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341

从私藏到公共展览: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馆和展览会图书

From Private Collection to Public Exhibition: Museum and Exhibitions in Guangzhou (1910s-1940s)

SSAPID:101-6277-0678-79
ISBN:978-7-5097-9939-0
DOI:
ISSN:
关键词:

博物院 展览会 广州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院和展览会的发展过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缩影。贯穿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览”,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和1940年广东文物展为研究对象,考察原属于私人的藏品走进公众视野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具体而微地分析各种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读其背后的各种人群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引发对传统收藏和现代展示理念接驳过程的思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丁蕾
编 辑:李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文前彩插

 人名索引

 导言

  一 相关史实

   1.中国的私人收藏

   2.西方近代意义公共展览的兴起

   3.清末中国人对公共展览的认识

  二 学术回顾

  三 基本思路与本书结构

 第一章 民国时期博物馆与展览会展品溯源

  第一节 学术潮流与物的收藏

   一 传统学术

    1.“北上”的器物

    2.“南下”的风气

   二 朴学

    1.朴学影响下的当地器物的收藏

    2.学海堂建立后当地历史的研究与金石器物的收藏

  第二节 革命意识与物的展示

   一 具有革命意识的物

   二 具有革命意识的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物品的收藏与展示

  第一节 金石:传统学术收藏的遗绪

   一 南越木刻字

   二 南华寺木刻

   三 广州旧城砖

  第二节 美术:近现代物品展示的纷争

   一 背景

   二 矛盾公开

   三 暗地较量

   四 论战爆发

  第三节 民俗:民间用品采集的兴起

   一 民俗物品纳入收集视野的过程

   二 中大语史所民俗物品的收集与展示

    1.收集的内容

    2.收集的方式

  第四节 考古:西方田野发掘的运用

   一 从北大到中大

   二 中大语史所考古学会与中华考古学会

    1.中大语史所考古学会

    2.中华考古学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建立与运作

  第一节 筹备阶段市立博物院的定位

   一 政府的筹划

   二 征集工作

    1.自然科学部

    2.美术部

    3.历史博物部

  第二节 开放初期市立博物院的展览

   一 自然博物标本部

   二 美术部

   三 历史风俗部

    1.风俗物品

    2.历史物品

  第三节 抗战之前市立博物院的发展

   一 宏观的运作和征集

    1.委员会制时期(1929年2月至1936年8月)

    2.院长制时期(1936年9月至1937年七八月)

   二 微观的物品定性过程:以1931年东山猫儿岗墓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展览会呈现的广东与广州

  第一节 清末民初广东人参加展览会的经验

   一 初登赛会:清末国外的展览会

   二 经济基调的延续:1910年南洋劝业会

   三 政治主题的奠定:1929年西湖博览会

  第二节 革命的建设:1933年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

   一 “广州三年施政计划”中的一项任务

    1.举办广州市展览会的提出

    2.展览会的筹备委员

    3.展览会的模式

   二 广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形塑

    1.会场布局

    2.革命纪念馆

    3.古物馆

    4.市政馆

    5.民俗馆

    6.其他

  第三节 革命的历史:1940年广东文物展

   一 何谓“文物”?

   二 统一背后的分歧

   三 徐信符与简又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雪畸人死抱琴”:广东文物展中绿绮台琴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清初邝露“抱琴”形象的出现

  第二节 乾隆以来邝露形象的转变

  第三节 清末至民国时期邝露民族气节形象的重塑

  第四节 琴与画:“抱琴殉国”形象的实物呈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关于几个概念的厘清

  二 展览与地方文化的实物建构

  三 对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再思考

 附录

  1929年《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成立概况》捐赠物目录

  1933年《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照片物品目录

  1937年广州市立博物院清册

  1940年《广东文物展》展品目录

民国时期广州的博物院和展览会的发展过程,是清末民初思想文化转变和知识结构转型的缩影。贯穿本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私藏”和“公共展览”,以广州市市立博物院、1933年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和1940年广东文物展为研究对象,考察原属于私人的藏品走进公众视野的历史过程,并通过具体而微地分析各种展示物品和展示方式,解读其背后的各种人群所要表达的观点,以引发对传统收藏和现代展示理念接驳过程的思考。

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艾朗诺:《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杜斐然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三联书店,2006。

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编印《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三编》,2006。

《北岭徐氏宗谱》,清光绪十年(1884),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程存洁:《辛亥黄花岗起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观的形成》,三联书店,2006。

