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7

夸张修辞格的历史发展和审美特色图书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aggeration

SSAPID:101-6505-5309-17
ISBN:978-7-5201-0843-0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文化 审美 夸张

[内容简介] 夸张是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修辞格。自古以来,夸张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体中被广为运用,不断得到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审美特色。本书作了如下的探寻:最早的夸张在何处?展现了何样的美?各个历史时期夸张的发展情形怎样?审美上有何特色?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及辞赋中的夸张如何?各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色?现代的夸张是什么样的?展现了什么样的美?让我们沿着本书的梳理与探讨,领略夸张的发展历程,感受夸张的审美奥妙吧。

相关信息

丛书名:优势丛书
作 者: 于广元
编 辑: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语言学

 总序

 扬州大学“优势丛书”编辑委员会

 后记

 第一章 绪言

  一 夸张的定义

  二 夸张的分类

   (一)扩大夸张

   (二)缩小夸张

   (三)超前夸张

  三 夸张的基础

   (一)审美基础

   (二)心理基础

   (三)哲学基础

   (四)语言基础

  四 夸张的审美

   (一)突出客观的特征美质

   (二)抒发主观的强烈美感

   (三)展现审美的价值取向

    1.崇高美的审美主旋律

    2.多元美的审美多样性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始见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始见于典籍中的夸张

   二 崇高的美感促成了夸张

  第二节 《诗经》及先秦散见歌谣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诗经》及先秦散见歌谣中的夸张

    (一)《诗经》中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二)先秦散见歌谣中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二 展现热烈的崇高的美

  第三节 楚辞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楚辞中的夸张

   二 展现充满神话色彩与浪漫激情的崇高美

  第四节 先秦诸子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先秦诸子中的夸张

    (一)儒家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二)道家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三)其他各家的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二 展现百家争鸣、虚实相生的崇高美

  第五节 《礼记》中的夸张及夸张的发展机制

   一 《礼记》中的超前夸张

   二 夸张的发展机制

  第六节 结语

   一 先秦时期夸张的形成和发展

   二 先秦时期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先秦时期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作者可考的诗歌中的夸张

   二 作者不可考的诗歌中的夸张

   三 展现楚汉浪漫主义的崇高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史记》中的夸张

   二 秦汉其他散文中的夸张

   三 展现深受楚文化影响、充满浪漫激情的崇高美

  第三节 赋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赋中的铺陈夸张

   二 展现“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崇高美

   三 夸而过度问题

  第四节 结语

   一 秦汉时期夸张的情形

   二 秦汉时期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秦汉时期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一般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玄言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示的虚淡简约的优美

   三 山水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示的“初发芙蓉”的优美

   四 乐府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示的哀怨缠绵的优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散文中有的夸张展现崇高美

   二 散文中有的夸张展示优美

  第三节 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世说新语》中的夸张展示自然美、人之美

   二 融合夸张的成熟

  第四节 赋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大赋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抒情小赋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形式美与崇高美

  第五节 结语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夸张的情形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五章 唐代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边塞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盛唐气象、阳刚之美

   二 李白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奔放奇异、非凡浪漫的天才美

   三 杜甫诗中的夸张及展现的沉郁顿挫、形式完美的规范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一般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韩愈、柳宗元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气势不平之美

  第三节 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唐传奇中的夸张

   二 展现富于传奇色彩的崇高美

  第四节 赋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传统辞赋中的夸张及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文赋、律赋中的夸张及展现的清新自然的流动之美和形式之美

  第五节 结语

   一 唐代夸张的情形

   二 唐代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唐代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六章 宋代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充满才气、富有哲理的美

   二 豪放词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豪迈、壮阔、悲壮的崇高美

   三 婉约词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虚无、含蓄、平淡的优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一般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宋六家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各具特色的美

  第三节 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宋话本中的夸张

   二 走向市井的审美特色

  第四节 赋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文赋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整散自如、自然晓畅的美

   二 律赋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法度谨严、崇尚说理的美

  第五节 结语

   一 宋代夸张的情形

   二 宋代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宋代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七章 元明清时期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之美

   二 词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含蓄深刻的优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继承发展先秦以来散文中夸张的传统

   二 展现古朴典雅的美

  第三节 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话本、拟话本中的夸张

   二 章回体小说中的夸张

   三 显示中国古代小说中夸张的长足发展

   四 展现富有浪漫色彩、世俗人情的崇高之美

  第四节 戏曲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元杂剧通过连续夸张展现热烈的注重形式的崇高美

   二 元散曲通过连续夸张展现热烈的诙谐的滑稽美

   三 明清传奇通过连续夸张展现富有浪漫色彩的崇高美

  第五节 赋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继承发扬赋铺陈扬厉多用夸张的传统

   二 展现典雅的崇高之美

  第六节 结语

   一 元明清时期夸张的情形

   二 元明清时期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元明清时期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八章 现代的夸张及其审美

