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4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72

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图书

Report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ompetitiveness(2013)

SSAPID:101-6635-1278-81
ISBN:978-7-5097-5256-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及数学模型,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全面、深入、科学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通过对全球各国环境竞争力的具体分析,深刻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的国家环境竞争力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明确各国的环境竞争优势和薄弱环节,追踪研究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着力为全球各国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
编 辑:曹长香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主要编撰者简介

 前言

 文前辅文

 中国皮书网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全球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编委会

 专家评议摘要*

 BⅠ 理论与方法

  G.1 1 全球环境问题与人类福祉

   1.1 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1.1 全球气候变暖

    1.1.2 臭氧层损耗与破坏

    1.1.3 森林面积锐减

    1.1.4 生物多样性减少

    1.1.5 酸雨污染

    1.1.6 土地荒漠化

    1.1.7 海洋污染与破坏

    1.1.8 水污染与淡水资源短缺

    1.1.9 有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

   1.2 全球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1.2.1 经济与制度层面的影响

    1.2.2 人口与社会层面的影响

    1.2.3 文化传统与伦理意识层面的影响

    1.2.4 科技异化层面的影响

   1.3 全球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1.4 人类在全球环境保护上的艰难探索

   1.5 加强全球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G.2 2 全球环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2.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2.1.1 全球环境竞争力是环境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全球环境竞争力丰富和发展了环境经济理论

    2.1.3 全球环境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2.1.4 全球环境竞争力是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2.2.1 大力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是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2.2.2 大力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2.2.3 大力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是增强各国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

    2.2.4 大力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2.2.5 大力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是进一步克服环境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的重要创新

  G.3 3 全球环境竞争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3.1.1 工业革命以前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3.1.2 工业革命以后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3.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认识

   3.2 环境与竞争力的关联性分析

    3.2.1 等同说:环境就是竞争力

    3.2.2 要素说:环境是竞争力的组成要素

    3.2.3 影响说:环境保护影响竞争力

    3.2.4 小结:环境竞争力是完整统一的概念

   3.3 经济转型与环境竞争力提升的耦合分析

    3.3.1 实现绿色经济转型是当前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3.3.2 大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3.3.3 环境竞争力提升与经济转型具有耦合一致性

    3.3.4 环境竞争力提升与经济转型耦合一致性的实证分析

   3.4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3.4.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概念

    3.4.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内涵

   3.5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3.5.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3.5.1.1 生态环境竞争力

     3.5.1.2 资源环境竞争力

     3.5.1.3 环境承载竞争力

     3.5.1.4 环境管理竞争力

     3.5.1.5 环境协调竞争力

    3.5.2 全球环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G.4 4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的设定与评价方法

   4.1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的特点和建立原则

    4.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和特点

    4.1.2 构建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及数学模型的原则

     1.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2.完备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3.普遍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

     4.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5.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6.前瞻性和导向性原则

    4.1.3 统筹协调各项主要原则之间的关系

   4.2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4.2.2 系统层和模块层指标的选定

    4.2.3 要素层指标的选定

    4.2.4 基础层指标的选定及说明

   4.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模型构建

    4.3.1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4.3.2 指标的权重确定

    4.3.3 全球环境竞争力模型的建立

   4.4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判定方法

    4.4.1 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时段和区域范围的界定

    4.4.2 指标的排位区段

    4.4.3 各级指标得分分析

  G.5 5 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

   5.1 总体研究思路和内容

    5.1.1 研究的框架思路

   5.2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5.2.1 指标的选择

    5.2.2 数据的采集、统计与测算

    5.2.3 数据极值分析

   附件1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说明

   5.3 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

 BⅡ 总报告

  G.6 全球环境竞争力总体评价与比较分析

   1 全球环境竞争力总体评价

    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1.1.1 全球环境竞争力综合排名

     1.1.2 全球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

    1.2 全球环境竞争力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1.3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梯队得分情况

   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区域分析

    2.1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均衡性分析

    2.2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区域评价分析

    2.3 全球区域环境竞争力专题评价分析

     2.3.1 亚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1.1 亚洲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2.3.1.2 亚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3.2 欧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2.1 欧洲各国环境竞争力总体分析

      2.3.2.2 欧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3.3 非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3.1 非洲各国环境竞争力总体分析

      2.3.3.2 非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2.3.4 大洋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4.1 大洋洲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2.3.4.2 大洋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2.3.5 北美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5.1 北美洲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2.3.5.2 北美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2.3.6 南美洲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6.1 南美洲各国环境竞争力的总体分析

      2.3.6.2 南美洲主要国家环境竞争力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2.3.7 G20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2.3.8 金砖国家环境竞争力评价分析

   3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3.1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3.2 全球资源环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4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4.1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4.2 全球生态环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5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5.1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5.2 全球环境承载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6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6.1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6.2 全球环境管理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7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7.1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7.2 全球环境协调竞争力的要素得分及贡献率

   8 全球环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8.1 环境竞争力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反映和均衡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全球各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

