法犯罪时空条件的有效控制

    (三)加强对地区各类视频数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分析研判,强化对安全风险的预警预防与现实风险的处置能力建设

    (四)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地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动地区矛盾纠纷妥善解决

    (五)积极适应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体制政策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椿树街道特点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新模式

    (六)精心细致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引领基层平安创建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B.20 丰台区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调查报告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受访人群特征

    (二)公民参与整体情况

    (三)参与影响因素

   二 影响因子分析

    (一)性别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二)年龄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三)文化程度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四)职业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五)户籍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六)居住年限对公众参与社区治安防控的影响

   三 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政府管理理念,推进“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二)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来提升公民参与度

     1.整合信息资源,夯实社区治理基层基础

     2.拓宽参与渠道,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安防控工作的热情

    (三)针对不同的社区类型建立有针对性的公民参与推进制度

     1.农村社区的公民参与推进制度

     2.老旧社区的公民参与推进制度

     3.新型小区的公民参与推进制度

     4.高校学生群体参与推进制度

     5.部队大院的公民参与推进制度

  B.21 农村地区宅基地自建房违法出租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 农村地区宅基地自建房出租的现状及特点

   二 农村地区宅基地自建房违法出租的危害

   三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四 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整治目标和内容

    (二)把握工作重点,分阶段推进专项整治行动

    (三)职责分工明晰,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健全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执法及监管力度

    (五)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淘汰低端低效产业

    (六)尽快出台办法,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自建房建设及管理

 Ⅶ 违法犯罪治理篇

  B.22 北京市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实证统计分析*

   一 研究样本和分析方法

    (一)研究样本

    (二)分析方法

   二 北京市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状况分析

    (一)犯罪主体状况

    (二)犯罪事实状况

    (三)犯罪裁判状况

   三 北京市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治理建议

  B.23 北京市女性吸毒行为实证调查

   一 北京市女性吸毒人员个体情况

   二 北京市女性吸毒情况

   三 北京市女性吸毒人员戒毒情况

   四 北京市女性吸毒特点总结

  B.24 北京地区民营企业家犯罪的现状分析及治理思考*

   一 北京地区民营企业家犯罪的现状概述

   二 北京地区民营企业家犯罪现象中凸显的治理问题

    (一)民企犯罪渗透到中心环节,亟须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

    (二)对于单位犯罪要加强监管,防范个人以企业名义实施犯罪

    (三)对民营企业犯罪治理的内生动力不够,企业参与度不高

   三 治理北京民营企业家犯罪中需把握的重点方向

    (一)治理民营企业家犯罪的基本立场

    (二)治理民营企业家犯罪需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三)强化刑法对民营企业产权的平等保护,规范市场环境

  B.25 论新时代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工作创新发展举措

   一 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工作现状

    (一)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力量组织结构

    (二)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力量发动状况

    (三)制定出台各种激励制度调动群众参与

    (四)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工作运行模式

   二 当前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群防群治力量认识评估不够客观

    (二)无偿性治安志愿资金保障不济

    (三)“以奖促治”的发展模式诱发奖励异化

    (四)治安志愿者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 新时代首都地区群防群治工作完善对策

    (一)必须科学定位群防群治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二)群防群治力量应该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三)通过多元途径加强群防群治资金保障

    (四)构筑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五)群防群治必须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深度融合

    (六)加大打击群防群治中假借志愿者名义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声明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7~2018)》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主持编撰的年度系列报告,是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市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专家及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北京社会治理发展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总报告、社会组织治理篇、人口问题治理篇、网络社会治理篇、社会矛盾治理篇、基层社会治理篇、违法犯罪治理篇,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2017年北京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存在的问题、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2017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党的十九大在北京胜利召开,此次大会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对北京来说,2017年是北京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北京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主题,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是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智慧型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有序推进。二是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法律顾问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公益诉讼制度在北京试行并发挥实质性作用,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三是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工作稳步开展,主要表现为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联合体”发起成立,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间的合作交流。四是违法犯罪的治理工作取得新成效,主要表现为打击违法犯罪的整体效能明显提升,运用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办案质量,推广十大创新事例以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治理。北京社会治理工作在取得明显进展的同时,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机制亟须健全;二是城乡接合部的治理仍然存在短板;三是有关社会组织的基本立法仍未建立;四是社会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还需加强。对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化解过程中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机构的工作能力建设,加大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力度,拓宽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从流动人口、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城乡接合部的治理;进一步完善有关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制定社会组织基本法,填补法律空白,解决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相互矛盾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社会领域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完善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体制,建立领导考核责任制,强化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周红云:《社会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2017中国社会治理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7。