程佳惠:《台湾史上第一大博览会:1935年魅力台湾show》,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

陈邦彦:《陈岩野先生全集》,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陈重远:《古玩谈旧闻》,北京出版社,2006。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华书局,1989。

陈槱:《负暄野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陈君葆著、谢荣滚编《陈君葆日记》,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

陈树人:《自然美讴歌集》,世界出版社,1948。

陈昙:《海骚》,广州,清嘉庆十六年(1811)抄本。

陈昙:《感遇堂文集》,清咸丰三年(1853)钞本。

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

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陈一梅:《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陈滢:《岭南花鸟画流变:1368~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陈真魂:《陈树人先生年谱》,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筹备委员会总务部宣传组编印《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筹备概览》,1932。

邓尔雅:《绿绮园诗集》,1960。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杜绾:《云林石谱》,中华书局,2012。

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8。

《端溪砚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封治国:《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版社,2013。

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

富田生:《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赵秀敏译,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傅振伦:《傅振伦文录类选》,学苑出版社,1994。

高似孙:《砚笺》,《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黄其煦译,文物出版社,1987。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寸草:《广州市展览会南海关氏南越木刻斋出品目》,1933。

广东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紫石凝英:历代端砚艺术》,(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1。

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广府文化与阮元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广东文物》,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

《广东文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1974。

《广东文征续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1988。

《广东丛书》第1集,商务印书馆,1940。

《广东丛书》第2集,商务印书馆,1947。

《广州市市立博物院成立概况》,1929。

《广州市政府新署落成纪念专刊》,1934。

《广州市第一次展览会》,1933。

《广州文史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

《广东文史资料》,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广州市政府编《广州指南》,培英印务局,1934。

广州市政府编《广州市政府三年来施政报告书》,宏艺公司,1935。

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史料专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广州博物馆编《镇海楼文史图志》,花城出版社,2004。

《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1930。

《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概略》,1927。

郭祥正:《青山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贺昌群:《贺昌群文集》,商务印书馆,2003。

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变迁——兼与日本氏族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

何蘧:《春渚纪闻》,中华书局,1983。

亨特:《旧中国杂记》,沈正邦译、章文钦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苑出版社,1999。

韩元吉:《南涧甲乙稿》,《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胡汉民:《胡汉民先生文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

黄大德编《黄般若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黄大德:《魂系黄花——纪念潘达微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黄光男等编《黄君璧绘画风格与其影响》,台北市立美术馆,1987。

黄健敏:《八叶芸香:李仙根及其家族秋波琴馆旧藏文献文物研究初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黄节:《蒹葭楼自定诗稿原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黄启臣:《黄启臣文集——明清经济集中外关系》,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

黄蒙田:《读画文钞》,香港,三联书店,1991。

黄培芳:《岭海楼诗钞》,广州,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

黄小庚、吴瑾编《广东现代画坛实录》,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黄专、严善錞:《文人画的趣味、图式和价值》,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5。

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商务印书馆,1948。

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香港,简氏猛进书屋,1958。

简又文:《西北从军记》,台北,传记文学杂出版社,1982。

江滢河:《清代洋画与广州口岸》,中华书局,2007。

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

卡尔文·汤姆金斯:《商人与收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译林出版社,2014。

科大卫:《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高昕丹等译,三联书店,2015。

邝露:《峤雅》,清道光扶南海雪堂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邝露:《峤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邝露著、邝廷瑶集笺《邝海雪集笺》,清咸丰元年(1851)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邝露:《邝斋师友录》,广州,民国26年(1937)抄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邝光宁:《海雪堂文献集》,香港,篁斋图书室,1971。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三联书店,2005。

雷德侯:《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

李纲:《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004。

李公明:《广东美术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李贺:《李贺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李济:《李济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健儿:《广东现代画人传》,香港,俭庐文艺苑,1941。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李伟铭:《图像与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论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肇:《唐国史补》,转引自杨家骆主编《增补笔记小说名著第一集·唐国史补等八种》,台北,世界书局,1978。

李铸晋:《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中国绘画中的社会及经济因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廖景曾:《广州城砖拓本》,无年代,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梁鼎芬:《节庵先生遗诗》,1954,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梁群球:《广州报业》,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