    8.2 环境承载竞争力对环境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贡献率最高,资源环境竞争力、环境承载竞争力得分的国家间差异较小,而生态环境竞争力、环境协调竞争力、环境管理竞争力得分的国家间差异较大

    8.3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发达国家的环境竞争力大多表现强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竞争力比较弱,新兴市场国家的环境竞争力也有待提高

    8.4 环境竞争力得分的区域间差异较小,但排位的差异较大: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国家的排位比较靠前,而非洲、亚洲国家的排位比较靠后

   9 从全球环境竞争力评价结果中得到的启示

    9.1 要继续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9.2 要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9.3 要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9.4 要不断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切实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

    9.5 要切实加强世界各国在气候与环境问题上协调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9.6 要继续加强环保宣传力度,提升各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9.7 要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10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

    10.1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1.开展全球环境合作是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础

     2.转型、创新和绿色革命是驱使全球环境竞争力提升的动力

     3.合力提升五个二级指标竞争力是增强全球环境竞争力的着力点

     4.以全球的视野和动态的眼光来探寻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实现路径

    10.2 提升全球环境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深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推动低碳经济蓬勃发展

     3.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4.加强国际环境合作,形成全球环境治理的强大合力

     5.强化组织机制保障,建立有效的全球环境治理框架

 BⅢ 分报告

  G.7 1 阿尔巴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 2 阿尔及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 3 安哥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 4 阿根廷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 5 亚美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 6 澳大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 7 奥地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4 8 阿塞拜疆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5 9 孟加拉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6 10 白俄罗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7 11 比利时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8 12 贝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9 13 玻利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0 14 波黑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1 15 博茨瓦纳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2 16 巴西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3 17 保加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4 18 柬埔寨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5 19 喀麦隆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6 20 加拿大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7 21 智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8 22 中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29 23 哥伦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0 24 刚果(布)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1 25 哥斯达黎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2 26 科特迪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3 27 克罗地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4 28 古巴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5 29 塞浦路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6 30 捷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7 31 丹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8 32 多米尼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39 33 厄瓜多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0 34 埃及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1 35 萨尔瓦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2 36 厄立特里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3 37 爱沙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4 38 埃塞俄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5 39 芬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6 40 法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7 41 加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8 42 格鲁吉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49 43 德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0 44 加纳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1 45 希腊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2 46 危地马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3 47 几内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4 48 海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5 49 洪都拉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6 50 匈牙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7 51 印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8 52 印度尼西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59 53 伊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0 54 伊拉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1 55 爱尔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2 56 以色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3 57 意大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4 58 牙买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5 59 日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6 60 约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7 61 哈萨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8 62 肯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69 63 韩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0 64 科威特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1 65 吉尔吉斯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2 66 拉脱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3 67 黎巴嫩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4 68 莱索托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5 69 利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6 70 立陶宛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7 71 卢森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8 72 马其顿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79 73 马达加斯加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0 74 马来西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1 75 马里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2 76 毛里塔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3 77 毛里求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4 78 墨西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5 79 摩尔多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6 80 蒙古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7 81 摩洛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8 82 莫桑比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89 83 缅甸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0 84 纳米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1 85 尼泊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2 86 荷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3 87 新西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4 88 尼加拉瓜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5 89 尼日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6 90 尼日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7 91 挪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8 92 阿曼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99 93 巴基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0 94 巴拿马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1 95 巴拉圭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2 96 秘鲁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3 97 菲律宾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4 98 波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5 99 葡萄牙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6 100 卡塔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7 101 罗马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8 102 俄罗斯联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09 103 沙特阿拉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0 104 塞内加尔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1 105 塞尔维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2 106 新加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3 107 斯洛伐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4 108 斯洛文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5 109 南非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6 110 西班牙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7 111 斯里兰卡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8 112 苏丹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19 113 瑞典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0 114 瑞士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1 115 叙利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2 116 塔吉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3 117 坦桑尼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4 118 泰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5 119 多哥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6 120 突尼斯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7 121 土耳其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8 122 土库曼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29 123 乌克兰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0 124 阿联酋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1 125 英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2 126 美国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3 127 乌拉圭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4 128 乌兹别克斯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5 129 委内瑞拉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6 130 越南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7 131 也门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8 132 赞比亚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G.139 133 津巴布韦环境竞争力评价报告

 BⅣ 附录

  G.140 附录

  G.141 参考文献

  G.142 后记

 Abstract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逐渐超越国界,从地方性问题演变为区域性和全球性问题,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个国家纷纷将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作为突破口,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环境问题谈判和开展全球合作,确保为我们的地球创造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全球环境竞争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环境承载、环境管理和环境协调等五个方面,突出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注重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也充分考虑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反映和体现一国的环境发展能力,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本书采用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全球环境竞争力的理论、实证和方法问题。全书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与方法,全面阐述全球环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评价方法,并根据全球环境竞争力的特点构建了全球环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和数学模型,形成比较完整的全球环境竞争力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总报告,选取全球有代表性的133个国家作为评价对象,并从整体上评价分析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揭示全球环境竞争力的优劣势和变化特征,提出增强全球环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建议,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依据与政策参考;第三部分为分报告,分别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环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揭示全球不同类型和发展水平国家的环境竞争力的特点及其相对差异性,为全球各国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和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重要的决策借鉴。

Anastasios Xepapadeasa and Aart de Zeeuw.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orter Hypothesi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9(2).

