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研究图书

SSAPID:101-6333-5335-79
ISBN:978-7-5097-7756-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在侵占地区实施奴化教育,作为其侵略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一种手段。本书运用大量档案资料,从初、中、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及留日教育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了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其具体实施情况,对汪伪统治区奴化教育系统做出了全面阐释,对这一地区抗战爆发前和抗战结束后教育的发展情况也进行了概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作 者: 曹必宏 夏军 沈岚
编 辑:徐碧姗;邵璐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总序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名单

 第一章 日本侵华及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摧残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

  第二节 日军扶植下的伪政权及其统治

   一 伪华北临时政府

   二 伪维新政府

   三 汪伪国民政府的建立

   四 汪伪国民政府的统治

  第三节 侵华日军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和摧残

   一 日军对教育事业的破坏

   二 教育事业损失概况

 第二章 奴化教育方针政策与行政管理体系

  第一节 奴化教育方针政策及其演变

   一 伪维新政府的教育宗旨和方针

   二 伪华北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和方针

   三 汪伪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和方针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教育方针政策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一 伪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一)伪华北临时政府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二)伪维新政府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三)汪伪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二 伪省市教育行政管理机关

   三 伪县级教育管理机构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第一节 初等教育概况

   一 华北沦陷区的初级教育状况

   二 伪维新政府时期初级教育的恢复

   三 汪伪政权下初级教育的发展

   四 私塾的畸形发展

  第二节 “清乡”地区初级教育与“刷新教育”

   一 “清乡”地区之初级教育

   二 “刷新教育”

  第三节 教科书与课程设置

   一 教材的编纂

   二 课程、教学及其他

  第四节 教师培训与检定

   一 教师培训与进修

   二 教师思想检定

   三 教师学历与待遇

 第四章 中等教育

  第一节 中等教育概况

   一 华北沦陷区的中等教育

   二 汪伪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等教育

  第二节 中学训育教育

   一 训育教育

   二 “新国民运动”

   三 青少年团的活动

  第三节 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与日语教育

   一 师范教育

   二 职业教育

   三 日语教育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 教学与课程

   二 教师待遇与师生生活

 第五章 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校内迁

  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恢复”及其概况

   一 日伪统治下高等教育的“恢复”

   二 日伪统治下各高等教育机构概述

    (一)“国立”高等院校

     1.北京大学

     2.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3.“部立”外国语学校

     4.“部立”中等教育师资讲肄馆

     5.上海大学

     6.交通大学

     7.上海商学院

     8.上海医学院

     9.音乐院

     10.浙江大学

    (二)“省立”高等院校

     1.广东大学

     2.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三)私立高等学校

     1.燕京大学与协和医学院

     2.南方大学

     3.中国公学大学部

     4.圣约翰大学

     5.复旦大学

     6.大夏大学

   三 高等教育中奴化教育的实施

  第三节 汪伪中央大学

   一 筹建经过

   二 学校行政机构

   三 学制、学生和教师

   四 院系设置及概况

   五 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

   六 对学生的控制

   七 伪中央大学的结束

 第六章 社会教育

  第一节 社教管理机构的设立、经费分配与人员培训

   一 各级社教行政组织的成立

   二 社会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

   三 社教人员的培养和待遇

  第二节 沦陷区社会教育实施概况

   一 日伪教育当局对社会教育的规划

   二 沦陷区各地的社教实施状况

  第三节 具有汉奸奴化特点的社会教育内容

   一 识字教育开展与失败

   二 “健康教育”及体育运动的开展

   三 “治安强化运动”、“清乡”区“特种教育”及农村奴化教育的推行

   四 日语教育及反共奴化宣传

 第七章 留日教育

  第一节 战前留日教育概况*

   一 留日概况

   二 归国御侮

  第二节 留日教育政策与管理

   一 留日教育政策

   二 留日学生管理机构

  第三节 公费留日学生的选派

   一 伪维新政府选派的公费留学生

   二 汪伪政府选派的公费留学生

   三 伪华北当局选派的公费留学生

   四 汪伪各省市政府选派的公费生

   五 汪伪御用团体选派的公费生

  第四节 留日人数与经费来源

   一 留日学生人数

    (一)华中、华东、华南地区留日学生人数

    (二)华北地区留日学生人数

   二 留日学生经费来源

    (一)日本方面提供的庚款补助费及外务省补助费

    (二)日本兴亚院等机构或团体提供的助学金

    (三)汪伪各级政府提供的经费

    (四)汪伪御用团体提供的费用

    (五)留日学生自筹的经费

  第五节 留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一 留日学生的学习

   二 留日学生的生活

   三 留日学生的心态

 第八章 中国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第一节 沦陷区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 沦陷区师生的反奴教斗争

   二 平津教育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三 上海教育界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四 汪伪时期南京教育界师生的进步运动

