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9

中国对外关系:回顾与思考(1949~2009)图书

Review and Analysi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1949-2009)

SSAPID:101-6503-7568-28
ISBN:978-7-5097-102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国际研究学部组织编写的,旨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过去60年的对外关系进行一些总结和思考。这里,作者不是专门写我国的对外关系史,而是从我国与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发展,从一些重要问题的视角观察,对我国过去60年的对外关系进行一些分析总结,并在分析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这些论文还是能为读者了解、研究我国60年的对外关系发展提供一份宝贵的学术专辑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专辑
作 者: 张蕴岭
编 辑:高明秀;宋浩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国家安全战略与对外关系:对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一 对毛泽东时代历史经验的回顾

   (一)毛泽东时代的外交战略

   (二)毛泽东时代的国防战略

   (三)毛泽东时代的国家统一战略

   (四)从国家战略看毛泽东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 对邓小平时代历史经验的回顾

   (一)邓小平时代的外交战略

   (二)邓小平时代的国防战略

   (三)邓小平时代的国家统一战略

   (四)从国家战略看邓小平时代的国家安全战略

  三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防战略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家统一战略

   (四)从国家战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家安全战略

  四 对60年的思考与总结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60年

  一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前30年的回顾与反思

  二 通过联合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后的调整

  三 中国在联合国地位与角色的转变

  四 未来的中国与联合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与欧洲关系60年

  一 1949~1975年:中国对欧双边外交

  二 1975年以后:中国对欧全方位新外交

  三 20世纪90年代:走向成熟和规范的中欧关系

  四 中欧合作伙伴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与非洲关系60年

  一 中国对非政策的变化与特征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冷战高潮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对非政策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政治利益压倒一切

   (二)第二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美苏战略相持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对非政策呈现淡化意识形态、重视经济利益的特点

   (三)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结束后),中国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全方位合作,加强了合作的机制化建设

  二 影响中非关系发展的一些内外因素

  三 对加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思考

 中国与拉美关系60年

  一 对中拉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民间交往(1949~1969年)

   (二)第二阶段:建交高潮(1970~1977年)

   (三)第三阶段:平等互利、共同发展(1978~1992年)

   (四)第四阶段:建立长期稳定关系(1993~2000年)

  二 新世纪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

  三 中拉关系发展中的经济因素

   (一)中拉互为对方主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二)中国在拉美的经济利益

    1.拉美是中国工业原料的重要供应地

    2.拉美是中国能源来源地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3.拉美是中国企业布局海外的战略性支点

   (三)拉美在中国的经济利益

    1.中国是拉美的“贸易天使”

    2.中国是拉美基础设施建设的“外援”

  四 对中拉关系的展望及思考

   (一)经济利益是中拉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

   (二)扩大资源型产业投资符合中拉合作共赢的需求

   (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是中拉贸易健康发展的需求

   (四)扩大人文交流以提升中国在拉美的“软实力”

   (五)深化战略互信是中拉关系向战略高度跨越的重要条件

 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非经济政策

  二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非经济政策

  三 中非经贸合作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非洲形势变化使中非经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二)中国发展对非关系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四 关于处理中非经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一 与中东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进程

  二 与中东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一)加强政治互信,深化政治协调与合作

   (二)扩大经贸合作,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二)积极发展社会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 几点思考与建议

 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一 苏联解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二 与独立后的中亚国家的关系

   (一)关系全面发展的基础

   (二)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三 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一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轨迹

  二 努力保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

 中国与南亚关系的发展与思考

  一 中国与南亚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与南亚地区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南亚地区的传统地缘政治争端

   (二)美国对南亚地区事务的参与

   (三)中国与南亚经贸争端

  三 把握多层面框架下的中印关系

   (一)双边层面的争端与分歧

   (二)地区层面的战略猜疑

   (三)国际层面的利益与战略差别

  四 对新形势下中国与南亚关系的思考

   (一)维护中巴关系的坚实基础

   (二)与印度发展实质性的合作

   (三)加强对南亚的整体外交

 从经济视角看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

  一 欧洲对华关系的调整轨迹

  二 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欧洲对华关系

  三 新形势下的中欧关系

 从观念层面看中欧关系的发展

  一 冷战时期的中欧关系

   (一)意识形态隔绝下的中欧关系(1949~1969年)

   (二)中欧关系正常化(1970~1992年)

  二 建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一)欧盟对华新战略的观念解析

   (二)欧盟调整对华观念的原因

   (三)中国对于中欧伙伴关系的看法

  三 解析欧盟中国观的新变化

   (一)欧盟中国观的变化

   (二)欧盟中国观变化的原因

  四 观念因素与中欧关系的未来

   (一)观念因素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二)减少观念冲突需要双方的努力

 从自由贸易区建设看中国与东盟的发展

  一 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历史回顾

   1.从对抗走向和解阶段(1949~1975年)

   2.经贸关系初期发展阶段(1976~1990年)

   3.全面经贸关系快速发展阶段(1991~1996年)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想形成阶段(1997~2002年)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阶段(2003~2009年)

  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生的背景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主要框架与实施步骤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取得的成果

  三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特点

 从未来发展视角看中拉关系的发展

  一 影响中拉关系发展的因素

  二 中拉关系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期

   1.新兴市场国家地位上升,相互合作加强

   2.拉美国家作为中国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得到提高

   3.拉美国家把中国崛起视为重要的发展机遇

   4.拉美的外交“多元化”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三 努力构筑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坚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2.着眼于长远发展,立足于分阶段推进

   3.拓展经贸合作是重中之重

   4.重视人文交流

  四 结束语

 中美关系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一 中美对抗关系的确立

  二 中美走向战略协作

  三 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

  五 对未来中美关系展望

 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一 美国对台湾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

   (一)美国提出并实施“台湾问题未定论”

   (二)美国对台湾政策艰难的、不彻底的转变

   (三)对大陆和台湾的双轨政策

   (四)克林顿政府时期

   (五)布什政府时期

  二 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解析

  三 中美共同防范台海危机的经验

  四 奥巴马政府可以在台湾问题上做些什么?

