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8

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图书

Study on Economic Culture in Transitional Society

SSAPID:101-6565-1895-27
ISBN:978-7-5201-339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探讨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类型的“经济文化”的含义、内容、特点和作用,围绕经济与文化、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征,深入阐述经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地提出并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六种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性与内涵性经济文化、制度性与法治性经济文化、利益性与伦理性经济文化,并以此作为概念分析工具,贯穿各个部分。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保权
编 辑:曹义恒;胡雪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序

 内容提要

 后记

 导论

  一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1.什么是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学

   2.经济文化的含义

   3.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4.经济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5.经济文化的产生和研究得以兴起的原因

   6.经济文化的功能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7.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济文化

  二 问题意识

  三 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四 创新之处

   1.概念创新

   2.方法创新

   3.观点创新

  五 研究方法

   1.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2.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原理指导下坚持辩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3.坚持国内外相联系与跨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

 第一章 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含义

  第一节 过程性经济文化和内涵性经济文化

   一 过程性经济文化

   二 内涵性经济文化

   三 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制度性经济文化和法治性经济文化

   一 制度性经济文化

   二 法治性经济文化

   三 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的关系

  第三节 利益性经济文化和伦理性经济文化

   一 利益性经济文化

   二 伦理性经济文化

   三 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经济文化六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 国外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犹太民族的经济文化

   一 犹太人商业精神的基本内容

   二 犹太人商业精神的基本特征

   三 铸造犹太人商业精神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四 犹太人商业精神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美国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一 美国经济文化的内容与特征

    1.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

    2.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

    3.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

   二 美国社会转型与经济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三 美国经济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哲学依据

  第三节 西欧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一 欧洲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

    1.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

    2.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

    3.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

   二 工业革命与工业社会对经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日本近代以来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

   一 日本经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历史背景

   二 经济文化对当代日本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

    1.经济文化在日本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2.经济文化与当代日本社会心理的一致性

    3.日本关于青年教育的理念中带有浓厚的经济文化色彩

   三 对日本经济文化的理论反思

 第三章 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

   一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

    1.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

    2.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

    3.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

   二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更替与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总体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

   一 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

   二 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

   三 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

  第三节 当代社会转型、改革开放与经济文化

   一 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基本内容

    1.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

    2.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

    3.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

   二 经济热点的变化与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

    1.经济热点的变化

    2.“三农”问题与经济文化

   三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未来走向

    1.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第四章 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地域文化与商帮文化

  第一节 经济文化学视野下的地域文化分析

   一 地域文化的含义与研究意义

   二 地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经济意识考察

   三 地域文化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中的地域性商帮文化

   一 中国古代商帮的兴起与发展

   二 明清十大商帮的经营风格与历史成就

   三 新时期五大商帮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 商帮文化的精神价值与时代意义

  第三节 各种地域文化与商帮文化的融合与会通

   一 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作用分析

   二 地域文化融合与会通的必要性

   三 地域文化融合与会通的可能性

  第四节 地域经济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章 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中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

   一 作为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

   二 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思维

   三 消费主义批判是先进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经济制度、法律与政策的意识形态属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与经济意识形态

   二 经济利益是贯通经济制度、法律、政策与意识形态的桥梁

   三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基本观点

   四 意识形态视野下的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经济学说与经济思潮的意识形态属性

   一 西方经济思潮意识形态性的含义

   二 西方经济理论意识形态性的表现

   三 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性的特征

 第六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与文化结构

  第一节 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文化概念检视

   一 对传统文化概念的反思

   二 文化的现代含义

   三 文化与知识的关系

   四 作为文化与知识相统一的经济文化

  第二节 经济文化的崛起与中国文化结构的重构

   一 中国转型社会中文化结构的基本内涵

   二 中国转型社会中文化结构的变化趋势

   三 经济文化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第三节 中国社会转型中六种文化类型的融合与博弈

 第七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一 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 经济层面的思考

   三 文化层面的思考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关系

   一 文化经济的含义

   二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的区别

   三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的联系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 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 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