  第二节 国民政府争夺沦陷区教育权的斗争

   一 国民政府争夺沦陷区教育权政策的制定

   二 国民政府争夺沦陷区教育权的相应措施

   三 国民政府争夺南京地区教育权的斗争情况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 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反奴化教育状况

   二 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的措施与方法

  第四节 日伪奴化教育的终结

   一 抗战胜利之际相关教育复员计划的制订

   二 国民政府对日伪教育机关的接收情况

  第五节 沦陷区各级学校员生的甄审

   一 有关收复区教职员的甄审

   二 有关收复区学校学生的甄审

   三 战时留日学生的召归与甄审

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全宗号三

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宗号五

国民政府社会部档案,全宗号十一

汪伪行政院档案,全宗号二○○三

汪伪立法院档案,全宗号二○○八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治安部档案,全宗号二○一六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宗号二○一七

伪华北教育总署档案,全宗号二○二一

汪伪经理总监部档案,全宗号二○三一

汪伪宣传部档案,全宗号二○四○

汪伪外交部档案,全宗号二○六一

汪伪教育部档案,全宗号二○七八

汪伪国立编译馆档案,全宗号二○九五

伪维新政府教育部档案,全宗号二一○一

广东省档案馆编《日本侵略广东档案史料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涂文学主编《沦陷时期武汉的社会与文化》,武汉出版社,2005。

浙江省档案馆、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日军侵略浙江实录(1937~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附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周佛海日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日汪的清乡》,中华书局,1995。

《汉口特别市政府公报(1942~1943)》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

秦冕钧:《如何推行维新教育》,伪江苏教育厅,1939。

《申报年鉴》,申报社,1944。

汪伪国民政府公报事务处编《国民政府公报》,汪伪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印行。

汪伪国民政府宣传部编印《国府还都第二年国民政府施政概况》,1942。

汪伪教育部统计室编印《全国教育统计》第5集(1942年度),1943。

汪伪教育部总务司编印《教育部公报》。

《维新政府初周纪念报告书》,1939。

伪广东省政府秘书处编《广东省概况》,1942。

伪汉口市政府教育局编《汉口市社会教育概览》,1941。

伪汉口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汉口特别市政府三周年市政概况》,1942。

伪江苏省政府教育厅编审室编《两年来之江苏教育》,1944。

伪江苏政府秘书处编《中华民国三十年度江苏省政年刊》,1941。

伪南京特别市政府编《南京市政概况(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度)》,1939。

伪汕头市政府秘书处编印《汕头市更生二周年纪念》,1941。

伪维新政府编《政府公报》。

伪维新政府教育部编《教育公报》。

伪无锡县教育局编《无锡教育特刊》,1943。

伪武汉特别市政府秘书处编《武汉特别市政府周年纪念特刊》,1940。

伪兴化县政府编《兴化县政周年特刊》,1941。

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安徽省志·教育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复旦大学校史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复兴的广东》,中山日报社,1941。

《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二届暨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1945。

《国立中央大学复校第一届毕业纪念刊》,1944。

《国立中央大学入学须知》,1940。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第77卷《教育志》(下),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交通大学校史编写组编《交通大学校史(1896~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南方大学复校首届毕业同学录》,1945。

《南方大学同学录》,1943。

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公学大学部秘书处编印《中国公学大学部创校四十周年复校二周年纪念特刊》,1944。

《中华民国留日学生名簿》第16册,日华学会,1942。

蔡德金:《历史的怪胎——汪精卫国民政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研究室编《汪精卫汉奸政权的兴亡》,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9。

官丽珍:《对和平与人道的肆虐——1937至1945年日军侵粤述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韩启桐:《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中华书局,1946。

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国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黄美真、张云编《汪精卫集团投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今井武夫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金以林、丁双平:《大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金以林:《近代中国大学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齐红深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6编,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81。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2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79。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

宋恩荣、余子侠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2卷、第3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王奇生:《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魏宏运主编《中国现代史稿(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叶德伟等编著《香港沦陷史》,香港广角出版社,1984。

袁成毅:《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邹华亭、施金炎:《中国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大事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大公报》,1937年。

《福建新闻》,1942年。

《复旦同学会会刊》,1938年4月。

《教育杂志》,1941年1月。

《解放日报》,1944年。

《近代史研究》,1990~2004年各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1~2004年各期。

《民国档案》,1985~2004年各期。

《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

《青岛教育半月刊》,1941年9月。

上海《立报》,1937年。

《申报》,1938~1942年。

香港《华商报》,1941~1946年。

《新浙江日报》,1938年。

《炎黄春秋》,2000年。

《浙江教育》,1939年。

《浙江学刊》,1997年。

中国教育建设协会编《教育建设》第1卷、第2卷。

《中华留日同学会会刊》第1卷第4期。

《中华日报》,1940~1945年。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1938年。

中日文化协会编辑《中日文化》(月刊),1941年。

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