  第一节 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女神》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狂飙突进的美

   二 现代诗歌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崇高情怀

   三 《红旗歌谣》中的一些夸而失度及其显现的伪崇高

   四 朦胧诗和其他新兴诗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朦胧美

  第二节 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艺术性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真切的感情美

   二 杂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犀利的幽默美

   三 文化散文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融通的睿智的理性美

  第三节 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骆驼祥子》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北京风情的美

   二 大量白话文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多彩的美

   三 网络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带有个性的滑稽美

  第四节 戏剧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京剧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程式化的美

   二 话剧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更真实的美

   三 小品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幽默可笑的滑稽美

  第五节 政论语体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政论文章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雄健的崇高之美

   二 演讲、论辩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雄辩的动态之美

  第六节 科技语体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科学散文、科学小说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生动的智慧美

   二 科学诗歌等作品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艺术性的智慧美

  第七节 事务语体中的夸张及其审美

   一 广告中的夸张及其吸引人的审美效用

   二 手机短信中的夸张及其展现的诙谐美

  第八节 结语

   一 现代夸张的情形

   二 现代夸张的审美特色

   三 现代夸张审美的社会文化动因

 第九章 综论

  第一节 夸张及其审美的总体发展演变

   一 夸张的形式及其运用的发展演变

   二 契合审美历程的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各种文体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一 诗歌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二 散文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三 小说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四 戏曲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五 赋中夸张审美的发展演变

   六 其他文体中夸张审美的特色

  第三节 夸张及其审美发展演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一 社会的发展变革

   二 文化的演化变迁

   三 文体的变化演进

   四 语言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历代关于夸张的重要论述

   一 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二 汉魏六朝时期对于赋的批评

   三 王充论“增”

   四 刘勰论“夸饰”

   五 宋代关于杜甫诗句的争论

   六 汪中论“形容”

   七 黄侃论“饰词”

   八 鲁迅论“夸张”

   九 叶圣陶论“夸饰”

   十 陈望道论“夸张”

   十一 张弓论“夸张”

   十二 黄庆萱论“夸饰”

夸张是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修辞格,它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自古以来,夸张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体中被广为运用,不断得到发展,展现出显著的审美特色。本书作了如下的探寻:最早的夸张在何处?展现了何样的美?各个历史时期夸张的发展情形怎样?审美上有何特色?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及辞赋中的夸张如何?各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色?现代的夸张是什么样的?展现了什么样的美?让我们沿着本书的梳理与探讨,领略夸张的发展历程,感受夸张的审美奥妙吧。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陈望道:《陈望道学术著作五种》,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唐钺:《修辞格》,商务印书馆,1923。

杨树达:《中国修辞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63。

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宗廷虎:《宗廷虎修辞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

倪宝元主编《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14。

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黄庆萱:《修辞学》,台湾三民书局,1985。

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宗廷虎、陈光磊主编《中国修辞史》,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宗廷虎主编《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周振甫:《中国修辞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

于广元:《汉语修辞格发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宗白华:《宗白华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蒋孔阳:《美学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周来祥主编《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伍棠棣、李伯黍、吴福元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乐国安:《当代美国认识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罗伯特·L.索尔索:《认知心理学》,黄希庭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

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朱自清:《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海南教育出版社,1999。

周秉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1984。

钱宗武、杜纯梓:《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王逸:《楚辞章句》,刊《四库全书》第10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本。

朱熹:《楚辞集注》,刊《四库全书》第106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文渊阁本。

马茂元选注《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

曹明纲:《赋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许结:《赋学:制度与批评》,中华书局,2013。

王伯祥选注《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

王充:《论衡》,中华书局,1985。

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絜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

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王运熙、李宝均:《李白》,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五合注《杜甫诗选》,作家出版社,1956。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詹杭伦:《唐宋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周笃文:《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东方出版社,1996。

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吴晓玲、范宁、周妙中选注《话本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顾学颉:《元明杂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

隋树森选编《全元散曲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康保成编《王季思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李渔:《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漆绪邦、王凯符选注《桐城派文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汪中著、田汉云点校《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5。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

高士其:《你们知道我是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叶永烈:《论科学文艺》,科学普及出版社,1980。

《郭沫若谈创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老舍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曾华鹏、李关元、吴周文主编《现代抒情美文100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何自然、冉永平编著《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重庆出版社,2005。

李元授、李军华:《演讲与口才》,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赵宏:《广告夸张与虚假的语用辨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张微:《广告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郑庆君:《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郑文贞、余纲:《修辞格的客观基础》,《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第3期。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当代语言学》1998年第3期。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李金苓:《王充的修辞理论》,刊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编《修辞学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曾枣庄:《论宋代律赋》,《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施旭升:《话剧与戏曲的审美差异与文化整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