 中俄关系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一 60年的发展历程

   (一)友好同盟阶段(1949~1958年)

   (二)论战和走向分裂阶段(1958~1966年)

   (三)对抗和僵持(1967~1981年)

   (四)走向正常化(1982~1991年)

   (五)中俄关系顺利发展(1991~1996年)

   (六)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充实和提高(1997~2009年)

  二 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中苏论战和对抗使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二)中俄逐步建立起了平等与合作的关系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构建与发展

  一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基础

  三 中俄“新型国家关系”中的新观念

 中日关系60年的回顾与思考

  一 恢复中日邦交与缔结和平友好条约

  二 克服冲突摩擦迈向战略互惠关系

  三 新时期发展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

   (一)应当努力为新时期的中日关系定义、定性及定位

   (二)战略互惠关系需要一种动态平衡

   (三)交错在全球战略格局与地缘政治经济结构中的两国关系

   (四)改善民间关系拓展战略互惠空间未有穷期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一 中日经贸关系60年回顾

   (一)前30年的发展与特点

   (二)后30年的发展与特点

    1.双边贸易的发展

    2.相互投资的发展

    3.日本对华经济援助

  二 对中日经贸关系的思考

   (一)中日经贸关系的互补性

   (二)中日经贸关系的双赢性

   (三)如何提升中日经贸关系的水平

    1.如何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

    2.深化中日经贸关系的几点建议

 中日关系中的民间交流

  一 贸易入手 以经促政

  二 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

  三 半民半官 以民代官

  四 与官并举 官民并茂

  五 民间交流还需加强

 前言

新中国60年的对外关系曲折复杂、丰富多彩。中国特色的对外关系理论和实践是一个宝库,很值得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入研究。然而,全面分析总结中国60年的对外关系是一个浩大工程。本书的重点不是写我国的对外关系史,而是从不同视角对中国过去60年的对外关系进行回顾和思考。本书从三个层面对中国对外关系进行分析总结:一是综合分析和地区视角分析;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视角进行分析;三是从大国关系的视角进行分析。这样,对中国对外关系的回顾和总结不仅涵盖面广,而且也可体现对一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参与写作的各位作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研究国际问题的专家,他们的文章可以为读者了解、认识中国60年的对外关系提供多层面、多视角的丰富资料。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萧冬连:《五十年国事纪要:外交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巴忠倓主编《国家安全战略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余雁:《五十年国事纪要:军事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述实》,人民出版社,1999。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2年中国的国防》,2002年12月10日第5版《人民日报》。

赵汀阳:《天下体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EEC,Agreement on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85.

EU,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Com(1995)/final.

EU,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Brussels,25.03.1998,COM(1998) 181.

EU,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COM(2001) 265 final.

EU:A Maturing Par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Com(2003) 553fin.

European Parliament,Resolution on the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a EU Strategy towards China: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8 Communication and Future Steps for a More Effective EU Policy,[COM(2001) 265. C5-0098/2001. 2001/2045(COS)].

European Parliament,Report on a Common Community Diplomacy 2000/2006 (INI),Final A5-0210,2000.

EU,“The Prevetion of Torture Workshop Proposed Eu-China Seminar,” Oct. 17-18,2002;http://www.nhri.net/pdf/Prevention%20of%20Torture%20-%20paper.pdf.

Jonathan Adelman,“Comments on a Developing Triangular Relationship?Options for the Futur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C.A.P. Round Table on “Evaluating EU-China Relation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China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Synergy or Competition?” in Munich,May 3-4,2001;www.cap.uni-muenchen.de/transatlantic/download/agenda_china.PDF.

Thomas Heberer,“China’s Domestic Development,China-EU relationship,and EU-China Policies,” www.dgap.org/texte/dialogue/heberer.pdf.

Francios Heisbourg,“Managing a Rising China:European Options,” Centre for European Reform Online Paper,Oct. 22-23,2001;www.cer.org.uk/pdf/online_ heisbourg.pdf.

Harish Kapur,China and the EEC:the New Connecti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84.

Harish Kapur,Distant Neighbours:China and Europe,Pinter Publishers,1990.

David Shambaugh,China and Europe:1945-1995,The Contemporary China Institute,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996.

Michael Bruter,“Diplomacy without a State:the External Delegations of European Commission,”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6(2) 1999.

Sarah Collinson,“‘Issue-systems’,’Multi-Level Game’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U’s External Commercial and Associated Policies:a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6(2) 1999.

Mark Aspinwell,“Preferring Europe:Ideology and National Preferences on European Integration,”European Union Politics,3(1) 2002.

Craig Parsons,“Showing Ideas as Causes: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56(1),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2003年10月13日。

周弘主编《欧洲发展报告》,1996~2008年各卷。

〔美〕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美〕约翰·鲁杰:《多边主义》,苏长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