Birgit Friedl,Michael Getzner. Environment and Growth in a Small Open Economy:An EKC Case-Study for Austrian CO2 Emissions. Discussion Paper of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Klagenfurt,Austria,2002.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 “Structural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s and Manufacturing Firms’Growth”,mimeo (previous version published in Mazzanti M),2010c.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 Complementarity in Eco-Innovation:Concepts and Empirical Measurement,The 16th Annual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Conference 2010,Hong Kong,May,2010a.

Cainelli G,Mazzanti M,Zoboli R.“Environmentally-Orient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Services”. Micro-evidence from Italy.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10b.

Costantini V,Mazzanti M,Montini A.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pillovers. Nota di lavoro FEEM 108,FEEM,Milan,2010.

Costantini V.,Mazzanti M.,On the Green Side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novation in the EU,Nota di lavoro FEEM 94,FEEM,Milan,2010.

Douglas W.Larissa M. Urban 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y Urban Regions:The Road Forward.Washington D.C:Paper Preporred for Urban Gronp.INFUD.the World Bank,2000.Emerson,J.,D. C. Esty,M.A. Levy,C.H. Kim,V. Mara,A. de Sherbinin,and T. Srebotnjak. 2010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New Haven: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January 2010. http://epi.yale.edu.

Folke C,Jansson A,Larsson J,et al. Eco-System Appropriation by Cities. Ambio,1997,26(3).

Hannes Egli,Are Cross-Country Studie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Misleading?New Evidence from Time Series Date for Germany. Discussion of Ernst-Moritz-Arndt University of Greifswald,2001,10.

Hardp,Bargs,HodgeT,et al. Measu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s. Oecasional Paper number17,1997,11(HSD).

Hilton FGH,Levinson A. “Facto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vidence from Automotive Emiss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

Horst Siebert.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Policy(Seventh Edition).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2008.

Hunter Colin.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 Touristic Ecological Footprint”. 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 2002 (1).

Jaekyu Lim.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South Korea .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1997.

Joseph Alcamo. “The GLASS Model:A Strategy for Quantif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Security”.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2(4).

Lester R Brown. Redefining National Security. World watch Paper No.14,1977.

Litfin Kt.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Interdependence”.Glob Gov,1999,5(3).

M atthew A,Luck GD Jenerette,J Wu,NB Grimm. “The Urban Funnel Model and the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Ecological Footprint”.Ecosystems,2001,4(8).

Marco Trevisan.“Nonpoint-Source Agricultural Hazard Index:A Case Study of the Province of Cremon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6(5).

Marcus Wagnera and Stefan Schaltegger.“The Effect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Choi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 of EU Manufacturing”.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4(5).

ME Porter,C Van der Linde.“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9).

Montini A..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Innov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Routledge,London,2010.

Myung Jin.“Jun A Metropolitan Input-Output Model:Multisectoral and Multispatial Relations of Production,Income Formation and Consumption”.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4,338(1).

Panayotou,T.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0.

Porter,M.E. Green and Competitive:Ending the Stalemate.In:On Competi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Renato J. Orsato. “Competi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When Does It Pay to be Green?”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2).

Selden T,Song 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4,(35).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United Kingdom.London:HMSO,1994.

Valerie Illingworth.The Pengoin Dictionary of Phys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6.

E.库拉:《环境经济学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H.G.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M.罗斯金等:《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M.韦伯:《经济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陈英旭:《环境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第5期。李建平等:《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十一五期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0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7~2008)》,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闽榕等:《福建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刘培哲:《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马骧聪:《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和土地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钱新:《瑞士环保理念值得我国借鉴》,《环境研究与检测》2012年第1期。

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时桂珍:《意大利环保点滴》,《科技信息》2002年第8期。

宋芳:《借鉴国外经验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瑞士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启示》,《财会研究》2007年第10期。

童国庆:《瑞士环境污染治理》,《水利水电快报》2008年第5期。

王萍:《德国的环境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2期。

王韶华、苏颖、李贵宝:《中国环境保护与俄罗斯环境保护之对比》,《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

魏磊:《英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启示》,《节能与环保》2008年第12期。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萧代基、郑惠燕等:《环境保护之成本效益分析》,台湾:俊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

熊飞:《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建立完备的环保执法体系》,《科技创新导刊》2010年第18期。

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年第6期。

原雅娟:《欧洲各国环境保护措施》,《商业经济》2012年第7期。

曾凡银、冯宗宪:《基于环境的我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家》2001年第5期。

张红凤、陈淑霞:《环境与经济双赢的规制内在机理和对策》,《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联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瑞士的环境保护》,2004年12月2日,http://ch.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412/20041200313970.html。

简 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公共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也成为各国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涵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本书重点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以及碳减排的国际责任,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国内...

作者: 李军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