   三 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

 第八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经济文化建设

  第一节 中国作为文化主导型社会的理论反思

   一 经济文化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成分

   二 近代以来社会文化的转型与商业文明的崛起

   三 马克思主义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经济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当前经济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 实施经济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二 增强作为意识形态的经济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三 根据经济文化的六层含义全面推动经济文化建设

   四 当前加强经济文化建设需要重点做好的三件事情

 结语 经济文化与中国社会进步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文化发展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出发,坚持唯物史观原则,聚焦于探讨经济文化的含义、内容、作用以及国内外主要民族与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围绕经济与文化、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征,深入阐述经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本书按照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逻辑结构进行布局。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第一章,重点在于说明经济文化“是什么”。导论部分综述国内外经济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基本问题,论证经济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类型在概念、范畴与逻辑体系上的存在形态和独立价值。广义的经济文化就是人类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论总结与哲学反思,包括思想观念、理论学说、科学技术、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政策法律等,狭义的经济文化主要是与经济有关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念。第一章主要阐述转型社会中经济文化概念的含义。现代经济与科技、制度、法律、利益、道德以及艺术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经济文化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经济文化研究的维度也是多层次的。有鉴于此,本书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经济文化的六种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即过程性经济文化与内涵性经济文化、制度性经济文化与法治性经济文化、利益性经济文化与伦理性经济文化,并以此作为分析工具,贯穿到本书的各个部分之中。第二部分包括第二至四章,主要从国内外的历史与现实出发,从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经济发展历史与道德观念变迁、产业演进与工商业文化、地域文化与区域商帮等方面揭示经济文化的外延,着重回答“为什么”会有经济文化。第二章主要分析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西欧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社会的建立,对现代经济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美国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尤以商业文化称雄于世。日本经济文化的突出特点在于体现了以“和魂洋才”为特征的企业文化。第三章主要分析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表现形态。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地域文化、商帮文化与经济文化的关系。地域文化跟经济文化不完全等同,但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商帮文化既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又是经济文化中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从传统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和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三部分包括第五至七章,主要阐述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结构、文化经济的关系,旨在说明经济文化“怎么样”。第五章着重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经济制度、政策与法律以及西方经济思潮三个方面分析经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第六章着重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经济文化与文化总体结构的关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类型是复杂多样的,由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组成的文化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的,究竟哪种文化居于主导地位是由时代条件决定的。各种文化形式既相互对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虽然彼此交融在一起,但影响力的大小和强弱是不同的。就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在革命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大于经济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文化不仅是一种完全可以跟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相并列的文化类型,而且其理论价值和实际影响力已经赶上并超过了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第七章着重分析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的关系。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具有互补性与共通性,文化经济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经济文化,现代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文化经济的繁荣。第四部分即第八章,主要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常认为,中国是文化主导型社会。在传统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主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经济文化和科技文化的影响相对不足,这是有局限性的,甚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商业文明受到重视,经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快速发展,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误解。这样一来,经济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一把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共存的“双刃剑”。虽然传统文化跟现代社会有很多难以协调的地方,但仍有其价值。从长远看来,中国经济建设必须有文化建设相配合,通过文化建设增进经济建设,实现服务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鉴于经济文化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特殊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总之,把经济文化放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进行研究是本书的特色所在。本书侧重于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探讨经济文化的内涵与内容,并从历史演进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经济文化的缘起、形成与发展过程。在联系社会转型与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主要民族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在剖析当代中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和制度文明及其内在关联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经济文化、文化转型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周浩然:《现代经济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

王忠勇、庞耀辉主编《经济文化价值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周浩然主编《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刘永佶:《经济文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陈依元:《经济文化一体化——宁波迈向21世纪的选择》,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陶一桃:《经济文化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李大农、李福钟:《经济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王乐忠:《经济文化循环圈》,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欧人、葛山:《商人地图:中国商人的地域性格与文化精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2010。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陈锡喜:《邓小平理论重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与当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

林尚立:《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宋进:《邓小平理论的品格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书店,2005。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

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6。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3。