钟海帆:《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连明玉:《北京西城区社会治理研究报告》,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

张国清:《社会治理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杨竹梓:《城乡收入差距分析及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新华网,2017年6月12日。

袁振龙:《北京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研究》,马仲良主编《北京社区体制改革创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袁振龙:《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袁振龙:《2016年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现状及展望》,殷星辰主编《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沈千帆:《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黄恒学等:《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焦若水:《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探索》,《探索》2014年第4期。

卢建:《浅析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现状及有关发展对策与建议》,《中国社会组织》2011年第11期。

康晓强:《社区社会组织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何华兵、万玲:《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的运行机制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张喆、黄沛、张良:《中国企业ERP实施关键成功因素分析:多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12期。

武亚军、孙轶:《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夏建中、张菊枝:《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类型与特点》,《城市观察》2012年第2期。

Alison Konrad、陈南:《高参与度工作体系:提升员工投入》,《北大商业评论》2006年第10期。

罗正伟:《我国民企的组织气氛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同济大学,2007。

刘红岩:《国内外社会参与程度与参与形式研究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陈洪涛、王名:《社会组织在建设城市社区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基于居民参与型社区社会组织的视角》,《行政论坛》2009年第16期。

李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8期。

刘俊彦、王鹏等:《青少年慈善需求状况调研报告——基于北京市的问卷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第9期。

林岳新、杨小松:《青少年需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汕头市青少年的调查》,《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张金武:《广州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创新与试点——需求评估、介入措施与实际效果》,《中国司法》2011年第3期。

耿旭:《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基于武汉大学生需求调查》,《经济师》2009年第2期。

刘斌志:《工厂青年的个人问题与需求现状》,《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陈陈:《近20年我国青少年需要研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张华:《城市青年生存状况与社会需求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2期。

曾效葵等:《大学生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区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马立、曹锦清:《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自治困境与优化路径——来自上海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关信平:《当前我国增强社会组织活力的制度建构与社会政策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解读》,《北京日报》2015年8月28日专版。

《“丁丁停车”助和平家园解决停车难题》,《北京青年报》2016年8月24日,第B03版。

李晓壮:《北京流动人口结构性特征及对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孟兆敏、吴瑞君:《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基于上海、苏州等地的调查分析》,《人口与社会》2011年第3期。

王春兰、丁金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7年第1期。

梁海艳:《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及居留意愿》,《人口与社会》2017年2期。

杨东平主编《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何雪松:《包容性移民社会政策的建构:目标、理论与价值》,《天津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蔡奇:《疏解整治目的是为了促提升》,《北京日报》2017年7月10日。

侯慧丽:《产业疏解能带动人口疏解吗?——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

李程伟等:《流动人口疏解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对北京市的问卷调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黄洪:《贫穷与社会排斥:香港露宿者的处境》,第二届华人社会排斥与边缘性问题研讨会专辑,http://web.swk.cuhk.edu,hk/-hwong/Publication Conference/Poly U—Wong-hung-street sleeper.doc。

〔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高洁、糜仲春、魏久檗:《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王德建:《网络治理的生成机制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罗霄峰、罗万伯、胡月等:《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第1期。

覃庆玲:《互联网治理》,《数据通信》2011年第2期。

林闽钢:《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公共治理的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徐祖迎:《论网络治理视域中政府公信力提升的新理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张慧民:《网络舆情治理困境与公共政策公信力重构》,《人民论坛》2014年第11期。

刘萨娜:《“互联网+”政府治理中政府公信力重塑》,《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6年第2期。

李茂、王一诺:《类Kik业务的传播特性与监管治理——以微信为例》,《青年记者》2014年第27期。

梁昊光、陈华、王强主编《首都互联网发展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杜敬明:《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探索》,法律出版社,200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年8月4日。

企鹅智酷、腾讯云:《2017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数据趋势报告》,http://tech.qq.com/a/20170320/029669.htm。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网宿科技:《中国网络直播行业景气指数及短视频报告》,http://www.cnii.com.cn/wlkb/rmydb/content/2017-08/28/content_1884988.htm。