岭南大学黄花节筹备委员会编印《黄花节特刊》,1935,中山大学图书馆藏。

岭南大学编印《私立岭南大学十六年至十七年度报告书》,1928,中山大学图书馆藏。

岭南玉社编《岭南玉社丛书第一集》,奇文印务局,1925。

林启彦、李金强、鲍绍霖主编《有志竟成──孙中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刘明倩:《从丝绸到瓷器——英国收藏家和博物馆的故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三联书店,2008。

刘熙:《释名》,《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刘禹锡:《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

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里甲赋役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卢洁峰:《广州中山纪念堂钩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

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罗嘉蓉:《云根老屋诗钞》,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罗学鹏编《广东文献》,清同治二年(1863)刻本。

罗志田:《20世纪的中国思想与学术掠影》,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吕绍理:《展示台湾:权力、空间与殖民统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

马国权:《广东印人传》,香港,南通图书公司,1974。

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华书局,1977。

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马以君主编《南社研究》1~6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1994。

米芾:《砚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

《墨客挥犀》,中华书局,2002。

莫小也:《17~18世纪传教士与西画东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潘飞声:《说剑堂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彭明辉、唐启华主编《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2006。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37。

乔迅:《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三联书店,2010。

乔兆红:《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清末民初报刊图书集成》,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97。

屈大均:《翁山诗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屈大均:《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容庚:《容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阮元:《揅经室全集》,商务印书馆,年代不详。

萨莫佑等:《枫丹白露城堡:欧仁妮皇后的中国博物馆》,王眉译,中西书局,2011。

桑兵、关晓红主编《先因后创与不破不立: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三联书店,2007。

商承祚:《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单正平:《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人民出版社,2006。

施蛰存:《金石丛话》,中华书局,2003。

《宋史》,中华书局,1985。

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苏轼:《东坡题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苏易简:《文房四谱》,中华书局,2011。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1~9卷,中华书局,1981~1986。

檀萃:《楚庭稗珠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

唐询:《砚录》,晁载之辑《续谈助》卷3,转引自《广州大典第三辑录·粤雅堂丛书》第16册,广州出版社,2015。

万木春:《味水轩里的闲居者——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王士祯:《渔洋山人感旧集》,台北,明文书局,1985。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巴蜀书社,1995。

王学庄、杨天石:《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王业晋主编,黄健敏、李宁整理《李仙根日记》,文物出版社,2006。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印馆,1936。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续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

王正华:《艺术、权力与消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面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王钟翰:《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

汪兆镛:《广州城残砖录附大刀山晋砖集》,1959年排印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中华书局。

温汝能:《粤东诗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三联书店,2006。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三联书店,2010。

杨晓能:《另一种古史:青铜器纹饰、图形文字与图像铭文的解读》,三联书店,2008。

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吴道镕:《澹盦文存》,民国31年(1942)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吴兰修:《南汉金石志》,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伍崇曜:《楚庭耆旧遗诗》,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西清砚谱》,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歙州砚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冼玉清:《冼玉清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肖自力:《陈济棠》,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香港艺术馆编印《跨越东西、游戏古今——丁衍庸的艺术时空》,2008。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5。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徐灏:《通介堂文集》,民国13年(1924)刊本,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

徐建寅:《欧游杂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中华书局,1941。

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香港,商务印书馆,1963。

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商务印书馆,1957。

杨宝霖:《可园张氏家族诗文集》,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3。

杨晓山:《斯人领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与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华书局,1985。

姚宽:《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

伊凡:《广州城内——法国公使随员1840年代广州见闻录》,张小贵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苑利:《20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赵建国:《分解与重构:清季民初的报界团体》,三联书店,2008。

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赵希鹄:《洞天清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张长虹:《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

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杂出版社,1953。

张涛光编《康南海经济科技文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张元济编《外交报汇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郑春霆:《岭南近代画人传略》,香港,广雅社,1987。

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郑逸梅:《南社丛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中山文史编辑部编印《中山文史资料》。

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中国早期博览会资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中国博物馆协会编印《中国博物馆一览》,1936。

《震旦博物院70周年纪念刊》,1935。

庄申:《从白银到白纸:清末广东书画创作与收藏史》,台北,东大有限公司,1997。

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朱彧:《萍洲可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总理奉安专刊编撰委员会编印《总理奉安实录》,1930。

邹鲁:《邹鲁文存》,北华书局,1930。

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敖光旭:《论孙中山在1924年下半年的是是非非》,《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6期。