蔡栋:《湖湘文化访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

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三联书店,1997。

于光远:《吃·喝·玩——生活与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新星出版社,2006。

张德胜:《儒商与现代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葛兆光:《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盛邦和:《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储安平:《英人 法人 中国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邓春玲编著《经济学说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谢少波、王逢振:《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赵靖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叶世昌:《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王曾才:《西方文化要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张正明、孙丽萍、白雷主编《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王大珩、于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陈伟:《岛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2。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许宝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朱德发、韩之友选注:《鲁迅选集·杂文卷》,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陈维:《制度的成本约束功能:对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分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和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注,商务印书馆,2003。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钦北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赵丽荣编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英〕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余宁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英〕布莱恩·麦基:《哲学的故事》,季桂保译,三联书店,2002。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3。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李伟、郭东译,重庆出版社,2006。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

〔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世界经济》,杨宇光、杨炯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美〕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拉尔夫·林顿:《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于闽梅、陈学晶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美〕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徐朝友、胡雨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美〕兰妮·提斯特、特雷莎·巴克:《金钱的魂灵——重塑你与金钱、生活的关系》,黄佳、林文顺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江文君、姚霏译,新星出版社,2007。

〔美〕加里·约翰·普雷维茨、巴巴拉·达比斯·莫里诺:《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杜兴强、于竹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泰勒·考恩:《商业文化礼赞》,严忠志译,商务印书馆,2005。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顾建光、高云霞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郑佩芸、宋欣微、刘宝权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美〕卢瑟·S、利德基主编《美国特性探索》,龙治芳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查尔斯·E.梅里亚姆:《美国政治思想》,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1988。

〔美〕亨利·S.康马杰:《美国精神》,南木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印〕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0。

〔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高路:《“经济文化”之我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3期。

李惠斌:《研究经济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3期。

李洙泗:《经济文化研究是现实的呼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4年第3期。

张永庆、乔冠华:《略论经济文化》,《黑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张江明:《经济文化: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学术研究》1995年第1期。

朱崇珩、文曼青:《从大文化视角探析经济文化的内涵》,《山东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季涛:《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兼论经济文化的优先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1期。

李鸿儒:《政党:政治文化与经济文化融合的促进器》,《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王兰垣、董四代、张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理论与现代化》1997年第8期。

刘奔:《历史地把握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王建平:《新经济文化论》,《理论探讨》1997年第4期。

王烨发、包礼祥、王晓春:《经济文化与结构》,《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0期。

徐彦、丛红奇:《经济文化与文化经济》,《中国集团经济》2001年第1期。

贾旭东:《中国经济文化的重构》,《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李建民、封延会:《经济文化视野下的科技与经济协调性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陈锡喜:《论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总体性及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陈锡喜、包仕国、赵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林尚立:《中国之理:党的先进性决定中国发展前途》,《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林尚立:《政治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政治资源》,《文史哲》1997年第5期。

顾钰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阐释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叶文心:《从都市“奇观”到“辉煌”景象——1843~1945年的上海文化史》,《文汇报》2007年3月10日。

《从中国历史看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韦森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文汇报》2007年4月22日。

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万俊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张汝伦:《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读书》2005年第7期。

陈志武:《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经济观察报》2005年6月25日。

兰新让、肖养蕊:《绍兴经济人格的形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陈勇勤:《谈经济文化与行政文化的互动关系——揭示文化对经济与政治有效结合的中介作用》,《理论与现代化》2005年第6期。

丁瑞莲:《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长沙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倪国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罗豪才:《社会转型中的我国行政法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袁曙宏、韩春晖:《社会转型时期的法治发展规律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

余秋雨:《当前中国社会的六大文化误区》,《新华文摘》2006年第19期。

吕新雨:《今天,“人文”纪录意欲何为?》,《读书》2006年第10期。

傅有德:《传统与现代之间:犹太教改革及其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

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理论学刊》2004年第11期。

衣俊卿、欣文:《日常生活批判:一种真正植根于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衣俊卿教授访谈》,《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藤祥志:《诺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

南怀瑾:《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文汇报》2006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