艾媒咨询:《2016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专题研究》,http://www.imxdata.com/archives/6312。

谢望原:《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中国法学》2017年第2期。

白建军:《论不作为犯的法定性与相似性》,《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张明楷:《快播案定罪量刑的简要分析》,《法庭内外》2016年第10期。

皮勇:《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管理义务及刑事责任》,《法商研究》2017年第5期。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于2002年9月11日由司法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5号),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7月24日印发。

司法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民政部:《关于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司发通〔2016〕1号),司法部于2016年1月5日印发。

肖巍、钱箭星:《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谢红:《民间组织参与化解社会矛盾路径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杨丽、赵小平、游斐:《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想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毛伟豪:《30多次“拍桌子”拍出“和谐疏解”——北京大红门以人民调解促成功疏解观察》,新华网,2016年8月21日。

郭娟:《诉调对接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10。

李婉芬:《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1。

孙文鹰、李力:《丰台经验始自两年前》,《人民法院报》2010年9月13日。

陈婷:《论“诉调对接”下调解的困境与出路》,硕士学位论文,扬州大学,2012。

赵小兰:《论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运行现状及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2。

张涔静:《调诉对接机制下的我国调解制度的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南京财经大学,2014。

何共彰:《“诉调对接”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4。

瞿琨:《论社区调解场域及其信任机制的构建法则》,《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税勇:《浅析“大调解”机制的运行与衔接——以诉调对接为视角》,《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汤济荣、肖小红、万海林:《浅析欠发达地区矛盾纠纷的四个特性》,《中国社会报》2011年8月11日。

王文光:《锡林郭勒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4。

蒋臻奎、陈耿、陈响伦、蒋科勇、杨征:《当前涉校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法制生活报》2016年8月26日。

贾雁南:《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思路与对策》,搜狐新闻网,2017年4月13日。

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关于完善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的指导意见》,《河南法制报》2014年12月10日。

李恩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亮点纷呈》,《法制日报》2013年11月2日。

丁国峰:《充分发挥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法制日报》2014年6月27日。

钟联社:《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的实践及思考》,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om,2012年11月8日。

李英:《政府“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9期。

李爱玲:《解读新国家安全观》,《前线》2015年第5期。

刘黎明、许克:《特殊利益群体的维权行为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以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为视角》,《甘肃理论学刊》2017年第3期。

张甲天:《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度测评研究——以丰台区老旧小区为例》,《商》2016年第30期。

刘金晔:《北京市丰台区社区治安防控中公民参与情况研究》,《商》2016年第35期。

季燕妮:《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研究》,《商》2016年第30期。

王瑜、武继磊:《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综述分析》,《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5期。

冯应斌、杨庆媛:《农户宅基地演变过程及其调控研究进展》,《资源科学》2015年第3期。

王晓峰、胡佳晓、卢淑仪:《农村出租房,怎么管理才有效?》,《宁波日报》2016年10月24日,第4版。

刘天利:《城镇化背景下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法律困境与对策》,《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何苗苗:《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问题探析》,《法制与经济》2017年第10期。

赵瑞罡、白波:《损害商品声誉罪的司法认定——“纸馅包子”案法律问题分析》,《人民司法·案例》2008年第8期。

王晓烨:《北京市集资诈骗犯罪实证分析及防控对策》,《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主编《犯罪学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陈文等:《从北京保健品市场调查结果探讨保健食品管理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

桂文:《女性毒品违法犯罪探析》,《法学论坛》2005年第7期。

丛梅:《天津市在社会转型时期犯罪主体性别构成调查报告》,《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3期。

赖修桂、赵学军:《女性犯罪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

蒋凌月:《男女两性吸毒问题的性别差异调查——基于云南省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戒的吸毒群体研究》,《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张婷、刘新民、王卫纲:《女性吸毒人群与正常人群家庭教养方式的对比研究》,《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李本灿:《企业犯罪预防中国家规制向国家与企业共治转型之提倡》,《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2期。

张远煌:《犯罪学原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

张先治:《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程序系统》,《财务与会计》2014年第9期。

赵军:《民营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控制困局透视——以2013年若干“影响力个案”为例》,《法治研究》2014年第3期。

张远煌:《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的现状、危害与治理立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李伟:《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13页。

赵薇:《20世纪50年代北京街道群防群治工作述论》,《北京党史》2016年第1期。

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

冯仕政:《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与政治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张林江:《社会治理二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