敖光旭:《广东商团与商团事件:1911~1924——中国“市民社会”的案例分析》,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陈大同:《端砚在唐以前已面世辨》,《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程美宝:《晚清国学大潮中的博物学知识——论〈国粹学报〉中的博物图画》,《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程美宝:《复制知识——〈国粹学报〉博物图画的资料来源及其采用之印刷技术》,《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陈晶晶:《1910至1930年代广州市政建设——以城区建设为中心》,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陈继春:《居廉画法研究及其它》,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陈志云、黎丽明:《写实与趣味——居巢居廉画风考略》,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

陈蕴茜:《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以民国时期中山公园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1期。

陈蕴茜:《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符号的建构》,《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陈蕴茜:《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陈蕴茜:《“总理遗像”与孙中山崇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丁新豹:《格物致知:香港公共博物馆的百年发展》,《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4期。

杜如明:《邝湛若与绿绮台琴》,《广东文献季刊》第1卷第2期。

傅兴地:《唐代以来端砚开发史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顾颉刚:《顾颉刚自传》(4),《东方文化》1994年第4期。

广东省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电白县博物馆:《广东电白唐代许夫人墓》,《文物》1990年第7期。

古伟瀛:《从“炫奇”、“赛珍”到“交流”、“商战”——中国近代对外关系的一个侧面》,《思与言》第24卷第3期。

韩子奇:《黄节〈黄史〉中的世界图像》,“横看成岭侧成——20世纪中国史学之回眸研讨会”,香港,2008。

何向:《传统的守望——以白石村端砚制作为例》,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

黄海娟:《“圣代真儒”——陈白沙形象之塑造》,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黄海涛:《认识“唐端”——兼与全洪先生商榷》,《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0年第7期。

黄启昌、罗安玲:《“独树一帜”辛树帜》,《湘潮》2003年第5期。

黄仕忠、关瑾华:《国立中山大学“风俗物品陈列室”旧藏唱本考略》,《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

黄晏妤:《四部分类是图书分类而非学术分类》,《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黄晏妤:《四部分类与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简又文:《五十年来太平天国史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学50周年纪念论文集》,1964。

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李丹:《1902年河内博览会述略》,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李伟铭:《写实主义的语言资源——本世纪初叶的一些证例考析》,《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

李伟铭:《艺术与政治二位一体的价值模式:二高研究中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艺术史研究》第1辑,1999年。

李伟铭:《旧学新知:博物图画与近代写实主义思潮——以高剑父与日本的关系为中心》,《艺术史研究》第4辑,2002年。

林文通:《日治时期始政三十年纪念展览会之研究》,台湾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林晓照:《近代中国的“美术”:观念与学科的纠葛(1880~1927)》,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刘融:《日治时期台湾参展到外博览会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2。

刘小云:《中山大学人文学科在现代学术上的地位(1926~1938)》,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卢缓:《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机制研究》,《美术观察》2007年第12期。

马敏:《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与科技、文化传播》,《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帕赛尔:《马来亚人口志序言》,《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年第2、3期合刊。

潘光哲:《“国父”形象的历史形成》,《第六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2003。

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全洪:《唐代端石砚的几个问题》,《文物》2004年第4期。

深町英夫:《议会政党的挫折:民国初年广东的中国同盟会及国民党》,《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

沈惠芬:《晚清海关与国际博览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施爱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与早期西南民族调查》,《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苏文清:《始正四十年台湾博会宣传计划与设计研究》,台湾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童宇:《1940年广东文物展览会筹备人物考证及其相关问题》,《美术学报》2012年第3期。

王鸿泰:《雅俗的辩证——明代赏玩文化的流行与士商关系的交错》,《新史学》第17卷第4期,2006年。

王坚:《从居巢居廉绘画看中原文化的师承与舶来文化的影响》,广州艺术博物院、香港艺术馆主编《居巢居廉艺术研讨会文集》。

温小鸿:《1924年广东“商团事变”再探》,《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吴瑾:《民国时期广州最大的画家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羊城古今》1990年第1期。

吴方正:《上海格致书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6年第51期。

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1979年第3期。

徐坚:《走出收藏史,走向思想史》,《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4期。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史林》2003年第2期。

查晓英:《文物的变迁——现代中国考古学的早期历史》,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赵祐志:《跃上国际舞台——清季中国参加万国博览会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1997年第6期。

郑健华:《台湾日治时期博览会活动设计及其视觉传达表现之研究》,台湾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周兴樑:《孙中山平定陈廉伯的广州商团叛变》,《历史教学》1999年第7期。

朱万章:《关寸草与国画研究会及海上画坛的一段翰墨因缘》,《美术馆》第2期,2002年10月。

朱万章:《从“癸亥合作社”到“国画研究会”——近现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一)》,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嘉靖《广东通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雍正《广东通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一一)》,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影印本。

道光《广东通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同治《南海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南地方第181号》,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本。

同治《番禺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光绪《广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宣统《番禺县续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

民国《广东通志稿》,《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史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影印本。

广州《民国日报》、《中山大学日报》、《中山大学日报增刊》、《申报》、《岭南学报》、《国粹学报》、《时事画报》、《万国公报》、《政治官报》、《越华报》、《七十二行商报》;

《民俗》、《歌谣》、《民间文艺》、《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北京大学日刊》、《国学季刊》、《考古学杂志》、《新青年》、《美术》、《青年艺术》、《逸经》、《艺彀》、《现代》、《西南研究》、《东方杂志》、《南华》、《格致汇编》

《广东公立图书博物馆新订奖励章程》,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资/政/94/182。

《广东公立图书博物馆新订奖励章程》,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资/政/95/347。

《市委会111次会议·设立市博物院卷》,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1/121。

《非常时期博物院保管档案情形》,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1/429-1。

《市立博物院改为院长制》,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3/119。

《镇海楼设置市立博物院》,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7/302-1。

《镇海楼设置博物院》,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7/302-2。

《市博物院搜集品物陈列卷》,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9/561。

《博物院请将启秀楼转给应用》,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9/564。

《市博物院请贷给经费》,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1/9/573-1。

《广州市立博物院二十五年工作概况》,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4-03/2/131-2。

《(广州市社会局)伪广州市社会局救济院育婴院、学生消费合作社、戏剧影画、民众教育委会等单位组织章程,及社会局业务法规汇编及办事细则》,广州市档案馆藏,馆藏号:10/3/74。

Bennett,Tony,The Birth of the Museum:History,Theory,Politics(London:Routlege,1995).

Claypool,Lisa,“Zhang Jian and China’s First Museum”,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4,No.3(2005).

Elsner,John and Cardinal,Roger (eds.),The Cultures of Collecting(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Faure,David,“Becoming Cantonese,the Ming Dynasty Transition”,in Liu,Tao-tao,Faure,David (eds.),Unity and Diversity:Local Cultures and Identities in Chin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6).

Findling,John E.,ed.,History Dictionary of Worlds’Fairs and Expositions,1851-1988(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90).

Greenhalgh,Paul,Ephemeral Vistas:the Expositions Universelles,great Exhibitions,and World’s Fairs,1851-1939(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8).

Haddad,John Rogers,The Romance of China:Excursions to China in U.S.Culture,1776-1876(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Harvey,Penelope,Hybrids of Modernity:Anthropology,the Nation State and the Universal Exhibition(London:Routlege,1996).

Haskell,Francis,The Ephemeral Museum:Old Master Paintings and the Rise of Art Exhibition(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Harrison,Henrietta,The Making of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1912-192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Hung,Chang-tai,Going to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1918-1937(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5).

Lary,Diana,Region and Nation:The Kwangsi Clique in Chinese Politics,1925-1937(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

Li,Chi,Anyang(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7).

Lu,Tracy L-D,Museum in China:Power,politics and identitie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2013).

Miles,Steven B.,The Sea of Learning: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Miles.Steven B.,“Rewriting the Southern Han (917-971):the Production of Local Cult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62,No.1(2002).

Mitchell,Timothy,Colonising Egyp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Morton,Patricia A.,Hybrid Modernities:Architecture and Representation at the 1931 Colonial Exposition,Paris(Mass.: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2000).

Poy,Vivienne,Building bridges:the life & times of Richard Charles Lee,Hong Kong,1905-1983(Ottawa:Calyan Publishing Ltd.,1998).

Poy,Vivienne,Victory & Sharpness-The Lees of Hong Kong(Toronto:York University,2006).

简 介:本书基于非常翔实的近代中国博览会事业之史料,把活动与观念分析相结合,明确提出了自晚清至民国一直连贯存在着一种追赶型、内向型、开放型的较为理性的民族主义,这股民族主义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的经济独立与繁荣富强。作者细致深度分析了这一民族主义的动因、内涵、演进历程及其背后的实用主义心态、特征,以及影响博...

作者: 洪振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7月